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00 KB
  • 2021-06-04 发布

北京市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京交大附中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高二语文 ‎2020.07‎ 命题人:高二语文备课组 审题人:陈宁悦 说明:本试卷共8页,共12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白。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取材于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蓬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取材于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飘萍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它也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非常令人瞩目。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取材于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 ‎1.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嬗变:这里是蜕变、演变的意思。‎ B. 关山重重:这里形容阻碍或困难众多。‎ C. 正襟危坐:这里形容装腔作势文风。‎ D. 窠臼:这里比喻现成的格式或老套子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四”白话文运动对现代散文的发展有推进作用。‎ B. “五四”文学革命之后散文的地位退居边缘 C. 20世纪散文的功用从“载道”转变为“言志”。‎ D. 20世纪散文写作的固有体系和规则彻底瓦解。‎ ‎3. 根据材料二,不属于改革开放四十年散文发展特点的是( )‎ A. 相对于小说和诗歌的火爆,散文发展偏于沉稳平静。‎ B. 散文水平远超过“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 C. 散文格局更为宏大,且理性精神和思辨精神更为充沛。‎ D. 散文的叙述方式变得更加灵活,结构方式也更加多样。‎ ‎4. 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散文多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 B. 杨朔散文“以小为美”,与“五四”时风格相似。‎ C. 史铁生的散文均属于理性思辨的“大品散文”。‎ D. 周晓枫的《黑童话》没有使用“三段式”结构。‎ ‎5. 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台湾散文特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台湾当代散文的精神内核与“五四”时期的散文相同。‎ B. 文化乡愁是梁实秋等老一代作家创作的不变主题。‎ C. 诗情哲理类散文是台湾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D. 台湾杂文承袭了“五四”杂文特别是鲁迅杂文的创作特色。‎ ‎6. 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热潮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 B. 余光中的散文,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了对故土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C. 林清玄散文中瞬间与永恒的辩证统一培养了他的东方美学观念。‎ D. 从根本上来讲,台湾散文与大陆散文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7. 根据上述三个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 ‎【答案】1. C 2. D 3. B 4. C 5. D 6. C ‎ ‎7. ①“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将散文创作形式由文言转为白话,大大拓展了散文的创作空间。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的推动下,散文逐渐撤离出文坛的中心地位,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③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现代散文由“载道”转为“言志”,变得更加自由活跃、洒脱自然。④“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对新中国成立后大批散文家产生了重要影响。⑤“五四”新文化散文传统,在台湾当代散文中得以承续和发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离不开上下文的语境,可结合语境进行判断。