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50 KB
  • 2021-06-04 发布

(新高考等地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金卷语文试题(A卷) Word版含解析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高考)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 备考金卷语文试题(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艾青到常州女子师范教国文和图画。学生喜欢听他的课,幽默,风趣,自由。一个学期,艾青便被解聘了,女校长怕他再传播革命思想。艾青之后到上海以卖文为生。艾青渴望着出版诗集,当时他已因《大堰河——我的保姆》而闻名,但出版商却认为这既无钱可赚,又要冒政治的风险,便纷纷退避三舍。从1936年下半年到1937年上半年,艾青以诗的声音,一次又一次向着黑暗社会冲击。‎ 艾青以诗人的机敏预感着,在预感之后呼号着。1937年早春,龙华一年一度的桃花开了——带着血的红色。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的就义,艾青写了一首《春》:“这些血迹……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艾青坚信着春天一定会从墓窟里走来,从艾青的预言中不难看出,艾青的信念因为有了抗日火炬的点燃,因为有了理想的追求而变得坚定。‎ - 26 -‎ ‎1937年7月6日,在去杭州的列车上,艾青望着掠过车窗的土地,读着当天的报纸,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终究要复活的预感油然而生。他写下了《复活的土地》。艾青问自己:“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呼声,真的成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呼声?”艾青到了武汉。1937年岁末,日本侵略者向武汉迫近。一个异常寒冷的夜晚,客居武昌的艾青预感到要下雪,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百万人争诵的诗篇。诗写完,艾青从昏暗的灯光下抬起头时,窗外真的飘飘洒洒地落下了雪花。‎ 这是一首不知跋涉的泥泞与艰辛便写不出的诗。这是一首有着哲人预言的诗: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1938年4月,奔走在崎岖而又泥泞的道路上的艾青,完成了抒情长诗《向太阳》的写作。这是一首使抗敌将士热血澎湃的诗,这是一首像风一样传播开来,在无数的爱国青年心中广为流传的诗。武汉还是失守了。在1938年的又一个茫茫的寒夜里,艾青走了。‎ ‎1939年初,艾青到达桂林,在《广西日报》编副刊。不久,官方容不下艾青这样的抗战诗人,便想方设法,用“广西妇女”“广西卫生”等栏目来挤副刊,艾青火了:“这副刊快成公共厕所了!”‎ ‎1939年冬,艾青离开桂林,穿过重重大山,在衡山乡师执教。短短的蛰居山野的几个月,艾青写了《旷野》《愿春天早点来》等寄托着艰苦求索的短诗。山乡宁静,旷野寂寥。但远方的呼唤,是大山挡不住的。‎ ‎1940年春,艾青离开新宁,起道夫夷,到邵阳后改乘长江轮,直奔重庆。‎ ‎(《跋涉者与中国的路》选自徐刚《艾青传——诗坛圣火》)‎ 材料二:‎ 年迈古稀的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常常不无感慨地对人说:“想想我这一辈子,也只是写了几首人们还记得的诗:人民是最公平的。一个人写了点东西,人民总会记得他的。我也是想也不敢想到有今天……”‎ 是的,人民会记得艾青的贡献,承认艾青的成就。他是我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之一。‎ 艾青的诗,较多地将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着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着现实的生活和斗争,并由此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在早年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以真挚虔诚的赤子之心,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哀恸与不平。它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农民的遭际的同情与关切。诗人在另一首名篇《我爱这土地》中发出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倾诉,更是把个人的情感、命运都赋予时代、人民、祖国和土地的明证。‎ - 26 -‎ 在中国广大读者心目中,艾青诗作中的深沉感情,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太阳、火把、春天、黎明、生命、火焰,不但出现于他许多作品,更是他不少篇章集中讴歌的主题,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新意竞放异彩。在《太阳》《春》《黎明》《煤的对话》等早期作品中,诗人“在东方深黑的夜里”,朦胧又强烈地发出了对光明、对春天、对火焰的热切呼唤。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后,诗人从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找到光明之所在,创作了充满热情、乐观和希望的长诗《向太阳》及其姊妹篇《火把》。这两首喷射着激情火花和理想光芒的名篇曾鼓舞过不少青年走上革命之路。‎ 艾青曾写道:“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忽略。”在他的诗歌中,尽管不乏某些或过于切近时事或过于凌虚的篇什,但作为代表他主要成就的诗篇,往往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那种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总是伴之新奇的联想、想象、意象、象征而来,造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他在抗战前夜作的《太阳》一诗中写太阳:“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融进了深刻的感受的想象和意象,使形象充满血肉,更深刻地显示着光明来自黑暗,需通过流血死亡的代价去换取的生活真谛。此外,艾青还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 艾青的诗歌,艾青的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美国的学者弗兰德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在于: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加强了新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以来自生活又经提炼而成的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以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的创造,和众多的新诗人们一起,巩固了自由诗在我国现代诗歌中的地位。艾青还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他的诗能面对世界发言,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 艾青说:“我的一生都在探索。”在漫长的道路上坚持探索,吹号行进的诗人与作品,尽管常常会几经斫丧,终将显示其旺盛的活力——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 ‎(选自杨匡汉《艾青评传(节选)》)‎ ‎1.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 26 -‎ 艾青在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很受学生欢迎,但因为女校长害怕艾青传播革命思想,于是一个学期后艾青便被解聘了。