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5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年江西省奉新一中等六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时代。唐宋众体咸备,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文学文体方面,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唐宋文体批评层累式地多角度探究,并与当时的文体书写产生互动,让文体写作与批评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唐宋时期是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唐宋文体学何以呈现出如此特征和面貌?郑骞《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说:“唐宋两朝,是中国过去文化的中坚部分……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就像一个大湖,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唐宋文化既恢宏又复杂,既超卓又平易,既多元又开放,属于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其通变特色影响到方方面面,自然包含文体。
唐宋文化学术的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若用当时人的话,而且是最简洁的话来概括,则朱熹《答姜叔权》里的一句话甚为贴切:“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拈出其中的“融会贯通”,不妨说是宋人概括唐宋文化的最佳注脚。文化的融通特征,对于唐宋文学、文体的发展、演进,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打上了浓厚的“共同体”烙印,表现为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
唐宋文体学的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古代文体的结构规则并非刻板不变,实具有灵活组装拆卸的机制,其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可紧可松,内在亦具有延展性和弹性张力,在一定条件下,其规则会发生位移改变。文体与文体之所以能发生关系,在于它们具有某种同质的因素,例如结构、形式、语言等。假设我们对甲文体和乙文体都很熟悉,但是甲乙的相参相融,却依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会产生令人兴奋的新奇效果。熟悉与陌生,陈旧与新颖,固有与超越,就在文体间的贯通、参融、相资中实现了奇妙的转化。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与贯通密切相关,唐宋开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一词。黄庭坚等宋人用“兼备众体”来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充分肯定老杜在诗体方面的集大成。更重要的是,宋人开始用类似词形容本朝文人。诸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这种情况在宋以前是没有的。可见唐宋文人的“兼备众体”,成为极为突出的现象。何以文备众体者愈来愈多?这其实是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重要表现。
唐宋文人学识渊博,擅长多种文艺者不在少数。多面手、组合拳式的才能,让他们一通百通,有了贯通文艺的资本。高手可以游刃有余地出入各种文体,取长补短,互相交通。尤其当一种文体已发展极充分,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或许只有“跨界”“贯通”,向其他文体寻求参酌,才有可能打破困局,实现新变。
(选编自谷曙光《解读古代文体的新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是我国古代文体学史上一个承先启后的时代,各种文体齐备,并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因而迎来了各种文体发展的高峰。
B.唐宋两朝不仅各种文体写作竞相发展,而且文体批评也呈层累式地多角度探究,并与文体书写互动,使两者相得益彰。
C.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使各种文体在唐宋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发展,于是唐宋文化成为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具有恢宏又复杂,超卓又平易,多元又开放等特点。
D.唐宋时期各种文体竞相发展,兼之文体批评多角度探究,使唐宋成为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体与文体在结构、形式、语言等方面具有同质的因素,于是熟悉与陌生,陈旧与新颖,固有与超越,就在文体间的贯通、参融、相资中实现了奇妙的转化。
B.唐宋文化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以及融通的特点,这不仅影响唐宋文体,还深刻影响唐宋文学的发展、演进。
C.宋朝朱熹《答姜叔权》一文里用“融会贯通”四个字贴切而简洁地概括出了唐宋文化学术的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
D.唐宋文体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的特点,是受具有融通特征的唐宋文化的作用和影响而形成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文人“文备众体”是一个极为突出的现象,像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出现如此众多的文备众体者,是贯通文化的所起的重要作用。
B.唐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及类似词语来称赞本朝众多文人,充分肯定他们在文体上的集大成,这是之前所没有的。
C.写作高手不仅熟知多种文体的写法,而且还能将各种文体的写法贯通起来,得心应手地进行运用,并写出新意来。
D.当一种文体从各种写作技巧到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并已发展极充分时,只有向其他文体“跨界”“贯通”,才能打破困局,实现新变。
2.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傅斯年:一个“五四”之子的道路
傅国涌
傅斯年是“五四” 的产儿,他在北大求学时幸运地赶上了那个历史的节骨眼,而且成了扛大旗的人。正是他和罗家伦等人发起成立了“新潮社”,创办了《新潮》杂志,1919年5月4日那天他是学生游行的总指挥,站在大时代的浪头上。
傅斯年曾留学英、德7年,广泛涉猎哲学、历史、政治、文学乃至物理、化学、数学和地质学等各门学科。他首先是个史学家,然后他是教育家,青年时代他就立志 “以教书匠终其身”。他以全部热情投身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先后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职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使这些学术、教育机构在短期内做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
“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占领东北,山河破碎的痛苦促使他发奋著成《东北史纲》,以大量可靠史料证明东北有史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站在史家的立场为民族争人格。从1932年起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他常常在文章中称日本人为“倭人”、“倭寇”、“倭军阀”,坚决反对国民党政权退让、绥靖的外交政策、以土地换和平的幻想,并予以严厉抨击。他以一个历史学家的眼光、知识分子的责任感早就洞察了日本侵华的野心,所以他认定以后中日之间的争端无论在外交上如何折冲,都不能放弃军事上的准备,“让步既极而仍无结果,则虽亡国在望,亦须抗战到底也”。
傅斯年相信只有站在政府之外,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性,才能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租界被捕,引渡给国民党政府。虽然他们之间有着不同的政治信仰,但这并不妨碍傅斯年立即站出来为这位北大时代的老师说话。他在《独立评论》发表《陈独秀案》一文,热情地赞颂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称他是“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
胡适、傅斯年主持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的选举,当时批评国民党很厉害、完全靠近左翼的学者郭沫若、马寅初能当选为院士,而平时许多和他们关系很好、立场相近、在学术上也极有成就的人却落选了。竺可桢日记中称赞他们“兼收并蓄”。他们的这些做法,正是自由主义的优良传统,显示了超越意识形态、政治立场的多元、宽容的一面。他对胡适说:“既为读书人,则读圣贤书”,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无惭于前贤典型”。北大老同学毛子水以赞美的口吻说他“一生代表的是浩然正气”。
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无党无派的知识分子,但他对国民党政权的腐败、专制有过很激烈的批评,因此赢得了“傅大炮”的美名。他以书生论政,激扬文字,粪土当朝万户侯,仅在影响巨大的民间报纸《大公报》上就发表过22篇纵论内政外交的“星期评论”。
傅斯年是20世纪的“士”,是“五四”孕育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透过几千年历史的迷雾,他发现“以暴易暴,没有丝毫长进”,所以坚定地信仰以和平方式完成“精神上的革新”。以学生领袖而学者、而大学校长,这不是傅斯年一个人的选择,而是“五四”那一代优秀分子的群体选择。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斯年在北大求学时正赶上“五四”新文化运动,他站在大时代的最前列,积极投身于这场思想革命和爱国政治运动中。
B.傅斯年曾留学英、德,广泛涉猎文史哲和数理化等各门学科,在那时他就立志成为一个史学家和教育家,将全部热情投身于学术和教育事业。
C.傅斯年工作不任人唯亲,和胡适主持中央院士的选举,将当时批评国民党很厉害、完全靠近左翼的学者郭沫若、马寅初选为院士。
D.作者多处引用傅斯年自己的话,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有利于直接表现他的内心世界,也恰当地呈现了他的成就和精神,能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
(2)作者认为“傅斯年是20世纪的‘士’”,结合全文,请概括他身上体现哪些近代“士”(知识分子)的人格和精神。
(3)文章标题为“傅斯年:一个‘五四’之子的道路”,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题目内涵的理解。
