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50 KB
  • 2021-06-04 发布

山东省烟台理工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烟台理工学校 2019 —— 2020学年度 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艺术部 高一语文 时间90分钟 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20分。‎ ‎(只交答题页和作文卷)‎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共24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笑靥(yàn) 迁徙(xǐ) 容赦(shè) 旁骛(wù)‎ B. 骈进(pián) 虔(qiǎn)诚 天堑(qiàn) 抚恤(xù)‎ C. 忐忑(tǎntè) 敕造(chì) 寒暄(xuān) 一瞥(piē)‎ D. 熨(yùn)烫 粗糙(cāo) 袅娜(nà) 迷惘(mǎng)‎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需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此外,复习字音应与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A项,“笑靥”的“靥”应读“yè”,“靥”是“酒窝”的意思;‎ B项,“虔诚”的“虔”应读“qián”,“虔”是“恭敬”的意思;‎ D项,“袅娜”的“娜”应读“nuó”,“娜”读“nuó”的时候,意思是“(姿态)柔软而美好”。‎ 故选C。‎ ‎2. 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鬼斧神工 峥嵘岁月 不二法门 怨天尤人 B. 入不付出 全神贯注 医术精湛 强聒不舍 C. 相儒以沫 自暴自弃 黯然失色 汗流浃背 D. 目瞪口呆 掉以轻心 工作热沈 拥挤不堪 ‎【答案】A - 17 -‎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能力。‎ B项,“入不付出”应为“入不敷出”;‎ C项,“相儒以沫”应为“相濡以沫”;‎ D项,“工作热沈”应为“工作热忱”。‎ 故选A。‎ ‎3.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 B. 就在这时候,传来一声震响,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C. 对于那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干部,特别是那种一点也不动脑筋、不解决实际问题而在老地方打转转的干部,要坚决地把他们从领导岗位上撤下来。‎ D. 你能否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她想一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A项,光天化日,原形容太平盛世,后比喻大家看得非常清楚的场合。用在此处正确。‎ B项,面面相觑,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互相望着,都不说话。用在此处正确。‎ C项,饱食终日,意思是指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用在此处正确。‎ D项,身临其境,意思指亲身面临那种境地,也作身历其境,根据语境,此处应用“设身处地”。故选D。‎ ‎4. 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诗人说 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 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 这正可引来描述我突然想起你已是十八岁的心情 你也许会笑我 我就是那么时常把你看作缠绕身边的孩子呢 A. :“ , 。” 。 , ! B. :“ , ”。 , , !‎ C. :“ , ”。 , , 。 D. :“ , 。” 。 , 。‎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说”字后如果引用的是说话人的原话,应该把句末标点放在引号内,因此可排除B C;由文段末的语气词“呢”可知句末感叹号。‎ - 17 -‎ 故选A。‎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宝黛初见,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其根本原因是“木石前盟”在作怪。‎ B. 每逢星期天,玛蒂尔德就由路瓦栽的带领外出游玩。‎ C. 通过学习《项链》一课后,我们深深体会到爱慕虚荣是非常有害的。‎ D. 学习《最后一片叶子》的目的之一是,体会穷画家之间患难与共的友谊,以便改善我们同周围人群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A项,句式杂糅,“其根本原因是‘木石前盟’在作怪”,去掉“在作怪”;B项,用词多余,“由路瓦栽的带领”中“的”是多余的,改为“由老师带领”。C项,不合逻辑,“通过”表明已经进行,后面又用“后”不合逻辑,改为“通过学习《项链》一课”。‎ 故选D。‎ ‎6. 下列句子修辞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知道这是把自己的额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借喻)‎ B. 从劳动中提取快乐作为报酬,从奋斗中夺来胜利当成享受。(对偶)‎ C. 在学问海洋中,有无数的蓬莱仙岛。(比喻)‎ D. 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设问)‎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 D项,“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而非“设问”。反问是有问无答,设问是有问有答。