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6.5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芜湖市示范高中2020届高三5月联考
语文试题卷
本试卷共22题,满分150分,共10页。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文学是伴随生态问题出现而产生的文学门类,可以说,生态意识催生出生态文学。当然,生态文学不只主题关乎生态,还追求一种“美”的境界。这种境界表现为,在作品中不仅再现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是怎样的,而且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但它有着自己的特质。
这种特质首先体现在,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岳非丘写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长篇小说如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中篇小说如老藤写生态变迁的《青山在》,儿童文学如陆梅写海岛的《无尽夏》等,都可圈可点。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城进展,是生态文学的又一特质。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蒋巍《塞罕坝的意义》讲述塞罕坝三代人种树护林的故事,陈启文(字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咸就,李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 27 -
生态文学还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微现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去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出路。
随着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为代表的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发生积极变化,逐渐认识到生态问题关涉深层文化。这就要求生态文学必须进入人的内心:道德对我们的约束、我们对自然的敬長、我们对发展的审视和思考,无不是生态文学着重考量的课题。将生态意识和自然伦理精神深深嵌入民族文化,把生态文明的种子播入读者内心是生态文学的使命和责任。
生态文学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但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无观念,乃至有可能改变人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学作用巨大。生态文学从生态问题中来,到人的灵魂中去,帮助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认识到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融入和回归自然。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的脚步越走越坚定,绿色之路也越走越宽广,生态文学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生态文学作家当以更多洞察、体验和激情,以更好的表达,探寻生命万物之关系,表达对美丽中国的畅想,助推人类生态文明建设。
(摘编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2020年4月3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态文学是由生态意识催生的,它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以传播生态文明为使命和责任。
B. 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报告文学作品较多,近年来,小说带给人们的惊喜更多。
C. 生态文学作家整体关照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进行了剖析与反省,为解决生态问题指明了研究方向。
D. 生态文学虽然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但是改变人们思维和观念乃至现在的生活方式是有可能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体部分先剖析生态文学所呈现的特点,进而阐明生态文学对于生态建设的作用,思路清晰,说服力强。
- 27 -
B. 文章在剖析生态文学特质时,从文学形式、作品内容、创作理念三个方面依次展开,逻辑上呈逐层递进关系。
C. 文章第四段采用举例论证,通过列举蒋巍、陈启文、李云峰等人的作品,有力地支撑了本段首句提出的观点。
D. 文章末段承接上文,指出生态文学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点明了生态文学“绿意盎然”在文中的另外一重内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再现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是怎样的,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是生态文学作品创作中应追求的境界。
B. 生态文学作家如果没有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就很难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C. 生态文学作家与其他类作家不同,他们会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
D. 生态问题关涉深层文化,因而,从生态问题中来,到人的灵魂中去的生态文学,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B项,“近年来,小说带给人们的惊喜更多”错误,“更多”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没有把小说与其他文学形式进行比较。
C项,“为解决生态问题指明了研究方向”错误,原文第五段“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去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出路”,可知是“努力去探寻”。
D项,“……但是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观念乃至现在的生活方式是有可能的”错误,原文最后一段“生态文学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但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无观念,乃至有可能改变人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可知完全肯定生态文学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观念”,未肯定生态文学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故选A。