3.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若有风筝被割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扬的风筝。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仆人与朋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对我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海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好办法!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哈桑和我走出大门,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我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们得开始了。”哈桑说。
突然间我想放弃。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
“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我说。
“今天是个好日子。”哈桑说。
我试图让眼光离开我们家的屋顶。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哈桑一眼看穿我。
“没有鬼怪。”我低声说,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些。
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被线割得鲜血淋漓。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像流星那样划过苍天,拖着闪亮的尾巴,散落在临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
我偷眼望向爸爸,寻思他眼下在想些什么。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
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
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人们纷纷顿足尖叫:“干掉它!干掉它!”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干掉它!干掉它!”的欢呼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杀啊!”。
“快赢了,阿米尔少爷!”哈桑兴奋得直喘气。那一刻来临了,我合上双眼,松开拉线的手。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上割开一个创口,接着……
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
“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哈桑撒腿就跑。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我收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都没有哈桑的踪迹。我正在担心时,天就快黑了。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只见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在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他们逼近哈桑。
“把风筝给我!”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你这个白痴!把风筝给我们。”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他们一愣,退后一步。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
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他们一拥而上……
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眼角流淌下来。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我回到一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斜倚在一家小店铺紧闭的门前。
十五分钟后,哈桑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
“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节选自《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注】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3月4日﹣)出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1980年随父移民到美国加州的圣荷西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开篇介绍阿富汗斗风筝比赛这一古老的冬日风俗传统,充满异域风情,为下文情节展开提供了背景。
B. 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情节的高潮是放风筝比赛激烈争夺的情景,结局为哈桑保护追回的风筝,结局部分不仅照应标题,更能突出 “我”与哈桑的不同性格特征。
C. 小说的环境描写颇具艺术匠心,比如“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渲染了气氛,衬托了人物的心理。
D. 小说后半段描写了“我”赢得比赛后(含赢得比赛时)犹豫﹣兴奋﹣担心﹣胆怯﹣内疚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哈桑的言行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E. 小说对“我”这一形象的刻画成功地运用了心理、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了“我”胆小懦弱。尤其是当哈桑为保护风筝而被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欺负时,“我”不敢挺身相救。“我”这个人物形象刺痛着读者,许多人的内心都有一个阿米尔。
(2)哈桑是小说中的一个主要人物,请概括这一形象的品格特征,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试从风筝对“我”、对哈桑的意义这一角度探究文本中“风筝”的内涵。
二、古代诗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少贫贱,好学。值乱,不能安业,每动止,画地书空,寓所习,卒以通博闻。武德初,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上疏有所论奏,仁轨见其稿,为窜定数言。瑰惊异,赤牒补息州参军。转陈仓尉,部人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犯法,县莫敢屈。仁轨约不再犯,而宁暴横自如,仁轨榜杀之。州以闻,太宗曰:“尉而杀吾折冲,可乎?”召诘让。仁轨对曰:“宁辱臣,臣故杀之。”帝以为刚正,更擢成阳丞。
贞观十四年,校猎同州。时秋敛未讫,仁轨谏曰:“今兹澍泽沾足,百谷炽茂,收才十二。常日赘调,已有所妨。又供猎事,缮桥治道,役虽简省,犹不损数万一少延一旬,使场圃毕劳,陛下六飞徐驱,公私交泰。”玺书褒纳。拜新安令。累迁给事中,为李义府所恶,出为青州刺史。
咸亨五年,为鸡林道大总管,东伐新罗。
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永隆二年,加太子少傅。数乞骸骨,听解左仆射。武后临朝,复拜左仆射。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改丈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十五。诏百官赴哭,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 仁轨虽贵显,不自矜踞,接旧故如布衣时。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及拜大司宪,异式尚在台,不自安,因醉以情自解。仁轨持觞曰:“所不与公者,有如此觞。”后既执政,荐为司元大夫。然宦由州县至宰辅,善致声誉,得吏下欢心。
(节选自《新唐书•刘仁轨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B.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C.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D.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仁轨自幼好学,才华出众。每当空闲之时,他用手指在空中和地上写写画画,终成饱学之士。后来以其才华受到任瑰的青睐,被任命为息州参军。
B.刘仁轨不畏强暴,刚毅正直。在任陈仓县尉时,警告凶暴蛮横的折冲都尉鲁宁,鲁宁没收敛,就用刑杖将其打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认可。
C.刘仁轨体恤百姓,直言劝谏。秋收还没结束,太宗想要到同州打猎,刘仁轨认为这时即使节省征用劳役,也会对秋收造成妨害,建议秋收后再出行。
D.刘仁轨谦恭待人,不计前嫌。他虽位极人臣,但接待亲朋故旧仍如从前。对于曾经得罪自己的下级袁异式表示不计私仇,后来还推荐他任司元大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
②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
5.古诗阅读,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二)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注】:翠纱红映肉:语出苏轼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作者原注:“予去年正月离家之官,盖两年不见海棠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既交代了游览之地,又点明了以下数句均为游览所得。一个“行”字,为全诗之眼,领起全诗。
B.颔联描写了一幅初春时节柳叶吐芽,迎风起舞,妩媚多娇,盛开的花朵在阳光照映下倩影婆娑,朦胧惝恍的美丽景色。
C.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上句主于静,下句主于动,以新鸟之声清脆悦耳来反衬小径的幽寂。
D.前六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进行描写,尤其中间四句写“春晴”向来为人称道,柳条、花影、幽径、鸟鸣,构成一幅欢乐的春光图。
E.尾联提出“只欠”二字。因为作者宦游他乡,已两年不见故园美丽的景色,忆景生情,顿生感慨。
(2)诗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析之。
6.古诗文填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封狼居胥”,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的“ , ”两句诗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
(3)韩愈在《师说》中论述了弟子、老师在学问方面的特点,“ , ”两句交代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具体原因。
三、语言表达运用
