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8.5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赣榆智贤中学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 9 月份学情检测
高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近百年来,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影响过几代人,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
但仍未彻底消失。现实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
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
戏曲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时尚艺术,远的不说,近的如京剧,曾被称为“时尚黄腔”。到
了当代,戏曲界仍然在努力。其实,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令大家折服的一个好例子,
就是历来很边缘、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因为创作出《董生与李氏》这部佳作,
不少远方的年轻人乘飞机去观赏,竟成一种时尚。
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尤其是比现在更多
些的年轻观众,依然是戏曲的目标。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
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和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
帜,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
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对戏曲的疏离现状,培养出更多“粉丝”,甚至
将来在他们中还会产生新的戏曲工作者,为戏曲的繁荣发展建功立业。
同时,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认为他们“喜新厌旧”或“喜
旧厌新”。趣味不能划一,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所谓新与旧是相对而言,
实质上都是当代艺术家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从无到有,
再如《牡丹亭》的文本剪裁、音乐伴奏、表演与导演、服饰与灯光,都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
心血,是一种追求古典韵味的隐形化现代处理。有了古典美,还有现代美,戏曲的道路才宽
广。
一要美,有戏曲的、剧种的、声腔的、演员个人的独特之美;二要真与善,在陶冶情性
的艺术欣赏中,感受到生活的历史的时代的某种真实感,有利于观众的心灵建设。戏曲能做
到真善美的有机结合,一定可以征服偏见或成见,赢得年轻人,也贏得更美好的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编自周飞亚、王瑉《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人民日报》2020 年 7 月 16 日)
材料二: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并在作
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
在艺术回归的时代,全媒体是技术、是背景、是视角,也是价值观和审美观,但它不是
内涵和内容。它的内涵和内容仍然是人的身体、声音、情感,以及其所依附的乡土和家国,
这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全媒体背景下的极其珍贵的个别性、独特性。我们可以拥有一万台相
同的电脑,但透过屏幕却能映射出一万张不同的面庞。这一万张不同的面庞因不同的人种、
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宗教而构成不同的表情。如果一万台电脑映射出的是同一张面孔、同一
个表情、同一副眼神,那么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就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人类在进入新世纪、新时代方才意识到,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现代化、国际化,为我们带
来了意想不到的负面资产——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正日益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2001 年的 5
月 18 日,坐落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方略。
美国是致力推进现代化的急先锋,可就是在美国,人们已经意识到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多样
性的危机。于是,在全媒体时代的文化风气当中,就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趋
向。各民族、各地城在任何时代都不像在 21 世纪已经过去的这 19 年中,对本土文化予以如
此高度的重视。再以舞台艺术为例,2016 年在美国首演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它所使用的
音乐元素既非欧美的古典音乐,也非美国当下的流行音乐,而是古老的非洲乡土音乐,甚至
于乡土歌谣。而恰恰是这种地域的、民间的歌谣和说唱艺术,构成了今天最为时尚的嘻哈音
乐。音乐剧的发展也已逾百年,现在的百老汇,最好的剧场、最优秀的音乐剧演员,使用的
表演元素大都是最传统的,而这个最传统的表演元素显示出来的品质却是最现代的。
正像在中国一样,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比如
昆曲、梨园戏等。因此,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更加正视人的内心世界,更加正视不同文
化背景的独特传统和独特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创新需要
内容的支撑,这个内容就是要在标准化、统一化的共同模式中展示个别性的传统。而传播本
身的意义,即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用更现代的科技手段有选择性地传播你所要传承的文化内
容。因而,传播本身就变成了传承。所以,当我们迎接全媒体时代到来之时,我们恰恰所要
喚醒的就是向传统、向内心的回归,更加自觉地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展示出各自的独特,这也
