• 264.00 KB
  • 2021-06-04 发布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然后”泛滥何时休 若要问哪个词在人们口头使用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答案一定是“然后”。‎ 无论在校大中小学生,还是各行各业从业人员;无论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还是去外国的中国人,相当一部分人张口闭口总会带出“然后”二字。就在近日的《百姓舞台》上,歌手嗓音嘹亮甜美,但讲起成长经历,一连冒出五六个“然后”,大伤情趣。有个低年级小朋友,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别看识字不多,也染上了说话带“然后”的毛病。问他“然后”是什么意思,摇摇头说:“不知道。听别人这么说。”‎ ‎“然后”始用于何年何月无从查考,但“然后”一词风靡社会,说着随意,听着别扭,仿佛成了口语的添加剂,具有愈演愈烈之势。‎ ‎《现代汉语词典》对“然后”是这样解释的: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学⁓知不足|先研究一下,⁓再决定。显然,“然后”是表示前后关系和顺序的连词。可是,口语中大多数“然后”是随意加上去的,跟前后关系和顺序风马牛不相及,成了累赘,纯属多余。‎ 滥用“然后”破坏了句子的完整性。我们说话写作,是一句话一句话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无论是表达简单事物的单句,还是反映复杂情况的复句,都要按照语法规范的要求,遵循语言的组合规律和规则,才能像山间溪水般畅快地表达思想。如果在语意的畅流中,不时横刀杀出一个个“然后”来,岂不是割裂了句子,破坏了完整性,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滥用“然后”破坏祖国语言的纯洁性。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对于须臾不可离的语言文字,应倍加珍惜,继承发展,任重道远。单从继承来说就不可小觑,且不说网上的新词层出不穷,良莠不齐,需要筛选、确认,就是口头上的流行语,也需要甄别鉴定。没有继承,谈何发展。一个小小的连词“然后”潜伏进口语,为越来越多的人滥用,而且成了习惯用语,应该值得我们深思。多少人兴致勃勃看着电视或点开手机,讲话人随意冒出不和谐的音符,“然后,然后……”瞬间兴致全无。‎ - 24 -‎ 树有根,水有源。小小连词“然后”之所以持久、广泛地传播,一是现代媒体的传播效应,经过电视、网络的传播,再小的一句话,都可霎时天下知;二是名人效应,一些受众盲目崇拜、效仿;三是从众心理,“傻子过年瞧街坊”,大家都这么说,我也得这么说;四是不求甚解,知道不对劲儿,懒得查字典,得过且过。‎ 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就要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全民族的大事,人人有责。我们党历来提倡准确、鲜明、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文风,我们的“话风”当然也要准确、鲜明、生动。‎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10月12日李宝亭《“然后”泛滥何时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然后”一词已经风靡社会,各行各业、从大人到小孩都在随意地使用。‎ B. 歌声再嘹亮甜美的歌手,只要一讲话就用五六个“然后”就会大伤情趣。‎ C. “然后”本来做连词,但是大多数在口语的使用中随意地改变了它的用法。‎ D. “然后”一词虽然只是在口语中出现,但是它的滥用破坏了祖国语言的准确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指出社会上滥用“然后”一词的现象,然后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论述。‎ B. 第五、六段作者对滥用“然后”破坏语言的完整性与纯洁性这两个危害进行了分析。‎ C. 文章在分析了滥用“然后”的危害之后,重点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D. 文章按照述现象、讲危害、析原因的行文思路,论证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滥用“然后”其实是破坏了语法规范的要求和语言的组合规律和规则。‎ B. 我们反对“然后”泛滥,就是要提倡规范使用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 C. “然后”滥用反映了人们词汇贫乏的现状,全民阅读是解决此问题的途径。‎ D. 树立文化自信,就要杜绝诸如“然后”泛滥的现象,自觉维护祖国语言的纯洁性。‎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看是否存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颠倒等问题,从而判断正误。‎ 题中A项,“都在随意地使用”错,根据原文“无论在校大中小学生,还是各行各业从业人员;无论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还是去外国的中国人,相当一部分人张口闭口总会带出‘然后’二字”可知,只是相当一部分人在使用,并非都在使用;‎ B - 24 -‎ 项,“只要一讲话就用五六个‘然后’就会大伤情趣”错,“只要……就”表充分条件,根据原文“歌手嗓音嘹亮甜美,但讲起成长经历,一连冒出五六个‘然后’,大伤情趣”,只是论述歌手讲成长经历时,连用五六个“然后”大伤情趣,并未涉及“一讲话就用五六个‘然后’”是大伤情趣的充分条件;‎ C项,“但是大多数在口语的使用中随意地改变了它的用法”错,根据原文“口语中大多数‘然后’是随意加上去的,跟前后关系和顺序风马牛不相及,成了累赘,纯属多余滥用。‘然后’破坏了句子的完整性”可知,“然后”在口语中的随意使用跟前后关系和顺序没有关系,破坏了句子的完整性,并非改变了用法。‎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重点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错,文本述现象、讲危害、析原因,根据第四、五段内容可知,文本用相当篇幅重点分析危害,从而论证本文的观点“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就要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全民族的大事,人人有责”,析原因不是重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题中C项,“全民阅读是解决此问题的途径”错,于文无据,文本述现象、讲危害、析原因,并未提到“全民阅读是解决此问题的途径”。