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宁大附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三语文试卷
命题人:丁丽丽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琴
传承几千年的中国古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其艺术表现力可见一斑。
深邃、简洁、从容,古琴的表现力让听者为之动容、动情,幽深的情怀直达心底,激荡、回旋。古琴的有效弦长特别长,因而振幅大,振动时间久,其余音绵长不绝。余音绵长不绝,可以在演奏中出现古琴所独有的“走手音”,“走手音”使本来是点状的音连成一条圆柔的曲线。
弹拨乐器一般都是点状出音,即每弹一次出一音,因而音与音之间会有明显的间隙,不连贯,在表现音乐的强度和力度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表现深邃、悠远和更强烈的震撼力上,有着明显的欠缺。然而,古琴的“走手音”却恰恰能弥补这样的缺憾,其造就的线状音迹能让声音产生游动感,从而产生绵延无限的音乐感染力。在所有的弹拨乐器中,古琴是唯一能够点状出音,同时又能制造出大量线状音迹的乐器,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此外,“走手音”还可以使古琴之音产生逐渐弱化的听觉效果,由实而虚的张力方向使得琴音超逸而绵延,深远无限。这与拉弦乐器或吹管乐器所创造出的线状音迹的表现力有着很大不同,古琴的渐弱效果是靠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时间有限,强度逐渐减弱,是自然产生的状态。从听琴者的角度来说,音色减弱迎合了人的心理变化趋势,很容易激发出人们对人生的感情和其他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古琴之所以能营造独特的幽深效果,也与该乐器自身的音域有关。多数乐器的音域取向是向中高音区发展,而古琴是往低音区和超低音区发展,这往往能给听琴者厚重、低沉、深邃、悠远的感受,并激发听琴者价值、意义上的感悟。
无论从琴歌、琴诗,抑或从琴曲的文学内涵来考量,古琴与文学都有着渊源。古人喜抚琴吟唱,琴歌以诗为主体,配合琴曲。琴曲、琴歌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内涵,或能叙述故事,或能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例如《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都有着深刻而动人的故事背景,反映了主人公高尚的气节、英勇的气概或内心丰富的感情。而琴曲《潇湘水云》等,则是借景抒情,暗示南宋王朝政治飘摇,琴人满腹担忧。
艺术与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连带渊源,从古琴艺术中,我们可以轻松领略到中国传统美学的特质所在。中国文人所崇尚的意境美、神韵美、品格美在古琴的艺术表现中一一渗透。古琴艺术写照天地万物、人生百态,以形传神重神韵,以物写心重人格及意境,以学求悟重妙悟,追求“以己之心会物之神,以达于天地之道”的审美境界。
《鼓琴训论》中说:“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净坐,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可与神合灵,与道合妙。”这正是琴者的审美追求。这与我国文人所追求的精神意境有着极大的契合之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崇尚自然,追求心灵的回归、人格的纯净,注重意境之美,正是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人所遵从的审美心理。
(有删改)
1、下列有关中国古琴“走手音”的艺术效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古琴的“走手音”能使本来是点状的音连成一条圆柔的曲线,余音绵长不绝。
