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5.5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3月第四次基础测试
语文试题
一卷之重在于选
一、(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人说:“一生一死,乃见交情。”这话不错,患难之交最珍贵。可凡事都有悖论:瓷器越华贵,越经不起碰摔;交情越深厚,越经不起伤害。楚汉之际,张耳与陈余结为 ,后来只因一次误会,竟 , 刀戈相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价值观不一样很难交朋友。许多人觉得薛宝钗最配贾宝玉,宝玉偏不喜欢。无他, 。
有的人交朋友很实际,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嘛,可是一旦目的达不到,就翻脸不认人,所谓的“好朋友”成了“狗屎一堆”。
有一首诗写得好,说朋友是“雪夜的火炉,雨中的红伞,无言的牵挂,彼此的忧欢,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人的胸膛……”可是,我们无须背诵华丽的辞藻,不必探寻朋友的哲理内涵。人之交友出于天性。“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为的是能有几位同行的人生路上伙伴,走得不寂寞。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莫逆之交 针锋相对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见利忘义
B. 刎颈之交 水火不容 话不投机半句多 唯利是图
C. 刎颈之交 针锋相对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唯利是图
D. 莫逆之交 水火不容 话不投机半句多 见利忘义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秉性相同,还能互补,关系不大
B. 秉性不同,关系不大,不能互补
C. 秉性不同,关系不大,还能互补
D. 秉性相同,关系不大,还能互补
3.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为的是能有几位同行的伙伴,走得人生路上不寂寞
B. 为的是能有几位人生路上同行的伙伴,走得不寂寞
C. 为的是人生路上能有几位同行的伙伴,走得不寂寞
- 16 -
D. 为的是能有几位同行的伙伴,走得不寂寞人生路上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段,把握语境含意,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莫逆之交: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简单地说就是志同道合。“刎颈之交”与上文“交情”“深厚”照应,使用正确。水火不容:水和火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东西,根本不能相容,后多用于比喻人与人之间有深仇大恨,不能在一起。针锋相对: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意见、观点等尖锐对立。后文出现的“刀戈相见”这一结果是由水火不容造成的,故“水火不容”使用正确。话不投机半句多:彼此心意不同,谈话不能相契,干脆就沉默不言。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形容一方有意一方无意,多用于形容恋爱中的“单相思”或“暗恋”现象。此处不存在“单相思”或“暗恋”现象,故“话不投机半句多”使用正确。唯利是图:指只贪图利益不顾及其他。见利忘义: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此处未涉及“义”,故“唯利是图”使用正确。故选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还要要注意句子的前后成分和句式特点。括号后强调“价值观不一样很难交到朋友”,与“秉性不同”相对应,所以排除AD;这句话重点是强调“能互补”,以期与后文“很难交为朋友”形成对比,故排除B项;根据文中语境可知,“秉性不同,关系不大”朋友间能够互补。故选C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首先应判定选项中句子的成分,看有无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然后关注上下文,确定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与上下文保持一致,从而选出最佳选项。原文语序不当,“人生路上”应该做状语,放在“能有”之前。故选C。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柳永,字耆卿,北宋词人。其人精通音律,擅长铺陈点染,“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出自他的《望海潮》。
- 16 -
B.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范仲淹,在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中提出了正直的士大夫立身行事的准则,认为应把个人的荣辱升迁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 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其散文平易晓畅,委婉多姿,其中一组有连续性的八篇游记,称为“永州八记”,是山水散文的珍品。
D.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擅长史论,文笔纵横恣肆,《六国论》是其代表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需要注重积累。
C项,“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
故选C。
二、(9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小题
材料一
随着深化改革和“双创”热潮对人才就业市场的影响加深,一向手捧“铁饭碗”的公务员群体,也渐渐开始将职业发展由以往的体制内融入多元化的就业市场中。对此,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针对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跳槽情况,围绕公务员“下海”职业流向和发展状况等核心数据进行统计,对公务员群体多元化就业发展趋势做出了观察。领英的数据显示,在2006~2015这十年间,公务员跳槽前的职级多以初级为主,科员高达53%。以工作年限区分,工作0~3年的公务员占到了37%,工作3~6年的公务员占到了23%。
领英的数据中,公务员跳槽前的职级多以初级为主。其中科员高达53%,科级正职、科级副职分别以18%、13%紧随其后。由此可见,初级公务员更有动力选择跳槽,在更为广阔的职场空间实现自我价值。
- 16 -
在对已经跳槽的公务员群体的追踪中,领英的数据显示,处级干部转型后,在市场化的职业环境中晋升总监及高管的比例最高。同时,正科级干部担任经理、总监的人数较多,而科员多以从事初级职位为主。这一结果也从侧面印证了当前市场化就业环境对于体制内转行职场人的认可和接纳。
(光明网,2016年6月21日)
材料二
“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6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让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公务员群体。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春季跳槽人群最活跃的竟然是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三成。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这是喜还是忧?
