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1.50 KB
  • 2021-06-04 发布

陕西省安康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安康市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徐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获取信息的便捷化与舒适化,究竟是在发展我们的精神能力还是相反呢?听听“好声音”、看看肥皂剧,果真能代替反复默诵与咀嚼、温习消化那些花朵般、金子般、火焰般、匕首与针刺般的言语、章节与名篇巨著吗?我们所说的信息,究竟只是一个数量的概念呢,还是具有深度与品质的追求?视听信息能取代学问、智慧、理念、心胸、情操与文学的全部内涵吗?不,那是不可能的。恰恰是语言符号激活了思维与想象能力,取得融会贯通,最大限度地调动精神资源,能够发展延伸、突破已有的知识见解。只要语言文字没有消失,只要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联没有改变,只要语言文字与生活的密切关联还存在,文学的重要性就不会发生变化。英谚云: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不能失去莎士比亚黄鹤楼现在已不在原址,建筑材料也不理想,但是黄鹤楼仍然吸引了那么多游客,原因在于崔颢与李白的诗。以为3D4D视听节目与网络音频视频能代替文学,那就是以白痴的聪明来取代文化与智慧。‎ - 23 -‎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学成就的评价,文学史的特点是看高不看低当然我们个人常常需要经历一个由低向高的过程。文学史不会对各个时代都有的二三流作家多加注意。不要过于重视印数,不要过于相信炒作。传播是手段,不是目的,更不是价值。当然会有许多人以当下市场效益为最看得见的成就,我们不可能排除这样的写作者,他们对于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有其贡献。但是从长远看,从更重要的意义上看,文学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朵,是一个民族的品位与素质,是一个族群的精神史,是一个民族的乃至影响世界的智慧与胸襟。我们写作者要敢于看不起那些空心化、浅薄化、恶俗化、碎片化、单纯搞笑、单纯恶搞、咋咋呼呼迎合起哄的所谓作品。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我们写诗的人心中应该有屈原、李白、杜甫、希金,我们写小说的人心中应该有曹雪芹蒲松龄巴尔扎克与托尔斯泰,我们写戏剧的人心中应该有关汉卿与莎士比亚。‎ 不要跟着那些似是而非的观点跑。要尽量维护文学这一行当的纯正风气其实所有的伟大作家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克隆的。经典作家经典作品不是当世注定的,不是被任命的,也不是销售排行榜哪怕是获奖名单所能全部反映出来的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什么事都有一个过程。写得不好,不要怨天尤人。很欣赏网上的一句话:凡是把自己没有写出好作品的原因归咎于环境的人,即使把他迁移到日内瓦湖边的别墅里,他照样—我说的是他更加嘛东西也写不出来。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云亦云的胡说八道,不跟着起哄。一句话,除了潜心写作,干咱们这一行的人没有别的法门。‎ ‎(摘编自王蒙《说给青年同行》)‎ ‎1. 作者引用英国谚语“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不能失去莎士比亚”,最主要是为了说明( )‎ A. 英伦三岛和莎士比亚相比,莎士比亚作品的精神价值远远胜过英伦三岛的物质价值。‎ B. 莎士比亚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包括了学问、智慧、理念、心胸、情操与文学的全部内涵。‎ C. 莎士比亚代表的是文化,有这种文化就有追求与生活方式,而这对整个民族至关重要。‎ D. 莎士比亚的作品与生活的密切关联还存在着,他的作品的重要性就不会发生变化。‎ ‎2. 下列关于文学的成败标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获取信息的便捷化与舒适化的时代,不能把印数、发行量看作标准。‎ B. 大家名家的经典作品往往最能体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学成就。‎ C. 以当下市场效益为最看得见的成就的写作者对于文学发展也有其贡献。‎ D. 不能表现民族精神、民族品味与素质民族的智慧与胸襟的就不是文学 ‎3.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新时代的条件下,我们的文学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也产生了危机。‎ B. 经典作家经典作品要经过时间的检验而不是炒作、注定和任命得来的。‎ C. 文学有其根本性的特点,文学创作不要跟风,但要适应时代的新变化。‎ D. 不管时代和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包括文学在内的有些东西不应该会改变。‎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辨析论点与论据的论证关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原文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如本题“作者引用英国谚语‘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不能失去莎士比亚’,最主要是为了说明”,要先理解本句中“莎士比亚”代表什么,然后浏览原文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莎士比亚”代表文学、文化,据原文“只要语言文字没有消失……文学的重要性就不会发生变化”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文化对一个民族、国家的重要性。A项把这句话理解为“莎士比亚作品的精神价值远远胜过英伦三岛的物质价值”错,B项“莎士比亚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包括了学问、智慧、理念、心胸、情操与文学的全部内涵”错,本句重点不是强调莎士比亚因其作品内涵丰富而被重视。