是中国戏曲生命力的传承。
(摘编自罗怀臻《传统戏曲的全媒体生命力》,《光明日报》2020 年 3 月 1 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多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是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的主要原因,现在的年轻人
更多追求时尚文娱。
B. 只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多创造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有更多接触,就能够拉近
他们之间的距离。
C. 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推动艺术与文学向更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
成时代间的代际感。
D. 全媒体时代如果将创新融入戏曲艺术,那么即使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也可以呈现出
最现代的艺术品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观众的喜欢,我国的戏曲艺术也不例外,而且当代戏曲艺
术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相对变小了。
B. 梨园戏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新戏《董生与李氏》让不少年轻人不远千里去观赏的原
因是该剧实现了传统和时尚的结合。
C. 既不使用欧美古典音乐,又不使用美国当下流行音乐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取得成功,
应归功于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回归。
D. 现在有最好剧场和音乐剧演员的百老汇,用最传统的表演元素表现最现代的品质,这一
点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河南豫剧院普及全民美育“DOU 艺计划”,和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抖音一起探索短视
频戏曲艺术的传播传承。
B. 厦门举办“礼赞新中国 逐梦新时代”优秀剧目展演季,26 场新创排的地方戏曲轮番上
演,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C. “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世纪剧院三个晚上连演上中下三本,吸引了很多的年轻人,
每晚演出都是座无虚席。
D. 1995 年冬,作为“京剧走向青年”的巡演剧目,《曹操与杨修》在北京海淀剧院上演并
且取得意想不到的轰动效果。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你认为如何才能使戏曲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6 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执着者
张丽
①时隔十年,我再次因为残疾教师王新来到笔架村。当年,我那篇《十年坚守,不让一
个孩子辍学》的新闻发表后,默默无闻的王新变成了省道德模范,我也因此被领导赏识进了
城。
②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那时我二十出头,才在乡政府当
通讯干事不久,梦想着妙笔生花,一鸣惊人。大清早在笔架村书记的带领下,翻越八座大山,
走过几十道山岭,才在傍晚时分抵达。
③夕阳的余晖把群山抹上了一层金色,散落的泥巴土屋零零星星从密林里冒出来,蓦然
一看,像是插在山腰上的几只狼毫。学校在一处开阔地上,有四间土砖墙教室。书记介绍,
笔架村方圆十多里,山高石头多,难得有块地势平坦的地。这房子是李先念带领的新四军第
五师建的,做过后方医院。王新师范学校毕业后来支教,当上了几十个娃娃的孩子王,他的
腿就是在冰天雪地里为救学生被野猪追赶咬伤的。
④孩子王正在上课,他一只手拄拐,一只手执粉笔,背影在低矮的课桌前单薄得像悬挂
的毛笔。我问他,别的老师来了又走,你怎么能在山里扎根呢?他回答,因为这里贫穷,交
通闭塞,文化落后,我不能眼看孩子们当睁眼瞎,一辈子困在山里……
⑤自那以后,我格外关注王新。听说他娶了一个山里妹子,媳妇每天帮他接送学生,还
为留校的学生洗衣做饭烧水;他一个人教 5 个年级,难得片刻休息;他教过的学生陆陆续续
有 20 多个考上了大学;笔架村也被列入省市扶贫重点村,建了新学校,修了公路。教育局、
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
⑥新修的公路沿山势盘旋,左边是山,右边是悬崖绝壁,我的车不时与私家车、公共汽
车相遇。陪同我的乡干部说,这路修到村口和学校了,到乡里县里的班车一天十多趟。我把
车停在校园里,种种疑虑涌上心头。王新出现在眼前,已是两鬓斑白。他并不带我们参观新
的校舍,而是请我们去活动室坐坐。
⑦活动室很干净,有办公桌也有棋牌桌。他边给我们泡茶边说:“我知道你们的来意,
咱们是老熟人,我直接交底——这学校有名无实,没有学生。”茶雾袅袅飘散,暮色四合,
远山如黛,这样的坦白开场让我无言以对。王新像是自言自语:“城里教学好,娃娃们都跟
爸妈在城里读书,有福啊!”我越发困惑,问道:“没有学生?你还保留学校,接受扶贫资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岂不是……”他摇头叹气,“我并不想欺骗。娃娃们走了,学校空了,我拿退休金落得清闲
自在。可有人要把学校拆了建祠堂,我哪能愿意?你还记得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吧?”我
当然记得,写的是王新为了两个山里娃不辍学,仍然窝在笔架村教书。文章煽情,连教育局
长都感动了,特批过一笔教育经费。“那也是我造假!你看,村里路路通,年轻人一个个像燕
子往城里飞,赚了钱在城镇买房安家,老屋空了巢,哪还有学生在这里读书?”他顿了下继
续说,“那俩学生是我的孙子,我强留他们读书,并让人去宣传,才保住了学校。”
⑧“你可真行!”我由衷地插了一句。王新苦笑道:“难哪!孙子去年上初中走了,我想
学校空着不是个事,就和书记商量,让村里的孤寡老人住进来,可吃住得有钱。要是把学校
废了,我也失去宣传利用价值,资金从哪儿来?”我接茬说:“把空置的学校变养老院,挪用
教育资金养老,难怪有人举报你弄虚作假!”我把举报信递过去。王新看完,脸涨得通红,
急急地说:“这个举报人就是想拆学校建祠堂的,不能让他得逞,学校一定得保住!”我瞅着
王新——这个把青春和热血献给大山,处处为山民着想的执着者,暗暗为他担忧,就问:“你
就不怕处分?”“咋不怕?担心得很哪,可这事不做不行!好在山高皇帝远,又有书记支持,总
能化险为夷。这一年扶贫干部来得多,大多到乡里搞个捐赠仪式就收场。难得有进村的,书
记带着转悠,搞点野味忽悠走。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哪像你恁认真……”
⑨王新的话让我无语。他看我的脸色沉重,更加着急地恳求:“刘记者,咱村能得到上
级扶持是享你的福。这次,你可不能太执着。笔架村以前穷,男人娶不上媳妇,现如今仅老
光棍就有 14 个。有的从来没出过山,苦了一辈子,老了没个亲人,咱不能不管吧?你要笔下
留情啊,不能让学校没了!”
