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2.00 KB
  • 2021-06-04 发布

安徽省铜陵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铜陵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的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己任的文艺创作,既是时代的视窗,又是精神的花朵,并由此而铸就其“新”的禀赋与“美”的特质。这就使任何内容与形式的文艺创作,都必须以独具的魅力和特殊的方式传递出一种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以使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既可观瞻生活的胜景,又可实现认知的提升;既能获取艺术的欣悦,又能采撷思想的果实;既会驱散心灵的空虚,又会增强进取的信心。‎ 文艺作品所充盈和辐散出来的向上、向前的力量,其最大的聚焦点就是真善美,而真善美在意识层次和社会层面,则属于道德范畴。虽然各种文艺作品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但文本与辞章、形象和故事永远都是其基本的构成要素,并由此形成了文艺创作的道德决定论。诚然,文艺作品中的道德传递确实不像社会伦理学那样富于思辨力和逻辑性,但这只是存在方式的不同。‎ 事实上,自从《诗经》《离骚》开启了文艺创作的先河之后,道德含蕴与道德评判就一直是文艺的主体形态和至高绳墨。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被广泛接受和认同,并一代代地传承下去,甚至被奉为经典,正是隐匿于其中的道德内曜所致。孔子所作的《春秋》,之所以能让乱臣贼子闻而生“惧”,便是因为书中融贯了强大的道德力量;鲁迅的小说,看似在讲故事、写人物,但力透纸背的文字无一不是鲜明而强烈的社会道德评判。‎ 这并不是个例,而是一道铁律。任何文艺创作都必须恪守和遵从。否则,只玩形式、玩技巧,忽视作品的精神品位与道德内涵,注定是难成正果的。文艺的天性和天职从来就是发现美和创造美,就是弘扬良知与布达道义,就是宣示真理和传播文明。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文艺始终以创造文明和弘扬道德为己任,并以优美的形式和诗性的表达忠实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足迹,使我们得以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并为此而由衷地将之称为“经典”与“史诗”,永远地将之定格为思想的圭臬和道德的范式。‎ - 25 -‎ 在文艺创作中,真善美是道德的最大极和文明的最高值。创作主体只要在创作实践中抓住了这个关节点,并加以艺术化、审美化的实施与表达,就一定会创作出社会认可、受众认同的优秀作品。做到这一切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必备条件,而要真正做到这一切,则是须经过多方砥砺和艰苦磨炼的。除了艺术技巧方面的艰苦磨炼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思想、精神、道德上的不断淬冶与提升。处于改革时代与发展大湖中的艺术家们,更应当源源不断地用精品佳作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点亮人生、纯化生活、助推发展。‎ ‎(摘编自艾斐《发掘和表现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使命》)‎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切文艺创作都应该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己任,并向大众传递一种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B. 文艺作品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其构成要素都是相同的,这是文艺创作的道德决定论形成的基础。‎ C. 由于存在方式不同,文艺作品中的道德传递与社会伦理学相比,缺少思辨性和逻辑性。‎ D. 创作者只要在创作实践中抓住“真善美”这一关节点,就能创作出社会认可、受众认同的优秀作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3段举孔子《春秋》为例,意在证明优秀的文艺作品离不开蕴含其中的道德力量。‎ B. 文章综合使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而且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C. 文章在论证中用大量篇幅阐述了道德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强化了中心论点。‎ D.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后,文章由主到次、逐步深入地展开论述,最后落足于对当代艺术家的呼吁上。‎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知迎合世俗,缺少道德内涵的文艺作品,背离了文艺创作的轨道,难以赢得市场。‎ B. 孟郊的诗歌《游子吟》因生动讴歌了伟大的母爱而流传千年,这与文中的观点相通。‎ C. 从最早的文艺作品《诗经》《离骚》开始,文艺创作都围绕着道德含蕴与道德评判进行。‎ D. 创作蕴含真善美的艺术精品,对创作者的创作技巧和思想、道德等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选“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结合原文第一自然段语句“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己任的文艺创作”和“都必须以独具的魅力和特殊的方式传递出一种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可知,理解正确。‎ B项,“但其构成要素都是相同的”说法有误。原文中说“虽然各种文艺作品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但文本与辞章、形象和故事永远都是其基本的构成要素”可知,选项曲解文意。‎ C项,说法有误。原文中说“文艺作品中的道德传递确实不像社会伦理学那样富于思辨力和逻辑性,但这只是存在方式的不同”,选项强加因果。‎ D项,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创作主体只要在创作实践中抓住了这个关节点,并加以艺术化、审美化的实施与表达,就一定会创作出社会认可、受众认同的优秀作品”,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选“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文章由主到次、逐步深入地展开论述”说法有误。