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3.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第 2 课 自主赏析 湘夫人 拟行路难(其四) 蜀相 书愤
记一记
1.字音
(1)北渚.( )(2)眇.眇( )(3)骋.望( )
(4)潺湲.( ) (5)水裔.( ) (6)偕.逝( )
(7)修葺.( ) (8)薜.荔( ) (9)骤.得( )
(10)千载.( ) (11)寤寐.( )
(12)柏.树( ) (13)塞.上长城( )
(14)两朝开济.( ) (15)停杯投箸.( )
(16)玉盘珍馐.( )
答 案 : (1)zhǔ (2)miǎo (3)chěng (4)yuán (5)yì (6)xié (7)qì (8)bì
(9)zhòu (10)zǎi (11)mèi (12)bǎi (13)sài (14)jì (15)zhù (16)xiū
2.词义
(1)与佳期..兮夕张 佳期:
(2)搴.汀洲兮杜若 搴:
(3)聊逍遥兮容与.. 容与:
(4)将以遗.兮远者 遗:
(5)举杯断绝..歌路难 断绝:
(6)吞声踯躅..不敢言 踯躅:
(7)三顾.频烦天下计 顾:
(8)两朝开济.老臣心 济:
(9)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
(10)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
答案:(1)佳,佳人;期,约会 (2)采摘 (3)从容自在的样子 (4)赠送 (5)停止 (6)
徘徊不前 (7)拜访 (8)扶助 (9)这里指豪情壮志 (10)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 2 -
辨一辨
1.词类活用
(1)目.眇眇兮愁.予:
(2)洞庭波.兮木叶下:
(3)辛夷..楣兮药房:
(4)与佳期兮夕.张:
(5)芷.葺兮荷屋:
(6)缭之兮杜衡..:
(7)中原北.望气如山:
答案:(1)目,名词活用作动词,举目。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发愁
(2)名词活用作动词,翻起波浪
(3)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辛夷装饰
(4)名词用作状语,在黄昏
(5)名词用作状语,用芷草
(6)名词用作状语,用杜衡
(7)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
2.文言句式
(1)倒装句
①罾何为兮木上:
②缭之兮杜衡:
③塞上长城空自许:
(2)省略句
将以遗兮远者:
(3)固定句式
①安能行叹复坐愁:
②心非木石岂无感:
答案:(1)①宾语前置 ②状语后置 ③宾语前置
(2)“以”后省略代词“之”
(3)①“安能”可译为“怎么能” ②“非……岂无……”可译为“不是……怎么能没
有……”
- 3 -
填一填
1.作者简介
(1)屈原(约公元前 340~公元前 278 年), 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
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
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
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 江,以身殉国。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 诗
人,中国 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其主要作品有《 》《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
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 ”,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2)鲍照(约 415 年~470 年)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久居建康(今南
京)。 (时代)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 ”。家世贫贱,临海王
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 对
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3)杜甫(712~770),字 ,自号 ,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
期伟大的 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 1500 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
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 ”,他的诗也被称为
“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 的“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4)陆游(1125~1210),字 ,号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时代)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
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
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
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
虏的 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 》《渭南文集》
《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答案:(1)战国 汨罗 爱国 浪漫主义 离骚 风骚 (2)南朝宋 元嘉三大家 七言
诗
(3)子美 少陵野老 现实主义 诗圣 诗史 杜牧
(4)务观 放翁 南宋 爱国主义 剑南诗稿
2.文化常识
(1)《楚辞》是最早的 诗歌总集及 文学源头。“楚辞”之名首见于《史
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
代表的新诗体。西汉末年, 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
- 4 -
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定名为《楚辞》。《楚辞》运用楚地(今湖南、
湖北一带)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 色彩。全书感
情奔放,想象奇特。《楚辞》也被称为“楚辞体”或“骚体”。“骚”,因其中作品《离骚》
而得名,与《诗经》中十五《国风》的“风”相对,故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
“骚人”称呼诗人。
(2)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 ,属于 范畴,起源于南
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至
盛唐 手中成熟。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
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 、 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代表作
品有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安定城楼》等。
答案:(1)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 刘向 地域文化
(2)七律 近体诗 杜甫 颔联 颈联
理一理
1.思路归纳
(1)《湘夫人》
行为 心理
登白 兮骋望 充满希望
荒忽兮远望
闻佳人兮召予 迷茫恍惚
捐余袂兮江中 旷达执着
(2)《拟行路难》(其四)
认命 抨击
不认命 悲愤
无奈
(3)《书愤》
内容 情感
首联 世事艰、气如山 怨愤
颔联 、铁马秋风 悲愤
- 5 -
颈联 塞上长城、 郁愤
尾联 真名世、伯仲间 激愤
(4)《蜀相》
内容 情感
首联 自问自答 追慕
颔联 、黄鹂好音 缅怀
颈联 三顾频烦、两朝开济
尾联 身先死、 寄情
答案:(1)惆怅孤独 (2)认命 (3)楼船夜雪 镜中衰鬓 (4)碧草春色 赞赏 泪满襟
2.主题提炼
(1)《湘夫人》 此诗写湘君期待湘夫人而不至,产生的思慕哀怨之情,诗以湘君思念湘