- 27 -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逻辑上呈逐层递进关系”错误,逻辑上不是逐层递进,总体上呈现为并列关系。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C项,“生态文学作家与其他类作家不同……”错误,原文第五段“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只是强调生态文学作家会“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并未言及其他类作家会否“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因而推不出“生态文学作家与其他类作家不同”这一说。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27 -
天然气水合物,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城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且遇火即可燃烧,俗称可燃冰。可燃冰分布广泛,占用体积小,蕴含能量大。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研究发现,1立方米可燃冰最多可分解为164立方米甲烷,是一种清洁环保、燃烧值高的新型能源,燃烧过程中不会产生有害气体,燃烧后只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不会留下固态残渣,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小很多,但能量高出十倍。可燃冰储量巨大,所含有机碳资源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两倍,被国际公认为石油、天然气的接替能源。通过勘查,中国已在海域圈定了6个成矿远景区;陆地方面,青南藏北也优选了9个有利区块。据预测,我国可燃冰远景资源量可满足未来近200年的能源需求。自上世纪60年代起,以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印度为代表的一些国家都制订了可燃冰勘探开发研究计划,中国也随即响应。
(摘编自李代广《神秘的可燃冰》
材料二:
中国科学家预测海城可燃冰地质资源量表
来源
评价海区
资源量
体积/1012m3
存在带
面积/104km2
存在带
厚度/m
姚伯初2001年预测
南海
86.85
93
2.41
杨文达等2004年预测
东海
1.9-9.8
1.12
11
卢振权等2007年预测
南海北部陆坡
63
王秀娟等2010年预测
神狐海域
0.1
18-34
- 27 -
(摘编自孙运宝《国外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评价方法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三:
据自然资源部官方微博消息,3月26日,中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并超额完成任务。2017年5月10日,中国在神狐海域进行了第一轮成功试采,60天累计产气量超过30万立方米,甲烷含量最高达99.5%,为后续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翔实可靠的数据资料。据介绍,经过两年多的集中攻关,2019年10月正式启动第二轮试采海上作业,2020年2月17日试采点火成功,持续至3月18日完成预定目标任务。此次试采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一是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二是自主研发了一套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的关键技术装备体系,大大提高了深海探测与开发能力。这些技术装备在海洋资源开发、涉海工程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将带动形成新的深海技术装备产业链,增强我国“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能力。三是创建了独具特色的环境保护和监测体系,试采过程中甲烷无泄漏,未发生地质灾害,进一步证实了天然气水合物绿色开发的可行性。
(摘编自2020年3月268中国新闻网《中国可燃冰开采创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
材料四:
- 27 -
中国石油大学陈光进教授曾指出,贸然开采海洋中的可燃冰可能会引起地质和生态灾难。另外,技术瓶颈只是可燃冰开采的障碍之一。从开发成本角度看,可燃冰的经济效益是否足以与石油、天然气媲美,也存在疑问。专家们认为,可燃冰分离出的气体体积较大,运输难度极大,需要建造海底管道,或将气体液化,因此不仅是开采,储存和运送的成本也相当高。这些障碍一时半会儿难以解决。中国经济具有完备的大工业体系和独立自主的科研平台,市场潜力巨大,有可能形成完整的、自主的产业链体系。因此,在能源战略上中国必须有长远打算。
据估算,我国南海海域可燃冰资源储量够用130年,陆上可燃冰的远景储量可供中国使用近90年。这些数据说明,在可控核聚变这个“终极能源”实现之前,中国在能源战略上需要“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中国作为能源短缺型的后发工业大国,就算页岩气、可燃冰是“权宜之计”,我们也怠慢不得,从研发到开采,该跟上还是要跟上。以中国的技术储备和科研实力,应该有足够的力量来“多条腿走路”:既要锁定核能这个主攻方向,下大力攻关,争取“领跑”;也要在各类“新能源”领城,追踪世界技术潮流,盯紧了“跟跑”。
(摘编自众石《可燃冰不是救命稻草》,2013年3月18 日《中国青年报》
4. 下列对可燃冰相关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可燃冰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新型能源,污染很小。
B. 可燃冰储量巨大,广泛分布于海域和陆地,燃烧的效能很高。
C. 可燃冰开采费用与其全生命周期成本有关,商业开采价值低。
D. 可燃冰开采技术要求高,技术不过关将引发地质、生态灾难。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可燃冰被公认为石油、天然气的接替能源,多国制订研究计划,与其储量巨大,所含有机碳资源,总量超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有关。
B. 据专家预测,我国海城可燃冰地质资源储量丰富,南海北部陆坡可燃冰资源量约为6.3x105m2,南海可燃冰资源存在带面积可达9.3x1013km3。
C. 从可燃冰全生命周期成本占比情况看,可燃冰开采的主要费用是采收工程,地面、钻探和勘探工程占比很小,为保护环境支付的费用比例较高。
D. 中国最近两年先后在南海神狐海域进行了两轮可燃冰试采,均取得成功,说明我国能源领域自主研发能力走在了世界前列,实现了技术“领跑”。
