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2013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实用文本阅读
新课标卷 1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 分)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
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 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
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大人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行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
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
龄的亲笔邀请信。5 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收到民众的热情欢迎
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
生活的人民效劳。”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
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
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
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
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报警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
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 年 10 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
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2 年 12 月 7 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 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
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 10 架轰炸机有 6 架被击落,逃跑的 4 架中又有 3 架损于途中。而志愿
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 1 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
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
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军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
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
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果然不出所料,23 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
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
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
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陈纳德 1942
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1943 年晋升为少将,同年 12 月,成为美国著名的
《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58 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5 年
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收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 年和中
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
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
·2·
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
(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
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
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人
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百度百科)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体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
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
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 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
奠他。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北
京青年报》2007 年 11 月 12 日)
⑴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都是(5 分)
A.在霍勃鲁克的大力推荐下,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亲自给陈纳德写去邀请信,陈
纳德接信后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
B.为扩建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三十多万民工只用三个月就完成全部工程,陈纳德认为,这是
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
C.陈纳德凭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中国抗战立下赫赫战功,自己也从一名退
役上尉成为闻名全球的“飞虎将军”。
D.作为一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飞虎队队长,陈纳德曾经登上美国著名的
《时代》杂志的封面。
E.为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飞虎队在中国浴血奋战,作出杰出的贡献,因此被国民政
府授予最高嘉奖。
⑵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 分)
⑶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⑷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参考答案:
四、(25 分)
12.(25 分)
⑴答 C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A、E 不给分。(5 分)
⑵①“二战”中立下赫赫军功: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建立地面空袭报警系统,组建飞虎队,给日
军以沉重打击;②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写有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又准确预测美国会卷
入战争以及日机袭击仰光的时间。(6 分)
