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5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京市东城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
语文
2020.6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
中医学理论体系约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医依靠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指引和自身经验的积累,提炼总结出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是中医学对人的生命、健康、疾病等医学重大问题的认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强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顺应自然,人与自然的融合共生。而阴阳五行学说是遵循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辩证法思想,其推理体系贯穿中医整个理论体系当中。辨证论治强调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通过中医四诊合参,由表及里,由外及内,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病因病机,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必要的依据。在整个辨证论治过程中,运用整体观来辨证施治,整体把握寒热属性,把人体当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体现了“人为贵”的人文精神。用整体观思想去理解人,去了解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倡导人的主体性作用。这些思维方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一脉相承、同源同构。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阐述的不仅仅是医学理论体系,更承载了深邃的哲学智慧。
(取材于李琳、胡志希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儒和医的关系在宋代已被高度强化,并生成“儒医”一词,“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者,谓之儒医,甚大惠也”。自此,由儒入医、儒而兼医者成为一种潮流与趋势,二者关系密不可分。儒与医的结合激励着医者尽心尽力救人性命,医之活人也诠释了儒学之大义的仁爱精神。
儒者无论何时何地,或富贵或贫贱,理想、信仰不可丢,这是儒生爱人、利民、济世的根本动力。历史使命感与担当意识是儒者情怀的重要特征。医者活人、儒者济世,生命关爱与人文情怀必须兼而有之。作为一名儒之医者,他要秉承济世情怀救治每一位病者;作为一名医之儒者,他须以活人之术诠释儒家的仁爱精神。
儒学为中医奋勇抗疫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但更重要的是深受儒学浸润的人民大众对源于自身传统的中医群体有着与生俱来的文化信仰,进而生成心理认同,并在行为上对中医治疫采取顺从与配合的态度。因此,儒学将中医与民众联结为一个浑然天成的抗疫整体,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抗疫力量,使其在抗疫行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取材于王洪车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医日益受到国际关注,中医的特色和优势逐渐被世人认可和接受。与此同时,国务院《中医条例》《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出台,以及国家财政对中医事业支持力度的加大,这些都为中医的国际化提供了较好的政策环境,推动了中医在世界各地的迅速发展。
虽然如此,中医国际化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国中医行业国际化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创新力度不够。加大创新是推动中医国际化的必由之路。首先,要加大国外布局模式的创新,与相关国际组织和部门积极沟通合作,共同推动发展。其次,加快中医国际标准的推陈出新,完善中医药行业“走出去”的顶层战略设计。此外,中医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必须要立足自身实际,加大中医在交叉领域的业态创新,为更好的国际化奠定基础。
只有不断优化自身,中医行业才能更好地创新发展。具体而言,其一,要因势利导,加大在交叉领域的业态创新。如上海中医大学与产学研结合的单位协作,融合生物工程、电子信息、仿生技术等,研发了中医智能手环、四诊仪、健康镜等。其中,中医四诊仪是一种智能、便携的中医诊疗设备,集中医问诊、面诊、舌诊及脉诊于一体,并成功伴随中俄志愿者结束520天模拟火星之旅。其二,中医还可以与很多产业联姻,共同发展,实现交叉领域的业态创新。如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企业,推进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中医药产业链数据库集群,借助“互联网+”为中医行业提供全面、智慧的服务。要推动中医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必须立足自身,充分利用科技创新、“互联网+”等机遇,为中医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取材于刘辉的相关文章)
1. 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中医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活动的综合性科学
B. 中医学研究涵盖防治、诊断、康复和保健
C. 中医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与药理的关系
D. 中医学属于一门最有效的防治疾病的学问
2.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的
B. 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塑造出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C. 中医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上
D. “人为贵”思想强调从整体上理解人的主体性作用
3. 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过儒学的长期浸润滋养,传统医学已饱含仁爱精神
B. 医者在儒学的激励下,才能够做到尽心尽力救人性命
C. 儒医既有对生命的关爱,也有历史使命感和担当意识
D. 中医依靠儒学的强大支撑,在抗疫中获得了大众信任
4. 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中医在“交叉领域的业态创新”的一项是( )
A. 研发中医智能手环 B. 520天模拟火星之旅
C. 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D. 打造产业链数据库集群
5. 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述“中医”应如何发展。
【答案】1. B 2. C 3. B 4. B
5. ①重视中医的医学理论体系(如思维方式)和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②坚持行医济世,继承和发扬仁爱精神,增强民众对中医的心理认同。③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和自身创新力度,向国际化发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A项,“中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活动的综合性科学”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选项扩大了范围。
C项,“中医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与药理的关系”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中医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选项缩小了范围。
D项,“中医学属于一门最有效的防治疾病的学问”表述错误,原文相关表述为“中医是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
A项,“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约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选项错误地把可能性说成了绝对性。
B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塑造出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中医依靠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指引和自身经验的积累,提炼总结出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选项以偏概全。