本题C项,“正襟危坐:这里形容装腔作势的文风”错,原文“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可见这里的“正襟危坐”体现的应是“严肃、端正或拘谨的文风”。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D项,“散文写作的固有体系和规则彻底瓦解”语意扩大,原文“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而非可见“固有体系和规则彻底瓦解”。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B项,“散文水平远超过”错,原文“‘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可见原文中并没有散文远超过正宗的‘美文’或‘小品’的意思。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C项,“史铁生的散文均属于理性思辨的‘大品散文’”错,原文“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等人的一些散文。”原文是史铁生的一些散文,而非“均属于”。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本题A项,“相同”错,原文“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可见是“延伸”,而不是“相同”;B项,“不变母题”错,原文“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 C项,“艺术成就最高”错,原文“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而非“艺术成就最高”。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再进行比对。C项“林清玄散文中瞬间与永恒的辩证统一培养了他的东方美学观念”,因果倒置。原文是“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 “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概括为①;“ 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 ‘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可概括为②;“散文的退居边缘……,由‘载道’转为‘言志’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可概括为③; “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白”可概括为④; “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 ,可概括为⑤。‎ 二、古诗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哀公命席,问于孔子,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居处齐难【1】,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2】;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3】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其特立有如此者。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4】;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取材于《礼记》)‎ 注释:【1】齐难(zhāi nǎn):庄重恭敬的意思【2】和:舒适。【3】沮:恐吓。【4】干橹:盾牌。‎ ‎(二)‎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 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1】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 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 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 ‎?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 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取材于《孔子家语》)‎ 注释:【1】埃墨:灰尘、尘土。‎ ‎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爱其死以有待也 爱:吝惜 B. 儒有委之以货财 委:推托 C. 子贡以所赍货 赍:携带 D. 穷改节乎 节:操守 ‎9.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怀忠信以待举 夫夷以近 B. 其自立有如此者 其孰能讥之乎 C. 子贡以所饭告孔子 向之所欣 D. 吾之信回也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夙夜强学以待问 早晚努力学习来等待别人询问 B. 