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0 KB
  • 2021-06-04 发布

最新高中语文精品教案《琵琶行并序》设计方案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教学大纲中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2) 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艺术特点,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欣赏古典诗歌的水平。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以前学过几篇。 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 感受“声中之情”“文中之情”。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 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但听者、演奏者的 心理是很难摹写的。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 的难点。) 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 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分析 鉴赏诗歌的能力。④初步学习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 热爱新社会的感情。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 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 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 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 面的缺乏和不足。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 资源及环境):教学思路设计为“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在教学 过程中指导学生精读(把握语气、节奏、感情),通过提问设计、板书设计,师生讨论分析 等来掌握本诗的特点和思想情感,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一、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 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 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 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 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 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 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 几个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 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 人”的感慨。 2.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可以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 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 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 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对音乐的描写尤有独到之处。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 的,如何借助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呢?为什么读着白居易的文字就仿佛亲 耳听到了音乐一般? 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a, 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b,这一段根据演奏 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c,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 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d,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 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用一连串比 喻反复形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些诗句都是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 作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b,善用拟声词和 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写弹者和听者 的感情交流,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制”“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 恨生”等等,都让人感到那琵琶声中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听者的共鸣。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让学生回答怎样的问题,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 的心情吗?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 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 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 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 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 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三、对文章进行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 (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总结: A、 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 有相似之处。 B、 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 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 赠之。 四、课外延伸: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如在课堂上出示《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 关于王小玉说书的片段。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此外学生还可去找描写音乐的文章和诗 歌,如《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等。 五、作业: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 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 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 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在课前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 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 的故事。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评价对象 评价等级 评价目的 评价结果及其原因分析 和应对方法 分组讨论过程 中学生的参与 度 A.90%以上 B.60%到 80% C.60%以下 对问题设计合理性 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的评价 A 绝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加 分组讨论结果 对课程引入和 展开起到的支 撑作用 A.有效 B.基本有效 C.不理想 对问题设计针对性 的评价 A 通过讨论,学生学习目标基本达 成 有无发现思维 活跃和观望的 学生? A.有 B.无 对两个极端学生 的关注和评价 A 有个别学生能联系初中教材中 对声音的描写的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 点有无解决? A.有意义的解 决 B.基本解决 C.不理想 对问题设计有效性 的评价 A 通过三次对声音的描写及作者 的感受,教学重难点基本解决 学生对自己在 本节课学习状 态的满意度 A.比较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体现学生的自我认知和 自我评价能力;反衬课 堂教学的满意度 A 通过检测,学生对本课的设计和 教学较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