‎ 故选D。‎ ‎7. 下列句子中,用语得体的一句是( )‎ A. 请问您老人家今年几岁了?‎ - 17 -‎ B. 你如此真心实意,这珍贵的礼物我就笑纳了。‎ C. 本店明天开业,欢迎各界人士莅临指导。‎ D. 各位来宾,为了充分展示我们单位所取得的成绩,请大家务必到各展室参观一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项,“几岁了”一般用于询问小孩,此处应用“高寿”;‎ B项,“笑纳”是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此处应为“收下”;‎ D项,“务必”是一定,必须的意思,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平等关系之间要求对方一定要完成委托的事情。此处用“务必”太过生硬,应删去“务必”。‎ 故选C。‎ ‎8.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B. 欧•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 C. 《报任安书》节选自《史记》,是作者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D. 毕淑敏,当代女作家,她的作品《我很重要》是一篇带有浓郁思辨色彩的散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C项,《报任安书》节选自《昭明文选》,而非《史记》。‎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一)‎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 17 -‎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劳,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有人说:“我并不是不想找职业,无奈找不出来。”我说:职业难找,原是现代世界普遍现象,我也承认。这种现象应该如何救济别是一个问题,今日不必讨伐。但以中国现在情形论,找职业的机会,依然比别国多得多。一个精力充满的人,倘若不是安心躲懒,我敢相信他一定能得相当职业。‎ ‎9. 第一段文字引用的是孔子的话,其作用是( )‎ A. 无业游民的可恶 B. 无业的害处 C. 有业的重要 D. 好的职业的作用 ‎10. 第一、二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 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B. 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因果论证 C. 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归谬论证 D. 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11. 这三段文字论述的观点是( )‎ A. 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劳作。‎ B. 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下的蛀米虫 C. 对于职业懒人,是要彻底计伐,万不能容赦的。‎ D. 一个精力充满的年轻人,倘若不是安心躲懒,他一定能得相当职业。‎ ‎【答案】9. B 10. D 11. A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第一段文字引用的是孔子的话,其作用是”。此题考查引证的作用,阅读第一段可知,文中引用孔子的文句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 - 17 -‎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难!难!”,这三个文句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依据,证明第一段的观点“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即选项中“无业的害处”。‎ 故选B。‎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题干要求“第一、二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具体分析,①引用论证的方法。如第一段: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第二段:“……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 。‎ ‎②举例论证的方法。如第一段运用孔子对无业游民也毫无办法的例证,重点强调要有职业。第二段运用百丈禅师的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例证。强调不断劳作。③对比论证的方法。如第一段中“孔子话中两种无业游民和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行为进行对比,从而突出有业之必要性。‎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题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 具体分析,选文共有三个文段,第一二段通过举例论证,作者用孔子对无业游民也毫无办法和百丈禅师的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事例,引出第三段的观点:“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这个观点也是选文的观点。‎ 故选A。‎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二)‎ 她先看了几副镯子,又看了一挂珍珠项圈,随后又看了一个威尼斯式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做工非常精巧。