淹之以乐好 用声色嗜好使他沉溺 C. 告籴于野人 告诉村民哪里可以买到米 D. 岂或启佑我哉 难道是祖先(在)启发保佑我们吗 ‎11. 材料(一)中谈到儒者“言必先信”,下列语句与之不符的一项是( )‎ A.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B.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C.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论语公冶长》‎ D.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论语·阳货》‎ ‎12.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②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 ‎13. 材料(二)结尾“二三子由此乃服之”一句中的“之”,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依据原文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8. B 9. C 10. C 11. C ‎ ‎12. ①即使(国家)有残暴的统治,(也)不改变自己(坚守)的。②他讥讽批评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 ‎ ‎13. ①“之”指孔子或孔子的探问方法,根据孔子“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用巧妙的办法查清了这件事,可知“之”可指“孔子”或“孔子的探问方法”。②“之”指颜回,根据“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对颜回由怀疑到信任,可知“之”可指颜回。‎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除了注意平时积累之外,还要注意答题的方法与技巧,此类试题的答题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时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句(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A项,正确。“爱其死以有待也”意为“吝惜自己的死亡来等待(时机)”。‎ B项,错误。“委”,“交付、交给”。“儒有委之以货财”意为“把货物钱财交付给儒者”。‎ C项,正确。“子贡以所赍货”意为“子贡用携带的财物”。‎ D项,正确。“穷改节乎”意为“处在困境(的时候)会改变节操吗”。‎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平时积累十八个常用虚词的用法,熟练掌握它们的分类,然后审清题干要求,逐项比对,得出答案。‎ A项,第一个“以”,表目的连词,来;第二个“以”,连词,表并列;‎ ‎“怀忠信以待举”意思是:怀藏忠诚和诚信来等待被举荐。‎ ‎“夫夷以近”意思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 B项,第一个“其”,代词,指儒者;第二个“其”,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其自立有如此者”意思是:儒者独特的志向和操守(就)像这样。‎ ‎“其孰能讥之乎”意思是: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 C项,两个“所”都是“所字结构”;‎ ‎“子贡以所饭告孔子”意思是:子贡把(颜回)偷吃的事告诉孔子。‎ ‎“向之所欣”意思是:过去所喜欢的东西。‎ D项,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第二个“之”,动词,到、往。‎ ‎“吾之信回也”意思是:我相信颜回。‎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意思是: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A项,正确。重点词语有“夙夜”,早晚;“强学”,努力学习。‎ B项,正确。“淹之以乐好”,介词结构后置句;重点词语有“淹”,使动用法,使……沉溺。‎ C项,错误。“告籴于野人”介词结构后置句,应解释为“向村民询问哪里可以买到米”。‎ D项,正确。重点句式“岂……哉”,“难道……吗”。‎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理解文意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应当翻译句子,理解句子观点,再跟选项当中的句子进行比较,选出答案。题干中“言必先信”的意思是:讲话一定以诚信为先。信,诚信、信用;强调“诚信”。‎ A项,“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意为“人与人交往,要守信用”。信,诚信、信用。选项与题干句子相符。‎ B项,“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为“人要是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信,诚信、信用。选项与题干句子相符。‎ C项,“老者安之,朋友信之”意为“对于年老的人,使他得到安乐;对于朋友,就信任他”。