⑩窗外群山莽莽,雾霭沉沉,我心潮起伏。脑子里翻滚出一个又一个新闻标题:《大山
里的老年学校》《笔架村最后的乡村教师》《空校,不空心》《执着者》……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这其中截然相反的心境
分别是“兴奋、激动”和“沉重、疑虑”。
B.“教育局、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这既昭示了社会
的大爱精神,也说明了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
C.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的相关内容,是王新为了保住学校造的假,他不想将学校改
建成祠堂,而是让村里的孤寡老人有个安居之所。
D.“扶贫干部难得有进村的”“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这反映了当时扶贫干部及记
者的浮夸的工作作风,揭示了某些社会问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第③段中写“我”第一次到笔架村时所看到的环境,笔法细腻,形象生动地突显
了笔架村的贫穷、闭塞。
B.“一只手拄拐,一只手执粉笔”“背影像悬挂的毛笔”,此处使用动作描写和比喻的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辞再现了王新上课的具体情景。
C.小说第⑦⑧段主要写人物语言,通过人物对话侧面交待了与王新有关的背后的故事,
丰富了人物形象和小说的情节。
D.小说以“我为使用哪个新闻标题而大费周折”结尾,能引起读者对王新人生故事深入
的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
8.小说中的“王新”主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述。(4 分)
9. “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乃,字永夷,洺州广平人。少聪颖志学,暗记《六经》,日数千言。及长,文章清雅,
为当时推重。天宝中,举进士,寻丁父艰,居丧以孝闻。既终制,从调选曹。乃常以文部选
才未为尽善,遂致书于知铨舍人宋昱曰:“虞书称知人则哲能官人则惠今夫文部既始之以抡
材终之以授位是则知人官人斯为重任 近代主司,独委一二小冢宰,察言于一幅之判,观行
于一揖之内,古今迟速,何不侔之甚哉!诚能先资以政事,次征以文学,退观其理家,进察
其临节,则厖鸿深沉之事,亦可以窥其门户矣。”其载,补剡县尉,改会稽尉。宣州观察使
殷日用奏为判官..,宣慰使李季卿又以表荐,连授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转运使刘晏奏令巡
覆江西,多所蠲免。改殿中侍御史、检校仓部员外、民部郎中,并充浙西留后。佐晏征赋,
颇有裨益,晏甚任之。大历十四年,崔祐甫秉政,素与乃友善。会加郭子仪尚父,以册礼..久
废,至是复行之。祐甫令两省官撰册文,未称旨;召乃至阁草之,立就。词义典裁,祐甫叹
赏久之。数日,擢为给事中,旬迁权知兵部侍郎。及杨炎、卢杞为相,意多丑正,以故五岁
不迁。建中四年夏,但真拜而已。其冬,泾师作乱,驾幸..奉天。乃卧疾在私第,贼朱泚遣使
以甘言诱之,乃称疾笃。又令其伪宰相蒋镇自来招诱,乃托瘖疾,炙灼遍身。镇再至,知不
可劫胁,乃叹息曰:“镇亦尝忝列..曹郎,苟不能死,以至于斯,宁以自辱膻腥,复欲污秽贤
哲乎?”歔欷而退。及闻舆驾再幸梁州,乃自投于床,搏膺呼天,因是危惙,绝食数日而卒,
时年六十。德宗还京,闻乃之忠烈,追赠礼部尚书。(选自《旧唐书•刘乃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虞书称/知人则哲能/官人则惠/今夫文部/既始之以抡材/终之以授位/是则知人/官人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重任/
B. 虞书称/知人则哲/能官人则惠/今夫文部/既始之以抡材/终之以授位/是则知人官人/斯
为重任/
C. 虞书称/知人则哲/能官人则惠/今夫文部/既始之以抡材/终之以授位/是则知人/官人斯
为重任/
D. 虞书称/知人则哲能/官人则惠/今夫文部/既始之以抡材/终之以授位/是则知人官人/斯
为重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判官是中国古代官名,始于隋唐,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职责主要是辅理政事。
B. 册礼是古代册立、册封的一种礼仪,唐代封拜后妃、王公及赠官,皆行册礼。
C. 驾幸,敬辞,专门指古代封建皇帝亲临某地,在文中指德宗皇帝到奉天巡游。
D. 忝列,谦辞,表示自谦的说法,在文中是“自己排列其中感到惭愧”的意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刘乃笃志好学,才华超众。他从小就立志学习,暗记《六经》;他才思敏捷,文笔清新雅
致;所撰写的册文典雅规范,受到了赞赏。
B. 刘乃通晓典籍,见解独到。他写信给宋昱,引用《虞书》,指出文部选拔官员的弊端,认
为应从政事、文学、理家和临节四方面考核。
C. 刘乃为政宽简,颇具才干。他在巡察江西时,为百姓免除了很多赋税;在辅助刘晏征收
赋税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得到刘晏信任。
D. 刘乃心系朝廷,忠贞不渝。叛贼作乱时,他想尽办法,坚决拒绝叛贼的招诱,最终为表
明自己的忠心,绝食而死,令叛贼感到羞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祐甫令两省官撰册文,未称旨;召乃至阁草之,立就。(5 分)
(2)乃卧疾在私第,贼朱泚遣使以甘言诱之,乃称疾笃。(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南轩竹
曾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
[注]琅玕:翠竹的美称。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融物与情为一体,使这首咏物诗清新隽永,意韵丰富。
B.颔联表面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形象。
C.颈联形象地描绘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
D.尾联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回忆、想象中的竹子,虚实相生,韵味悠长。
1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在这
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书》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
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