‎ B. 艾青因《大堰河——我的保姆》闻名,于是从1936年下半年到1937年上半年,艾青就以诗的方式,抨击黑暗。‎ C. 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为自己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的一点成绩,能够被人民认可,感到由衷的荣幸。‎ D. 艾青诗歌的思想成就之一体现在他将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与现实紧密结合,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的“跋涉者”是指艾青,这里将其与“中国的路”结合起来,体现了艾青对于中国抗战的胜利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B. 艾青在《广西日报》编副刊时,官方想方设法挤副刊,容不下艾青这样的抗战诗人,而艾青愤然辞职的行为有些任性,不利于当时的抗战。‎ C. 虽然艾青在衡山乡师执教时间并不长,但这里的山乡宁静,旷野寂寥,抚慰了艾青那颗漂泊已久的心,此时的艾青生活十分惬意,诗作频频。‎ D. 材料中大量引用艾青的诗作,既丰富了传主艾青的内心世界,又体现了艾青与时代之间的关系,还体现了人物传记中的真实性这一基本文体特征。‎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艾青诗歌的“美学的胜利”的表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新奇的联想、想象、意象、象征构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 B. 善于从绘画、音乐等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 C. 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在于以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 D. 创造了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 ‎4. 文中写艾青在崎岖而泥泞的道路上奔走的事例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材料二作者在这篇评传的最后写道:“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请对这句话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1. B 2. D 3. C ‎ ‎4. ‎ - 26 -‎ ‎①在常州女子师范教书,因传播革命思想而遭到解聘。②艾青到上海以卖文为生,出版商退避三舍,艾青以诗的声音一次又一次向着黑暗社会冲击。③1938年,奔走在崎岖而又泥泞的道路上的艾青在武汉写出了《向太阳》等使抗敌战士热血澎湃的诗。④到达桂林,在《广西日报》编副刊,因官方容不下抗战诗人而被排挤。⑤无奈蛰居山野,在衡山乡师执教时虽苦闷仍求索。 ‎ ‎5.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①艾青的作品像太阳一样有着永恒的魅力,像火把一样给人温暖,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②艾青的诗歌感情充沛,激人奋进。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诗人艾青的无限崇敬之情。‎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 B项,“因为女校长害怕艾青传播革命思想,于是一个学期后艾青便被解聘了”说法错误,根据原文“艾青到常州女子师范教国文和图画。学生喜欢听他的课,幽默,风趣,自由。一个学期,艾青便被解聘了,女校长怕他再传播革命思想”可知,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材料有关内容要点能力。‎ A项,“体现了艾青对于中国抗战的胜利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错误,艾青的作用体现在用诗作唤醒人们的斗志方面,对抗战有一定的作用,说“不可或缺”不当。‎ B项,“行为有些任性,不利于当时的抗战”错误,愤然辞职是一种抗争的情绪表达,不能看作是任性。‎ C项,“十分惬意,诗作频频”错误,说法属于无中生有,于文无据。文中有艾青写了寄托着艰苦求索的短诗的相关内容,因此,不能说此时的艾青生活十分惬意。‎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在于以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错误,倒数第二段“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加强了新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以来自生活又经提炼而成的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可知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的是新诗的表现力。‎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 本题,文中有许多表示年份的数字,可以根据这些数字的提示,分阶段梳理归纳概括即可。‎ - 26 -‎ ‎“艾青到常州女子师范教国文和图画。学生喜欢听他的课,幽默,风趣,自由。一个学期,艾青便被解聘了,女校长怕他再传播革命思想”,即在常州女子师范教书,因传播革命思想而遭到解聘。‎ ‎“艾青之后到上海以卖文为生。艾青渴望着出版诗集,当时他已因《大堰河——我的保姆》而闻名,但出版商却认为这既无钱可赚,又要冒政治的风险,便纷纷退避三舍。从1936年下半年到1937年上半年,艾青以诗的声音,一次又一次向着黑暗社会冲击”,即艾青到上海以卖文为生,出版商退避三舍,艾青以诗的声音一次又一次向着黑暗社会冲击。‎ ‎“1938年4月,奔走在崎岖而又泥泞的道路上的艾青,完成了抒情长诗《向太阳》的写作。这是一首使抗敌将士热血澎湃的诗,这是一首像风一样传播开来,在无数的爱国青年心中广为流传的诗”,即1938年,奔走在崎岖而又泥泞的道路上的艾青在武汉写出了《向太阳》等使抗敌战士热血澎湃的诗。‎ ‎“1939年初,艾青到达桂林,在《广西日报》编副刊。不久,官方容不下艾青这样的抗战诗人,便想方设法,用‘广西妇女’‘广西卫生’等栏目来挤副刊,艾青火了:‘这副刊快成公共厕所了’”,即到达桂林,在《广西日报》编副刊,因官方容不下抗战诗人而被排挤。‎ ‎“1939年冬,艾青离开桂林,穿过重重大山,在衡山乡师执教。短短的蛰居山野的几个月,艾青写了《旷野》《愿春天早点来》等寄托着艰苦求索的短诗。山乡宁静,旷野寂寥。但远方的呼唤,是大山挡不住的”,即无奈蛰居山野,在衡山乡师执教时虽苦闷仍求索。‎ ‎【5题详解】‎ 此题考核赏析文中句子的能力。‎ 赏析语句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语句的具体内容,二是语句表达的情感。‎ ‎“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根据前文“艾青的诗,较多地将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着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着现实的生活和斗争,并由此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在中国广大读者心目中,艾青诗作中的深沉感情,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太阳、火把、春天、黎明、生命、火焰,不但出现于他许多作品,更是他不少篇章集中讴歌的主题,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新意竞放异彩”,可知这句话主要表现艾青的诗歌特点和人生追求:像太阳、火把一样温暖人们,催人奋进。