本文围绕“发掘和表现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使命”层层深入的展开论述,选项自相矛盾。‎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这类题目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项,“文艺创作都围绕着道德含蕴与道德评判进行”说法有误。原文中说“道德含蕴与道德评判就一直是文艺的主体形态和至高绳墨”,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25 -‎ 材料一 部分青少年好逸恶劳,劳动价值观扭曲,并存在以下现象。‎ 现象一:好逸恶劳、嫌贫爱富,不尊重劳动和普通劳动者。受社会不良风气及家庭教育的影响,一些孩子从小形成了“劳动分贵贱”的错误价值观。现在的不少孩子之所以想当老板、明星及像巴菲特一样的股神等,是因为这些人“又光鲜又亮丽又多金”。“谁都渴望有一份不脏不累还挣钱多的职业。”一名中学生告诉记者。‎ 现象二:小皇帝、小公主层出不穷,“老儿童”“巨婴”越来越常见。南方某地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参加为期一周的军训,竟然7天没有洗澡、换衣服,原因竟是怕洗衣服。一位小学教师曾对100名小学生做了一项关于是否在家做家务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学生只是偶尔做,大约5%的孩子从来不做。‎ 现象三:青少年中存在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苗头。当前,大中小学生超前消费的苗头已经显现,中小学生使用奢侈品、高档化妆品的新闻频现报端,大学校园贷案例层出不穷。‎ 现象四:不思进取,青年“啃老”现象日益凸显。随着城乡经济条件的改善,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不就业或慢就业的情况越来越常见。如果找不到“不苦不累,冬暖夏凉,坐办公室”的工作,有些青年宁可回家“啃老”,每天在家上网、打游戏,或者拿着父母的钱周游世界,肆意挥霍。‎ 现象五:年轻人宁送外卖不进工厂,职业教育没有吸引力。高职院校招生困难,职校毕业生不愿进工厂,青年择业观、就业观扭曲,工匠流失严重。当前,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基本上都是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孩子,他们被认为是差生。以广东为例,接近5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大约30%的中职毕业生能升入高职院校,只有10%的高职毕业生能升入应用型本科院校深造。‎ ‎(摘编自王莹、郑天虹、蒋芳《“巨婴”越来越常见 部分青少年劳动价值观异化五大怪象》)‎ 材料二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是关乎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课题,对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国民综合素质提升及培养能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都具有重大意义。‎ - 25 -‎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出,把“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同时,劳动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概念。劳动教育必须跟上趋势,进一步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势、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结合学生生活环境的变化,更新劳动教育观念,拓宽劳动实践渠道,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改进劳动教育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摘编自邹竑《关于加强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的若干思考——基于上海市青少年劳动教育40年的实践与研究》)‎ 材料三 劳动教育必须基于成长规律,考虑阶段性发展。同样是煲汤,低年级学生学习怎么搭配食材即可,高年级学生可进一步了解食物背后的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历史知识等。‎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课程教材研究室副主任邹立波认为,劳动教育应区别于学科教育,又渗透于各学科中。比如,可以和已有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并在常规课上提倡多动手。还可以结合地域特色,比如各地的风俗习惯、传统工艺等。此外,城市有动植物园,农村有农耕田地,加上各类职业学校、蔬果基地等,城乡学校各有发挥空间并能相互补充。‎ 广州市荔湾区龙津小学校长李红建议,劳动教育应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走出校门,打破“围墙”,“人人都是劳动教育老师”。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家长参与,除了多指导孩子做家务、营造劳动氛围外,还可以到校传授自身职业技能。‎ ‎(摘编自丁乐、郑天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劳动教育为何“热”起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良社会风气对部分青少年劳动观的影响大,劳动的贵贱观使他们轻视体力劳动。‎ B. 贪图安逸促使“巨婴”、校园贷、“啃老”等现象出现,富裕家庭子女的劳动观存在更多问题。‎ C. 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应该考虑阶段性发展,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有所不同。‎ D. 劳动教育应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直面青少年存在的问题,用劳动观的异化总结其原因,这是当下重视劳动教育的现实背景。‎ B. 材料二引用习近平和马克思的观点,阐述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C. 材料三具体介绍了广州地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们能有效避免将劳动教育书本化、形式化的问题。‎ D. 三则材料侧重点有所不同,材料一侧重社会现象,材料二侧重国家的重视,材料三侧重学校教育。