6. 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对待可燃冰应有的认识以及开采可燃冰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案】4. C 5. D
6. (1)认识:①可燃冰是比较理想的新型(接替)能源,储量巨大,开采可燃冰值得高度重视;②可燃冰并非“终极能源”,能源战略方面应有长远眼光。
(2)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要加大技术研发、攻关的力度,突破技术瓶颈;②要研究如何更经济、合理地开发,跨越成本障碍等。
- 27 -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概念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先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再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最后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C项,“商业开采价值低”错误,无中生有,材料内容反映不出“商业开采价值低”,相关信息材料四“从开发成本角度看,可燃冰的经济效益是否足以与石油、天然气媲美,也存在疑问”。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项,“我国能源领域自主研发能力走在了世界前列,实现了技术‘领跑’”错误,材料四“既要锁定核能这个主攻方向,下大力攻关,争取‘领跑’”,可知未实现技术“领跑”。
故选D。
【6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认识,“可燃冰分布广泛,占用体积小,蕴含能量大。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研究发现,1立方米可燃冰最多可分解为164立方米甲烷,是一种清洁环保、燃烧值高的新型能源,燃烧过程中不会产生有害气体,燃烧后只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不会留下固态残渣,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小很多,但能量高出十倍。可燃冰储量巨大,所含有机碳资源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两倍,被国际公认为石油、天然气的接替能源”,可知可燃冰是比较理想的新型(接替)能源,储量巨大,开采可燃冰值得高度重视;“中国经济具有完备的大工业体系和独立自主的科研平台,市场潜力巨大,有可能形成完整的、自主的产业链体系。因此,在能源战略上中国必须有长远打算”,可知可燃冰并非“终极能源”,能源战略方面应有长远眼光。需要注意的问题,“专家们认为,可燃冰分离出的气体体积较大,运输难度极大,需要建造海底管道,或将气体液化,因此不仅是开采,储存和运送的成本也相当高。这些障碍一时半会儿难以解决”,可知要加大技术研发、攻关的力度,突破技术瓶颈;“中国石油大学陈光进教授曾指出,贸然开采海洋中的可燃冰可能会引起地质和生态灾难。另外,技术瓶颈只是可燃冰开采的障碍之一。从开发成本角度看,可燃冰的经济效益是否足以与石油、天然气媲美,也存在疑问”,可知要研究如何更经济、合理地开发,跨越成本障碍等。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个太阳(节选)
刘白羽
解放大军一到武汉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武汉从慌乱与惊恐中苏醒过来,它睁大两眼,展开双臂,迎接亲人。
顷刻之间,路面上已经拥挤得水泄不通了,万人夹道,男女老少,振臂欢呼。大街两旁的楼窗上也万头攒动,招手鼓掌。楼上垂下一挂挂鞭炮,刹时间,爆竹声震天惊地响起来。人们的热情比长江的浪涛还要汹涌,歌声喊声,像海浪般回环激荡。
夜晚,秦震一个人悄没声地走下楼梯,走出大门。他要做一件重要的事,不过他要亲自去做,不愿意让旁人知道。
- 27 -
天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变阴了,从江汉一路拐向洞庭街,这块地方离长江很近,可以听见江涛怒潮澎湃。雾正从江上升起,黄色的雾,像大团大团云烟,给风吹得向市街上飞扬弥漫,一转眼工夫,大雾如同棉絮塞满天地之间,阴凄凄的。路灯只留下一圈淡淡黄影,江涛声似乎也变得低沉、喑哑了。秦震觉得脸上粘腻腻的,像挂上了蜘蛛网,又像是从大江上吹来的不知是雨还是水星。当他从法国梧桐下走过,才发现,雾是那样大,在梧桐叶上凝聚起来变成雨,一滴滴地落在地面上,把整个地面弄得一片精湿。
他沿马路走下去。战士就一个挨一个蜷曲在人行道上睡觉。他一阵心疼,一阵喜悦。他们没一个人去敲人家的门窗,他们没一个人躲在人家的门洞里。——这就是我们的队伍呀!他们保护了广厦千万间,却露宿街头。
他仔细察看:战士们连背包也没打开,就枕在头下,合衣抱枪而睡。他们睡得那样香甜舒适,有的打鼾,有的嚅动嘴巴,有的脸上牵出一丝笑意;可是,他们头发都太长了,身上穿的还是东北战与上发的老棉衣,经过烟熏火燎、风吹日晒,没有一个人的衣服再是完整的了;他再看他们的脚,有的胶皮鞋底都磨光了,露出血淋淋的脚底……他不觉之间一阵心酸,兀自站了下来。
而后他低着头慢慢走。——他们,都有父母,都有兄弟姊妹,家里不管是富裕还是贫寒,总有块暖乎炕头呀!可是他们走,走,走到这里来,睡到冰凉的地上。
他盘算着补给的数字,运输的时间,……他下定决心:“无论怎样艰难也要给战士换装,这是第一件大事,否则就对不起大家!”
但,他的眉毛皱了一下,眼光凌厉地一转:我们面前还有很遥远、很艰难、很困苦的路,前面还有多少人,水深火热,嗷嗷待哺……是的,我们还要忍辱负重呀!
一个战士梦中翻了个身,把棉衣撩在旁边。秦震小心地把棉衣给他压好,棉衣湿得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他怔征站了一小会。
是的,这不只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觉醒。
这时,他看见一个黑人影向他这边移动过来,哦,是一个战士,披着棉大衣,抱着冲锋枪,在值班放哨。秦震朝他走去,那人也朝他走来,仔细端详了一阵,敬礼,报告:“六连一排二班班长牟春光。”
“你认识我是谁?”
“老司令!夏季攻势进公主岭,你甩着一根马鞭子,瞪着两颗大眼睛,骑马飞跑,我挡了你的路,你大喝一声:‘闪开!’你带着一群马队,就一阵风一样朝街里跑去。”
秦震笑了笑,一个指挥员在不知不觉之间就在战士脑子里留下这么个印象。
“老战友,这么说我得向你道个歉了。”
“咳,都是执行任务嘛!”
- 27 -
牟春光这几句话唤起老熟人的亲切感,两人伸出手握住。秦震终于吐露出他沉重的心情:“你们太苦了!”
牟春光明白秦司令员指的是什么,他开怀一笑说:“这有什么?就拿我说吧,当了十几年劳工,在兴安岭老黑林子里伐木,在鹤岗煤矿里挖炭,吃橡子面,披麻袋片。人嘛,就怕前思后想。将今比昔,兴旺多啦!再说,那时给人当牛做马,受苦,窝囊!现在是给穷人统一天下,遭点罪,痛快!”
牟春光的话在秦震心里激起一阵阵波澜,战士的心就是这样豁亮,浓雾遮不住,冷雨浇不灭,江风吹不透。他暗暗觉得有点羞愧,为什么他刚才只想战士们的苦难,而没想到战士心里都揣着一颗太阳?是的,这不只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觉醒!
牟春光压低声音说:“首长,我有个要求!”
“你说吧!”
“解放全国的战斗正在节骨眼上,你可别忘记我们六连,咱可是出了名的尖刀连!”
秦震扑哧笑出声来:“老班长,别老说‘我们六连’。我该向你报个到,我就是这个连队里出身的战士。”
“你?”