D项,“‘人为贵’思想强调从整体上理解人的主体性作用”曲解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用整体观思想去理解人,去了解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倡导人的主体性作用”,这是针对辩证论而言的,并非“人为贵”思想强调的内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B项,“医者在儒学的激励下,才能够做到尽心尽力救人性命”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儒与医的结合激励着医者尽心尽力救人性命”,“医”和“儒”关系是平等的,并非“医者在儒学的激励下”。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B项,“520天模拟火星之旅”不属于“中医在‘交叉领域的业态创新’”,原文表达的是“上海中医大学与产学研结合的单位协作,融合生物工程、电子信息、仿生技术等研发的四诊仪成功伴随中俄志愿者结束520天模拟火星之旅”,“四诊仪”是中医在“交叉领域的业态创新”, 520天模拟火星之旅不是“交叉领域的业态创新”。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根据材料一中“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阐述的不仅仅是医学理论体系,更承载了深邃的哲学智慧”可概括出“应重视中医的医学理论体系和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根据材料二中“作为一名儒之医者,他要秉承济世情怀救治每一位病者;作为一名医之儒者,他须以活人之术诠释儒家的仁爱精神”可概括出“坚持行医济世,继承和发扬仁爱精神”;根据材料二中“更重要的是深受儒学浸润的人民大众对源于自身传统的中医群体有着与生俱来的文化信仰,进而生成心理认同,并在行为上对中医治疫采取顺从与配合的态度”可概括出“增强民众对中医的心理认同”;根据材料三中“国务院《中医条例》《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出台,以及国家财政对中医事业支持力度的加大,这些都为中医的国际化提供了较好的政策环境,推动了中医在世界各地的迅速发展”可概括出“加大国家政策支持”;根据材料三中“我国中医行业国际化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创新力度不够。加大创新是推动中医国际化的必由之路。首先,要加大国外布局模式的创新,与相关国际组织和部门积极沟通合作,共同推动发展。其次……”可概括出“要加大自身创新力度,向国际化发展”。
综合以上信息,考生分点作答即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选择题用好“比对法”;解答主观题,考生需通读所有材料,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一)(共18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抑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1】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2】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跬步不休,跛鳖千里;累土不辍,丘山终成;压其源,开其渎【3】,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耳。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取材于《荀子》)
注释:【1】坚白、同异、有厚无厚:战国时代三个著名的夸大事物差异性、强调绝对性的哲学命题。【2】倚魁:奇异独特。【3】渎:沟渠。
(2)天下有信数三:一曰智有所不能立,二曰力有所不能举,三曰强有所不能胜。故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有乌获【1】之劲而不得人助,不能自举;有贲、育【2】之强而无法术,不得长胜。故势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故乌获轻千钧而重其身,非其重于千钧也,势不便也。离朱【3】易百步而难眉睫,非百步近而眉睫远也,道不可也。故明主不穷乌获以其不能自举,不困离朱以其不能自见。因可势,求易道,故用力寡而功名立。
(取材于《韩非子》)
注释:【1】乌获:战国时大力士。【2】贲、育:战国时著名勇士。【3】离朱:黄帝时代视力极好的人。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以穷无穷 穷:穷尽
B. 终身不可以相及也 及:赶得上
C. 道不可也 道:道路
D. 因可势 因:依靠
7.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夫骥一日而千里/有贲、育之强而无法术
B. 倚魁之行/有乌获之劲而不得人助
C. 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故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
D. 是无他故焉/故乌获轻千钧而重其身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
然而君子不去辩论它,是因为有所节制
B. 或为之,或不为耳
或者去做,或者不去做罢了
C. 天下有信数三
天下有三种确实无疑的道理
D. 不困离朱以其不能自见
不会因为离朱不能看见自己的眉睫让他困窘
9.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1)针对人的局限性,荀子认为人不应该“_________”“________”,而韩非子认为明主应该“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2)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3—5字)
【答案】6. C 7. C 8. B
9. (1)“穷无穷,逐无极” “不行”或“不为”“因可势,求易道”
(2)第一则:标题:止与为(知止且行)
理由:本则内容是谈凡事既要适可而止,还需切实去做
第二则:标题:势与道(因势求道)
理由:本则内容是谈成就功业名望,需要依靠有利形势,寻求有效法则。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
C项,道:道路,错误,应为“自然的法则”,译文“自然的法则不允许”。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A. 连词,修饰/连词,表转折,但
B.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的
C. 连词,虽然/连词,虽然
D. 名词,缘故/连词,所以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B项,“或者去做,或者不去做罢了”错,注意关键字“或”,有人,应该译为“有人去做,有人不去作罢了”。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阅读文本,划分层次,注意论证方法和概括性语句。标题要根据两则短文的具体内容来拟定。
第一则材料层次是分总结构,运用比喻论证来阐述道理。选文以“良马”“驽马”为喻,以“一日千里”与十驾则亦及之对比,意在揭示行为要有目的、有止境,并要有作为,这样才能到达目的地,把事情做好。中心句是“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强调有止境,并要有作为,故可得出标题:止与为(知止且行)。
第一则材料是运用对比论证来阐述道理。选文针对“有尧之智”“有乌获之劲”“有贲、育之强”却不能成功的现象,分析后得出原因“故势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这就说明人的行为能力都有其局限性,也都有其软肋和死角,之后强调“势”的重要性。中心句是“因可势,求易道,故用力寡而功名立”,强调成就功业名望,需要依靠有利形势,寻求有效法则,故可得出标题:势与道(因势求道)。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
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
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文言文参考译文:
(1)那千里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走十天就也能赶上它了。要把穷尽那无穷的(路途),追逐没有尽头(的事情)(当作目标)吗?那么劣马(就是)(跑)折了骨头,(走)断了脚筋,一辈子(也)不可能赶上千里马。如果有让它停止的限度,那么千里(的路途)虽然遥远,也(不过是)有的(走得)慢有的(跑得)快、有的先到有的后到,为什么劣马不能赶上千里马呢?不懂得行路的人,(是)要把穷尽(那)无穷(的路途)追逐(那)没有尽头(的东西)(当作目标)呢?还是也有个让它停下来的限度呢?那些(对)“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等命题的考察分析,不是不能详审细究,然而君子不去辩论(它),(是因为)有所节制啊;奇怪的行为,不是不能责难,然而君子不去责难,(也是因为)有所节制啊。所以一步二步不停(地走),瘸了腿的甲鱼(也能走)千里;堆积泥土不中断,土山终究能堆成;塞住那水源,开通那沟渠,江河也会干枯;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六匹千里马(拉车)(也)到不了目的地。那人的才能本性的悬殊,难道(会)像瘸了腿的甲鱼和六匹千里马(之间的悬殊那样大)吗?然而,瘸了腿的甲鱼能够到达目的地,六匹千里马(却)不能到达,这没有其他的缘故啊,有人去做,有人不去作罢了!路途虽然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虽然小,不做(就)办不成。
