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6.35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三校联考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儒家崇圣、墨家尚贤相反,道家对于圣贤一直保持着理性的抵制,如老子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庄子的“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在于使老百姓回到纯然朴素的状态中,削弱社会的等级差别和能力差异。法家所提倡的尚法不尚贤,意在废除人为的能力评判、德行评骘,从而使法律成为衡量人际关系的唯一标准。道家想要社会回归于原始初朴的状态,实际上消解了社会组织的全部意义,而法家所设立的法,恰恰是为了维护在乱世之中的公共秩序,以期在圣人与贤臣之外,建立一个更具有可行性的社会秩序的维持方式。
法家所强调的人才选拔,不是出于道德的考虑,而是出于责任和能力的考量,试图建立一个有法可依、责权分明的公共社会。《慎子·君臣》中提出“官不私亲”的原则,肯定了选官必出于公。《慎子·威德》中强调,天子、国君、官长必以天下、国家、官事为本,而不能以天子、国君、官长自身的私权为本。
先秦法家以官职的大小、官阶的高低作为衡量士人社会价值的尺度。遴选出来的官员未必都是圣贤之人,但他们却是社会治理的具体执掌者,肩负起规范社会运行的责任。在君主制官僚体系下,官员的本职角色只能是协助君主治理人民,多在上向君主负责,少在下向民众负责。先秦法家吸收了道家思想,提倡君王垂拱,官员任事,《慎子·民杂》论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更是用摇木、张纲及救火三事为例,肯定了官员在君民之间的过渡作用。尽管最终的决策权仍掌握在君王手中,但官职是因其客观必要性而存在的,官员在执事时也是相对独立的,必须遵守一切为公的基本准则。
官员行使职权时,要废私立公,明于公私之分,做到清廉、方正、奉法,这是官员的公共责任。法家明确反对官员有私,批评“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群臣持禄养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官员一旦结交私人关系,很容易玩忽职守。不过,法家也承认官员在私人领域内有私,个人的私心并不绝对与公共责任冲突。
官员的社会责任不仅是承担应做的社会事务,还有一层涵义是在没有处理好时,官员要受到谴责和制裁。先秦法家完全不寄希望于道德说教,凡事一决于法,由君王对官员察言、任事、观行、考功,任何官员为政的任何环节,只要有所违背或者有所不妥,就必须对其有相应惩戒,绝不能枉法而任由之。这其实可以看作是官员问责机制的早期简单形态,问责的原则是法,问责的主体是君王,问责的方法是赏罚制度。
(选自《天下责任与先秦诸子学说的内在差异》,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道家、法家并不崇尚圣贤,前者对其理性抵制,后者对其有暴力抑制的倾向。
B. 法家强调对于人才选拔问题,不用考虑备选者的道德,要考虑其责任和能力。
C. 君主制下官员主要向君主负责,在君民间起过渡作用,而其执事则相对独立。
D. 法家认为官员要公私分明,认为其一旦结交私人关系,极易与公共责任冲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强调了法家不尚贤而尚法、以法律为唯一标准衡量人际关系的看法。
B. 文章大量引用古籍,主要是为作者的观点提供支撑,比单纯的分析更有力度。
C. 文章由总到分进行论证,先提出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介绍法家的法理思想。
D. 全文用对比、举例等方法,阐述法家、儒家体系内涵,意在引出“问责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道家和法家的不尚贤,目的都是使社会恢复到原始初朴、更有秩序的状态。
B. 认为“官不私亲”,要求治国者以天下、国家、官事为本,这在当时是客观、进步的。
C. 必须惩戒未承担相应社会事务或为政有所不妥的官员,是问责机制的雏形。
D. 法家要求行使职责的官员废私立公、分清公私,对当今治政有一定的启发。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法家对圣贤有暴力抑制的倾向”错误,属于无中生有,文章第一段只是说“法家所提倡的尚法不尚贤,意在废除人为的能力评判、德行评骘,从而使法律成为衡量人际关系的唯一标准”,并不能体现出对圣贤有暴力抑制的倾向。B项,“不用考虑备选者的道德”错误,说法过于绝对;第二段的表述是“法家所强调的人才选拔,不是出于道德的考虑”,文中说的是“不是出于道德的考虑”,选项变成“不用考虑”,故错误。D项,“极易与公共责任冲突”错误;原文倒数第二段的表述是“法家也承认官员在私人领域内有私,个人的私心并不绝对与公共责任冲突”。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并考查对文章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论证的结构等的把握能力。D项,“阐述……儒家体系内涵,意在引出‘问责制’”错误;从文章来看,对于儒家,文章只是在开头进行简略描述——“与儒家崇圣、墨家尚贤相反”,而且阐述内涵的目的也不是引出“问责制”。本文属于总分结构,先在第一段提出观点——尚法不尚贤,然后从不同角度介绍法家的法理思想,而“问责制”只是其中之一。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道家和法家的不尚贤,目的都是使社会恢复到原始初朴、更有秩序的状态”错误;选项把对道家、法家观点的表述混淆在一起,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道家对于圣贤一直保持着理性的抵制,……在于使老百姓回到纯然朴素的状态中”“道家想要社会回归于原始初朴的状态”,可见“使社会回归于原始初朴的状态”只是道家的观点;第一段说“法家所设立的法,恰恰是为了维护在乱世之中的公共秩序,以期在圣人与贤臣之外,建立一个更具有可行性的社会秩序的维持方式”,“期”意思是“希望”,可见“在乱世之中,建立起一个更具有秩序的社会”只是法家的构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达里诺尔的车辙
刘斌立
在中国的北方,有一片湖,名字叫达里诺尔。