件很轻松的事了。
(2)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3)苏轼的《赤壁赋》中,写作者希望与仙人同游与明月长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汉语。作家白先勇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
患。”其外,有西方语言的,现代汉语严重欧化;其内,则是母语自信心不断衰微,中文成
为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遭到修葺的对象。没有一种语言像中文这样,这一百多年中经受如
此多的磨难。从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言文一致”运动开始,汉语经历了“五四”白话
文运动、推行世界语、汉字的拉丁化、语言大众化和解放后的繁体字简化方案,80 年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脑化挑战等困难。面对民族生存危机和现代化召唤,渴望融入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甚至喊
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过激口号。作家王蒙曾呼吁全球华人展开一场汉语保卫战。
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由于英语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汉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但是,
危机已不仅仅来自外语的威胁,,更让人忧心忡忡。( )。在历史与现实、“内忧”
与“外患”的双重夹击中,汉语如何其传统血脉,创造新的辉煌,这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
的急迫问题。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饱经磨难 冲击 祸起萧墙 延续 B.饱经磨难 打击 祸在旦夕 继承
C.历尽沧桑 打击 祸起萧墙 延续 D.历尽沧桑 冲击 祸在旦夕 继承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投降甚至妥协,使颠覆汉语文化变得更直接、更容易
B.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妥协甚至投降,使颠覆汉语文化变得更直接、更容易
C.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妥协甚至投降,使汉语文化被颠覆变得更直接、更容易
D.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投降甚至妥协,使汉语文化被颠覆得更直接、更容易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英语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汉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
B.王蒙先生主要针对的是由于英语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汉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的现
象。
C.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由于英语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汉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
D.王蒙先生主要针对的是英语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汉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
20.下列加点的交际用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 分)
A.小李和朋友即将分别,临行前说:“你送给我的礼物,我一定会好好惠存..的。”
B.小赵给某论坛回信:贵处寄来的会展经济论坛邀请函已经收到,我一定拨冗..出席。
C.周先生应邀在大会上作报告,结束时致谢说:“感谢大家倾听,恳请批评斧正..。”
D.某汽车销售广告:活动期间,各种型号汽车让利高达 1 万元,欢迎新老客户垂询..。
21. 下列语段有四处语病,请修改。(4 分)
①山城重庆已经具有大约 23000 多年的文化积淀,②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使很多
具有历史遗迹的地方被无情的铲出。目前,重庆还有少量的东西带着历史的脉搏:然而它们
在城市建设中苟延残喘,大有朝不保夕之势。③大渝网发出倡议,督促重庆网友一起保护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来的“重庆记忆”。行动起来吧!④不要让我们的后代身为重庆人却无法铭记和了解这座
城市的历史。
改成 改成
改成 改成
22.下图中的雕塑名为“打结的手枪”,矗立在联合国总部花园内,是卢森堡 1988 年赠送给
联合国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向全班同学介绍这座雕塑,
体现你对这座雕塑的理解。(100 字以内)(5 分)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是一种德行,奢侈是一种恶行。“俭以养德”,通过
节俭的生活来培养道德品质,是自古至今都被倡导的人生之道。古人认为俭有四利:养德、
养寿、养神、养气。可是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同学不认同节俭生活,不愿意节俭。有的说:
“过去中国穷,所以提倡节俭,现在国家富裕了,还节俭啥?”有的说:“我花自己家的钱,想
怎么花就怎么花,碍别人啥事了?”也有的说:“根据经济学原理,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提倡
节俭岂不是打击经济?”此外,我们身边确实有一些生活奢侈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国庆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新的时代,
仍要节俭”,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答案】1. D 2. D 3. A
4. ①首先指出年轻人对戏曲疏离的原因,引出中心论点“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并