“一九二七年。”
是的,二十二前,大革命失败,阴云密布,多少人血洒武汉街头。自己就是在这里接上组织,从汉江上坐船逃出武汉,赶往南昌……
江风拂面,吹散了浓雾,也卷走了耻辱、沉疴、巨痛。历史好像是从这儿开始,又回到这儿歇一下脚,好迈上新的途程。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极力渲染白天街头热闹非凡的氛围之后,第三段写秦震夜晚独自出门,要去“做一件重要的事”,他的身份和动机令人好奇。
B. 牟春光“开怀一笑”回应秦司令员的一段话,短句居多,语言简洁,充满诗意,表现了他快人快语、豪爽勇毅的性格特点。
C. 小说开头描写武汉市民欢迎解放军的场景,结尾写秦震回忆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经历,增强了作品的艺术真实性和历史纵深感。
D. 小说具有散文化的特点,叙述与抒情的结合使作品激荡着革命的豪情和浓郁的温情,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和动人的艺术魅力。
8. 文中关于“雾”“风”等自然环境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27 -
9. 文中两次出现“是的,这不只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觉醒”,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觉醒”的具体含义,并谈谈这样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答案】7. B 8. ①写出了湖湿阴冷的环境特点,渲染士兵露宿街头条件之恶劣,赞扬解放军纪律严明;②以环境的变化映衬秦震由沉重忧虑到释怀乐观的心理变化;③象征艰苦磨砺和历史变迁,表现革命军人坚毅乐观的情怀,深化作品的主题。
9. (1)含义:①秦震夜巡看到战士们自觉露宿街头,为战士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感动;②秦震与牟春光对话,认识到战士们在艰难之中仍保有昂扬的革命豪情和深明大义的胸怀而倍受鼓舞。
(2)作用:①揭示了秦震内心的变化,塑造了一位关爱士兵、理解士兵、勇于反思、不断成长的革命将领形象;②借秦震的视角,由外在行动到内在精神,由群体到典型,逐层深入地展现了战士们刚毅不屈、坚定乐观的品质和崇高的追求。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充满诗意”“勇毅”错误,这是战争期间,战士们各方面都很艰苦、艰辛,没有诗意,也看不出牟春光的勇毅。
故选B。
【8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一般来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天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变阴了,从江汉一路拐向洞庭街,这块地方离长江很近,可以听见江涛怒潮澎湃。雾正从江上升起,黄色的雾,像大团大团云烟,给风吹得向市街上飞扬弥漫,一转眼工夫,大雾如同棉絮塞满天地之间,阴凄凄的……雾是那样大,在梧桐叶上凝聚起来变成雨,一滴滴地落在地面上,把整个地面弄得一片精湿”,可知写出了湖湿阴冷的环境特点,渲染士兵露宿街头条件之恶劣,赞扬解放军纪律严明;“牟春光的话在秦震心里激起一阵阵波澜,战士的心就是这样豁亮,浓雾遮不住,冷雨浇不灭,江风吹不透”,可知以环境的变化映衬秦震由沉重忧虑到释怀乐观的心理变化;“江风拂面,吹散了浓雾,也卷走了耻辱、沉疴、巨痛。历史好像是从这儿开始,又回到这儿歇一下脚,好迈上新的途程”,可知象征艰苦磨砺和历史变迁,表现革命军人坚毅乐观的情怀,深化作品的主题。
【9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作用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含义,“他沿马路走下去。战士就一个挨一个蜷曲在人行道上睡觉。他一阵心疼,一阵喜悦。他们没一个人去敲人家的门窗,他们没一个人躲在人家的门洞里。——这就是我们的队伍呀!他们保护了广厦千万间,却露宿街头”,可知秦震夜巡看到战士们自觉露宿街头,为战士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感动;“这有什么?就拿我说吧,当了十几年劳工,在兴安岭老黑林子里伐木,在鹤岗煤矿里挖炭,吃橡子面,披麻袋片。人嘛,就怕前思后想。将今比昔,兴旺多啦!再说,那时给人当牛做马,受苦,窝囊!现在是给穷人统一天下,遭点罪,痛快!”可知秦震与牟春光对话,认识到战士们在艰难之中仍保有昂扬的革命豪情和深明大义的胸怀而倍受鼓舞。作用,从“一个战士梦中翻了个身,把棉衣撩在旁边。秦震小心地把棉衣给他压好,棉衣湿得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他怔征站了一小会”到“牟春光的话在秦震心里激起一阵阵波澜,战士的心就是这样豁亮,浓雾遮不住,冷雨浇不灭,江风吹不透。他暗暗觉得有点羞愧,为什么他刚才只想战士们的苦难,而没想到战士心里都揣着一颗太阳”,揭示了秦震内心的变化,塑造了一位关爱士兵、理解士兵、勇于反思、不断成长的革命将领形象;从关心战士的衣着到理解战士的内心,借秦震的视角,由外在行动到内在精神,由群体到典型,逐层深入地展现了战士们刚毅不屈、坚定乐观的品质和崇高的追求。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 2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临川烈武王道规,字道则,高祖少弟也。少倜傥有大志,高祖寺之,与谋诛桓玄。时桓弘镇广陵,道规与刘毅共斩弘。进平京邑,玄败走。晋武陵王遵以道规为义昌太守。与刘毅、何无忌追玄。玄西走江陵,留何澹之等固守盆口。义军既至,澹之空设羽仪于一舫,而别在它船,无忌欲攻羽仪所在,众悉不同,曰:“澹之必不在此舫,虽得无益也。”无忌曰:“既不在此则战士必弱我以劲兵攻之必可禽也禽之之日彼必以为失其军主我徒成谓已得贼帅我勇而彼惧破之必矣”道规喜曰:“此名计也。”因往彼攻之,即禽此舫。因鼓噪倡曰:“已斩何澹之!”贼徒及义军并以为然。因纵兵即克盆口,进平寻阳。道规等兵不满万人,而玄战士数万,众并惮之,欲退还寻阳。道规曰:“彼众我寡,今若畏懦不进,必为所乘,虽至寻阳,岂能自固。曹操以少制多,共所闻也。今虽才谢古人,岂可先为之弱!”因麾众而进,大破玄军。时荆州多桓氏余烬,皆悉平之。以义勤迁使持节、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辞南蛮以授殷叔文。叔文被诛,乃复还领。善于为治,刑政明理,士民莫不畏而爱之。荆楚既桓氏义旧,并怀异心。道规告之曰:“桓谦今在近畿,闻者颇有去就之计,吾东来文武,足以济事。若欲去者,本不相禁。”因夜开城门,达晓不闭,众成惮服,莫有去者。鲁宗之率众来赴,或谓宗之未可测,道规乃单马迎之,宗之感悦。乃使宗之居守,委以腹心。率诸军攻谦,刘遵驰往,谦大败,追斩之。初,谦至枝江,江陵士庶皆与谦书,咸欲谋为内应。参军曹仲宗检得之,道规悉焚不视。江汉士庶感焚书之思,无复贰志。加散骑常侍,固辞,俄而寝疾。八年,薨于京师,时年四十三。谥曰烈武公。高祖受命,追封临川王。