其实,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并出台各项规定与禁令,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利的,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有可能破坏公务员群体的整体性,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从这个层面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令人担忧,值得重视。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跳槽或许离“跳槽热”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人民网,2016年5月27日)
材料三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2016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其中令不少人惊诧的是,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竟成了跨界跳槽最活跃的白领人群,白领中有三成公务员纷纷转到房地产、金融等行业。
- 16 -
公务员跳槽的原因,主要是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不能否认,公务员跳槽有收入待遇降低的因素,但他们这个群体当下所做出的选择,也是对国家改革政策的理解和呼应,也可以说是看到了“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所带来的新机遇。
说到底,社会经济活力的激发,离不开一流的人才参与。现在政府出台的不少新政,正是为了使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更具活力。面对如此迅猛的发展形势,公务员队伍中自然会有人出来“闯一闯”,而从以往的经验看,他们中最终会有不少成功者。换个角度说,现在有一部分公务员出来创业,也是人才资源的活力释放,对优化人才配置的正向力量不可小视。
(《苏州日报》2016年6月28日)
5. 下列针对公务员跳槽流向行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务员跳槽的热门目标行业排列前三位的分别为金融、法律、会计、咨询、政府、社会组织。
B. 交通运输和医疗行业由于受到政策限制较多,公务员跳槽时过多地考虑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因此这两类行业一般不大被重视。
C. 从现阶段来看,由于对于传统“铁饭碗”就业观的颠覆,加强了公务员群体的人才流动和互通。
D. 如今的公务员跳槽目标行业与就业大环境中的热门行业高度吻合,这充分说明公务员跳槽群体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和价值的体现。
6.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相对而言,材料一客观、准确地报道了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跳槽情况,专业性最强,而材料二、三是针对这一情况进行的评论,略逊一筹。
B. 材料三夹叙夹议,不能将报道和评论分开,将个人观点和客观报道混淆,让受众无法客观地看待“公务员跳槽”这一事实。
C. 材料一多处运用数据,侧重报道公务员跳槽后的职业流向和发展状况,体现出新闻语言的客观性、确切性,有利于受众把握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
D. 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关注到公务员收入待遇降低使他们从体制中跳出来,并选择去热门行业中就业以追求个人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7. 材料二与材料三关于对待“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的分歧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材料二认为“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喜忧参半,突出了其在人才资源分配方面的好处和有可能带来的影响。
B. 材料三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人们追求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行为,是人才资源活力释放的一种方式。
C.
- 16 -
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认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担忧是多余的。
D. 材料三认为现在政府出台不少新政,使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具活力。公务员“跳槽”,从以往的经验看,他们中会有不少人成功。
【答案】5. B 6. C 7. C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 把握稳中重要概念含义及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针对公务员跳槽流向行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对公务员跳槽流向行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找准答题区间、对读原文 (图)、寻找细微的差别,然后到文中找到对公务员跳槽流向行业的理解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 项,有两个关键点“一般不大被重视”和“受到政策限制较多”, 仔细观察材料一中“公务员跳槽流向行业分布”柱状图,可发现交通运输和医疗行业排在最 后,所占比例较小,“一般不大被重视”与材料一中的柱状图内容是符合。“交通运输和医 疗行业由于受到政策限制较多”于文无据,原文并未提及相关信息。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干是“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材料有关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材料一是对“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的专业性报道而 材料二、三是针对这一情况进行的评论,两者的角度不一样,说材料二、三“略逊一筹”显然不妥;