信,动词,信任。选项与题干句子不符。‎ D项,“宽则得众,信则人任”意为“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信,诚信。选项与题干句子相符。‎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第一句得分点:“虽”,即使;“更”,改变;“所”,(坚守的)地方;‎ 第二句得分点:“刺讥”,讥讽、批评;“中”,切中;“病”,弊病。‎ ‎【13题详解】‎ 本题第一问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需要明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间,再结合文本理解虚词的具体含义。‎ 本题中“之”字的含义可结合文本第一则材料第二段“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分析,意思是:子贡偷偷地冲出包围逃出去,用携带的财物向农夫请求买些粮食,得到一石米。颜回在破败的屋子里生火煮饭,有灰尘落(在)饭中,颜回拿起弄脏的饭就吃了。子贡在井边远远地看见了,(心里)不高兴,认为颜回偷吃。对颜回由怀疑到信任,可知“之”可指颜回;而孔子“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意思是:你做好饭拿进来,我要进献给祖先。孔子用巧妙的办法查清了这件事,可知“之”可指“孔子”或“孔子的探问方法”。‎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一)‎ 鲁哀公命令(人)铺设席位,向孔子询问,说:“冒昧地问(您),儒者的德行有(哪些)。”孔子回答道:“儒者有(如)筵席上的珍宝来等待(诸侯)聘用,早晚努力学习来等待别人询问,怀藏忠诚和诚信来等待被举荐,努力去做来等待被采用。儒者立身处世(就)像这样。儒者有庄重敬畏的行为,他们坐下站起(都很)恭敬;讲话一定以诚信为先,行为一定公正不偏;在道路上不争走平路的好处,冬天夏天不与人争暖和凉快的舒适;吝惜自己的死亡来等待(时机),保养自己的身体来有所作为。儒者(在修养方面的)准备(就)像这样。把货物钱财交付给儒者,用声色嗜好使他沉溺,(他)见到利益不会放弃自己的道义;用众人胁迫他,用武器恐吓他,面对死亡(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操守。儒者独特的志向和操守(就)像这样。儒者有把忠信作为盔甲,把礼义作为盾牌(的情况);尊奉仁义做事,怀有道义交往;即使(国家)有残暴的统治,儒者(也)不会改变自己(坚守)的。”‎ ‎(二)‎ 楚昭王聘请孔子(到楚国去),孔子去向楚昭王行拜谢之礼,途中路过陈国、蔡国。陈国、蔡国的大夫一起谋划说:“孔子是位圣贤,他讥讽批评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果被楚国聘用,那(我们)陈国、蔡国就危险了。”于是就派兵阻拦孔子。孔子不能前行,断粮七天,没有和外面联系的方法,(连)野菜汤都不够,跟随的人都生病(了)。孔子更加情绪激昂地讲解诗篇,依琴瑟而歌咏不停。‎ 子贡偷偷地冲出包围逃出去,用携带的财物向农夫请求买些粮食,得到一石米。颜回在破败的屋子里生火煮饭,有灰尘落(在)饭中,颜回拿起弄脏的饭就吃了。子贡在井边远远地看见了,(心里)不高兴,认为颜回偷吃。‎ ‎(子贡)进屋询问孔子:“仁人廉士,处在困境(的时候)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如果改变节操怎么称得上仁人廉士呢?”子贡问:“像颜回(这样的人),恐怕不会改变节操吧?”孔子说:“是的。”子贡把(颜回)偷吃的事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德的人(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样)说,我(也)不因(此)怀疑(他),他那样做或许一定有原因吧?你留下,我要问问他。”‎ ‎(孔子把)颜回叫过来说:“前几天我梦见祖先,难道是祖先(在)启发保佑我们吗?你做好饭拿进来,我要进献给祖先。”(颜回)说:“刚才有灰尘落(在)饭中,(我)想要放在那儿(不管),就不干净;想要扔掉,就可惜了。我就吃了它,(这饭)不能(用来)祭祖了。”孔子说:“对呀,我也(会)吃掉它。”‎ 颜回出去(后),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我相信颜回,不是等到今天啊。”弟子们因此就叹服他。‎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8小题)。‎ ‎14.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1)_________,终刚强兮不可凌。(屈原《国殇》)‎ ‎(2)身既死兮神以灵,_________。(屈原《国殇》)‎ ‎(3)________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4)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6)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陆游《书愤》‎ ‎(7)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_________;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8)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答案】 (1). 