从我记事起,我的父亲就告诉我,他的故乡,就在中国北方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上,那里有美丽的达里诺尔湖。
我出生在加拿大一个叫桑贝德的小城,我的父亲在他20岁的时候来到这里并认识了我的母亲。离我们家大概5公里远就有一片名叫苏必利尔的大湖,父亲说他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居住,是因为这里也有与达里诺尔一样的湖水和夕阳落红映衬下的火烧云。
当飞机平稳地降落在首都机场时,我知道终于可以与父亲一起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故乡了。我们没有任何停留,几乎是驱车直接从首都机场奔向了北方的草原。我知道不管是我还是父亲,都迫不及待。
当路边的景色渐渐变成了小沙丘和一簇簇的灌木植被丛的时候,我知道我们离草原不远了。
“父亲,这就是这些年新闻上在说的草原沙化吧?”我看了一眼副驾驶座上的父亲说道。
父亲回给我的是他惯常的微笑和沉默。
我看了一眼导航,我们的车正在穿行浑善达克沙地。穿过这片正在沙漠化的地方,我们将进入锡林郭勒草原。而达里诺尔就在草原深处。
前方的道口,终于出现了一块指示牌,“达里诺尔”就在东行50公里的地方。
我猛地一踩油门,开始加速。不知道是激动还是感慨,我竟然忍不住悄悄淌下了眼泪。我不敢转头去看父亲,我更无法知道他看到这些熟悉又陌生的故土是怎样的心境。
达里诺尔就在眼前,已经水天一色。我们到达的时候,正是黄昏,正是那个被父亲回忆了无数次的黄昏。这个蒙古高原上的湖泊,亿万年来就像明珠一样镶嵌在这片净土上静静地等待着她的孩子们。
突然间,落日横亘在湖水与天空之间,把天空的万丈云彩染成了血红。而湖水如镜面般,倒映出天上的映像。我惊呼着抱起父亲,奔向湖边的一座小丘。
我们俩静静地站在那里,任晚霞洗礼。湖面上的点点涟漪悄悄划破了湖面的平静。
“那是天鹅!”我小声惊呼着,生怕打扰了那些精灵。
“父亲,那是你说过的天鹅,达里诺尔真的是天鹅湖!”我的眼泪再也无法忍住,怀抱父亲骨灰盒的双手颤抖不已。
我只能盘腿坐在山丘上,让骨灰盒上父亲永远面带微笑的照片朝着达里诺尔。
“父亲,您不用担心了,您看达里诺尔还是那么地美,这里的水、天空、黄昏,都如您跟我说的一样。我想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也会像您一样热爱这片湖泊。我想我可以如您的愿了。”
我抱起父亲的骨灰盒,慢慢走向湖边。
可远处的一声口哨将我从思绪中拉回。我看见一人一骑飞驰而来。
“你要做什么?”马上的那个蒙古族青年诧异地看着我。
“我们不允许靠近湖水,更不能往湖水里倒东西。”他看着我怀抱着的盒子,说道。
“这是我的父亲,他就出生在这里,我们从遥远的加拿大回到故乡。他想落叶归根。”
蒙古族青年拉着缰绳,在我面前辗转、犹豫着。
“希望长生天庇佑草原,让达里诺尔收留我父亲吧。”我用我父亲曾经祈愿的语言,向他诚恳地请求。
他没有说话,但我看到他眼神里的柔软和敬畏。他点了一下头,掉转马头而去。
如海一般辽阔的达里诺尔,在有节奏的湖水拍岸声中,接纳了我的父亲。这是一个游子落叶归根最好的归宿,也是我父亲的遗愿。
我擦去脸上的泪痕,开车离开湖区。我尽量沿着那条我来时的车辙行驶。希望明年春天,达里诺尔湖畔的这条被我碾压的车辙就会被新的生命覆盖。
我从后视镜里看着车后留下的车辙,从达里诺尔而出,蜿蜒曲折,随着我走向远方,亦如我的父亲和族人们在这里出生,从这里走向远方,但不管到哪里,他们对于故土和自然的热爱,才能让每一个“达里诺尔”生生不息。
我想,这是我父亲留给我的,我也应该告诉我的孩子们。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6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选择在桑贝德城定居,并且离城不远处的苏必利尔湖的湖水和夕阳落红映衬下的火烧云与达里诺尔湖的相同,可以缓解他的思乡之苦。
B. 作者在文章中是一步步揭开父亲已经去世的谜底的,直到“我惊呼着抱起父亲”读者才知道,这位父亲已经变成了骨灰。
C. 描写蒙古族青年的笔墨虽然不多,但作用较大,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蒙古族人对故土和自然热爱与守护的一种传承。
D. 文章描写的是一个儿子,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父亲的骨灰从遥远的国外回到故乡的故事,表达游子对故土和自然的赤诚之心。
5. 请结合文本,谈谈画横线的句子中“车辙”的象征意义。
6. 本文画波浪线部分对达里诺尔湖景色的描写在写法上较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4. B 5. “达里诺尔”的车辙,象征着“我”的父亲和族人走向远方的轨迹;这个轨迹的起点永远是“达里诺尔”,终点也永远是“达里诺尔”;表达了“达里诺尔”人对故土和自然的热爱。
6. ①比喻:把蒙古高原比作明珠,把湖面比作镜子,形象地表现了湖泊点缀高原、湖面平静的特点;②拟人:“静静地等待着她的孩子们”,以达里诺尔具有“母性”的特点,侧面表现这里的人对达里诺尔湖的热爱与依恋之情;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善用动词,抓住客观景物瞬间的变化,表现出壮丽、幽美的意境。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直到‘我惊呼着抱起父亲’读者才知道,这位父亲已经变成了骨灰”错误;从文中可以知道,“我惊呼着抱起父亲”时读者还不知道父亲已经变成骨灰,应该是直到“我的眼泪再也无法忍住,怀抱父亲骨灰盒的双手颤抖不已”“我只能盘腿坐在山丘上,让骨灰盒上父亲永远面带微笑的照片朝着达里诺尔”时才知道,“我”抱的是父亲的骨灰。
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文本,谈谈画横线的句子中‘车辙’的象征意义”,这是考查词语的含义,且是“象征意义”。首先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我从后视镜里看着车后留下的车辙,从达里诺尔而出,蜿蜒曲折,随着我走向远方,亦如我的父亲和族人们在这里出生,从这里走向远方,但不管到哪里,他们对于故土和自然的热爱,才能让每一个‘达里诺尔’生生不息”,先理解“车辙”的本义,是指车轮辗出的痕迹,此处是说“我”的车子在“达里诺尔”留下的痕迹,再结合“亦如我的父亲和族人们在这里出生,从这里走向远方,但不管到哪里,他们对于故土和自然的热爱,才能让每一个‘达里诺尔’生生不息”这句来理解其象征意义,“亦如”,意思是“也就像”,可见此处的“车辙”象征着父亲和族人走向远方的轨迹,而这个轨迹的七点和终点都是“达里诺尔”,这表达了对故土的热爱。