‎ - 26 -‎ 根据前文“艾青的诗歌,艾青的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美国的学者弗兰德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在漫长的道路上坚持探索,吹号行进的诗人与作品,尽管常常会几经斫丧,终将显示其旺盛的活力——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可知从表达的情感的角度来看,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艾青的赞美之情。‎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百年孤独(节选)‎ 加西亚·马尔克斯 当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像史前的巨蛋。‎ 每年三月,衣衫褴褛的吉卜赛人都要在村边搭起帐篷,在笛鼓的喧嚣声中,向马孔多的居民介绍科学家的最新发明。一个身材高大的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满脸络腮胡子,手指瘦得像鸟的爪子,拿着两大块磁铁,从一座农舍走到另一座农舍,大家都惊异地看见,铁锅、铁盆、铁钳、铁炉都从原地倒下,木板上的钉子和螺丝嘎吱嘎吱地拼命想挣脱出来,乱七八糟地跟在魔铁后面。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狂热的想象力经常超过大自然的创造力,他认为这种暂时无用的科学发明可以用来开采地下的金子。他用自己的一匹骡子和两只山羊换下了两块磁铁。这些家畜是他的妻子打算用来振兴破败的家业的,她试图阻止他,但是枉费工夫。在好几个月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带着两块磁铁,勘察了周围整个地区的一寸寸土地,甚至河床。他掘出的唯一的东西,是十五世纪的一件铠甲。‎ 三月间,吉卜赛人又带来一架望远镋和一只放大镜。磁铁的试验失败之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不甘心,马上又产生了将放大镜作为作战武器的念头。他用两块磁铁和三枚殖民地时期的金币交换放大镜。乌尔苏拉伤心地流了泪。那盒金币由她父亲一生节衣缩食积攒下来。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无心抚慰妻子,他冒着生命危险,一头扎进了作战试验。他将阳光的焦点射到自己身上,因此受到灼伤,伤处溃烂,很久都没痊愈。他甚至编写了一份使用这种武器的《指南》,连同许多试验说明和几幅图解,请一个信使送给政府。他等待答复等了几年。最后等得厌烦了,他就为这新的失败埋怨梅尔基亚德斯,于是吉卜赛人归还了金币,换回了放大镜,并且给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几幅葡萄牙航海图和各种航海仪器。梅尔基亚德斯亲手记下了修道士赫尔曼作的简要说明,把记录留给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让他知道如何使用观象仪、罗盘和六分仪。在雨季的漫长月份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把自己关在宅子深处的小房间里,不让别人打扰他的试验。他完全抛弃了家务,整夜整夜呆在院子里观察星星的运行……最后,他洋洋得意地向孩子宣布自己的发现:“地球是圆的,像橙子。”‎ - 26 -‎ 吉卜赛人回来的时候,乌尔苏拉唆使全村的人反对他们,可是好奇战胜了恐惧,因为吉卜赛人说是要展出纳希安兹人最奇特的发明。大家都到吉卜赛人的帐篷去,花一分钱,就可看到返老还童的梅尔基亚德斯——身体康健,没有皱纹,满口漂亮的新牙……何塞·阿尔卡蒂奧·布恩迪亚觉得这一切既简单又奇妙,第二天他不再按时进餐,从早到晚在屋子里踱来踱去。“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他向乌尔苏拉唠叨,“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 他让那些跟他一起建立马孔多村的人带上铁锹、锄头和狩猎武器,并把自己的定向仪具和地图放进背囊,就去从事鲁莽的冒险了。……‎ 探险回来以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绘了一幅地图。由于这张主观想出的地图,人们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马孔多是在一个半岛上面。他是恼怒地画出这张地图的,故意夸大跟外界往来的困难,仿佛想惩罚自己轻率地选择了这个建村的地点。“咱们再也去不了任何地方啦,”他向乌尔苏拉叫苦,“咱们会在这儿活活地烂掉,享受不到科学的好处了。”他决定把马孔多迁到更合适的地方去。‎ 村里的男人已经开始准备搬家,乌尔苏拉却像蚂蚁一样悄悄地活动,唆使村中的妇女反对男人的轻举妄动。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说不清楚,不知什么时候,由于什么对立的力量,他的计划遭到一大堆借口和托词的阻挠,终于变成没有结果的幻想。有一天早晨他难过地对乌尔苏拉说:“既然谁也不想走,咱们就单独走吧。”‎ ‎“不,咱们不走,”她说,“因为咱们在这儿生了个儿子。”‎ ‎“可是,咱们还没有一个人死在这儿,”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反驳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亲属埋在这儿,他就不是这个地方的人。”‎ 乌尔苏拉温和而坚决地说:“为了咱们留在这儿,如果要我死,我就死。”‎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试图用自己的幻想迷住她,答应带她去看一个美妙的世界:那儿,只要在地里喷上神奇的药水,植物就会按照人的愿望长出果实;那儿,可以贱价买到各种治病的药物。‎ ‎“不要成天想入非非,最好关心关心孩子吧。”她回答,“他们像小狗儿似的被扔在一边,没有人管。”‎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望了望窗外,看见两个赤足的孩子正在烈日炎炎的菜园里。他觉得,他们仅在这一瞬间才开始存在。他全神贯注地望着两个孩子,终于望得两眼湿润,他无可奈何地发出一声深沉的叹息。‎ ‎“好啦,”他说,“叫他们来帮我搬出箱子里的东西吧。”‎ - 26 -‎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封闭的马孔多村来说,吉卜赛人带来了外面世界新奇的东西,让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认识到马孔多的闭塞,这成为他探索新事物的契机。‎ B. 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相比,乌尔苏拉封闭、保守、节俭、务实,在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热衷于幻想并为之奋斗时,是她看守着他们的家,养育着孩子们。‎ C. “他们仅在这一瞬间才开始存在”的感受,侧面体现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长期以来对探索的投入。“无可奈何的叹息”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家庭和孩子的愧疚。‎ D. “地球是圆的,像橙子。”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凭借自己长期的努力,以一己之力得出地球是圆的的结论,说明他有一定的钻研能力和科研精神。‎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注重从日常叙事中展现大时代。梅尔基亚德斯给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带来的葡萄牙航海图、观象仪、罗盘和六分仪等东西透露出人类发展的时代感。‎ B.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形象,主要是运用叙述的方式,通过他对新鲜事物的探索表现出来的。此外,乌尔苏拉也对他的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 C. “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对外界的关注和对自己所处环境的反思。‎ D.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吉卜赛人之间的矛盾构成了选文的主要内容,这个矛盾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同时又突出了人物形象。