B.中国古琴的“走手音”造就的线状音迹能让声音产生游动感,产生绵延无限的音乐感染力。
C.中国古琴的“走手音”能弥补其他弹拨乐器在表现深邃、悠远和更强烈的震撼力上的明显欠缺。
D.中国古琴的“走手音”可以使古琴之音产生渐弱效果,这与古琴自身的音域较低有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能说明古琴与文学或美学有着渊源的一项是(3分) ( )
A.古琴深邃、简洁、从容的表现力,让听者为之动容、动情,幽深的情怀直达心底,激荡、回旋。
B.古琴艺术写照天地万物、人生百态,以形传神重神韵,以物写心重人格及意境,以学求悟重妙悟。
C.意境美、神韵美、品格美为中国文人所崇尚,这在古琴的艺术表现中都能一一渗透。
D.琴曲、琴歌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内涵,或能叙述故事,或能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古琴琴弦振动的强度渐弱,是自然产生的状态,而音色减弱很容易使听琴者心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B.作者列举《广陵散》《胡笳十八拍》《潇湘水云》等琴曲或琴歌,意在说明琴曲或琴歌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内涵。
C.以形传神重神韵,以物写心重人格及意境,以学求悟重妙悟,是古琴艺术和其他艺术共同追求的审美境界。
D.文中提及《鼓琴训论》中的话和陶渊明的诗句,是为了证明古代琴者的审美追求与我国古代文人所追求的精神意境有着极大的契合之处。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丑 兵
莫言
1976年冬天,排里分来几个山东籍新战士,除王三社外,都是小巧玲珑的身材,白白净净的脸儿。王三社,真是丑得扎眼眶子,与其他人在一起,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
我刚提排长,意气洋洋,神气得像只刚扎毛的小公鸡。我不但在各方面始终想压住兄弟排,就是在风度上也想让战士们都像我一样(我是全团有名的“美男子”)。可偏偏来个丑八怪,大煞风景。 丑兵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喜欢提建议,口齿又不太清楚,常常将我的姓“郭”字读成“狗”字。我对他的反感与日俱增。
小豆子他们几个猴兵,天天拿丑兵开心,稍有空闲,就拉着丑兵问:“哎,老卡(卡西莫多),艾丝米拉达没来找你吗?”丑兵既不怒,也不骂,只是用白眼珠子望着天。
有一天中午,全排正在吃饭,小豆子他们对着丑兵笑,我瞅了丑兵一眼。真没想到,这位老先生竟然戴了个脖圈!这是什么脖圈哟!黑不溜秋,皱皱巴巴,我撇了撇嘴,转过脸来。小豆子看到我的脸色,端着饭碗猴上去。“哎,老卡,”小豆子指指丑兵的脖圈说,“这是艾丝米拉达小姐给你织的吧?”丑兵的眼睛里仿佛要渗出血来,他把一碗豆腐粉条扣在了小豆子脖子上,小豆子吱吱哟哟叫起来了。
我把饭碗一摔,对着丑兵就吼道:“把脖圈撕下来!你也不找个镜子照照!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瞪了我一眼,慢慢地解开领扣,仔细地拆下脖圈,装进衣袋,嘴里嘟哝着:“脖圈是俺娘给织的,俺娘五十八了,眼睛不好……”他抽抽搭搭地哭起来,两个肩膀一个劲地哆嗦。大家把责备的目光投向小豆子,小豆子低下了头。
丑兵要求到生产组喂猪,连里同意了他的请求。三年过去了,我提升为副连长,主管后勤,又和丑兵打起交道来了。
1979年初,中越边境关系紧张。连里召开动员会,抽调一批老战士上前线。刚开过动员会,决心书、请战书一摞摞地堆在连部桌子上。下午,我到猪圈去,想看看这个全连唯一没写请战书的丑兵。丑兵正在给一只老母猪接生,浑身是脏东西,满脸汗珠子。看着他这样,我原谅了他。
晚上,支委会讨论去南边的人员名单,丑兵闯了进来。他浑身湿漉漉的,赤脚穿着一双沾满粪泥的胶鞋,帽子也没戴,一个领章快要掉下来。他说:“
请问连首长,像我这样的丑八怪放出的枪弹能不能打死敌人,扔出的手榴弹会不会爆炸?”丑兵眼睛潮乎乎地说,“我长得不好看,但我也是解放军战士!我也要上前线!”