(2)天下有三种确实无疑的道理:一是智者(也)有不能办成的事情,二是有力气的人(也)有举不起来的东西,三是强者(也)有不能战胜的对手。所以即使有尧那样的智慧如果没有众人的帮助,伟大的功业(还是)不能建立;(即使)有乌获那样的(强大)力量如果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也)不能举起自己来;(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猛如果没有法术(的指导),(也)不能长久取胜。所以形势总有不能具备的,事情总有不能办成的。所以乌获认为千钧的东西很轻而自己的身体很重,不是他的身体比千钧还重,(而是)客观条件不方便啊。离朱认为看清百步之外的事物容易而看清自己的眉毛和睫毛困难,不是百步之外的东西离得近而眉毛和睫毛离得远,自然的法则不允许啊。所以英明的君主不会因为乌获不能举起自己让他处境艰难,不会因为离朱不能看见自己的(眉睫)让他困窘。依靠可以(凭借的)形势,寻求简单(有效的)法则,所以用力很少而功业名望可以建立。
(二)(共6分)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②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③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1】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阳货》)
注释:【1】予:宰我的字。
10. 语录①②反映了孔子关于“礼”的哪些主张?请简要概括。
11. 语录③宰我与孔子对于“三年之丧”有不同的看法,你赞同谁的看法?请结合《论语》中相关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10. 语录①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语录②孔子在这里阐述了“礼”的真义:“礼”是以真诚的情感为基础的,而不是虚文浮饰的事物。
11. 宰我来向老师请教父母去世,子女要为父母守孝的问题。宰我对当时丧礼规定的三年丧期很不满意,觉得时间太长了。认为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形式上,一年就足够了。
孔子认为孩子在父母那里得到了爱,最终也要以孝回报父母之爱。孝是发自内心的回报,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形式主义,这才是孔子的真正意义。
我更赞同孔子的看法,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动物尚且如此,身万物之灵的人类更应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但是很多人对孝顺父母的理解出现了误区,简单地将其理解为物质的回报,而不是情感的回报。而且,很少有人能像当年父母养育我们一样无私地付出感情,他们所能做的,就是让父母衣食无忧罢了。例如: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物,质方面的回报当然是必要的,因为父母当年的付出换来了我们现在的成长,到他们不能再付出的时候,就该我们回报他们了。但是,有些人将孝道局限于此了,觉得给父母塞钱就够了,别的什么也不管,
这并不是真正的孝。把孝理解为塞钱的人,就是把孝形式化了。真正的孝道是发自内心地替父母着想,尽心尽力地满足父母的需要。有时候,父母可能并不需要你为他们花多少钱,一句嘘寒问暖的话就足够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语录①反映了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这里,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所由之本。礼讲谦让敬人,乐须八音和谐,无相夺伦。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语录②林放问礼之本,孔子在这里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一想,孔子明确说明了礼之根本的问题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真实、真诚、真心才是礼的根本。从礼的实质而言,应该重内容而轻形式。也只是说内容比形式重要,并没有说可以不管形式。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探究的能力。解答时,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理解作答即可。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间。围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的争论。孔子的意见是孩子生下来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丧。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评宰我“不仁”。“期已久矣”表现出宰我对丧礼制度的不满,“女安”意为“你心安”。孔子强调“女安”意在强调君子要遵从本心,“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体现孔子认为有仁爱之心的人在为父母服丧时应该是“不安”的,而宰我却不是如此,君子守孝三年是因为内心的“不安”。然后结合自己对《论语》的了解,谈谈对宰我与孔子不同观点的认识与思考。表述一定要准确、到位、简洁。
【点睛】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②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本质,孔子说:“你问的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啊!礼,与其求形式上的奢华,不如节俭;丧事,与其求仪式上的周全,不如内心真正悲哀。”
③宰我问:“父母死了,服丧三年,为期太久长了。君子三年不习礼,礼一定会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荒废。旧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登场,取火用的燧木已经轮换了一遍,服丧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丧期不到三年就吃稻米,穿锦缎,对你来说心安吗?”宰我说:“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那样做吧!君子服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感到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安宁,所以不那样做。现在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
宰我出去了,孔子说:“宰我不仁啊!孩子生下来三年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三年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予难道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怀抱之爱吗?”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1】
沈约
眷言访舟客,兹川信可珍。
洞澈随清浅,皎镜无冬春。
千仞写乔树,万丈见游鳞。
沧浪【2】有时浊,清济【3】涸无津。
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
纷吾【4】隔嚣滓,宁假濯衣巾?
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
注释:【1】本篇作于沈约离京外任东阳太守途中。【2】沧浪:水名。《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3】清济:水名。《战国策·燕策》:“齐有清济、浊河”。【4】纷吾:我。
12.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外放为官,途经新安江看到眼前之景,回顾往事,心怀落寞给友人写下此诗。
B. “洞澈”两句,作者写新安江清浅可鉴,无论是冬天还是春天,水面都皎如明镜。
C. 自“沧浪”句以下转入抒情,但紧跟“岂若”句又回到写景,看似突兀却具匠心。
D. 本诗表面上赞美新安江,言语之间颇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庆幸之感。
13. “千仞写乔树,万丈见游鳞”一句,以树影和游鱼在江水中清晰可见,侧面写出江水之“清”。下列诗句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 繁如瑞雪压枝开,越岭吴溪免用栽。(罗邺《梅花》)
B.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李颀《琴歌》)
C.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
D. 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龚自珍《逆旅题壁》)