‎ 故选C。‎ ‎【点睛】此类试题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实用类文本阅读 - 2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改后的《条例》注重源头减量,鼓励快递企业回收快件包装材料,设定多项罚则,餐饮、旅馆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处5000元以上罚款,对个人处罚重点把握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个人不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多次违规或将被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自愿参加生活垃圾分类等社区服务活动的,不予行政处罚,垃圾混装混运也将被处罚。‎ 修改后的《条例》进一步简化了垃圾分类标准,将厨余垃圾、餐厨垃圾两类整合为厨余垃圾一类,明确生活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大基本品类。‎ 修改后的《条例》规定,单位不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立即改正,处1000元罚款;再次违反规定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针对个人违法投放垃圾的行为,实施渐进式惩戒,个人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不按规定分类投放,由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进行劝阻;对拒不听从劝阻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应当向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报告,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给予书面警告,再次违反规定的,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修改后的《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日常管理制度,明确不同种类生活垃圾的投放时间、地点,分类收集、贮存生活垃圾。及时制止翻拣、混合已分类的生活垃圾的行为。违反这些规定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立即改正,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2019年11月28日)‎ 材料二:‎ 上海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主要困难 - 24 -‎ ‎(摘编自选自东方网2019—12—3)‎ 材料三:‎ 古人的垃圾分类其实并不复杂,由于古人生活比较简单,因此产生出来的垃圾与现代相比也相对较少,主要有餐厨垃圾以及土石、木屑、废铜烂铁等其他生活垃圾。古人很有环保意识,这些垃圾并不会一股脑地随便乱扔或就地掩埋,而是不同垃圾不同处理。比如餐厨垃圾,早在秦汉时期以前,人们就将有利用价值的动物类垃圾如骨头、皮毛等,用来做成衣服、饰品等物;植物类垃圾用作燃料;一小部分还能入药,如橘、柚之皮。‎ 据《周礼•秋官》记载,周朝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垃圾处理专业机构:“條狼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在《日知录 街道》中也对此有记载:“古之王者,于国中之道路则有條狼氏,涤除道上之狼扈,而使之洁清。”條狼氏的职责就是清除道路垃圾与驱避行人,保障城市环境干净卫生,维持良好秩序。在当时还出现了公共卫生设施。《周礼》记载:“宫人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井匽”就是排除污水秽物的设施。‎ ‎《韩非子 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记载了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其中有一句“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就是说,乱丢垃圾者会被剁手。虽然这句话的真伪性尚无依据可判断,但根据甲骨文的整理研究,有一点可以肯定:商代刑法严酷,但凡一些小错也要受到重刑。战国时代,秦国至秦孝公时求变法以图强。商鞅相秦,变法而定秦律。秦法严苛,世人所知,其中就有一条规定:“弃灰于道者,黥。”有人在大道上倒垃圾,直接抓起来在脸上涂墨刺字,以后不管去哪儿,都让人知道这是一位“弃灰”者。‎ ‎(摘编自王宁《垃圾分类有历史:且看古人的智慧》)‎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京市规定,对于个人违反垃圾分类规定的处理,应该以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处罚最高不超过200元。‎ B. 修改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对单位、个人违反垃圾分类的处理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 C.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垃圾分类设施和垃圾分类标准是影响上海市垃圾分类的主要因素。‎ D. 从材料三可知,條狼氏是已知最早有记载的垃圾处理专业机构,它的职责是保障卫生,维持秩序。‎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材料中可以看到,政府出台垃圾分类制度要充分考虑民众需求,贴近百姓,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 24 -‎ B.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政府都有对个人违反垃圾分类的惩戒。只不过现代多是教育和罚款,古代多是刑罚。‎ C. 在我国古代,已经有了垃圾分类意识。古人会根据垃圾的不同种类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包括二次利用和焚烧、掩埋等。‎ D. 因为商代刑法严酷,但凡一些小错也要受到重刑,所以乱丢垃圾者会被剁手这一刑罚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6.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如何更好地实施垃圾分类。