‎ ‎6. 请结合材料,概述重视劳动教育的意义。‎ ‎【答案】4. B 5. C ‎ - 25 -‎ ‎6. ①劳动教育使学生学会尊重劳动和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②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能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③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推动社会发展。‎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B项,说法有误。原文中说“部分青少年好逸恶劳,劳动价值观扭曲,并存在以下现象”,所以选项原因表述不全。而且原文中并未说“富裕家庭子女的劳动观存在更多问题”,属主观臆断。‎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回归原文找到选项对应的内容,一一进行比对。本题选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材料三具体介绍了广州地区的社会实践活动”说法有误。材料三中的具体介绍的是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课程教材研究室副主任邹立波和广州市荔湾区龙津小学校长李红对于劳动教育的观点和建议。‎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每则材料的内容要点;然后围绕表述对象,勾画每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最后进行整理加以概括。‎ - 25 -‎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概述重视劳动教育的意义”。劳动教育的意义可从个人和国家两个层面入手分析。材料一主要写部分青少年好逸恶劳,劳动价值观扭曲导致的不良现象。基于此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便是“重视劳动教育的意义”。结合原文内容“好逸恶劳、嫌贫爱富,不尊重劳动和普通劳动者”“存在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苗头”“不思进取”,重视并进行劳动教育,可以使被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尊重劳动和普通劳动者、能吃苦、勤奋、积极、上进。结合原文内容“职业教育没有吸引力。高职院校招生困难,工匠流失严重”,重视并进行劳动教育,可以使被教育对象掌握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发展。结合材料二中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强调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可概括出劳动教育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意义: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国民综合素质提升及培养能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注意分点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拒 绝 骆 驼 我回去的时候,父亲正在老家的院坝里发呆。几根倾斜的柱子,让人不敢多看。见我回来,父亲突然来了精神。但这样的神色仅在父亲脸上存留了几秒,便逝去了。‎ 我理解父亲的苦处,祖辈留下的老房子,在父亲眼里,该是何等的重要啊。不是为了守它,父亲或许早就随我们进城了。多年来,父亲都以看守祖辈留下来的老房子为由,单独在老家生活。这次,我在心里暗喜,或许就是个绝好的机会吧。‎ 父亲说,我找你三表叔看过了,这房子还可以修好。我心里一惊!三表叔在老家有点名气,全村大部分旧房子都是他带领人修建的,他的话,父亲会信的。‎ 我看了看父亲,没作言语。我说,我先去转转。逃过父亲的视线后,我转而朝三表叔的家走去。我必须尽力说服他,让他阻止父亲再修整旧房。不然,父亲余下的时光,还将在老家度过。‎ 没想到,曾经受过我的无数恩惠的三表叔,居然拒绝了我!三表叔说,没办法啊,侄子,你爹那脾气,没办法啊。‎ 回去之后,父亲说,我准备今天开始修整房子了。你帮我做做下手吧。说完,父亲便开始在院坝边调泥巴了,父亲的身板大不如以前了,他每和一下泥,都能看出力不从心。‎ 我颓然地坐在了老家的院坝边。回想起来,我已经20多年没做过农村的体力活了,看到这些心里就发怵。我走到房屋拐角处拿出手机,给在老家镇上当领导的同学打电话搬救兵。同学告诉我,我们家是前几天定下的重灾户,志愿者下午就可以到。‎ 没想到,当父亲知道我搬救兵的事后,突然大怒。他说,你不愿意修就算了,还去搬救兵,你这不是给政府添乱吗?!昨天,你那个镇长同学已经派人来过了,我没有答应。就这么大点事,还搬救兵?像青川那些重灾区的人,不是要去天上搬救兵?亏你这么多年在外面跑,遇事咋就不晓得个轻重缓急?说完,父亲又开始忙活了。‎ 我独自无语。我想,等下午人到了,父亲也就不会拒绝了。‎ - 25 -‎ 下午,同学带着几个人,还带来了方便面、被褥等救灾物资。父亲看见他们,脸唰的一下就白了,少顷,又满脸通红。‎ 父亲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头埋得很低,我明显感觉到了他的手足无措。父亲将大家让座到院坝的街沿上,回屋去取出了一包皱巴巴的香烟,给大家散了。而后爬上园子里的苹果树,采摘了一篮早熟的苹果。没想到,父亲此时的身手,会那样敏捷!我在心里长长地舒了口气!‎ 就是像你想到的那样,父亲拒绝了所有人,拒绝了所有救灾物资。我满面愧疚地向大家道歉,同学说,你父亲,我们理解,多年前,他就是全市的优秀共产党员,这样的大事面前,他这样的老干部高风亮节,也属正常!你可能不知道吧,就在“5·12”的第二天,你父亲就向灾区捐款1300多元,还强行要当志愿者,我们没办法啊,他吃住在现场,20多天啊。他肩上和手上的伤,就是救灾时弄的。‎ 我感到了一阵眩晕!每次,父亲在电话里都说,他在老家干这干那,一切都好……我默默地来到父亲身边,问,你的伤,好些了吗?父亲愣了一下,说,知道了啊?没关系的,早就好了。我说,这么大的事,你该告诉我们啊!父亲说,自己身上的肉,还不清楚吗?几天就好了!‎ 我回屋取了把锄头,默默地与父亲一起和泥。父亲长时间地盯着我,抬头看时,他满面微笑,我还看见,有泪从他的脸颊滑过。‎ 回到成都的第二天,父亲打来电话,问我还累不累。他说,我是共产党员,国家干部,国难当头,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问心无愧!‎ 短时的沉默后,父亲说,你给你的同学镇长说说,不是我们这些退休老汉不给他面子,救灾物资要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不要搞平均主义。他给我们家评了,还不是看你的面子?‎ 我说,嗯。‎ 父亲又说,还有,我老了,有些话还得给你先说说,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我们罗家祖祖辈辈,就没有一人吃过国家救济,再大的灾难,都是尽力自救,只要挺过去,一切都会好的!