‎ ‎8.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分析。‎ ‎9.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请联系本文,谈谈对“魔幻”及其与“现实”的关系的理解。‎ ‎【答案】6. C 7. D ‎ ‎8. ①有远见,富于幻想,有时不切实际。认识到世界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认识到家乡的局限;看到磁铁,他想到可以用其来开采地下的金子;看到放大镜,他产生将它作为作战武器的念头;感觉到村子的位置不理想,就动员大家搬家。②不怕闲难,不怕牺牲,勇于探索实践。为了用放大镜制造作战武器,他将阳光的焦点射到自己身上,以至于被灼伤。③行动果敢,做事执着,甘于寂寞。他不顾妻子的反对,耗费钱财,多次尝试新事物;为了观察天象,他整夜整夜地呆在院子里。④关键时刻懂得让步。在妻子的劝说下,他最终放弃了搬家的念头。 ‎ - 26 -‎ ‎9. ①“魔幻”是指用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夸张的手法,对现实生活进行“特殊表现”,把现实变成一种“神奇现实”。如文本写到磁铁,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造成一种“魔幻”的神奇效果,②“魔幻”是表现“现实”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它立足于现实,最终也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现实。如本文描写磁铁的神奇效果“铁锅、铁盆、铁钳、铁炉都从原地倒下,木板上的钉子和螺丝嘎吱嗖吱地拼命想挣脱出来,乱七八糟地跟在魔铁后面”,这段描写虽然夸张,但立足于磁铁吸铁的事实;同时它又表现了封闭的马孔多人“少见多怪”的社会现实,给读者以新奇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C项,“‘无可奈何叹息’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家庭和孩子的愧疚”错误,根据语境可以看出,“无可奈何的叹息”反映了何塞·阿尔卡蒂奧·布恩迪亚内心深处面对沉重现实的无力感,他不想放弃搬家,但又不得不放弃。C错误。‎ 故选C。 ‎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吉卜赛人之间的矛盾构成了选文的主要内容”错误,选文的主要矛盾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业竭力钻研科学、探索外部世界与马孔多村的封闭保守之间的矛盾。D错误。‎ 故选D。 ‎ ‎【8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狂热的想象力经常超过大自然的创造力,他认为这种暂时无用的科学发明可以用来开采地下的金子。”“磁铁的试验失败之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不甘心,马上又产生了将放大镜作为作战武器的念头。”“‘咱们再也去不了任何地方啦,’他向乌尔苏拉叫苦,‘咱们会在这儿活活地烂掉,享受不到科学的好处了。’他决定把马孔多迁到更合适的地方去。”认识到世界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认识到家乡的局限;看到磁铁,他想到可以用其来开采地下的金子;看到放大镜,他产生将它作为作战武器的念头;感觉到村子的位置不理想,就动员大家搬家。由此可知,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个有远见,富于幻想,有时不切实际。由原文“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无心抚慰妻子,他冒着生命危险,一头扎进了作战试验。他将阳光的焦点射到自己身上,因此受到灼伤,伤处溃烂,很久都没痊愈”可知,为了用放大镜制造作战武器,他将阳光的焦点射到自己身上,以至于被灼伤。由此可知,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不怕闲难,不怕牺牲,勇于探索实践。由原文“在雨季的漫长月份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把自己关在宅子深处的小房间里,不让别人打扰他的试验。他完全抛弃了家务,整夜整夜呆在院子里观察星星的运行……”可知,他不顾妻子的反对,耗费钱财,多次尝试新事物;为了观察天象,他整夜整夜地呆在院子里。由此可见,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行动果敢,做事执着,甘于寂寞。由原文“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望了望窗外,看见两个赤足的孩子正在烈日炎炎的菜园里。他觉得,他们仅在这一瞬间才开始存在。他全神贯注地望着两个孩子,终于望得两眼湿润,他无可奈何地发出一声深沉的叹息。‘好啦,’他说,‘叫他们来帮我搬出箱子里的东西吧。’”可知,在妻子的劝说下,他最终放弃了搬家的念头。由此可见,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关键时刻懂得让步。‎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明确表达出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围绕观点组织材料,并形成答案。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对于小说情节合理性的探究,绝对不能离开文本而漫无边际地去谈,而应该紧密结合文本,并运用文本中的具体情节等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 26 -‎ 本题需要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知识有了解,然后结合文本分析。“魔幻”是指表现方法和手段的奇异:运用象征、荒诞、夸张、变形等手法描写事物,刻画人物;“现实”是魔幻表象下、魔幻背后的现实。魔幻立足于现实,同时又表现现实。由原文“一个身材高大的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满脸络腮胡子,手指瘦得像鸟的爪子,拿着两大块磁铁,从一座农舍走到另一座农舍,大家都惊异地看见,铁锅、铁盆、铁钳、铁炉都从原地倒下,木板上的钉子和螺丝嘎吱嘎吱地拼命想挣脱出来,乱七八糟地跟在魔铁后面”可知,写到磁铁,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这段描写虽然夸张,但立足于磁铁吸铁的事实,造成一种“魔幻”的神奇效果,对现实生活进行“特殊表现”,把现实变成一种“神奇现实”。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像,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同时它又表现了封闭的马孔多人“少见多怪”的社会现实,给读者以新奇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 ‎【点睛】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一定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守仁①,字伯安,余姚人。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寻授刑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刘瑾②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代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 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守仁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贛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又为蜡书遣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十余日诇③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给之。