D项“莎士比亚的作品与生活的密切关联还存在着”应是“只要语言文字与生活的密切关联还存在”“ 文学的重要性就不会发生变化”。故答案为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 A项说法绝对,“不能把印数、发行量看作标准”应是“不要过于重视印数,不要过于相信炒作”。C项曲解文意,原文说“他们对于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有其贡献。但是从长远看”重点应在后面转折部分。D项无中生有,不合逻辑,原文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品位与素质,是一个族群的精神史,是一个民族的乃至影响世界的智慧与胸襟。”不能反推。故答案为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如“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观点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文第一段阐述文学的重要性,第二段阐述评价文学成就的标准,第三段阐述文学创作者应该怎么做。毫无疑问,作者的观点应该在第三段。根据第三段开头“不要跟着那些似是而非的观点跑。要尽量维护文学这一行当的纯正风气”以及“一句话,除了潜心写作,干咱们这一行的人没有别的法门”可知,作者的观点是创作者应该怎么做。而C项符合要求。故答案为C。‎ ‎【点睛】‎ - 23 -‎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占星师的一天 ‎[印度]R.K.纳拉扬 正午准时,他打开布袋,摆出他的谋生器具,包括一打玛瑙贝壳,一块绘着神秘难解图表的方布,一本簿子,外加一捆古叙利亚文字轴。‎ 他坐在一棵大树的繁枝下,路两旁排满了各行各业的摊贩,占星师就在身旁花生摊上不时冒出浓烟的火把光亮中,做他的生意。占星师打从一开始他就没想以占星维生,他对别人的运气不见得比自己下一分钟的命运更了解多少。他对星相,一如他天真的主顾,是同样的陌生。他是在事先并无任何思考与计划的情况下,离开家乡的。如果现在仍留在家乡,他将会在祖先的农庄与自己的玉米田里耕作、过活,结婚与生子。‎ 他对人类的烦恼诸如婚姻、财富与人际关系,都作了十分实际的分析。长期的磨炼,养成了他敏锐的透视力。他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家中有个女人,哪怕是个远亲,大概对你没有好感吧?”有时候,他也分析对方的个性:“你的烦恼多半来自你的本性。这就难怪命中与土星犯克,你本性冲动,而外表过于刚烈。”这点,最能赢得人心,因为即令我们最温顺的人,也喜欢自己有副慑人的外表。‎ 占星师该收摊了,他四周一片漆黑。他捡起玛瑙贝壳与其他的算命道具装回布袋里时,见有个男人站在他面前。他觉察可能生意上了门,殷勤地招呼他,对方这才伸手摸了摸鼻子对他说:“你称自己为占星师吗?”占星师感到受了些挑战,说:“你的本性…”‎ ‎“唉,少来这套,”那人说:“告诉我点有用的…”‎ 两人争论片刻之后,生意成交。占星师对天祷告时,对方点上了一根方头雪茄。借着火柴的光亮,占星师瞄了那人的脸一眼。那人坐了下来,猛吸一口雪茄,喷出浓烟,一脸凶狠地坐在那里。占星师感到非常地不自在。‎ - 23 -‎ ‎“喏,把你的钱拿回去。我不习惯你这种挑衅的态度。再说,今天天也已经晚了……”他准备打点回家了。‎ 对方将手心推到他脸上说:“挑战就是挑战。来,给我算算。”‎ 占星师喉头发干地开始说:“有个女人…”‎ ‎“免了,”那人说:“我不要听这套。算算看我目前的搜寻到底会不会成功?答复了我你才能走。不然的话,不把你的铜板都吐出来,不准你走。”‎ 占星师念了几句符咒之后回答说:“好吧。我说。不过要是我说的你信得过,你可得给我一个卢比?不然我就不开口,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两人又讨价还价地好一阵子,那人才答应了。占星师说:“你被人扔下,差点死掉。我说对了吧?”‎ ‎“呵,说下去。”‎ ‎“你曾经挨过刀?”占星师说。‎ ‎“你蛮有一套嘛!”他露出胸膛,展示了他的刀疤。‎ ‎“还有呢?”‎ ‎“后来你被推入田野附近的一口井里,有人要你死。”‎ ‎“若不是有人路过,往井里瞧了瞧,我早就死了,那人兴致大发地说。‎ ‎“我什么时候可以报这个仇?”他握紧了拳头问道。‎ ‎“来世,”占星师答道:“他四个月之前死在一个偏远的小镇上。你再也看不到他了。”‎ 那人听了呻吟了一声。占星师又说:“那雅法师——”‎ ‎“你知道我的姓名!”那人抽了口冷气说。‎ ‎“我知道的还不止于此。那雅法师,仔细听好我要对你说的。你的家乡自本镇往北有两天的路程。搭下班火车回家吧。我认为如果你离开家乡的话,会再遇上更大的生命危险。”‎ 他取出一撮香灰拿给他说:“抹在额头上之后,回家乡吧。如果不再往南远行,你必定长命百岁。”‎ ‎“我干嘛要离开家乡?”那人深思地说:“我偶尔离开家乡不过是为了找寻他,找到他我必定要他的命。”‎ 他心有不甘地摇着头说:“竟然给他溜掉了。但愿他死有应得。”‎ ‎“不错,”占星师说:“他是被一辆货车压死的。”‎ 那人听了脸上浮出满足的笑容。占星师把他的物件一一放入布袋之后,公园已经空无一人。那道绿光也消失了,四下剩一片黑暗与寂静。‎ - 23 -‎ 占星师回到家里已近午夜。他的妻子在门口等候,要求解释。他把铜板都丢给了她,说:“去数吧,全是一个人给的。”‎ ‎“十二个半安那,”她数着说。她喜出望外:“明天我可以去买些糖块与椰子,孩子吵着要买糖果有好几天了,我要买些好吃的给她。”‎ 她抬起头来看着他说:“你好像心里有什么事。怎么了?”‎ ‎“没事。”‎ 晚饭后,坐在炕头上,他告诉她说:“你可知道我今天了结了一桩很重的心事,我以为这些年来永远也洗不掉手上染的那个人的血迹。这也是我远离家乡,在这里落户又娶了你的原因。他还活着。”‎ 她抽了一口冷气:“你杀过人!”‎ ‎“是的,在老家的村子里,那时我年少,不懂事。我们喝酒,赌博,有一天争吵得很厉害——现在还提它干嘛?该睡了。”‎ 他说着打了哈欠,在炕上躺了下去。‎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占星师该收摊了,他四周一片漆黑”的描写说明占星师为了生计,工作很辛苦,一直忙到天色很晚;也为后文那雅法师出现的时候没有认出他作了铺垫。‎ B. “那道绿光也消失了,四下剩一片黑暗与寂静”的环境描写说明那雅法师离开后,占星师终于松了一口气,实际上衬托了占星师内心经历煎熬之后的平静。‎ C. 作者在文中多处设置悬念,如他对那雅法师的占ト十分真实准确,后来才知道他们曾经有过交集,这样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使情节更加生动。‎ D. 小说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占星师在遇到那雅法师之前心事重重与两人交谈后的幸福满足形成对比,占星师赚钱辛苦与妻子的安逸生活形成对比。