诚既勇兮又以武 (2). 魂魄毅兮为鬼雄 (3). 雕栏玉砌应犹在 (4). 栗深林兮惊层巅 (5). 出师未捷身先死 (6). 镜中衰鬓已先斑 (7). 因之以饥馑 (8).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魄,雕,砌,栗,巅,捷,衰,鬓,斑,馑,哀,鉴。‎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 秋风穿过老戏台 ‎①巷子深处,忽然开阔起来。一座老戏台,在秋日阳光下,慵懒地晒着太阳。四周空旷无人。农作物都已经收割完毕,空气里弥漫着腐草的气味。一根根冰草摔打着长长的身子,在秋风下瑟瑟摇曳着从季节的指缝里漏下的枝枝金黄。‎ ‎②三面厚厚的黄土墙和很少的青砖就支撑起了戏台。戏台两边的墙上,挂着一副红底黄字的打印体对联,上联牢牢地抓着墙壁,“三五人演出千军万马”尚依稀可见,下联却已被风撕裂开来,随风舞蹈着,呼啦啦地大声喊叫,见到远方的客人,似乎显得很欢快。戏台四周的杂草也摆动着身姿,兴奋地对戏台说:“看,来人了!”戏台仍然是无声的,依然没有激起内心尘封的涟漪,也没有为之一振。那些热闹的人和声音,还有繁闹的场景,只不过是遥远的记忆罢了。泥质的看戏椅子,悄悄围成半圆,远远站着,支起耳朵听着久违而熟悉的声音。戏台前,没有了锣鼓的喧闹,更没有往日真假戏迷的聚集。戏台似一位垂暮的老人,苍老而孤独,虚构着过往的动人之处:一幕精心演绎的折子戏,一句情到深处的对白,一个默契的眼神,一袭美艳的戏袍……孤独的戏台、寂寞的老巷,还有旁边几乎变成废墟的旧磨房和已经成为废墟的黄土屋,在一起聊着天,叙述着沧桑和变迁。‎ ‎③那些无所顾忌的看戏日子,就像一幅写意画,成为一个人成年后的梦想,只能出现在时光的童话里。‎ ‎④太阳西下,秋风习习。我们一起,随着大家去看那个叫做《李慧娘》的秦腔。我们听不懂,就贴在奶奶耳边问个不停。奶奶说:“冤魂厉鬼,伸冤报仇的戏。可不敢做坏事,会有报应呢。”奶奶囫囵地解释着,旁边的人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我们也渐渐看出个眉目来了。忽然,激愤的乐曲中,急速跑出一个白衣女子,似一缕幽风飘然而来。她翻着全身,抛甩着斗篷,似影随风。复仇的厉鬼不是青面獠牙,面貌可怖,而是衣袂飘飘,美丽飘忽。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妹妹紧紧抓住我的手,我紧紧贴在奶奶的身边。全场静悄悄的,看着台上那个鬼魂大开大合,一张一弛的动作。“怨气腾腾三千丈,屈死的冤魂怒满腔”,鬼魂在荒郊旷野哭泣、控诉、奋争,高高低低的声音在空中飘荡,怨与愤,悲与恨,借冤魂之身,诉人之衷肠。“鬼要喷火了!”奶奶紧张地说。那个女鬼口里,忽地喷出火来,大口喷,小口喷,长火喷,短火喷,反正喷得天昏地暗,一片混沌。印象中的那个二花脸,被火喷得抱头逃窜,跌打翻扑,辗转腾挪,媸妍了然。人们欣慰地笑着,快意地看着,惩奸除恶的情绪随火苗喷涌而出。我们被吓得浑身是汗,瑟瑟发抖,也终于明白了奶奶常常讲的道理:头顶三尺有神灵。这样的印象使得鬼魂的概念,镌刻在我心底,凡是有违背善良和道义的时候,一个白衣的样子就姗姗而至,有所畏惧就是恪守道德底线最基本的标准。‎ ‎⑤老戏台从此就是最恐怖的梦魇。好多年后,我才敢抬起头,从从容容地看那个不太宽敞的台面,才知晓喜、怒、哀、乐、爱、恶、欲都被打扮成生、旦、净、丑,在破旧却高大的戏台上给予人们最朴素的真善美的教化。常常想起,我们童年的笑声,就像家里挂着的风铃一样,清亮、明澈,穿越戏台、风和树林,甚至天上的云彩都被这种笑声感染成记忆的色彩。乡下人看戏,其实也不分文戏武戏,更没有朝代的历史概念。反正所有的戏在他们看来,也就是个唱和打。少年时,亲耳听见一个红脸汉子大声说:“那个唐朝的包文正啊,可真是个清官。”即使这样的一知半解,却让人们在田间地头,哼唱之间,就明晓了是非,分辨了黑白,懂得了言而有信,有善有爱,忠于信仰,忠于人格的为人之理。‎ ‎⑥如今,传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孩子们最惬意的时光是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荧屏上、网络里,世界何其精彩!我只有想象,或许有一天,后辈儿孙的耳边,也会响起哇呀呀的唱腔,虽然他们听不懂在唱什么,但是那些敲锣打鼓的声音却一直敲打到记忆深处,不会轻易抹去。让他们越是在播放悠扬舒缓的交响乐曲的时节,越能把那些粗犷的声音牵引出来;让他们也知晓红忠黑勇、白脸奸臣;让他们眼前也会跳动着那些戏曲故事里鲜活的形象……‎ ‎⑦远处,农人拿着木锨翻弄着属于自己的收获,闲聊时总能提起老戏台上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透着一种惬意。戏台的旁边,总有几位老人闲坐着,乘凉或者晒太阳。一个村子,总有这么几位老人,如戏台一样,苍老,神秘。村庄里,灰色的柴草和灰色的戏台,像是一对伴侣,携手告别了夕阳的辉煌灿烂,只留下曾经的美丽。‎ ‎⑧红红的浆果,兀立似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结束。一场场秋风吹过,年华也被吹得暮气苍茫。沧桑之中,戏台孤零零的,终于在秋风过后画上了句号。‎ ‎⑨老戏台,这个乡村里的景致,只有在乡村里才能够完成使命。它应该如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神态安然地走向生命的终结?还是应该有一个合适的演出环境,让它多少不会觉得太寂寞?‎ ‎⑩秋风袅袅,穿过老戏台……‎ ‎(取材于高丽君同名散文)‎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涟漪:比喻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 B. 