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6 M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廊坊市高中联合体
高三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先哲很早就提出了和同之辩的命题。西周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主张不同元素之间的协调平衡,反对单一元素的简单强化,因为那会窒息生机,使事物发展难以为继。《周易》所言“保合太和,乃利贞”,更是将宇宙视为和合相生的整体。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代表了一种不偏不倚又包容大度的处世智慧。和而不同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的价值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提出“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强调“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指出“要秉持和而不同理念”,赋予和而不同崭新的时代意蕴。
以包容、平等的心态承认文明多样性。和而不同、多元共生,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本样态。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承认现实具体事物存在差异性、尊重他人的个性,而不能以抽象的普遍性去遮蔽具体的特殊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各顺其性、各适其情,才能实现万物和谐。对待不同的事物、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文明,首先应以包容的心态去了解、以谦虚的心态去学习。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孕育出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文明。不同文明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不同民族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发展道路。习近平同志强调,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一切文明均有其价值,都应该被尊重。放下文明优越论,以包容和平等的心态看待一切文明,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只有承认文明的平等性、多样性,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互鉴;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互鉴、对话,才能让人类文明更为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以开放、合作的心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合羹之美,在于合异”。如果没有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配合,事物就不会有活力。习近平同志指出,“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这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文明的差异并不一定会带来冲突,相反,不同文明相互借鉴、相互交流恰恰是世界文明活力的源泉。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的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各国的利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度融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人心所向。与此同时,当今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任重而道远。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各国面临全新的问题与挑战,也不断重塑各国开展合作的机遇和环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摆在全人类面前,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凸显全球性,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各国各民族各种文明只有加强交流合作、深化互学互鉴,不断发掘、利用人类已经积累和正在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共同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有效应对挑战与难题,开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美好未来。
(摘编自董卫国《彰显和而不同的时代意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宇宙万物以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形式存在,宇宙万物和谐需要万物各顺其性、各适其情。
B.只要秉持“君子和而不同”的包容大度的处世智慧,就能赋予“和而不同”崭新的时代意蕴。
C.文明差异使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连,各国的利益深度融合,因此,要加强相互借鉴、相互交流。
D.不能和谐共生导致了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环境问题等全球性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强调“和而不同”的重要性,然后具体指出如何能做到“和而不同”。
B.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论证了当今发展中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以及应对策略。
C.文章既引用了古代经典,也引用了习近平的讲话,古今结合,有力支撑了论点。