⑶①强烈的正义感,过人的勇气:“七七事变”后立即决定留在中国支援抗战,即使美国国务院发
布命令也不撤回;②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克服了重重困难,招募志愿者来华参战;③真诚正直,
善良友爱:主动要求国民政府停发津贴,得到陈香梅的爱情,飞虎队队员每年都组织悼念活动。(6
分)
⑷①陈纳德精湛的飞行技术,过人的军事才能,在受聘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期间,得
到了充分施展的机会;②率领飞虎队在中国境内进行反法西斯斗争;③在中国抗战期间立下了赫赫
战功,从一个退休上尉晋升为将军,事业达到了辉煌的顶峰;④率领飞虎队与中国人民协同作战,
生死与共,结下深厚友谊;⑤受到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⑥和中国女子陈香梅产生感情并结为连理。
(8 分)
·3·
新课标卷 2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 分)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刘重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按照“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的条款,外国轮船在长江上触目可见,
令国人深感屈辱。1925 年 10 月,卢作孚邀约友人,集资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
回内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公司成立之初,整个家当只有一艘载重量 70 吨的小轮船,卢作孚就定下
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公司宗旨,展现了他的强国宏愿。当时,长江上游
航运正被外国轮船公司控制着,不多的几家中国轮船公司濒临破产,卢作孚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
虚”方针,在从未行驶过轮船的嘉陵江上开辟新航线,并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使公司站稳了脚跟,并
将航线从嘉陵江发展到了长江。从 1930 年开始,民生公司“化零为整”,逐步壮大实力,先后收购了
大批中外轮船,并控制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挤出了长江上游。经过多
年拼搏,到 1945 年,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不仅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而且
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
外誉为“中国船王”。
抗战爆发、国难当头的时刻,他号召:“国家的抗战开始了,民生公司应该首先行动起来参加战
争。”在他的指挥下,全体员工英勇投入到紧张、艰险的抗战运输中去。1938 年 10 月,武汉失守,
作为长江咽喉、入川门户的宜昌,聚集了大批难民和从沦陷区运来的大批航空器材、兵器及轻重工
业机器设备,急待撤往大后方。但是,按照当时的实际运力,至少需要一年才能运完。还有 40 天就
是长江枯水期,日本飞机不断轰炸,日军节节逼近,形势十分危急。在此关键时刻,卢作孚下令采
用“三段航行法”,除了最重要的军用物资及不宜装卸的大型机器设备直运重庆外,其他物资一律分段
运输,使航程缩短了一半或大半。硬是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
昌。
卢作孚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北碚乡村建设实验。1927 年,卢作孚被任命为北碚峡防局局长。峡
防局本来是一个主要针对盗匪的治安联防机构,但他却借此平台,提出“打破苟安的现局,创造理想
的社会”的口号,与民国时期其他乡村建设实验不同,他明确提出 “要将这一个国家现代化起来”,就
要“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为此,他精心设计了北碚的“乡村现代化”蓝图,“以嘉陵江三
峡为范围,以北碚为中心,要将嘉陵江三峡布置成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以
供中国“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经过努力,这个昔日贫穷落后、偏僻闭塞、盗匪横行的小
乡镇,终于建设成为“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陶行知参观后说,
北碚的建设“可谓将来如何建设新中国的缩影”。卢作孚也与晏阳初、梁漱溟一起,被称为“民国乡建
三杰”。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最好的报酬是求仁得仁——建筑一个公园,便酬报你一个美好的公园;建设一个国家,便酬报
你一个完整的国家。这是何等伟大而且可靠的报酬!它可以安慰你的灵魂,可以沉溺你的终身,可
以感动无数人心,可以变更一个社会,乃至于社会的风气。(卢作孚《工作的报酬))
②乡村建设在消极方面是要减轻人民的苦痛,在积极方面是要增进人民的幸福。造会众福,急公
众难。……我们要做这样的事业,便要准备人、准备钱、准备东西、准备办法,尤其要许多人分工
合作,继续不断地去办。(卢作孚《乡村建设的意义》)
③确立公众的良好秩序,完成一切物质基础的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和文化水准,使国家成
·4·
为一个本身健全的现代国家,尤为吾人必须全力趋赴的的积极目的。(卢作孚《论中国战后建设》)
④卢作孚先生作为旧中国一位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与张之洞、张謇、范旭东一起,曾被毛泽东同
志誉为旧中国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的人物。(胡德平《发扬和借鉴老一辈民族实业家的精神和经验》)
⑴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外国轮船公司垄断长江航运,外国商船在长江上横冲直撞,气焰嚣张,这直接促使卢作孚决
心创办中国人自己的航运公司.
B.为了赶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卢作孚下令一律采用“三
段航行法”,实行分段运输,大大缩短了航程。
C.由于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的辉煌成绩和完成抗战时期运输任务的卓越贡献,卢作孚不仅受到时
人的称赞,也一直为后人所推重。
D.从北碚的建设实验中,卢作孚认识到,乡村建设固然需要人、财、物,需要实施办法,更需
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分工合作,不断努力。
E.在卢作孚看来,中国战后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减轻人民的痛苦,增进人民的幸福,造公众福,
急公众难,并为此身体力行,全力趋赴。
⑵胸怀强国愿望的卢作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船王”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⑶卢作孚被认为“民国乡建三杰”之一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⑷为什么卢作孚被誉为“不能忘记”的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参考答案:
四、(25 分)
12.(25 分)
⑴(5 分)答 D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答 B、E 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
本题不给分。)
⑵(6 分)①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使民生公司的航运业务从嘉陵江扩展到长江;
②化零为整,逐步控制长江上游航运;③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及海外都建立分支机构,使民
生公司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⑶(6 分)①精心设计北碚的乡村现代化地图;②把北碚建成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