她在镜子前边试这些首饰,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她不断地问着: ‎ ‎“再没有别的了吗?” ‎ ‎“还有呢。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哪样合你的意。” ‎ 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 ‎ 随后,她迟疑而焦急地问: ‎ ‎“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 17 -‎ ‎“当然可以。” ‎ 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12. 对迟疑而焦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现“她”想借有难于开口的矛盾心理 B. 表现“她”急不可待又怕丢面子的心情。‎ C. 表现“她”爱面子又怕丢失机会的心情。‎ D. 表现“她”想马上借到又怕不能如愿的心情。‎ ‎13. 文中写道“她的朋友”慷慨大方,毫不迟疑的答应借给她“项链”,下列对此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说明“她的朋友”很有钱,出手很大方。‎ B. 暗示项链的价值并不贵重。‎ C. 使“她”和“她的朋友”两人在借项链这件事上的不同心情形成强烈对照。‎ D. 为小说结尾点出项链是假的埋下伏笔。‎ ‎14. 对本段描写方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B. 用神态描写间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 C. 作者用夸张手法描写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 D. 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答案】12. D 13. A 14. C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A项,分析错误,她想借到项链的心理是非常急切的,不会难于开口。‎ B项,分析错误,她是爱慕虚荣的,是并不会存在顾惜面子、难于开口的心理的。‎ C项,分析错误,对于急于想借到项链而到舞会上大出风头的爱慕虚荣的她而言,是不会错失一切机会的。‎ D项,分析正确,她的迟疑而焦急,全是因“想借而又怕借不到”而生,对于急于想借到项链而到舞会上大出风头的爱慕虚荣的她而言,不惜一切借到项链是唯一的目的。‎ 故选D。‎ ‎【13题详解】‎ - 17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A项,分析错误,文中写道“她的朋友”慷慨大方,毫不迟疑的答应借给她“项链”只是一处伏笔,说明这挂项链并不是真的,也与她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并不能说明“她的朋友”很有钱,出手很大方。‎ 故选A。 ‎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 C项,“夸张手法”分析错误,选文通过“再没有别的了吗?”“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等语言描写、“问、跳、搂、亲、跑、发抖”等动作描写、“犹豫不决、出神、迟疑、焦急”等神态描写刻画了“她”的心理活动,但没有使用夸张手法。‎ 故选C。‎ 三、文言文阅读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5.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虽知而不能言 言,说 B. 此世所以不传也 所以,……原因 C. 而笑李渤之陋也 陋,浅陋 D. 而臆断其有无 臆断,凭主观想像猜测 ‎16. 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事不目见耳闻”中“目”字的用法不同的是( )‎ A.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C.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17. 下列句子与“此世所以不传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石之铿然有声者 B. 古之人不余欺也 C.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8. 下列句子中“而” 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 - 17 -‎ B.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C.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9. 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答案】15. A 16. D 17. C 18. A ‎ ‎19. 可是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自以为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与用法。‎ A项,句意: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言:用文字表达、记载。‎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 题干中“事不目见耳闻”中“目”是名词作状语,亲眼。‎ A项,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B项,舟:名词作状语,坐船。‎ C项,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D项,鸣:使动,使……鸣。‎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题干中“此世所以不传也”是判断句。‎ A项,句意:敲打时能铿锵作响的山石。定语后置句。