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7.00 KB
  • 2021-06-04 发布

语文卷·2017届湖北省武汉二中高三下学期周练(2-11)(2017-02)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武汉二中2017届高三(下)语文周练(二)2017/2/11‎ 命题老师:刘斌 审题老师:宋春林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类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 ①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 ②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 ③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1. 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 B.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 D.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 C.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 D.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 B.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 C.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尼采——伟大的漂泊者 周国平 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这个人就是尼采。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 ‎1844年,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敏感。小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普夫达中学。1865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他偶然地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发现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问题的折磨,并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同一悲观看法,便顿有觅得知音之感。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从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一见面两人就久久谈论着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可是,他渐渐发现瓦格纳歌剧中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激情,过度亢奋的敏感,对神经和官能的刺激,集中体现了时代的颓废症。这使尼采深感压抑,渐渐产生对抗心理,最终二人决裂。‎ ‎1869年,尼采二十五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仅仅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源的小册子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到激烈的攻击。在正统语言学界看来,一个语方学家不好好地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全然是荒诞不经。1879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伴侣的孤独的漂泊生涯。靠着微薄的教员退休金,尼采度过了10年的漫游和创作黄金期。‎ ‎1883年,尼采著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这本书卖了四十册,送给朋友七册,只有一个人表示感谢,没有人称赞这本书,没有哪位哲人如此孤单过。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提出了“超人”理想。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他之所以否定旧道德,正是因为旧道德同时否定了这前提和这归宿。他认为“善恶的创造者首先必须是破坏者,他必须摧毁一切价值观念”。朋友们眼中,这完全是一部怪异的作品,这让尼采倍感孤独。他又开始了漂泊浪迹的生活,他坚持写作,最后将创作的箴言、警句、词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在书中他呐喊着摧毁旧道德,为超人的道德开拓道路。在189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着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 ‎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来,却好似疯子的谵语。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或许对他的理解富有争议,但尼采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和德国散文的巅峰,使人们对过去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制度和观念进行了反思。