14. 李白被“赐金返还”离开京城后,曾在新安江下游作《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同样是临江抒怀,这首诗和沈诗在景情关系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2. A 13. B
14. 李诗融情于景,诗人与令自己感到“清心”的溪水对话,江边猿啼仿佛在为作者悲啼,外在景物染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表达了诗人远游他乡,济世报国之志无着的落寞。
沈诗触景生情,看到清澈的新安江水,以及江水中棱角分明的石,顿生自由和清净之感,洋溢出一种远离尘嚣的轻松愉快之情,并希望友人在尘世中也能保持澄澈的内心。
【解析】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项,“心怀落寞给友人写下此诗”错误。通过综合分析可知,诗人是久经官场沉浮了,对于一般的荣辱升迁,似乎并不那么特别究心。他以极平静的心情,欣赏新安江的清绮风光,描绘新安江水的清浅透澈,从而折射出诗人的清思洁想。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考生一般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本题主要是对诗歌的描写手法的考查,题干中已经明确点明“千仞写乔树,万丈见游鳞”一句是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考生只需结合所给选项找出使用该描写手法的语句即可。
A
项,“繁如瑞雪压枝开,越岭吴溪免用栽”,直接写出一簇簇梅花绽放压低枝头。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梅花之多。
B项,“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这两句是说,万物均已静静悄悄,只有琴声在空中荡漾;四座听琴的人鸦雀无声,沉浸在美妙的乐声之中,不觉天都快亮了。通过“万物”和“四座”的静来侧面烘托出琴音之悦耳,乐曲之美妙。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C项,“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这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属于正面描写的手法。
D项,“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写出诗人忧叹秋燕夕鸦感受不到秋风暮气的侵袭,感受不到黑暗覆亡的气息。作者直接点明描写事物的特点,属于正面描写的手法。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此题首先要分别明确是哪种抒情手法,然后结合诗句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可从手法、意象、境界等角度展开分析,最后分析效果,点明这一特点在传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本题题干要求为:这首诗和沈诗在景情关系方面有何不同?首先要明确“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李诗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清溪清我心”,诗人与令自己感到“清心”的溪水对话,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江边猿啼仿佛在为作者悲啼,最后写“空悲远游子”,诗人又回到自己的主观感受,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整首诗的外在景物都染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表达了诗人远游他乡,济世报国之志无着的落寞。
沈诗是一首触景生情的抒情诗,“眷言访舟客,兹川信可珍”两句,写诗人乘舟溯流,泛临新安江上,发现江上风景非常优美,心情为之一振,不由发出“兹川信可珍”的由衷感叹,这属于触景生情的手法。后文中,作者看到磷磷水中之石,棱角分明,自有一种清峻坚劲的品格在,诗人俯瞰其貌,不期然唤起了崇敬和向往之意,仿佛从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依托,映现出了自己的影子。这也是触景生情的手法,暗寓了诗人此去东阳的人生追求,诗人的精神似乎获得了解放,他不但洋溢出一种远离尘嚣的轻松愉快之情,更抑制不住透露出一种俯视人寰的超脱和自豪之感。
【点睛】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15.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祖国江山多姿多彩,引无数诗人为之挥毫。在李白笔下,天姥山雄奇高峻,“_______,______。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在苏轼笔下,长江波澜壮阔,“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在毛泽东笔下,橘子洲头深秋绚丽,生机盎然,“_______,_______;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②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有人只会抱怨没条件读书;有人却选择随时随地用电子阅读器读书、用手机app“听书”,借助各种手段获得“阅读”的快乐。这正所谓“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天姥连天向天横 (2). 势拔五岳掩赤城 (3). 乱石穿空 (4). 惊涛拍岸 (5). 看万山红遍 (6). 层林尽染 (7). 君子生非异也 (8). 善假于物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姥,拔,掩,涛,生,假。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了却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一)(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枇杷晚翠
①昆明云南大学的教授宿舍区有一处叫“晚翠园”,月亮门的石额上刻着三个字,字是胡小石写的,很苍劲。我们那时常到云大去拍曲子,常穿过这个园。为什么叫“晚翠园”呢?是因为园里种了大概有二三十棵大枇杷树。《千字文》云“枇杷晚翠”,园名用的便是这个典。这句话最初出在哪里,我就不知道了,实在是有点惭愧。不过《千字文》里的许多四个字一句的话不一定都有出处。比如“海咸河淡”,只是眼前的一句大实话,考查不出来源。“枇杷晚翠”也可能是这样的。这也是一句实话,只不过字面上似乎有点诗意,不像“海咸河淡”那样平常得有点令人发笑。
②枇杷的确是晚翠的。它是常绿的灌木,叶片大而且厚,革质,多大的风也不易把它们吹得掉下来。不但经冬不落,而且愈是雨余雪后,愈是绿得惊人。枇杷叶能止咳润肺。我们那里的中医处方,常用枇杷叶两片(去毛)作药引子。掐枇杷叶大都是我的事。我的老家的后园有一棵枇杷树。它没有结过一粒枇杷,却长得一树浓密的叶子。不论什么时候,走过去,一伸手,就能得到两片。回来,用纸媒子的头子,把叶片背面的茸毛搓掉,整片丢进药罐子,完事。枇杷还有一个特点,是花期极长。头年的冬天就开始着花。花冠淡黄白色,外披锈色的长毛,远看只是毛乎乎的一个疙瘩,极不起眼,甚至根本不像是花,不注意是不会发现的,不像桃花李花喊着叫着要人来瞧。结果也很慢。不知道什么时候,它的花落了,结了纽子大的绿色的果粒。你就等吧,要到端午节前它才成熟,变成一串一串淡黄色的圆球。枇杷呀,你结这么点果子,可真是费劲呀!
③把近几年陆续写出的谈文学的短文编为一集,取个什么书名呢?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晚翠文谈》。这也像《千字文》一样,只是取其字面上有点诗意。这是“夫子自道”么?也可以说有那么一点。我自二十岁起,开始弄文学,蹉跎断续,四十余年。而发表东西比较多,则在六十岁以后,也真够“费劲”的。呜呼,可谓晚矣,晚则晚矣,翠则未必。
④我把去年出的一本小说集命名为《晚饭花集》,现在又把这本书名之曰《晚翠文谈》,好像我对“晚”字特别有兴趣。其实我并没有多少迟暮之思。我没有对失去的时间感到痛惜。我知道,即使我有那么多时间,我也写不出多少作品,写不出大作品,写不出有分量、有气魄、雄辩、华丽的论文。这是我的气质所决定的。一个人的气质,不管是由先天还是后天形成,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人要有一点自知。我的气质,大概是一个通俗抒情诗人。我永远只是一个小品作家。我写的一切,都是小品。就像画画,画一个册页、一个小条幅,我还可以对付;给我一张丈二匹,我就毫无办法。中国古人论书法,有谓以写大字的笔法写小字,以写小字的笔法写大字的。我以为这不行。把寸楷放成擘窠大字,无论如何是不像样子的——现在很多招牌匾额的字都“放”出来的,一看就看得出来。一个人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就可以比较“事理通达,心气平和”了。在中国文学的园地里,虽然还不能说“有我不多,无我不少”,但绝不是“谢公不出,如苍生何”。这样一想,多写一点,少写一点,早熟或晚成——我的一个朋友的女儿曾跟我开玩笑,说汪伯伯是“大器晚成”,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偶尔爱用“晚”字,并没有一点悲怨,倒是很欣慰的。
⑤三十多年来,我和文学保持一个若即若离的关系。有时甚至完全隔绝,这也是好事。我可以比较贴近地观察生活,又从一个较远的距离外思索生活。我当时没有想写东西,不需要赶任务,总还是比较自在,比较轻松的。经过三四十年缓慢的有点孤独的思想,我对生活、对文学有我自己的一点看法,并且这点看法正像纽子大的枇杷果粒一样渐趋成熟。这也是应该的。否则的话,不白吃了这么多年的饭了么?