(节选自《宋书临川烈武王道规》)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不在/此则战士必弱/我以劲兵攻之/必可禽也禽之之日/彼必以为失其军主/我徒威谓已得贼帅/我勇而彼惧破之必矣/
B. 既不在此则战士必弱我心劲兵攻之/必可禽也禽之之日肢必以为失其军主我徒威谓已得贼帅/我勇而彼惧/破之必矣/
C. 既不在/此则战士必弱/我以劲兵攻之必可禽也/禽之之日/彼必以为失其军主我徒威谓已得贼帅/我勇/而彼惧破之)必矣!
D. 既不在此则战士必弱/我以劲兵攻之必可禽也/禽之之日/彼必以为失其军主我徒威谓已得贼帅/我勇而彼惧/破之必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指男子成年在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意思有某种联系的名称,而女子则无字。
- 27 -
B. 太守,本为战国时郡守的尊称,自汉景帝改为一郡之长,历代沿用,明清叫知府。
C. 迁,古代官员晋升、调动或贬谪、降职,文中意为刘道规因功升迁,被授予新职。
D. 薨,古代称诸侯、有爵位的大官、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或封王贵族之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道规少有大志,受到高祖赏识。他一开始就展现出非凡才能,高祖与他谋划诛杀桓玄之事;他不负高祖所望,与刘毅联合出击,大败敌军。
B. 刘道规明辨识断,善于把握战机。任义昌太守时,他与刘毅、何无忌一起追击桓玄,力排众议,采纳无忌的建议果断进攻,成功斩杀何澹之。
C. 刘道规长于治政,深得军民敬畏。他兼任南蛮校尉,善用刑法政令,明于治理,士民敬爱;鉴于桓氏故旧多怀异心,他大开城门,使人畏服。
D. 刘道规气量弘大,能以诚心服人。曹仲宗查到江陵士民谋通桓谦的书信,刘道规将其悉数烧毁;鲁宗之率众归顺,他单骑迎接,并委以重任。
13. 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众我寡,今若畏儒不进,必为所乘,虽至寻阳,岂能自固。
(2)桓谦今在近畿,闻者颇有去就之计,吾东来文武,足以济事。
【答案】10. D 11. A 12. B
13. (1)敌兵众多我军人少,(我们) 现在如果畏惧退缩不进军,一定被他利用,即使到了寻阳,怎么能稳固自己。
(2)桓谦如今在京城附近,听到消息的人多有离开的打算,(即使没有你们, )我们这些东来的文臣武将,完全可以成就大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何澹之)既然不在这里,那么兵力一定薄弱,我们用精兵攻打它,一定可以夺得此船。夺船之日,敌方一定认为失去自己的主帅,我方都认为已经得到贼帅,我军勇敢而敌军恐惧,击破他们是必然的。”
“既不在此则战士必弱”中,“在此”是一个词语,之间不断开,排除AC;
“我以劲兵攻之必可禽也”中,“必可禽也”是“攻之”的结果,之间不断开,排除AB。
- 27 -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A项,“而女子则无字”错误,《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笋而字。”男女成年皆可取字。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B项,“力排众议,采纳无忌的建议果断进攻,成功斩杀何澹之”错误,“力排众议”不确切;原文“因鼓噪倡曰:‘已斩何澹之!”意思是“趁机擂鼓呐喊道:‘已经斩杀何澹之!’”可知只是呐喊不是事实。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为所”,表被动,被;“虽”,即使;“自固”,宾语前置,稳固自己。(2)“近畿”,京城附近;“去”,离开;“济”,成就。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 27 -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 27 -
临川烈武王刘道规,字道则,高祖刘裕最小的弟弟。刘道规年轻时风神潇洒志向远大,高祖认为他奇特,和他谋划诛杀桓玄。当时桓弘镇守广陵,刘道规与刘毅合力斩杀桓弘。进军平定京城,桓玄败逃。晋武陵王司马遵让刘道规做义昌太守。刘道规与刘毅、何无忌追赶桓玄。桓玄向西逃到江陵,留下何澹之等固守盆口。义军到达盆口,何澹之在一只船上虚设了自己的仅仗,而自己在别的船上,何无忌要攻打设了仪仗的船,众人都不赞同,说:“何澹之肯定不在这只船上,即使得到了船也没有什么好处。”何无忌说:“(何澹之)既然不在这里,那么兵力一定薄弱,我们用精兵攻打它,一定可以夺得此船。夺船之日,敌方一定认为失去自己的主帅,我方都认为已经得到贼帅,我军勇敢而敌军恐惧,击破他们是必然的。”刘道规大喜,说:“这是名计呀!”于是前往那里攻打,即刻夺得那只船。趁机擂鼓呐喊道:“已经斩杀何澹之!”敌我双方都认为是真的。趁机发兵即刻占领盆口,进军平定寻阳。刘道规等兵马不满万人,而桓玄士卒数万,众人都害怕,想退回寻阳。刘道规说:“敌兵众多我军人少,(我们)现在如果畏惧退缩不进军,一定被他利用,即使到了寻阳,怎么能稳固自己。曹操以少胜多,这是诸位所共知的.我虽然才能不如古人,怎么会先向人示弱。”于是指挥大军进发,大败桓玄的军队。当时荆州有很多桓玄的余党,被刘道规全部平定。因功:升为使持节、兼任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后辞去南蛮校尉授予殷叔文。到殷叔文被诛杀,(刘道规)于是又蓑南蛮校时。善于治理,政法清明,百姓没有不敬畏而爱戴他的。荆州原本那些与柜氏有思情故交的人都怀有不同的想法。道规告诉他们说:“桓谦如今在京城附近,听到消息的人多有离开的打算,(即使没有你们,)我们这些东来的文臣武将,完全可以成就大事.如果有想离开的(可以离开),我本来就没有禁止你们的意思。”于是在夜里大开城门,到拂晓都不关闭,众人都畏服,没有离开的。鲁宗之率众到来,有人说鲁宗之捉摸不造,道规却孤身单骑迎接他,鲁宗之感动喜悦。(刘道规)派鲁宗之留守(江陵),把他视为亲信。刘道规统率各路大军进攻桓谦,刘遵也驰援,桓谦大败,刘遵追上并斩杀了他。当初,桓谦到达枝江,江陵的士人和百姓都给桓谦写信,都商量愿作内应。参军曹仲宗查得这些信,刘道规看都不看全部焚烧。江汉士人和百姓都感念刘道规烧毁书信的恩情,不再有贰心。加封(刘道规)为散骑常侍,(他)坚决推辞,不久卧病在家。八年,死于京城,时年四十三岁。谥号烈武公.高祖即位,追封临川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秦中卧病思归