‎ ‎5. 小说的主人公占星师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6. 小说结尾,占星师说“我今天了结了一桩很重的心事”“那时我年少,不懂事”。请结合作品谈谈小说以此结尾带给你哪些思考。‎ ‎【答案】4. D 5. ①生活困难,靠占星维生,借着别人的灯光,生意中多次讨价还价,希望多挣些钱。②擅长分析,有敏锐的洞察力,说的话能够赢得别人的心。③做事有谋略,骗那雅法师说那个人已经死了,其实那个人是他己,这样就可以永绝后患。④曾经年少轻狂,现在已经成熟稳重。 ‎ ‎6. ‎ - 23 -‎ ‎①占星师年轻时喝酒、赌博、打架,杀过人,虽然后来知道没有杀死,却让他远离家乡,而且心事重重了许多年。这说明一个人无论年纪有多大,都要学会克制自己,不要意气用事,否则后悔晚矣。②占星师颠沛流离了许多年,这个心事一直压在他心上,连妻子都没有告诉,可见他的压力之大。他过着贫寒的生活,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所以当他认出来法师之后,没有对法师说实话,而是骗法师说自己已经死了。这其实是想对过去的事情有一个了结,让双方都不再为过去而牵绊,从此过上新的生活。③占星师在了却了心事之后,“打了哈欠,在炕上躺了下去”,他终于可以睡个放心觉了,说明人要遵纪守法,不要做一些冲动、违心的事,要珍惜现在安定的生活。‎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涉及到开头段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写法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本题D项关于对比的理解,“占星师赚钱辛苦与妻子的安逸生活形成对比”文中无此意。故答案为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一般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小说命题离不开人物形象鉴赏。鉴赏人物形象要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入手,分析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据“他打开布袋,摆出他的谋生器具”“占星师就在身旁花生摊上不时冒出浓烟的火把光亮中,做他的生意”“两人又讨价还价地好一阵子”可知他“生活困难,靠占星维生,借着别人的灯光,生意中多次讨价还价,希望多挣些钱”;据“长期的磨炼,养成了他敏锐的透视力”“这点,最能赢得人心,因为即令我们最温顺的人,也喜欢自己有副慑人的外表”可知他“擅长分析,有敏锐的洞察力,说的话能够赢得别人的心”;据“搭下班火车回家吧。我认为如果你离开家乡的话,会再遇上更大的生命危险”“他是被一辆货车压死的”可知他“做事有谋略,骗那雅法师说那个人已经死了,其实那个人是他己,这样就可以永绝后患”;据“那时我年少,不懂事。我们喝酒,赌博,有一天争吵得很厉害——现在还提它干嘛?该睡了”可知他“曾经年少轻狂,现在已经成熟稳重”。‎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 - 23 -‎ ‎。解答此类试题要①整体阅读,宏观感受②选准角度,以小见大③抓关键性语句,适度创新。答题时要先概述文本,再联系现实思考。本题中据“那时我年少,不懂事。我们喝酒,赌博,有一天争吵得很厉害”“你可知道我今天了结了一桩很重的心事”可概括出“占星师年轻时喝酒、赌博、打架,杀过人,虽然后来知道没有杀死,却让他远离家乡,而且心事重重了许多年”,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一个人无论年纪有多大,都要学会克制自己,不要意气用事,否则后悔晚矣”;据“她抽了一口冷气:‘你杀过人’!”可知“占星师颠沛流离了许多年,这个心事一直压在他心上,连妻子都没有告诉,可见他压力之大”,据“‘不错’,占星师说:‘他是被一辆货车压死的。’他这么说是想“对过去的事情有一个了结,让双方都不再为过去而牵绊,从此过上新的生活”;据“现在还提它干嘛?该睡了。”“他说着打了哈欠,在炕上躺了下去”说明“他终于可以睡个放心觉了”,带给我们的思考是“说明人要遵纪守法,不要做一些冲动、违心的事,要珍惜现在安定的生活”。‎ ‎【点睛】人物形象型答题步骤:要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即用一个长单句的形式表述该形象的个性特征(肖像、性格、精神、品质、思想等)和身份地位特征等;再结合具体文本分条分点作具体的分析,即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第一步:总结某某是一个个性特征(A、B、C……)+身份地位特征的形象。第二步: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据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 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 18亿人左右。客观地讲,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忧。‎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 材料二 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徒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之重。‎ - 23 -‎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时代之重》)‎ 材料三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着外在危险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多陷“内在疾患”。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80%以上,甚至有50%以上的老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住房老旧。‎ ‎(摘编自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四 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把“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结合?