7.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每一个正在学习的人都应该明白积羽沉舟的道理,节约每一分钟,珍惜每一次阅读,重视每一份练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脚踏实地,稳步前行。
②当前,“打虎拍蝇”已经取得重大成效,但腐败和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不是一得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③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是近几年来文坛上难得的佳作,它选材得体而丰富,人物真实而丰满,力透纸背,光耀文坛。
④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不孚众望,进入交叉淘汰赛后,连克东道主巴西、欧洲劲旅荷兰和塞尔维亚,时隔12年后再登奥运冠军宝座。
⑤余秋雨认为,“大、德、中”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秘密。因“大”气魄而进退有度不易分裂;因“德”而心存善念;因“中”走一条踏实、和谐、可行的路。余秋雨说,中国一直在这样的路上。
⑥现在患多动症的孩子越来越多,有的父母觉得这是“过度诊断”,医生只是在危言耸听,也许孩子只是太好动,让他们多运动就好了,菲尔普斯就是个例子。
A.③⑤⑥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⑤⑥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在旅游成为很容易实现的事情的同时,令人堪忧的是旅程中暴露出的诸多不文明现象,甚至违规违法事件也时有发生
B.国家公务员局考试录用司负责人表示,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目的在于选拔人才.我们必须坚持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为原则,严格把关,择优录用
C.某省从今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且要通过招生考试政策拓宽足球人才成长渠道,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
D.实际上,“创客中国”不仅是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国经济新动能不断孕育成长的一个真实写照
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没出事“你好我好大家好”,① 出事便“相互推责”,已成多部门治理、多环节监管下的共同之处。安全标准也好,技术标准也罢,从本质上讲,②是监管的标准和态度的结果,③坚持一切从严并力求做到“零风险”, ④在标准上就必然会达到“史上最严”,⑤就可能“标准围绕监管转”,⑥监管有多么松散则标准就有多低效。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如果
当然
只有
才能
因而
从而
B
只要
/
只要
就
不然
因而
C
一旦
其实
如果
那么
否则
/
D
假使
就
既然
那么
/
所以
A.A B.B C.C D.D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创造主体和一个创造对象,因此,它就既要有人的条件,① 。人的条件包括艺术家的人生经验和文化教养等;物的条件包括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等,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加工改造的对象;此外,② ,例如绘画的线条和颜色,音乐中的声音和乐器,文学的语言之类等。所以艺术既离不开人,也离不开物,它和美感一样,③ 。
11.如图为漫画《有感于“孔雀东南飞” 》.请描述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四、作文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2016年中国网球公开赛第二轮中国“女网一姐”张帅与美国网球选手里克斯的决胜盘比赛中,两人一次多回合对峙还没有形成死球时,观众的一声大喊扰乱了张帅的击球节奏,正手回球下网。这时张帅回头怒视身后的观众:“你能闭嘴吗?”之后,来到珠海超级网球精英赛,面对比赛中来回走动的观众,张帅大声喊道:“请你坐下,要不您就出去。”
对于张帅对观众的态度,有人认为,职业球员的终极目标是拿出最好的状态去赢得比赛,赢得观众,那些干扰球员、不遵守网球观赛礼仪的观众应当受到谴责;也有人认为,观众是球员的衣食父母,掏钱买票来比赛应当受到尊重。还有人认为……
针对张帅的做法,你有怎样的想法?请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思考,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17年江西省奉新一中等六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时代。唐宋众体咸备,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文学文体方面,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唐宋文体批评层累式地多角度探究,并与当时的文体书写产生互动,让文体写作与批评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唐宋时期是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唐宋文体学何以呈现出如此特征和面貌?郑骞《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说:“唐宋两朝,是中国过去文化的中坚部分……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就像一个大湖,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唐宋文化既恢宏又复杂,既超卓又平易,既多元又开放,属于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其通变特色影响到方方面面,自然包含文体。
唐宋文化学术的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若用当时人的话,而且是最简洁的话来概括,则朱熹《答姜叔权》里的一句话甚为贴切:“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拈出其中的“融会贯通”,不妨说是宋人概括唐宋文化的最佳注脚。文化的融通特征,对于唐宋文学、文体的发展、演进,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打上了浓厚的“共同体”烙印,表现为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
唐宋文体学的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古代文体的结构规则并非刻板不变,实具有灵活组装拆卸的机制,其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可紧可松,内在亦具有延展性和弹性张力,在一定条件下,其规则会发生位移改变。文体与文体之所以能发生关系,在于它们具有某种同质的因素,例如结构、形式、语言等。假设我们对甲文体和乙文体都很熟悉,但是甲乙的相参相融,却依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会产生令人兴奋的新奇效果。熟悉与陌生,陈旧与新颖,固有与超越,就在文体间的贯通、参融、相资中实现了奇妙的转化。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与贯通密切相关,唐宋开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一词。黄庭坚等宋人用“兼备众体”来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充分肯定老杜在诗体方面的集大成。更重要的是,宋人开始用类似词形容本朝文人。诸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这种情况在宋以前是没有的。可见唐宋文人的“兼备众体”,成为极为突出的现象。何以文备众体者愈来愈多?这其实是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重要表现。
唐宋文人学识渊博,擅长多种文艺者不在少数。多面手、组合拳式的才能,让他们一通百通,有了贯通文艺的资本。高手可以游刃有余地出入各种文体,取长补短,互相交通。尤其当一种文体已发展极充分,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或许只有“跨界”“贯通”,向其他文体寻求参酌,才有可能打破困局,实现新变。
(选编自谷曙光《解读古代文体的新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唐宋是我国古代文体学史上一个承先启后的时代,各种文体齐备,并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因而迎来了各种文体发展的高峰。
B.唐宋两朝不仅各种文体写作竞相发展,而且文体批评也呈层累式地多角度探究,并与文体书写互动,使两者相得益彰。
C.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使各种文体在唐宋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发展,于是唐宋文化成为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具有恢宏又复杂,超卓又平易,多元又开放等特点。
D.唐宋时期各种文体竞相发展,兼之文体批评多角度探究,使唐宋成为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A.文体与文体在结构、形式、语言等方面具有同质的因素,于是熟悉与陌生,陈旧与新颖,固有与超越,就在文体间的贯通、参融、相资中实现了奇妙的转化。
B.唐宋文化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以及融通的特点,这不仅影响唐宋文体,还深刻影响唐宋文学的发展、演进。
C.宋朝朱熹《答姜叔权》一文里用“融会贯通”四个字贴切而简洁地概括出了唐宋文化学术的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
D.唐宋文体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的特点,是受具有融通特征的唐宋文化的作用和影响而形成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A.唐宋文人“文备众体”是一个极为突出的现象,像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出现如此众多的文备众体者,是贯通文化的所起的重要作用。
B.唐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及类似词语来称赞本朝众多文人,充分肯定他们在文体上的集大成,这是之前所没有的。
C.写作高手不仅熟知多种文体的写法,而且还能将各种文体的写法贯通起来,得心应手地进行运用,并写出新意来。
D.当一种文体从各种写作技巧到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并已发展极充分时,只有向其他文体“跨界”“贯通”,才能打破困局,实现新变。
【考点】49: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解答】(1)A、以偏概全.“唐宋是各种文体发展的高峰时期”表述不正确,原文第一段是“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故选A.
(2)C、“宋朝朱熹《答姜叔权》一文里用‘融会贯通’”错误,从原文第三段可知,并非朱熹用“融会贯通”四个字概括,而是作者拈用朱熹的这四个字.故选C.