‎ 七月壬辰朔 - 26 -‎ 留宜春玉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竭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注] ①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②刘瑾:明武宗时权宦,专擅朝政,后被判以凌迟。③诇(xiòng):刺探,侦察。‎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B. 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C. 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D. 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文中的“弱冠”指将要成年。‎ B. 进士,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者,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二、三甲各若干名。‎ C. 兵部,我国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D. 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守仁不畏强权,正直敢言。他曾因上奏章救藏铣等人得罪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B. 王守仁擅长军事。上杭一战中,他佯装撤兵,然后出其不意直捣敌人营寨,制敌获胜。‎ C. 王守仁精于计谋。在平定朱宸濠叛乱时,王守仁审时度势,使用反间计迷惑了朱宸濠。‎ D. 王守仁博学勤思,最终悟得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的道理,就以此创立了阳明学派。‎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26 -‎ ‎(1)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2)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14. 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王守仁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原因。他的这一做法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相吻合?‎ ‎【答案】10. C 11. A 12. D ‎ ‎13. (1)王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加以教化、引导,这些少数民族的人很高兴,相随砍伐树木建造房子,来给守仁居住。‎ ‎(2)守仁病得很严重,上书自请退职,推举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命令竟然就回去了。 ‎ ‎14. (1)因为如果救援安庆会被断绝后路,以致腹背受敌,面攻打南昌,引叛军回救,安庆之围自解。‎ ‎(2)围魏救赵。‎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年十七”作“谒上饶娄谅”的时间状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 ‎“讲”“读”是两个并列的谓语动词,其宾语是“《五经》”,故“讲”“读”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D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指将要成年”错误,“弱冠”表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故选A。‎ ‎【12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最终悟得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的道理,就以此创立了阳明学派”错误,由后文“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可知,“阳明学派”不是凭借“当自求诸心”而建立的,故“就以此创立了阳明学派”理解错误。‎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因,根据;化导,教化,引导;相率,相从,相随;为,动词,建造;以,目的连词,来;栖,给……居住。‎ ‎(2)中,甚,严重,厉害;疏,名词做动词,上书;乞骸骨,请求退职;举,推举;自代:宾语前置句,即“代自”;俟:等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王守仁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原因。他的这一做法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相吻合”,然后浏览文本,找到王守仁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的内容,理解其意思,并进行概括,最后再分析他这一做法和三十六计中哪一计策相合。‎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文章第三段说“或请救安庆”,王守仁的回答是“不然”,接着陈述理由,“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这段话是说“现在九江、南康已被敌军占有,我们越过南昌和敌人在江面上相持,九江、南康两郡兵力断我后路,这样将会腹背两面受敌。不如直接攻打南昌,敌人守备空虚,我军进攻必胜。朱宸濠听到南昌被攻下,一定会解围自救。我们在湖中迎击他们,没有不能取胜的”,根据这些即可概括原因。‎ 再看第二个问题。文中宁王军队是攻打安庆,安庆的情况危急,而王守仁不去救援安庆却去攻打南昌,最终解除了安庆之困,这与“围魏救赵”是一个道理。所谓“围魏救赵”, ‎ - 26 -‎ 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王守仁十五岁时,曾到居庸关、山海关探访旅居,放眼观看,山川壮美。二十岁参加乡试考中,学问大有长进。不过更加喜欢谈论军事,并且擅长射箭。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不久授官刑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守仁上奏章营教,刘瑾发怒,打了他四十廷杖,把他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一带群山连绵,草木丛生,苗族人、僚族人杂居。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加以教化、引导,这些少数民族的人很高兴,相随砍伐树木建造房子,来给守仁居住。刘瑾伏诛后,守仁酌情调任庐陵知县。‎ 兵部尚书王琼一向看重守仁的才能。正德十一年八月守仁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正当此时,南中地区盗贼蜂拥而起。守仁亲自率领精锐部队驻扎在上杭。守仁先佯装撒兵,然后出其不意直捣敌人营寨,连续攻破四十多座营寨,俘虏、杀伤七千多人。正德十四年六月,宁王朱宸濠造反。守仁于是召集众人商议说:“叛军假如出兵沿长江顺流东下,那么南都将无法防守。我想用计阻挠他们,至少十天内没有忧患。”于是他多方派出间谍,用檄文传命府县说:“都督许泰、郤永率领边疆部队,都督刘晖、桂勇率领京城部队,各四万人,水陆并进。南贛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领自己的部队合计十六万人,直接攻打南昌。”又写了密信封在蜡丸中送交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说他们归国的诚心,然后让间谍泄漏信的内容。朱宸濠果然心中怀疑。十多天后侦察得知朝廷和地方部队并没有来到,才明白是王守仁欺骗了他。