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 这种基于“互联网十”‎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便利,而便利也往往是老年人群体所最为期待的。通过“互联网+”把老年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各种资源、服务整合到一起,老人身边只要有一个电话或手机就可以轻松享受这些资源和服务。‎ 养老服务网络等于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市场和老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进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那些被纳入养老服务网络的企业、商家在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有企业和商家哄抬服务价格,导致老年人群体消费不起的情况;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老年人群体,政府应该加大养老补贴和教济的力度,以类似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享受养老服务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 ‎(摘编自苑广阁《盼“互联网+”惠及更多空巢老人》)‎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空巢老人的数字惊人,主要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B. 虽然中国社会在不断进步,但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当下已成为社会难题。‎ C. 因为年老体弱,农村空巢老人要面对来自外在危险和自身疾病的双重威胁。‎ D. 把“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能使市场和老人实现共赢。‎ - 23 -‎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出现了诸如地区发展不均衡等诸多矛盾,直接造成了空巢老人的问题。‎ B. 因为政府已建立了全国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我国“空巢”之痛必将得到快速解决。‎ C. 农村空巢老人患病率很高,所以年老体弱的他们的“内在疾患”是应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D. 经过南京市民政局的积极努力,南京市的空巢老人已经享受到了便利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 ‎9.怎样才能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落到实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A 8. C ‎ ‎9. ①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发展平衡,减少劳动力候鸟式迁徙。②推进社保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为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创造条件。③加大政府投入,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④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⑤多借并举,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安全问题。⑥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新的养老模式,如“一键呼叫式”。‎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项,无中生有,“主要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的说法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一 “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并未说明原因。‎ 故选A。‎ ‎【8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A项,曲解文意,强加因果,“直接造成了”说法错误。原文说“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可见空巢老人的问题反映出社会的种种问题,但不能说这些问题造成空巢老人的问题。‎ B项,“必将获得快速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二可知“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是“有助于”但并不等于“必将获得快速解决”。‎ D项,未然变已然,原文说“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而选项说“已经享受到了”。