(3)A、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及李白、白居易也获得过此称赞;B、唐代并没有用“文备众体”称赞本朝文人,原文倒数第二段“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与贯通密切相关,唐宋开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一词”;D、“当一种文体从各种写作技巧到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并已发展极充分时”,或然说成必然,原文表述最后一段表述为为“或许只有”.故选C.
答案:
(1)A
(2)C
(3)C
2.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傅斯年:一个“五四”之子的道路
傅国涌
傅斯年是“五四” 的产儿,他在北大求学时幸运地赶上了那个历史的节骨眼,而且成了扛大旗的人。正是他和罗家伦等人发起成立了“新潮社”,创办了《新潮》杂志,1919年5月4日那天他是学生游行的总指挥,站在大时代的浪头上。
傅斯年曾留学英、德7年,广泛涉猎哲学、历史、政治、文学乃至物理、化学、数学和地质学等各门学科。他首先是个史学家,然后他是教育家,青年时代他就立志 “以教书匠终其身”。他以全部热情投身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先后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职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使这些学术、教育机构在短期内做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
“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占领东北,山河破碎的痛苦促使他发奋著成《东北史纲》,以大量可靠史料证明东北有史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站在史家的立场为民族争人格。从1932年起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他常常在文章中称日本人为“倭人”、“倭寇”、“倭军阀”,坚决反对国民党政权退让、绥靖的外交政策、以土地换和平的幻想,并予以严厉抨击。他以一个历史学家的眼光、知识分子的责任感早就洞察了日本侵华的野心,所以他认定以后中日之间的争端无论在外交上如何折冲,都不能放弃军事上的准备,“让步既极而仍无结果,则虽亡国在望,亦须抗战到底也”。
傅斯年相信只有站在政府之外,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性,才能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租界被捕,引渡给国民党政府。虽然他们之间有着不同的政治信仰,但这并不妨碍傅斯年立即站出来为这位北大时代的老师说话。他在《独立评论》发表《陈独秀案》一文,热情地赞颂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称他是“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
胡适、傅斯年主持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的选举,当时批评国民党很厉害、完全靠近左翼的学者郭沫若、马寅初能当选为院士,而平时许多和他们关系很好、立场相近、在学术上也极有成就的人却落选了。竺可桢日记中称赞他们“兼收并蓄”。他们的这些做法,正是自由主义的优良传统,显示了超越意识形态、政治立场的多元、宽容的一面。他对胡适说:“既为读书人,则读圣贤书”,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无惭于前贤典型”。北大老同学毛子水以赞美的口吻说他“一生代表的是浩然正气”。
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无党无派的知识分子,但他对国民党政权的腐败、专制有过很激烈的批评,因此赢得了“傅大炮”的美名。他以书生论政,激扬文字,粪土当朝万户侯,仅在影响巨大的民间报纸《大公报》上就发表过22篇纵论内政外交的“星期评论”。
傅斯年是20世纪的“士”,是“五四”孕育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透过几千年历史的迷雾,他发现“以暴易暴,没有丝毫长进”,所以坚定地信仰以和平方式完成“精神上的革新”。以学生领袖而学者、而大学校长,这不是傅斯年一个人的选择,而是“五四”那一代优秀分子的群体选择。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傅斯年在北大求学时正赶上“五四”新文化运动,他站在大时代的最前列,积极投身于这场思想革命和爱国政治运动中。
B.傅斯年曾留学英、德,广泛涉猎文史哲和数理化等各门学科,在那时他就立志成为一个史学家和教育家,将全部热情投身于学术和教育事业。
C.傅斯年工作不任人唯亲,和胡适主持中央院士的选举,将当时批评国民党很厉害、完全靠近左翼的学者郭沫若、马寅初选为院士。
D.作者多处引用傅斯年自己的话,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有利于直接表现他的内心世界,也恰当地呈现了他的成就和精神,能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
(2)作者认为“傅斯年是20世纪的‘士’”,结合全文,请概括他身上体现哪些近代“士”(知识分子)的人格和精神。
(3)文章标题为“傅斯年:一个‘五四’之子的道路”,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题目内涵的理解。
【考点】43:传记阅读.
【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
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B、“立志成为一个史学家和教育家,将全部热情投身于学术和教育事业”不合文意,文中是说立志“以教书匠终其身”,且并不一定是在留学英德时,而是青年时期.
(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傅斯年先生在史学上的贡献有哪些”,①审题目﹣﹣明确鉴赏的方向:傅斯年先生在史学上的贡献;②审要求﹣﹣明确鉴赏的角度.③审文本﹣﹣找出答题区间.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应对相关文字作大致的层次分析;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我们要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题目的具体要求,自己归纳,提取精要.从“他以一个历史学家的眼光、知识分子的责任感早就洞察了日本侵华的野心,所以他认定以后中日之间的争端无论在外交上如何折冲,都不能放弃军事上的准备”“傅斯年相信只有站在政府之外,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性,才能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无党无派的知识分子,但他对国民党政权的腐败、专制有过很激烈的批评”具体筛选.
(3)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请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传主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结合文章作深入的探究,即向内挖掘,这种方式一般不扩展,指结合文章例句事例即可;另一种方式适当结合现实探究,即向外拓展,即适用于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含义,标题一方面表明傅斯年同志致力于思想革命,从“正是他和罗家伦等人发起成立了‘新潮社’,创办了《新潮》杂志”等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表明崇尚科学研究特点,“他以全部热情投身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先后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职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使这些学术、教育机构在短期内做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
答案:
(1)B
(2)①爱国,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②保有知识分子的独立性;③心胸博大,不计个人恩仇;④刚烈正直,不畏权势;⑤信仰和平.
(3)①这一标题点明了傅斯年一生与五四运动的密切关系.在思想上,站在新旧思想斗争前沿,致力于“思想革命”活动,发起成立了“新潮社”,创办了《新潮》杂志;②在学术上,他以全部热情投身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在学术、教育上做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这些都是受“五四”思想的影响形成和取得的.
