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1.59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8
课 拿来主义
鲁迅
鲁迅
(1881-1936),
字豫才
,
原名周树人
,
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898
年离乡考进南京水师学堂
,
后来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
1902
年初赴日留学
,
先是学医
,
后为改变国民精神
,
弃医从文。
1930
年
3
月“左联”成立时
,
被推荐为常委
,
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主将。
走近作者
主要
作品有小说集
《
呐喊
》《
彷徨
》,
历史小说集
《
故事新编
》,
散文集
《
朝花夕拾
》(
又名
《
旧事重提
》),
杂文集
《
坟
》《
二心集
》《
南腔北调集
》《
且介亭杂文集
》
等
,
散文诗集
《
野草
》
。
20
世纪
30
年代
,
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
,
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
,
主张“全盘西化”
,
贩卖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化观点
,
极力摧残民族文化。而在当时的左翼文化战线的内部
,
在“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中
,
一些受极“左”思潮影响的同志
,
又把“采用旧形式”视为“机会主义”“类乎投降”
,
不能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
。
背景解读
针对这些情况
,
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
,
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
,
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
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
(
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
)
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
,
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
,
普遍沿用至今。
(
1)
关于杂文
狭义
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
,
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
,
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
,
以幽默、讽刺的文笔
,
鞭挞丑恶
,
针砭时弊
,
求索真理
,
剖析人生。好的杂文
,
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
文学常识
杂文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
,
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
;
杂文又有愉悦性
,
它使读者在笑声中愉快地和那些旧事物告别
,
获得美的精神享受。愉悦性伴随战斗性而生。杂文的本质是论辩的
,
它有“论”的色彩。它以逻辑力量制服论敌
,
作者的最终目的是论是非
,
辨正误
,
揭示真理。杂文笔法
,
以讽刺、幽默为主。杂文语言还要有文采
,
精练、别致
,
往往庄谐并用
,
骈散结合
,
妙趣横生
,
令人叫绝。
(
2)
鲁迅与许广平的交往
1925
年夏天
,
在鲁迅的家里
,
许广平第一次向鲁迅表达了自己的爱。但是鲁迅觉得自己不可能再得到婚姻的幸福
,
不配被人爱。
鲁迅
认为
,
爱情是婚姻的基础
,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可能有幸福的。但是对他自己来说
,
他准备牺牲自己。
与
许广平的交往
,
让鲁迅的生活出现了变化
,
无爱的婚姻受到了冲击
,
原本打算牺牲自己的念头也开始动摇了
。
经过
一段时间的接触后
,
受到许广平的影响
,
鲁迅慢慢地也向许广平表示我可以爱
,
我为什么必须牺牲自己呢
?
在
这次谈话后没多久
,
许广平再一次走进鲁迅的小屋
,
希望得到一个最后的答复。一番凝视与思量后
,
鲁迅说我可以爱
,
你胜利了。
鲁迅
与许广平的交往遭到了一些旁人的非议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鲁迅与许广平的照片里没有一张两个人的合影
。
周
作人在
1961
年给朋友的一封信中曾对许广平评论道
:“
内人因同情于前夫人
(
朱安
)
之故
,
对于某女士常有不敬之词
,
出自旧家庭之故其如此看法亦属难怪。”
(
3)
鲁迅的战斗智慧
鲁迅
的战斗智慧
,
可用“壕堑战”一词概括。他反对
《
三国演义
》
中许褚式的赤膊上阵
,
那是有勇无谋。他主张
,
尽量不作无谓的牺牲。
年轻
时
,
鲁迅在日本留学
,
革命党派他回国刺杀清朝权贵
,
鲁迅说
:“
我可以立即动身
,
现在只想问一下
,
我死了
,
剩下老母
,
那时候
,
谁替我照料呢
?”
鲁迅
是怕死吗
?
不是
!
他认为
,
暗杀不能达到真正的革命效果
,
长期的思想斗争对他才是最合适的
。
为了
战斗
,
鲁迅多次换笔名
,
他一生用过一百四十多个笔名
——
这已成了鲁迅研究的一个专题。单是
1932
~
1936
年
,
他就用了八十多个笔名
,
如“越客”“隋洛文”“洛文”“何家干”“宴之敖者”等。他的目的就是不让反动派辨认出来。
鲁迅
还善于利用法律战斗
——
因为女师大风潮
,
教育总长章士钊罢了鲁迅的官职
,
他就跟章士钊打官司
,
居然胜诉
,
官复原职。他还跟北新书局打官司
,
在经济上
,
不肯受书商的剥削
,
也获得了胜利。可见
,
鲁迅是个智勇双全的杰出战士。
整体
感知
(
1)
以小见大
,
就近取譬
,
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
,
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
,
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
,
化抽象为具体
,
化艰深为浅显
,
化枯燥为生动
,
使读者一读就懂
,
为之折服。
在
本文中
,
不仅整个比喻
(“
大宅子”
)
是贴切的
,
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
。
写法鉴赏
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
;
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
;
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
,
都十分贴切
,
丝丝入扣。
(2)
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
,
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
,
但一开头却提出“闭关主义”
,
接着大谈“送去主义”
,
好像是绕了弯子。
实际上是先破后立
,
破中有立
,
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
,
再提出“拿来主义”
,
就显得顺理成章
,
很有气势。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而且
,“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
,
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
答案
:
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先提出“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两种对待外来文化和文化遗产的错误做法
,
把它们驳倒
,
也就自然引出了自己的正确主张
,“
拿来主义”也就顺理成章地立住了
,
这是先破后立
,
破中有立
,
破得彻底
,
立得更稳
。
1
.