‎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题干要求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怎样才能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落到实处? ‎ 据材料二“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可总结出“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发展平衡,减少劳动力候鸟式迁徙”;据材料二“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徙难度加大 ”可总结出“推进社保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为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创造条件”;据材料二“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可总结出“加大政府投入,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据材料二“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材料三“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可总结出“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据材料三“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可总结出“多措并举,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安全问题”;据材料四“这种基于“互联网十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便利 ”可概括出“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新的养老模式,如‘一键呼叫式’”。‎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凡是归纳“措施,举措”题,先结合文本筛选,然后,用动宾短语来归纳。比如“构建……”;“引导……”;“支持……”等。‎ - 23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群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B.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C.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D.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3 -‎ ‎ 古代男子十五岁成人,不便直呼其名,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B. 从祖兄弟或从父兄弟的儿子称为从子(但不是兄子、弟子)。在唐代,从子也有指代侄子的。‎ C. 名士指名望高但又未出仕的人,旧也指以学术诗文等著称的知名士人,后泛指知名人士。‎ D. 汉武帝元狩二年时开始设置骠骑将军,以霍去病为之,金印紫绶,位同三公,后来各代沿置。‎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羲之长大成才。他幼时并没有显出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 王羲之性喜自然。他曾经与一众文人雅士聚集在山阴县的兰亭,并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来抒发自己的感受。‎ C. 王羲之书法精湛。他的书法被世人看重,曾经在门生家写字,后来那些字被无意中刮去了,门生懊悔了好几天。‎ D. 王羲之为人率性。王述在会稽任职时,逢母丧,王羲之因与王述不合,只去吊唁了一次,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2)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答案】10. D 11. A 12. D ‎ ‎13. (1)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 ‎(2)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可用排除法。本题“山阴有一道士”语义完整,不可断开,排除AC项;“道士云”不可断开,排除B项。故答案为D。‎ ‎【11题详解】‎ - 23 -‎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古代男子十五岁成人”错,应为男子二十岁成人,女子十五岁成人。故答案为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王述在会稽任职时”错,原文说“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说明王述曾经在会稽任职,后来调走,现在是王羲之代替他在会稽任职。同时“恨”也不是“怨恨”之意,古意的“恨”是“遗憾”。故答案为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诸”指“各个”,“信”指“信使”,“咸”是“全、都”,“矜持”指“拘谨不自然”。(2)中“学书”是“学写字”,“耽”指“沉迷”,“若是”是“像那样”,“后之”是“比他差”。‎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3 -‎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刚劲、正直而著称。他尤其擅长隶书,为古今之冠,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认为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当时,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所有的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择婿的消息后,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敞开肚子吃东西,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都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一群好友在会稽山阴县的兰亭会集,并亲自作序来申明其志。‎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一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王羲之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非常高兴,因此要买道士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拿笔,写好后,用笼子装鹅而归,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竹筐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书。