点睛: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比如本题中,要求结合文本理解“车辙”的象征意义,应先理解“车辙”的本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其象征的对象,理解其象征意,“,亦如”,“车辙”是指车子留下的痕迹,在句中本指“车后留下的车辙”,其特点是“从达里诺尔而出,蜿蜒曲折,随着我走向远方”,紧跟着后面说“亦如我的父亲和族人们在这里出生,从这里走向远方”,这是说父亲和族人走向远方的轨迹,“但不管到哪里,他们对于故土和自然的热爱,才能让每一个‘达里诺尔’生生不息”,流露出对故土和自然的热爱。
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本文画波浪线部分对达里诺尔湖景色的描写在写法上较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确画线句是“对达里诺尔湖景色的描写”,可见是对写景句的鉴赏,这就明确了鉴赏的方向,可以从修辞、动静、感官、虚实、空间、色彩、遣词造句等方面赏析。先找到画线句,“这个蒙古高原上的湖泊,亿万年来就像明珠一样镶嵌在这片净土上静静地等待着她的孩子们”“突然间,落日横亘在湖水与天空之间,把天空的万丈云彩染成了血红。而湖水如镜面般,倒映出天上的映像”,“像明珠”“湖水如镜面”,“像”和“如”是比喻词,“明珠”“镜面”是喻体,本体是“蒙古高原上的湖泊”“湖面”,这是使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湖面的平静与光洁;“静静地等待着她的孩子们”,“等待”本是人的动作,此处用来形容“这个蒙古高原上的湖泊”,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前一句“镶嵌”“静静等待”,这是静态的画面,后一句“突然间,……”,画面由静转动,作者抓住景物瞬间的变化表现出达里诺尔壮丽的景象。
点睛:鉴赏语言是高考常考题型之一。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鉴赏对象的表达方式,如属于人物描写,一般从修辞、动作、细节等角度入手;如属于景物描写就应从下面的五个角度作答。即修辞手法(优先);表现手法(次之);表达方式(其次);文章章法;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然后明确句子陈述的对象,分析效果的时候,要注意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情感(心理、品质等)。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比如本题中,题干以及暗示画线句属于景物描写,故应从修辞、动静、虚实、空间、感官等角度入手,然后抓住语句中“像”“如”“等待”等词语从比喻和拟人的角度分析其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筠字元礼,又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职。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筠为文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约常从容启高祖曰:“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其见重如此。普通元年,以母忧去职。筠有孝性,毁瘠过礼,服阕后,疾废久之。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其自序曰:“余少好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六载矣。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馀卷。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又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沈少傅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节选自《梁书·王筠传》)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未有居郎署者 居:居住
B. 以母忧去职 忧:丁忧,指直系亲属去世
C. 老而弥笃 笃:执着
D. 身为四代之史 身:亲自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时人为之语曰 公为我呼入
B. 乃欣然就职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 其见重如此 其孰能讥之乎
D. 不足传之好事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B. 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C. 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D. 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服阕:指守丧期满,除去孝服。古人家中有亲人去世,都要按礼制守丧一段时间。
B. 本草:本草是中草药的另一种说法,这里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C. 子史诸集:“子”指诸子著作,“史”指史书,“集”指诗文总集。
D. 爵位: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各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
【答案】7. A 8. A 9. C 10. B