用年轻人乘飞机去欣赏《董生与李氏》加以佐证;②接着论证戏曲应该怎样吸引年轻观众,
指出古典美与现代美都是他们需要的;③最后得出结论:真善美结合才能赢得年轻观众的青
睐和戏曲美好的未来。
5. ①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②传统戏曲艺术与新兴技术相结合,
使古典美与现代美完美结合;③回归传统内容,创新戏曲的传播方式。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理解文本信息的能力。
A 项,“太多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是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的主要原因”错误,“主
要原因”一说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现实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
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这是原因之一,文中并没有说是“主要原
因”。
B 项,“只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多创造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有更多接触,就能够
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中“只要……就能够”错误,过于绝对化,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当
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
他们感受和领略,……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
一部分年轻人对戏曲的疏离现状,……”,文中说“有可能”。
C 项, “……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代间的代际感”错误,选项错置因果,材料二第
一段说的是“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
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
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和“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都是“科
学技术每一次进步”的结果,二者之间不是因果关系。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项,“这一点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音乐剧的发展也
已逾百年,现在的百老汇,最好的剧场、最优秀的音乐剧演员,使用的表演元素大都是最传
统的,而这个最传统的表演元素显示出来的品质却是最现代的”“正像在中国一样,最古老
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比如昆曲、梨园戏等”,这里以百
老汇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在全媒体时代的回归,并不是说百老汇和中
国的昆曲、梨园戏在“用最传统的表演元素表现最现代的品质”方面是相同的。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
首先要把握材料一的观点。材料一的观点是“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
B 项,“厦门举办‘礼赞新中国 逐梦新时代’优秀剧目展演季,26 场新创排的地方戏曲轮
番上演,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吸引大批年轻观众”可以证明“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
的”这一观点;
C 项,“《牡丹亭》在北京世纪剧院三个晚上连演上中下三本,吸引了很多的年轻人,每晚演
出都是座无虚席”,“座无虚席”可以证明“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
D 项,“《曹操与杨修》在北京海淀剧院上演并且取得意想不到的轰动效果”,“轰动效果”可
以证明“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
A 项,“河南豫剧院普及全民美育‘DOU 艺计划’,和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抖音一起探索
短视频戏曲艺术的传播传承”,这是说明在全媒体时代该如何来传承这些戏曲艺术,如何传
承传统文化,不能证明“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这一观点。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论证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出自《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所以这则材料应该是探讨戏曲艺术和年轻观众之间的
关系,关键词就是“戏曲艺术”和“年轻观众”;共有五段文字,第一段“现在一些年轻人,
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的形成……有历史……”“现实的原因有很多……”,这些信
息告诉我们,第一段指出年轻人对戏曲疏离的原因,第二段在第一段年轻人疏离戏曲的基础
上指出“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提出观点;第三段“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
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尤其是比现在更多些的年轻观众,依然是戏曲的目标。
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以及第四段“同时,我们不应把……”是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析戏曲如何才能吸引年轻观众;第五段“一要美……二要真与善,……戏曲能做到真善美的
有机结合,一定可以征服偏见或成见,赢得年轻人,也贏得更美好的未来”,这是由上文得
出结论。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以及借助文本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你认为如何才能使戏曲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考生可以筛选出年轻人对待戏
