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5.5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南充市2019—2020学年度下期高中一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先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非选择题答案书写要工整,字迹清晰。修改答案时禁止使用涂改液和修改胶带。
3.请在答题卡题号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题号指定区域以外答题或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朱子在诗经学研究方面较之前宋儒走得更远,真正突破了汉代诗经学的束缚。他不拘泥于门户之见,对汉代、宋代诗经学中合理部分加以吸收;对不足之处则加以批评。这与他格物穷理的认识论相契合:汉儒长于训诂,于格物有助;宋儒长于义理,于穷理有益。同时,他也能不断反思自己旧说之弊,最终去小序以言《诗》,撰成今本《诗集传》,并不断加以修正。正是在这个扬弃的过程中,朱子在义理的统摄下兼重训诂,合汉、宋之长加以综合而补其不足,使其诗经学得以形成。
朱子在诗经学理论方面所获尤多,这与其治《诗》理念息息相关。他治《诗》宗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破除汉代《诗经》权威,试图回归圣贤本意;二是遍采群言,加以熔铸综合后成为新篇,以揭明圣贤大道和天地自然之理;三是指导为人为学,以便于学者切己体察。朱子治《诗》原则,主要有四个方面:ー是严别经传,以《诗》言《诗》;二是由训诂以求义理,二者并重,不可偏废;三是简洁;四是多闻阙疑。
朱子诗学观中最为瞩目的就是诗序观。朱子对汉代诗经学最大的突破就是从学理上力辨小序之非,同时撰《诗序辨说》辨明小序之误,カ图将《诗经》与《毛诗》区别开来。在诗序问题上,朱子对大小序的起讫、作者、价值,以及小序的位置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朱子沿袭了前人去除小序的做法,而走得更远。“后到三十岁、断然知小序之出于汉儒所作”,故而不能与“经”等而视之,只能属于“传”。这样去除小序以言《诗》,也就有了理论基础。由此可见,朱子去小序以言《诗》是为了回归原典,从《诗经》文本入手来理解《诗》意,不“先自立说”
,以确保从中发掘出来的圣贤本意的可信性与有效性。朱子在“去序”后,最终完成创新诗经学的任务,这使得他与之前的废序者,如欧阳修、郑樵等,有着本质区别。
朱子在治《诗》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其治《诗》的最终成果,就是今本《诗集传》。朱子之所以能够完成诗经学的构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治《诗》方法的合理性。朱子治《诗》时,重校勘和训诂,并在此基础上阐发义理,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确保义理阐发的信度和效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宋代诗经学游谈无根的局面。
朱子力图突破《毛诗》以治《诗经》,因此他对《毛诗》进行了系统的校勘—一是校勘《毛诗》异文,二是勘正《毛诗》文本错讹,三是对《毛诗》分章断句重新认定,四是调整《毛诗》篇次。这也是朱子诗经学并非“《毛诗》学”的明证。《诗集传》在训诂上亦有很大创获。朱子不问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门户,亦不管是汉唐诸儒还是宋代学者,凡认为前儒训诂是合理的,即加以采择。同时,又据上下文义,随文解义,自立新训,有不少训诂精确不移。即使是一些专主《毛诗》的清儒,比如清中期的“《毛诗》三大家”,亦不同程度采用过朱子之训。不过,《诗集传》中亦有一些训诂是错误的,需要辨明。
朱子之所以能够成功创新诗经学,是因为他结合时代需要,回应现实诉求,在义理的统摄下改造旧理论以形成新理论,并积极施用到解《诗》实践中。朱子构建诗经学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当下推动学术创新工作提供积极有效的借鉴。
(摘编自陈才《革故鼎新:朱子诗经学的构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子在诗经学研究方面对汉代、宋代诗经学加以扬弃,并反思修正自己旧说之弊,使其诗经学得以形成。
B.朱子在“去序”后,完成创新诗经学的任务,使其和郑樵等废序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C.朱子治《诗》时,注重校勘和训诂,是因为《毛诗》存在异文、文本错讹等问题。
D.朱子《诗集传》中的训诂兼采百家之长又能随文释义,但其中难免有一些训诂有误,采用时仍需要辨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诗经学理论和治《诗》实践两个方面,阐述朱子诗经学的研究成就。