裴夷直
索索凉风满树头,
破窗残月五更秋。
病身归处吴江上,
一寸心中万里愁。
宿开元寺楼
许浑①
谁家歌袅袅,孤枕在西楼。
竹色寒清簟,松香染翠帱②。
月移珠殿晓,风递玉筝秋。
日出应移棹,三湘③万里愁。
[注]①许浑:晚唐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②翠帱:翠色床帐。③三湘:泛指洞庭湖南北,湘江流域一带。
14.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都以写声为发端,用叠音词将周围的声响描写得真切可感。
B. 两首诗都点出的“秋”字,不仅明示了时节,更是各自诗眼所在。
C. 裴诗末句和许诗首联都使用了对比,极大增强了诗句感人力量。
D. 两首诗体裁不同,但都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先写景物,后抒感怀。
15. 两首诗都写到了“万里愁”,请说说两首诗中“愁”的内涵的异同。
【答案】14. B 15. (1)相同点:两首诗都有念乡思归之愁。(2)不同点:裴诗还有卧病逢秋的凄苦之愁和思归不得的无奈之愁;许诗还有羁旅途中的孤寂之愁和时光易逝的急迫之愁。
【解析】
【14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两首诗都点出的‘秋’字……更是各自诗眼所在”错误,“秋”是“各自诗眼所在”的评析不正确,“愁”应该是诗眼。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对比鉴赏能力。解答时可先分别分析两首词(诗)的句子各,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进行对比,找出异同。比较鉴赏这类题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做这类题要: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相同点,由《秦中卧病思归》题目可知诗的内容是思归;《宿开元寺楼》中,由“谁家歌袅袅,孤枕在西楼”,可知夜宿开元寺楼,听到不知谁家的歌声,孤枕难眠,不由得勾起思乡之情。不同点,裴诗“索索凉风满树头,破窗残月五更秋。病身归处吴江上,一寸心中万里愁”,意思是“秋风萧瑟吹枝头,秋夜透过残破的窗户看到一轮残月挂在天空。在吴江之上一身疾病,心中都是思乡的愁绪却因疾病归乡遥遥无期”,可知还有卧病逢秋的凄苦之愁和思归不得的无奈之愁;许诗“月移珠殿晓,风递玉筝秋”,意思是“醉着月光移动天要破晓,晨风送来秋的寒意”,可知许诗还有羁旅途中的孤寂之愁和时光易逝的急迫之愁。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27 -
(1)《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的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以孔子从师的例子证明了“___________”的观点,而郯子等人道德学问不如孔子又与后文“____________” 的观点相照应。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比喻手法交代自己身世的一句“__________”,表明诗人决心为正义事业献身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忳郁邑余侘傺兮 (2).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3). 圣人无常师 (4). 师不必贤于弟子 (5). 身世浮沉雨打萍 (6). 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忳”“郁邑”“侘傺”“萍”“汗青”的书写。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不少人对于我们传统的写意和工笔两种方法的运用,与如何更好地表现我们的时代精神,有 的看法。有人提出说我们的时代适于用写意的方法,不适于用工笔的方法的偏见。
写意和工笔是两种流传已久的不同表现方法,从现象看,写意长于发挥气势磅礴的效果,工笔则长于表现细致严密的形象,但二者之间并不是不可 的,花鸟画的兼工带写法,早已打破了二者之间的鸿沟。在我看来,方法要靠人掌握,才能发挥效能。掌握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掌握不好好,西施也会变成丑妇。写意有它的长处, 粗野就是它的短处;工笔有它的短处,( )。在人物画方面,如果这两种方法运用得都还不够理想,最好不要存偏见。而且,不同方法的运用,也要根据画家的具体条件来决定适用与否, 是不行的。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见仁见智 逾越 有失 胶柱鼓瑟
- 27 -
B. 厚此薄彼 逾越 失之 生搬硬套
C. 厚此薄彼 统一 失之 胶柱鼓瑟
D. 见仁见智 统一 有失 生搬硬套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运用得好,便于深入刻画细节,就是它的长处
B. 便于深入刻画细节,运用得好,就是它的长处
C. 运用得好,就会带来便于深入刻画细节的长处
D. 便于深入刻画细节,就是运用得好带来的长处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有人提出偏见,说我们的时代适于用写意的方法,不适于用工笔的方法。