丑兵被批准上前线了。开完欢送会,我思绪万千,向丑兵住的房子——猪圈旁边一间小屋里走去。见我进来,他慌忙站起来连声说:“副连长,快坐。”他一边说着,一边把喂好的小猪抱进一个筐子里:“这头小猪生下来不会吃奶,放在圈里会饿死的,我把它抱回来单养。”他沉吟了半晌说:“副连长,不打出个样来,我不活着回来。我要求来喂猪是看好了这间小屋,它能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两年来,我读了不少书,并开始写一部小说。”他把一叠手稿递给我,我翻看着,从那工工整整的字里行间,仿佛一个憨拙的孩子沿着红高梁烂漫的田间小径走过来。
几个月后,电台上、报纸上不断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我希望能听到或看到我的丑兄弟的名字,他的名字始终未出现。
终于,小豆子来信了。他左目已瞎,右目只有零点几的视力,他向我报告了丑兵的死讯。
我和三社并肩前进,不幸触发地雷,我眼前一黑,倒了下去。不知过了多久,我感觉被人背着慢慢爬行。我问:“你是谁?”他瓮声瓮气地说:“老卡。”我挣扎着要下来,他不答应。后来,他越爬越慢,我意识到不好,赶忙喊他,摸他。我摸到了他流出来的肠子。我拼命地呼叫:“老卡!老卡!”他终于说话了,伸出一只手让我握着:“小豆子……不要记恨我……那碗豆腐……炖粉条……”他的手无力地滑了下去……
(选自《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有删改 )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郭排长看不起丑兵,小豆子他们嘲笑丑兵,丑兵王三社就自暴自弃,迫不得已向连里要求到生产组喂猪,最后连里批准了他的这一要求。
B.丑兵原谅了曾嘲笑过他的小豆子、郭副连长等人,主动请缨,获准参战,为救战友,光荣牺牲,使读者对丑兵不觉产生无限深沉的感怀和崇敬之情。
C.小说中的“我”对丑兵的态度经历了厌恶、愧疚、惦念、感动几个心理过程,“我”渺小的形象衬托了丑兵高大的形象。
D.这篇小说是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歌颂了以丑兵为代表的当代最可爱的人,语言活泼,运用比喻修辞,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富有表现力。
5、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的“丑兵”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5分)
6、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让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的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①”。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节选自《东西南北·看人物(上半月)》2016年8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节选自《叶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
【注】[马祖]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
7、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B.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遇名师指点。
C.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
D.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教书时不断积淀。
8、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诗词研究自成一派。叶嘉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创作与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B.学贯中西。叶嘉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系统学习西方文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
C.注重人才培养。叶嘉莹出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来鼓励年轻人。
D.个性鲜明。叶嘉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满腹才华,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喜欢人送的雅号“穿裙子的士”。
E.挚爱诗词,志向高尚。叶嘉莹一生以诗词为伴,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不辞劳苦地做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
9、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①,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今四方扰乱,新室且亡,汉当更兴。南阳宗室,独刘秀兄弟泛爱容众,可与谋大事。”会光武避吏②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时守在长安,通因具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遣从兄子季之长安,以事报守。
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归。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系守于狱。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时,汉兵亦已大合。通与光武、李轶相遇棘阳,遂共破前队,杀甄阜、梁丘赐。