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 的惆怅心情。全诗写男子的相思,所
抒情意缠绵悱恻。
(2)《拟行路难》(其四) 此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诗人拈出“ ”这一自然现
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寒门出身的正直之士在仕途中备受压抑的
痛苦,比较偏于哀怨。
(3)《蜀相》 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脍炙人口,感人至深。作者借
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 的深沉感
慨。
(4)《书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发他的抗敌
抱负;后两联说现在,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最后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了他
至死也不会放弃 之志。
答案:(1)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 (2)泻水流淌 (3)功业未就 (4)恢复中原
想一想
1. 《 湘 夫 人 》 中 被 誉 为 “ 千 古 言 秋 之 祖 ” 的 诗 句 是
“ , ”。
答案: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2.鲍照的《拟行路难》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
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 , ”。
答案: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 6 -
3.《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
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 , ”。
答案: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4.《书愤》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注重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 , ”注重他
的精神品格。
答案: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文本细读】
一、整体感知
1.结合全诗看,《拟行路难》(其四)中写到的“命”是指什么?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答案:《拟行路难》(其四)中写到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
的遭遇。作者认为这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表面上看是认命了,实际上,这是作者对不
公平社会发出的愤怒控诉。
2.《书愤》的“愤”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歌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案:诗人“愤”的是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诗人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
的抑郁之情。这种情感是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二、细节探究
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请赏析此联的妙处。
答案:这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展现出一种广阔而雄浑的秋天的景象。它既点明了季节,
又写出了秋水初涨、浩渺无边、一望无际的境界。同时也寄寓了一种失落、惆怅的情感,这
种忧愁的情绪和寥落的自然景观是完全融为一体的。
4.《拟行路难》(其四)开头两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运用了什么手法?蕴
含着怎样的哲理?
答案: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水”喻人,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比
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
决定的。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门阀制度的不
合理性。
5.有人认为,“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空”二字用得极为精彩,
你认为呢?请简要赏析。
答案:我同意这种看法。“映阶碧草”虽春色盎然,却独自泛绿而无人来赏,“隔叶黄
鹂”虽鸣声动听,却空自宛转而无人来听。“空”“自”写出了武侯祠的寂寥冷清,景中融
情,流露了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的独特感受。
- 7 -
三、思维发散
6.《蜀相》中说“长使英雄泪满襟”,你认为诗句中的“英雄”是否包括杜甫自己呢?
答案:观点一:不包括。这里的“英雄”是指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边关将士或者造福
一方的地方官员。
观点二:包括。杜甫自己就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他胸怀抱负却
始终没有机会实现,内心非常痛苦。这句诗正是诗人自己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的寄托。
【技法指导】
一、技法讲解
鉴赏诗词中的景物形象
语文考纲要求能够鉴赏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从高考命题规律来看,可分
为“诗中赏画”和“画中品诗”两种,“诗中赏画”就是结合诗中景物的形、色、动、静等
概括意境,描绘图景。“画中品诗”就是根据诗中描绘的景物形象,分析作者思想情感。
(一)常见的景物形象类举
意象 含义 典例
1 青山
①“青山”是故乡的象征,故乡山脉
的轮廓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
②“青山”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
①例: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
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②例: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
慎《临江仙》)
2 月
①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别绪。
②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
③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
①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
甫《月夜忆舍弟》)
②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
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③例: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
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3 杨柳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
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
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
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
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4 梧桐
因秋天梧桐叶落,风吹枯叶,瑟瑟作
响,含凄凉悲伤之意,常和细雨连用,