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 ‎                                          (节选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有改动)‎ 相关链接: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尼采受叔本华哲学影响,提出“权力意志论”“超人学说”等,猛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 ‎4.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 A.尼采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叔本华的生命哲学,但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也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 ‎ B.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面翔实地叙述了尼采的人生轨迹、思想形成过程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凸显了他非凡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魅力。‎ ‎ C.尼采的首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由于全新的视角和大胆的批判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至攻击,为此尼采不得不结束十年教授生涯而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活。‎ ‎ D.文章结尾“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这一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锋芒及其产生的时代影响力。‎ ‎5.文章首段和尾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 ‎ ‎6.作者称尼采为“伟大的漂泊者”,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尼采的伟大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游子吟 侯发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子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着孟郊的《游子吟》。韦伟心中一动,想起了乡下的母亲,有半个月没有回去看望她老人家了,当即决定回老家一趟。听说可以不学习了,韦大欢呼着跳起来。‎ 到超市采购了一些水果,他们就开车上路了。车上,妻子凌华不忘辅导儿子,说:“韦大,知道《游子吟》什么意思吗?”韦大从窗外收回目光,摇了摇头。“《游子吟》,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就是说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凌华一张嘴就卡壳了。她没有做过针线活,也不会做针线活,怎么去讲这首古诗呢?‎ 果然,韦大天真地问道:“妈妈,什么是针线啊?”‎ ‎“儿子,回到老家我给你讲啊。”韦伟开着车,不容分心。‎ 看到韦伟一家子回来了,母亲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高兴。‎ 韦大给奶奶打声招呼就去跟村里的一帮野小子疯去了。‎ 说了一阵子话,母亲系上围裙,忙着和面擀面条。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妈,晚上也吃面条啊?”婆婆迟疑了一下,说:“起脚饺子落脚面,是咱这儿的风俗。”韦伟接上话茬给凌华解释道,家里有人外出或者欢送客人,要请上路的人吃饺子,这叫“起脚饺子”,说是饺子的样子像古时的银锞和元宝,希望他(她)出门发财;家人归来或者有客登门,接风的饭必定是面条,这叫“落脚面”,传说面条像绳索,绊住来客的腿,要他多住几天,表示亲热。‎ 怪不得每次回来都是吃面条,回城时都是吃饺子。原来有这么多讲究,凌华心里感慨着,忙晴了脸,挽起袖子去帮婆婆做饭。‎ 晚上吃罢饭,母亲坚持自己收拾家务,说还要给韦大洗一洗裤子。韦大出去疯了一下午,裤子弄得脏兮兮的。韦伟知道拗不过母亲,就去休息了。‎ 临睡前,韦伟就给韦大讲他小时候的事:‎ 有一天下午放学,他跟村里的几个孩子在路上玩耍。一会儿下河摸螃蟹,一会儿上树逮知了,一会儿山上捉迷藏,一会儿沟里丢手绢……听到大人们的呼喊,他们才发觉天已经黑了。回到家里,他才发现自己的裤子上磨破了好几个洞。第二天咋去上学呢?他就这一条裤子。不到过年,家人是不会给买新的。母亲也没有责怪他,叹了口气说:“这条裤子已经穿了好长时间,早晚要破的……你赶紧吃了饭睡觉,我给你缝。”吃了饭,他就上床睡了。母亲坐在煤油灯下,就着昏暗的灯光,一针一线地缝起来。他半夜起来上厕所,看到母亲还在煤油灯下佝偻着腰,仔细地缝着……听到父亲吆喝母亲起来做饭,他才睁开眼,看到趴在桌子上瞌睡的母亲醒过来。母亲把裤子撂给他,他发现裤子上的几个洞已经被密密麻麻的针脚缝好了。当时,他咧开嘴巴笑了。要不然,穿个破裤子,小伙伴们还不叫他“叫花子”啊?‎ 讲到这里,韦伟自己也被感动了,鼻子酸酸的,眼角潮潮的。他转脸去看儿子,发现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韦大起床穿衣服时,发觉裤子跟往常不一样,“哇”地一声哭起来。伤心又委屈。