囫囵:含糊地解释 C. 镌刻:形容印象深刻、教益深远。‎ D. 兀立:写出了浆果挺立枝头的鲜明形象。‎ ‎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被撕裂”的“打印体”对联这一细节描写,透露出作者对传统逐渐消逝的遗憾。‎ B. 儿时的戏台是梦魇,多年后作者才领悟到戏剧是借角色来传达思想和情感的。‎ C. 乡下人看戏常常是一知半解,把历史和戏剧混为一谈,这引发了作者的不满。‎ D. 作者巧妙地用老戏台这一载体,表达了对传统戏剧的现状及未来走向的忧思。‎ ‎17. 文中多处运用拟人的手法来描写老戏台。请从第②段中举一例加以赏析。‎ ‎18. 比较本文第④段与下面鲁迅的《社戏》选段写到的看戏感受,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19. 文章第⑨段,作者对老戏台的命运做了两种设想。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请根据本文内容并结合现实生活阐述理由。‎ ‎【答案】15. A 16. C ‎ ‎17. 文中将老戏台拟写为一位回忆着过往动人之处的老人,形象地表现出时代变迁中老戏台的衰败,以及老戏台所代表的乡村传统文化的没落,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遗憾惋惜之情。 ‎ ‎18. 相同点:都有童年看戏的好奇,凑热闹的乐趣。不同点:《社戏》中的我看不懂戏的内容,会无聊倦怠;本文中我懂得戏的内容,不仅让我紧张害怕,还因此产生了敬畏心理,得到教益。 ‎ ‎19. 示例1:第一种设想更合理。老戏台是乡村才有的舞台,随乡村的没落失去了生存空间;现在人们的娱乐内容和方式更丰富,不需要到老戏台去看戏了;老戏台是时代的产物,也必然随时代的发展而被取代。‎ 示例2:第二种设想更合理。老戏台曾经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既有娱乐功能又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它代表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更不能丢失,不能被现代或西方文化艺术取代。所以,应该延续戏剧文化,给他寻找适合的环境。‎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整体阅读该词所在的句子和段落,理解把握内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项,“比喻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解释错误,由原文“戏台仍然是无声的,依然没有激起内心尘封的涟漪,也没有为之一振”可知,“涟漪”的描述对象是“戏台”,而不是作者。‎ 故选A。‎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引发了作者的不满”与文意不符,作者写小时看戏,包括乡下人对戏文的理解,都是对传统的回忆和缅怀。‎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修辞手法的能力,侧重考查拟人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分析。解答这道题目,应先明确“拟人”的含义,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分析表达效果。“拟人手法”是指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修辞手法。本题要求从第②段中举一例,赏析文中多处运用拟人的手法来描写老戏台的修辞效果。‎ 文章第二段主要描写了破败的戏台,“上联牢牢地抓着墙壁”,“随风舞蹈着,呼啦啦地大声喊叫”,“见到远方的客人”,“泥质的看戏椅子,悄悄围成半圆,远远站着,支起耳朵听着久违而熟悉的声音”,“苍老而孤独”“黄土屋,在一起聊着天,叙述着沧桑和变迁”,而“抓、舞蹈、喊叫、见到、听、孤独、聊天、叙述”等动词,都是赋予“戏台”人格化的魅力,这些动词的使用让“戏台”的破败荒凉显得更加的生动、突出,而作者寄寓其中的惋惜之情的表达也更加强烈。作答时,先回归文本,找出拟人句,然后从情感的表达,语言的生动等角度作答2即可。‎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题干要求比较本文第④段与下面鲁迅的《社戏》选段写到的看戏感受,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做这类题时,首先要对两段文字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找出表达作者情感、议论的句子,然后选择关键词进行概括。‎ ‎“妹妹紧紧抓住我的手,我紧紧贴在奶奶的身边”,“我们被吓得浑身是汗,瑟瑟发抖,也终于明白了奶奶常常讲的道理”,这是原文第二段描写“我”听戏感受的句子,可以看出我听戏时的紧张和恐惧,而这种紧张和恐惧又将奶奶平时讲述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这是鲁迅先生看戏时的感受,可以看出虽然看不懂,但《社戏》中,年少时的“我”还是被舞台上的戏深深吸引了。通过分析文段中这些具有表情达意的句子,即可组织答案。‎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这类题目要求在把握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抓住“情”和“理”两个方面去探究。