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那位学生懊悔了好几天。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当时骠骑将军王述年轻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了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羲之竟然不来,王述深为遗憾。‎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阙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3 -‎ A. “道由白云尽”是说通向别墅的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可见这里的地势相当高峻,环境极为清幽。‎ B. “春与青溪长”运用拟人的手法,是说春天也在与溪水比谁悠长,随着溪水的蜿蜒曲折,春色看不尽。‎ C. “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少人打扰,门成“闲门”,爱好观山,向山路设门,写了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D. “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书堂深藏在柳影之中,可以看出主人一心向学,在山中专心致志研究学问。‎ ‎15. 这首诗的颔联写水堪称妙笔。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14. B 15.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形象、手法、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运用拟人的手法,是说春天也在与溪水比谁悠长”错误,这句诗没有用到“拟人”手法。故答案为B。‎ ‎【15题详解】‎ 本题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该翻译一下这句诗的意思,再考虑赏析的角度,赏析题一般先答手法,再答词语特点、选用意象等,最后要答思想感情。本题颔联是“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这句诗的意思是“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这句诗写水先写落花翩然入水,是视觉描写,表现水的美好;“春与青溪长”“远随流水”是动态描写,耳边似乎听到流水潺潺,是听觉描写,写出水的活力;“香”是嗅觉描写,写出流水的气息。诗人边走边欣赏这一路美景,心旷神怡,表达了诗人“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 ‎【点睛】‎ - 23 -‎ 古典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氓》中“______,________”两句用水和低洼的湿地比兴,描写任何事物都该有边际。‎ ‎(2)屈原(离骚)中以美女自比,写诗人因品德高尚被众小人嫉妒,他们肆意对诗人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淇则有岸 (2). 隰则有泮 (3).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4). 谣诼谓余以善淫 (5). 寄蜉蝣于天地 (6). 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淇”“隰”“泮”“嫉”“蛾眉”“谣诼”“善淫”“蜉蝣” “渺”“粟”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 ‎【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 23 -‎ 狄更斯十五岁进律^甲事务所当学徒,后来靠自学掌握了复杂的速记技术,当上了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接着又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比同龄人无法比拟的对社会人生有了深刻而丰富的认识。同时,他还练就了奋笔疾书、 的写作本领。他曾爱上一位富家千金,因阶级地位悬殊而遭拒绝。他没有因此而 ,反而更加奋发向上。他领到大英博物馆图书室的借书证,拼命读书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他善于向生活学习,社会上各色人物的 、生活习性、矛盾纠纷都是他观察研究的对象。( ),他终于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23岁时就以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赢得声名,从此事业 ,一生共创作十四部半长篇小说和大量其他作品。‎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比同龄人有了无法比拟的对社会人生深刻而丰富的认识。‎ B. 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有了同龄人无法比拟的对社会人生丰富而深刻的认识。‎ C. 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比同龄人有了无法比拟的对社会人生丰富而深刻的认识。‎ D. 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有了同龄人无法比拟的对社会人生深刻而丰富的认识。‎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比常人更勤奋学习,为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 受社会上各色人物的长期影响 C. 生活积累的雄厚,加上他特殊的天赋 D. 善于学习,善于观察,善于研究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蹴而就 萎靡不振 声情并茂 一帆风顺 B. —挥而就 自甘堕落 言行举止 如日中天 C. 一挥而就 萎靡不振 言行举止 一帆风顺 D. 