‎ B项,句意: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宾语前置句。‎ C项,句意: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判断句。‎ D项,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状语后置句。‎ 故选C。‎ ‎【18题详解】‎ - 17 -‎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A项,连词,表修饰。句意: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的时间学习的东西多。‎ B项,连词,表转折。句意: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 C项,连词,表转折。句意:冰是由水结成的,但比水更寒冷。‎ D项,连词,表转折。句意: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 陋者,浅陋的人;乃,竟然;考击,敲打;其实,事情的真相。‎ ‎【点睛】文言虚词要“三抓”, “三抓”是指:(1)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同类集中。(2)抓课文。虚词的考查方式,多为选择题,每个选项两个句子,一般必有一句出自课本。根据这一特点,考生应立足课本,结合经典例句,归纳整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3)抓落实。对于典型用例,经常复习,防止遗忘。比如该题中每组中有一句话出自课本,必须将课内的文言文抓实了。‎ 参考译文:‎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第Ⅱ卷 四、(14分)‎ ‎20. 在横线上默写原句。‎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神女应无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 ‎④天生我材必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 -‎ ‎⑤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 当惊世界殊 (3). 金石可镂 (4). 千金散尽还复来 (5). 直挂云帆济沧海 (6). 在风中蛛丝般无法附丽地飘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默写时注意以下字:(2)殊(3)镂(4)沧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2013年9月8日,职业学校毕业十年的万敏、刘眉舒等十余位同学相聚。晚上,大家去看望当年的班主任张老师。为给老师一个惊喜,还故意不事先联系。到了张老师家,房门紧锁。一打听,张老师正出差。遗憾之余,大家公推万敏给张老师写了个便条:‎ 张老师:‎ 我们十多个同学于毕业十年后小聚。感念老师您当年的教诲,相约到您家中拜访,遗憾的是您居然公事外出。学生之情,一时难以言说。我们约定,待您回来后再来看您。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学生:万敏、刘眉舒等 以上便条在四个方面有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张老师”应顶格写 (2). ②删除“居然” (3). ③“另行通知”改为“我们会提前告诉您” (4). ④落款没有日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主要考查得体的能力。‎ 第一处,“张老师”放置格式不正确,应顶格写。‎ 第二处,“居然”,竟然,表示出乎预料;竟然。用此处语气太过强硬,应删除“居然”。‎ 第三处,“另行通知”语言有失尊敬,可改为“我们会提前告诉您”。‎ 第四处,落款处没有日期,应添加一个日期。‎ - 17 -‎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试题。‎ ‎①生命如四季。 ‎ ‎②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倒我的犁头上去。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 ‎③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绝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为谦卑。‎ ‎④每天,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象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 ‎⑤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地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 ‎ ‎⑥没有充分地准备,便急促地上路了。历过的艰辛自不必说它。要说的是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仅仅是因为过于简单和过于发热的头脑,发生过多少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惨痛的过失——真的,那并非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是在这里:并非不能。我顿足,我懊悔,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 ‎ ‎⑦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却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永远没有尝受过成熟是什么一种滋味,便夭折了。 ‎ ‎⑧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份,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 17 -‎ ‎22. 