B.文章在论证朱子诗序观时,着重分析朱子去除小序的原因及其目的。
C.文章运用了引用、对比、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层次清晰,论证深刻透彻。
D.文章末段论证了朱子构建诗经学的经验是推动当下学术创新工作的有效途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子在治《诗》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大成就,因此抑制了宋代诗经学游谈无根的局面。
B.朱子在诗经学理论方面的收获,主要与他的治《诗》宗旨和原则有关,但也离不开对他人治《诗》理论之长的吸纳。
C.《诗经传》在训诂上有很大创获,是因为朱子广泛学习前人经验,不管是汉唐诸儒还是宋代学者的训诂,都加以采择。
D.对于经典古籍研究者而言,只要结合时代的需要,回应现实诉求,将旧理论改造成新理论,就能成功推动学术创新。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只是其传播力较弱。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李兴旺指出,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可能比较少,传播力会较弱,多是在和病人接触较多的情况下发生的,尤其是家庭聚集性感染比较明显。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也不例外。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表现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目前没有确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至少1天)。
治愈者仍有再次感染的风险。中日友好医院肺炎防治专家组组长詹庆元指出,从一般规律看,病毒感染后人体会产生抗体,但有的抗体持续时间不长,痊愈的人仍应加强防护。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邱海波指出,从临床经验来说,康复期的病人没有传染性,出院的病人没有传染性。
(摘编自《新冠肺炎的30个真相》,《人民日报》(2020年2月7日)
材料二:
图1 2003年我国东西中部地区基本经济状况
图2 2003年肺结核与传染病在中西东部发病率1/10万
(上表数据源于陈迎春、唐圣春的《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卫生发展比较》一文)
材料三:
比疫病更可怕的,是疫病引起的“恐慌情绪”。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透明度高,有利于我们及时掌握情况,但反过来,也可能导致泥沙俱下,甚至激起非理性的极端情绪。在此次疫情中,不管是吸烟、喝酒可以杀死新型冠状病毒的谣言,亦或是一些毫无根据、违背常识的悲观论调,都是抓住了人性在面对灾难、疾病时的恐惧和怯弱,再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不断放大。这启示我们,在重大疫情中,不仅要和病毒作斗争,也要和一系列不真实的消息、不健康的情绪作斗争。要想取得胜利,既需要相关部门做好权威信息的发布工作,提升公开度、透明度,及时辟谣,也需要我们每个人对疫情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对战胜困难和挑战保持必要的信心和耐心。当然,理性健康的心态不能代替实实在在的举措,反过来,更扎实的防控措施才是我们的信心之源。……政策层面的支持、机制上的保障,才能化解各方心中的芥蒂、免除大家的后顾之忧,为包容的社会心态提供土壤。对此,各地政府部门义不容辞,需要拿出更多科学、务实的举措,避免社会情绪的极端化、对立化。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面对疫情,理性和信心也是一剂良药》)
材料四:
在疫情暴发前,虽然很多商业企业已经开始提出“数字化”,但它们当中的大多数仍将数字化看作“锦上添花”的一步棋,这次疫情却将“数字化竞争”变成商业竞争的基础逻辑。从2月初开始,全国数亿人第一次全面尝试“在线办公”,许多企业第一次真正体会到通过数字化工具进行远程协作的价值,也暴露了企业当前管理模式与在线化协作模式之间存在的巨大沟壑。为适应全流程在线化,企业将不得不对组织本身结构和管理方式进行数字化转型,使其与数字化协作方式相匹配。