⑥我不否认我有我的思维方式,也有那么一点我的风格。但是我不希望我的思想凝固僵化;成了一个北京人所说的“老悖晦”。我愿意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愿意和年轻人对话——主要是听他们谈话。希望他们不对我见外。太原晋祠有泉曰“难老”。泉上有亭,傅山写了一块竖匾:“永锡难老”。要“难老”,只有向青年学习。我看有的老作家对青年颇多指责,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甚至大动肝火,只能说明他老了。我也许还不那么老,这是沾了我“来晚了”的光。
⑦“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套用孔乙己的一句话,“晚乎哉,不晚也”,我还想再工作一个时期。
(取材于汪曾祺《晚翠文谈》自序,有删减)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夫子自道”么 夫子自道:本想说别人实际却说了自己
B. 说汪伯伯是“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能担当重任的人物成就较晚
C. 要“难老”,只有向青年学习 难老:思想不僵化
D. “晚乎哉,不晚也” 晚乎哉,不晚也:为时已晚了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先谈“晚翠园”的得名缘由,进而引出“枇杷晚翠”及其字面诗意的特点。
B. 作者说“我永远只是一个小品作家”,意在说明气质是先天形成的,不易改变。
C. 尽管作者三十多年和文学若即若离,然而这段时间对他文学的成熟是有意义的。
D. 引用是本文特色之一,如“谢公不出,如苍生何”等,使文章的语言凝练雅致。
18. 汪曾祺的散文平淡而有趣。请结合文章第②段,谈谈你的理解。
19. 作者为什么说“我偶尔爱用‘晚’字,并没有一点悲怨,倒是很欣慰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答案】16. D 17. B
18. (1)题材内容上,作者选取寻常物枇杷,向读者依次介绍枇杷叶常绿、花期长、结果晚的特点,叙述自己采枇杷叶作药引的寻常事,于寻常事物中体现生活情趣。(2)语言表达上,第②段以说明与叙述性语言为主,如话家常,质朴平实。同时,又融入口语,如“完事”“你就等吧”“可真是费劲呀”,读来亲切活泼(或者:运用拟人、衬托的手法,如“不像桃花李花喊着叫着要人来瞧”,生动地写出了枇杷开花的低调,语言表达风趣)。
19. ①作者用“晚”字本是取其字面诗意,说明自身晚年才出文学成果的事实,没有悲怨。②作者认为自身气质只适合成为通俗抒情诗人、小品作家,文学成就高低与时间早晚无关,因此并不痛惜迟暮。③文学创作晚熟,反倒使作者创作从容、自然成熟,也愿意接受新事物。所以感到欣慰。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词语含意的能力。不管是词语还是成语,要回答的都是在本文语境下的基本含义。答题思路: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2.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本题中,
D项,要理解“晚乎哉,不晚也”要结合后文的“我还想再工作一个时期”,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晚了么?不晚呀”,所以要表达的意思是“为时不晚”,而不是“为时已晚了”。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
B项,“意在说明气质是先天形成的,不易改变。”理解错误。原文第四段的前半部分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一个人的气质,不管是由先天还是后天形成,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人要有一点自知。我的气质,大概是一个通俗抒情诗人”;二是“我永远只是一个小品作家。我写的一切,都是小品。就像画画,画一个册页、一个小条幅,我还可以对付;给我一张丈二匹,我就毫无办法。”,所以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分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一定要选择最主要、最鲜明的),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语句内容、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等),最后分析蕴含的作者情感。简单概括就是:手法 + 内容 +
情感。本题要求分析汪曾祺的散文平淡而有趣的特点,要结合文章第②段的内容分析。回答本题把平淡和有趣的特点分别写出来即可。平淡而有趣可从语言的质朴、自然、家常、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等角度分析。如第②段主要是对枇杷叶、花和果的介绍,通俗易懂。同时,还融入口语,如“完事”“你就等吧”“可真是费劲呀”,读来亲切活泼。还可从题材内容角度分析,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如第②段作者选取了生活中寻常物枇杷,向读者依次介绍枇杷叶常绿、花期长、结果晚的特点,这些内容很平常,类似科普文,容易理解,但其中还叙述自己采枇杷叶作药引的寻常事,这些事情穿插其中,使人于寻常事物中体现生活情趣。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我偶尔爱用‘晚’字,并没有一点悲怨,倒是很欣慰的”,这是一道分析原因的题目,也是一道理解句子含义题。首先到文中找到原文,然后结合下文的内容来分析。答题区间集中在4——7段的文本中,可结合文中的关键句子来分析。如“其实我并没有多少迟暮之思。我没有对失去的时间感到痛惜。我知道,即使我有那么多时间,我也写不出多少作品,写不出大作品,写不出有分量、有气魄、雄辩、华丽的论文。”“人要有一点自知。我的气质,大概是一个通俗抒情诗人。我永远只是一个小品作家。我写的一切,都是小品。”“一个人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就可以比较‘事理通达,心气平和’了。”“这样一想,多写一点,少写一点,早熟或晚成——我的一个朋友的女儿曾跟我开玩笑,说汪伯伯是‘大器晚成’,又有什么关系呢?” 可提炼出作者认为自身气质只适合成为通俗抒情诗人、小品作家,文学成就高低与时间早晚无关,因此并不痛惜迟暮。“经过三四十年缓慢的有点孤独的思想,我对生活、对文学有我自己的一点看法,并且这点看法正像纽子大的枇杷果粒一样渐趋成熟。”可提炼出说明自身晚年才出文学成果的事实,没有悲怨。“我也许还不那么老,这是沾了我“来晚了”的光。”“用孔乙己的一句话,“晚乎哉,不晚也”,我还想再工作一个时期。”可提炼出文学创作晚熟,反倒使作者创作从容、自然成熟,也愿意接受新事物。所以感到欣慰。
【点睛】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
汉语中的“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通常指:①解释指示代词及非指代性词语在文中的含义;②正确筛选多音、多义词在文中的义项;③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差别;④确定词语的本义及在文中的引申义;⑤掌握因修辞产生的临时意义;⑥确定虚词配合造成的特指含义;⑦了解特殊语境暗示的言外之意或深层含义;⑧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二)(共5分)
20.
《红楼梦》中,晴雯、袭人是贾宝玉房中两个重要的丫鬟,也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两个人物。在对《红楼梦》的人物研究中,有“晴为黛影,袭为钗副”之说。请结合原著内容,谈谈你对“晴为黛影”或“袭为钗副”的理解。
【答案】(1)“晴为黛影”,是说晴雯有林黛玉的风格。首先,晴雯眉眼与黛玉有些相似,二人都巧心慧思、风流灵巧。其次,二人品性相近。林黛玉由于寄人篱下,有着太多的敏感和自尊,因此爱使小性子,有时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同样,晴雯性格也很纯真,爱使小性儿。第三,二人对对宝玉的感情都很真挚。黛玉爱贾宝玉是发自肺腑的,她并不像宝钗那样希望贾宝玉走经济仕途之路;而晴雯对宝玉的感情也是纯真热烈的,不具世俗的功利性。因为林黛玉和晴雯在容貌、才华、品性、心志追求以及对宝玉的感情方面都很相似,所以有“晴为黛影”之说。
(2)“袭为钗副”,是说袭人和宝钗有许多相似性。首先,二人性格相似。袭人性情温柔和顺,宝钗的性情也稳重和平,二人都有一个“和”字。其次,在思想观念上,袭人和宝钗一样,都是封建礼教真诚的维护者,也是自觉的遵守者。宝钗多次劝谏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袭人也劝谏宝玉百事检点,读书上进。总之,宝钗和袭人都是颇具心计的人,只不过宝钗的心计表现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而袭人的心计表现在人生道路的设计上,然而二人在才干、性情、观念和心计方面,二人颇有许多相似点,所以有“袭为钗副”之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另外,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名著,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原著内容,谈谈自己对“晴为黛影”或“袭为钗副”的理解,考生可以从“晴为黛影”或“袭为钗副”中选取一个进行回答。