D.文章按照由总到分的结构方式组织全文,第二、三段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而不同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价值观,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
B.以包容、平等的心态承认文明平等性、多样性,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互鉴,进而让人类文明更为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C.国际社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趋势,决定了世界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利用人类已经积累和正在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加强交流合作、深化互学互鉴,就能够解决目前的全球性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按照2016年现价评估,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1.38万亿元,相当于工程总投入的2.7倍。其中,涵养水源4490亿元、保育土壤1146亿元、固碳释氧2199亿元、林木积累营养物质143亿元、净化大气环境3438亿元、生物多样性保护1802亿元、森林防护606亿元。
(摘编自《工程效益明显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民生双赢》)
材料二: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3200万退耕农户从政策补助中户均直接受益9800多元。在四川丘陵、盆地周围地区,有400多万劳动力因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得以转移,外出务工年创收217亿元。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不再限定还经济林的比例,各地退耕还经济林的热情高涨,仅2016年全国退耕还经济林就达到818万亩,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林特产品和休闲观光旅游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新途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还草是改革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宏伟战略,广大农民改变了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通过发展新型生态经济,开发林草多种功能,实现百姓富、生态美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统一。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对我国新增绿量和地球变得更绿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贵州,新一轮退耕还林对近年来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发挥了重要作用,扭转了治理区生态恶化的趋势。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专家认为,长江输沙量减少,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功不可没。在陕西延安,20年累计退耕还林1077万亩,植被覆盖率从退耕前的46%提高到2017年的81.3%,绿色边界向北推移400多公里,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9000吨降为1077吨,年入黄泥沙由2.58亿吨降到0.31亿吨,降幅达88%。过去水土流失一向严重的黄土高原今日为世界提供了生态修复的成功样本。
(摘编自《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写在我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突出成效之际》)
材料三:
退耕前,盲目的毁林开垦和陡坡地、沙化地耕种,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使得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国家的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困境中,人们开始认识到:牺牲生态换生存,其结果是连生存也保不住—这就是违背自然法则的恶果。此时,退耕还林还草的战略决策,让人们得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上山,粮下川,羊进圈,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草的地方种草,该种树的地方种树”,退耕还林还草将人类欠下的生态账补偿给自然,由过去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转变为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认真履行国际会约的标志性工程,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对我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格蕾琴·戴利通过深入研究指出,退耕还林还草是一个极大的创新项目,已经在中国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效,其他国家应重视并学习中国的经验,将中国当成一面镜子。
(摘编自《退耕还林还草改变的不只是山水》)
4.下列对材料一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启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年来,总投入巨大,全国已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亿多亩,工程总投入超讨5000亿元。
B.两轮退耕还林还草中林地面积、人工草地面积分别增加5.02亿亩、502.61万亩,相应比例显示,我国更重视退耕还林。
C.我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区域与上一轮相比,增加了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增长幅度较大