‎ ‎【答案】4. A 5. B ‎ ‎6. ①政府出台强制措施,对有关行为做强制规定;②垃圾分类操作不宜过繁琐。③加强宣传,使民众形成意识、增加相关知识。④完善垃圾分类设施。‎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及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题中A项,“对于个人违反垃圾分类规定的处理”错,根据原文“对个人处罚重点把握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个人不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多次违规或将被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可知,原文说的是个人不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选项偷换概念,说成违反垃圾分类规定。‎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题中B项,“古代多是刑罚”错,根据材料三第一、二段内容可知,古人有环保意识,周朝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垃圾处理专业机构,还出现了公共卫生设施,第三段只提到了商秦两朝刑法严酷,并不是“古代多是刑罚”。‎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如何更好地实施垃圾分类”,从“个人不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多次违规或将被处50元以上200‎ - 24 -‎ 元以下罚款”“单位不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立即改正,处1000元罚款;再次违反规定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及时制止翻拣、混合已分类的生活垃圾的行为。违反这些规定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立即改正,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可概括出“政府出台强制措施,对有关行为做强制规定”;从材料二图表“上海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主要困难”中的“垃圾分类标准太过于复杂”“相关规定可操作性较低”可概括出“垃圾分类操作不宜过繁琐”;从材料二图表“上海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主要困难”中的“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居民意识溥弱”“居民缺乏相关知识”可概括出“加强宣传,使民众形成意识、增加相关知识”;从材料二图表“上海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主要困难”中的“垃圾分类设施不够完善”可概括出“完善垃圾分类设施”。‎ ‎【点睛】做此类试题注意以下方面: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村里和家里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候,孙少平却陷入了极大的苦恼之中。三年的教师生涯结束了,他不得不回家当了农民。‎ 他倒不仅仅是为此而苦恼。迄今为止,他还不敢想象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当农民就当农民,这没有什么可说的。无数像他这样的青年,不都是用双手劳动来生活吗?他,农民孙玉厚的儿子,继承父业也可以说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但他不能排除自己的苦恼。‎ 这并不是说他奢想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处境———不,哪怕比当农民更苦,只要他像一个男子汉那样去生活一生,他就心满意足了。‎ 无论是幸福还是苦难,无论是光荣还是屈辱,让他自己来遭遇和承受吧!他向往的正是这一点。‎ 按说,要做一个安份守己的农民,眼下这社会正是创家立业的好时候。只要心头攒劲,哪怕纯粹在土地上刨挖,也能过好光景。更何况,像他们家现在还有能力办起一个烧砖窑,那前程不用说大有奔头。发家致富,这是所有农民现在的生活主题。只要有饭吃,有衣穿,有钱花,身体安康,儿女双全,人活一世再还要求什么呢?‎ - 24 -‎ 谁让你读了那么些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个大世界……如果你从小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加上你的体魄一定成为一名相当出色的庄稼人。‎ 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既然周围的人不能理解他的苦恼,少平也就不会把自己的苦恼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他尽量要求自己用现实主义态度来对待一切。‎ 毫无疑问,对孙少平来说,在学校教书和在山里劳动,这差别还是很大的。当老师不必忍受体力劳动的熬苦,而且还有时间读书看报……虽说身在双水村,但他的精神可以自由地生活在一个广大的天地里。如今,从早到晚天天得出山,再也没有什么消闲的时光看任何书报了。一整天在山里挣命,肉体的熬苦使精神时常处于麻痹状态———有时干脆把思维完全“关闭”了。晚上回到家里,唯一的向往就是倒在土炕上睡觉,连胡思乱想的功夫都没有。一个有文化有知识而爱思考的人,一旦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生活,那痛苦是无法言语的。‎ 这些也倒罢了。最使他憋闷的仍然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很羡慕村中那些单身独户的年轻庄稼人,要累就累得半死不活,毕了,无论赶集上会,还是干别的什么事情,都由自己支配,这一切他都不能。理性约束着他,使他不能让父亲和哥哥对他的行为失望。他尽量做得让他们满意,即是受点委屈,也要竭力克制,使自己服从这个大家庭的总体生活。‎ 他一个人在山里劳动歇息的时候,头枕手掌仰面躺在黄土地上,长久地望着高远的蓝天和悠悠飘飞的白云,眼里便会莫名地盈满了泪水,山里寂静无声,甚至能听见自己鬓角的血管在哏哏地跳动。‎ 外面等待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难以想象。当然,有一点是肯定的———一切都将无比艰难;他赤手空拳,无异于一丛飘蓬。‎ 唉!有时他又动摇了,还是顺从命运的安排吧!生活在家里虽说精神不痛快,但一日三餐总不要自己操心;再说,有个头疼脑热,也有亲人的关怀和照料。