‎ 我长时的无言。‎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6期)‎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是故事的见证者和讲述人,在文中起到了穿针引线、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 25 -‎ B. “三表叔”以修缮旧房为生,所以他不顾“我”的劝阻,答应“我”父亲帮忙修理“我”家的老房子。‎ C. 镇长把“我”家定为重灾户,并与志愿者去送救灾物资,既是对灾区百姓的关心,也出于同学情谊。‎ D. 小说综合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等描写手法,抓住细节,突出个性,使人物形象逼真、感人。‎ ‎8. “父亲”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以“拒绝”为题,有何意蕴?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大公无私,高风亮节。“父亲”拒绝当重灾户,希望把救灾物资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②助人为乐,关爱灾民。“父亲”在汶川大地震后主动当志愿者,并向灾区捐款献爱心。③自尊自强,严于律己。“父亲”时时以共产党员和国家干部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尽心尽责;镇长带人送救灾物资到家慰问时,“父亲”也一一谢绝。④重情恋旧,恪守祖训。“父亲”不愿进城过好日子,而愿意在老家守着老屋陪乡亲们度过余生。“父亲”遵守祖训,决不吃国家救济,而是在灾难面前尽力白救。 ‎ ‎9. ①指曾受过“我”无数恩惠的三表叔拒绝“我”阻止“我”父亲修整破损的老房子的请求,侧面衬托“父亲”的形象;②指“父亲”拒绝当重灾户,谢绝志愿者们送来的所有救灾物资,正面表现“父亲”的性格;③以点带面,突出主题,形象地表现优秀党员干部的精神风貌,热情歌颂他们的高风亮节。‎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三表叔”以修缮旧房为生,所以他不顾“我”的劝阻,”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此处曲解文意。据“三表叔”自己解释,之所以答应帮“我”父亲修缮老房子,主要是拗不过“我”父亲的执着。故选C项。‎ ‎【8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父亲”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首先明确人物的身份,从文中来看,祝父亲是一名党员,“就在“5·12”的第二天,你父亲就向灾区捐款1300多元,还强行要当志愿者,”,这说明父亲助人为乐,关爱灾民;作为重灾户,“父亲拒绝了所有人,拒绝了所有救灾物资”,这说明父亲公无私,高风亮节; “我们罗家祖祖辈辈,就没有一人吃过国家救济,再大的灾难,都是尽力自救,”, “祖辈留下的老房子,在父亲眼里,该是何等的重要啊。”;说明父亲重情恋旧,恪守祖训;作为一名党员,“父亲拒绝了所有人,拒绝了所有救灾物资”说明父亲自尊自强,严于律己。考生围绕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①指曾受过“我”无数恩惠的三表叔拒绝“我”阻止“我”父亲修整破损的老房子的请求,侧面衬托“父亲”的形象;②指“父亲”拒绝当重灾户,谢绝志愿者们送来的所有救灾物资,正面表现“父亲”的性格;③以点带面,突出主题,形象地表现优秀党员干部的精神风貌,热情歌颂他们的高风亮节。‎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意蕴类探究能力。首先要注意标题本身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其次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解答本题可以从标题含义、主旨等角度进行思考。 “拒绝” 含义结合文本有两层:指三表叔拒绝“我”阻止“我”父亲修整破损的老房子的请求;指“父亲”拒绝当重灾户,谢绝志愿者们送来的所有救灾物资,正面表现“父亲”的性格;文章主旨的角度来作答:揭示了父亲的高风亮节,形象地表现优秀党员干部的精神风貌。‎ - 25 -‎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①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夏四月辛已,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节选自《左传》)‎ ‎[注]①孟明:秦国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字西乞,名术。白乙:秦国大夫,字白乙,名丙。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 ‎10. 用“/”给文中面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B.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C.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D.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侯、伯、子、男,是我国古代爵位名称,其中以“公”级别最大。‎ B. 崤指崤山,是古代地名,常与附近的函谷关并称“崤函”,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易守难攻著称。‎ - 25 -‎ C. 寡君是古代君王的谦称。文中的“寡君”是臣子对别国谦称自己的国君。‎ D.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史书。《史记》在体例、叙事、史论等方面对《左传》都有继承和发展。‎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叙述了蹇叔谏阻、哭师、哭子和秦穆公拒谏、诅咒等情节,行文起伏跌宕,叙述有条不紊。‎ B. 第二段叙述了弦高以犒师为名,上前致词,句句是欢迎的话,处处有弦外之音,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塑造了弦高爱国、机警的形象。‎ C. 秦穆公听信杞子谗言,利令智昏,刚愎自用,“劳师以袭远”,导致失败,这种结果早就在蹇叔的预料之中。‎ D. 文章叙写战争,却不是把战争本身作为写作重点,而是着重写论战,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答案】10. D 11. D 12. C ‎ ‎13. (1)(你们)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 ‎(2)进攻它不能取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司,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意。