曲的态度、年轻人这样对待戏曲的原因、年轻人的喜好以及一些成功的案例,根据这些内容
进行概括。如材料一指出“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是现状,接着在材料
一第三段指出“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
让他们感受和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
理由究竟何在”,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一点;如材料一第四段“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
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有了古典美,还有
现代美,戏曲的道路才宽广”,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二点;如材料二“在全媒体时代,……
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创新需要内容的支撑,这个内容就是要在标准化、统一化的
共同模式中展示个别性的传统。而传播本身的意义,即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用更现代的科技手
段有选择性地传播你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三点。
6.B(“也说明了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错,应为“也说明了我那篇文章给笔架村带来的
影响”)
7.C(“侧面交待”错,应为“直接交代”)
8.①执着,有信念;②有担当,不怕苦;③善良,有爱心;④善权变,为留住学校不惜造假。
(每点 1 分,共 4 分)
9.①“我”作为小说的叙述人,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②“我”要去调查王新被举报的原因,
由此生发的所思所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③“我”作为记者进行的前后两次采访,增强了
小说的真实感,易于感染读者。(每点 2 分,共 6 分)
二.古诗文阅读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崔祐甫让两省官员撰写册封文书,没有符合上意的;于是召请刘乃到官署中起草册
封文书,刘乃立刻就写好了。 (5 个得分点,各 1 分,共 5 分)
(2)刘乃卧病在家中,叛贼朱泚派人用好话诱降他,刘乃说自己病重(拒绝了)。
(5 个得分点,各 1 分,共 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
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
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
则。
“知人则哲”“官人则惠”句式对称,在“能”前面需要断开,排除 A 项、D 项。
“知人官人”是辩别人与任用人的意思,“斯”为那么、就的意思,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斯”
前面需要断开,排除 C 项。
句意:《虞书》上说:“能辨别人才优就显得明智,能任用人才就是仁爱。”而如今的吏部,
从选拔人才开始,到授官任用终结,这就是《虞书》上说的辩别人与任用人,所以责任重大。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
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 项,“在文中指德宗皇帝到奉天巡游”错误。结合“其冬,泾师作乱,驾幸奉天”分析,
这年冬天,驻守在泾的军队叛乱,德宗逃到奉天。是指德宗逃到奉天。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
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
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D 项,“最终为表明自己的忠心,绝食而死”错误。结合“及闻舆驾再幸梁州,乃自投于床,
搏膺呼天,因是危惙,绝食数日而卒,时年六十”分析,“最终为表明自己的忠心,绝食而
死”错误,而是“等到听说皇上又去了梁州,刘乃自投于床,捶胸呼天,因而病情加重,绝
食几天后去世”。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
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令”,让;“撰”,撰写;“册文”,册封文书;“称”,符合,相称;“草”,草拟,起草;
“之”,代词,指册封文书;“就”,完成。(2)“私第”,自己家中,旧时官员私人所置的住
所;“以”,介词,用;“之”,代词,指刘乃;“笃”,严重。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
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
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
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
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
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
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
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
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刘乃,字永夷,是洛州广平(河南伊阙)人。少年时代就聪敏好学,默读背诵《六经》,
一日达数千字。等到长大成人,文章写得清丽高雅,被当时人所推重。天宝年间,考中进士,
不久回家为父亲守丧,因恪尽孝道而闻名。服丧期满后,就被调入掌管选才授官的部门任职。
刘乃认为吏部选取人才的方法并不完善,于是写信给主持选才授官事务的中书舍人宋昱说:
“《虞书》上说:‘能辨别人才优就显得明智,能任用人才就是仁爱。’而如今的吏部,从选
拔人才开始,到授官任用终结,这就是《虞书》上说的辩别人与任用人,所以责任重大。而
近代掌管考试授官的部门,将重任只委托给一两个小小的家宰之官,从一幅判词中考察其主
张,从一个拱手礼中观察其举止,古今选人快慢繁简不同,为什么相差如此之远!如果能够
先用政事问答,其次考验文学,再观察他治理家庭的能力,又考察他面对节操的表现,那么