倘若流落在它乡异地,生活中的一切都将失去保障,得靠自己一个人去对付冷酷而严峻的现实了……‎ 可是,到外面去闯荡世界的想法,还是一直不能从他心灵中勾销。随着他在双水村的苦闷不断加深,他的这种愿望却越来越强烈了。他内心为此而炽热地燃烧,有时激动得像打摆子似的颤抖。他意识到,要走就得赶快走!要不,他就可能丧失时机和勇气,那个梦想就将永远成为梦想。现在正当年轻气盛,他为什么不去实现他的梦想呢?哪怕他闯荡一回,碰得头破血流再回到双水村来,他也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聊以自慰了;如果再过几年,迫不得已成了家,那他的手脚就会永远被束缚在这个“高加索山”了!‎ - 24 -‎ 经过不断的内心斗争,孙少平已经下决心离开双水村,到外面去闯荡世界。‎ 有人会觉得,这后生似乎过于轻率和荒唐;农村的生活已经开始变得这样有希望,他们家的事业也正在发端之际,而且看来前景辉煌,他为什么要去不属于自己的世界自寻生路?那个陌生的天地会给他带来多少好处?这恐怕只有天知道!‎ 临走的前一天晚上,他打捆好了自己的行李。一条开洞的黑羊毛毡;被褥是早年间姐姐出嫁后留下的,已经缀了许多补丁———三根断麻绳续在一起,便扎住了这出门的全部行囊。‎ 第二天早晨,从米家镇开往黄原的第一辆长途汽车过来后,挤在公路边上为少平送行的全家人,都举起胳膊拦挡车。‎ 车一停住,少平就立刻提起那卷破烂行李挤了上去。他尽量笑着挥手向亲人们告别,而并不知道两颗泪珠早已从他的脸颊上滑落下来……‎ ‎(摘编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11章)‎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详细叙述了孙少平对于留在双水村继续劳动还是到外面闯荡世界内心的内心彷徨与挣扎。‎ B. 文中说三根断麻绳“便扎住了这出门的全部行囊”,既说明了孙少平行李少,又暗示其梦想的并不远大。‎ C. 文章通过对孙少平心理的细致刻画,塑造了一个不满足于双水村生活,开始摆脱狭隘眼光的年轻人形象。‎ D. 选文中两段第二人称的叙述既可以看做是作者对主人公所说的话,也可看做主人公自己的内心独白。‎ ‎8. 批评家曾镇南评价路遥小说叙事艺术有“特有的那种巨大的情感力量”。请结合选文分析这种叙事的情感力量是如何体现的。‎ ‎9. 选文开头说“孙少平陷入了极大的苦恼之中”,孙少平的苦恼来自何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1)体现在不同人称运用上。运用第三人称细致刻画人物心理活动,运用第二人称直接展示主人公进行内心独白,让读者对主人公产生同情和理解。(2)以作者身份直接议论,表明对人物的支持、理解和同情。 ‎ ‎9. 三年的教师生涯结束了,他不得不回去当了农民;渴望出去独自面对生活的考验,主宰自己的命运的想法和生活现实的矛盾;双水村的贫瘠、封闭、落后的生活状态无法满足他内心对丰富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 24 -‎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题中B项,“又暗示其梦想的并不远大”错,根据上文“只要他像一个男子汉那样去生活一生,他就心满意足了”“到外面去闯荡世界的想法,还是一直不能从他心灵中勾销”“一条开洞的黑羊毛毡;被褥是早年间姐姐出嫁后留下的,已经缀了许多补丁”可知,孙少平是有着远大的理想的,三根断麻绳表现的是他生活的贫困。‎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本思想情感及表现手法的能力。做此类题时,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与其的关系来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并联系上下文及主旨理解情感。原文“谁让你读了那么些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个大世界……如果你从小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加上你的体魄一定成为一名相当出色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运用第二人称直接展示孙少平内心的独白,表现他面对现实生活的苦恼,“现在正当年轻气盛,他为什么不去实现他的梦想呢?哪怕他闯荡一回,碰得头破血流再回到双水村来,他也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聊以自慰了;如果再过几年,迫不得已成了家,那他的手脚就会永远被束缚在这个‘高加索山’了”,运用第三人称刻画孙少平想要出去闯荡世界的心理活动,不同人称的综合运用,让读者对他的处境和选择产生“同情和理解”;原文“有人会觉得,这后生似乎过于轻率和荒唐;农村的生活已经开始变得这样有希望,他们家的事业也正在发端之际,而且看来前景辉煌,他为什么要去不属于自己的世界自寻生路?那个陌生的天地会给他带来多少好处?这恐怕只有天知道”,作者直接对孙少平的行为发表议论,表明对他闯荡世界的“支持、理解和同情”。‎ ‎【9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并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作答时要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结合文本内容对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从“三年的教师生涯结束了,他不得不回家当了农民”可直接提取答案“三年的教师生涯结束了,他不得不回去当了农民”;从“只要他像一个男子汉那样去生活一生,他就心满意足了”“他还不敢想象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当农民就当农民,这没有什么可说的。无数像他这样的青年,不都是用双手劳动来生活吗”可分析出“渴望出去独自面对生活的考验,主宰自己的命运的想法和生活现实的矛盾”;从“谁让你读了那么些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个大世界……如果你从小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加上你的体魄一定成为一名相当出色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可分析出“双水村的贫瘠、封闭、落后的生活状态无法满足他内心对丰富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点睛】归纳概括之前,还需要快速捕捉信息,识别有效信息,筛选并判断有无关系;归纳概括之时而要圈画有效信息,删除无关信息;提炼关键词语,对相似同类信息进行合并,对于隐含信息要进行补充。如有比喻、借代等手法,要明确中心事物;如反问手法,要明确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善,字僧庆,太傅、楚国公贵之从祖兄也。