数字化对现代社会的渗透本质上通过两种路径实现:一是新场景构建,比如说直播对商业的渗透;二是对现有场景的改造,比如在疫情期间广泛开展的智能问诊、智能外呼、视频庭审等新技术的应用。虽然这些场景存在多年,但是数字化让它们的功能变得更加丰富灵活,能够更多更好地完成任务,提供更优体验或更高效率。数字化创建或改造的起点是消费场景,但数字化深入的方向是通过智能化的供应链,借助数据、算法、产品、技术和经验服务于社会各个领域。换言之,全新数字化的供应链网络不仅仅是“物流”,它将向前伸入终端需求方,向后融入设计和生产制造环节,实现全链路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准确预测需求、提升各环节确定性,让供应链形成各节点近乎实时互相感知的一张神经网络。
杭州、广州、郑州等几个城市已初步显现出数字化及相关技术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上的独特作用。一方面,数字化低成本地降低政府和社会民众之间信息不对称,提高公共服务供给和民众治理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另一方面,数字化工具能提升服务的效率和精准度,帮助政府资源更高效地发挥作用。未来,维度丰富的数字化身份、包含了个人信息及个人相关政务数据的开放可用的数据体系的建立,将助力政府提升治理能力,推进城市发展各方面效率的提升。
(摘编自张影《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国数字化进程按下快进键》,《新浪财经》)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字化通过对新场景的构建和对现有场景的改造两种路径来实现对现代社会的渗透,虽然起点是消费场景,但深入方向则是全链路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
B.新冠肺炎患者要到医院进行科学治疗,避免盲目或者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康复期和出院的病人都没有传染性,但自身仍要进行防护。
C.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快、透明度高,利于人们掌握情况,但直接导致了疫情期间的“恐慌情绪”。这就要我们和一系列不真实的消息、不健康的情绪作斗争。
D.无症状感染者传播力较弱是因为其病毒载量可能比较少,不管有无症状表现,都是该病毒的传染源,都会在人群中把病毒传给他人,包括儿童。
5.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传染病的防治效果,传染病流行会对社会经济造成影响。
B.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依然是西部地区在卫生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肺结核的防控。
C.东、中部地区传染病发病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略高于中部地区。
D.东部地区如果继续保持高额度的财政收入,就可维持相对较低的传染病发病率。
6.全社会应如何科学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怒 绿
刘心武
①那绿令我震惊。
②那是护城河边一株人腿般粗的国槐,因为开往附近建筑工地的一辆吊车行驶不当,将其从分杈处撞断。我每天散步总要经过它身边,它被撞是在冬末,我恰巧远远目睹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一天很冷,我走拢时,看见从那被撞断处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但没等往下流淌,便冻结在树皮上,令我心悸气闷。我想它一定活不成了。但绿化队后来并没有挖走它的残株。开春后,周围的树都再度先后放绿,它仍默然枯立。谁知暮春的一天,我忽然发现,它竟从那残株上,蹿出了几根绿枝,令人惊喜。过几天再去看望,呀,它蹿出了更多的新枝,那些新枝和下面的株桩在比例上很不协调,似乎等不及慢慢舒展,所以奋力上扬,细细的,挺挺的,尖端恨不能穿云摩天,两边滋出柔嫩的羽状叶片……到初夏,它的顶枝所达到的高度,几与头年丰茂的树冠齐平,我围绕着它望来望去,只觉得心灵在充电。
③这当然并非多么稀罕的景象。记得30多年前,一场大雷雨过后,什刹海畔的一株古柳被劈掉了一半,但它那残存的一半,顽强地抖擞着绿枝,继续它的生命拼搏。曾给住在附近的大苦闷中的我以极大的激励,成为支撑我度过那些难以认知的荒谬岁月的精神滋养之一。后来我曾反复以水彩和油画形式来刻画那半株古柳的英姿,可惜我画技不佳,只能徒现其外表而难传达其神髓。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曾在大型的美术展览会上,看到过取材类似的绘画;再后来有机会到国外的各种美术馆参观,发现从古至今,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各种风格,都曾创作过断株重蹿新枝新芽的作品。这令我坚信,尽管各民族、各宗教、各文化之间存在着若干难以共约的观念,但整个人类,在某些最基本的情感、思考与诉求上,是心心相通的。