3.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若有风筝被割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扬的风筝。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仆人与朋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对我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海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好办法!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哈桑和我走出大门,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我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们得开始了。”哈桑说。
突然间我想放弃。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
“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我说。
“今天是个好日子。”哈桑说。
我试图让眼光离开我们家的屋顶。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哈桑一眼看穿我。
“没有鬼怪。”我低声说,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些。
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被线割得鲜血淋漓。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像流星那样划过苍天,拖着闪亮的尾巴,散落在临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
我偷眼望向爸爸,寻思他眼下在想些什么。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
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
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人们纷纷顿足尖叫:“干掉它!干掉它!”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干掉它!干掉它!”的欢呼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杀啊!”。
“快赢了,阿米尔少爷!”哈桑兴奋得直喘气。那一刻来临了,我合上双眼,松开拉线的手。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上割开一个创口,接着……
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
“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哈桑撒腿就跑。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我收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都没有哈桑的踪迹。我正在担心时,天就快黑了。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只见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在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他们逼近哈桑。
“把风筝给我!”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你这个白痴!把风筝给我们。”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他们一愣,退后一步。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
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他们一拥而上……
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眼角流淌下来。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我回到一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斜倚在一家小店铺紧闭的门前。
十五分钟后,哈桑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
“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节选自《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注】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3月4日﹣)出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1980年随父移民到美国加州的圣荷西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BD
A. 小说开篇介绍阿富汗斗风筝比赛这一古老的冬日风俗传统,充满异域风情,为下文情节展开提供了背景。
B. 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情节的高潮是放风筝比赛激烈争夺的情景,结局为哈桑保护追回的风筝,结局部分不仅照应标题,更能突出 “我”与哈桑的不同性格特征。
C. 小说的环境描写颇具艺术匠心,比如“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渲染了气氛,衬托了人物的心理。
D. 小说后半段描写了“我”赢得比赛后(含赢得比赛时)犹豫﹣兴奋﹣担心﹣胆怯﹣内疚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哈桑的言行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E. 小说对“我”这一形象的刻画成功地运用了心理、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了“我”胆小懦弱。尤其是当哈桑为保护风筝而被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欺负时,“我”不敢挺身相救。“我”这个人物形象刺痛着读者,许多人的内心都有一个阿米尔。
(2)哈桑是小说中的一个主要人物,请概括这一形象的品格特征,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试从风筝对“我”、对哈桑的意义这一角度探究文本中“风筝”的内涵。
【考点】41:小说阅读.
【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基本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B项“情节的高潮是放风筝比赛激烈争夺的情景”错误,情节的高潮应是哈桑追回蓝风筝;D项“犹豫”是“我”比赛开始前的心理.
(2)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基本能力.其实本题是变相的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要抓住人物的具体言行和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然后用形容词短语或动词短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答题时要按“性格特征+事件表现”的形式分点作答.本题要求分析哈桑的性格特征,哈桑是“我”的助手兼朋友他勇敢、有奉献精神,面对双手被割成一道道血痕,但始终没有放弃,面对邪恶的力量丝毫不畏惧;哈桑又具有忠诚的品质,从文中个性化的语言“‘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可以生动体现.
(3)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对“风筝”内涵的解读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从“风筝”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结合文本可知,在“我”的、眼中“风筝”不仅是一件赢得比赛的玩具,更是打开父亲心门的钥匙“我”通过赢得比赛,可以向父亲证明自己的非同凡响;而对于每一位斗风筝的人而言,赢得风筝比赛,并追得风筝,是一种无上的荣誉,一种成功的梦想;对哈桑而言,为阿米尔少爷追回被割断的风筝,更加证明了自己对阿米尔少爷的忠贞和友谊.谈小说给你的启示时,一方面要结合小说内容,另一方面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角度,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答案:
(1)BD
(2)①勇敢.放风筝他的手掌被线割得鲜血淋漓也不放弃;追风筝时面对三个邪恶的大男孩的威胁毫不畏惧,最终把那只蓝色风筝带回等.②忠诚.比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有力地揭示了哈桑的忠诚品格.(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共4分)
(3)①风筝对“我”来说,是用以向父亲证明自己“非同凡响”的东西.(或者答“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放起自己的风筝,并割断对手的风筝线,收获看客们的欢呼,是勇敢的表现,是一种无上的荣誉.(3 分) ②风筝对于哈桑来说,是证明对主人(阿米尔少爷)忠诚和友谊的东西.“我”要哈桑把割断线的蓝风筝“带回来”,哈桑便不顾一切地保护那只好不容易找回来的蓝风筝.(3 分)(说明:学生有别的理解且符合文本,酌情给分;如果依靠文本外的故事情节分析风筝的内涵,得分不能超过 2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少贫贱,好学。值乱,不能安业,每动止,画地书空,寓所习,卒以通博闻。武德初,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上疏有所论奏,仁轨见其稿,为窜定数言。瑰惊异,赤牒补息州参军。转陈仓尉,部人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犯法,县莫敢屈。仁轨约不再犯,而宁暴横自如,仁轨榜杀之。州以闻,太宗曰:“尉而杀吾折冲,可乎?”召诘让。仁轨对曰:“宁辱臣,臣故杀之。”帝以为刚正,更擢成阳丞。
贞观十四年,校猎同州。时秋敛未讫,仁轨谏曰:“今兹澍泽沾足,百谷炽茂,收才十二。常日赘调,已有所妨。又供猎事,缮桥治道,役虽简省,犹不损数万一少延一旬,使场圃毕劳,陛下六飞徐驱,公私交泰。”玺书褒纳。拜新安令。累迁给事中,为李义府所恶,出为青州刺史。
咸亨五年,为鸡林道大总管,东伐新罗。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永隆二年,加太子少傅。数乞骸骨,听解左仆射。武后临朝,复拜左仆射。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改丈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十五。诏百官赴哭,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 仁轨虽贵显,不自矜踞,接旧故如布衣时。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及拜大司宪,异式尚在台,不自安,因醉以情自解。仁轨持觞曰:“所不与公者,有如此觞。”后既执政,荐为司元大夫。然宦由州县至宰辅,善致声誉,得吏下欢心。
(节选自《新唐书•刘仁轨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B.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C.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D.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刘仁轨自幼好学,才华出众。每当空闲之时,他用手指在空中和地上写写画画,终成饱学之士。后来以其才华受到任瑰的青睐,被任命为息州参军。
B.刘仁轨不畏强暴,刚毅正直。在任陈仓县尉时,警告凶暴蛮横的折冲都尉鲁宁,鲁宁没收敛,就用刑杖将其打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认可。
C.刘仁轨体恤百姓,直言劝谏。秋收还没结束,太宗想要到同州打猎,刘仁轨认为这时即使节省征用劳役,也会对秋收造成妨害,建议秋收后再出行。
D.刘仁轨谦恭待人,不计前嫌。他虽位极人臣,但接待亲朋故旧仍如从前。对于曾经得罪自己的下级袁异式表示不计私仇,后来还推荐他任司元大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
②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
【考点】51: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
(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解答】(1)B句子译为:刘仁轨率领军队横渡瓠芦河,进攻重镇七重城,攻克了这座城镇.进封爵号为乐城县公,他的儿子以及哥哥的儿子中有三个人被授予上柱国头衔,乡亲们为此感到光荣,把他住的地方称为“乐城乡三柱里”.“七重城”是专有名词,不可断开,排除AC.“子”“兄子”并列短语作主语,在其前停顿,故选B.
(2)C 左迁是贬官.
(3)B “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认可”错,唐太宗刚开始并不理解刘仁轨以下犯上,下诏诘问后才理解,原文:转陈仓尉,部人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犯法,县莫敢屈.仁轨约不再犯,而宁暴横自如,仁轨榜杀之.州以闻,太宗曰:“尉而杀吾折冲,可乎?”召诘让.仁轨对曰:“宁辱臣,臣故杀之.”帝以为刚正,更擢成阳丞.