祖国,魏龙骧将军、洛州刺史。父更,安乐太守。善少好学,涉猎经史。美容仪沉毅有远量永安初尔朱天光为肆州刺史辟为主簿深器重之天光讨邢杲及万俟丑奴以善为长史。军中谋议,每参预之。天光为关右行台,表善为行台左丞,加都督、征虏将军。普泰初,赏平关、陇之功,拜骠骑将军、大行台尚书、散骑常侍,封山北县伯,邑五百户。俄除持节、东雍州诸军事、东雍州刺史。天光东拒齐神武于韩陵,善又以长史从。及天光败见杀,善请收葬其尸,齐神武义而许之。‎ 贺拔岳总关中兵,乃遣迎善,复以为长史。岳为侯莫陈悦所害,善共诸将诩戴太祖,仍从平悦。魏孝武西迁,除都官尚书,改封襄城县伯,增邑五百户。顷之,为北道行台,与仪同李虎等讨曹泥,克之。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进爵为公,增邑并前一千五百户。‎ 大统三年,转左仆射,兼侍中,监著作,领太子詹事。善性温恭,有器局,虽位居端右,而逾自谦退。其职务克举,则曰某官之力;若有罪责,则曰善之咎也,时人称其公辅之量。太祖亦雅敬重焉。九年,从战邙山,属大军不利,善为敌所获,遂卒于东魏。建德初,朝廷与齐通好,齐人乃归其柩。其子绚表 - 24 -‎ 请赠谥。诏赠大将军、大都督、岐宜宁豳四州诸军事、岐州刺史。谥曰敬。‎ 子度,字幼济。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度弟绚,字会绩。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淅资二州刺史。‎ ‎(摘编自《周书·赵善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美容仪/沉毅有远量/永安初/尔朱天光为肆州/刺史辟为主簿深器重之/天光讨邢杲及万俟丑奴/以善为长史 B. 美容仪/沉毅有远量/永安初/尔朱天光为肆州刺史/辟为主簿/深器重之/天光讨邢杲及万俟丑奴/以善为长史 C. 美容/仪沉毅有远量/永安初/尔朱天光为肆州/刺史辟为主簿/深器重之/天光讨邢杲及万俟丑奴/以善为长史 D. 美容/仪沉毅有远量/永安初/尔朱天光为肆州刺史/辟为主簿/深器重之/天光讨邢杲及万俟/丑奴以善为长史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堂房亲属。如从弟、从兄等。从祖兄,即是指同族爷爷家的兄长。‎ B. 经史,指经书和史书,即儒家经典和正史。在文中经史指文化典籍。‎ C. 表,封建时代称臣子给君主的奏章。如我们学过李密的《陈情表》。‎ D. 谥,即古人的谥号。是中国古代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表扬肯定的文字。‎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善的祖父叫赵国,父亲叫赵更。赵善有两个儿子,分别是赵度和赵绚。一家三代全部在朝为官。‎ B. 赵善深得尔朱天光信任,多次跟随其征战,并且参与军事决策。赵善也因屡立战功,多次被加官进爵。‎ C. 贺拔岳总领关中兵马,又让赵善作为长史。贺拔岳被侯莫陈悦害了以后,赵善和军中的将领们拥戴高祖即王位。‎ D. 赵善有公辅大臣的气量。他所负责的工作圆满完成,他就说是某某官的功劳;如果有什么罪责,就说是自己的过错。‎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天光败见杀,善请收葬其尸,齐神武义而许之。‎ ‎(2)善性温恭,有器局,虽位居端右,而逾自谦退。‎ - 24 -‎ ‎【答案】10. B 11. D 12. C ‎ ‎13. (1)等到尔朱天光战败被杀,赵善请求收回埋葬他的尸体,齐神武认为这是义举就答应了他。‎ ‎(2)赵善性情温和恭谨,有气量格局,虽然位居宰辅重臣,自己却更加谦虚退让。‎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题中,“刺史”作“为”的宾语,“尔朱天光”是动词“辟”的发出者,“肆州”“刺史”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丑奴”是“讨”的宾语,且“以”的意思是“任命”,它的动作发出者是“天光”,排除D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表扬肯定”错,“谥”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不只是“表扬肯定”。‎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C项,“赵善和军中的将领们拥戴高祖即王位”错,原文“善共诸将诩戴太祖”,意思是“赵善和诸将一起拥戴太祖做统领”,并不是“即王位”。‎ 故选C。‎ ‎【13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题中关键字词:(1)及,等到;见,被;义,意动用法,认为这是义举;许,答应。(2)恭,恭谨;器局,气量格局;端右,宰辅重臣;逾,更加。‎ 参考译文:‎ 赵善,字僧庆,是太傅、楚国公贵的堂祖兄长。祖父赵国,是魏国龙骧将军、洛州刺史。父亲赵更,是安乐太守。赵善年轻时喜好学习,广泛阅读经史书籍。容貌很美,沉稳坚毅并且有远大的器量。永安初年,尔朱天光做肆州刺史,征辟他做主簿,很是器重他。天光征讨邢杲和万俟丑奴时,任命赵善做长史。军中商议事情,每次都参与。天光担任关右行台,上表奏请赵善担任行台左丞,加封为都督、征虏将军。普泰初年,赏赐他平定关、陇的功劳,任命为骠骑将军、大行台尚书、散骑常侍,封爵为山北县伯,享有五百户的封地。不久任命为持节、东雍州诸军事、东雍州刺史。天光向东在韩陵抵抗齐神武,赵善又以长史的身份跟从。等到尔朱天光战败被杀,赵善请求收回埋葬他的尸体,齐神武认为这是义举就答应了他。‎ 贺拔岳总领关中兵马,于是遣人迎接赵善,以让他担任长史。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所杀害,赵善和诸将一起拥戴太祖做统领,仍然跟从平定陈悦。魏孝武向西迁移,任命他为都官尚书,改封为襄城县伯,增加封地五百户。不久,担任北道行台,与仪同李虎等一起征讨曹泥,战胜了他。升迁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进封爵位为公爵,增加封地连同以前共一千五百户。‎ 大统三年,转任为左仆射,兼任侍中,监著作,代理太子詹事。赵善性情温和恭谨,有气量格局,虽然位居宰辅重臣,自己却更加谦虚退让。官职上的事做的好,就说是某官出的力;如果有罪责,就说是赵善的过错,当时的人称赞他有宰相的器量。太祖也很尊敬重视他。九年,跟从在邙山作战,隶属的大军作战不利,赵善被敌人擒获,于是死在东魏。建德初年,朝廷和齐彼此友好往,齐人于是归还了他的灵柩。他的儿子赵绚上表奏请追赠谥号。下诏令追赠大将军、大都督、岐宜宁豳四州诸军事、岐州刺史。谥号是敬。‎ 他的儿子赵度,字幼济。担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赵度的弟弟赵绚,字会绩。担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淅资二州刺史。