一蹴而就 自甘堕落 声情并茂 如日中天 ‎【答案】17. B 18. C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项、C项,“比同龄人”与“无法比拟”重复,“比同龄人有了”语义含混;A项、D项,“深刻而丰富”顺序不合逻辑,应是先“丰富”后“深刻”。故选B。‎ - 23 -‎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终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原因,只有C项表述更全面准确,其它各项或片面,或错误。A项,表述不全;B项,“受社会上各色人物的长期影响”不一定就能走能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D项,表述片面。故选C。‎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结合“练就了奋笔疾书”“写作能力”分析,选用“一挥而就”。萎靡不振: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自甘堕落:自己甘心思想行为向坏的方向发展。本文中恋爱失败,不存在“向坏”之意,选用“萎靡不振”。言行举止:指一个人的言语和行为,姿态与风度。声情并茂: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结合“社会上各色人物的”“生活习性、矛盾纠纷”等分析可知,选用“言行举止”。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在天顶。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文段中23岁开始,写作事业还远没有“如日中天”,故用此词不当。故选C。‎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下面是某班班长在转校前的一段讲话,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诀别之际,我有几句话要说。感谢各位高足两年来对鄙人工作的支持。人虽走,情永在,希望以后大家仍保持联系,你们空闲时可以到我家拜访。如有事需要帮忙,我将鼎力相助。最后,衷心祝愿大家学业进步,金榜题名。‎ ‎【答案】①“诀别”改为“临别”;②“高足”改为“同学”;③“鄙人”改为“我”;④“拜访”改为“叙叙旧”;⑤“鼎力”改为“全力(大力)”。‎ ‎【解析】‎ - 23 -‎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性。答题的时候要注意如下问题:对话的双方以及其地位身份的差距、说话的场合情境等。题干要求“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本题“诀别”指再无会期的离别;死别,这里是同学分别,应改为“临别”; “高足”敬辞,称呼别人的学生,这里称同学,改为“同学”;“鄙人”谦辞,对人称自己,书面色彩太重,改为“我”;“拜访”访问(带有敬意),这里是让人来看望自己,且是同学关系,改为“叙叙旧”;“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这里是说自己帮助别人,改为“全力(大力)”。‎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 ‎21.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不同,梦想的内容也因人而异。从下面四篇中任选两篇,仿照横线前的语句续写两句话,与原句构成排比。‎ 屈原《离骚》‎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 想》‎ 陶渊明《归园 田居(其一》》‎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之演说》‎ 感慨短暂易逝的人生,曹操的梦想是贤才和功业,渴盼贤才归附建功立业; ; 。‎ ‎【答案】①感念有色人种和白色人种的地位悬殊,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黑人的真正解放,渴望黑人能早日享有真正的民主权利。②嗟叹官场的倾轧和腐败,陶渊明的梦想是远离宦海,希望享受采菊东篱下的惬意;③叹息百姓生活的艰辛,屈原的梦想是圣君贤相,渴望的是的百姓和乐、人民幸福。④深感旧时北大官僚习气和种种陋习,蔡元培的梦想是变北大为中国最顶级的大学,渴望北大成为学术的沃土,科学的航母。‎ ‎【解析】‎ ‎【详解】‎ - 23 -‎ 本题主要考查考仿用、选用、变换句式的能力。仿写句子就是根据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在语意、句式、修辞、语气等方面进行模拟仿写。一般说来,要根据提供的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大方面入手进行仿写。题干的话题中心是“梦想”,续写的两句要和前面的示例形成排比句。写的时候要紧扣人物及其文章的主旨来写。如:示例中曹操的《短歌行》,就是慨叹人生的短暂,渴望招贤纳士、建功立业;那么屈原,深感自己被小人排挤,不被怀王重用,但内心的梦想还是希望怀王回心转意,从而实现自己圣君贤相的梦想。而蔡元培就任北大的演说,就是要励精图治,改变北大之前的种种痼疾;陶渊明的梦想显然就是归隐田园,过世外桃源的生活;马丁·路德·金作为黑人运动的领袖,其梦想就是为黑人争取自己的合法权利。‎ ‎【点睛】仿写句式,不仅要注意形式上的趋同,或手法的一致,重点是续写部分要与前面的示例语境相协调。‎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外历史上或经典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对时代影响深远的人物或角色,这些人物或角色以精神气质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滋养人们心灵世界的精神之源。‎ 请选择其中的一位,以“像_____那样活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文体不限;不要套作,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像鲁迅一样活着 纵观近代中国文学星海,我找到了那颗最灿烂的星辰,他叫鲁迅。一想到他,我便会想到他笔下对中国青年的期盼和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及抨击,他在中国最落魄的时代挺身而出,以笔为剑,刺向侵略者和反动派的肝脏,这一刺也刺醒了万千中国的热血。他的一生,他的辉煌,使我膜拜。‎ 鲁迅有一种洒脱。