共抒凄楚悲凉之情。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
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5 猿猴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 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 8 -
伤的感情。 渚清沙白鸟飞回。”
6 杜鹃
传说商朝蜀国的君主望帝被迫让位给
臣子,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其声
哀怨凄悲,于是杜鹃就成为凄凉、哀
伤的象征。
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
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
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7 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
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
的感伤与哀愁。
如: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二)》:“山
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
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李煜《浪淘沙令》:“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8 斜阳 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
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二)典例引领
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①。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①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解析: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可适当加入自己的联想和想像,语言要准确、优美。本题中,抓
住“平畴”“远风”“良苗”“怀新”几个意象,然后结合“平、远、良、新”等几个修饰
- 9 -
词展开联想,描绘画面即可。
答案: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
勃生机。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题。
深湾夜宿
王 勃
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堰③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④。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描写了这样的图景:天已入暮,江上的儿童还在辛勤地划船;天晚了,山中的妇
女还在捶洗衣裳。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深厚同情。
(三)方法技巧
1.积累描绘意境的术语
如雄浑壮丽、清幽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苍凉、雄浑、莽
苍、辽阔、高远、壮阔、晦涩、深远、空寂、幽静、宁谧、朦胧、萧条、明快、荒凉、冷寂、
清新、淡雅等。
2.掌握规范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一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
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
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二、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
岑 参
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 10 -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
却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飞。
注: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在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出逃后,欲重归河阳幕府。②嫖姚:
指汉代名将霍去病,他曾任嫖姚校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
B.“胡尘”借指叛军攻势凶猛,此处突出了裴判官落入敌军时的危急形势。
C.尾联描写传神,意在表达裴判官重获自由后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
D.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
解析:“意在表达裴判官重获自由后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说法错误,尾联意在表
达裴判官重获自由后一心要重回河阳幕府,像霍去病一样为国杀贼的急切之情。
答案:C
2.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需要分析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描写,如
卷帘见山,对山饮酒,冒着风雪上马,纵马飞驰。第二问要求分析用意,颈联中的“山”“雪”
写出了环境的恶劣,此时裴判官依然对酒、上马,可见他归心急切,塑造了他急于赶赴幕府、
为国杀敌的爱国者形象。
答案:第一问:颈联描写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
马奔驰的画面。第二问:这样写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
急 于 重 返 前 线 杀 贼 的 爱 国 者 形 象 。
语言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网红书店的井喷式发展引起舆论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业界的广泛思考。有人认为人气会
给书店带来更大收益,书店走网红路线 ;有人认为卖书才是书店的主业态,阅读文
化传播最终还需要主业态支撑;还有人认为( ),一方面通过网络宣传吸引更多的读
- 11 -
者,另一方面也要提供有内容价值的服务。
近两年,“书店+咖啡”“书店+文创”“书店+住宿”等模式 。书店逐渐从
单一的纸质图书购买地,变成一个集书籍、文化用品展卖、休闲茶歇、亲子互动等功能于一
体的综合服务空间。
人际关系的网络营销使书店变网红,网红书店本质上赋予更多的社交属性。从产业发展
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种商业模式创新。面对纸质出版行业的 、网络阅读习惯日渐
养成,传统书店的产业转型已是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无可非议 层出不穷 落寞 势在必行
B.无可厚非 屡见不鲜 落寞 大势所趋
C.无可厚非 层出不穷 失落 大势所趋
D.无可非议 屡见不鲜 失落 势在必行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
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苛求。从前文“有人认为人
气会给书店带来更大收益,书店走网红路线”看,这是赞同之意,故选用“无可厚非”。第
二空,“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屡见不鲜”:形容事物看见过多次,
就不会觉得新奇。语境是说,现在的此种现象很多,应选用“屡见不鲜”。第三空,“落寞”:
寂寞;冷落。“失落”:精神上空虚或失去寄托。前文是说“面对纸质出版行业的……”,
应选用“落寞”。第四空,“势在必行”:指某事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必须做,侧重行动。
“大势所趋”:整个形势发展的趋向,强调趋向。前文是说“网络阅读习惯日渐养成,传统
书店的产业转型”已经是一种大的趋向,故用“大势所趋”。故选 B 项。
答案:B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书店变网红,是通过人际关系的网络营销将书店本质上赋予更多的社交属性。