“晴为黛影”,是说晴雯有林黛玉的风格。首先,晴雯眉眼与黛玉有些相似。林黛玉是贾府小姐中的出类拔萃者,容貌上“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气质是“风流袅娜”,且才思敏捷,堪为大观园中的一等诗人。晴雯是贾府丫鬟中的佼佼者,凤姐说过,“若论这些丫头,总共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晴雯的气质是“风流灵巧”。其次,二人品性相近。林黛玉由于寄人篱下,有着太多的敏感和自尊,因此爱使小性子,有时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这儿,她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众人笑说扮小旦的戏子“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她就恼了,责问宝玉:“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同样,晴雯性格也很纯真,爱使小性儿,她因和别的丫头拌了嘴,迁怒不肯为来访的黛玉开门,害得黛玉独自在花下垂泪。第三,二人对对宝玉的感情都很真挚。黛玉爱贾宝玉是发自肺腑的,她并不像宝钗那样希望贾宝玉走经济仕途之路;而晴雯对宝玉的感情也是纯真热烈的,不具世俗的功利性,她爱宝玉,临死前晴雯“剪下指甲赠与宝玉,又与他交换了贴身小袄”,这些读来都让人感到动容。因为林黛玉和晴雯在容貌、才华、品性、心志追求以及对宝玉的感情方面都很相似,所以有“晴为黛影”之说。
“袭为钗副”,是说袭人和宝钗有许多相似性。首先,二人性格都乖巧和顺。袭人的容貌不似宝钗,是“艳冠群芳”的一等美人,但她的性情温柔和顺。宝钗的性情也稳重和平,二人都有一个“和”字。宝钗在贾府和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融洽,尤其对湘 云、黛玉、岫烟等人更是关怀体贴。其次,在思想观念上,袭人和宝钗一样,都是封建礼教真诚的维护者,也是自觉的遵守者。宝钗恪守“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道德教条,多次劝谏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时时劝导姊妹们“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在第二十一回,袭人也依仗宝玉对她依恋不舍之情,或以家人要为她赎身之论,趁机劝谏宝玉百事检点,读书上进;或以赌气不理宝玉之法,规劝他不可总在姊妹群里厮混。总之,宝钗和袭人都是颇具心计的人,只不过宝钗的心计表现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而袭人的心计表现在人生道路的设计上,然而二人在才干、性情、观念和心计方面,二人颇有许多相似点,所以有“袭为钗副”之说。
作答时,考生能够对“晴为黛影”或“袭为钗副”做出准确理解,说明两个人的相似点即可。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1.语言基础运用
四合院房屋的门窗大都开在朝院里的一面,背面除临街的一面有时开有小窗外,其余都不开窗,形成一个四周封闭的①内向的住宅空间。从大门进去,迎面有一堵称为影壁的短墙,上面有装饰雕刻,可以起到一个遮挡作用,不使人一进门就直接见到②里面内院的住房,同时也是进入大门③首先第一眼能见到的景观。内院多种花木,种类随主人的爱好而定,常见的有紫荆、紫薇、海棠等树木和芍药、月季、玉簪、莲荷等花卉。院子中央有十字形砖石铺砌的④砖石小路,四周房屋用廊子相连以便雨雪天行走。整座四合院避开了城市的喧哗,创造了一个宁静和亲切的环境。
(1)为了使上面的语段简明顺畅,必须删去的加点词语有 (填序号)。
(2)画线句子语序有问题,请修改,并说明理由。
【答案】(1)③④
(2)常见的有芍药、月季、玉簪、莲荷等花卉和紫荆、紫薇、海棠等树木。
理由:前文说“内院多种花木”,后文所写内容应与之对应,即先写花,再写树。
【解析】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为了使上面的语段简明顺畅,必须删去的加点词语有”,“简明”就是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表达最丰富的信息量,达到最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收到最佳的表达效果。“简”,即简要,是对表达量的要求,就是话语应尽可能少,不重复,无赘余;“明”,即明白,是对表达效果的要求,就是意思要清晰、明确,不晦涩,无歧义。主要方法有:(一)找出主干,理清枝叶,发现和删除赘余的词语,发现和消除歧义。(二)把握文段主旨,发现和删除游离于中心或话题之外的内容。
“首先”,是最先,起初;“第一眼”,最初看到的,语义重复。
“十字形砖石铺砌的”和“砖石小路”中的“砖石”重复,去掉“小路”前面的“砖石”。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题干提示“语序有问题”,从句子整体的角度说,是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从修饰和限制的角度说,定语在主语和宾语之前,状语在谓语之前,补语在谓语之后。从多层定语的角度说,语序排列一般是: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定语离中心词最远;其次是表示中心词“怎么样的” 动词、动词性短语;再次是表示中心词“什么样的”形容词、形容词短语;离中心词最近的是表示“性质的”名词或名词短语。从多重状语的角度说,排列顺序一般是:离中心词最远的应该是表示时间的或表示原因、目的的词语;接着是形容词或一般副词;再次是表示地点或方向的词语;离中心词最近的是表示状态的形容词。结合前面内容“内院多种花木”分析,先讲“花”,后讲“木”,“芍药、月季、玉簪、莲荷等花卉”应该放在前面,“紫荆、紫薇、海棠等树木”放在后面。
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22.面对新高考,有同学出现了焦虑、恐慌等情绪。请你从《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其遇事镇定的具体表现,鼓励同学从容应对。要求:写出人物姓名。150字左右。
【答案】
桑地亚哥是一个典型的“硬汉”形象。他面对浩瀚的海洋、凶猛的大马林鱼、凶恶的鲨鱼、恶劣的气候和多舛的命运都毫不气馁,表现出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心。他虽然失败,但仍然是英雄,他是一个精神上的强者。他能忍受厄运的重压,虽然已经衰老,想到的却多是力量的象征——狮子、抵手比赛,并勇敢地面对硕大的马林鱼和成群的鲨鱼。他是一个无论在怎么艰苦的环境下都能凭毅力和智慧抗争的勇士,是一个捍卫“人的灵魂的尊严”的人。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题干要求“面对新高考,有同学出现了焦虑、恐慌等情绪。请你从《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其遇事镇定的具体表现,鼓励同学从容应对”,注意从自己熟悉的,有积累的作品中选取人物,如《边城》中的翠翠,《红岩》中的江姐,《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孙少平等,《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等。写出人物姓名,结合人物事迹分析遇事镇定的表现,点明人物精神等。
【点睛】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100到300字以内。从表达方式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叙类微写作,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说明类微写作的对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事物说明文的写作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漫画说明文重在准确、全面。语言要通俗易懂、科学严谨。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应用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23.随着“餐桌革命”在全国各地相继展开,有人提议,将“11.11”设为“全民公筷行动日”。你支持这一提议吗?请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有说服力。150字左右。
【答案】我支持将“11.11”设为“全民公筷行动日”这一提议。
理由:长久以来,给客人夹菜,是中国餐桌文化的一部分,但也滋生了病毒传染的风险。公筷公勺的使用,不仅有利于卫生健康,对于餐桌文明也是一种新风尚。使用公筷,菜肴都没有被各种唾液所污染,没有吃完的,就餐者尽可以放心打包回家。减少浪费的同时,还培养了人们环保节约的精神。“双11”代表两双筷子,非常形象,也容易记忆。所以,我支持这一建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微写作能力,微写作要求考生能用精炼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感情。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理解题目要求,然后按要求按字数完成题目,注意字数不能过多或者过少。本题考生在审题时明确其有四点要求:其一是“随着‘餐桌革命’在全国各地相继展开”,这就要求考生在完成答案时要以“餐桌革命”在全国各地相继展开;其二是“有人提议,将‘11.11’设为‘全民公筷行动日’”,这就要求考生理解“全民公筷行动”;其三是“你支持这一提议吗?请说明理由”,其四是“你支持这一提议吗?请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有说服力。150字左右”考生首先亮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支持,然后按照第四点的要求按条理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作文。
【点睛】微写作的题目虽然字数少,但考查考生快速成文的能力和文字水平,体现了对记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技巧具体运用能力的考查。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改写、扩写、缩写、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
24.请以“写给 的自己”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现代诗歌。要求:在横线上填写一个恰当的词语;运用两种修辞方法。不超过150字。
【答案】写给未来的自己
日子在风车上飞速地旋转,
时光似流水在指尖流淌 。
写封信给未来的自己,
纪念幻想中的飞扬岁月!