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春、夏在文中的含义。‎ 春:______________;夏:__________________。‎ ‎23. 春天犁耕受阻,“我”为什么没有逃避?‎ ‎24. “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5. 分析文中画线句子“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所含的哲理。‎ ‎【答案】22. (1). 播种人生 (2). 耕耘人生 ‎ ‎23. 因为“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也给予了我责任。“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自己生命的地块只能自己耕种,不会有人代替。 ‎ ‎24. 把战胜困难的希望寄托在外界的帮助上只能是一种妄想,任何困难都必须靠自己解决。 ‎ ‎25. 说明一个人既然拥有了生命,他就有责任为自己的生命地块即人生负责,在人生的历程中不要指望别人来为你的人生做出什么,自己的生命质量只能由自己来决定和完成,自己的人生只能是自己走过。‎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另需注意题干中要求用“四字短语”概括春、夏在文中的含义。‎ 春天从“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绝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为谦卑”“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把握,可以归纳为“耕耘,播种”,结合关键句“生命如四季”,春天的含义可概括为“播种人生”。夏天从“我顿足,我懊悔,我哭泣,恨不得把……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强者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可以把握,可归纳为“积极面对人生困难”,结合关键句“生命如四季”,夏天的含义可概括为“耕耘人生”。‎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 17 -‎ 结合题干,可知应在原文第二段寻找相关信息和答案,结合“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可知面对“春天犁耕受阻”,“我”没有权利逃避,这本身就是“我”的责任;另一方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地要耕种,不会有人代替,只能自己勇敢应对。‎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 结合语境,“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可知求云赐雨来解决干旱是一种妄想,即把希望寄托在外界的帮助是不切实际的。另外,“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可知我们应靠自己来解决困难。‎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另需注意:分析哲理和分析句子的含义有所不同,哲理是关于人生的原理、道理,它是高度概括精炼的。因此我们在答题时不必把所蕴含的情感答进去,语言上也要做到言简意赅。‎ ‎“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突出的是要积极面对人生,担负人生责任,不可以推卸自己的责任,把责任担在肩上,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人生。考生只要围绕这些关键句言之有理即可。‎ 六、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26. 按要求完成作文。‎ 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刻骨铭心的时刻:儿时生病,你依在母亲的怀里,感受亲情的温暖;遇到挫折,你得到老师的鼓励,重扬希望的风帆;女排夺冠,你发出胜利的呐喊,激发强国的宏愿……那一刻,让我们懂得了感恩、向善,学会了反省、思考,获得了勇气、力量……那一刻,已成为永恒的生命记忆,激励我们不断向前。‎ 请以“那一刻,却永恒”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少于700字;④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 ‎【答案】例文 那一刻,却永恒 - 17 -‎ 逝波难驻,西日易颓,花木不停,薤露非久,然而,仰观烟花升腾似霰,远眺孤鹜,楚天,俯瞰层林尽染……那些饱蕴生命记忆的瞬间,虽只一刻,却也永恒。‎ 永恒,不只在于时间从洪荒而来的脚步;也不只在于风声从亘古而至的呢喃。昙花从不为她鲜艳的短暂而暗自哀怜,因为她将自己怒放的那一刻书进了天地的长卷,万物无一不记得这瞬间却永恒的娇美;朝露从不为她光华的瞬息而顾影悲叹,因为她用自己闪耀的那一秒照亮了世界的一隅,众生无一不怀想这瞬间而永恒的清丽。‎ 因为真美,那些短暂的事物竟撼动了时间的定律,仅凭瞬逝的一刻,缔造了无尽的永恒。当诗仙宽袍弃履,举匏樽而邀明月,沐月华而影三人的那刻,这一丝浸透了蟾晖的酒香便飘飘摇摇了千余年,萦绕在数万才子的鼻尖挥散不去,似是还携了月下那人的三分不羁,极醇,这瞬间的感悟,便在孩童清亮的诵读声中变为醉人的永恒。‎ 因为不凡,那些即逝的侧影竟跃过了文明的更替,仅凭一个瞬间,缔造了无尽的永恒。当屈子以血讴歌,孑然一-身,仅怀拥一胸才气,腹含一枚忠胆投身汩罗的那秒,这一缕赤红泣血的绝美魂灵已挣脱世俗的枷锁,就随着汩罗江水的平平仄仄流过了漫漫岁月,滋润在每个志士的心田。这瞬间的悲壮,便在岁岁年年坚实的粽角中变为深沉的永恒。‎ 因为无愧,那些闪现的生命竟无视了历史的变迁,仅凭一个瞬间,缔造了无尽的永恒。“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人生苦短,纵是八十而寿又何尝不是一瞬。‎ 但且回首再看那南山脚下菊态幽美,洞庭湖心月晖清华;看那赤壁山涧金戈铁马,大漠暮里炊烟人家,弥足短暂,却也弥足永恒。