作答时可先忽略选项中停顿一致的地方,分析停顿不一致的地方,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句意为: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远”是形容词作名词,译为“远方的国家”,作动词“袭”的宾语,所以应在“袭远”后停顿。排除A、B两项。“无乃……乎”是固定结构,译为“恐怕是……吧”,所以“无乃”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 25 -‎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史书”说法错误。《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故选D。‎ ‎【12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力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秦穆公听信杞子谗言”理解有误。文中只是写“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并不能表明杞子说的是谗言。‎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有:‎ ‎(1)居则具一日之积,省略主语,翻译时补充主语“你们”;具,准备、备办;积,名词,粮食;一夕,一夜;卫,动词作名词,防卫工作。‎ ‎(2)克,战胜;围,包围;继,动词作名词,后援;其,表商量语气,还。‎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 25 -‎ 参考译文:‎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西乞和白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 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 (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三十三年春季,秦军到达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准备到成周做买卖,碰到秦军,先送秦军四张熟牛皮作引礼,再送十二头牛犒劳军队,说:“寡君听说您准备行军经过敝邑,谨来犒赏您的随从。敝邑贫乏,为了您的随从在这里停留,(你们)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弦高同时又派传车紧急地向郑国报告。‎ 郑穆公派人去探看杞子等人的馆舍,发现他们已经装束完毕、磨利武器、喂饱马匹了。派皇武子辞谢他们。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杨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存有希望了。攻打郑国不能取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我还是回去吧。”灭亡了滑国就回去。‎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l5题。‎ 过高邮有感①‎ 汪广洋 去乡已隔十六载,访旧惟存四五人。‎ - 25 -‎ 万事惊心浑是梦,一时触目总伤神。‎ 行过毁宅寻遗址,泣向东风吊故亲。‎ 惆怅甓湖②烟水上,野花汀草为谁新?‎ ‎【注】①本诗作于洪武三年(1370),时诗人被削职还乡。汪广洋,字朝宗,江苏高邮人。年少时随朱元璋起兵,任元帅府令史。朱称帝后任臣相。②甓湖:即甓社湖,在高邮西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的叙述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已”“惟”两个虚词表现力丰富。‎ B. 颔联着重抒写诗人踯躅在疮痍满目的故土上的触目惊心之感,能给人以无穷想象。‎ C. 颈联运用心理描写将诗人在故宅寻寻觅觅及洒泪凭吊亲人的情形表现得真切感人。‎ D. 诗歌善用对比:“十六载”与“四五人”、“万事”与“一时”对比鲜明,震撼人心。‎ ‎15. 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诗的尾联。‎ ‎【答案】14. C 15. ①直抒胸臆。诗人以“惆怅”二字,不加掩饰地抒发了自己重过高邮时,目睹经历战乱后故乡荒凉、亲友凋零哀伤之情。②借景抒情(或:以乐景衬哀情)。通过描写烟波浩渺的甓湖以及湖边生机勃勃的野花春草,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颈联运用心理描写”说法有误。颈联写诗人在成片的废墟中,“寻”找故宅的“遗址”;伤心的诗人,伫立母亲坟前,却只能呜咽吞泣,任东风吹落满襟的清泪。应该是通过动作行为的描写来表情达意。‎ 故选C。‎ ‎【15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抒情方式的能力。古诗词的抒情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四种。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诗句,理解诗歌内容,如有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可确定为直接抒情;然后再结合内容特点分析是否有间接抒情;最后归纳整理答案。‎ 诗人默默走向清波微漾的甓社湖岸。甓社湖虽然依旧那样清澈,那样空阔,一如诗人青年时代眼中的明丽和秀美。还有那生长湖畔、汀头的野树春草,经过了年年岁岁的苦难磨劫,竟还是那样顽强,铺展着清新的绿意,绽放着艳媚的新花。但此刻的诗人,却已不复当年的气宇轩昂——他的双鬓已现霜白,他在仕途也遭遇了挫折。他本想在家乡故土得到稍许慰藉,现在却丧亲失友,心田已变得一片荒凉!在这样的心境中,就连那湖岸的汀草野树,也只觉得格外冷漠和无情:你们既然只能带给我踯躅故土的不尽惆怅,又何必生发的如许艳媚清新? “惆怅甓湖烟水上,野花汀草为谁新?”这结语的怆然问叹,使甓社湖边蓬勃争春的花树草影印染和映衬出怅然独立于湖岸的诗人,望去愈加索漠和孤清。凄婉的情思,溶于幽清的景语中收结,咏来只觉余韵悠悠,令你哀从中来,不禁与诗人一起,坠入茫然无际的悲凉之中。尾联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分两点作答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写女主人公的家人对其不理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抒发诗人将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决不后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兄弟不知 (2). 咥其笑矣 (3). 亦余心之所善兮 (4). 虽九死其犹未悔 (5). 纵一苇之所如 (6). 