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③以北碚的实验作为“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⑷(8 分)①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爱国者:提出“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
国家”的强国宏愿,动员民生公司员工英勇抗战;②脚路实地、勇于实践的实干家:创办民生实业公
司,致力于北碚乡村建设;③具有现代意识的改革家:认为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要求是建立良好秩
序,注重基础建设,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④目标高远、不懈追求的理想主义者:把实现个人理
想与改造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5 分,答出 3 点给 8 分;给满 8 分为止。意
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辽宁卷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 分)
吴良镛:筑梦人生
·5·
①1922 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
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37 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
1940 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国破
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理想。
②1950 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
筑系。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
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
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
为不易。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
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
③“自古太守多诗人。”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
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
绣上图案。”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他
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
题困扰着。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吴良镛说:“民
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
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
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在这样一座“类四合院”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
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
④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
想。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
李芬芳。他常常对学生说:“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
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
⑤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
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并出版
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拓展为“聚落”的概念。在 1999 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
大会上,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
过。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
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⑥2008 年,86 岁的吴良镛在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被医生判断为难以再行走。但他按照科学方
法刻苦锻炼,努力坚持,很快就可以走路了。出院那天,满头银发的他亲笔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
苍劲有力的字迹,与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医生说,吴老不仅给建筑界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
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奇迹。
⑦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过:“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
中国两院院士、2011 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数不清的荣誉和成就并未
让吴良镛停下前行的步履。他每每凝思:“人们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
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
(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筑梦人生》)
⑴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本文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国际声望、事业追求及成就,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形
神兼备,故事性与励志性相统一。
B.青少年时期的家国之痛对吴良镛树立毕生筑梦为民居的理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经过不断思
·6·
考和创造性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建筑学界的领军者。
C.1999 年,吴良镛起草的《北京宪章》在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通过,这标志着中国
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
D.吴良镛认为,较之电影艺术,建筑是更为遗憾的艺术。因为后者完成后,将会矗立几十年甚
至几百年,修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E.本文写作态度严谨,文笔凝练,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刻画了一位专业造诣深厚、中西学养交融、
为理想而奋斗的中国建筑学家形象。
⑵本文第六自然段有和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⑶吴良镛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6 分)
⑷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
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参考答案:
四、(25 分)
12.(25 分)