B.通过人际关系的网络营销,使书店变网红,本质上赋予了书店更多的社交属性。
C.通过人际关系的网络营销,本质上使书店变网红,赋予了书店更多的社交属性。
D.书店变网红,本质上是通过人际关系的网络营销将书店赋予更多的社交属性。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 项,“本质上”应该形容“是”,可排除;B、
C 两项,“通过……使……”的结构使句子缺少主语,可排除。故选 D 项。
答案:D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要在公益与商业之间把握一个平衡的临界点
B.要在商业与公益之间控制一个平衡的临界点
C.要在商业与公益之间把握一个平衡的临界点
- 12 -
D.要在公益与商业之间控制一个平衡的临界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根据后文“一方面通过网络宣传吸引更多的读
者,另一方面也要提供有内容价值的服务”,遵循一一对应的原则,前边应该说“商业与公
益”,据此可排除 A、D 两项;“控制……临界点”搭配不当,应该“把握……临界点”,据
此排除 B 项。故选 C 项。
答案:C
4.如图为国家邮政局发行的《“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邮票《奋进新时代》,请简
要说明画面内容和寓意,85 字左右。(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时,先要明确画面的内容,然后根据画面特点明
确意义。本题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邮票《奋进新时代》,画面背景是现代建筑群,
其次是数字 100 的字样,主体部分是新时代年轻男女侧面的头像、年轻人的剪影,还有白鸽、
丝带等。寓意方面,建筑是新时期的建筑,代表新时代;数字 100 代表“五四”运动一百周
年;跳跃着的新时代年轻人的剪影活泼、有朝气,男女侧面的头像直视远方,寓意年轻一代
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风貌;白鸽错落有致,自由飞翔,寓意社会的和平安祥和奋勇向前。
据此整理出答案即可。
答案:邮票以新时代青年的剪影、侧面头像、白鸽、数字 100、丝带等构成,人物剪影和
头像充满朝气与活力,天空中飞翔的白鸽错落有致,整个画面表现了青年一代昂扬向上、奋
进新时代的风采。
5.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5 分)
示例:孟子黄宗羲,著书立说,立潮头发先声,一代哲人具有鲜明的民本思想。
材料:爱国精神 科技成就 文学贡献
屈原 邓世昌 白居易 沈 括 杨靖宇 袁隆平
遭贬谪 创新见 吟歌赋 驱敌寇 埋头干 战沙场
探物究理 抵御外辱 感怀时事
答:
- 13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仿写能力。仿写时,要注意修辞手法、话题、结构、色
调等方面。分析材料内容,“屈原”“白居易”对应的是“文学贡献”,事迹、做法为“遭
贬谪”“吟歌赋”“感怀时事”等;“邓世昌”“杨靖宇”对应的是“爱国精神”,事迹、
做法为“抵御外辱”“驱敌寇”“战沙场”;“沈括”“袁隆平”对应的是“科技成就”,
事迹、做法为“创新见”“埋头干”“探物究理”等。然后仿照例句“人物+做法……一代
人物具有……”句式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①屈原白居易,感怀时事,遭贬谪吟歌赋,一代才子具有伟大的文学贡献。
②邓世昌杨靖宇,抵御外辱,战沙场驱敌寇,一代军人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③沈括袁隆平,探物究理,埋头干创新见,一代巨匠具有杰出的科技成就。
文本巩固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 6~7 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 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6.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的开头以比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的遭际受门第贵贱决定的不平现实。
B.诗人认为人各有命,不能行时叹息坐时愁,体现了诗人乐观、大度的情怀。
C.“酌酒以自宽”流露出诗人一种内心的不平衡和一种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可奈何。
D.七、八句一纵一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跌宕的情绪。
解析:“体现了诗人乐观、大度的情怀”说法错误。诗人表面上是自我宽慰,实际上语
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
答案:B
7.诗歌最后一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 14 -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可从正面
和侧面两个方面入手。“吞声踯躅不敢言”中“吞声”“踯躅”是从正面描摹诗人的情态和
动作,“不敢言”是直写其内心情感,都属于正面描写,末句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悲愤,
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内心痛苦不堪的诗人形象。
答案:用“吞声”“踯躅”来描摹情态、动作,形象地刻画了内心痛苦不堪的诗人形象。
(二)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 8~9 题。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8.《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
比较阅读,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3 分)( )
A.《蜀相》前四句写景,由远而近,不写建筑而着眼草木,透露出诗人面对青草啼莺时
感受到的寂寞和苍凉,从而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蜀相》中的诸葛亮不仅是作者游祠时的瞻拜对象,更是他心仪已久的名臣楷模,遥
想诸葛亮的伟业和早逝,同所有英雄一样,杜甫早已涕泪纵横。
C.《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
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D.与杜甫诗借景仰诸葛亮之情不同,陆游在《书愤》中以诸葛亮自况,意在借《出师表》
之名发出师之呐喊,要求朝廷尽快整军北伐。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及赏析表达技巧的能力。D 项,“意在借《出师表》之名发
出师之呐喊,要求朝廷尽快整军北伐”说法错误。从全诗来看,陆游是以诸葛亮自况,立志
北伐恢复中原。故选 D。
答案:D
- 15 -
9.请结合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分析这两首诗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表现
手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评价诗歌的内容、情感和手法的能力。解答时,从“诸葛亮的功
绩”“抒发情感”“表现手法”三个角度赏析两首诗歌的不同即可,如从抒发的情感上,杜
甫的诗歌注重的是抒发壮志难酬的悲痛,陆游的诗借助诸葛亮自况,抒发了作者主战的态度
和建功立业的决心。
答案:不同点:①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
计”“老臣心”。《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②个人情感:《蜀相》,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
惜和自己不得重用、壮志未酬的痛苦;《书愤》,陆游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
业。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③写作手法:《蜀相》,借
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书愤》,用典、白描、对比。
二、课外探究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0~11 题。
感 愤①
陆游
今皇神武是周宣②,谁赋南征北伐篇?