本题要求:根据本文第⑨段的内容并结合现实生活,分析作者对老戏台的命运所做的两种设想。思考哪一种更合理?请阐述理由。我们首先要梳理概括全文内容,这篇散文主要写了对儿时戏台的回忆以及现在戏台的荒废。从 “情”的角度来说,戏台是儿时不可磨灭的记忆,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从“理”的角度来说,随着现代社会的进程,“戏台”的功能不可避免地消失,所以戏台的荒废是情理之中的。由此可知,这篇散文最深刻的主旨是表达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现代化进程之间的矛盾。只要能从以上两个方面分析,并结合散文的主题,对作者设想的进行判断,言之成理即可。‎ 五、微写作(10分)‎ ‎20.如果能邀请《论语》《红楼梦》《呐喊》中的人物来到当代,请你选择一位,并根据其特点向他(她)介绍我们这个新时代。要求:时代特点具体,与人物相关。180字左右。‎ ‎【答案】我会邀请《呐喊》中《狂人日记》里的狂人。我会向他介绍当代社会对不同观点的包容。让他看看各类杂志,报刊,让他试试畅所欲言的微博,博客。让他感受到现在的社会,“狂人狂语”也能自由讨论。我会向他展示网友对赵宇反击的支持,展示众筹平台的成就,让他欣慰于社会正建成友善互助的良好氛围。我会带他看小学、初中,带他读课本里的《狂人日记》,让他知道孩子不仅得救,更向着更高层次的人生迈进,他的愿望在当今实现了。‎ ‎【解析】‎ ‎【详解】本题综合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从“《论语》《红楼梦》《呐喊》中”选择一个人物,“根据其特点向他(她)介绍我们这个新时代”,考生可根据自己熟悉的文学作品,选取熟悉的人物。明确要求“时代特点具体,与人物相关。180字左右”,这些要在组织答案时落实到位。时代特点要符合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身份或性格特点,找准相似处和结合点。例如选取《呐喊》中《狂人日记》里的狂人,他的疯话,有很多是寓含着深刻的真理,有勇猛的反封建的特征,但是在那样一个是黑暗的时代,无人接受与理解。可结合当今时代不同言论的包容,话语权的尊重等。‎ ‎【点睛】‎ 语言表达应用题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能力层级高,逼近了对语文学习的终极能力。这一大题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考试的内容很宽泛,可谓新颖灵活又开放。考生要想在这道题上取得高分,必须对考查的题型特点和题型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平常学习中多读书,多思考,提升语文素养,才能应对自如。‎ 六、作文 ‎21.作文 有人说:“有所畏惧就是恪守道德底线最基本的标准。”‎ ‎《论语·颜渊》中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自我反省后,内心没有愧疚,那还有什么可担忧和害怕呢?)‎ 这两句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以“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 无所畏惧,透着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有所畏惧,更是一种难得的品质。有了这种精神和品质,可以使人所向披靡。‎ 我们对失去要无所畏惧。生命中的所有东西最终都会无声无息地化为乌有,我们不要在那些无可挽回的往事里挥霍眼泪,要把眼泪化作汗水,把精力集中在那些将来有可能成功的事情上,用激情去拥抱生命中的每一分钟,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份精彩,用所有的力量去开创新的生活。‎ 我们对挫折和失败要无所畏惧。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陷入低谷的时候,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此时我们如果能以一种无畏的勇气去面对,就能走过坎坷。面对挫折和失败,不必去喟叹生活的艰辛,不必去缱绻情感的紊乱。这样在生活的风浪中,可以静若处子,可以动若巨浪,可以宠辱不惊。‎ 我们对衰老和死亡要无所畏惧。时间一点一滴地流逝,越来越多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身体有衰老,可我们的心却是可以超越一切的。率性而为,对钟爱的事情全神贯注,又有什么能够让我们老呢?死亡不是结束,死亡也不是敌人,用无所畏惧的精神面对死亡,就能超越死亡而战胜死亡。‎ 但人还需要有有所畏惧的精神,因为畏惧之心透着人性的光辉。‎ 我们必须对大自然心存敬畏。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载体,生命对大自然里的一切生物都只有一次。但现代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太过贪婪,太过疯狂,地球上每天都有许多生物因人类的贪婪和疯狂而向人类永远地告别。为了人类的共同家园,我们必须心存恻隐,手下留情,敬畏自然,善待自然。‎ 我们必须对规则心存敬畏。因为世界需要秩序,这个看来很温和的世界,有时也很残酷。诚然,在竞争面前不必讲谦让,但竞争的规则却不容随意践踏。