本文论证的重点是“拿来主义”
,
但前半部分却用了不小的篇幅来论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
这是为什么
?
局部揣摩
二是“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
,
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使“拿来主义”的观点更加突出。
2.
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
?
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
答案
: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
:
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
,
但不知后事如何
,
即有去无回
,
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
,
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
捧”何其郑重、恭敬
,
媚态可掬
,
几张画一路的挂
,
何其卖力
,
何其寒碜
可笑
!
“
发扬国光”
,
反语
,
讽刺不以为耻
,
反以为荣
;
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
以催进“象征主义”
……
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
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
,
多么可怜
,
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
,
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
,
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
作者
以尼采自诩是太阳
,
光热无穷
,
只是给与
,
不想取得作类比
,“
尼采究竟不是太阳
,
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
,
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
,
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
,
我们的子孙
,“
当佳节大典之际
,
他们拿不出东西来
,
只好磕头贺喜
,
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
,
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
只能是亡国灭种。
(1)
类比论证的内涵概述
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
,
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
,
其逻辑形式为
:
类比论证
(
2)
运用类比论证需注意以下几点
:
①
要使用同类对象进行类比。世界上具有某些相同属性或相似属性的事物是无穷多的
,
有的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
对它们进行类比
,
就缺乏说服力。
②避免单独运用类比论证一种论证方式。最好是与其他的论证方式结合使用
,
使之起补充和丰富的作用。
③要注意结论的可靠程度。除非个别很有把握的情况
,
否则结论一般只是一种可能性。在表述上要把握住分寸
,
不可绝对化。
3.
如何理解“我们要运用脑髓
,
放出眼光
,
自己来拿”这句话的含义
?
答案
: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
运用脑髓”指独立思考
,“
放出眼光”指鉴别精华与糟粕
,“
自己来拿”指独立自主选择。这正是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4.“
这种奖赏
,
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
,
这是‘抛给’的
,
说得冠冕些
,
可以称之为‘送来’
,
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句中的“抛来”与“抛给”“送来”有什么区别呢
?
答案
:
“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地送人
,
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动机或企图
,
接受的主动权在自己。“抛给”的“给”表示怀有企图
,
非要你接受不可
;“
抛给”
,
充分表现出主子施舍时的鄙夷甚至别有用心
,
这里暗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
,
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
,
传播
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等罪行。“抛给”的主动权在帝国主义。“送来”是接受者的自我安慰
,
自我粉饰
,
表面上似乎体面
,
实际上并非如此。
5.
文中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
?
对待文化遗产
,“
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
比喻论证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
答案
:
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有
:
错误
态度
表现
比喻义
孱头
“
徘徊不敢走进门”
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
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
“
勃然大怒
,
放一把火烧光
,
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
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
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
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
“
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
,“
接受一切”
,“
欣欣然的蹩进卧室
,
大吸剩下的鸦片”
比喻崇洋媚外
,
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
首先“占有”
,
然后“挑选”。
“占有”“挑选”的方法有
:
喻体
本体
正确态度
鱼翅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
吃掉”
(
即吸收
)
鸦片
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
加以批判地吸收
烟枪和
烟灯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存放一点
,
其余毁掉
姨太太
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
,
是纯粹的糟粕
“
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
即彻底抛弃
)
比喻论证的作用
:
文中运用“大宅子”
“鱼翅”“鸦片”
“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喻
,
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
,
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
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对“孱头”“昏蛋”“废物”等形象的勾勒
,
把抽象的概念组合成形象生动的画面
,
寓意丰富
,
耐人寻味。
思路提示一
:
没有“送去”的必要。我们要实行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拿来主义”
,
要汲取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来发展自己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
,
而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文化遗产送出去。“送去主义”是一种媚外行为
,
应该批评
。
作者
在文中对“送去主义”进行了讽刺和揭露。你认为在今天有没有“送去”的必要
,
应如何看待“送去主义”呢
?
探究争鸣
思路提示二
:
有“送去”的必要。在全球化的今天
,
我们要了解世界
,
也应该让世界了解我们。既要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
,
也应适当把自己的优秀文化“送去”
,
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
扩大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送去主义”有积极的一面。
相关文档
- 2020版高中语文 第2单元 议论文 第2021-06-0414页
- 人教版高中语文 第8课 拿来主义教2021-06-0412页
- 高中语文精品课件拿来主义2021-06-0417页
- 部编版必修上册素养提升练习:第12课2021-06-049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课后作业8拿2021-06-048页
- 高中语文第8课拿来主义课时作业2含2021-06-046页
- 高中语文第8课拿来主义课时作业5含2021-06-046页
- 高中语文第8课拿来主义学案1 人教2021-06-046页
- 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8拿来主义教2021-06-036页
-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3-8《拿来2021-06-0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