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01 KB
  • 2021-06-04 发布

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7李商隐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李商隐诗两首 项目 内容 课题 李商隐诗两首 修改与创 新 教学 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 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 重、 难点 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 情深意浓的特点。 教学 准备 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 过程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2)标出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 指导学生 课外收集 李商隐的 生平资料, 以知人论 2.课内 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 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 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 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 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 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 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 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2.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 813—约 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 (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 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 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 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 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3.关于《锦瑟》 世。 这首诗内 容上不是 太难,可让 学生自行 理解。几个 典故要引 导学生感 知弄懂。教 学的难点 是意境把 握,可根据 学生水平 适当点拨。 《马嵬》这 首诗叙事 性比较强, 所以学生 比较好把 握,以学生 讨论、探究 为主。 《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 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 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元代的元好问就 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 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三十首》)意思是说,像《锦瑟》(以及受李 商隐影响的宋初的西昆体诗)这样的诗固然好,可是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 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清代的大诗人大学者王士祯也 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论诗绝句》)的浩叹,可见这首诗的特 异之处。 4.关于《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 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 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 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 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如何理解《锦瑟》的意境。 【明确】第一联,毫无疑问是起兴之笔。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 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 46 岁)。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 以示伤感。“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 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第二、三两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 忆的内容。但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呢?他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古 老的典故来传达。“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恋的梦 境。庄子“梦蝶”,不知哪种状态是真实的自我了。这里,诗人借用这个典 故,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那是当局自迷,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 但也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望帝春心托杜鹃”,更转出一种凄凉悲慨的 情调来——生而不能,死则续梦!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希冀以来生继今世, 永结情缘。接着,诗意又转,柳暗花明,开出另一新的境界来:明珠在沧海 月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烟,美好的事物总是遭到“嫉妒”,不能美满。 这里是指佳人红颜命薄,还是指诗人才命相妨?(李商隐在《有感》一诗中 说:“古来才命两相妨”,意为才气与命运不能两全)我们无从知晓。最后 一联,以感叹作结。“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作者到老还是很珍重这份“感 情”的,无需“追忆”,分明已然在追忆。“此情”为单称表述,则大体可 以推定前面所指为一件事。“只是当时已惘然”反迭前句,言当时身处其境, 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了。全诗 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2.【提问】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 【明确】《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确实是一个 千古之谜。所以,至今还有很多学者把它当做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 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李商隐一生,固然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 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 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用这样朦胧的诗歌 来表现,不能硬把中国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以爱情隐喻君臣际遇) 往这里套。否则,李商隐那些写爱情的无题诗,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 灵犀一点通”之类的,都可以当做政治诗来读了。我们认为,《锦瑟》还是 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 歌。其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感悟不可支离,须从大处 读之。 3.【提问】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表现手法? 【明确】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象征与比喻有共 同之处,都有以具象表示抽象的特点,但它们也有不同之处。比喻像人间的 桥梁,一般有两个硬性的端点,可以找出本体和喻体;象征则像天上的彩虹, 物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 像《锦瑟》一诗,无论是起兴的“锦瑟”,还是主打的“蝴蝶”“杜鹃”“珠” “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但一追究其具体所指,就如坠人 五里云雾了。不敢说李商隐开启了中国当代朦胧诗的先河,也不敢说他影响 了十九世纪法国的象征主义诗派(有受中国诗歌影响的因素),但他确实是 一位古典时期的“先锋派”,他的艺术尝试和创新是独特的,对后世影响很 大,连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对都他推崇之至。也许,正是李商隐诗 歌中表现出的这种意蕴深厚的朦胧美,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近人梁 启超曾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词》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 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 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 的。”(《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4.【提问】如何理解《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明确】《马嵬(其一)》是一首绝句:“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 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叙马嵬之变,兼寓讽意。 本课所选的第二首继承了前一首的基调,却更胜一筹,写得回环往复,一唱 三叹,意味深长。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 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 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 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宕开 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 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第二、三两联, 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 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 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 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诗的最后一联, 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 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 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5.【提问】《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如何? 【明确】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 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 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 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 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 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6.《马嵬(其二)》的巧对 从对偶上看,这首诗也是颇为后人称道的。中间两联,仅仅四句 28 字, 却呼鸡驱虎,驻马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而又无穿凿之嫌。 另外,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对“牵牛”,都是借对的妙用。 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 如“驻马”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 意思。杜甫的诗中,这样的借对很多,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 成》),以“清”(青)对“白”。这一点,李商隐也是学杜甫,但可以说 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高,因为不 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对于这首诗的对句,古人有不同的看法。金元时期 的方回认为“六军、七夕、驻马、牵牛,巧甚”(《瀛奎律髓》),清代的 吴乔更是大加赞赏:“叙天下事而六、七、马、牛为对,恰似儿戏,扛鼎之 笔也。”(《围炉诗话》)。但也有不同意见,明代的吴昌祺认为“虎鸡马 牛同用,亦一病”(唐汝询《唐诗解》吴昌祺评语),清代的屈复认为“空 闻、无复,熟套语,七八轻薄”(《唐诗成法》)。我们认为,后面的否定 意见过于拘执传统,只要出语自然恰切,何者不可以人诗呢? 7.李商隐诗的用典 李商隐的诗,素以用典工整适切著称。这两首诗,尤其是《锦瑟》用 了很多典故。用典可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 厚重的意韵;还可以借题发挥、“借尸还魂”,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 以《锦瑟》而论,如果不引庄周梦蝶,又如何在七个字中传达出诗人对自我 认定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 更兼他锤炼得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斧凿之痕,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 所以不碍于他诗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转。 总结、扩展 当诗人以极度的虔诚,极度的劳累把自己的生命与诗境熔铸在一起时, 我们体悟的就不只是意境之美,更是诗人的生命。 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深入体会作品情韵。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板书 设计 首联 追思逝去年华 起兴 颔联 人生迷惘 年华流逝 用典 锦瑟 颈联 怀才不遇 理想难酬 用典 尾联 怅惘苦痛 抒情 教学 反思 1、作为略读课文,本课的教学要以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为主,教师只就诗中的一些重 点难点问题作一些必要的提示。“课文研讨”部分列举的讨论题目,不必一一灌输给学生, 这些题目仅供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时参考。 2、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问 题。本课的练习题比之前几课有较大的开放性。可以让学生以分组讨论的方式完成,不必 形成书面作业的形式。 3、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要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来写,可以参考诗人的有关生平 资料,但不必求全求细,以写读诗感受和发掘诗人的情感世界为主,写成随笔或随想录的 形式即可。 4、课后练习虽然没有作朗读和背诵的要求,但最好能熟读成诵。诵读时,要注意情感的 调适,要读出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来。律诗的自然节奏虽然大 体相同,但也要读出快慢疾徐来。比如,《锦瑟》首联就要慢读,几乎一字一顿;《马嵬》 首联就要快读,如骏马走坂,奔腾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