B项,材料三主要是评论,没有叙述,说“夹叙夹议”是错误的;还有,材料三客观评价了“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影响,选项“不能将报道和评论分开,将个人观点和客观报道混淆,让受众无法客观地看待‘公务员跳槽’这一事实”不符合文意。
D项,“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关注到公务员收入待遇降低使他们从体制中跳出来”说法以偏概全。材料一没有涉及“公务员收入待遇降低使他们从体制中跳出来”这一内容。
故选C。
- 16 -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 把握稳中重要概念含义及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材料二与材料三关于对待“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的分歧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对待‘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的分歧”“有误的一项是”,然后找准答题区间、对读原文 (图)、寻找细微的差别,最后进行辨析。
C项,“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持乐观积极的态度”理解有误。通读材料二和材料三,抓住材料二和材料三两者所谈的核心问题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从材料中看,材料二持观望态度,材料三更多地认为应该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所以材料二对其持谨慎观望的态度。
故选C。
【点睛】
- 16 -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狄仁杰以资授汴州判佐,工部尚书阎立本黜陟河南,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惊谢曰:“仲尼云:‘观过,斯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明珠,东南遗宝。”特荐为并州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①犯法,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瓘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②之例,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又曰:“仁杰为善才正朕,岂不能为朕正天下耶?”授侍御史。
后因谏事,高宗笑曰:“卿得权善才便也。”时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惧之,仁杰按之,请付法。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曰:“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高宗乃许之。由是朝廷肃然。
(选自《大唐新语》,有删改)
材料二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仁杰儿童时,门人有被害者,县吏就诘之,众皆接对,唯仁杰坚坐读书。吏责之,仁杰曰:“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后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
- 16 -
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岂独无愧耶?”由是相待如初。
(选自《旧唐书·狄仁杰传》)
【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③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也叫“阙”或“观”,为悬示教令的地方。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善才绳之 绳:衡量
B 具有等差 等差:等级次序
C 仁杰按之 按:审查
D. 乃诣长史蔺仁基 诣:造访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狄仁杰以资授汴州判佐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 候云移乃行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C. 卿得权善才便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D. 而公远使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B. 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忠贞将来之戒
C. 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D. 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11. 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 “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
- 16 -
“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 “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狄仁杰还是孩童之时,面对世俗官吏的干扰,只是专心读书,在书中与圣贤神游,表现出蔑视权贵、清高孤傲的性格特点。
B. 狄仁杰崇孝重友。狄仁杰曾上报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同僚郑崇质出差。当时狄仁杰和州司马李孝廉关系不和睦,看到狄仁杰之举,他感到羞愧,于和好如初。
C. 将军权善才查办了犯法的飞骑兵,得罪了飞骑兵,飞骑兵为了报复,到唐高宗面前捏造权善才的罪行,诬告其砍伐昭陵的柏树。唐高宗听了悲伤得痛哭流涕。
D. 材料一中第二、三两段关于狄仁杰执法的故事,刻画人物以语言描写为主,通过典型事件和生动的人物对话,充分表现了狄仁杰高超的辩才和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答案】8. A 9. D 10. C 11. A 12. D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A项,“善才绳之”中“绳”的用法,我们可以联想成语“绳之以法”,这成语中的“绳”是(依法)制裁的意思,由此可以推断“善才绳之”中的“绳”也是这个意思,所以“绳”应为“约束”“制裁”之意,解释为“衡量”是错误的。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代入法。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较。答题的时候,考生可以先把虚词分别代入到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是相同,反之,则不同。