⑴答 B 给 3 分,答 E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A.C 不给分。(5 分)
⑵①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从不同侧面突显其人格魅力;②丰富主题意蕴,增强艺术感染力。(6
分。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结合文本分析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⑶①理论建树方面,主要有“广义建筑学”理论、“人居环境”学说等;②实践业绩方面,如菊儿胡
同改造工程;③声望和影响力方面,如中国两院院士、2011 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
学会主席等;④人才培养方面,参与创建清华建筑系,桃李芬芳。(6 分。每答出一方面给 2 分,答
出三个方面即可。意思答对即可。)
⑷①城市管理者应具备人文关怀、审美修养。城市建设要体现对人的关注,使生活环境充满诗
情画意,富有美感。②城市管理者应具备历史意识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城市建设要尊重历史和文化
传统,要与原有的历史人居环境相融合。(8 分。要求就以上两方面分别探究,每方面 4 分;观点明
确给 1 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 2 分,联系现实给 1 分。)
山东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18 分)
定和[注]是个音乐迷
沈从文
①“定和是个音乐迷”,这句话从亲友口中说出时,包含了一种温暖的爱,而且说明定和为人与他
一群姐妹兄弟性情癖好的稍稍游离。
②我初次见定和还是民国二十年以前。他正在美专学习图案画,对于照相特别发生兴趣。可是
图案画在中国,提倡者既不知从中国的铜玉木石和丝毛织物艺术品参考取法,又缺少用欧美精美图
案作底子,且当时作用仅限于供应上海商业市场商品标志的需要,无前途可想而知。照相又只是从
光影分配布置中见巧的艺术,其艺虽巧,学成亦不甚困难。蕴藏于定和生命中特长,即那点混和了
忧郁幻想与奔放热忱而为一,对艺术几乎近于宗教虔敬的情绪,欲消纳它,转移它,当然只有用无
固定性音符捕捉热烈而飘渺观念,重新组织加以表现的音乐,方可见功。定和因此就改学了音乐。
这过程实由着迷起始,音乐迷的称呼即由此而来。
③二十六年春天,有位常走江湖的西洋朋友从上海过北平旅行时,他告诉我认识了一个朋友,
这人名张定和。认识以后从名姓上才想起一定是我的亲戚,这位西洋朋友说,定和身上的可爱处就
是那点超越功利世故的单纯气质,他觉得这是当时中国青年少有的气质。他们那时一同住在法租界
霞飞路附近一条马路上,各据一小房,比邻对窗,原本不相识。西洋朋友虽热爱人生,可不惯在已
·7·
够骚乱的上海弄堂房子中从耳朵浸入西洋古典音乐。定和却刚好买来一个廉价收音机,又借来个留
声机,把两种刺激耳膜的玩意儿,终日轮流开放,闹得个神经质的朋友简直要神经衰弱。最不能使
洋先生原谅的,也许还是定和午夜以后还在窗边手舞足蹈的狂态:一脑子古怪欲迸而未迸的狂态。
这个有修养的老洋人真上了火,皱了个八字眉摇头说:“嗐,艺术家,你难道当真已经和地球那边有
些人一样,为音乐着了迷吗?”过不久,他们在法租界的小饭馆同吃饭时,偶然有了说话的机会,一
谈天,才知道定和原来当真是个音乐迷。肖邦、巴赫、莫所特,或这位或那位,总之,凡是地球另
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
他的可爱处就是那点狂与痴混合作成的无可比拟的忠诚,简直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这位久住中
国的洋先生说:“这性格太可爱了。我就想不到十五岁就玩政治、二十岁就吃政治饭的早熟的中国青
年中,还有你这么一个天真烂漫的人!”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
④九年前的八月二十一,上海战事正十分激烈。定和担心他的乐谱会丧失,抱了一堆不值钱的
物事,由上海回到苏州家中。看看家中那一房子旧书,那几大箱旧画,以及那些老式大皮箱中的世
传的珍贵古玩、貂褂狐裘,觉得不拘是什么,都在战争中无意义,存在或遗失,对于他都无多关系。
临走时,只是抱了那一捆沉甸甸的旧乐谱,上路向后方跑。苏州,合肥,武汉,一直跑到重庆,知
道音乐迷的资格还存在,方才停住放了心。身边除了一堆使个人发迷的乐谱外一无所有,好,那就
啃乐谱吧,于是在国立戏剧学校教音乐了。这就是他后来作曲和近十年话剧发生重要关联的原因,
过不久,他又离开了剧校,转入重庆中央广播电台,任作曲专员,定期将新作的抒情歌曲,或与战
争时事有关的新歌曲,由电台广播。
⑤在困难的局面下,对伟大文学能产生如何作用,我不免感到困惑——可是却保留一点希望,
即文学或其他艺术,尤其是最容易与年青生命结合的音乐,此一时或彼一时,将依然能激发一些人
做人的勇气和信心,使之对一切不良现实所形成的信仰敢于怀疑,承认以后还知否定,于明日将来
接受更大挫败时,始终不至于随便倒下或退逃躲避,这点希望使我想起“音乐迷”三个字的庄严意义。
定和的年龄刚过青年而转入壮年时代,过去的“迷” 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
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选自《沈从文全集》,有删改)
【注】定和,即张定和,著名作曲家,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三弟。
19.本文第②段介绍“我”与定和初见时的情形,在文中有何作用?(4 分)
20.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4 分)
⑴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
早已把定和征服了。(2 分)
⑵过去的“迷” 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
涉。
21.本文③④段通过哪些方面的内容表现定和对音乐的痴迷?请作简要概括。(4 分)
22.定和追求音乐的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 分)
参考答案:
(二)(18 分)
19.(4 分)
①交代了定和选择音乐的过程和原因;②引出“音乐迷”的由来,呼应题目,为后面写他对音乐的
痴迷作铺垫。
20.(4 分)
⑴①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②定和被他们的作品征
服,同时也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
·8·
⑵①定和痴迷音乐并有了相当大的成就;②作者认为他不会满足当前的成就,而会在音乐之路
上更坚定地走下去。
21.(4 分)
①定和在上海痴迷于西洋古典音乐的情形;②定和在逃亡途中放弃其他而独带乐谱;③重庆避
难时继续迷醉音乐并以此为事业。
22.(6 分)
①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确立目标,并为之付出最大的心力,当会有所收获。②真正追求艺术,
应保持单纯的气质和忠诚的态度,不能急功近利。③要成事就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因外部环境的变
化而改变。
④艺术能激发我们的勇气和信心,即使在困难之中,也能给予我们鼓舞与力量。(答出其中三点
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福建卷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那一种遥远的幽默
杨芳
①本来曹禺从南开转学到清华,一半是为了王文显①。他早就听说,这位外国语文学系主任,对
戏剧颇有研究。
②但听课后,他竟有些失望。从头至尾,王文显都在念英文讲义,而且年年如此,从不增删。难
怪教《近代诗歌》的温源宁教授说,那情形“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礼”。
③即便在课下,他也枯燥无味。据说,学生登门拜访,大多是谈正事,说完便走,“没有人逗留,
也没有人希望延长约会时间”。
④他不苟言笑,瘦长白净的脸上,嘴角略微向下撇。1936 年外国语文学会的合影里,他穿件深
色的西服,搭配斜纹领带,背着手,和吴宓一左一右立在中央,满脸严肃。自 1915 年伦敦大学毕业,
王文显便在清华教书,直至 1937 年学校南迁。其间,他历任教务主任、代理校长和外文系主任。
⑤不同于为人的刻板,他写出的剧本却别有一番幽默,“没有丝毫沉闷无味之处”。
⑥在暗讽袁世凯称帝的喜剧《梦里京华》中,他写下一幕大小老婆争当皇后的闹剧:“大太太喘
气喘得活像夏天的狗。她旋转得眼花缭乱。一姨太太一个箭步跳到她身后,伸手要抓她的头发。她
没有抓住头发,仅仅撕下她的领子。”
⑦他的另一部英文喜剧《委曲求全》,写得则是教授勾心斗角的丑态。男主角是一位大学校长,
一出场,便抱着哈巴狗,大言不惭地对下人说:“我要不耍一点儿手腕,你想我能维持五分钟之久吗?”