‎ - 26 -‎ 七月初一,(朱宸濠)留下宜春王据守,胁迫他的部下六万人,袭击攻下九江、南康,然后出兵长江,逼近安庆。有人请救援安庆,中仁说:“不能这样。现在九江、南康已被敌军占领,我们越过南昌和敌人在江面上对峙,九江、南康两郡兵力断我后路,这样我们将会腹背受敌。不如直接攻打南昌,敌人守备空虚,我军进攻一定可以攻破。叛军听到南昌被攻下,一定会解围自救。我们在湖中迎击他们,没有不能取胜的。”大家说“好”。宸濠果然从安庆撤兵,把战船连在一起组成方阵。官军用小船载着柴草,乘着风势放火。朱宸濠的船搁浅,他仓促间换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活捉了他。总共三十五天叛乱就被平定了。‎ 守仁病得很严重,上书自请退职,推举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命令竟然就回去了。走到南安就病死了,终年五十七岁。王守仁天资异常聪敏。十七岁时拜访上饶人娄谅,和他讨论朱子推究事物的原理的主要意思。回家后,每日端坐,研读《五经》。他在阳明洞中建造居室,广泛阅读程、朱两家的学说,几年下来没有什么收获。被贬官到龙场,荒僻之地,无书可读,天天思索旧有知识。(一天,)忽然悟到要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应当求之于己心,而不应当求之于外物,(他)感叹说:“道就在这里呀。”从此深信不疑。求学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从他,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的称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欲与元八卜邻①,先有是赠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②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③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注】①卜邻:选择做邻居。②墙东:出自《后汉书·逸民传》,指隐居之地。③绿杨:出自《南史·陆慧晓传》;“慧晓与张融并宅,其闻有池,池上,有二株杨柳。”‎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直抒胸臆,诗人与元八志趣相投,都渴望隐逸,不谋求自身的功名利禄。‎ B. 颈联直述与反问,暂时外出尚且期待良侣偕行;长期定居,又怎可不择佳邻?‎ C. 尾联由喜转悲,即使与好友为邻,可常与好友见面,自己还是难免孤独终身。‎ D. 全诗语言平白浅切,生动自然,与他惯常“老妪能解”的诗歌风格如出一辙。‎ ‎16. 颔联有怎样的表达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15. C 16. ①“三径”化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典故,形象地写出居所环境之清幽和友人之高雅。“绿杨”用典突出强调居住环境树木掩映,景色优美。②“好同”“宜作”用拟人手法,借景物的交相辉映描写与友人成为邻居后相处和谐融洽的情景。③诗人想象与好友比邻而居的美好画面,明月在天,杨柳依依,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流露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充分表达了友情的美好可贵。‎ ‎【解析】‎ - 26 -‎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尾联由喜转悲,即使与好友为邻,可常与好友见面,自己还是难免孤独终身”错误,尾联“可独”的意思是“哪里只是”,整联的意思是“我们成为邻居了,哪里只是我们两人总能见面,我们的子孙也能长久和睦相处,两家可以世代友好”,可知情感是喜悦的,“尾联由喜转悲”“自己还是难免孤独终身”理解错误。‎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表达技巧的角度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回答此题,应当首先理解词句,理解诗歌内容,然后再根据“明技巧,析诗句,点意境和情感”三步答题法进行回答。‎ 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意思是“我们结邻后,一轮明月,共照着两家的庭院;一株绿杨,将浓浓的春意洒落在两家的院心”;首先有用典,“三径”,语出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这里借指隐居的地方;“绿杨”为贤士结邻之典;这里用这两个典故,表明与元八两人志趣相投,心性相似,他们皆为看淡功名富贵之人,都希望过上隐居的生活,主要意在赞美对方。另外还采用了虚写,颔联想象结邻后,一轮明月,共照着两家的庭院;一株绿杨,将浓浓的春意洒落在两家的院心,两人成为邻居后友好长久相处,共赏美景,这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明月好同”和“绿杨宜作”采用拟人的手法,意境晴朗明丽,富有诗情画意,表现了诗人对与友人成为邻居后相处和谐融洽的情景的向往。‎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1.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3.关注注释隐含意。‎ - 26 -‎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4.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5.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比喻手法肯定人民的力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了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感叹,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载舟覆舟 (2). 所宜深慎 (3). 长太息以掩涕兮 (4). 哀民生之多艰 (5). 见贤思齐焉 (6).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 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注意“覆”“太”“焉”的书写。‎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观历史,我们这个民族在每一个关键之处、每一个挫折时刻,都深深地刻着“道德”二字。近代以来,中国曾陷入 的危困之局。尤其是抗日战争,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悲壮、大苦难,更是民族精神的大觉醒、大挣扎、大振作。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有节操的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撑起了 的旧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雷锋、焦裕禄等 在新中国的道德星空图上,他们是德之 ,国之栋梁。‎ - 26 -‎ 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而道德是为人之本,处世之基。汉代崔寔在《政论》里说:“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梁肉也。”西方哲人亦云:“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两者都不约而同地把道德的教化与修养比作人的精神食粮。法律、准则等都是药石,而人是不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的。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今日之中国,欲民族复兴,首在立人。立人之道,首在立德。