D.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很可观,表现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等方面。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退耕农户实施政策补助,使退耕农户在经济上直接受益,另外,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劳动力,农民能够外出务工创收。
B.由于新一轮退耕还林不限定还经济林的比例,各地积极退耕还经济林,农民转变观念,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林特产品和休闲观光旅游产业。
C.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减少了长江输沙量,使黄土高原过去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现象得到缓解,为世界提供了生态修复的成功样本。
D.中国政府表明高度重视生态建设、认真履行国际公约的态度,受到了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
6.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退耕还林还草的重要作用。(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题。
寻 隐 者 芮 舒
他站在峰顶一块横石上,望着远处云雾缭绕,长舒了一口气,心想,白云生处,应是离俗之地了吧?传说中“志尽幽深,自足云霞”的隐士们必定就在眼前这一片山林里,云深不知处。
几年前他听闻这座山里有隐士的时候,就起心动念了。这次他推掉一切俗事来借居山中,就是想凭机缘遇到真正的隐士。若能邂逅,哪怕说上寥寥数语,也得几分天机,解人生种种困惑。
他沿着崎岖的碎石山路下山往山腰处走,寻找安身的地方。来时,在山脚下他请一位骑摩托的村民把他送上山。村民笑着问他,是来当隐士吗?他听了哈哈大笑,若当隐士,能让旁人知道吗?
村民说,这几年进山当隐士的人多了,我就见到过好几个。有的失恋了,有的破产了,来这里隐居一段日子,等状态好转了,仍下山去重新生活。
他听了后说,那只能算是一种避世修行吧。
行到半山时,山路渐窄,被丛林掩映。那位载他的村民说,这里有一座他家早年遗弃的老房子,修缮一下还能居住。他踩着乱石,扒拉开茂密的灌木丛,找到了那座行将坍塌的破屋。挪石折枝将棚屋做了修葺。清晨被一阵鸟鸣声惊醒,他出门一看,眼前视野开阔,对面的山野一览无余。他倚着那株老柿子树默吟古人的诗句:
闲居不问世如何,云起山门日已斜。
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松缪腊酝安神酒,布水宵煎觅句茶。
············
山居两日,生活处处不便,他才知道以往想象中来山里汲泉水饮茶煮饭是多么可笑。他想反正自己又不是隐士,于是下山采买就成了日常事。集市上的人见是下山来的,对他都很客气,偶尔他也听一听家长里短,摇头笑笑。那些事已经离他很遥远了。
这些日子在山中闲游,他遇到过比丘,一个年老的居士,也有不少寻常打扮的人,他们有的住茅棚,有的住破旧庙宇。偶尔碰到散居好客的人,坐在人家的屋舍茅棚前,不急不躁地喝口热茶,聊一聊天,如遇老友,随意且欢喜。
忽一日,他隐约听到了琴声,就循声而去,看到不远处一个石屋前,一个人站在一地的碎木屑里,给一张古琴上弦调音。他上前寒暄叙聊。那人见他饶有兴趣地问,倒也欣喜,就告诉他,他曾和人学了斫琴的手艺,来山里到处搜集旧杉木料制琴。山下城里多有雅集,会有人来这里取琴去售卖。一张古琴能卖到数万元,每年他能做出好几张古琴。那人低声说,你若有书画才艺,我可以让朋友宣传,定会有人来寻访,引财无数。说完诡秘一笑。
他听着,轻抚琴弦。琴弦发出泠泠之声。他心里忽而失落,就告辞离去。
一天晚上,沉睡正酣,忽地一条蛇掉到枕上,凉凉地贴着脸颊让他陡然心惊。多日来食寐无定,日益憔悴,他索性搬到附近一个原始的山洞里,不再处处寻访。这段日子他在薄土上种的萝卜、土豆、白菜都生机盎然,再加上他认识许多野菜野果可以采摘,自给自足不用下山了。知道他心性坚定,家人也不来扰他。上山前,他是亲友眼里很会生活的人,自磨咖啡,买了酒庄自己酿酒,生活富足闲适。可他也是商人中极少数活得明白的人,“毕竟金多也头白,算来争得似君家”,这些他早就悟透了。如今的他,非佛非道,无欲无求,整日游离出没在山中的沟沟壑壑间。没有笔墨纸砚,他就折根树枝在地上书写,惊喜地发现竟然有几分瘦金体的韵致。他去拾柴,采花,看天上云散云聚,阴晴变幻,山中泉水漱石,洽然清越,风吹阳林,呜呜悲吟,“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自在与清净。
从暮春到初冬,山居几个月,他没有遇到一位真正的隐士。那日天阴,他吟起“茅山东北燕山前,翁仲遗墟几百年。时有吴人来问隐,不知唐树已啼鹃”的诗句,怆然泪下。看天色,再过几日将大雪封山,便收拾一番,黯然下山。
在家中净须沐浴,安定了两日。清晨,他翻开一张报纸,蓦然,看到一行醒目的“山中见隐士”
的粗宋标题,他还没看文字就被压题的照片吸引住了:山林中,一个人蓬头乱须背了一捆柴低头行走。即便被树丛遮蔽,他也能清晰地认出,那首如飞蓬、形若野人的,却是自己!
(选自《上海文学》)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按时间顺序讲述了“他”走进山林寻访真隐士而不遇的故事,重点讲述了“他”的山居生活,故事奇特,意蕴丰厚。
B.小说在叙事中巧妙展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如进山的期待,山居、闲游的随意与欢喜,寻隐士未果的伤感,情感细腻感人。
C.“他”原以为隐士能解人生困惑,但最终却是“怆然泪下”,“他”带着被愚弄的哀怨黯然下山,却发现自己成了“隐士”。
D.小说语言生动活泼,文白相杂,富有文采,多处引用的古诗文契合隐逸者的生活,增添了文化内涵,丰富了人物形象。
8.请结合全文概括小说中“他”的性格特点。(6分)
9.小说结尾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免归。中郎将爰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拜释之为谒者仆射。从行,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亡穷者。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亡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亡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察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项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核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拜释之为廷尉。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案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启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选自《汉书·张释之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B.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C.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D.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有某种关系的称呼。