(4)①“因”, 乘机;“规”,规劝;“赍”,带上.译为:刘仁轨上奏疏称病辞职,乘机陈述吕后、吕禄、吕产祸乱败亡的事来规劝武后,则天皇后派遣武承嗣带上诏书慰问勉励他.
②“为…所”,被;“慢”,轻慢;“引决”,自杀.译为:(刘仁轨)曾经被御史袁异式弹劾,袁异式轻慢他侮辱他,胁迫他自杀.
答案:
(1)B
(2)C
(3)B
(4)①刘仁轨上奏疏称病辞职,乘机陈述吕后、吕禄、吕产祸乱败亡的事来规劝武后,则天皇后派遣武承嗣带上诏书慰问勉励他.
②(刘仁轨)曾经被御史袁异式弹劾,袁异式轻慢他侮辱他,胁迫他自杀.
【参考译文】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县人.少年时代家境贫困,爱好学习.遇上社会动乱,他不能安心学业,每当空闲之时,就伸出手指在空中、地上写写划划,来巩固学得的知识,终于以学识渊博而闻名.唐高祖武德初年,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起草奏疏议论国事,刘仁轨看到那份草稿,替他修改了几句话.任瑰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异,下文书补任他为息州参军.后来改任陈仓县尉.官署里有个名叫鲁宁的折冲都尉,骄狂放纵违反法纪,县署里没有谁能制服他.刘仁轨警告他不得重犯,但鲁宁凶暴蛮横依然如故,刘仁轨用刑杖将他打死.州里的官员把这事报告了朝廷,太宗李世民说:“一个县尉竟打死了我的折冲都尉,这能行吗?”把他召进朝廷责问.刘仁轨回答说:“鲁宁侮辱我,我因此杀了他.”太宗认为刘仁轨刚毅正直,提升他任咸阳县丞.
贞观十四年,太宗准备到同州打猎.当时秋收还没有结束,刘仁轨劝谏说:“今年雨水丰沛,各种庄稼都长得茂盛,现在仅仅收割了十分之二.只按平常情况征用劳役,就已对秋收造成妨害.还要为打猎做准备工作,维修桥梁平整道路,劳力即使尽量节省,还是不能少于几万人.稍微推迟十来天,让农民收割完毕,陛下的车驾从容出动,于公于私都得到安宁.”太宗发下诏书对他的劝谏表示赞同采纳.后来任命他为新安县令.多次升迁到给事中.他遭到李义府的憎恨,离京任青州刺史.
咸亨五年,任鸡林道大总管,东征新罗国.刘仁轨率领军队横渡瓠芦河,进攻重镇七重城,攻克了这座城镇.进封爵号为乐城县公,他的儿子以及哥哥的儿子中有三个人被授予上柱国头衔,乡亲们为此感到光荣,把他住的地方称为“乐城乡三柱里”.永隆二年,任太子少傅.多次请求退休,朝廷同意他免去尚书左仆射职务.则天皇后主持朝政,又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刘仁轨上奏疏称病辞职,乘机陈述吕后、吕禄、吕产祸乱败亡的事来规劝武后,则天皇后派遣武承嗣带上诏书慰问勉励他.改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终年八十五岁.则天皇后诏令全体官员登门哀悼,颁发诏书追认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在乾陵墓地.
刘仁轨虽然官高位显,但是从不自高自大,接待亲朋故旧跟当平民时一样谦虚恭敬,转载请保留此链接!.(刘仁轨)曾经被御史袁异式弹劾,袁异式轻慢他侮辱他,胁迫他自杀.等到他任大司宪时,袁异式还是宪台御史,心里惶惶不安,乘着酒性向他求情解释.刘仁轨手端酒杯说:“如果不和您友好共事,就让我跟这酒杯一样.”后来主管政务,推荐袁异式任司元大夫.他就是这样从小小县尉做到辅国大臣,善于博取声誉,得到属吏部下的欢心.
5.古诗阅读,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二)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注】:翠纱红映肉:语出苏轼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作者原注:“予去年正月离家之官,盖两年不见海棠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DE
A.首联既交代了游览之地,又点明了以下数句均为游览所得。一个“行”字,为全诗之眼,领起全诗。
B.颔联描写了一幅初春时节柳叶吐芽,迎风起舞,妩媚多娇,盛开的花朵在阳光照映下倩影婆娑,朦胧惝恍的美丽景色。
C.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上句主于静,下句主于动,以新鸟之声清脆悦耳来反衬小径的幽寂。
D.前六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进行描写,尤其中间四句写“春晴”向来为人称道,柳条、花影、幽径、鸟鸣,构成一幅欢乐的春光图。
E.尾联提出“只欠”二字。因为作者宦游他乡,已两年不见故园美丽的景色,忆景生情,顿生感慨。
(2)诗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析之。
【考点】54:咏物诗.
【分析】《春晴怀故园海棠》两首诗第一首以海棠起,第二首以海棠收,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明白自然,若信口而出,其实用字精准,化用前人诗句也浑然无迹,体现出深厚的诗学功底,从中也可看出杨万里对江西诗派并非全然抛却,而是有所继承.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项虚实结合不妥,都是描写眼前所见之景;E项并非忆景生情,而是对景生情.故选DE;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人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词逐联进行分析.首联中,抓住“独”,便可把握诗人的“孤寂”之情;颔联和颈联都在写初春的美景,这里是以乐景写哀请,表达诗人的孤寂和思念故园的愁绪;尾联直接抒情,直接表达了思念故园的情感.解答时,先概括出诗人的情感,再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1)DE
(2)全诗抒发诗人宦游异地的孤寂落寞的心境和思乡之情(或对故园海棠的怀想之情).首联一“独”字,就点明了作者此时孤寂之情;颔联和颈联融情于景,通过描写眼前所见初春的美景来反衬愁对春晴的孤寂心情和对故园的思念之情;结句则是直抒胸臆,表达对故园的浓浓思念.
译文:
这里竹边有台榭,水边有亭子,风景秀美,环境清幽,不需要随从,独自一人在这里漫步就很好.春天初暖,柳叶吐芽,迎风起舞,妩媚多娇;盛开的花朵在阳光照映下倩影婆娑,朦胧惝恍.经过一番雨冲刷的园林,道路更洁净,显得更幽深;那刚飞出窝的小鸟更显得欢快,鸟啼声此起彼伏,悦耳娱心.这里的风景固然美丽,可惜少了丰满美丽的海棠花;那故乡的海棠花已经辜负了两个寒食没见到了.
赏析:
诗的后面,作者自己,加了一条注:“予去年正月离家之(到)官,盖两年不见海棠矣!”就是说,他在去年正月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已经两年没见到家乡的海棠了.离家才一年出头,为什么说两年没见花了呢?海棠花,是一种淡红色的花儿,很好看,一般都在春季开花.正月他离家时花可能还没开,去年的花他没见着,今年在外地,又没见着,所以说两年没见花,实际上只是两次花没见着.他是多么想见到家乡的海棠啊!