如果你身处在动荡混乱的社会,面临着随时倒下的危险,你会选择当一次缩头的乌龟,还是一头初生的牛犊?选择做一头牛犊,是鲁迅用行动的回答。从医,曾是鲁迅的梦想,他设想用医术去拯救每一个中国人。在日本留学的日子里,现实带给鲁迅的残酷却是这条路最后的终点。病入膏药的中国已经无法用药物來医治。而后鲁迅的弃医从文却来的十分果断,对于一个医者来说,放弃自己毕生所学从零开始确实是难上加难,而鲁迅,牺牲小的志向成就大的志向的洒脱,又何不让人敬畏。要活,要像鲁迅一样洒脱的活。‎ 鲁迅有一种责任。可还记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狂放。鲁迅笔下有一种责任,他承担起拯救名族灵魂的责任,面对名族的麻木不仁与冷漠,鲁迅用最刻骨的方式唤醒身边每个灵魂,用最锋利的笔处刺向每一个敌人。我也想拥有这般正气的武器,有这般伟大的责任,能承担起民族的巨任的人,问世间还有几人?要活,要像鲁迅一样有责任地活。‎ - 23 -‎ 鲁迅有一种平凡。平凡的力量很弱小,很普通,但就是这种平凡的力量在鲁迅身上,他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都很平凡,带给我们的感受却是铭记于心中,难以抹去的,他的平凡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祥林嫂一生的悲剧,孔乙己浪荡的一生,被逼绝望的范爱农。这无不以平凡的力量批判着社会的黑暗。我要做,就要做出鲁迅这般彻底的平凡。‎ 鲁迅的洒脱,责任,平凡,无不体现着近代中国民族精神,他是灵魂,他是模范。他走了,留下的却是给国人永久的深刻印象,带上他的民族精神,活在当下,这是铭记,也是继承。‎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审题,注意文题的含义,揣摩文题题眼,分清楚文题要求,填好剩余的部分文题。题目非常简单,考生只需要选择一个人物填入横线,让题目完整即可。但是这个人物并不是随使填的,首先他必须是中外历史或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不能随使选择身边的亲人或朋友;其次,人物必须是対自己有深刻影响,有代表性的知名人物,而且対于这个人物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要赞同并向往;再次,考生对所选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主要生活经历要有全面深入的认识;第四,活着不等于生活,活着更广泛地指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考生的视野要开阔,不能狹隘化。本题是一道开放性很好的作文题目,考生写作的空间和角度很大,可以选择陶渊明,追求一种淡然闲适的生活;可以选择贝多芬,面对苦难坚强地抗争;可以选择顾准,在众声湮灭的年代,保持理性的思考和独立的人格;可以选择林觉民,在国危民穷的时候,毅然肩负起历史的责任与使命;可以选择马云,在商海洪流在中,用敏锐的眼光和头脑寻找商机……‎ 参考立意:‎ ‎1、像烛之武一样活着,用自己的才智保家卫国 ‎2、像陶渊明一样活着,不为名利羁绊,活出真我风采 ‎3、像简爱一样活着,尽管卑微渺小,也要追求灵魂的平等 ‎4、像雷锋一样活着,正确看待人生的价值 可用素材:‎ ‎1、像李白那样生活。那贵妃磨墨,力士脱靴的荣耀只是过眼云烟。“我辈岂是蓬高人”,你是那般自信,那般狂傲。只有你,才是大明宫里的主角,才是那“出污泥而不染,逐青涟而不妖”的莲花;只有你才会发出“千金散去还复来”的那自信。你是那样狂傲,那样清高。对,你没有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没有易安的“人比黄花瘦 - 23 -‎ ‎”的忧。阅尽千古文人的我,只盼望像你那样自信的生活。‎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沦为了阶下囚,面对敌人的压迫与诱降,他保持着“臣心一片碰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气节,活出了自己的尊严。‎ ‎3、像苏轼一样生活,去体会“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菩”的豪迈。人生能有几回搏?趁着青春,趁着初升的太阳,去享受这青春的美好,体会少年时代别有的“轻狂”。不是放荡不羁,而是怀着满腔热血,怀着青春的不屈的冲劲,不畏困难,为着理想,勇往直前。攻克一道道题目,攻下门学科,拥有这勇往直前的动力,像苏轼一样豪迈生活。‎ 可用结构:‎ 开头写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应该有更多的“韩寒”,活得和谐、从容和骄傲,不一定要用眼泪和暴力来对抗威权,也可以用风趣和迂回,来消解压迫。接着写韩寒当年高谈阔论教育体制的弊端的潇洒,所有人都被他洋溢的才华和犀利的文字所折服,渴望像他那样有深刻的思想和不凡的见地。然后写平凡人的人生不过如此:接受命运,臣服于生活的重压,日复一日,庸庸碌碌。当韩寒这个敢作敢为、创造了多数人不敢做的事情之后,沉寂在人们心底的激情开始逐渐升温、沸腾。结尾写不是每个人都有像韩寒那样的魄力,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像他一样自由潇洒、随心所欲。世界是靠平凡人支撑起来的,所以我们需要平凡。但是在平凡中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出自己的风格,这才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点睛】写半命题作文,首先要填补题目的空缺内容,这也是写半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填补空缺的过程就包括审题、选材、立意等。填题目空缺主要包括填补前一部分空缺、填补后一部分空缺、填补中间部分空缺和填补前后空缺4种类型。考生补题时要反复斟酌,仔细琢磨。填补题目空缺时考生需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要仔细琢磨缺的是词组的哪部分内容,如果填补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考生要考虑是填中心词还是修饰部分,要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写半命题作文时审清命题者的意图很重要。半命题作文写作的选材范围、时间段、材料重点都要由题目来决定,要注意命题限制,审题过程中考生还要注意题目的提示语,提示语中往往有隐含信息,提供了选材的范围、思路。‎ -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