就是广大深远之事,也可以窥知其门户了。”这一年,刘乃被补授为剡县尉,后改任会稽尉。
宣州观察使殷日用上奏推荐他任判官,宣慰使李季卿又上表举荐,因而接连被授任为大理评
事、兼监察御史。转运使刘晏上奏朝廷叫他巡行查访江西,他免除了百姓的许多赋税。改任
殿中侍御史、检校仓部员外、民部郎中,并充任浙西留后。帮助刘晏征税,特别有成就,刘
晏对他很信任。大历十四年,崔祐甫任宰相,他一贯和刘乃关系友善。适逢朝廷要加赠郭子
仪尚父头衔,由于册封礼仪废除已久,到这时才恢复施行。崔祐甫让两省官员撰写册封文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符合上意的;于是召请刘乃到官署中起草册封文书,刘乃立刻就写好了。词语义理文雅
得当,崔祐甫赞叹不已。几天后,提拔刘乃为给事中,不久代理兵部侍郎事。等到杨炎、卢
杞任宰相,一心想着嫉害正直之士,因而刘乃五年不曾升官。建中四年夏,只正式拜授兵部
侍郎而已。这年冬天,驻守在泾的军队叛乱,德宗逃到奉天。此时刘乃卧病家中,叛贼朱泚
派人用甜言蜜语诱降他,刘乃称自己病重(拒绝了)。朱泚又派伪相蒋镇亲自出马前来招抚诱
降,刘乃又以有病不能说话来推辞,并用火艾灼遍全身。蒋镇再次来劝降,知道不可能胁迫
他,于是叹息道:“我蒋镇也曾在各部各司任职,苟且偷生而不能为保全节操而死,以至于
此,怎可用自己所受的膻腥之辱,再来玷污贤哲之人呢?”然后戲欷着返回了。等到听说皇
上又去了梁州,刘乃自投于床,捶胸呼天,因而病情加重,绝食几天后去世,终年六十岁。
德宗回到京城,听说刘乃的忠烈事迹,下令追赠他为礼部尚书。
【答案】14. D 15. 相同点:两首诗中的竹子都有着无惧困难的勇气,曾诗中的竹子虽
遇冰霜,但愈显晴明动人;郑诗中的竹子面对肆虐狂风的千磨万击,却还坚劲挺拔。(2 分)
不同点:①曾诗中的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无论是旱天、雨中、霜后都呈现出其潇洒
的姿态;(2 分)②郑诗中的竹子更顽强不屈,展现出昂扬的生命力,竹子生活在“破岩”
石缝中,环境恶劣,但依然坚定不移。(2 分)
【1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
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
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
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D 项,“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回忆、想象中的竹子”错误。写的应该是自然界的
南轩竹。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
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在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请分析两首
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需要分别分析两首诗。本诗,结合“应须万物
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分析,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虽遇冰霜,但愈显晴明动人。“风
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绘南轩竹形象。“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
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
郑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
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
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
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
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
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6.【答案】 (1)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2)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3)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A
17.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
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
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
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饱经磨难:吃尽苦难的意思。一般比喻人们尝遍疾苦最终成功。历尽沧桑:形容饱经忧患,
经历了许多变故。结合语段语境内容“内忧外患”“现代汉语严重欧化”“母语自信心不断
衰微”“不断遭到修葺”等分析,应该选“饱经磨难”。
打击的施动者一般是人,含有主动攻击的意思,和语境不符。冲击:冲撞碰击,冲杀进击。
结合“西方语言”分析,选用“冲击”。
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祸在旦夕:灾难在很短时间内就要降临。
形容处境非常危险。强调时间短,和语境不符。主要讲危机还来源于内部,选用“祸起萧墙”。
延续:意思是照原来的样子持续下去。继承:是指一个对象直接使用另一对象的属性和方法。
继承的对象多是前人的遗产、精神或者事业,和语境不符。
18.C
【解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
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
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
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妥协到投降是递进关系,故排除 A 项、D 项;
参照语境可知,汉语文化被改变是我们不愿接受的情况,用被动句式更能体现这种被迫和无
奈的情绪,故排除 B。
19.A
19.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
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
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原句有两处错误:成分残缺,“针对”缺少宾语,排除 D 项。