诗一开头就点了题,写春晴怀念故园(家乡)的海棠.意思说,今天天气晴朗,春风和暖,正是家乡海棠开花的时候;我在梦中回到江西吉州吉水老家,看到了海棠一朵一朵都开了,这繁花就象美丽的锦绣堆起来似的.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想海棠,真的梦见家乡繁花似锦的海棠.当然,也不一定真的做了这种好梦,诗人有时喜欢假托梦境来表现极端想念.也就是借“有所梦”,来表现“有所思”.如果以为诗中写梦,都是真的做梦,那就被诗人瞒过了.写梦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表达思念之情.
第三句说,大地回春,万物欣欣向荣,而人却老了.春天,古时叫“青春”,后来,人在青年时期也叫“青春”.春天的景色和青春的少年,是很和谐的,都富有生气.可是这里却把春景和老人摆在一起,这不仅不协调,而且形成一种对比,是生气勃勃和衰飒老气的对比.作者从春日海棠开花,想到万物回春,又联想到自己将要老了.这里有意拿春景来反衬自己虚度年华,寄托了无限感慨,也激起了对春天的热爱.古人一年要祭两次社神(土地神),春祭叫“春社”,秋祭叫“秋社”,都是为了向社神求得平安和丰收.
第四句说,每年过了社日,燕子才飞回来.这里说的是春社.燕子是候鸟,过了春社日(春分前后),才从南方海岛上飞回.这一句和上句相呼应,以燕子飞回,补充说明“万物皆春”,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第三联说,春天象青又象白、不浓又不淡的天色,美极了;就在这春空里,正飘着柳絮.这柳絮象是要掉下来,却又飞上去,上上下下,来来往往,飘个不停.这一联也是形容“万物皆春”,使人感到天空也是春,柳絮也是春.
最后一联说,无奈(无那)这美好的春日风光吃不得,那么就让诗歌(遣诗)把它招引到翡翠琼瑶(美玉)做的酒杯中来吧.晋朝陆机《日出东南隅行》说“秀色若可餐”,作者在这里一反其意,说春光“餐不得”;然而却又天真地设想:吟诗,让诗把它引到酒杯里,就可以连同酒一起喝下去了.正是用这种浪漫天真的构思,表现了作者热爱故园春光的真挚感情.
6.古诗文填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封狼居胥”,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赢得仓皇北顾 ”。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的“ 怀旧空吟闻笛赋 , 到乡翻似烂柯人 ”两句诗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
(3)韩愈在《师说》中论述了弟子、老师在学问方面的特点,“ 闻道有先后 , 术业有专攻 ”两句交代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具体原因。
【考点】39: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此题考查了名句默写.命题改变以往给出上下,填写下句纯记忆型方式,而是改为通过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写,这样就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二是注意难写字.
【解答】(1)赢得仓皇北顾(重点字:仓皇)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重点字:赋、柯)
(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重点字:术)
三、语言表达运用
7.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每一个正在学习的人都应该明白积羽沉舟的道理,节约每一分钟,珍惜每一次阅读,重视每一份练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脚踏实地,稳步前行。
②当前,“打虎拍蝇”已经取得重大成效,但腐败和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不是一得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③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是近几年来文坛上难得的佳作,它选材得体而丰富,人物真实而丰满,力透纸背,光耀文坛。
④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不孚众望,进入交叉淘汰赛后,连克东道主巴西、欧洲劲旅荷兰和塞尔维亚,时隔12年后再登奥运冠军宝座。
⑤余秋雨认为,“大、德、中”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秘密。因“大”气魄而进退有度不易分裂;因“德”而心存善念;因“中”走一条踏实、和谐、可行的路。余秋雨说,中国一直在这样的路上。
⑥现在患多动症的孩子越来越多,有的父母觉得这是“过度诊断”,医生只是在危言耸听,也许孩子只是太好动,让他们多运动就好了,菲尔普斯就是个例子。
A.③⑤⑥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⑤⑥
【考点】18:成语.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解答】①积羽沉舟:比喻细微的东西可以汇成巨大力量;也比喻坏事虽小,积累下去会产生严重后果.句子强调的是应该注重积累,并且是积累好的方面,成语是积累坏的方面,不合语境.
②一得之功:一点微小的成绩,谦词.句子说的是腐败和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不是一蹴而就的,时需要付出长时间的努力,此处为望文生义.
③力透纸背:书法有力,或文章深刻.符合语境.
④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句子说的是中国女排姑娘在奥运会上取得的成绩突出,此处应为“不负众望”.
⑤进退有度:指前进、后退都有规律,有标准,合法度.
⑥危言耸听:危言,使人吃惊的话;耸,惊动.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
答案:A.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在旅游成为很容易实现的事情的同时,令人堪忧的是旅程中暴露出的诸多不文明现象,甚至违规违法事件也时有发生
B.国家公务员局考试录用司负责人表示,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目的在于选拔人才.我们必须坚持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为原则,严格把关,择优录用
C.某省从今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且要通过招生考试政策拓宽足球人才成长渠道,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
D.实际上,“创客中国”不仅是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国经济新动能不断孕育成长的一个真实写照
【考点】27:病句辨析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首先要明确语病的类别,主要是考纲中规定的六种类型.其次要掌握判别病句的常规方法. ①找出主干,先找出句子的主、谓、宾,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如果句子主干没问题,就应当检查修饰语(定、状、补)是否能恰当地修饰或说明中心语.②体会语意.如果结构没问题,可体味句子的意思,情趣和表达习惯,看逻辑方面是否有问题,否定是不是太多,指代是否明确,是否有歧义,用词是否妥贴,是否重复,词序是否正确,修辞得当与否等等.③看关联词语是否用得恰当.
【解答】A.成分赘余,“令人堪忧”语意重复,删去“令人”.
B.句式杂糅,“坚持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为原则”将“坚持…的标准”和“以…为原则”杂糅,可二者取其一.
C..成分残缺,“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中“建立健全”的宾语残缺,应在“足球联赛”后加上“机制”.
D.正确.
故选:D
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没出事“你好我好大家好”,① 出事便“相互推责”,已成多部门治理、多环节监管下的共同之处。安全标准也好,技术标准也罢,从本质上讲,②是监管的标准和态度的结果,③坚持一切从严并力求做到“零风险”, ④在标准上就必然会达到“史上最严”,⑤就可能“标准围绕监管转”,⑥监管有多么松散则标准就有多低效。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如果
当然
只有
才能
因而
从而
B
只要
/
只要
就
不然
因而
C
一旦
其实
如果
那么
否则
/
D
假使
就
既然
那么
/
所以
A.A B.B C.C D.D
【考点】1B:关联词语.
【分析】本题考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此类题首先要辨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确定其使用是否合理.
【解答】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关联词的搭配,二是句间的关系.前面说“没出事…”,后面说“出事…”,可见应表示假设,由此排除B项;“坚持一切从严并力求做到‘零风险’”和“在标准上就必然会达到‘史上最严’”这两句应是假设关系,如使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就过于绝对化,由此可以排除 AD两项.