B. 有人提出,说我们的时代适于用写意的方法,不适于用工笔的方法是偏见。
C. 说我们的时代适于用写意的方法,不适于用工笔的方法,这是有人提出的偏见。
D. 有人说我们的时代适于用写意的方法,不适于用工笔的方法,这是偏见。
【答案】17. B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词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见仁见智:比喻因个体差异,对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厚此薄彼:比喻对人、对事不同看待。根据语境修饰“看法”,填入“厚此薄彼”。
第二组,逾越:超越。统一:部分联成整体,分歧归于一致。根据语境“但二者之间并不是不可”,填入“逾越”。
第三组,有失:失去某物,在某方面有所欠缺。失之:缺陷,欠缺。“失之”后面所接的词则是“失”的补语,是用来补充说明究竟在哪一个方面失误的,如“失之片面”即“失处在于片面”。根据语境“粗野就是它的短处”,填入“失之”。
- 27 -
第四组,胶柱鼓瑟: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生搬硬套:指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照抄别人的办法。根据语境“是不行的”,填入“生搬硬套”。
故选B。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根据前一个句子“写意有它的长处, 粗野就是它的短处”,是写长处和短处,之后是分号,表示和后面是并列关系;
根据“工笔有它的短处”,可知括号内填入内容是怎么转化为长处,不是“短处便于……”,排除BD;
怎么运用的好,“便于深入刻画细节”是具体运用内容,这样“就是它的长处”;“就会带来便于深入刻画细节的长处”句式表达拗口,排除C。
故选A。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A项,“有人提出偏见”错误,不合逻辑,不是有人提出偏见,“我们的时代适于用写意的方法,不适于用工笔的方法”是偏见。
B项,表意不明,“说我们的时代适于用写意的方法,不适于用工笔的方法是偏见”,有歧义,容易理解为“说我们的时代适于用写意的方”和“不适于用工笔的方法是偏见”。
C项,结构混乱,“……这是有人提出的偏见”和前面句子“……有不少人对于”句式不一致。
故选D。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 27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色彩是由物体反射或吸收太阳光中的七色而显现的,某一种物体对于七色完全吸收,便成为黑色;反之,①_______ ,就成为白色。例如霜和雪呈白色,就是它的结晶体反射光线而产生的现象。透明的冰,刨成碎屑,也就和霜雪相似。还有石油乳剂呈白色,是油里面许多空气球反射光线的缘故。兔类的白毛,人的白发,②________。依照麦奇尼可夫的解释,阿米巴状的白血球潜入毛发内部,夺去了微细的色素体,空气的小球,代替了色素的地位,③______,又如昆虫的气管,里面充满空气,看起来好像银丝,也是这个缘故。
【答案】 (1). 完全反射 (2). 也可以这样来说明 (3). 看起来就成为白色了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第一个空对应“某一种物体对于七色完全吸收,便成为黑色”,填入相反的信息,即“完全反射”;第二个空对应“兔类的白毛,人的白发”,填入结论,即“也可以这样来说明”;第三个空对应“阿米巴状的白血球潜入毛发内部,夺去了微细的色素体,空气的小球,代替了色素的地位”,填入结果,即“看起来就成为白色了”。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
21.下图是1953年中国发行的《世界文化名人》邮票中的一枚。请结合你的观察,说明装饰框内的文字(包括数字)含有哪些信息。不超过55字。
- 27 -
【答案】中国诗人屈原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卒于公元前278年;邮票面值800圆,发行时间为1953年,发行单位为中国人民邮政。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解答此题时,一要观察清楚图表上的内容,二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这类题目解答时用语一定要简洁、连贯、准确。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出了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他们是屈原、哥白尼、拉伯雷与马蒂。为此,国家邮电部发行了这套邮票,以资纪念。屈原(公元前340——前278),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与政治家,秭归人,曾任楚国三闾大夫、左徒。他一直主张政治改革,联齐抗秦。但其主张不被采纳,反被放逐于国外。他的代表诗作有《离骚》等。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可以看到屈原头像,生卒年,邮票面值,发行时间,发行单位等信息。注意字数限制。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校高三(1)班开展《论语》阅读与研讨活动,其中一个环节是“推荐座右铭”,要求自选对象,为其推荐《论语》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
同学们热情很高,认真研读思考。多数同学选择为同伴、好友、亲人等推荐,少数同学结合自身实际为自己挑选了座右铭。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评论,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有意义的活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他就像是小鸟的翅膀,小船的帆,有了它。天空任鸟飞,海洋任船行。座右铭便是每个人的翅膀,每个人的帆。某班在《论语》阅读与研讨活动中开展的“推荐座右铭”活动很有意义。
- 27 -