④最近常亲近丰子恺的漫画,其中有一幅他作于1938年的,题有四句诗的素墨画:“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这画尺寸极小,所用材料极简单,构图更不复杂,但却是我看过的那么多同类题材中,最有神韵、最令我浮想联翩的一幅。是啊,不管是狂风暴雨那样的天灾,还是吊车撞击那类人祸,受到重创的残株却“春来怒抽条”,再现蓬勃的气象,宣谕超越邪恶灾难的善美生命那不可轻易战胜的内在力量;丰子恺那诗中的“怒”字,以及他那墨绘枝条中所体现出的“怒”感,都仿佛画龙点睛,使我原本已经相当丰厚的思绪,倏地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⑤今天散步时,再去瞻仰护城河边那株奋力复苏的槐树,我的眼睛一亮,除了它原有的那些打动我的因素,我发现它那些新枝新叶的绿色,仿佛是些可以独立提炼出来的存在,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倘若非要对之命名,只能称作怒绿!是的,怒绿!
⑥那绿令我景仰。
7.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对断株蹿出的绿枝由“震惊”到“景仰”的情感变化,表明“我”对断株重蹿新枝的认识提升了一个高度。文章正是以这一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写作线索的。
B.文章第②段,把槐树流下的汁液比作眼泪,形象地写出了槐树遭受的重创之深,为下文蓄势;更能突显蹿出的绿枝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C. “只觉得心灵在充电”中的“充电” 是指绿枝给“我”激励和鼓舞,使我内心充实;“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中的“非同一般”是指其经受惨烈的磨难而更富生机。
D.第③段写什刹海畔被劈掉了一半的古柳,和第②段被撞断的国槐形成对比,反衬出国槐虽然遭受重创,仍能重蹿绿枝;更进一步赞美了国槐顽强的生命力。
8.本文第④段引用了丰子恺的画和诗,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9.文章以“怒绿”为题 ,有何妙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10—13 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配享神宗庙庭。
(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六卷,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B.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C.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D.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B.忧,文中指丁忧,也称“丁艰”。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称为“丁忧”。
C.经术,犹经学,原本是泛指先秦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后,特指《六经》。
D.元祐,是宋哲宗赵煦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君王发起。秦始皇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安石记忆力超群,思维敏捷。他小时候喜欢读书,能过目不忘;写文章时下笔如飞,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写得精妙。
B.王安石力排时议,明于理政。他认为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大多数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C.王安石坚持己见,性格固执。在变法遭到反对时,他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
D.王安石深谋远虑,精于变法。他认为先王政令精神不值得效法,改变劣习风俗和树立法规是当务之急;并认为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会给国家造成祸患。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5分)
(2)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 题。
回车驾言迈
《古诗十九首》
回车驾言迈①,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②?