凌万顷之茫然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是情景默写,作答时注意认真审题,选准所填语句,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比如“咥、善、兮、苇、凌”等字。‎ ‎【点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2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宿,不是简单的一栋房子,而是一种生活状态,是当地风土人情的载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________________,民宿应或依托于历经沧桑的古老建筑,或依托于恬静美丽的自然风光,或依托于深厚的文化底蕴,________________,精心设计,形成自己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与诗意栖居的惬意。‎ 选择民宿,实际上是在选择一种更有人情味、更让人满意的体验。走进民宿,院内树影斑驳,怪石嶙峋,真是________________。一家民宿,如果只有古朴的房屋和美丽的景致,但服务态度和卫生条件差,存在安全隐患,则会给人一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使其吸引力大打折扣。所以,有品质的民宿不仅要富有特色和魅力,还要提供更加“走心”的服务以及合乎规范的卫生条件、消防设施等,让游客在消费体验中感到舒心、放心。‎ 从长远来看,民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合理规划,尤其是在一些适合民宿集聚发展的地区,更要统筹规划,实现差异化发展,切不可________________,一拥而上,简单模仿,恶性竞争。同时,( ),拓展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脱颖而出 就地取材 别具匠心 饮鸩止渴 B. 出类拔萃 因地制宜 别有洞天 急功近利 C. 出类拔萃 就地取材 别有洞天 饮鸩止渴 D. 脱颖而出 因地制宜 别具匠心 急功近利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尤其是可以与当地特色文化相融合,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与诗意栖居的惬意。‎ B. 尤其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来提升自身品味,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享受到诗意栖居的惬意。‎ C. 尤其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相融合来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享受到诗意栖居的惬意。‎ D. 尤其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相融合,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与诗意栖居的惬意。‎ - 25 -‎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还要促进民宿产业与周边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链条得以延长 B. 民宿产业与周边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得以实现,延长产业链条 C. 还要促进民宿产业与周边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 D. 民宿产业与周边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得以实现,产业链条得以延长 ‎【答案】17. B 18. C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出类拔萃:超出同类。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脱颖而出”只能用于人。此处是说“民宿”,应选“出类拔萃”。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就地取材:在本地选取需要的材料。此处横线前有“或依托于历经沧桑的古老建筑,或依托于恬静美丽的自然风光,或依托于深厚的文化底蕴”,故“因地制宜”更切合语境;别有洞天:另有一种境界,形容风景等引人入胜。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艺方面创造性的构思)。此处用来形容风景,所以选“别有洞天”。饮鸩止渴:用毒酒解渴,比喻只求解决目前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急功近利:急于追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从横线后面的“一拥而上,简单模仿”等内容看,应选用“急功近利”。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该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少了与“通过”相搭配的中心语;二是搭配不当,“触摸”可以与“脉动”搭配,但与“惬意”不搭配。‎ A项,“触摸”与“惬意”不搭配;‎ B项,“通过”缺少中心语;‎ D项,“触摸”与“惬意”不搭配。‎ 故选C。‎ ‎【19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题中括号前面的“更要统筹规划”里有一个“要”字,后面接“还要”更恰当。根据括号后面的“拓展……环节”“带动……发展”的动宾结构来看,“延长产业链条”更恰当。故选C。‎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面是从一封信中摘取的一段话,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得体,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您的信已收到,寄来的特产我就笑纳了,看到这些家乡特产,我又忆及您对我一贯的关心和爱戴,真是不胜感激。至于您托我为您的犬子毕业联系工作一事,我定会鼎力相助,请您放心。俗语云: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日,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相信您会喜欢。‎ ‎【答案】⑴“笑纳” 改为“接受” ⑵“爱戴”改为“爱护”;⑶“您的犬子”改为“令郎”;⑷“鼎力相助”改为“尽力而为”;⑸“惠赠”改为“敬赠”。