11. 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宗”“逮”判断句式)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项,“未有居郎署者”,“居”如解释为“居住”,则与语境不合;从语境来看,“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筠曰……乃欣然就职”,从“欣然就职”可以知道,前面所说“居郎署”应该是指在郎署任职,“居”应解释为“任职”。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A项,两句中的“为”都表示行为动作的替代,可译为“替,给”。B项,“乃欣然就职”,“乃”,“于是,就”;“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乃”是副词,“才”。C项,“其见重如此”,“其”,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代词,译为“他”;“其孰能讥之乎”,“其”放在疑问句的开头,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D项,“不足传之好事”,“之”,用作代词,代指王筠的作品集;“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之”是结构助词,可作定语标志,译为“的”。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比如两个“为”在句中位置一样,且后面都跟代词,故用法相同;如两个“其”,一个放在动词前面,是代词,一个放在疑问句的开头,且后面已经有了主语“孰”,“其”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首先将句子带回原文,结合文意理解大意,“中大通二年(梁武帝年号,值530年),调任司徒左长史,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去世,皇帝命令(王筠)写一篇哀策文(祭文),(这篇文章)又再次令(皇帝或大家)叹服点赞欣赏。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这段话主要是叙事,可以先抓句中的名词,如“中大通二年”“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哀策文”“筠”“才名”“刘孝绰”,然后借助语法知识进行排除,“为”,动词,写,宾语是“哀策文”,即“祭文”,故“哀策文”不能分开,排除AB两项;“弘厚”是指“筠性”,“高人”是古今异义词,高人一等;“少”是指年轻时候,是“擅才名”的时间状语,不能断开,排除D项。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项,“本草……这里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误;本草是中草药的另一种说法,古人有大量关于中草药的著作以本草命名。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判断句;“宗”,宗师;“咨嗟”,赞叹;“以为”,认为;“逮”,及,赶得上,“不逮”,赶不上。
参考译文
王筠字元礼,又字德柔,山东琅玡临沂人。王筠小时候就机警敏悟,七岁就能写文章了。十六岁时,创作了《芍药赋》,十分优美。等长大了,喜欢清静热爱学习,与堂兄王泰齐名。当时陈郡有个谢览,谢览有个弟弟叫谢举,也都有很好的声誉,当时的人们给他们编赞语(或童谣)说:“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王泰,“养”是王筠,都是他们的小名。(王筠)起初任职是中军临川王行的参谋,后调任太子舍人,又升任尚书殿中郎。琅玡王氏渡过长江(指东晋建国)以来,就没有在郎署任职的人,有人劝(王筠)先观望不要出任,王筠说:“陆机(曾历任平原内史)可以说是东南俊秀,王坦之(字文度,东晋名臣)更是独步江东,我得以与这些前辈并驾齐驱,哪里会有遗憾。”于是高兴地去上任。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王筠作文章(当时主要指赋)能押险韵(生僻少用的韵),每次官宴上一起作赋,(王筠的作品)文辞必定最具鲜妍美妙。沈约常常很平静地启奏高祖(梁高祖武帝萧衍)说:“近年来晚辈中的名家,只见王筠独步文坛了。”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昭明文选》)喜爱文人雅士,常常与王筠、刘孝绰、陆倕(chuí)、到洽、殷芸等在玄圃(建康宫中名园,时作讲经之所)吃喝游乐,太子独独牵着王筠的手抚揽着刘孝绰的肩膀跟他们说:“这正所谓左手拉着浮丘的袖子,右手拍着洪崖(与浮丘、安期生并举为仙人的代称)的肩膀啊”。他被(太子)看重竟到了这样的地步。普通元年(梁武帝萧衍年号,值520年),(王筠)因为母亲去世要守丧而离职。王筠很有孝顺的天性,为守丧自我毁伤超过了礼制规定的程度,服丧期满后,还因为就此患上的疾病在家休养了很久。中大通二年(梁武帝年号,值530年),调任司徒左长史,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去世,皇帝命令(王筠)写一篇哀策文(祭文),(这篇文章)又再次令(皇帝或大家)叹服点赞欣赏。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他在自己的序文中说:“我小时候就喜好书,老来越加执着。即使是偶然看见的或暂时翻看的,都会马上做好标注笔记,后面重新认真思考阅读,欢欣的兴致会越加深浓,渐渐地形成习惯并且性格养成,写文章也就不会觉得笔力不够。从十三四岁起,即前朝齐建武二年(齐明帝萧鸾年号,值495年)乙亥年,到梁大同六年(武帝年号,值541年),已四十六年了。儿时读《五经》,都是七八十遍。喜欢《左氏春秋》,吟咏背诵常常用来充实口头表达,‘广略去取’(魏晋时期流行的“手抄口诵”读书方法,边读边诵,专拣需记诵的部分,遇虚词及不当处还时有改易)隔三岔五地抄写。”其余读过的经典比如《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神农本草经》)等都会抄上两遍。诸子、史籍等各种文集都抄一遍。从未请人或借用他人之手,一律亲身自己抄录,大大小小一百多卷。不足以让它流传出去于世有益,只不过用来防备遗忘罢了。”又在写给各个儿辈述论家道世系的书信集中说:“史书上称道安平(今河北安平)崔氏家族和汝南(今属河南驻马店)应氏家族,说他们都世世代代出有才华的文士,所以范蔚宗称汝南崔氏是‘世擅雕龙’(世世代代擅长写文章辞赋,可联想《文心雕龙》)。然而延续不过父子两三代罢了;不是能在七代之中,名望盛德光辉相承,家族爵位世代相继,人人作文成集传于后世,像我们王氏家门这样的。沈少傅沈约给人们说:‘我小时候就喜好诸子及百家的言论,亲自担任过四代皇帝的史官,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来没有爵位世世继承,文章才华代代相传,能像王氏家族这么繁盛的。’你们好好恭敬地考察人家的家道门风,想想各自该怎么努力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茸平 ,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迁彰武军承宣使。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史 郭浩传》)