奄忽③随物化④,荣名⑤以为宝。
注:①回车驾言迈:“回”,转也。“言”,语助词。“迈”,远行也。②考:老也。寿考:犹言老寿。③奄忽:忽然,很快。④随物化:犹言“随物而化”,指死亡。⑤荣名:指荣禄和声名。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纽带,既是对前四句叙事写景发出来的联想和感慨,又是开启后六句议论感慨的由头所在。
B.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这两句是说,人生、草木等事物的兴盛和衰败都有各自的时限,苦恼的是自己没有很早地建立起自己的功名。
C.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这两句用了夸张的手法,说人生不能像金石那样坚固而永恒,突出了生命短暂易逝。
D.此诗富含哲理,其艺术风格质朴自然,行文如行云流水,但又不浅露,而是余味曲包,耐人寻味。
15.本诗的前四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相关词句,谈谈“悠悠”“摇”两词的表达效果。(6分)
(二)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诗经·氓》中以桑叶的枯黄凋落喻女子年华逝去、容颜憔悴、终被抛弃的句子是“
, ”。
(1) 《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山村安静祥和的句子是“ , ”。
(2) 《赤壁赋》中写箫声的超强感染力,蛟龙听了飞舞起来,独处孤舟中的寡妇听到箫声不禁流下眼泪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国的文字系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使用至今,如果从西汉人破解西周青铜铭文算起,从事古文字研究的学者________,直至今天,无数人依然在这一领域精耕细作。
这门研究也从“冷门”逐渐成为“热门”。20世纪70年代是我国考古发现的黄金时期,马王堆汉墓、银雀山汉墓、侯马盟书等考古发现________,层出不穷,令海内外学术界为之轰动,国家文物局一次次组织包括古文字学专家在内的团队进行整理研究,古文字学这门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学科的重要作用________。然而( ),专业队伍________,40岁以上的专业人员数量不多,30岁左右的专业人员更是凤毛麟角。工具书奇缺,知识库不足,这与考古所涌现出的大量古文字资料形成了强烈落差。
为了我国古文字学科的发展,也为了加强学术交流和队伍建设,业界成立了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古文字研究已经彻底扭转了研究会成立时期较为困窘的状况。新资料的不断出土、新技术的吸收行使、年轻学者的不断培养,都不断推动着中国古文字学的发展,使古文字研究会保持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前仆后继 石破天惊 不可理喻 青黄不接
B.前仆后继 穿云裂石 不可理喻 供不应求
C.前赴后继 穿云裂石 不言而喻 供不应求
D.前赴后继 石破天惊 不言而喻 青黄不接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当时古文字研究的状况却堪忧。
B.当时古文字研究的状况却令人堪忧。
C.当时人们却担忧古文字研究的状况。
D.当时人们却对古文字研究的状况担忧。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新资料的不断出土、新技术的吸收应用、年轻学者的不断培养,都不断推动着中国古文字学的发展,使古文字研究会保持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B.新资料的不断出土、新技术的吸收应用、年轻学者的不断培养,都使古文字研究会保持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不断推动着中国古文字学的发展。
C.新资料的不断出土、新技术的吸收行使、不断培养的年轻学者,都使古文字研究会保持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不断推动着中国古文字学的发展。
D.不断出土的新资料、吸收应用的新技术、不断培养的年轻学者,都不断推动着中国古文字学的发展,使古文字研究会保持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________?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观了人类对周围世界的关注和认识。节日的形成离不开两个基本的条件: ②________。在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解释外界的种种自然现象以及自身的生死。于是,各种形式的图腾崇拜便出现了,先民力图通过这些活动去解释奇怪现象。这些意识和行为便是节日产生的渊源。比如中秋赏月是由原始的祭月、拜月活动演变而来。寒食清明源自③________,这在《周礼》中就有记载:“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另外,节日的出现必然与历法有关。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主要节日基本形成。
21.阅读下面文字,简要概括“强基计划”的特点。(5分)
近日,多所高校陆续发布“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意味着自《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于今年年初印发后,招生改革试点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生,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强基计划”改革招生选拔模式,将考生高考成绩(不低于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录取。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实行小班化、导师制,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畅通学生成长发展通道,实现招生培养良性互动。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见许多美丽的瞬间:夜色中昙花一现的绚烂,运动场老师激情的助威呐喊,街道上陌生人的一个善意举动......