‎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 24 -‎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叙事诗,叙写诸孙入村帮作者收麦,他们顾不得饥饿困乏抢收麦子,最后收麦入仓的情景。‎ B. 本诗题目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但作者却没有正面写收麦情景,只是叙述自己忙着做饭、酤酒的场面,这是侧面描写手法。‎ C. 诗歌用平实的语言叙写了平淡的日常劳动生活。用充满温馨的场面暗示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 D. “急炊大饼”与“多博村酤”两个细节写出了作者对诸孙的感谢与喜爱之情,也写出了长慈幼孝的浓浓亲情。‎ ‎15. 诗歌多处运用前后对比手法,请结合诗歌分析,并谈谈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答案】14. C 15. 作者“欲收新麦”而不得的先忧,与诸孙替老人收麦后乐的对比;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天气前后变化的对比;前面“败场圃”的沮丧和后面“舞比邻”的欣喜的对比。通过前后变化的对比,使诗歌有了跌宕起伏的变化,更好地突出了诗人的欢喜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对官场的厌恶”错,于文无据,结合诗歌内容,表现的是作者看到农村劳作和收获的快乐,“对官场的厌恶”在诗歌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句。‎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还要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原文“欲收新麦”却不得的忧虑,“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对外孙劳动结束关仓归来后的赞叹,前后形成对比; ‎ - 24 -‎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将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诗人把“三夜阴霪”和“一竿晴日”进行对比,用环境陡然变化,来突出外孙入村收麦的急切与喜悦之情;这样行文使诗歌跌宕起伏的变化。‎ ‎【点睛】表现手法,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表现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到《诗经》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兵车行》中,写出战争改变了人们重男轻女传统文化心理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中,用水声极力渲染蜀道之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诵明月之诗 (2). 歌窈窕之章 (3). 生女犹得嫁比邻 (4). 生男埋没随百草 (5). 飞湍瀑流争喧豗 (6). 砯崖转石万壑雷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诵”“窈窕”“百”“喧豗”“砯崖”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中国首部聚焦火车工业发展的电视剧,《奔腾年代》讲述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中国海归技术人员常汉卿带领其他技术人员建造技术上赶超西方的机车、实现科技兴国 - 24 -‎ ‎。该剧以创新的____________填补了市场空白,让为祖国艰苦奋斗数十余载的时代英雄们走进了观众视野,是一部反映时代精神的主流作品。中国人自古就有巧夺天工的创造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发展秉承了这种创造精神,带来了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创新实力的增强。《奔腾年代》的人物塑造方式不落窠臼,用行动塑造角色,剧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这些____________的角色____________着那个时代科技探索的艰辛,( )。他们身上有着科研人员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即不骄不躁、勤劳务实、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永远秉持以国家利益为先的奋斗信条,为中国的科研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奔腾年代》以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身上不断超越、追求卓越的精神,____________着新时代年轻科研人员再创改革发展新辉煌,助力中国梦的实现。该剧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追求,将真实的历史融入温暖的故事,让爱情与理想并肩前行,集中展现了老一代电力机车人为国家、为理想而奋斗的热忱与激情,以现实主义的姿态回顾和审视了他们的青春岁月与创新精神。‎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奔腾年代》讲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中国海归技术人员常汉卿带领其他技术人员建造技术上赶超西方的机车、实现科技兴国。‎ B. 《奔腾年代》讲述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中国海归技术人员常汉卿带领其他技术人员建造技术上赶超西方的机车、实现科技兴国的故事。‎ C. 《奔腾年代》讲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中国海归技术人员常汉卿带领其他技术人员建造技术上赶超西方的机车、实现科技兴国的故事。‎ D. 《奔腾年代》讲述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中国海归技术人员常汉卿带领其他技术人员建造技术上赶超西方的机车、实现科技兴国。‎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科研人员彰显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B. 彰显着科研人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C. 