‎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核语言表达是否得体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般应注意: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台、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笑纳”,用于请求别人接受自己的馈赠,这里用错了,改为“接受”;“爱戴”只能用于下对上,晚辈对长辈,这里用错对象,改为“爱护”;“您的犬子”中“犬子”是谦辞,用错了,应改为“‘令郎”,“鼎力相助”,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话,应改为“尽力而为”;“惠赠”,敬词,用于指别人赠送给自己物品,这里不合语境,应该换成“敬赠”。‎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应注意:第一,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把敬辞用在自己身上就很可笑;‎ - 25 -‎ 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造词造句。‎ ‎21.下面是南京中山陵陵寝预约参观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40字。‎ ‎【答案】首先阅读“预约须知”;读后根据情况点击“散客预约”或“团队预约”,“团队预约”须登录旅行社账户;然后选择导游、参观日期和时段,预约完成后提交。若预约成功,可检录入园参观;若预约失败,可更新预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具体考查流程图。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对图表资料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资料的主题和箭头走向,确定叙述的顺序;其次要注意文字提示,注意图表分支细节,若横线上出现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不能遗漏;最后按照顺序,选择合适的甚至专业的语言流畅清晰、准确地表述出来。该图是南京中山陵陵寝预约参观流程图。从整体看,该图分“阅读‘预约须知’”和“提交预约”两部分。其中“阅读‘预约须知’”分为“散客预约”和“团队预约”两种情况,在选择好导游、日期和参观时段后提交预约。如提交不成功需要更新。按照图中的文字描述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 25 -‎ ‎【点睛】流程图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第一步,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第二步,把握概念间的关系:方(圆)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流程中的关键环节。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和连贯作用。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要用相应的词语(如再、然后、最后)加以表达。第三步,分析几个概念在整个事件或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其间的关系,看是否属于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承接等。据此来选定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实施连缀。‎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曰:“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先做后说。)‎ 董养性:打铁没样,边打边像,如果不开始行动,规划再多都是零。‎ 毛泽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凡事预则立。‎ 上述言论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装;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行胜于言 无论古今,人们最重实际行动。人文化程度,也许参差不齐;阅历经历,更非可见可测,但他们对人的判断,往往八九不离十:哪个真好,谁人可赞,只要看看他的行为,就能来个“一口准”。正所谓:动人以行不以言。‎ 这样的事例,很多。当年在大庆油田,当出现“井喷”时,有这样一位老石油工人,不顾腿伤,扔下拐杖,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从而保住了油井。于是,有人称他为“铁人”,并自发向其学习靠拢。‎ 再如,当年在兰考火车站,当出现困难农民外出时,有这样一位县委书记,不顾凛冽寒风,带领县委一班人去现场,走进灾民中,看望贫困户,靠群众,找出路;靠大干,搞自救,让老百姓有了欢笑。于是,当他死后,万人泪送,口口相传。‎ 还有,一位地委书记退休后,不仅婉言谢绝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而且主动走进荒山,义务植树,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一个价值达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于是,有了“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分文不取乐悠悠”的民谣流传。‎ 事情就是这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动人心者,莫先乎行。再昂扬的话语,抵不过一个微小的行动。行动,往往是最实际的“讲话”、最权威的“发言”。人们常常就是从一个人的行动中,读懂他内心的“细语”,捏准他心底的“小九九”。‎ - 25 -‎ 这就要,多重行。这种行,是从我做起,“看我的”“跟我上”,而不是从他人做起,“听我的”“给我上”,只当“演说家”,不当“实干家”;只当“评论员”,不当“运动员”。须知,做事靠“行”不靠“言”,动人靠“行”不靠“谈”。‎ 这就要,弃虚言。做不到的,不要把大话说在前头;能做一的,不要硬说成二;本来是规划中的事,不要硬说成是已进行甚至是要实现的事。更不可口言是,身行非,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像个“两面人”。花言骗不了人,巧语蒙不了人,不着边的话语更忽悠不了人。‎ 这就要,讲德行。要行以德为先。这个德,是利在一己时,决不先谋;利在众人时,全力谋之。这个德,当功在一时,决不大谋;功在长远时,深谋大谋。一句话,这个德,是明大道,不计私功;近察远,不惟近利。‎ 子曰:“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多言,不会使小河改道,也难使荒山披绿。力行,即便是南水,也能北调;即便是凡人,亦能揽月。生活正是这样:多言不如多行。多行才能动人。只有行之动人,才能上有“立德”,继有“立功”,从而使人生精彩,价值无限。