诸如此类的遇见带给了你怎样的心灵震撼或潜移默化的影响?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南充市2019—2020学年度(下期)教学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解析】“治《诗》需要注重校勘和训诂”与“《毛诗》存在异文、文本错讹等问题”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原文为“朱子治《诗》时,重校勘和训诂,并在此基础上阐发义理,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确保义理阐发的信度和效度”
2.D【解析】“文章末段论证了朱子构建诗经学的经验是推动当下学术创新工作的有效途径”错,文章最后一段概括了朱子成功创新诗经学的原因及其对当下学术创新工作的意义。
3.B【解析】A.原文有“在一定程度上”这个限制条件。“取得了很大成就”和“抑制宋代诗经学游谈无根的局面”无因果关系。C.原文“凡认为前儒训诂是合理的”才加以采择。扩大范围。D“只要……就……”推断错误,说法太绝对。 “创新”不只要“结合时代的需要”“回应现实诉求”“将旧理论改造成新理论”,还要“施用到”“实践中”。
4.A【解析】B表述绝对,缺少限定条件“从临床经验来看”C.“恐慌情绪的根源在于“人性在灾难、疾病时的恐惧和怯弱,再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不断放大”,互联网只是催化剂,不是直接原因。D.“都是该病毒的传染源,都会在人群中把该病毒传染给他人”说法绝对,原文是“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传播力会较弱,多是在和病人接触较多的情况下发生的。”。
5.D【解析】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想要维持相对较低的传染病发病率,不仅要保持高额度的财政收入,还需要保持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同时本地区经济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
6.答案示例:①个人认识、防护:正确认识新冠病毒及其传播途径,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及时就医。(2分)
②社会舆论:相关部门要做好权威信息的发布工作,提升公开度、透明度,做好舆论引导。政府决策,拿出科学、务实的防控措施。个人不信谣、不传谣,要有战胜疫情的信心。(2分)
③经济保障:企业利用好数字技术,助力复工复产,保障经济稳步发展。政府借助数字技术提升治理能力,推进城市发展。(2分)
7. D。【解析】不是对比反衬手法。是由此及彼的联想,表明“断株重蹿绿枝” 并非多么稀罕的景象,进而为下文的写作做铺垫。
8. 答案示例:①点明“怒绿”的出处,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②揭示了“怒绿”的含义,赞颂了绿枝顽强的生命力,升华主旨。③为后文给绿枝命名和抒发对“绿”的景仰之情作铺垫。(意近即可,每点2分)
9.答案示例:①交代写作对象,新颖独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②“怒”有气势很盛,不可遏止之意,以“怒”形容“绿”,能体现国槐受重创后再生的绿枝条的勃勃生机,更能揭示绿枝超越邪恶灾难的善美生命那不可轻易战胜的内在力量。(3分)
③运用拟人手法,使“绿”具有了人的性格特征,使文章由物及人,托物喻理,显得自然含蓄。(1分)
10.C【解析】翻译: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这是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
11.D【解析】应为汉武帝。
12.D【解析】从原文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中看,王安石主张变法要效法先王的政令精神,故D错。
13. 答案示例(1)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都叹服他的文章精妙无比。(给分点:属、若、既各1分,句意2分。)
(2)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一辩论起来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给分点:傅、辄、诎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 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 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 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 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 一直到英宗朝结束, 朝廷多次召他, 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的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元祐元年,王安石去世,终年六十六岁,追赠他为太傅。绍圣年间,赐谥为“文”,配享神宗庙庭。
14.C【解析】“夸张”错,应是“对比”。
15.答案示例
①“悠悠”,既有“遥远”之意,又有“忧愁思虑”之感;(1分)与“涉”“长道”连用,不仅展现了一个旷远悠长的跋涉背景,更浮现出了一位忧愁思虑的跋涉者形象,给人一种苍凉旷远之感。(2分)
②“摇”,用来描写东风吹动百草之态,让人顿感茂盛的百草飘摇衰萎如秋;(2分)而细味之,更蕴含了诗人那神思摇曳之态,年华易逝之感。(1分)(意思对即可,学生如有他解,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6. (1)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7. D 【解析】
第一处,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根据语境中“如果从西汉人破解西周青铜铭文算起”“直至今天”,此处应选“前赴后继”。第二处,石破天惊: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穿云裂石:形容乐器声或歌声高亢嘹亮。根据语境“令海内外学术界为之轰动”,此处应选“石破天惊”。第三处,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根据语境此处应选“不言而喻”。 第四处,青黄不接:指庄稼还没有成熟,陈粮已经吃完,比喻人力或物力等暂时缺乏,接续不上。供不应求:供应的东西不能满足需求。根据后文“40岁以上的专业人员数量不多,30岁左右的专业人员更是凤毛麟角”,此处应选“青黄不接”
