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50 KB
  • 2021-06-04 发布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Ⅰ专题三练案一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含解析 人教版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练案一 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 ‎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19分)‎ 材料一 我们生活在不同语言、文化、种族、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语言是促进人类发展、对话、和解、包容与和平的重要前提之一。‎ 人们需要通过语言与他人沟通,并且通过语言将知识、观念、信仰和传统代代相传,这对于人类的生存、自尊、幸福、发展以及和平共处必不可少。我们认识到,在代代相传的历程中,儿童时期的语言学习效果最佳。‎ 同时,语言还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记录并传承一个族群、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独特文化的主要载体,它有助于人们通过共享的行为模式、互动方式、认知结构和理解方式来交流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语言记录了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传统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一知识宝库促进人类发展,见证了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摘编自《岳麓宣言》)‎ 材料二 《岳麓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宣言,是重要的永久性文件,也是联合国“2019国际本土语言年”的重要基础性文件。《宣言》向全世界发出倡议,号召国际社会、各国、各地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就保护和促进世界语言多样性达成共识。《宣言》体现了加强语言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凝练了当前世界语言资源和语言多样性保护的核心理念和指导思想,倡导各国制定行动纲领和实施方案,同时汇聚了语言资源保护的做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模式和路线图,体现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宣言》在制定和征求意见过程中受到各方高度评价,认为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成果。将对指导世界各国和地区保护语言资源和语言多样性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摘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公布保护语言多样性 ‎<岳麓宣言>》,“中国教育新闻网”‎2019年1月22日)‎ - 7 -‎ 材料三 人工智能会成为濒危语言的救命稻草吗?某种程度上讲,的确可以。如果使用到位,至少能避免重演“一个人带走一种语言”的尴尬。不过,它依然不能有效地解决语言使用热情问题。实际上,在语言政策趋于开明的现代社会,濒危语言更难以摆脱的威胁,是在社会变迁中跟上时代的压力。鼓励更多人使用濒危的母语,还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和资源支持,缓解社会结构性和趋势性变化带来的冲击。有语言学家研究了墨西哥的原住民社区发现,为濒危语言提供社区支持至关重要。有了相应的社区图书馆、社区组织等,不但人们更有凝聚力,他们的语言也有了生存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工智能和技术手段再发达,都要以人为归宿。否则,它只能为濒危语言搭一个留待后人进行再发现的中转站或庇护所而已。‎ ‎(摘编自刘天亮《给濒危语言更广阔的世界》,‎ ‎《人民日报》‎2019年2月22日)‎ 材料四 “我国现有语言130多种,至少一半使用者不足万人,有25种使用者在千人以下,有11种不到百人。”语保工程首席专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曹志耘介绍,随着全球化发展,同化、衰亡是世界语言的共同趋势。“我们的工作一个是语言保存,用现代技术留存记录下即将衰亡的语言,一个是语言保护,通过教育、培养大众的语言自信和自觉,延缓衰亡、延续其生命力。”‎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地方话看似矛盾,但其实并行不悖,普通话要学好,家乡话也可以保留。”鲍厚星认为,二者的区别在于应用场合的不同。“经济活动、社会交往必然用普通话,而在家庭、娱乐活动中,地方话的情感价值是无法取代的。”‎ ‎“从2000年算,广西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已经从56%上升到84.72%,同时,通过‘小手拉大手,大手拉小手’活动,孩子教大人通用语,大人教孩子地方语言,多学一门语言,特色的文化就得到了传承。”黄凯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专家罗素表示,在今天存世的7 000多种语言中,不到3%的人口说着占比96%的语言,鼓励语言多样性和尊重母语教育并重意味着从孩童的早期阶段开始多语言的培养,为各语言提供沟通和交流的空间。“要让古老而独特的文化代代相传,就必须为所有语言的使用者提供平等教育机会、加强社会融入。”他说。‎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多样性保证了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语言文化交流增信释疑、沟通情感、缔结友谊的道路上,中国正承载着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摘编自刘博超《语言多样性为何如此重要》,‎ ‎《光明日报》‎2019年2月2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语言是人们通过共享的行为模式、互动方式、认知结构和理解方式来交流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 7 -‎ B.“保护语言多样性”这一《岳麓宣言》的主题,体现了加强语言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C.人工智能和技术手段必须要以人为归宿才能为濒危语言搭建一个留待后人进行再发现的中转站或庇护所。‎ D.专家指出,从孩童的早期阶段开始多语言的培养,鼓励语言多样性和尊重母语教育并重,可以有效切实地为语言发展提供生存的土壤。‎ ‎2.下列关于“语言的作用和意义”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语言是促进人类发展、对话、和解、包容与和平的重要前提之一。‎ B.通过语言将知识、观念、信仰和传统代代相传,对于人类的生存、自尊、幸福、发展以及和平共处是不可或缺的。‎ C.语言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记录并传承一个族群、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独特文化的载体就是语言。‎ D.语言的多样性保证了文化的多样性,语言文化交流有助于增信释疑、沟通情感、缔结友谊。‎ ‎3.(论点论据关系)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在新西兰,有人开发出帮助爱好者练习毛利语的人工智能程序,不仅能用英语和毛利语回复信息,还能过滤语法错误。”‎ B.“伊犁部分满族仍在传承着满语,国家为了不让满语消失,特意办了一些满语学校,也鼓励满族人说本民族语言。”‎ C.“未来学家托马斯·弗雷把不同的语言以视频、音频和书面文件的方式存档。目前,他已联合世界各地的学者收集了3 400多种语言的数据,其中许多是濒危语种。”‎ D.“澳大利亚的语言学家与谷歌合作开发的人工智能平台,通过人工智能模型转录原住民语言,已存储超过4万小时的录音,为语言学家节省了数百万小时的时间。”‎ ‎4.(论证分析)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 7 -‎ ‎5.中国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他们大多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请结合上述材料,提出三条保护语言多样性的措施。