‎ 那一刻,虽不曾在历史的长河中沉坷,不曾在岁月的波涛中起伏,不曾在紫陌的纷芜中喧嚣,却总以一种轻盈而美好的姿态起舞,独立于世,而在万生心中刻下永恒。那一刻,是真与美的缠绕;那一刻,是风马摇颂的真言;那一刻,是最动荡心波的遇见……那一刻,虽一刻,却永恒。‎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此题是材料+命题作文。‎ 审题:‎ - 17 -‎ 作文题目是“那一刻,却永恒”,写作的过程中,要突出“一刻”和“永恒”的辩证关系。既然是具有永恒意义的“一刻”,必须要摘取有代表意义的事例加凸显。因此,本篇文章适合写议论文。那么,如何找出合适的论点呢?最好的办法是从材料入手。“那一刻”,对应的是人生中“刻骨铭心的时刻”,这些时刻有儿时生病、遇到挫折、女排夺冠等”。“儿时生病”是亲情类;“遇到挫折”是日常生活类;“女排夺冠”是时事、励志故事。可以从这几个方向入手,选择合适的事例充实论点。同时还要注意,分论点至少要有两个,这样既能是议论文观点更加全面,又能充实文章内容。两个分论点之间要有某种逻辑关系,比如对比、递进、古今(中外)等。“永恒”的寓意非常之广,如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能超越时空,永远的积淀下来,而这些沉淀往往来自生命中某一个瞬间的触动,正如材料的提示:我们“懂得了感恩、向善”的那一刻,我们“学会了反省、思考”的那一刻,我们“获得了勇气、力量”的那一刻,都成为我们生命中的“永恒”。例如,看到月台上父亲背影的那一刻,我们朱自清从平凡的亲情中领略到“永恒”;写就《史记》从容收笔的那一刻,我们从司马迁励志的人生中品味到“永恒”;当灯光照亮屋宇的那一刻,我们从爱迪生的狂喜中感受到“永恒”。‎ 作文立意的角度:‎ ‎1.珍藏每个幸福的那一刻,让那一刻成为幸福的永恒。‎ ‎2.那些平凡但伟大的生命,展现出人性的美好,让爱成为永恒。‎ ‎3.将“那一刻变为永恒”,这才是那一刻与永恒之间最值得体味的地方。‎ 作文素材积累:‎ 优美段落:‎ ‎1.汨罗江中飞溅的浪花,是屈原描绘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知的风景;南宋国土上跳动的夕阳,是文天祥描绘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诚的风景;断头台上怒吼的狂风,是谭嗣同描绘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壮的风景;四大发明,是华夏子孙留给世界的永恒的风景……这一幅幅永恒的风景,将由你续写!‎ ‎2.威武昂扬的神舟六号,你载着华夏子孙的飞天梦,为人类的太空之旅增添了一幅光彩熠熠的风景。当你傲然于茫茫荒漠之上时,中华儿女炯炯注视着你;当你直指长空整装待发时,中华儿女屏息凝视着你;当你划破长空遨游于苍穹时,中华儿女为你沸腾了!神舟六号,你是我的骄傲,是我们的自豪。白雪皑皑的发射场与繁星点点的天空相互交织成一幅雄伟的背景,映衬着你挺拔的身躯,为茫茫大漠增添了一道绚丽的风景。‎ ‎3.长征号运载火箭伴你而去,给你力量,让你腾飞!你搭载着两名华夏英雄向宇宙发出了挑战。当你漫游于茫茫太空时,你可曾感觉到十三亿炎黄子孙在为你祝福,在为你欢呼。你好似一条觉醒的巨龙,环绕着地球,向世界展示着你的蓬勃,你的辉煌,你的风姿。当你一次次经过“雄鸡”上方时,你可曾发现这个充满朝气的国度在向你挥手,向你致意。那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我们曾有过屈辱史,但我们没有屈服,而是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坚固的长城,将侵略者拒之门外。今天我们已经扬眉吐气了,象一位巨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你不就是那颗耀眼的明珠吗当你结束太空访问返航时,你可曾感悟到21世纪的中国是多么的强盛,多么的繁荣,多么的伟大!‎ - 17 -‎ 你不辱使命,穿越大气层,去亲吻那神秘的太空。你似一颗流星在碧空留下了一道白光;缓冲伞打开后你又似一朵花朵飘然于天空之上;你触地的一刹那,中国欢呼了,世界震惊了!“风雪壮行色,男士出征;神六入九霄,激情喷薄”是中华儿女送你的欢送词;“瑞雪送神舟,胜龙访太空”是中华民族深切的祝福。“神舟再度飞天,中华续写辉煌”是祖国无比的自豪。那一刻,将定格为永恒的风景——为中华之崛起而腾飞!给自己一份欣赏!‎ ‎4.偏僻的南阳并没有把诸葛孔明变成鄙陋的村夫;蛮荒的北海没有把苏武变成西伯利亚的牧民;清净的寺庙也没有把朱元璋变成虔诚的和尚。‎ 作文结构示例:‎ 文章标题:“那一刻,却永恒”,体现了“一颗”与“永恒”之间的辩证关系。富有哲理性。‎ 文章第一段:化用诗句,诗句来源于我们学过的诗词,继而引出本文的观点:“那些饱蕴生命记忆的瞬间,虽只一刻,却也永恒”。这样的开头富有文采,有文学味。‎ 文章第二段:从“时间”“昙花”“朝露”三个角度,分析“那一刻与永恒”之间的关系,即“众生无一不怀想这瞬间而永恒的清丽”。文字凝练简洁但富有哲理,有深度。‎ 文章第三段:紧承第二段,继续分析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分论点1,因为真美,那些短暂的事物竟撼动了时间的定律,仅凭瞬逝的一刻,缔造了无尽的永恒。作者化用《赤壁赋》中苏子的形象,文辞优美,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文章第四段:分论点2,因为不凡,那些即逝的侧影竟跃过了文明的更替,仅凭一个瞬间,缔造了无尽的永恒。作者列举屈子“以血讴歌,孑然一-身,仅怀拥一胸才气,腹含一枚忠胆投身汩罗的那秒,便在岁岁年年坚实的粽角中变为深沉的永恒”,更加深化主题,使文章中心更加深刻,论述更有力度。‎ 文章第五段:分论点3,“因为无愧,那些闪现的生命竟无视了历史的变迁,仅凭一个瞬间,缔造了无尽的永恒”引用《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文句,得出结论“人生苦短,纵是八十而寿又何尝不是一瞬”。这一段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承起下文。‎ 文章六七段:对举式的两个文段,阐释生命中“那一刻”与“永恒”之间的辩证关系,“那一刻,虽一刻,却永恒”。文字有韵味,有深度,读此文有意犹未尽还有言不尽意之感。‎ -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