18. A【解析】 后文叙述的是“专业队伍”“专业人员”的情况, 根据主语前后一致原则,这里以“古文字研究的状况”开头更恰当。
19. B 【解析】文中画横线句有两处错误:一是搭配不当,“新技术”与“行使”不搭配,“行使”可改为“应用”;二是语序不当,应是“使古文字研究……与活力”在前,“不断推动着中国古文字学的发展”在后。
20.答案示例:
①节日是怎么产生的
②特定的风俗活动内容和历法的出现
③古代对火的禁忌习俗(每点2分,共6分)
21.答案示例:
①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②重点关注基础学科
③建立综合考核选拔机制
④探索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培养模式。(5分,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四点5分)
22.【解析】本次作文是命题作文。在写作的时候,设置“相遇”的对象很重要,遇见的对象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个动作。“遇见”并不是简单的接触,而是指让“我”心灵受到感染、震动的接触。也就是说,“相遇”给“我”带来的影响巨大。可以写成记叙文或记叙散文。通过深情回忆曾经发生过的与某人、某物难忘的“相遇”过程,表达内心的深刻感受。
基础等级40分
内容20分
一等20 - 16
二等15 - 10
三等10 - 6
四等5 - 0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一等20 - 16
二等15 - 11
三等10 -6
四等5 - 0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较工整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难辨
发展等级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2.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4.材料丰富
5.形象丰满
6.意境深远
7.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8.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9.文句有意蕴
10.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
11.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
12.有个性特征
(一)基础等级(40分)
基础等级分内容和表达两项,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内容项(20分)的重点是题意、内容。考生的考卷中所述论据的真实性要特别注意,如果是编造,或者有明显错误,或者不能佐证文章观点的,要适当扣分。
表达项(20分)的重点是作文的结构、语言、文体、卷面等,但也要综合考量。
1、根据表达项的细则,在“内容”评等的基础上,除了在相应的等级上评分外,还可以考虑在上一等或下一等打分。
2、在“内容”等级判分的基础上,表达项原则上不跨等给分,如内容判三等,表达不能在一等给分,只能在三等或二等或四等给分。
(二)发展等级(20分)
基础等级分要与发展等级分相匹配,发展等级分不能跨越基础等级的得分等级。
1
、发展等级分原则上随内容或表达的等次给分,如内容二等,表达三等,发展等级一般可在二等给分。
2、发展等级一般不在内容或表达的下一等给分,如内容一等,表达二等,发展等级一般在一等或二等给分。
3、发展等级在内容给分的基础上,一般不跨等给分,如内容三等,发展等级不能在一等给分。
4、内容在四等的,“发展等级”可以给1到2分;确为抄袭的,“发展等级”不给分。
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足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⑾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⑿见解新颖 ⒀材料新鲜 ⒁构思精巧 ⒂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⒃有个性特征
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
(一)扣分项评定
出现错别字,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完5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3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无标题扣2分。
(二)残篇评定
1、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
2、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5、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6、完全空白的,评0分。
(三)抄袭评定
确认为抄袭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
相关文档
- 【语文】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192021-06-0413页
- 2018-2019学年四川省乐山市高一下2021-06-0424页
- 北京市北航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2021-06-0416页
- 四川省射洪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2021-06-0415页
- 【语文】甘肃省武威市民勤一中20192021-06-0413页
- 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1-06-048页
- 【语文】河南省驻马店市2018-20192021-06-0424页
-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19-2020学年2021-06-0417页
- 陕西省安康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2021-06-0411页
- 湖北省荆门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2021-06-04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