更始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令以公位归第养疾,通复固辞。积二岁,乃听上大司空印绶,以特进④奉朝请。十八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注】①巫丞:巫县(今重庆巫县北)县丞。 ②避吏:逃避狱吏的追捕。③消:病名,即糖尿病。 ④特进:官名。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 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B. 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C. 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D. 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1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B. 文中“以病上书乞身”中的“乞身”,亦称“乞骸骨”,是指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C. “以时视事”中的“视事”是指视察。
D. 文中“谥曰恭候”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 李通心怀鸿鹄之志。他虽然先后为刘歆、王莽做事,后来因谶语“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而辞去王莽授予的官职,等待日后恢复刘姓汉室的机会。
B. 李通极力支持在外逃亡的光武帝(后来称帝的刘秀)。在下江、新市起兵后,李通与堂弟李轶共议迎接光武帝,并与光武帝谋划起兵之事。
C. 李通功高位显。他为光 武帝建功立业,而且又迎娶了光武帝的妹妹宁平公主,所以备受光武帝器重,也被大臣认可。
D. 李通能审时度势,不重权位。虽有朝臣赞誉,官位显赫,但在天下太平之后常以病请求辞官退养。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5分)
(2)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如梦令·春景
秦观①
莺嘴啄花红溜②,燕尾点波绿皱③。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④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注】①[秦观]字少游,北宋文学家、词人。此时词人因党祸被贬到杭州做官,继而又被削职,流落到湖南郴州,其间跟家人朋友聚少离多。②[红溜]形容红花无声地、迅速地飘落。③[绿波]形容春水绿波。④[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B.一个“溜”字,一个“皱”字,将宁静的春色搅动,又是那样地轻柔,那样地温和,那样地令人陶醉、销魂。
C.三、四句写天寒指冷,玉笙冰凉,一曲《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这使得诗歌境界一转,可见诗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
D.“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为点题之笔。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春色渐老,春光即逝,更有那刻骨的相思深情。
E.这是一首春日怀人之作。眼前莺嘴啄花,燕尾剪波的春光春色,触动了怀人的心绪。一曲《小梅》,传出了绵绵相思之情。这首词构思新颖,轻柔典雅,工丽含蓄。
15、 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 。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运用对比手法写游人和自己不同的乐趣,从而表现自己“与民同乐”志趣的句子是“ , ”。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你想长大后成就一番大事业,可是从不好好读书,你现在的行为与你的愿望简直是南辕北辙。
②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生存环境江河日下。如今各国都认识了问题的严重性,正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③有的商场对电暖器、饮水机等这些半大不小的物件不给送货,而许多顾客表示,谁送货就买谁的。
④医生要熟悉基本病变,学会分析各种影像并从中得出诊断结论,要有科学的思路而不是只会按图索骥。
⑤年轻女性只要看到有能照出人影的东西,总喜欢凑过去照几下——你看,她又在玻璃窗前顾影自怜了。
⑥技术革新时,大家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案,可屡试不爽,多亏陈总指点,才渡过了难关。
A.①④⑥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③④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透露,中国将在2020年前后计划完成中国载人空间站的建造。在此期间,根据需要会发射一系列货运飞船,向空间站提供物资补给。
B.目前,我市提出“延续历史文化血脉,引领未来发展方向”为目标,号召全市人民为建设一个传统与现代共融的城市而努力。
C.鸡年春晚,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别具一格。黄婉秋、张信哲、邓紫棋等三地演员演出了《歌从漓江来》,演唱的立意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让广西山歌显得格外唯美动人。
D.2016年9月15日第14号超强台风“莫兰蒂”在福建厦门登陆,造成了一定数量的通讯中断、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给群众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19、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4分)