‎ 母亲揉了揉红肿的眼睛,尴尬万分地说:“嗨,奶奶不中用了,眼花了,多年不拿针了,缝得不好……乖乖,别哭!乖乖,别哭!”‎ 原来,母亲连夜把韦大裤子上的几个窟窿全都给缝好了!‎ 韦伟和凌华知道事情原委,哭笑不得。‎ 韦伟给母亲解释:“妈,现在城里流行这种有破洞的衣服,叫作‘乞丐服’。裤子买来时,韦大嫌裤子的颜色新,洞不大,凌华找来砂布打磨了好几个晚上呢。”‎ ‎“以为你们日子过得艰难,回家拿钱呢……”母亲从口袋里摸出一团零碎的票子,不好意思地说。‎ 看来,要让韦大理解《游子吟》的内涵是很难了。韦伟叹了口气。‎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 A.小说开头写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孟郊的《游子吟》,表明他对唐诗有极大的兴趣,也自然引出他向妈妈提出疑问让妈妈卡壳的情节。‎ ‎ B.儿子在一边说话,韦伟开车不能分心,而以“儿子,回到老家我给你讲啊”一句搪塞,这既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又能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 C.作者注意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不仅流露出她内心的不悦,同时也反映了她不了解传统习俗,不理解老人的用心。[来源:学|科|网Z|X|X|K]‎ ‎ D.小说注意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韦伟被故事感动而儿子却睡着了,表现出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极深,用说教的方式是难以填平的。‎ ‎ E.小说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虽然较多但并不剧烈,语言平实但意蕴颇深,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作品主题。‎ ‎8.小说中的奶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 ‎ ‎9.小说以“游子吟”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 ‎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来源:学科网ZXXK]‎ 余阙,字廷心,世家河西武威。少丧父,授徒以养母,与吴澄弟子张恒游,文学日进。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俄召入,应奉翰林文字。以不阿权贵,弃官归。寻以修辽、金、宋三史召,复入翰林,为修撰。出为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会莫徭蛮反,右丞沙班当帅师,坚不往,无敢让之者。阙曰:“右丞当往,受天子命为重臣,不思执弓矢讨贼,乃欲自逸邪!”沙班曰:“郎中语固是,如刍饷不足何?”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至正十二年,改宣慰司为都元帅府,治淮西,起阙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分兵守安庆。于时南北音问隔绝,兵食俱乏,抵官十日而寇至,拒却之。乃集有司与诸将议屯田战守计,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捍,而耕稼于中。明年,春夏大饥,人相食,乃捐俸为粥以食之,得活者甚众。民失业者数万,咸安集之。升副元帅。十五年夏,大雨,江涨,屯田禾半没,城下水涌,有物吼声如雷,阙祠以少牢,水辄缩。秋稼登,得粮三万斛。俄升都元帅,守安庆。十月,贼薄城下。戊申,贼并军攻东西二门,西门势尤急,阙身当之,徒步提戈为士卒先。士卒号哭止之,挥戈愈力,斩首无算,而阙亦被十余创。日中城陷,城中火起,阙知不可为,引刀自刭,堕清水塘中。阙妻耶卜氏及子德生、女福童皆赴井死。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焚死者以千计。阙号令严信,与下同甘苦,然稍有违令,即斩以徇。当出战,矢石乱下如雨,士以盾蔽阙,阙却之曰:“汝辈亦有命,何蔽我为!”。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卒时年五十六。 (节选自《元史·列传》,有删改)‎ ‎10.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康熙等。‎ ‎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来泛指官吏。‎ ‎ C.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猪)三牲具备为太牢,只有羊、豕(猪)则为少牢。‎ ‎ D.古代人们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如文中的戊申就指至正十五年十月。‎ ‎11.下面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 B.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 C.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 D.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余阙正直敢言。莫徭蛮反叛之时,右丞沙班以粮草不足为借口,不愿征讨叛军,官员们都让着他,只有余阙敢站出来,直言右丞应当出征。‎ ‎ B.余阙体恤民情。百姓遭遇饥荒,甚至人吃人的时候,余阙捐出俸禄赈济灾民;洪水淹没了屯田,他祭祀祈求洪水退去,当年秋天取得丰收。‎ ‎ C.余阙与下属同甘苦。在战场上,余阙不理会士兵们的阻止,身先士卒,杀敌无数;余阙还拒绝士兵们用盾牌为自己遮挡落下的箭矢和垒石。