‎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必须结合材料准确理解题意,按要求作文。而且学生要清楚审读材料不仅仅是看材料,而应该对材料有分析理解的思维过程。本题材料部分由三则名言组成。可按照多则材料求同存异的方法进行审读。材料一的意思是: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即君子要先做后说。材料二的意思是:打铁没有标准,需要的是在过程中根据情况不断调整力度和位置,如果不开始行动,规划再多都是零。即行动先于言论。其实世事多是如此,比如做学问,只有开始做了,才能在不断地实践中,修正自己的认知,最终把学问做好。材料三的意思是:做任何事情之前先要想好怎么做,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即思想指导行动。通过以上理解分析可以看出,三则材料的重点都在强调行动的重要,空谈、空想不能成事,只会误事。但这里说的行动不是蛮干,那么该如何行动?综合材料可知:做好准备、踏实行动、于行动中思考改进,才是做成事情的法宝。也可结合其中一则材料来写。本文适合写成议论文。‎ 参考立意:‎ ‎1、行动胜于言论 ‎2、实践胜于理论 ‎3、言说不如行动 - 25 -‎ ‎4、先思考,再行动,事半功倍 ‎5、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可用素材:  ‎ ‎1、少空谈,多做事,能实干,能行动,是一个人品质、修养的体现。华罗庚说过:“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我们要诫之以空,诫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其实,何止是科学之道,做人之道更是如此。脚踏实地做事,谨慎认真为人,这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实干精神,求实态度。‎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面对着盛大的声誉,依旧保持着自己踏踏实实的实干作风,行走于田垄之间,埋头于稻浪之中。他的实干精神,让人心生敬佩。古文学家季羡林,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亲身考察,从不空谈,他的严谨作风,吹拂世人,让人钦佩不已。‎ ‎2、志在用笔完成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的巴尔扎克,笔耕不辍,努力创作,辛苦耕耘,用行动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收获了成功的果实。身陷囹圄的意大利小提琴家尼可洛·帕格尼尼,十年如一日,坚持锻炼,用行动成就了自己的一段传奇人生。纵观世界,大凡有成就者,无一不是脚踏实地,努力奋斗,用行动取得了自己辉煌的成就。而那些只说不做的空谈家,却湮没在历史的风沙中,被人淡忘。‎ ‎3、语言固然重要,但行动比语言更重要。因为“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如果没有了行动作后盾,那就成了“假大空”了。不是吗?“言之凿凿”还需“行之切切”,“听其言而观其行”,最终,一切的论定,都是以实质性的行动为评判标准的。‎ ‎4、审视生活里的成败得失,不难发现,千重要,万重要,实干最重要;谋划难,开头难,落实最难。所以网友总会调侃: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从“想到”到“得到”之间的距离,因为两者之间有如万水千山之远的“做到”。所以马克思主义者总会自警:“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勇毅指向决心,笃行指向行动,勇毅而笃行,兼具了砥砺前行的坚强意志和脚踏实地的唯物态度,诠释出奋斗以成、圆梦未来的成功密码。‎ ‎“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总有躬身前行的力量,汇流成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浩荡长河。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勇做只争朝夕的行动者、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我们才不会辜负这个新时代。展望未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必将在实干担当中铸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必将在勇毅笃行中书写。‎ - 25 -‎ ‎5、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要想成就任何一件事,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认真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一书,完整记载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乱;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没有准备的盲目行动,只能是虽忙忙碌碌,却一事无成。预,就是准备,是努力,是奋斗,是实践,是付出;立,则是成功。有了精心的准备,艰苦的努力,不懈的奋斗,扎实的实践和巨大的付出,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所以说,预是成功的基础,不预则是失败的根源。从做事来说,有无事先谋划和准备,对事情的成败至关重要。有的人,却不愿意把时间花费在事前思考上,就仓促上马,盲目行动,行动中遇到问题,再来解决问题,所以浪费在调整工作方法和目标上的时间比花费在事前思考上的时间要多,效率反而很低。有的人,愿意把时间花费在事前思考上,把所有问题都考虑好,行动起来就会很顺利,很节约时间,效率很高。“磨刀不误砍柴工”和“慢决策,快行动”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结构:‎ 行胜于言 第一部分,开篇点题,提出观点。首先纵观古今,指出人们最重实际行动。然后提出观点:动人以行不以言。‎ 第二部分,援引事例,分析论证。列举铁人王进喜、原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退休的地委书记杨善洲的典型事例,证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动人心者,莫先乎行。‎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明确做法。分三层展开分析论述:多重行,要从我做起;弃虚言,要说到做到;讲德行,要行以德为先。‎ 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升华中心。先引材料中的名言;然后通过对比,进一步指出多言与力行的不同意义;最后照应开头,收束全篇。‎ ‎ ‎ - 25 -‎ ‎ ‎ -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