人有生理的青春,那是用年龄来衡量的,也有心理的青春,
________。有的人正当年少却胸无大志而暮气沉沉,________;有的人业已苍老却心藏锦绣而英姿勃勃,________。生理的青春是可贵的,如春兰秋菊,但它不能永开不败;________,如青松翠竹,可以傲对时间的风霜。
①年迈时尚还年轻
②年轻时就已经老了
③那是用精神、心态、思想、智慧来衡量的
④心理的青春也许更可贵
答:
20、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二胎政策的出台,即可迅速缓解中国适龄劳动力人口急降及老龄化问题。以前的独生子女政策,虽然对缓解人口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解决了孩子成长中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旦解决,也就随之解决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①二胎政策的出台,不一定能迅速缓解中国适龄劳动力人口急降及老龄化问题。
②
③
21、阅读下面这幅公益广告画(主体是一双一次性筷子,背景是一片沙土),根据要求答题。(5分)
(1)请为画面拟写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0字)(2分)
答:
(2)请简要评价这幅公益广告画的创意。(3分)
答: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根据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成功人生关键词”有:不怕失败、知足常乐、比尔·盖茨、理想大学、做自己喜欢的事、高薪工作、健康、家庭、出国留学、美好感情、父母、改变世界。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理解的成功人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答案
1、D“这与古琴自身的音域较低有关”错误,中国古琴的渐弱效果是靠琴弦的振动产生的,与古琴自身的音域无关。
2、A 此项说的是古琴的艺术表现力,与“古琴与文学或美学有着渊源”这一内容无关。
3、C 文中只说“以形传神……重妙悟”是古琴艺术追求的审美境界,并没有说这是“古琴艺术和其他艺术共同追求的审美境界”。
4、A “自暴自弃”说法有误,他这样做是为了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5、丑兵是一位外表丑心灵美的英雄。①朴实憨厚,胸怀博大。面对新排长的歧视、战友的奚落,他不怒也不骂,甚至被称为卡西莫多也不介意,还自称“老卡”;他以博大的胸怀,原谅了曾嘲笑过他的小豆子、郭副连长等人。②为人热情,做事认真。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喜欢提建议。要求调到生产组喂猪,工作上尽职敬业,不怕辛苦。③富有理想,爱国勇敢。受到战友们的歧视,但是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在养猪场读书写作;当连里讨论参加对越作战的人选时,他主动请缨,上前线打击入侵者;在战场上为救小豆子而牺牲。(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小说中的丑兵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解题时注意结合他的外表和心灵的对比,结合与战友相处、做事态度、理想抱负等方面来具体分析丑兵这一形象。)
6、示例一:我认为最后一段不多余。理由:①表现人物:通过小豆子的叙述,得知丑兵是为了救小豆子而牺牲的,更加突出了丑兵的形象,使读者全面了解这个人物。②照应情节:丑兵临终前请求小豆子原谅,交代两人矛盾的最终解决,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合理。③凸现主旨:丑兵不丑,他拥有美好的品德。真正的丑,并不在人们的外表,真正的丑只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示例二:我认为最后一段是多余的。理由: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应该给读者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描写不宜太多太实。②
从情节结构看,上一段已交代了情节发展的结果,丑兵牺牲了,最后一段并不是特别需要,可去掉。③从主题表现看,去掉之后,不影响主题的阐述,戛然而止会留有余韵,耐人寻味。(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对原有小说结尾的安排可以认为不多余,也可以认为多余,先表明观点,然后围绕人物、情节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言之成理即可。)
7、C :C选项是说“叶嘉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是独一无二的”。原文中陈洪评价叶嘉莹,说的是“‘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两者说的话题不同故选C。
8、AB:A.错在“对诗词的创作与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叶嘉莹是否在创作上也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在文中并无依据;B.错在“系统学习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是否系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理论,文中并没有直言。
9、①理论研究上,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在诗词研究上有所创新;②人才培养上,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奖掖后学,推动诗词研究的发展;③继承推广上,整理出版了恩师顾随的讲课实录,托人录下并推广戴静山教授的古近体诗歌吟诵;④学术成果上,留下了丰富的讲课、讲演录音资料,正在整理成书。(每点1分)(如果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D