期望生活更有智慧。从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美誉的《论语》中选取座右铭。生存于春秋乱世,孔子的成长背景是平凡而贫穷的。在一切不利因素的夹击之下,孔子却激发了的潜能,乃至成为“圣人”。孔子的言论及行为,并无神秘色彩,人人可以效法,只要持之以恒,也会产生让人满意的效果。教书育人,教书,就是传授知识技能,但人怎么育?学生的品德培养,应从哪里做起?《论语》给了我们答案,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短短二十余字,却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首先要从孝敬,尊敬兄长做起,孝是为人之本,其次要言行谨慎,讲,其次要关爱他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和精力,那么就可以学习其它知识了。这样的座右铭推荐给别人或者自己,多么的富有积极意义。
期望文字更有力量。美丽的文字使无数人为之倾倒,文字是美的,它如阳光、如净水、如花朵,环绕在我们身边,创造出遍地的芬芳。文字是美的,它可以陶冶情操,化解尴尬。不一样的水土造就不一样的风情,中国,从古至今文字都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就像大海,那么辽阔,那么深湛;好比大山,那么端庄,那么正直;宛如月光,那么空灵,那么明澈。
期望活动更有意义。“整本书阅读”是近年语文教研的热点话题,2017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一个学习任务群纳入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整本书阅读”注重培养高中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文化传承和理解能力、思维的提升和发展能力。阅读整本书,既要重视书籍给大家的初读体验,还要在初读体验以后进行研读,通过不同的活动展示对文本进一步探讨。而杜文《论语》推荐座右铭就是很好的活动之一。
读书活动会产生一种使命感,自觉有一种责任,努力想要使自己的存在而惠及身边的人。读书活动让我们自省自律,让我们更好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立足社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材料是“推荐座右铭”,范围是《论语》;要求是就“多数同学选择为同伴、好友、亲人等推荐,少数同学结合自身实际为自己挑选了座右铭”这个行为,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评论,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首先明确文体是评论,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其次,是就这则报道来谈对这件事的思考和认识。本题立意容易偏颇,如果谈《论语》中哪一句适合做座右铭,就跑题了。
【立意】让经典作品走进我们生活 论语的智慧 孔子的思想意义 经典的永恒魅力
【结构】本题适合选用层进式的行文结构,可以逐层深入探究经典的魅力。首先点明经典的影响力,其次结合现实谈经典对我们现在生活的指导意义,再次谈经典的永恒,最后结题。
【素材】【素材】
- 27 -
1. 其(《孔子传》)最大宗旨,乃在孔子之为人,即其所自述所谓“学不厌、教不倦”者,而以寻求孔子毕生为学之日进无疆、与其教育事业之博大深微为主要中心,而政治事业次之。因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上之主要贡献,厥在其自为学与其教育事业之两项。后代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其意义即在此。故本书(《孔子传》)所采材料亦以《论语》为主。凡属孔子之学术思想,悉从其所以自为学与其教育事业之所至为主要中心。孔子毕生志业,可以由此推见。而孔子之政治事业,则为其以学以教之当境实践之一部分。
2. 《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言行,无论“四书”或“十三经”,都将《论语》编选其中,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张之洞说:“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要在从古至今如此众多的典籍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部《论语》读本,实非易事。
3.两千多年前,孔子曾这样教导他的弟子们:“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对交友的箴言:与仁者为邻。里仁为美,这是十年育华国际文化节对友谊的践行:十年来,友好学校们和我们如亲戚好友般相互关心,往来交往。友谊越处越深,朋友,越来越多。在我们看来,这些朋友们在一起,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十月,杭城最美的季节,育华,浙江最美的校园,我们即将重逢,这是一个新的十年,我们将再次共同铸造“新境”!
- 27 -
- 27 -
相关文档
- 江苏省南京十三中、中华中学、金陵2021-06-0424页
- 江西省红色七校2020届高三5月联考2021-06-0313页
- 河南省平顶山市2020届高三5月联考2021-06-0310页
- 【语文】河南省平顶山市2020届高三2021-06-0315页
- 山东省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0届高2021-06-0318页
- 【物理】山东省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1-06-0125页
- 黑龙江省部分学校2020届高三5月联2021-06-019页
- 黑龙江省部分学校2020届高三5月联2021-06-019页
- 山东省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0届高2021-05-2725页
- 【物理】黑龙江省部分学校2020届高2021-05-26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