未来的自己,
不再年轻,
不再孩子气,
不再固执得像个傻瓜。
时间啊,
就这么淡淡地过去,
没有痕迹。
那时的你,
你已经变了太多,
成熟而知足;
那时的你,
也许会浅笑,
也许会哭泣,
淡淡的 ,淡淡的,
风采而又自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属于小作文、微写作范畴。作答本类题型,需要学生注意写作方法的感悟理解能力。这种训练方式较多,比如写作手法的训练(比如本题就是考查学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此外还有故事情节的延伸,文章空白内容的再创造,重点句子的仿写等。写给 的自己,需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既通过间接的书本知识,又联系生活中的实际,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此外需要注意情感的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点睛】小练笔,就是短小精悍的练笔。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学写句子、段落等。它的特点是篇幅小、形式活、易操作。小练笔为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有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课堂小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但能让语文课变得更加扎实,而且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重视课堂小练笔,拓展自己练笔空间。
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5.有一首歌唱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对此,你有怎样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家国天下,共谱和谐乐章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在歌曲《国家》中,告诉了我们家的含义: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家”与“国”是和谐统一的。
家,是每个人的归宿,每个人在自己的家庭中都充当着不同的角色。这里没有竞争,没有危险,有的只是情与爱。也只有这样的家,才是真正的家,对于孩子来说,是快乐、温馨的摇篮;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值得付出爱与可以依靠的避风港;对于一个父亲来说,是需要保护与获取温情的花朵。就是这样一个家中的人,才成为家人。在家人中,亲情,使家有了核心。一份关爱,一句慰问,一个举动,让家人充满和谐。
有人说,家虽然重要,却不如国重要。可是没有家,拿来的国?没有国,哪来的家?于是,国与家有了这层联系,才有了国家。可是,家也仅存于国吗?看来不是的,每一个集体,整个世界,甚至整个宇宙,都可以称为“家”。家是要和谐的,家中的角色也要尽其职责。父亲,是家庭的精神支柱,父亲看起来沉默,却是整个家的中心。父亲的情是深沉的,或许不如母亲贴切,但使人坚强。母亲是家庭中的主管,不辞辛苦,给父亲温柔,给孩子母爱。母亲的情,便是母爱,母爱如水。孩子是家庭中的未来。孩子的职责就是好好学习,报答父母。孩子的情是单纯。
在集体的家中,每人将又是另一个角色。许多的家庭团结在一起,产生了国。我做为一个孩子,在血亲之家中,和我生活在一起的便是父母。我无时不刻的感受着父母的关爱。父亲在我印象中却是和蔼的,而母亲是严厉的,也就是这样,我才健康的成长起来。不知从何时,老师教导了我们要懂得感恩。看到父亲为了养家拼命工作不喊苦,母亲大小家务一人全包,我流下了眼泪,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我刻苦地学习,只为有一天报答父亲,也从现在做起,帮父母分担一些家务,让母亲不为我的学习操劳,让父亲不为我的独立担忧。
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我学会团结,也明白了友谊。我和同学们一起为班集体努力。在我心中,同学们的友谊永远是第一。在国家这个大家庭中,我学会了帮助。四川大地震,孤儿院,山区贫困孩子,我捐出自己的零用钱、心爱的玩具和书籍,为他们也奉献出一份爱心。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在每个“家”中学到了不同的知识,我也希望每个“家”中都能充满和谐、充满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对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思考,这是一道暗含权衡比较的思辨类材料作文,首先要理解他的内在含义,从本质上说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要和谐发展。具体写作时要全面思考,然后找到最佳的立意方向。
【审题】
针对思辨类作文题,如何正确审题立意,如何才能不跑题,准确扣题,主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抓关键词句。抓关键词是保证不跑题的秘诀。关键词句,会在材料中、提示语中反复出现的。本次作文题给的是一首歌词:“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他给考生提供最起码的可审视的信息,家国是统一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要和谐发展。大的“国”离不开小的“家”,小的“家”更依托大的“国”。二是多思考为什么。出卷老师为什么出这个材料?这个材料有什么深层含义?具体到这个材料本身,也要多问问为什么。比如为什么“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等等。三是进行分辨、理清多方关系。我们每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小的个体,都是国家的一份子,我们共同组成了国家。国家也是我们共同的依托,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在把握以上问题基础上,再进行写作。
【参考立意】①有国才有家,强国靠大家;②家国天下 共谱和谐乐章;③砥砺小我,成就大我。
【结构】标题切题,比如可以拟写标题为《家国天下 共谱和谐乐章》,开篇由材料所给的歌词“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引出家国的话题。点明观点,指出家国的含义: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家”与“国”是和谐统一的。接着,说明“家”是每个人的归宿,小家的和谐让我们倍感温暖。然后,引申出,无论家庭,学习,国家,层层而上,都需要和谐、温暖、融洽,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感受到的亲情加以延伸,可以采用事实作为例证。最后指出,不论“大家”“小家”,我们都要爱她,也希望每个“家”中都能充满和谐、充满爱。
【素材】1.《国家》
一玉口中国
一瓦顶成家
都说国很大
其实一个家
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在世界的国
在天地的家
有了强的国
才有富的家
国的家住在心里
家的国以和矗立
国是荣誉的毅力
家是幸福的洋溢
国的每一寸土地
家的每一个足迹
国与家连在一起
创造地球的奇迹
2.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中国的节日,向来与家有关。比如春节团圆,过年回家,以家庭团聚作为一年的终点和新一年的起点。中秋节,更直接被称为“团圆节”,一家人围坐一堂,吃月饼赏月,这样的幸福,古今皆然。
再看“国”字。国,始见于西周金文,左边是一个方框,象征一片土地,右边是戈,表示以兵戈来保卫这片土地。后在表示“国土”的“口”外边加了“国界”,仍表达以“戈”卫“国”的意思。到了小篆时期,在“或”之外又加了一个方框,表示国界、疆域。
历史上,经历了太多战乱和灾害的中国人深知保家卫国、捍卫疆土的重要性。“国”的字形演变,说的是国家有疆界,需要防卫力量,在边界线上有战士守卫,国家才能安定,敌人才不敢进犯——对于古人而言,国就是需要用生命守护的那一片土地。