12. 下列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
B. 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
C. 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
D. 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 郭浩卓有见识,钦宗即位后曾召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朝廷虽采纳了他的建议,但因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 郭浩、吴玠共同破敌,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两人产生隔阂。被调往金州。
D. 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间,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14. 将文中划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答案】12. B 13. B
14. 我在任时已听到警报,担心夏人一定会乘机侵占边地,希望朝廷选派将领设置守备。(“虑”“乘间”“设备”)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首先将句子带回原文,结合文意理解大意,“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迎着敌阵前进,被流箭射中左肋,发怒不去拔箭,奋力大呼,活捉到贼人才停止;各军跟着前进,敌军逃走,郭浩从此知名”,这句话主要是叙述事情,可以先抓句中的名词,比如“敌”“石尖山”“浩”“流矢”“左肋”“诸军”等,然后借助语法知识进行排除,“冒阵而前”是“浩”的做法,不能断开,且后面一句主语是“流矢”,谓语是“中”,宾语是“左肋”,主谓宾俱全,故排除AD两项;“奋力”是状语,修饰“大呼”的状态,两者不能断开,故排除C项。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项,“朝廷虽采纳了他的建议”错误;原文说“会和战异议,不能用”,意思是“正逢朝廷大臣议和议战意见不同,郭浩之策没有被采纳”,由此可见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B项,考生可以借助“钦宗即位后”“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快速找到设题的区域,“钦宗即位,……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由此可以知道,郭浩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闻”,听到;“警”,警报;“虑”,担心;“必”,一定;“乘间”,趁机,“间”,间隙,机会;“盗边”,侵占边地;“愿”,希望;“设备”,设置守备。
参考译文: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曾率领一百名骑兵来到灵州城下,夏国以一千名骑兵来追赶他们,郭浩亲手斩杀两名骑兵,提着首级返回。跟随种师道进军修筑茸平寨,敌军占据并堵塞水源,来断绝宋军的饮水,郭浩率领几百名精锐骑兵夺取了它.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迎着敌阵前进,被流箭射中左肋,发怒不去拔箭,奋力大呼,活捉到贼人才停止;各军跟着前进,敌军逃走,郭浩从此知名。积功升任忠州刺史。钦宗即位,因种师道推荐,被皇上召见应对,他上奏说:“金军长期在外,一心想着回归。请求派轻兵从小路驰往滑台,等他们渡到一半时,就可发动攻击。”正逢朝廷大臣议和议战意见不同,郭浩之策没有被采纳。皇上询问西边事务,郭浩说:“臣在任时已听到警报,担心夏人一定会乘机侵占边地,希望朝廷选派将领设置守备。”不久西夏军队果然进攻泾原路,夺取了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年间开拓之地,又全部失去。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军攻取长安,泾州守将夏大节弃城逃跑,郡人也投降了金军。郭浩正好在半夜时来到郡中,他只率领了二百人,捉到金兵,让他们返回,说:“替我告诉你们的将领,我是郭浩,想要交战就立即来决一死战。”金军于是退去。绍兴元年,金军攻破饶风岭,盗取梁州、洋州,进入凤州,攻打和尚原。郭浩与吴璘前去救援,斩杀俘获敌人数以万计。升任邠州观察使,调任知兴元府。飢民在米仓山聚结作乱,郭浩讨伐平定了他们。调任知利州。金步兵骑兵十多万攻破和尚原,进而窥视川口,到达杀金平,郭浩与吴玠大败金军。升任彰武军承宣使。吴玠查究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暗地与敌人勾结.而利州方面的审讯结果不同,由此吴玠与郭浩开始不和,朝廷就调任郭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损破坏得特别严重,户口也没有几家,郭浩招集安抚流亡之人,开辟营田,朝廷把他所作所为颁示各路。其他军队因为军需困乏需要朝廷补给,而只有郭浩把积余的十万钱资助给户部,朝廷嘉奖他,以后凡有奏请,都能得以直达朝廷。九年,改任金、洋、房三州节制。十五年,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注,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压金线:刺绣的一种方法。
15. 下列诗句所抒之情与本诗“自伤”的情感相近的两项是
A.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B.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C.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D.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E.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屈原《离骚》)