四海一家天历数,两河百郡宋山川。
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京洛③雪消春又动,永昌陵④上草芊芊。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十年冬,时年 59 岁的陆游已退居于山阴家中。②周宣:即西
周周宣王,他任用贤臣仲山甫等人讨伐周边部族,使衰落的周王室权威得到恢复。③京洛:
指北宋都城汴京和洛阳。④永昌陵:指宋太祖赵匡胤陵墓,在今河南省巩义市。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由题目可知本诗为感怀诗,诗人表达自己对国家政事的看法,抒发浓郁深沉的感慨。
B.首联诗人把宋孝宗比作周宣王,赞美皇帝神武,只是遗憾当朝缺乏能征善战的贤臣。
C.颔联写四海之内百郡山川为宋土,这是天命所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信心与期
待。
D.颈联写当权的大臣们拘守“合约”、不愿北伐,有志报国之士宏愿落空、虚度年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 项,“赞美皇帝神武”说法错误。首联的
- 16 -
意思是,希望孝宗皇帝能像周宣王一样任用贤才北伐,收复中原。不是赞美皇帝。故选 B。
答案:B
11.本诗和陆游的《书愤》,两首诗尾联所运用的手法、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
析。(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解答时,先理解尾联的内容,再从手法和情感上
进行分析。尾联的意思是,北宋都城汴京和洛阳冰雪消融,春意萌发,宋太祖陵墓上的草茂
盛地生长。手法和情感上,运用了寓情于景(象征)手法,大地回春,雪消草长,春草的茂盛
象征着生机,表达了重振太祖雄风、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书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的意思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年以来,无人可与之相提并
论。尾联以诸葛亮自比,追慕先贤的业绩,表达诗人恢复中原之志无法实现的悲愤。
答案:本诗尾联运用了寓情于景(象征)手法,表达了重振太祖雄风、收复中原的坚定信
念。《书愤》尾联以诸葛亮自比,追慕先贤的业绩,表达诗人恢复中原之志无法实现的悲愤。
(四)[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13 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D 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说法错误。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
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故选 D 项。
答案:D
13.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
- 17 -
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时,先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然后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最后阐述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等。本
题颈联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
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
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
心。尾联表达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整
首诗歌委婉而从容。
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
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备考提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6 题。
真正高层次的诗歌鉴赏,应该透过对诗歌字句语词的诠释、结构美感的把握、诗人生平
遭际的了解以及诗人心性思想的深刻领悟,直至与诗人的心弦发生生命的共振才能最终完成。
而这几个方面可以用“文学本位”“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予以概括。
“文学本位”的鉴赏视角是一种深入诗歌内部语境的解读,它以语词涵义的训诂诠释、
经史典故的查勘考据为基础,延伸到对诗歌字法、句法、章法的研析和审美。但是古代很多
诗评家皆深信一切“评点笺释,皆后人方隅之见”,诗之高妙者实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这种不求甚解只求会心的印象式的鉴赏风气直到清代才有根本性的改变。如金圣叹对杜甫诗
的评点方法显然迥别于传统的诗评家,十分注意作品文本的形式技巧。他要“分解”唐诗,
像庖丁解牛那样,“细读”这个具体文本,通过对诗歌具体语词形式的把握,达到对诗歌整
体神韵的体会。可是,如果对文本的解读太具体了,就很容易变得机械、呆板,而且中国古
代诗学传统中所说的“言外之意、味外之味、象外之象”等现象也的确存在。
“知人论世”作为诗歌鉴赏的一个视角,是根据诗人的生平际遇,如家世背景、仕宦经
历、婚姻爱情等推断诗歌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情感,进而诠释诗歌语词的深层意蕴。后来历代