把科研人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彰显了出来 D. 科研人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得到彰显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视角 各具特色 反映 激励 B. 视野 各有千秋 反映 激荡 C. 视角 各有千秋 反应 激励 D. 视野 各具特色 反应 激荡 ‎【答案】17. C 18. B 19. A - 24 -‎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要仔细琢磨,推敲。‎ 题中A项,提取主干,“《奔腾年代》讲述了”,缺少宾语,故排除;‎ B项,提取主干,“特殊时代背景下,故事”,缺少谓语,故排除;‎ D项,提取主干,“《奔腾年代》讲述了”,缺少宾语,故排除。‎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有效的答题技巧: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题中,从上文“这些 的角色____________着那个时代科技探索的艰辛”可知,主语是“这些”,根据主语保持一致的原则,排除AD;上文“那个时代科技探索的艰辛”的句式结构是偏正结构,根据句式结构保持一致的原则,排除D项。‎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视角:是以水平线为标准眼睛的视觉角度,可引申为角度;视野:眼睛看到的概括的范围。句中形容该剧以创新角度填补了市场空白,应选“视角”;‎ 第二处,各具特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在同一层次内各人有各人的长处。根据上文“剧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强调每个人物有独特的风格特点,应选“各具特色”;‎ - 24 -‎ 第三处,反应:是指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引申为对一事情的发生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反映:是指光的反射、反照。比喻从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句中说的是探索的艰辛由这些角色表现出来,应选“反映”;‎ 第四处,激励:激发勉励,使振作。激荡:受到冲击而动荡。句中表现的是不断超越、追求卓越的精神对新时代年轻科研人员的激发勉励,应选“激励”。‎ 故选A。‎ ‎【点睛】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根据下面两段话,用简明的语言介绍“慈姑”。不超过50个字。‎ 慈姑又可写作茨菰,别名水萍、白地栗、剪刀草。它的长相很特别,圆头圆脑,大者如桃,小者如栗,每一颗都带有一个顶芽,俗称“慈姑嘴子”,弯弯地翘着,好像是一个个十分俏皮的逗号。‎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慈姑,一根岁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宋人苏颂曾对慈姑作过形象的描绘:“剪刀草,茎干似嫩蒲,又似三棱草,其色深青,每丛十余茎,内抽出一两茎,上分枝,开四瓣小白花,蕊深黄色,根大者如杏,小者如栗。”‎ ‎【答案】慈姑,又名水萍、白地栗、剪刀草,其茎干深青色;开白色四瓣小花;根呈圆形,每颗带一顶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抓说明对象,扣住其特征,划分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本题共两个语段,说明对象是“慈姑”,分别从别称、根部特征、茎、花等方面进行说明,扣住各个方面的特征,概括文意,“慈姑又可写作茨菰,别名水萍、白地栗、剪刀草”可概括出“慈姑,又名水萍、白地栗、剪刀草”,“它的长相很特别,圆头圆脑”“每一颗都带有一个顶芽”可概括出“根呈圆形,每颗带一顶芽”,“茎干似嫩蒲,又似三棱草,其色深青”可概括出“其茎干深青色”,“上分枝,开四瓣小白花”可概括出“开白色四瓣小花”。‎ ‎【点睛】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 - 24 -‎ 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 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 ‎21.请为下面的这幅画加一个适当的题目,并结合题目和画面写一两句富有诗意或哲理的话,阐释画面内涵。‎ ‎【答案】归/即使是西风瘦马,也挡不住归家的脚步 远方/远方,才有未来和希望。‎ 人生/人生其实是一条路,我们都是行者。(人生如逆旅,我亦远行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及图文转换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细察画面,抓住构图要素,人、物、景不遗漏,细致分析;分析细节,揣摩寓意,分析图中每个元素的密切关系;夸张处有弦外音;细节处表达真正意图。画面有一个手执长鞭的人骑着马背向读者沿着道路走向远方,从人的去向展开想象:是走在回家的路上,可分析出“归/即使是西风瘦马,也挡不住归家的脚步”;是走向远方,可分析出“远方/远方,才有未来和希望”。人走在路上,由自然界中的路可以联想到人生的道路,可分析出“人生/人生其实是一条路,我们都是行者。(人生如逆旅,我亦远行人)”。‎ ‎【点睛】做此类题要有整体意识,注意细节,注意对象,留意方位,按照顺序,采用恰当的表达方,要仔细观察,合理想象,适当补充,揭示画面的寓意,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描述画面时观察不准,从而不能准确地概括画面有关内容,概括寓意、说明启示时就事论事,不能上升到道德、哲理、人性等层面阐述事理。‎ 四、写作 - 24 -‎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2019年女排世界杯上,中国女排连续取得十一连胜,强势夺冠。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女排精神”再次让国人相信:新时代女排精神并未过时!‎ 学校团委要举行学习“女排精神”的活动,在活动启动仪式上,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倡导大家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请就此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学习女排精神,创造人生辉煌 尊敬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女排精神,洪荒之力!”