16. 近代俞陛云评价本诗:“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诗境浅说》)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以上评论的看法。
【答案】15. BE 16. 评论点明了本诗的比兴意义,“拟托良媒益自伤”,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无人举荐的苦闷与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才高德贤、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久屈下僚的读书人——或许就是诗人的自叹吧?诗情哀怨沉痛,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同时寄寓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不平。
【解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诗句所抒之情与本诗‘自伤’的情感相近的两项”,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已经给出了情感指向——自伤,考生需要分析几个选项,把握其情感,最后做出辨析。《贫女》这首诗,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人传诵。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B项,“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E项,“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这句话是说鸷鸟不合群,自前世就是如此,这比喻忠正刚强的人不合于世俗,是说自己生性品行高洁,注定如鸷鸟不容于世,包含了自伤之情。A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歌中包含惜别的情谊、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不是“自伤”。C项,“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什么地方?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此处是表达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不属于“自伤”。D项,“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是诗人想象征人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体现了征人们思乡的情怀,不是“自伤”。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首先要理解题干的要求,“自伤”即“伤自”,情感为“伤”,对象是“自”,明确了这一点之后再来看选项,如A项,“劝君”,劝对方,且诗歌标题是《送元二使安西》,这是送别诗,这不是自伤;C项,也是如此,“断人肠”的“人”应是“杜十四”,且诗歌标题是《送杜十四之江南》,也是送别诗,这不是自伤;D项,“借问”的主体是“守边的将士”,故也不是自伤。
1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具体诗句,谈谈对“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这一评论的看法。首先要分析题干中的评语,考生要抓住“语皆贫女自伤”“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清代沈德潜也曾评价:“语语为贫士写照”,沈、俞二氏都很重视本诗的比兴意义,并且说出了诗的真谛。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或许就是诗人的自叹吧?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岳》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总角之宴 (2). 言笑晏晏 (3). 造化钟神秀 (4). 阴阳割昏晓 (5).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第一句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第二句中“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第三句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根据这些提示进行默写即可。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宴”“晏晏”“造化”“昏晓”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题
18.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听了大家的发言,他一时间莫衷一是,不知采纳谁的建议好。
②有的人觉得很难适应退休后的生活,但他表现得安之若素。
③是你们给我新的生命,我对你们的感激之情罄竹难书。
④这篇作文虽然还不够成熟,但在结构安排上尚能差强人意。
⑤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要善于动脑子,师心自用,才能学深学透。
⑥这其实是避重就轻,图省力气的一种写法,不足为训。