诗评家大都奉此为圭臬,因此便成为了诗歌鉴赏中最普遍、最传统的一种方法。但令人遗憾
的是,人们在采取这种鉴赏视角时,常常会对历史背景材料的分析过于具体,甚至穿凿附会,
- 18 -
使得诗歌的鉴赏失去文本应有的艺术美感。比如宋之问的《渡汉江》中“近乡情更怯,不敢
问来人”,极其生动逼真地把离家日久的游子在返乡途中惴惴不安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是,当“知人论世”的考据和分析,认定这是宋之问从流放地逃亡洛阳途经汉江所作时,
读者心中那份美好的情感顿时烟消云散。所以,即便“知人论世”,也不能忽视诗歌文本内
在结构的艺术美感。
“以意逆志”,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读者在鉴赏诗歌时,应当以己之心,设身处地地忖
度诗人之心,这样方能领会诗歌的本旨。“志”作为诗人当时的“心境”,不仅是作诗的冲
动和前提,也是由语言文字凝结在诗中的情感和思想。比如宋代诗评家以散发着儒家人伦光
辉的理想人格来诠释杜诗,得出杜甫“一饭不忘君”的结论。这种对杜诗的解读,显然是以
己心忖度、逆料杜甫当时之心境,对杜甫在困厄逆境中,仍然无时不北望朝廷、忠贞不渝之
精神的极大肯定和颂扬。但是,这种说法是否有“过分”之嫌呢?杜诗是否处处皆表现“一
饭不忘君”的忠君思想呢?人们在运用“以意逆志”的解读方法鉴赏诗歌时,先在心中定下
一个自己的“意”,而后为了迁就自己这个“意”,不惜削足适履、曲为解说,这难免附会
穿凿。所以,“以意逆志”还须回归诗歌文本本身,结合“文学本位”与“知人论世”,有
理有据地以己之“意”去体悟诗人凝结在诗歌语词中的“志”。
当然,从以上三方面的鉴赏视角去鉴赏一首诗歌,未必就真正能做到对一首诗作的全面
欣赏,但有法可依,总比模糊的感受与盲目的偶合要切实多了。
(摘编自朱子辉《文学本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试论诗歌鉴赏的三个视角》)
1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学本位”鉴赏,需深入诗歌内部语境解读,以达到对诗歌整体神韵的体会。
B.“知人论世”指根据诗人的生平推断诗歌语词的意蕴,进而诠释作品的思想情感。
C.“以意逆志”指通过对语词形式的把握逆料诗人当时的心境,以领会诗歌本旨。
D.通过“文学本位”“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视角鉴赏,就能全面欣赏诗作。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 项,“‘知人论世’指根据诗人的生平推
断诗歌语词的意蕴,进而诠释作品的思想情感”说法错误。原文是“根据诗人的生平际遇,
如家世背景、仕宦经历、婚姻爱情等推断诗歌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情感,进而诠释诗歌语词的
深层意蕴”,选项中“思想情感”和“意蕴”弄反了。C 项,“‘以意逆志’指通过对语词形
式的把握逆料诗人当时的心境”说法错误,原文是“应当以己之心,设身处地地忖度诗人之
心”,和“词语形式的把握”没有关系。D 项,“就能全面欣赏诗作”说法错误,由文末“当
然,从以上三方面的鉴赏视角去鉴赏一首诗歌,未必就真正能做到对一首诗作的全面欣赏”
可知说法过于绝对。故选 A 项。
答案:A
1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19 -
A.文章第二段通过对比论证了对诗歌文本的解读不能过于细致,否则会变得机械呆板。
B.文章第三段用《渡汉江》的例子证明对背景材料的分析太具体会妨害诗歌的艺术性。
C.文章第四段通过对宋代诗评家解读杜诗的分析,说明“以意逆志”可能会穿凿附会。
D.文章对三种鉴赏视角都进行了辩证分析,认为鉴赏诗歌应该更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 项,“文章第二段通过对比论证”
说法错误,文章第二段没有运用对比论证,主要是论述“文学本位”的发展。故选 A 项。
答案:A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从古代诗评发展看,“文学本位”理念的成熟应晚于“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
B.金圣叹对唐诗庖丁解牛式的解读,注重作品的形式技巧,无法读出诗歌的言外之意。
C.鉴赏诗歌时,对作者的生平际遇等历史背景材料的考据与分析,并非越细致就越好。
D.高层次的诗歌鉴赏,应综合借鉴不同鉴赏方式,有所取舍,直至与诗人心弦共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B 项,“无法读出诗歌的言外之意”说
法错误,于文无据,文章第二段只是说“如果对文本的解读太具体了,就很容易变得机械、
呆板”,故选 B 项。
答案: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青 衣
毕飞宇
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蕴的极少。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
衣胚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成功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
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
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 AB 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
演了四场,她不让。不要说自己的学生,就是她亲娘老子来了她也不会让。这不是 A 档 B 档
的事。她是嫦娥,她才是嫦娥。筱燕秋完全没有在意剧团这几天气氛的变化,完全没有在意
别人看她的目光,她管不了这些。只要化妆的时间一到,她就平平静静地坐在了化妆台的前
面,把自己弄成别人。