⑧这是这位代理校长的切身感受吗?人们不得而知。至少,在现实中不大看得出来。在会议上,
他不慌不忙,不东拉西扯;做事方面,他一丝不苟,“各个方面无疵可求”。甚至,他永远一个样儿,
抽烟斗,打网球,夏天穿短装,冬天换长袍。
⑨温源宁说他“像个固定的设备毫无改变”,调侃他为清华的“不倒翁”和“定影②液”:“没有他,
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
⑩与学生曹禺的悲剧不同,王文显的作品是喜剧,充满了嘲讽,令人捧腹大笑后若有所思。《委
曲求全》在耶鲁大学演出时,《波士顿报》一位记者评价:“柔和的、恶嘲的微笑……实在是中国人
对于喜剧的一种贡献。”
⑾“(他的作品)是那种坐在小剧场里,一边喝着咖啡和茶,一边细细品味的话剧。”中国艺术研
究院话剧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耀杰说。
⑿1990 年,正读研究生的张耀杰在资料室无意中发现一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杂志。上面布满
·9·
灰尘,旧得“翻几下就会烂掉”,其中介绍了王文显。不同于那个年代常有的慷慨激昂,他的文字温文
尔雅,很有情趣。
⒀“这种情趣充满了文人式幽默,没有火药味,温厚中带着一丝人文关怀。”张耀杰说,“我们现
在很少还有这种幽默。”
⒁只是这种情趣“缺乏战斗性”,这些文字也在以往的戏剧史研究中被忽略。出版于上世纪 80 年
代、被称为中国戏剧史权威著作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一书,732 页里对他的介绍只有薄薄 4 页。
“剧中所表现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基于这种精神对中国黑暗现实的批判,是在历史上起了
进步作用的。”书中写道。
⒂清华大学图书馆东北角不远处,曾是王文显居住的北院住宅区。梁启超、朱自清等学者也一度
在这里居住。
⒃而如今,这里则是一大片草坪,稀稀拉拉种着柳树和杨树,有学生在看书,也有老人推着童车,
早已不复是“点点翠竹千般绿,几条小路尽文人”的景象了。
(摘编自《过去的那些人》)
【注】①王文显(1886~1968):中国现代戏剧的重要先驱之一。②定影:把经过显影的感光材
料放入配好的药液里,溶去全部的卤化银,只留下银质的影像,并把影像固定下来,不再变化。
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第②段说温源宁用“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礼”一语描述王文显上课的情形,写出
了他严肃、枯燥的授课特点。
B.第⑥段引用《梦里京华》对大小老婆争宠的生动描写,目的是为了突出袁世凯称帝的荒谬,
说明王文显的剧作别有一番幽默。
C.王文显的话剧作品文字饶有情趣,值得细细品味;他追求的风格与当时的社会潮流不尽吻合,
其作品透露出一定的人文情怀。
D.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王文显旧居周边的环境与情景,营造了肃杀悲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
王文显的深切怀念与沉痛哀悼。
E.“那一种遥远的幽默”意味深长,“遥远”既指王文显的喜剧已少有人知,也指王文显式的幽默
在如今的文学作品中已不多见。
14.文章已有“《梦里京华》”一例,为何还要例举“《委曲求全》”?请简要分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根据文本,探析“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
清华”这句话的涵义。(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
13.(5 分)B、D
14.(4 分)(要点)①增强说服力,进一步突出王文显剧作别有一番幽默,肯定他喜剧创作的能
力和影响。②引出下文对王文显任代理校长时行事风格的叙写,形成对比,以突出王文显治校的持
重务实,一丝不苟。(意思对即可。)
15.(6 分)(要点)①(表层方面)王文显身上体现了清华的特质与精神,在清华有着重要的地
位。②(深层方面)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包容的治校理念,是清华的灵魂。坚守学术性和包容性,清
华就不会因为任何变革而改变;反之,清华将不再是“清华”。(意思对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
可)
湖北卷
·10·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罗曼·罗兰
徐志摩
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
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
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
“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
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
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
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
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
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③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
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④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
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
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
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
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
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
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
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22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
写满38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
在我的眼里。”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
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
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
的异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
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
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
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⑤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
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12部长篇剧本,3部最著名的传记,10
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直
到他将近50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
悴不怠的罗兰身上:“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
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
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
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
·11·
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
B.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为
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
C.第④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
冲击和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
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
E.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力量来
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17.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艺术?请结合原文