这个“德”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理想追求;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信仰;是“为天下之忧而忧,为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是舍我其谁,“为天地立言,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是修齐治平的道德实践和人生磨砺。‎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与伦比 风起云涌 闪耀 模范 B. 旷古未有 风起云涌 闪动 楷模 C. 旷古未有 风雨飘摇 闪耀 楷模 D. 无与伦比 风雨飘摇 闪动 模范 ‎19. 文章的叙述通常会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艺术性,请指出文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病句的错误类型并写出正确的句子。‎ ‎【答案】18. C 19. 文段中使用了排比、引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其中,“这个‘德’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理想追求;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信仰;是‘为天下之忧而忧,为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文中论证“德的重要性”时均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 ‎20. 文中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有节操的仁人志士”重复赘余,可删去“有节操的”:二是成分残缺,可在“救亡图存”后加上“的历史洪流中”等。正确的句子: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中。‎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旷古未有:自古以来都没有过。这里说的是近代以来中国遇到的“危困之局”,应用“旷古未有”。‎ 第二处,风起云涌:大风起来,乌云涌现;形容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风雨飘摇:形容形势很不稳定。这里说的是“旧中国”的形势,应用“风雨飘摇”。‎ - 26 -‎ 第三处,闪动:不稳定地抖动。闪耀:闪烁,光彩耀眼。这里说的是雷锋、焦裕禄等在道德星空图上光彩夺目,应用“闪耀”。‎ 第四处,模范:值得学习的、作为榜样的人,可以作为榜样的,值得学习的。楷模:榜样,模范。根据“他们是德之”语境,这两个词均可使用。‎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段中“这个‘德’是……人生磨砺”等句运用了五组排比的修辞手法,一般分号之间是排比手法。‎ 文中论证“德的重要性”“德是什么”时均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比如汉代崔寔在《政论》里说:“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梁肉也。”西方哲人亦云:“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等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注意:文中没有运用夸张、借代、比拟的修辞手法。)‎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 文中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有节操的仁人志士”错误,“有节操”和“仁人志士”重复赘余,“仁人志士”就是“有节操”的人,可删去“有节操的”。‎ 二是“投入到救亡图存”错误,成分残缺,没有宾语,可在“救亡图存”后加上“的历史洪流中”等。‎ 即“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中”。‎ ‎【点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21. 下面是四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种的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 ‎(1)校团委会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校团委会通知)‎ ‎(2)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50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 - 26 -‎ ‎(3)有位同学于5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48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望失主前往学校教育处找李干事认领。(招领启事)‎ ‎(4)热烈欢迎各位文友踊跃投稿。对大家拙作,我们将聘请知名作家认真评选,择优发表。(征文启事)‎ ‎(1)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 ‎(2)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 ‎(3)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 ‎(4)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答案】 (1). “莅临现场” (2). “踊跃报名” (3). “全部” (4). “全都” (5). “48元” (6). “若干” (7). “拙作” (8). “大作”‎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1)“莅临”,来到,来临,光临。书面语、敬语,多用于修饰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此处是“欢迎各位同学”,将“莅临现场”改为“踊跃报名”。‎ ‎(2)“广播稿”,少用方言、土语,尽量不用群众不熟悉的简化词或简称。少用书面词汇、文言词汇和单音词。把单音词改成双音词,书面语改成口头语,文言词改用白话,音同字不同的词要改换。“全部”与“全不”音同,容易引起听众误解,将“全部”改为“全都”。‎ ‎(3)在具体书写时也可以省略不写“何人”拾得失物。对于失物的描述只需要写概况,不必细说。将“48元”改为“若干”。‎ ‎(4)“拙作”是谦虚地称自己的作品,不可以称呼别人的作品,改为“大作”。‎ ‎22. 阅读下面材料,概括说明我国文学面临哪些问题,不超过40个字。‎ 期盼已久的诺贝尔文学奖刚落到中国作家莫言手中,热心的读者就开始讨论“谁有能力冲击下一个诺奖”。大家心中的人选是余华、苏童、贾平凹、陈忠实、阎连科等“50后”、“60后”甚至“40后”作家。至于“70后”和“80后”作家,则醉心于能更快带来真金白银的畅销书写作,其作品艺术性、思想性几乎为零。‎ 我们在为莫言获奖高兴的同时,不能不注意到这样的现实——作为主体受众的年轻人更多追捧的是偶像作家和网络写手。据相关统计,在每年4000部以上的小说作品中,言情、玄幻、官场、职场等类型小说长期占据销量榜前列。‎ - 26 -‎ 第九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阅读数量仅为4.3本书(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诺贝尔的祖国瑞典这个数字是67本)。在这区区人均4.3本图书中,文学类所占比重能有多少?‎ ‎【答案】年轻作家写作功利化,文学受众欣赏层次不高,人们缺乏阅读文学的兴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段压缩。首先应辨明语段的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的表达方式,采取不同的应对技巧。说明性语段:抓说明对象,扣住其特征。议论性文段:可以采取抓中心句的方法。记叙性文段,可以通过抓记叙的要素来抓信息。具体操作过程:找——陈述对象、中心事件、性质、结果;写——必须按照题干要求(含标点)、尽可能运用原文词语、尽量运用主谓句表达。