A. ①④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 ②③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莫衷一是”,指大家看法不同,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主语不能是某一个人,句中说“他莫衷一是”,故错误。“安之若素”,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句中使用正确。“罄竹难书”,形容罪行多得难以写尽,多含贬义。句中说自己对别人的感激之情,感情色彩不当。“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句中使用正确。“师心自用”,师心,以已意为师;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一般为贬义词,只用于人。此处情感色彩不当。“不足为训”,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句中使用正确。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比如 “罄竹难书”这个成语,这是一个贬义词,而句中形容自己对别人的感激之情,情感色彩不当。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9.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剑南风景区的万竿碧竹,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那壮观的景色令他久久不能________。
②勘探队员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________不定,为祖国的勘探事业默默地奉献着。
③这本专著,从声律和风骨两个角度,深入研究了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________的轨迹。
A. 释怀 形迹 嬗变 B. 释怀 行迹 蜕变
C. 忘怀 形迹 蜕变 D. 忘怀 行迹 嬗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这是考查词语的辨析。忘怀:忘记。释怀:动词,指(爱憎、悲喜、思念等感情)在心中消除(常用于否定)。第一句中,是说那壮观的景色让他难以忘记,应使用“忘怀”。形迹:举动和神色,痕迹、迹象。行迹:行动的踪迹。第二句中,是说勘探队员的行踪不定,应使用“行迹”。蜕变:(人或事物)发生质变。嬗变:演变。第三句中,是说诗歌演变的轨迹,应使用“嬗变”。
点睛:解答近义词的方法如下:(1)语素分析:“留同析异”,分析出不同的语素进行组词再作区别。比如,“形迹”和“行迹”,不同的语素是“形”和“行”,“形”意思是“神色”“举动”;“行”,意思是“行动”。(2)语境分析: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比如“蜕变”是指发生质变,“嬗变”是指演变,而句中是说诗歌的演变,不存在质变,故应使用“嬗变”。(3)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
20.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唯书有华,秀于百卉。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是穿越时光的智慧沉淀, ① 是屹立不倒的千年丰碑,流芳百世,万年犹新。读书, ② 是细味品读传世之作, ③ 精神上的按摩,不仅能让人心醉神往、难以忘怀, ④ 能让人抚卷静思、沉淀内心,变得睿智豁达、优雅美丽。 ⑤ ,经典美文易觅、静心品读难得,能手捧佳作,享受“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的阅读,如今 ⑥ 渐行渐远,很少有人能够感受。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也
甚至
/
而且
但是
仍
B
/
尤其
犹如
更
然而
却
C
更
特别
好像
也
反而
/
D
还
常常
一旦
还
/
已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使用排除法。第③空,须将“精神上的按摩”与“读书”建立联系,否则转换话题,故排除A;“一旦”作副词表不确定的时间(发生某事件),不能接“精神上的按摩”,故排除D;“反而”作副词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故排除C。故B正确。
2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2016年1月14日,TFBOYS组合成员王俊凯、王源、易烊千玺在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出席“阳光跟帖”行动,并担任阳光行动大使。
B. 中国女排在2016年奥运会中力克塞尔维亚队夺得冠军,此次夺魁是中国女排在时隔12年后再次荣膺冠军。
C. 我们都知道,民主与法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经济攻坚之后,现在确实已经到了向新目标攻坚的时候了。
D.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盛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能否培养各类人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搭配不当,“出席”与“行动不搭配”;C成分残缺,“民主与法治”前少动词;D一面对两面,把“能否”去掉。
22. 下列各句表现不同的交际情境,其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某外地游客在武汉老字号“蔡林记”品尝了正宗的武汉热干面,赞不绝口。店主说:“欢迎以后常来啊!”该游客说:“一定一定!下次来武汉,一定还光临贵店。”
B. 高考在即,学校领导为了让同学们减轻心理压力,以更好的心态迎接高考,在同学们必经的大门口贴出一副对联,上写道:“逆境捶打造强者,烈火焚烧试真金。”
C. 参加中国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他在上届比赛中曾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承让。”
D. 某医生医术高明,治好不少患者多年的顽疾,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患者对该医生十分感激。其中一位患者特地制作锦旗表示感谢,上写道:“杏林高手,医者仁心。”
【答案】D
.....................