“中国女排一直是我心中的神!”“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么一定是中国红”……当全世界华人瞩目这场意义远超体育竞赛的巅峰对决,一份久违的感动像闪电击中亿万观众,一股雄奇的力量穿越重洋,叩响每个中国人的心扉,学习女排精神,创造人生辉煌!‎ 中国女排再夺冠军,让人忆起曾经的光辉岁月。35年前的冬日,女排姑娘首次荣获世界冠军。咚咚的“铁榔头”,敲响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战鼓,提振了中国人的精气神。这支光荣的队伍不仅是竞技舞台上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更成为无数中国人的励志榜样。“三连冠”“五连冠”,在那个国门刚刚打开、人民呼唤精神力量的时代,中国女排以她们无畏的拼搏精神跨上巅峰,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能行”。在那个改革开放大幕初启、中国奋力追赶世界的时代,女排精神如同一面旗帜,让世人看到中国的集体主义、爱国精神、自强意志,能达到怎样的高度、能创造怎样的奇迹。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女排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成为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价值标签。‎ 时光流转,世事沧桑。30‎ - 24 -‎ 多年来,女排姑娘有过成功登顶的荣耀与辉煌,也有过跌入低谷的徘徊和迷茫。但“跌的有多深,反弹就有多强”,正如主教练郎平所言:“中国的女排精神与输赢无关,不是说赢了就有女排精神,输了就没有。要看到这些队员努力的过程。”坚守为国争光的梦想,永葆求新求变的精气神,不忘初心,与时俱进,用专业素养提升实力,以开放包容博采众长,靠苦干巧干赢得竞争,这是新时代女排精神的丰富内涵所在、持久魅力所在、深刻启迪所在,也正是新长征路上的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力追上时代的底气所在、力量所在。‎ 历史是现在跟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今天的中国,时代正打开一幅全新的场景,冲顶更需要坚强的意志、精神的伟力。面对决胜全面小康的艰巨挑战,面对困难众多的经济新常态,我们依然要发扬历久弥新的女排精神,去解决众多“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去化解“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风险,去应对暮气日长、锐气渐消的挑战,为民族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动力。‎ 壮哉,女排精神!让我们学习女排精神,创造人生辉煌,“再难的逆境也绝不言弃”,“可以被打败但是绝不会被打倒”,“哪有什么洪荒之力,不过是在咬牙坚持”,发扬女排精神,去把困难踩在脚下,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梦想化作风帆。‎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本题材料的主题词是“女排精神”,关键语句“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这是对“女排精神”的具体阐释,也是行文立意的出发点。同时注意写作要求,写作目的是倡导大家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传承和发扬女排精神,写作文体是演讲稿,演讲稿的格式:.顶格写称谓语(如:亲爱的老师),下一行空两格写问候(如:大家好),正文,结尾(如:谢谢大家)。演讲稿还要在情绪上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语言上做到生动感人。‎ ‎【立意】传承女排精神,展雄风创辉煌。‎ ‎2、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 ‎3、女排精神永不过时,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4、弘扬女排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5、继承和发扬女排精神,全面建成体育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素材】1、小组赛2胜3负排名第四,让中国女排面对很多质疑,但这并没有打垮女排姑娘们,反而激发了她们放手一搏,敢于进攻的斗志,这种“斗志”是姑娘们的“洪荒之力”,是主教练郎平随机应变的谋略,更是强大的“女排精神”。它让中国女排在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决赛中实现逆袭,打出了漂亮的翻身仗。‎ ‎2‎ - 24 -‎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是习近平同志在七一讲话中的关键内容和重要强调的部分,这句话其实是习近平同志对党员干部的告诫和要求。女排姑娘们其实也在实际的比赛和工作中深刻的践行着这样的话,始终坚持梦想,继续攀登。从中国女排黄金一代老去后,中国女排的发展可谓时起时伏,并且有的时候也已经跌出了世界一流强队的水平,但是他们始终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不断努力,一定会收获好的结果。‎ ‎3、中国女排之所以能重登世界排坛的霸主其实和他们严格的排练和密集的比赛是分不开的,他们用汗水浇灌出了成功之花,他们用热血铸就了女排精神。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八个字“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这又正与李克强总理提出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其实我国现阶段最缺少的不是资金,而是大国工匠,而是拥有精益求精精神的筑梦人。‎ ‎【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如此题可围绕“学习女排精神,创造人生辉煌”这一中心论点从“回顾过去,分析女排精神的时代意义”“论述现在,阐释新时代女排精神的内涵”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提出倡议,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选准角度进行立意。‎ ‎ ‎ - 24 -‎ ‎ ‎ -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