‎ 本则材料一共由三个段落构成,第一段关键语句“……则醉心于能更快带来真金白银的畅销书写作,其作品艺术性、思想性几乎为零。”第二段关键语句“不能不注意到这样的现实——作为主体受众的年轻人更多追捧的是偶像作家和网络写手。”“言情、玄幻、官场、职场等类型小说长期占据销量榜前列。”第三段关键语句“011年我国人均阅读数量仅为4.3本书”据此可压缩语段为:年轻作家写作功利化,文学受众欣赏层次不高,人们缺乏阅读文学的兴趣。‎ ‎【点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交通信号灯有红、黄、绿三种,有人只关注红、绿灯,无视黄灯的存在;有人把黄灯看成警示;有人把黄灯当成“机遇”……个人、团体、社会、国家都可能亮起黄灯。‎ ‎“黄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用信任架起心灵的桥梁 花朵因为有春天的信任,才绽放得争奇斗艳;高山因为有大地的信任,才屹立的巍峨壮观;小溪因为有大海的信任,才获得广阔的生命。人与人之间因为有了信任,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而现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却亮起了“黄灯”,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醒。‎ - 26 -‎ 信任是心与心之间的桥梁,更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法宝,然而在社会上许多人却声呼,现代国际关系出现了信任危机,世界真的面临信任危机吗?‎ 有一种例发人深省,南京市区公交车上的一位老汉因为低血糖昏迷在地,在场的乘客毫无动于衷。老汉大叫:是我自己摔倒的,这样乘客们排除了顾虑,自然会上前帮忙。想来乘客们先前的举动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我们大多也都是受过素质教育的人,当别人真正面临困境时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地挺身而出。或许近来的一些恼人事让我们对"信任"这一词的产生的排斥。可是那些被救后却反咬一口诬陷他人诈取钱财的毕竟是少数。‎ 和谐社会的构建还要你我共同努力。这就要求我们从最基本的信任做起。信任是一瞬间的,看似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心中不应该有太多的猜忌和犹豫,最纯洁的信任才是调剂人际关系的特效药,它能让你的人际关系树越来越茂盛。‎ 常常怀念儿时的小巷,那时的邻居之间因信任而相处的极为融洽。每当吃饭时各家都把自己家的饭菜拿出来,调皮的孩子如果喜欢那家的就一个劲地吃,没有抱怨没有呵斥,有的只是那些真挚的笑声。而现在大多数家庭都盖起了小楼。厚铁门仿佛也阻挡了两颗心。笔直的水泥路取代了泥泞的小巷,精致的餐桌代替了严整的石头,邻居之间也少了以前的融洽。而我,再也吃不到那素淡却珍贵的"百家饭"了。‎ 是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我们总不能让信任因此而流失了,一个团队没有了信任,纵使你再技艺超群也不可能让团队胜利,而一个人若失去了他人的信任就像沙漠中的孤草,只能与寂寞相伴。‎ 朋友之间需要信任,只有信任才能让朋友成为朋友。心连心无怨言,朋友之间没有了信任,就像鱼儿离开了水,等待它们的只有死亡,朋友之间的磕磕碰碰,打打闹闹,人之常情,但重大事情,朋友之间需要信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则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材料,考查考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考生需围绕材料发散引申,思考“黄灯”的意义,然后找到最佳的立意方向。‎ ‎【审题】‎ - 26 -‎ 本次作文所给材料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如材料中的“黄灯”所指向的意义是警示,从“个人生命、社会生活、国家发展都可能亮起黄灯”的角度来说明警醒的范围在于“个人生命、社会生活、国家发展”,因此不能偏离这一理解;“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联想和思考的内容不能离开材料,无视材料大谈“黄灯”或“无视黄灯”“余地”等均为偏题或跑题;“结合现实生活”指的不是驾驶汽车的角度,“驾驶汽车”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材料强调的是现实中“个人生命、社会生活、国家发展”中的黄灯,考生应结合“现实生活”说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比如联想和思考的空间很开阔,“个人生命、社会生活、国家发展”等都可以作为作文立意的角度,每一个角度又可以辐射出很多具体的角度;联系现实,取材自由,尤其是在为人做事中,“黄灯”警示我们“知耻”进而“知止”;文体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但要符合文体特征及要求,不能写成“四不像”。材料中对于“黄灯”的理解,“有人把黄灯看成警示”,此处的“黄灯”可能是生活中的一些规则、一些警示、一些暗号,它提示我们不要越界,不要违规,要遵规守矩;“有人把黄灯当成机遇”,此处“黄灯”可以理解为时机、机遇、机会,这些机会稍纵即逝,需要我们快速出手,抓住时机,创造价值;“有人只关注红、绿灯,无视黄灯的存在”,这些人无视黄灯,无视警示,我行我素,必然会招致恶果;“个人、团休、社会、国家等都可能亮起黄灯”,这就拓展了“黄灯”的范围,如个人身体健康会亮起“黄灯”,人与人的信任会亮起“黄灯”,社会的价值观会亮起“黄灯”。人与自然的关系会亮起“黄灯”等等。明确了这些,然后进行立意即可。‎ 参考立意:‎ ‎1.不可或缺的黄灯。‎ ‎2.看看“黄灯”,暂停启程。‎ ‎3.人生路上你留意黄灯了吗?‎ ‎4.国家发展更不可无视“黄灯”。‎ 行文结构安排: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用信任架起心灵的桥梁”。然后用一段有关信任的排比句引出人与人之间亮起“黄灯”的关系。正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阐述失去信任的结果。最后收束全篇,指出“信任”之于人的重要性。‎ 素材:‎ ‎1.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自然每天都会看到红绿灯,也都明白黄灯代表着红绿变换间的警示。一旦忽视黄灯的存在,必定会造成悲惨的结局。同样的,消逝的绿色代表着自然界的黄灯,我们不应该在付出惨痛的代价后,才后悔没能知晓黄灯所带来的警示。‎ ‎2.当关于自然灾害的报道时常出现在人们手机的页面,人们在心中感叹自然无情的同时,是否有一次真正的思索其背后的警示意义?泥石流,洪水,干旱各种极端天气的频频出现,不正是大自然正在向我们人类亮起黄灯吗?‎ ‎3.有的人不明白其中的警示,而有的人却是选择了视而不见。在如今这个利益至上的时代,环境保护在一些人眼里还不如几张钞票来的实在。缺乏社会责任感,无视黄灯的警示,使得环境污染的现象愈演愈烈。‎ - 26 -‎ ‎4.河北石家庄鹿泉区引进西美金山湖项目,开发商竟然想到了削山造别墅的主意,违规砍伐树木多达19亩。是监管的不利,还是暗中纵容?记者采访了山脚下的村民,有的人竟然认为这样可以带动经济增长,没什么坏处。人们一边在感叹自然无情,一边却在纵容削山。如果项目一开始,村民就联名举报,难道项目还能继续?也许,经济一时增长了,可报应也离人们不远了。‎ ‎5.大自然给我们人类亮起黄灯,我们不予理睬。那也许以后,自然界就只会存在红灯。黄灯所带来的警示也并非没有人能意识到。塞罕坝林场,一个原本是一片黄沙的世界。因为没有树木的阻挡,狂风裹挟着黄沙一次次的袭击着城市。人们意识到,这是大自然在亮起黄灯。于是,不少人来到这里植树造林,历经三代人半个实际的不懈努力,将赛罕坝从荒漠变成了森林。被人们称为最美的高岭,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6.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无视大自然黄灯的警示,也许《流浪地球》中的故事将会在现实世界上映,我们将会成为流浪的种族。到那时候,再想起大自然的警示,恐怕已经为时已晚。时常回忆绿色的记忆,思索黄灯的警示意义。不要等到自然界只存在红灯时,再追悔莫及。‎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