(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9分)‎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更好地实现以文化人。‎ 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人本理念。《论语》记载,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首先问:伤着人了吗?对人的重视可见一斑。正是基于对人的尊重,孔子赋予“仁”这个概念丰富的伦理含义:“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的外在表现是礼,礼的精神内核是“敬”,《礼记》所谓“毋不敬”。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敬”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而且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彬彬有礼是尊重他人,也是自尊自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这就需要将礼仪之邦的精神气质与时代要求相结合,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 - 7 -‎ 仁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和核心理念,包括对己和对人两方面的内容,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对己主要是克己,以求达到仁的境界;对人主要是爱人。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不断修身,以臻于至善之境。儒家经典《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包括“新民”,教人去恶从善、弃旧图新。由个人、家庭到国家与天下,由爱亲人、爱他人到爱国家与天下,将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公宽信敏惠,对于其中体现的思想精华、优良品格,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用于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中华人文精神的伟大,还在于它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将仁从亲人之爱推及人类之爱,由人类之爱旁通万物之爱。庄子认为,世间所有生命同源同种,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这与西方主客观对立的自然观明显不同,被称为“有机自然观”或“有机宇宙观”。它尊重生命、敬畏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强调人应当效法天地、欣赏万物。中国传统的天地人三才之道,一方面认为人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与作用,强调“人者,天地之心也”;另一方面又强调天地的伟大价值,所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主张人道以天道为准则。即使是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荀子,也强调春生夏长之时“斧斤不入山林”“罔罟、毒药不入泽”,为的是“不夭其生,不绝其长”。这启示人们要将积极有为的人生观与生态环保的可持续自然观统一起来,一方面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勇担千秋生态大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摘编自杨小明、任春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思想中的“仁”这一概念有丰富的伦理含义,其外在表现是礼,精神内核是敬。‎ B.在塑造人品方面,儒家思想要求人们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臻于至善之境。‎ C.我们要对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思想进行转化和发展,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D.正因为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中华人文精神才是伟大的。‎ ‎7.(论证分析)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为基础,论证我们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 B.文章援引《论语》记载的孔子家马棚失火的故事,说明中华文化很早就确立了人本理念。‎ C.文章关于自然观的论述,将中西方观念进行对比,目的是凸显中华人文精神的优越性。‎ D.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养分,可以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更好地实现以文化人。‎ - 7 -‎ B.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主张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使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相得益彰,符合时代要求。‎ C.孟子主张人类之爱和万物之爱有等级差别,而庄子却不一样,他认为世间所有生命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D.天地人三才之道,同时强调人和自然的重要地位,其中人道顺从天道的主张对当今社会发展更有意义。‎ 练案一 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 ‎1.C “才能为濒危语言搭建一个留待后人进行再发现的中转站或庇护所”理解错误。由原文“人工智能和技术手段……否则,它只能为濒危语言搭一个留待后人进行再发现的中转站或庇护所而已”可知,人工智能和技术手段必须要以人为归宿,是“否则”,如果不这样做,它只能为濒危语言搭建一个留待后人进行再发现的中转站或庇护所,如果这样做了,就不会成为一个留待后人进行再发现的中转站或庇护所。‎ ‎2.C “记录并传承一个族群、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独特文化的载体就是语言”理解错误。由原文“语言‘是记录并传承一个族群、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独特文化的主要载体’”,可知,语言是“主要”载体,还有其他的“载体”,并不是“载体”就是语言。‎ ‎3.B 材料三的观点是“人工智能和技术手段再发达,都要以人为归宿”,A、C、D三项都是强调的“人工智能和技术手段”,只有B项可以成为“要以人为归宿”的论据。‎ ‎4.①以设问开篇,引发关注;②采用分总式的论证结构;③论证中运用了例证法,以“墨西哥的原住民社区”为例,论证了挽救濒危语言,要以人为归宿的观点。‎ ‎5.①少数民族儿童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也要学习本民族语言;②扶植少数民族语言作品的出版、发行,建设少数民族语言作品的图书馆及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社区;③给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人员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④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翻译少数民族语言,使少数民族语言走向世界。‎ ‎6.B A项,原文中说“礼的精神内核是‘敬’”,未说“仁”的“精神内核是敬”;C项,我们要转化和发展的是“其中体现的思想精华、优良品格”;D项,以偏概全,“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只是原因之一。‎ ‎7.C “目的是凸显中华人文精神的优越性”曲解文意,目的应是论证中华人文精神的伟大,而非突出中西方哪个更优越。‎ ‎8.C 曲解文意,孟子所说的亲人之爱、人类之爱、万物之爱并没有等级差别。‎ - 7 -‎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