D项,均为表转折的连词。
A项,“以”分别是,凭借;以……身份。
B项,“乃”分别是,才;只,仅仅。
C项,“也”分别是,表感叹语气;表判断语气。
- 16 -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国”“英秀(才能卓越的人)”“陛下”“罪人”“王法”“贼”“臣”“人”“境”,虚词“之”“而”“于”“以为”,AB项,“陛下”作“何惜罪人而亏王法”的主语,意思是“您为什么要怜惜一个犯了罪的人,而使王法招致玷污呢”,其前应断开,排除AB两项;D项,“请”一般放在句首,应在其前断开,排除D。再结合本句意思:即使王本立是国家才能卓越的人,朝廷又哪会缺少像他那样的人?您为什么要怜惜一个犯了罪的人,而使王法招致玷污呢?你一定不想查办他的话,就请特赦了他,再将我流放到边远无人的荒地去,以作为将来忠臣的鉴戒。句子可以断开为: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A项,“黜”“陟”的意思说反了,“黜”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陟”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项,“蔑视权贵、清高孤傲”分析错误。狄仁杰还是孩童之时,面对世俗官吏的干扰,只是专心读书,在书中与圣贤神游应表现他读书很有定力,有过人之处。
- 16 -
B项,“当时狄仁杰和州司马李孝廉关系不和睦”分析错误。原文中说“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岂独无愧耶?由是相待如初。”可见与司马李孝廉关系不和睦的是蔺仁基。此项张冠李戴。
C项,“捏造”“诬陷”不准确,从下文狄仁杰的判断来看,权善才的确有“砍伐陵柏”的行为。
故选D。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狄仁杰凭资历、声望出任汴州判佐。时任工部尚书的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吏人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很惊讶地对狄仁杰道歉说:“孔子说过:‘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您真是海湾中的明珠,东南地方的遗落的宝物”,于是特别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法曹。狄仁杰的亲人住在河阳,狄仁杰去赴任时,在并州登上太行山,往南望着天空中一朵白云孤独飘飞,对左右跟随的人说:“我的亲人居住的地方,在白云的下面附近的地方啊。”伫立在山上很久很久,直到云飘远了他才走。
- 16 -
权善才,在高宗在位的时候担任将军。下属中郎将范怀义率卫队在昭陵(太宗之墓)整天整夜地值班警卫,有一个飞骑兵犯了法,权善才依法查办了他。飞骑兵就多次请求拜见高宗,他先情不自禁,痛哭流泪,说权善才等人砍伐了昭陵的柏树,对太宗十分不恭敬。高宗也情不自禁地悲伤,痛哭不止,命令杀掉权善才。大理丞狄仁杰据法律判权善才的罪,仅仅是免掉了官职。高宗大发脾气,命令迅速执行死刑。狄仁杰说:“法律是陛下制订的法律,我只是遵守它。为什么因为砍伐了几棵小柏树而杀掉大臣呢?请求让我不接受陛下的命令。高宗流着泪说:”“善才砍伐了我父亲陵墓上的柏树,我作为儿子是不孝,以至因为这几棵柏树要杀掉权善才。我知道你是一个好法官,但善才等人最终必须判死罪。”狄仁杰坚持谏争,侍中张文瓘(guàn)挥动笏板叫狄仁杰出去。狄仁杰就举出张释之处理高庙一案以及辛毗(pí)处理牵裾一案的案例说:“我听说触犯皇上,违背帝王意志,自古以来是件难事。但我认为不难。如果处在桀纣的时代就难,如果处在尧舜的时代就不难。我有幸遇上了尧舜时代,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到杀害。陛下不接受我的劝告,我死去之后,在九泉之下见了释之,辛毗还会感到羞愧。”高宗说:“善才犯法在情理上不可宽容,按法律虽然不能判死罪,但我的愤恨很深啊,必须超越法律的界限把他杀掉。”狄仁杰说:“陛下制订法律,把它公示在宫阙上,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等级次第,难道有犯罪不足以判死刑,但特意命令要赐给死刑的。法律既然没有恒久的固定的标准,那么天下人该将往哪里放置自己的手脚呢?陛下您如果一定要改变法律,请从今天开始吧。高宗的年头这才打消。说:你能遵守法律,我有个认真执法的官。”命令把狄仁杰的事编入史册。又说道:“狄仁杰能为了权善才而使我手法,难道不能为了我而使天下手法吗?”任命他担任侍御史。
后来狄仁杰又有规谏,高宗开玩笑地说道:“你是记得谏权善才之事的便宜了吧?”当时左司郎王本立依仗皇帝的宠爱,把持政权,朝廷大臣都害怕他,狄仁杰却把他抓了起来,请高宗依法处置。高宗却特许宽容他,狄仁杰便上奏说:“即使王本立是国家才能卓越的人,朝廷又哪会缺少像他那样的人?您为什么要怜惜一个犯了罪的人,而使王法招致玷污呢?你一定不想查办他的话,就请特赦了他,再将我流放到边远无人的荒地去,以作为将来忠臣的鉴戒。”高宗这才同意了他的奏请。从此以后,朝廷秩序井然。
材料二: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仁杰小时候,家中的一个仆役被人杀了,县衙里来人盘问调查,家里人都忙着接待,接受问询。只有仁杰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读书。县衙里的人责怪他,仁杰说:这些书中,圣人贤良都在,我都接待应对不过来,哪有时间理你这样的庸俗小吏?”后来以明经科中举,他担任汴州判佐。狄仁杰崇孝重友,无人能比。在并州时,和他同为法曹的郑崇质,母亲老而多病,轮到他到万里之外的西域出差时,仁杰对他说:你母亲病重,而你却要出远门,怎么能让亲人对远在万里之外的你担心呢!”于是上报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出差。当时蔺仁基和州司马李孝廉关系不和睦,经常闹矛盾,于是对李孝廉说:“(看看人家狄仁杰),我们不感到羞愧吗?”两人因此和好如初。
脱颖而出在于写
四、(1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月”是诗文中常见的形象,它往往包含丰富的意蕴。《念奴娇》中,“人生如梦,①_______”以酒祭月隐含着苏轼对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②__________
- 16 -