3.由己而家,由家而国,是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个人、家庭与国家、天下联系起来,从一个更广大的角度去思考立家立国的根本。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既重视亲情更心怀天下,既讲究孝悌更倡导尽忠,于是有了烙印在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有了杨家将一门忠烈。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与家教传承。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4.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历史,处处彰显着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家的坚守、对于国的热爱。从《礼记》的“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到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从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到于谦的“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家国情怀深植于中国人心田,岁月深长,情感深邃。
近代以来,面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无数仁人志士激荡着家国情怀的呐喊和抗争,激发起全体中国人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伟大力量。
1935年,时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2团政治委员的赵一曼在与日军战斗中受伤被俘,被折磨得白骨遍露、血肉模糊但至死不屈。在开往刑场的列车上,她给自己年幼的儿子连写两封遗书:“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勇士,把“小爱”升华为“大爱”,牺牲个人和家人的幸福,用鲜血和生命去践行自己的信仰与追求,才有了70年前天安门城楼上那声荡气回肠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26.锻炼,本意是锻造、冶炼,也可以指文辞的锤炼,也可以指身体的锻炼、心灵的历练……
请以“锻炼”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锻炼
终于体会到周末独自在学校住的感觉。一个人吃饭,-个人学习,很无拘无束,同时伴随着一点点的无聊。
周六下午洗完澡洗完衣服,将自己凌乱的柜和床收拾了一遍,然后去教室晚修。教室里还不到十个人在学习,手表“嘀嗒嘀嗒”的声音很清晰。认真地看书、做题,三个钟头很快就过了。铃声一响,随.着人流走回宿舍。刷牙洗脸,塞上耳机听歌,在床上晃着两条腿,很开心。
早_上铃声响起时,我睁开眼看看已亮起了的灯,蒙起头继续睡。以前铃一响,我就得起床,这次终于可以很牛B地睡到七点多。
磨磨蹭蹭到了八点多才到食堂吃饭,稀稀疏疏的人,我安静而缓慢地吃完早餐。很喜欢这样的气氛,没有平常那样拥挤、嘈杂。
拿了几本书去教室学习,却无法安心地看书,就走出来逛学校。先是沿着科技楼走到了竹林,在那里晒晒太阳,发现那里有个小池塘。虽然水不是清澈见底,也根本没有鱼,但另外三面被绿树杂枝包围,衬着墨绿色水,很有一番意境。再沿着体育馆一直走,在体育馆和艺术楼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缺口。深入到缺口去,居然可以看到学校栏杆外的- -些居民楼。之前还以为学校故意找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免得勾起内宿生的思家之情。最后-步-步地登上平台,回首校门,有种“一览众山小”的味道:原本有几米高的校门]好像变成一一个袖珍版的门,太有意思了!
其实一个人在偌大的学校里住也不是什么难以忍受的事。相反,我可以一一个人安静地行走在校园中,看看树,望望天,放松一下自己。
当听到我周末不回家时,爸妈有点不高兴,说是“周末人都走光了你还在那看门啊”。他们以为我是小孩子,还是不敢独处。其实不然。我已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独自长大,一个人面对失败,迎接困难,舔舐孤独。或许是我把太多的事藏在心里,以致爸妈都以为我还是小孩。我已经上高中了,时光流转,一眨眼我就要上大学。那时的我如果还是依赖家人、朋友,我的未来,也只能是一张白纸,不会有青春因大胆而绚丽的色彩。
总有一天我要远行。那一天我可能独自背负行囊踏上求学之路,可能步履沧桑地在某座城市求生。
那一天我可能没有家人在身边当避风港,可能没有朋友会给我肩膀去依靠。我有的只是我自己,我只能学会一个人好好地活下去。
我会好好锻炼自己、培养自己,因为总有一天我要远行。我要在旁人质疑的眼光中扬帆起航,驶向青春的彼岸、幸福的彼岸!
【解析】
【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次作文为命题作文,写作文前,先研读话题,抓住关键词,整体理解把握题目的内涵,明白题目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本次作文要求考生以“锻炼”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考生要明白记叙文的文体要求,要写清记叙的几大要素,尽量使情节有波折,注意详略得当,尤其要突出细节描写。
审题:
本次作文为命题作文,要求“锻炼”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锻炼,可以是身体锻炼,可以是意志与精神的锻炼。锻炼可以是一次勇敢的尝试,独立的开始。比如,可以写自己通过某次锻炼,有了什么收获,得到什么启示,获得什么成长。也可以写通过长期坚持锻炼所得到的收获。还可以写自已想克服某种心理,提升某种能力而有意让自己开始某种新的尝试。无论写哪种锻炼,一定具体写清锻炼的内容,自己是如何锻炼的,收获是什么。
参考立意:锻炼让我得到成长;锻炼必须坚持;改变从锻炼开始等,其他立意只要符合要求亦可。
素材积累:
1.没有经过地狱的锻炼,就没有创造天堂的力量;没有流过血的手指,无法弹奏出世间的绝唱。在风雨中,我得到了锻炼,在锻炼中,我学会了面对。
2.中国的脊梁昰什么?是一个精神支柱,力量支柱,谁来做中国的脊梁?是我们?是,我们有这个责任。我们只有努力学习、努力锻炼,还要到社会中磨练自己,才能够支撑起我们强大的祖国,才能让它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3.在古希腊山岩上刻着这样一句格言:“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这句格言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生命因运动而美丽,体育不仅能提高人的运动技巧,而且还能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健康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健康永远让你美丽!
【点睛】命题作文审题方法:1.抓关键词,找准题眼法。题目的关键词语,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题目的意义。扣住了“题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2.挖掘题蕴法。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命题作文题目的含义一般也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所以我们对文题的理解有时不能仅停留在表层上,还应该深刻理解题目的丰富内涵,挖掘其深层的隐含信息。3.填补标题法,添加语素法。有些命题作文,例如词语或者短语式的命题,我们可以用“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方法来审题。4.虚题实做法,化大为小法。有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难以把握。对这类题目,可以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总之,在写中考命题作文时要同学们结合题目本身特点多角度去审题,审题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