11、C: 旧指办公。指官吏到职工作。
12、A:李通没有为刘歆做过事,而是其父李守曾跟着刘歆做事
13、(1)恰逢前面部队又上报李通造反的情况,玉莽动怒,在长安的李守的家人都被杀掉。(“会”“杀”“状”各1分,“守家在长安者”定语后置1分,大意1分,共5分)
(2)李通以平民百姓身份倡导起事,帮助成就帝业,又因为宁平公主的缘故,特别被皇帝亲信重用。(“布衣”“倡议”“重”各1分,“特见亲重”的被动句式1分,大意1分,共5分)
14、CD(C.“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解读有误。D.运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
15、①以乐景衬哀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②化用。词人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写女子独自在小楼里吹笙,以排遣愁闷,借以表达诗人的悲苦和思念;③比拟。写人与绿杨一样消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伤春念远之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让人想象到一副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④反复。“依旧”
一词,反复运用,《小梅》之曲悠悠不尽,表现词人忧思情怀不尽。同时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6、(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17、C ①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②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③半大不小:指人未到成年但已不是儿童的年龄。此处误用对象。④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去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⑤顾影自怜: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此处用“自我欣赏”的意思。⑥屡试不爽:屡次实验都没有差错。此处误解为“没有成功”。排除含③⑥的选项,选C。
18、C : A.语序不当,“将在2020年前后计划”应改为“计划将在2020年前后”。B.句式杂糅,“提出……的目标”与“以……为目标”两种句式任选其一。D.搭配不当,“一定数量的”与“通讯中断”不搭配。
19、③②①④(第一空,根据语境应与前面“那是用年龄来衡量的”的句式相同,应填③;第二空和第三空结构也是相同的,不难推出分别应填②和①;第四空应该是讲心理的青春,结合“傲对时间的风霜”,可推知应填④。)
20、②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不一定能解决孩子成长中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③解决了孩子成长中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不一定就能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
(①二胎政策的出台,能缓解中国适龄劳动力人口急降及老龄化问题,但需要时日,不可能迅速缓解。②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不一定能解决了孩子成长中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因素诸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在共同影响孩子的性格;也不是所有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③解决了孩子成长中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不一定就会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种说法太绝对。)
21、(1)拿起它,你将吃掉整个森林。/ 拯救森林,对一次性筷子说不。/告别一次性筷子,给世界多留点绿色。(宣传标语要精炼,具有警醒的表达效果,一般会运用对比、夸张、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题中的公益广告画里,主体是一双一次性筷子,背景是一片沙土,其寓意显而易见,即请大家不要用一次性筷子,保护森林,拯救地球。)
一次性筷子上面画着一排树木,表明一次性筷子是用树木制成的;而使用一次性筷子,则将树木拦腰砍断,无异于毁坏森林,最终造成地球沙漠化。构图简介而寓意深刻,令人震撼催人反省,具有强烈的警示效果。(首先要对画面予以描述,在此基础上再揭示其寓意,评价其创意和艺术效果。)
22、写作提示:
不管材料作文的题目样式作何变化,其审题立意的核心思路不会变,依然要提炼材料,发展思路,然后谋篇布局,只不过,新型任务驱动作文的指向性更加明确。本题的指向性比较明确,就是“成功人生”。难点在于所给关键词如何挑选组合形成有机关联,并且如何归结到自己所理解的“成功”上去。但其实,看似没有关联的关键词,即便是任意组合,也是有话可说,这好比一锅杂烩汤里面有各种菜肴,这个汤的味道是由这些菜综合而成的,而你也可以拿起筷子,挑出一两样自己喜欢的,单独品味。比如,“不怕失败”和“知足常乐”,一种是积极进取的心态,一种是不争的豁达恬淡,一进一退,不患得患失,这是一种人生境界的成功;“父母”和“改变世界”,这两个看似和成功没什么关系的关键词,需要进行拓展延伸和合理联想,和成功联系在一起。“改变世界”和一般理解的成功关联更大一点,怎样和“父母”组合在一起呢?”“父母”可以是辅助你成功的基石,可以是见证你成功的最好记录者,可以是你成功后的最好归宿,可以和你在认识成功上存在分歧等等。总之,胸中有丘壑,材料为我用。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通字次元,南阳郡宛县人。父亲李守,身长九尺,为人严肃坚毅。开始时跟着刘歆办事,为王莽的宗卿师。李通也为五威将军从事,后来出任巫县县丞,有能干的名气。王莽末年,百姓忧愁怨恨,李通曾听见他父亲说过图谶上讲“刘氏复兴,李氏为辅”,心里常想着这件事。因为家里很富足,是乡中第一,因此不想做官,就自动辞职回家。