天气晴好了四天,午后的天空又阴沉下来了。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大风雪
的。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午后的筱燕秋又乏了,浑身上下像是被捆住了,两条腿
费劲得要了命。下午刚过了三点,筱燕秋突然发起了高烧。高烧来得快,上得更快。筱燕秋
的后背上一阵一阵地发寒,大腿的前侧似乎也多出了一根筋,拽在那儿,吊在那儿,无缘无
故地扯着疼。筱燕秋到底不踏实了,到医院挂了妇科门诊。医生说,“最好呢,住下来。”
- 20 -
筱燕秋没有讨价还价,生硬地说:“我不住。”医生拿起了处方,龙飞凤舞,说:“先消炎,
再忙你也得先消炎。先吊两瓶水再说。”利用取药的工夫筱燕秋拐到大厅,她看了一眼时钟,
时间不算宽裕,毕竟也没到火烧眉毛的程度。吊到五点钟,完了吃点东西,五点半赶到剧场,
也耽搁不了什么。这样也好,一边输液,一边养养神,好歹也是住在医院里头。
筱燕秋完全没有料到会在输液室里头睡得这样死,简直都睡昏了。筱燕秋起初只是闭上
眼睛养养神的,空调的温度打得那么高,养着养着居然就睡着了。筱燕秋那么疲惫,发着那
么高的烧,输液室的窗户上又挂着窗帘,人在灯光下面哪能知道时光飞得有多快?筱燕秋一
觉醒来,身上像松了绑,舒服多了。醒来之后筱燕秋问了问时间,问完了眼睛便直了。她拔
下针管,包都没有来得及提,拔完了针管就往门外跑。
天已经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雪花那么大,那么密,远处的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
灭,把雪花都打扮得像无处不入的小婊子了,而大楼却成了气宇轩昂的嫖客,挺在那儿,在
错觉之中一晃一晃的。筱燕秋拼命地对着出租车招手,出租车有生意,多得做不过来,傲慢
得只会响喇叭。筱燕秋急得没病了,一个劲地对着出租车挥舞胳膊,都精神抖擞了。她一路
跑,一路叫,一路挥舞她的胳膊。
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妆了。她们对视了一眼,春来没有开口。筱燕秋
上课的时候关照过她的,化上妆这个世界其实就没有了,你不再是你,他也不再是他,——
你谁都不认识,谁的话你也不要说。筱燕秋一把抓住了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她想
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筱燕秋没有说。筱燕秋现在只会抖
动她的嘴唇,不会说话。此时此刻,筱燕秋就盼望着西母娘娘能从天而降,能给她一粒不死
之药,她只要吞下去,她甚至连化妆都不需要,立即就可以变成嫦娥了。西母娘娘没有出现,
没有人给筱燕秋不死之药。筱燕秋回望着春来,上了妆的春来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
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
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大幕拉开了,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这
一回真的死了。嫦娥在筱燕秋四十岁的那个雪夜停止了悔恨。死因不详,终年四万八千岁。
筱燕秋回到了化妆间,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剧场里响起了喝彩声,化妆间里就越发寂
静了。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筱燕秋一点都不知道她做了些什
么,她像一个走尸,拿起水衣给自己披上了,然后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
一点一点地往脸上抹,往脖子上抹,往手上抹。化完妆,她请化妆师给她吊眉、包头、上齐
眉穗、戴头套,最后她拿起了她的笛子。筱燕秋做这一切的时候是镇定自若的,出奇地安静。
但是,她的安静让化妆师不寒而栗,后背上一阵一阵地竖毛孔。化妆师怕极了,惊恐地盯着
她。筱燕秋并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
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她来到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的下面。筱
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她开始了唱,
她唱的依旧是二黄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
- 21 -
突然堵住了许多车。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围上来的人和车就像是被
风吹过来的,就像是雪花那样无声地降落下来的。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
1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在叙事方面有独特之处,将人和戏巧妙结合,为人设戏,以戏写人。人与戏彼此
叠映,相互阐释。
B.小说通过筱燕秋闯进化妆间后和春来“对视了一眼”这个细节,微妙地揭示出这对师
生之间的矛盾纠葛。
C.小说细致入微地记叙、描写了筱燕秋自己化妆的情形和动作,符合人物身份特征,展
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D.小说结尾记叙了筱燕秋在风雪中路灯下轰轰烈烈的“演出”,旨在表现她艺术的高超
和自负的个性。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 项,“旨在表现她艺术的高超
和自负的个性”说法错误。此处是为了刻画一位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故选 D
项。
答案:D
18.文中有三处关于“风雪”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小说中景色描写的作用。解答时,先找到三处有关描写“风