”曲罢寂然无声,只见江月,既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又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一丝伤感涌上心头;南唐后主李煜则在《虞美人》中劈空一问“③_________?往事知多少”,表达了自然永恒和人生短暂无常之思;《短歌行》中“④________,何时可掇”,曹操把贤才比作可望不可即的明月,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望;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里“开琼筵以坐花,⑤___________”抒发与兄弟的痛饮狂欢之情;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中“⑥___________,忽到庞公栖隐处”则营造了因月出而暮雾消散,树影清晰的隐逸之境。
【答案】 (1). 一尊还酹江月 (2). 唯见江心秋月白 (3). 春花秋月何时了 (4). 明明如月 (5). 飞羽觞而醉月 (6). 鹿门月照开烟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尊”“酹”“觞”。
14.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泊吴江夜见孤雁②
(元)萨都剌
明月丽长空,水净秋宵永。悄无踪、乌鹊南飞,但见孤鸿影。
自离边塞路,偏耐江波静。西风鸣、宿梦魂单,霜落蒹葭冷。
注:①苏轼初到黄州贬所所作。②萨都剌被贬官南行途中所作。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两首词篇章结构上相似,都是上片在写环境、氛围、时间的基础上引出见孤雁之事,下片集中写孤雁。
B.两篇写作背景有相似之处,都是借孤雁抒写主人公孤寂、幽冷的情感,所写孤雁都是人格化的存在。
C.苏词“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与萨词“悄无踪、乌鹊南飞,但见孤鸿影”,“孤鸿影”出现的情境相似,作用相同。
- 16 -
D.苏词中“孤雁”最后栖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现出前途未卜的忧惧;萨词中“孤雁”栖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现高洁孤傲。
(2)两首词在意境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CD
(2)苏祠:夜月残缺、梧桐稀疏、树枝寒冷、沙洲寂寞荒冷,营造了幽僻冷寂的境界。萨词明月在天,夜空清丽,江水澄净,秋风呜呜,白霜漫天,蒹葭凄冷,营造了空阔凄清的境界。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阅读的能力,涉及到诗歌的意象、意境、结构等具体内容。要理解诗词大意,从各方面吃透诗歌。注意诗歌五读:读标题、读作者、读正文、读注释。读题目。这对学生要求比较高,关键是平时要精读诗歌。
C项中,苏词“孤鸿影”出现的情境是“缺月挂疏桐”的夜晚,是幽僻冷寂的环境;萨词“孤鸿影”出现的情境是“明月丽长空”的夜晚,是空阔高远的长空;具体意境不同。作用可以认为相同,都是与抒情主人公的孤单寂寞相呼应。
D项,涉及到诗歌内容的具体解读,苏词中“孤雁”最后栖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现高洁孤傲;萨词中“孤雁”栖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现出前途未卜的忧惧。
故选CD。
(2)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和比较阅读的能力。题干是“两首词在意境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题干已经给出比较阅读的内容——意境,所以本题也是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分析诗歌意境,在点出主要意象的基础上(先描述画面也可以)概括出意境特点,可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苍凉寂寥等。本题,答题时,分别根据两首词所写的内容,分析出其表达的意境即可。比如苏祠: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所以分析意境时通过“夜月”“梧桐”“树枝”“沙洲”这些意象营造了幽僻冷寂的境界。
- 16 -
萨词:上片前两句交待“见孤雁”的环境、背景:明月在天,把高远的夜空装点得分外美丽,月光下是一江澄净的秋水。词人感到时间过得很慢,秋夜显得格外漫长。后两句点明题中“见孤雁”三字,在这浩瀚的夜空中,词人说见不到南飞的乌鹊的踪影,所能见到的只有孤飞的鸿雁的影子。长空的空阔高远与孤雁的形单影只形成强烈的反差,此时独立船头的词人孤寂落寞的情怀。下片前两句说孤雁的过去——它从北方边塞飞来,在江河上孤独地飞,忍受着难耐的寂寞。后二句收束全篇,继续写雁,从眼前说到将来:秋风呜呜,夜里做梦,梦魂深感孤单;到下霜时分,孤雁栖息的芦苇荡将愈加寒冷。写出了孤雁的处境及其心态。也就较为全面地表现了词人自己南行途中的孤寂之感以及对前途的忧惧之情。所以分析萨词的意境时通过“明月”“夜空”“江水”“秋风”“白霜”“蒹葭”这些意象描写了一幅明月在天,夜空清丽,江水澄净,秋风呜呜,白霜漫天,蒹葭凄冷的画面,营造了空阔凄清的境界。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 16 -
相关文档
- 语文卷·2018届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三2021-06-0313页
- 天津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32021-06-0310页
- 天津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2021-06-0315页
- 语文卷·2018届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三2021-06-0219页
- 【物理】天津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2021-06-0216页
- 【物理】天津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2021-06-0214页
- 天津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42021-06-0113页
- 【物理】天津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2021-05-3117页
- 天津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32021-05-3111页
- 天津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42021-05-28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