第②段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18.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4分)
19.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
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参考答案: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20分)
16.(4分)A、E
17.(4分)
①罗兰痴迷于音乐,音乐是他的生命。德国的音乐充满艺术魅力,滋润了罗兰的心灵。②他开
始接触德国音乐的时候,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德国人,也不了解“德国”一词意味着什么。
18.(4分)
①音乐的天才,杰出的文学家。②真理的寻求者,时代的圣人,理想人格的化身。
19.(8分)
①一个人应该转益多师。罗兰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英雄”。莫扎特与贝多芬奠定了罗兰的艺
术基础;莎士比亚拓展了罗兰的艺术世界;托尔斯泰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②要选择真正的“英雄”。
罗兰的“英雄”莫扎特、贝多芬、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都是世界性的先圣与时贤,是人类艺术史上的
丰碑。③在“英雄”的影响下,自身还应不懈地努力。罗兰在坚持不懈并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后,才逐
步被世界认识与接受。(联系现实略。此题考生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正常评分)
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小题。(15 分)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
赵野木
①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叫“山水画”。山水画滥觞于六朝,
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
②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盛唐画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
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石结构不同,因而
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
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
等。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
③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又变小斧劈为大
斧劈”。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这位无锡人画的
·12·
是太湖边上的石头。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边石头上的层理相符。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
峰打草稿”,创造出拖泥带水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
④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
代的山水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种岩石:折带
皴画的是水平层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岩;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
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
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沙岩。
⑤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
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一般地说,比较
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
地质学上称为“褶皱”。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
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
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
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
那些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
⑥这些皴法只是表现自然山石手法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的山岩,千番模样,万种风姿,光用这二
十来种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山水画的成熟过程就是画家用笔从简单到
复杂的丰富过程。因此可以说,山水画的历史就是皴法不断发展的技法史。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
必定是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的人。现代画家傅抱石画华山偏不用前人的荷
叶皴,而创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抱石皴,把华山的“雄伟”表现得更为理想。另一位画家石鲁在陕北黄土
原上也创出了一种表现黄土高原的新的皴法。
⑦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法国画家塞尚曾说过:“为了画好一张风景画,应先明了地质学上的
地层。”中国古代画家并不一定懂得地质学,但他们凭着自己精确的观察,发现了山石结构、地质构
造的不同,探求出新的画法去表现自然。如果今天的山水画家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对绘画一
定大有裨益。
(选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有删改)
19.第②段说“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
工的山水”,你如何理解?(4 分)
20.简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5 分)
21.古今山水画家为什么要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皴法?请结合文意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19.(4 分)①用皴法创作的山水画是画家师法自然、表现自然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山水
样貌的描摹反映。(2 分)②山水画对自然山水的表现,在“外师造化”的基础上,融入了画家本人主
观的理解和体验,经过了艺术的提炼和加工。(2 分)
20.(5 分)①结构上承上启下。(1 分)②内容上,举例说明山水画的皴法来自于画家对自然山
石的观察写生。(2 分)并由不同皴法对应不同的山石,引发山水画是否反映了地质规律的讨论。(2
分)
21.(6 分)①从表现对象看,自然山石千姿百态,不同山石需要不同的皴法来表现,现有皴法
不能完全表现它们,因此需要发展出新的皴法。(3 分)②从画家的艺术追求看,有成就的山水画家
·13·
为了不落前人窠臼,更准确地表现对象,精益求精,并发挥创作个性,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皴法。(3
分)
相关文档
- 2017-2018学年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襄2021-06-0419页
-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2021-06-045页
- 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大题精做专题1古2021-06-0415页
- 2018-2019学年广西桂林十八中高二2021-06-0410页
- 2020秋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2021-06-0421页
-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2021-06-0430页
-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2021-06-042页
- 语文卷·2018届河南省濮阳市高三第2021-06-0411页
- 高一语文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2021-06-049页
- 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2021-06-04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