‎ ‎ D.余阙政令严明。余阙执政泗州时,即使是经验阅历丰富的官吏们都很怕他。余阙治军也很严明,如果有人违背军令,他就会将其斩首示众。‎ ‎13.把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5分)‎ ‎ ‎ ‎(2)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5分)‎ ‎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11分)‎ 深湾夜宿 王勃 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堰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 A.夜宿的深湾是个偏僻的地方,道路面对巨大的山谷,村子建在危险的山上。‎ ‎ B.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 ‎ C.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 D.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 ‎ E.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15.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 ‎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失意苦闷,走投无路的两句是“ , ”。‎ ‎(2)李白《蜀道难》中,以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 ”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3)王湾《次北固山下》“ , ”两句,写景中洋溢着新旧交替的喜悦,予人一种振奋情怀。‎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 A.制定政策不能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唯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才能矫枉过正,根治腐败。‎ ‎ B.中国需要在国际平台上做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展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西方艺术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管见所及。‎ ‎ C.他在家里不声不响,妻子总是觉得他木讷,把他当成个闷葫芦,但在社会上他却玲珑剔透,无论做什么事总是一点就通。‎ ‎ D.刚刚还是烈日当头照,一转眼,老天爷的脸一沉,狂风怒吼,大街上尘土飞扬,整个城市瓦釜雷鸣,紧接着瓢泼大雨倾泻而下。‎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3分) ( ) ‎ ‎ A.北京市烟花办节前表示,正密切关注空气质量,并将通过媒体向市民发出“为提高空气质量,创造良好环境,在春节期间请尽量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 B.针对学生体质下滑的不争事实,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教育部拟对各省学生体质进行排名并予以公示,意图柔性“倒逼”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 C.如果十八大提出的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能够实现,我国将会出现5到6亿的中等收入人群,这将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坚实基础,也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 D.挂了16年“小康县”头衔的大同县主动“戴穷帽”,以享受“国家扶贫重点县”待遇,这种从“小康”到“贫困”的滑稽转身,折射了“扶贫县”评选机制的公平与否。‎ ‎1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得比法国稍晚, , , , , , ,这两个特点一直贯穿着英国哥特式建筑的整个发展过程。‎ ‎①更注重构件的装饰性 ‎②喜欢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 ‎③虽然在结构上采取了法国的技术 ‎④通过不断扩建使建筑群落向纵向或各个方向延伸 ‎⑤但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特征 ‎⑥也不囿于法国哥特式建筑集中统一的空间观念 A.③①⑤②④⑥ B.③⑤①⑥②④ C.⑥②①⑤④③ D.⑥③⑤①②④‎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5分)‎ 如果真的允许人体器官自由交易, ① ,买方则是富人。 ② ?又有哪一个穷人能高价买得起肾?此外,卖了肾或其他器官又引起其他疾病,岂不成为社会负担?正因为这许多问题,即使在荷兰这样最开放的国家, ③ 。‎ ‎21.下面是某高中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简明连贯,不超过100字。(6分)‎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小区里,几个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一边晒太阳,一边比赛背诵《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孩子们鼓起小脸认真背诵经典的样子很动人。