2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由于过去对汤显祖的研究不够,基本上以“临川四梦”的文本为探讨重心,也就容易忽略他文学创作的整体成就以及其中蕴藏的文化意义。要了解汤显祖,必须 , , ,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选择,遭遇了什么样的命运挫折, , , 。
①知道他的思想成长及其独特的艺术观 ②知道他生长的时代与社会背景
③知道诗人生命的曲折历程 ④升华到人类文化意义的探索与追求
⑤如何超越个人的愤世嫉俗 ⑥最终凝聚为优美的诗篇与不朽的剧作
A. ③①②⑤④⑥ B. ①②③⑤⑥④ C. ②①③⑤⑥④ D. ③②①⑤④⑥
【答案】C
2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记忆力是用于帮助创造力的,每一个记住的知识最终应该应用,①__________。在今天科技飞跃的时代,由于电脑的出现,搜索引擎的帮忙,记忆力(包括计算力)②________。哪个博闻强识的人也赢不了谷哥度娘,还有六叔(360搜索),这就告诉我们创造力的重要性远大于记忆力,要想在这个你争我斗的世界站稳继而强大,发掘创造潜能,展现创造才能,结出创造成果才是重中之重,学业之本。至于记忆力,注重方法论,再下点儿功夫,每个人都能让别人刮目相看;但③__________,记忆力也仅限于天才的表演,于实践无益。
【答案】 (1). ①最好是应用于创造 (2). ② 已显得没以前那么重要 (3). ③如果没有创造力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语句前后的语意关系,开头是“记忆力是用于帮助创造力的”,可见此段重点论述的是“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关系,所以①应是和“创造力”有关;②
句后面是“这就告诉我们创造力的重要性远大于记忆力”,所以此句应该是“强调记忆力不重要”;③句是一个转折的句子,后面是记忆力前面应该是假设没有“创造力”。
四、写作
25.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生只做一件事?太无聊了!跟你有同样感慨的人大概不在少数,从“斜杠青年”近些年来的大行其道就可窥见一二。
“斜杠青年”来源于英文Slash,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斜杠”便成了他的代名词。斜杠青年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的生活方式。
与“用一世执一事”的人不同,斜杠青年代表着人们对可能性、对自由的向往。但一个踏踏实实的斜杠,并不容易被划下,斜杠青年,并不是将自己的职业侧面简单罗列,而是真正拥有多种行业间平行切换并获得价值的能力。
那么,你是愿意将来成为一名这样的斜杠青年,还是愿意在专一职业领域坚持到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人人斜杠何以精专
“斜杠青年”的定义是:他们不满足于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而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
有人认为“斜杠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青年都选择多元生活,其专业程度又怎么能比得上只专注于一门事业的人?人人斜杠,何以精专?
国家就像一部庞大的机器,每个劳动者都是国家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只有每部分零件都发挥其最大的能力,整个机器才会运行的更有效率。青年人兴趣广泛固然是好事,可若放眼整个社会,其利弊便有待商榷。
法国著名画家约瑟夫·雷杜德,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玫瑰花。任凭法国革命大潮汹涌,政权更迭,甚至人头落地血流成河,他只是画他的玫瑰花。整整20年,雷杜德以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完成《玫瑰图谱》。书中169种楚楚动人的玫瑰,成为世界玫瑰的经典。
约瑟夫只为画玫瑰而来,只专注于一项事业,以一种近乎于痴的态度投身其中,他唯一的事业是绘画,唯一的身份是画家,成功的秘诀便是精专。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但这也是一个需要专注、执着的时代,我们需要真正沉下心来,去做我们最擅长最感兴趣的工作。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只能择其一而为之。
古往今来,成就大事的人,必是专注于一念的人唯有专注最动人。可是,在如今的生活压力下,又有几人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勇气?斜杠,表示多一种选择,自然,多一种选择多条路,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甘于寂寞,于滚滚红尘中,坚守一些东西。
战后日本工业为何崛起迅速?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本国工业中培养专业性人才,只精通于一处,并采用终身聘用制,于是,无数精专于一处的工人使日本整个工业体系有了质的飞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人生为一大事来。”是啊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不知道有多少聪明人一生都没有做好一件事。做一件事很容易,但专注的做好一件事很难。
我们可以给自己打出很多标签,但我们需要真正有建树于一个领域,否则,标签在再多,也毫无用处。只有沉下心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于一处专注,方能有所作为。人生为一大事来。人人斜杠,何以精专?
【解析】试题分析:斜杠青年是一个新生词,其含义是我们审题立意的切入点,由此可以有如下角度:从其特点谈“多元思想与多元生活”“生活需要多样化”;从赞美的角度看,“斜杠青年”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从专家的角度看,可以分析“斜杠青年”的意义;从反对的角度看。“斜杠青年”对职业的专注度值得思考。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 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此题可从“斜杠青年”本身、赞同、反对的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