B.免冠:脱去帽子,我国古时可以表示敬意,也可以表示谢罪
C.廷尉:官名,掌军事。秦汉至北齐时期主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D.弃市:古时死刑之一,是在人群聚集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素有贤能,才华出众。张释之要辞官回乡,中郎将爰盎知道他贤能,奏请补授张释之谒者的职位;张释之在朝廷上分析秦汉之间的事,受到汉文帝的称赞。
B.张释之理性睿智,眼光长远汉文帝因啬夫熟知禽兽簿,对答如流,要授予啬夫上林令,张释之以担心上行下效,误导天下人崇尚浮夸,不讲求实际来劝止皇帝。
C.张释之不惧权贵,刚毅严正。张释之阻止过司马门不下车的太子、梁王进入殿门,并弹劾他们的不敬之罪,薄太后批评汉文帝教子不严,又传令赦免太子、梁王。
D.张释之执法公正,得到认可。汉文帝要将盗取高祖庙内玉环的人诛灭全族,张释之据理力争,要求按照法律规定判处死刑;张释之议论公正,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察也。
(2)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 山 白居易
久病旷心赏,今朝一登山。
山秋云物冷,称我清羸颜。
白石卧可枕,青萝行可攀。
意中如有得,尽日不欲还。
人生无几何,如寄天地间。
心有千载忧,身无一日闲。
何时解尘网,此地来掩关[注]。
[注]掩关:坐关,原指佛教徒闭门静坐,以求觉悟,为期至少七天,长则不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写诗人久病初愈后秋日登山的见闻与感受,首联写诗人登山赏景,心旷神怡。
B.“山秋云物冷”凸显了秋山的特征,山之清冷与“我”之清瘦、羸弱相互映衬。
C.“白石”两句写山行时可卧可行,叙写了山行的乐趣,突出诗人悠然自在的情趣。
D.诗歌前半部分叙事写景,后半部分抒发感慨;最后两句表明了诗人对佛教的向往。
15.“心有千载忧,身无一日闲”两句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出师表》中写自己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 , ”。
(2)陶渊明《桃花源记》中“ , ”两句描写桃花源周边的草美花繁。
(3)刘禹锡《陋室铭》中“ , ”两句虚实结合,写室主人交往之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甲】文物修复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即修复方法。如同治病,只有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方能手到病除。目前的文物修复,多采用古今融合的手法,( )。所谓传统既指传统材料,也指传统技艺。【乙】材料的选择能用砖木土石的,就不用水泥钢材和塑料,油漆彩绘能用天然物质的,就不用化学合成的,石雕木雕砖雕若用现代机具替代传统手工,则原有的神韵气质定会大打折扣。当然,陶瓷器的粘接、金属器的除锈、竹木漆器的脱水、田野石刻的防风化、古代建筑的基材等,则可以运用现代材料或科学技术助 。很明显,当代的文物修复已成为一门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领域。这就要求文物修复人员不仅要有较为丰富的历史、考古、文物知识,具备传统工艺的修复、制作技艺,还要有物理、化学基础知识,而且要 ,【丙】掌握一定的诸如《虚拟设计》《3D打印》等最新的数字信息技术。但是,无论是利用现代材料、工艺,还是借助数字信息技术。但是,无论是利用现代材料、工艺,还是借助数字信息技术,都不能改变文物的传统外形与特色,不能随意增减 ,而只能为恢复文物的原真性提供支撑与服务,为恢复原状的文物
文化传统增强表现力。简而言之,【丁】文物修复方法的本质应是“翻译”而非“创作”,是“复原”而非“化妆”。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必须强调,应该以传统为主、现代为辅
B.但必须强调,应该以现代为辅、传统为主
C.但必须强调,应该以现代为主、传统为辅
D.但必须强调,应该以传统为辅、现代为主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绵薄之力 与日俱增 粉饰 再现
B.绵薄之力 与时俱进 妆饰 表现
C.一臂之力 与日俱增 妆饰 表现
D.一臂之力 与时俱进 粉饰 再现
19.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无误的一项是(3分)
A.甲 B.乙 C.丙 D.丁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夏季暑湿,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是家中常备药,尽管这两种药物仅一字之差, ① 。虽然表面看起来两者都是液体制剂,但从生产工艺到口感,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药。两者最大的差异就是, ② ,藿香正气液不含乙醇。藿香正气水的制法是将药材用60%乙醇做溶剂,浸渍后进行过滤,合并过滤液,混匀。而藿香正气液的制法是将药材加60%乙醇加热提取,然后将提取液中的乙醇加热除去,只保留水溶液。其实,不论对什么药物,还是不妨花些时间阅读药品说明书,从而避免 ③ 。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2019年7月13日,中国产铁路客车在哈瓦那至圣地亚哥线路上投入运行。长期以来,从哈瓦那到圣地亚哥约800公里的里程,乘坐火车耗时长达24小时。随着中国产列车投入使用,这段旅行时间缩短到了14个小时。同时,列车的运力和效率也大幅提升。哈瓦那至圣地亚哥之间的旧列车仅能载客400余人,如今每列客车能载客760人以上。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考结束,小黄同学查看录取大学的住宿、食堂,发现条件比想象中差得多,闷闷不乐。爷爷告诉他,他们读书的时候是自己背着被子等去外地上学,有时甚至吃不饱,但生活照样多姿多彩,同学们都学业有成。爷爷告诉小黄,这所大学的校训是“艰苦朴素”。小黄同学把他在大学里看到的情况及这句校训发到班级群里,引起群里同学的热烈讨论。有人说,条件这么差还怎么安心读书;有人说,都快进入小康社会了,还要什么艰苦朴素;有人说,艰苦朴素是优良传统,我们不可以忘本;有人说,在新环境里会遇到新的困难、新的问题,艰苦朴素不可或缺……
假如你是该班级群中的一员,你会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