‎ 当孩子们的父母来招呼孩子们回家吃饭时,不愿回家的孩子使出了各种办法与伎俩,有的与父母拉扯,有的大声呵斥父母,有的甚至在地上打滚抗议……‎ 这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武汉二中高三(下)语文周练(二)2017/2/11答题卡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7‎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4‎ ‎17‎ ‎18‎ ‎19‎ 答案 ‎5、(4分) ‎ ‎ ‎ ‎ ‎ ‎6、(5分) ‎ ‎ ‎ ‎ ‎ ‎8、(4分) ‎ ‎ ‎ ‎ ‎ ‎9、(5分) ‎ ‎ ‎ ‎ ‎ ‎13、(1)(5分) ‎ ‎ ‎ ‎(2)(5分) ‎ ‎ ‎ ‎15、(6分) ‎ ‎ ‎ ‎ ‎ ‎16、(5分)‎ ‎(1) , 。‎ ‎(2) 。‎ ‎(3) , 。‎ ‎20、(5分)‎ ‎① ‎ ‎② ‎ ‎③ ‎ ‎21、(6分) ‎ ‎ ‎ ‎ ‎ ‎ ‎ ‎ ‎ ‎ ‎ ‎ ‎ ‎ ‎ 武汉二中高三(下)语文周练(二)2017/2/11‎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B (解析:B项有效信息在第一段:“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从这句话中不能得出李白的诗歌晚唐就不再流行了。本小题逆推错误。)‎ ‎2.D (解析:A项原文在第二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句中的“这”指代上一段末所说的即使是李杜的诗歌,流行也有时代性。“值得欣喜”的不是将唐诗为宋词元曲取代与流行歌词长盛不衰比较而言的。此题张冠李戴。B项信息源在第二段:“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据此,“感动在心”的是人的生活、经历而不是“流行歌词”。C项信源在第二段末:“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此项言过其实。)‎ ‎3.C (解析:C项信息源在第一段末:“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此项张冠李戴和强化因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D (解析:A项,因果失当,不能说是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使尼采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性格形成主要还是个人原因,文中交代了幼年家人的早逝让尼采变得孤僻敏感。B项,本文本文并没有全面翔实地叙述尼采所处的时代背景,“全面翔实”的表述也欠准确。C项强加因果,尼采结束十年教授生涯与《悲剧的诞生》遭到了正统语言界的批评甚至攻击无必然的的因果关系;以偏概全,“正统学界”应为“正统语言学界”。 )‎ ‎5. ①首段:用诗意的语言和尼采自己的诗概括了尼采一生漂泊而又伟大的特点,抒发作者的崇敬之情。(1分)‎ ‎②作用:照应标题,同时引起下文对其人生经历及思想形成过程的叙述。(1分)尾段:再次高度评价了尼采思想的地位及影响力。(1分)作用:深化主旨;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圆合。(1分)‎ ‎6 ①思想性格方面:有独立的人格,追求内心的真实。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勇于挑战传统和旧道德、旧时代的价值观念。‎ ‎②成就方面:提出很多重要而且具有开创性的哲学思想,一生哲学著作很多,如《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如是说》等。‎ ‎③地位影响方面:是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德国散文的巅峰;指出时代的弊病,使人们对过去的制度观念进行反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全对给5分)‎ ‎[来源:学.科.网Z.X.X.K]‎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7.AD(A 项“对唐诗有极大的兴趣”有误;D项“用说教的方式”欠妥)(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8.①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她勤劳节俭,一刻不停地忙碌着,毫无怨言。‎ ‎②体贴晚辈,善良无私。她体贴儿子媳妇,疼爱孙子,把平日积攒的零钱拿出来补贴儿子一家。‎ ‎(答出一点且分析正确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以《游子吟》为线索来叙述故事,串联情节。‎ ‎②借《游子吟》内涵的时代变迁来刻画人物,揭示主题。‎ ‎(答出第一点给2分,答出第二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D (“戊申就是至正十五年十月”错误。原文是“十月,贼薄城下。戊申,贼并军攻东西二门”,根据上下文推断,这里的“戊申”应是用来纪日的。)‎ ‎11.A (原文是“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12.A (“官员们都让着他”错误,原文“无敢让之”的意思是“无人敢责备他”。)‎ ‎13.(1)余阙说:“右丞只管放心地出征,粮草的事是不难达成的。”他下令催促粮饷,三日后全都齐备,沙班出师。‎ ‎(5分。译出大意给2分;“第”“致”“趣”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城中的百姓相继登上城楼,然后自己撤掉了登楼的梯子,并说:“宁愿全部死在这里,也誓不投降敌人。”