后来下江兵和新市义兵兴起,南阳为之骚动,李通的堂弟李轶,向来也很好事,就共同商议。“现在天下动荡,新朝眼看将要灭亡,汉朝理应重新兴盛。南阳的刘氏宗室中,只有刘伯升、刘秀兄弟能广施仁爱,宽容待人,可以和他们商议大事。”等到光武避难在宛,李通听说了就派李轶去迎接光武。光武初因李通是个士君子而慕爱他,所以前往答谢他。等到见了面,两人谈了很久,握手极为欢畅。这时李守在长安,因此向光武详细陈述了他的计划。光武既已深知李通意向,就与李通相约结,定谋议,计划在立秋那天趁都试骑士的机会,劫持前队大夫甄阜及属正梁丘赐,因而号令大众宣布举事。就使光武与李轶回到舂陵,举兵相应。派堂兄的儿子李季去长安,把计划告诉李守。
李季在路上病死,李守秘密知道了,想逃亡回去。这时事情被发觉,李通得以逃脱,王莽知道了,就把李守逮捕入狱。这时前队甄阜又上书奏明李通造反(兴兵)的状况,王莽怒,连同李守家在长安的人也全部被杀。南阳方面也杀了李通的兄弟、宗族六十四人,都焚尸于宛市。这时汉兵也已经大举集合。李通与光武、李轶相遇在棘阳,于是一起攻破前队,杀了甄阜、梁丘赐。
更始帝刘玄即位,派李通持节回去镇守荆州,李通因此娶光武妹妹伯姬为妻,就是宁平公主。光武即位,任命李通为卫尉。建武二年(26),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光武帝每次出征讨伐四方,常令李通留守京师,镇抚百姓,修宫室,建学校。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率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派遣军队赴救,李通等与他们战于西城,破贼兵,回师在顺阳屯田。这时天下大体平定,李通想避开荣誉宠信,以生病为由上书请求辞官回家。光武下诏命公卿群臣讨论,大司徒侯霸等说:“李通身怀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的谋略,建立宏图大策,扶助神灵,辅佐以成圣德。破家为国,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的大义。功德最高,海内都有所闻知。李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安定不能忘记危险,应令李通带职疗疾。想返回诸侯国,不可听从。”于是诏李通治疗疾病,按时工作。这年夏天,拜李通为大司空。
李通以平民倡导起事,帮助成就帝业,又以宁平公主的缘故,特被亲重。然而李通生性谦恭,常想避开权势。素有消渴症,自从当了宰相,就称病在家不理政事,连年告病回乡,光武帝每每优待宠爱他。令他以公位回家疗养,李通再次固辞。过了两年,就听从他呈上大司空印绶,特赐他以特进参与朝会。李通建武十八年(42)去世。谥号为恭侯。帝与皇后亲自前去凭吊,送葬。
【作文示例】
父母创造我们,我们改变世界
有一首老歌唱道:“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
在追名逐利的现实社会,在人人渴望成功的大潮之中,很多人迷失而又无奈。如果我说成功的人生就是能够改变世界,一定会招来各种嘲讽,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都会觉得孩子傻。好好读书,将来好好工作,你能改变个啥?但我依然固执地说,成功的人生就是能够改变世界,哪怕只是一点点。
我们能改变什么呢?
先改变自己吧。辛勤的父母看着我们长大,在他们心中,也许他们一生最大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孩子。他们希望我们功成名就,生活美好,他们不希望自己的遗憾在孩子身上重演。于是,每一对辛勤养育我们的父母,也一定不遗余力地为我们的学业操心,将来为我们的工作操心,为我们的婚姻操心。而有可能,我们也习惯了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在一眼可见的道路上按部就班。这样的人生,算得上成功吗?
给父母一个自由,也给自己一个自由吧。每一个人都是人世间独一无二的个体,有自己的颜色和思想。路,自然也不同,千万人走着相同的路,这不是世界本来的模样。面对高考的挑战,这是我们自己的人生经历,应该自己面对,自己选择,自己承受。父母和我们一样,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描绘自己的画卷。学业上他们已不能辅导我们,生活上,他们已经付出很多,而我们也早已独立,不要做活在套子里的人。
读书是为了开拓视野,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如果我们的眼界只有高考本身,只有不让父母失望和焦虑,人生的格局是不是太小了。从今天起,改变自己,做回自己。
观念的改变,其实是最大的改变。如果每个人都有这一点点改变,世界不是在慢慢被我们改变吗?
改变世界,听起来是豪言壮语,其实是细切无声,默默地坚守,才能汇成潮流。
从蒸汽机到内燃机,从指南针到GPS,从电话到互联网,无数改变世界的发明创造有哪一个不是从细微的坚守开始,从很多人的怀疑开始?从马云到马化腾,从雷军到董明珠,有哪一个不是从不理解到理解,从挫折到成功?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往前推进。
当然,我们很多人只是平凡一生,甚至只是在父母的影子里延续,甚至挫折不断。但是,只要活在自己的追求中,活在默默改变世界的坚守中,我们的世界才会慢慢变好,如果我们连一点微小的改变都不愿尝试,千万个我们加起来,世界不是停止了吗?
成功,不在于别人看到了你,而在于你想到了未来。父母创造了我们,而我们得去改变世界。
【作文点评】
文章选取“改变世界”和“父母"两个关键词构建起对成功的人生的解读,从生活现实出发,反思青少年学生缺乏改造精神,把改变世界这个看似遥远的命题落实到现实中。父母代表了过去的时代,我们代表未来,改变世界听上去遥不可及,但从改变自己的观念开始,从对自己理想一点一滴的坚持开始,最终无数人的改变加起来就可以改变世界,让世界不断前进,这是本文的核心观点。不安于现状、勇于改变,不盲从父母给自己设定的轨迹,这是年轻人难能可贵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