如果破坏了共同遵守的规则,有序就变成了无序,竞争就变成了乱争,那么在无规则的状态下,每一个个体都会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不择手段的攻击。‎ 我们必须对道德心存敬畏。严守道德底线需要得到人生理想的支持,而实现任何人生理想也要受到道德底线的限制。我们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但现实的欲望如果没有生命个体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那么现实恐怕会变得索然无味,生命的空虚和宿命便会蔓延而起。‎ 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往往交织包容在一起,对于有所畏惧的事,必须以无所畏惧的精神去坚守、去捍卫。之所以无所畏惧,因为有所畏惧;之所以有所畏惧,因为无所畏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写作能力。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近年来全命题作文的命题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倾向:或贴近考生生活关注个体成长,或启迪考生思考人生哲理,或引导考生聚焦社会热点……丰富多样的命题,给考生作文的选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审题:‎ 命题方式:命题作文 作文题目: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 审题要点:对于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 分析主旨:本题是一道“材料+命题”式的命题作文。属于材料型的命题作文,作文时要认真审读材料,结合命题选择一个切入点进行构思。题目“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要求写成议论文:“有所畏惧”强调思想上的“畏”,“畏”,有时是一种策略、一种机智、一种胸怀,注意对“畏”背后原因的深入探究,对“畏”价值的思考。一个人有所敬畏,才能行而安、安而久,才能有所立、有所成,才能尽责。“无所畏惧”强调思想上的“无畏”,行动中的“有为”,无“畏”有时是一种气概、一种胆识、一种尊严,注意对“畏”背后动机、目的、原因和本质的追问和思索。选素材时当然最好要注意材料的时代性,需要在理性的主导下做一点分析,围绕论点向广处深处拓展开掘,学会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 参考立意:‎ ‎1、要有无所畏惧、排除万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2、人生在世当有所畏惧,有所不为,才能走向成功。‎ ‎3、在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勇者时,应当存留一份敬畏之心。‎ 素材:‎ ‎1、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 ‎2.德国哲学家康德面对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准则,称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内心也愈充满敬畏”。‎ ‎3、《论语•颜渊》中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4、世间需要敬畏的东西有很多。比如,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百姓、敬畏科学、敬畏正义。对其心存敬畏,不是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从本质上讲,敬畏与信仰息息相关,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信仰之真。当今社会,敬畏已染上浓厚的功利色彩,需不需要敬畏,也要先问一声“有没有用”,对自己有用,就烧香拜佛;若不再管用,则立马丢开。因此,最被敬畏的往往是权势与金钱,但这两样东西最易变幻。敬畏的功利化,说明社会上有一些人缺乏信仰,意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荒漠化。当本该虔诚以敬的东西,都可用权换、用钱买时,这个社会即使堆砌出再多的眼前财富,也必定与真正的文明渐行渐远。‎ ‎5、一个民族在走向自由、民主、开放的同时,不可以没有敬畏。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恰恰是最可畏惧的。假如一切都无禁忌,那么一切都可被毁坏、被打砸、被妖魔化,于是什么房子都敢拆,什么古墓都敢挖,什么数据都敢造假,什么决策都敢拍板,什么官司都敢乱判……这个社会将变得肆无忌惮,也势必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呼唤敬畏,就是呼唤理性,呼唤良如,呼唤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求,但必须有所忌、有所惧,知晓前行又懂得停步,知晓获取又懂得放弃,由这样的公民支撑起的社会才健康、良性而和谐。‎ 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人生在世当有所畏惧,有所不为,才能走向成功”这一中心论点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