故选:C.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创造主体和一个创造对象,因此,它就既要有人的条件,① 也要有物的条件 。人的条件包括艺术家的人生经验和文化教养等;物的条件包括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等,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加工改造的对象;此外,② 还要加上加工改造的工具和媒介 ,例如绘画的线条和颜色,音乐中的声音和乐器,文学的语言之类等。所以艺术既离不开人,也离不开物,它和美感一样,③ 也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
【考点】2F: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解答时首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意;其次分析语境,判断空格处内容与前后文的衔接;然后辨明前后句的逻辑关系;还要抓住关联词等关键性词语分析判断.
【解答】文段阐明:艺术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第一处空格前的“既要有”表明,此处是“也要有”、“还要有”、“又要有”,前文是“人的条件”,后文谈“人的条件”、“物的条件”,故空格处应是“物的条件”.
第二处空格后文的“例如…”是对空格处的解说,再据前文的“加工改造的对象”分析,此处应是“加工改造的工具和媒介”,还要注意与前文的“此外”照应.
第三处空格是总结句,据前文内容“艺术既离不开人,也离不开物”及开头的“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创造主体和一个创造对象”分析,此处应是“也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答案:
①也要有物的条件 ②还要加上加工改造的工具和媒介 ③也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11.如图为漫画《有感于“孔雀东南飞” 》.请描述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考点】87:图文、表文转化.
【分析】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要求是”请描述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寓意“,其次认真观察该图标,认真分析图标的构成要素以及蕴含的意义,最后按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解答】本题是一幅《有感于“孔雀东南飞” 》的漫画,画面描述的是一只孔雀正朝东南方向飞去,漫画下面描绘的是西部的土地上,有一对麻雀看到孔雀东南飞说“哥们儿:要不咱们也跟着飞?”根据漫画内容结合西部大开发的社会现实,可以看出对于西部大开发由于环境条件艰苦,西部很难留住人才的社会现实,根据对画面的分析可以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答题;
参考答案:
描述:在西部这片干涸贫瘠的土地上,天空中有一只孔雀正在往东南方向飞翔,地上的一只麻雀看到这种情景后,对另外一只麻雀说:“哥们儿,要不咱也跟着飞.”
寓意:西部留人难,别说孔雀,现在连麻雀都要向东南飞了.西部地区的人才流失必须引起人们的关注.
四、作文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2016年中国网球公开赛第二轮中国“女网一姐”张帅与美国网球选手里克斯的决胜盘比赛中,两人一次多回合对峙还没有形成死球时,观众的一声大喊扰乱了张帅的击球节奏,正手回球下网。这时张帅回头怒视身后的观众:“你能闭嘴吗?”之后,来到珠海超级网球精英赛,面对比赛中来回走动的观众,张帅大声喊道:“请你坐下,要不您就出去。”
对于张帅对观众的态度,有人认为,职业球员的终极目标是拿出最好的状态去赢得比赛,赢得观众,那些干扰球员、不遵守网球观赛礼仪的观众应当受到谴责;也有人认为,观众是球员的衣食父母,掏钱买票来比赛应当受到尊重。还有人认为……
针对张帅的做法,你有怎样的想法?请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思考,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考点】91:材料作文.
【分析】本题通过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综合写作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在解答的时候要注意结合材料的主要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材料主要引用了中国著名的网球运动员张帅同志在2016年中国网球公开赛第二轮与美国选手里克斯之间展开决胜盘的争夺,在一个没有形成死球的多拍回合中,观众的一声大喊导致了张帅同志的击球节奏而回球下网,张帅怒吼观众.针对于这样的一个事件很多人表示各种不同的看法,实际上对于只有网球来说,球员在场上应该有一个很好的环境,保持专注度是其赢得比赛的个关键,我们的观众应该养成良好的观球素养.
参考立意:
1、观众应该保持好的观球素养;
2、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解答】
赛场边的口水战
在2016年中国网球公开赛第二轮中国“女网一姐”张帅与美国网球选手里克斯的决胜盘比赛中,两人一次多回合对峙还没有形成死球时,观众的一声大喊扰乱了张帅的击球节奏,正手回球下网.这时张帅回头怒视身后的观众:“你能闭嘴吗?”之后,来到珠海超级网球精英赛,面对比赛中来回走动的观众,张帅大声喊道:“请你坐下,要不您就出去.”
赛后,记者多次就观众的观赛礼仪向张帅提问.张帅越说越激动:“大家为什么能原谅不守规则的观众,却不容忍维护自身正当利益的球员?”没等主持人宣布发布会结束,张帅提前离场.球员到底可以不可以在比赛中指责观众?从媒体到球迷,很快分成了立场鲜明的两派.张帅的支持者认为,职业球员的终极目标是拿出最好的状态去赢得比赛,那些干扰球员的观众理应受到谴责.有些球迷则坚持观众是球员的衣食父母,掏钱买票来看比赛,应该受到尊重,像纳达尔等球员绝对不会对观众无礼.
这不是中国网球选手和观众之间的第一次辩论,比张帅更受关注的是当年中国网坛一姐李娜.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单半决赛,李娜对俄罗斯名将萨芬娜.李娜第二盘5比4领先,手握赛点.在没有成为死球时,受到观众喝彩声的影响,李娜击球失误.经常“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李娜朝看台的观众怒吼“Shut up(闭嘴)”.2011年澳网是亚洲球员闯入的首个大满贯单打决赛,李娜认为看台上用中文大声吼叫的观众影响了自己发挥,在局间休息时向裁判抗议:“你能告诉那些中国观众不要指导我如何打球好吗?”李娜这两次对观众的言论,直到退役还经常被一些球迷和媒体提起.
为什么前些年张帅和观众没有发生不愉快?为什么其他球员没有像张帅一样纠结于看台上的观众?张帅自己给出了答案,“其实自己一直是这样做的,只是以前老输球,大家不太关注.在国外比赛也会遇到观众不守规矩的情况,我们也会表达、纠正.”了解张帅性格以及她职业之路的人可能会理解她的做法.张帅性格直率、谦逊,曾在微博上主动送球票给不富裕的留学生球迷.张帅从2008年第一次参加大满贯一直到2015年,遭遇过14次大满贯首轮不胜的魔咒,承受巨大的压力.在今年的亚洲赛季,张帅的状态非常出色,希望在家门口打出更好的成绩,回报长期支持自己的赞助商和球迷.在求胜欲极强的情况下,张帅可能更难控制自己情绪.她说:“我觉得做错的人该承担责任.相比于我受到干扰失利输球,这是不公平的.”
人们可以通过张帅的性格、职业之路去理解张帅,球员也需要从中国网球发展的现实情况去理解观众.中国网球在过去十多年里取得了长足进步,举办的国际赛事越来越多,中国球员已经取得大满贯单打、女双和混双冠军以及奥运会女双金牌.但是,和有深厚网球底蕴的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网球还只能算初级阶段,球迷基数不够大,许多球迷是第一次走进球场观看职业比赛,对观赛礼仪知之甚少,文明观赛习惯尚未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