雪”的句子或语段,看它的上下文的情节故事是什么,人物有哪些表现或变化,再分析与小
说的主题是否有暗示的作用。本题应从小说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
等方面分析概括。
答案:第一处:午后天空阴沉,天气预报说有风雪,暗示着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变化。第
二处:天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突出了路途的艰难,烘托出
筱燕秋焦急的心情。第三处:路灯下,雪花飞舞,主人公以风雪为背景演出,给文章增添了
悲剧色彩。
19.小说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安排的能力。解答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
- 22 -
面思考。结构上,题干已经提示本文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就表明“嫦娥”是贯穿
小说的线索。内容上,结合小说的人物性格和主题的揭示等方面分析“嫦娥”在小说中的好
处,尤其要分析“嫦娥”在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方面的作用,最后分点组织答案即
可。
答案:①“嫦娥”是文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使小说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和鲜明的悲剧色
彩。②“嫦娥”是贯穿小说的线索,激发人物之间的矛盾,推动情节发展并且使情节紧凑集
中。③“嫦娥”有助于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一位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
象。④“嫦娥”有助于对人物内在情感的表现,主人公对于“嫦娥”的认知及其变化,展现
了她的内心世界。
⑤“嫦娥”伴随着主人公的人生历程,暗示了人物无力回天、苦苦挣扎的悲剧命运。(答
出三条即可)
写作训练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到某重点高中去给同学们讲鲁迅,却遭遇学生吐槽:“教授,你
讲的内容与高考无关。”据调查,学校老师普遍反映,如今上课时,教学内容只要稍微偏离
教材、考试大纲,学生会立即做出各种不屑的反应,一些家长甚至站出来“抗议”。
其实,读书分两种,一种是读有用的书,跟钱、权、名利有关,读它可以帮助你升学、
谋生,获得现实利益;一种是读无用的书,不教授技能,或对升学、应聘与挣钱没有直接帮
助,但可养心。梁文道先生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
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立意: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的关键在于对“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
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
的理解,即“无用”和“有用”是相对的,“无用”并非真的“无用”,这就告诫人们要耐
住寂寞,多积淀,厚积薄发,使“无用”变成“有用”,从而在不经意间超越自己。有时所
谓“有用的事”,事后证明价值不大;有时“有用的事”并非真的有用,或者只能说是暂时
有用,短期有效,从长远来看反而无用甚至有害。
这种现象生活中普遍存在,联系生活,“有用的事”所指很多,如追求急功近利、名利
至上的实用主义;跟升官、发财、成名有关的事;过分看重早教、进名校、参加培训班等短
期教育行为;选择将来能够找到好工作、发财的专业;政府官员热衷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 23 -
等等。与此相反的“无用的事”所指同样很多,崇尚心中的事业理想、精神生活;能丰富情
感、滋养精神的事;为民谋福利的民生工程以及尊重大自然的生态建设;淡泊名利、不求功
利、本真地享受生活;培养良好习惯、养成文明礼貌、品德高尚风气的学校教育;淡化物欲
和名利的思想、亲近大自然、用文学净化心灵的举动;亲近文化名人、走进经典名著的读书
活动等等。
参考立意:①切勿急功近利,超越自己往往是在不经意间;②“厚积”才能“薄发”,
多方积淀,助你成功;③“无用”实则“有用”,成功往往垂青有准备的人。
相关文档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山水神韵第2021-06-047页
- 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成长如蜕2021-06-047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赤2021-06-0412页
- 高中语文课时分层作业1林教头风雪2021-06-046页
- 2018秋高中语文5溪鳗矮凳桥的鱼非2021-06-046页
- 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议论文课时2021-06-046页
-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2021-06-045页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散文第13课2021-06-048页
- 2020版高中语文 专题2 获得教养的2021-06-045页
- 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01 窦娥冤2021-06-04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