‎ ‎(5分。译出大意给2分;“相率”“捐”“死此”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余阙,字廷心,先世居河西武威。余阙年少就丧父,以收授门徒来赡养母亲,与吴澄弟子张恒交游,文学造诣日进。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执政严明,经验阅历丰富的官吏都忌惮他。不久奉诏回京,授翰林文字。因不阿谀权贵而弃官归家。不久因为朝廷修辽、金、宋三史,余阙奉诏再入翰林院为修撰。后又出京担任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适逢莫徭蛮造反,朝廷右丞沙班应当率军去镇压,但他坚持不肯去,无人敢责备他。余阙说:“右丞应当前去,你受天子之命为重臣,不想着出兵讨贼,是想图安逸吗?”沙班说:“郎中的话固然是对的,但粮草不足怎么办?”余阙说:“右丞只管出征,这粮草的事是不难达成的。”他下令催促粮饷,三日后全都齐备,沙班出师。至正十二年,朝廷改宣慰司为都元帅府,治理淮西,起任余阙为副使、辅助签批都元帅府事宜,分兵驻守安庆。当时南北音信隔绝,兵力粮草都很缺乏,余阙到任仅十日反元义军就来进攻,余阙领兵回击,敌人被击退。他召集官吏和诸将商议屯田与战守之计,(决定)环绕辖境周围修建堡寨,选精兵对外御敌,在堡寨之内耕种粮食。第二年,大闹春荒,人相食,余阙将其俸禄用来买米施粥,赈济灾民,得以存活的灾民很多。有数万失业的百姓,都得到安置。十五年夏天,天降大雨,江水上涨,屯田稻谷有一半被淹,城下江水涌入,有什么东西吼声像雷鸣一般,余阙用少牢祭祀,洪水就退去。秋粮(得以)丰收,得粮三万斛。不久,余阙升任都元帅,驻守安庆。十月,叛军逼至安庆城下。十一月八日,叛贼攻打安庆东西二门,西门形势 尤其危急,阙迎敌而上,提戈抗敌,身先士卒。士卒们哭喊着想阻止他,但他更加用力地挥动长戈,斩首了无数敌人。但是余阙身受十几处创伤。中午时分,城池被攻陷,城中着起了大火,余阙知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便引刀自杀,倒落在一处清水池塘之中。余阙的妻子耶卜氏、儿子德生、女儿福童皆投井而死。城中的百姓相继登上城楼,自己撤掉了登楼的梯子,并说:“宁愿全部死在这里,也誓不投降敌人。”烧死的人以千计。余阙治军号令严明,与下属同甘共苦,但军士稍有违反军令的,就会马上处斩示众。当他出战之时,箭矢垒石纷纷落下如同下雨一般,军士们用盾牌为他挡遮,余阙回绝说:“你们也有命,为什么要挡遮保护我呢?”平时稍有空闲,就注解《周易》,率领各位学生到郡学(郡国的最高学府)集中讲授,令军士站在门外听讲,也使他们明白尊君亲上的义理,确有古代良将的遗风。余阙死的时候五十六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4.A(2分)D(3分)[来源:Z_xx_k.Com]‎ ‎15.描写了这样的图景:天已入暮,江上的儿童还在辛勤地划船(2分),天晚了,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洗衣裳(2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深厚同情(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来源:Z_xx_k.Com]‎ ‎16.(1)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2)枯松倒挂倚绝壁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C( A.矫枉过正: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限度。不合语境。B.管见所及:管见:从管子里看东西。指见识浅陋。谦辞,表示自己见识不广,意见未必正确。C.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也比喻人精明灵活。D. 瓦釜雷鸣:瓦釜:沙锅,比喻庸才。声音低沉的沙锅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 ‎18. C(A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倡议”;B项主语残缺,应删去“针对”;D项不合逻辑,一面与两面不照应,折射的应该是评选机制的“不公平”)‎ ‎19.B(从所给文字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出,这段文字要将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和法国的进行对比,③与⑤构成转折关系,①解释⑤中的“特征”,⑥中的“也”表示要说明另一个特征,②④衔接解释⑥。)‎ ‎20. ①卖方一定是穷人; ②有哪一个富人肯把自己的一个肾卖掉; ③也不允许人体器官交易 ‎21.高三语文复习分成两个阶段:(1分)第一阶段进行专项复习(1分),依次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现代文阅读、语言知识语言表达、写作训练四个专题(2分);第二阶段进行综合复习(1分),主要做综合试题(1分),同时进行各专项的第二次强化(1分)。(本题最多得6分。每超3字扣1分,语言不连贯扣1—3分)‎ 四、作文(60分)‎ ‎22.分析:材料由两个自然段组成,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对比出现的;一方面是孩子熟悉地背诵《弟子规》,内容是孝敬父母;另一方面则是孩子任性刁蛮,毫无礼数。材料的内涵是什么呢?前者是言,后者是行;前者是表,后者是里;前者是学,后者是用;前者是理论,后者是实践;前者是国学繁荣,后者是素质低下;前者是知,后者是行。因此,这则材料立意:应该把道德知识的传承内化为个人行为的养成,也就是道德知识的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