成分残缺,“由于……使得……”导致后一分句缺少主语,排除 B 项、C 项。
故选 A。
20.D(A 项惠存:敬辞,请保存;B 项拨冗:客气话,请对方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一些时间。
C 项斧正:请人修改诗文的客气话。D 项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
21.【答案】①删去“大约”或“多”;②删去“使”;③将“督促”改为“号召”;④“铭记
和了解”改为“了解和铭记”。
22【答案】
联合国总部花园内,有一座青铜雕塑,那是一把手枪,但是枪管被打上一个结,名曰“打
结的手枪”。这是卢森堡 1988 年赠给联合国的。这一雕塑的含义很明显,那就是反对战争,
拒绝杀戮。
23. 写作
作文审题
1.任务的限制
题目设定的写作对象是“本校同学”,文体是“演讲稿”,主题是“新的时代,仍要节俭”,内容
应体现“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多项任务皆需完成,缺一不可。题目要求写演
讲稿,那么就必须按照演讲稿的格式来写,避免犯与书信格式相混淆的错误。另外,文体当
选择体现思辨性的议论文,不可写成抒情类散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作背景的限制
话题核心是“新的时代,仍要节俭”,提供了写作背景,新的时代。确实,进入新的时代,新
环境,新生活,新观念,传统价值面临重估。节俭,作为古老的传统价值之一,也面临重估。
重估不等于否定,而是在新的时代情境中来认识、评价之,看其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析其
如何继续发挥价值。所谓话题背景,就是话题存在的社会情境。今天谈“节俭”和 40 年前谈“节
俭”,谈论的背景是差别很大的,立论的依据和侧重也有很多不同。如果现在谈论“节俭”和
40 年前的画风一样,文章就失去了当代的意义,也就没有多少意义了。这就是谈论一个话
题需要关注其存在背景的原因。
话题已经确定了观点,写作主要在分析论证阐述其正确性、其价值所在,从而让节俭的传统
价值继续得到接受、弘扬、传承,成为当代主流价值洪流的一部分。
3.核心概念的界定
文章的核心词应为“节俭”。
节俭是培养道德品质的一种重要途径。选择相对节俭的生活,就是把控自己的物质欲望,而
把控自己的欲望是修身养性的基础。一个人一旦打开了物质欲望的闸门,整个人性的闸门将
都趋于失控。而且,物质欲望的满足是无止境的,一旦沉沦往往不能自拔,陷入人生的“第
二悲剧”。把控欲望,其实就是把控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人生始终走在平坦明亮的大道上,
而不至于滑入欲望的深渊。
因此古人总结出节俭四利:养德、养寿、养神、养气。就是能培养道德品质,能延年益寿,
能心平气和,能涵养心中的正气。
界定时,不可将话题偏移为“勤俭”而大谈勤劳;偏移为“俭朴”而大谈朴实的品质,等等。节
俭是我们应当继承并发扬的传统美德,而不是需要树立的“新风”。对概念的正确定位可体现
出考生的思维品质。
材料中三个观点的辨析
①有的说:“过去中国穷,所以提倡节俭,现在国家富裕了,还节俭啥?”
首先中国现在只是局部富裕,很多地方还不富裕,发展还很不平衡,还有很多人还在贫困之
中。
第二,即使有的地方有的家庭富裕起来了,但也经不起奢侈,没有多少家庭能经得起奢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俭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之一,还要继续发
扬。社会风气一旦走向奢靡,将很难扭转。
第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没有实现,正处于实现的关键时刻,更是需要继续勒紧
裤腰带,扌鲁起袖子加油干的关键时刻。
第五,中国是人口大国,很多资源勉强够用,还有很多资源严重短缺,经不起浪费和奢侈。
②有的说:“我花自己家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碍别人啥事了?”
首先,一个人是家庭人,也是社会人,个体的价值追求应该主动和社会主流价值保持一致,
自觉融入社会主流价值的洪流中,而不是和社会主流价值对着干。作为青年学生,更应该如
此。
第二,钱是自己家的,但资源是大家的,环境是大家的,奢侈消费意味着更多的资源耗费,
更多的碳排放,更多的环境压力,同为地球人,有义务为减轻资源环境的压力而付出自己的
努力。花钱自由之外还有环境正义。
第三,作为青年学生,花自家的钱其实就是花父母的钱,节俭其实是对父母辛勤付出的尊重。
③有的说:“根据经济学原理,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提倡节俭岂不是打击经济?”
首先,“消费”不等于“浪费”,过分地强调“消费”的经济学意义,就会忽视“浪费”的破坏性作用,
甚至把“浪费”视为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建立在“浪费”基础上的经济绝对是不健康的,是不
可持续的。
第二,提倡节俭,并不影响合理消费,而是要努力杜绝浪费和奢侈。建立在合理消费基础上
的经济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
第三,经济发展不能以败坏社会风气为代价,那样是得不偿失的。
5.题目的开放性
文章侧重点是开放的。题目具体罗列了三种“不认同节俭生活,不愿意节俭”的观点,考生可
以任选其中的两个进行辨析,并形成有机关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 广西省柳州市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语2021-06-0420页
- 陕西省澄城县城关中学2019届高三92021-06-0415页
- 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92021-06-049页
-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92021-06-0316页
- 太原五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2021-06-033页
- 语文·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17届2021-06-0324页
- 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92021-06-039页
- 黑龙江省哈尔滨二十六中2019年高三2021-06-0315页
- 江西省新余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9月2021-06-0326页
- 语文卷·2018届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2021-06-03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