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50 KB
  • 2021-06-04 发布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案7文言文阅读专题限时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阅读 ‎(时间:60分钟 分值:6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20分)‎ 答乔适书 ‎[宋]穆修 盖古道息绝,不行于时已久,今世士子,习尚浅近,非章句声偶之辞,不置耳目。浮轨滥辙,相迹而奔,靡有异途焉。其间独取以古文语者,则与语怪者同也。众又排诟之,罪毁之,不目以为迂,则指以为惑,谓之背时远名,阔于富贵。先进则莫有誉之者,同侪则莫有附之者。其人苟无自知之明,守之不以固,持之不以坚,则莫不惧而疑,悔而思,忽焉且复去此而即彼矣。噫!仁义忠正之士,岂独多出于古,而鲜出于今哉?亦由时风众势,使不得从乎道也。 ‎ 观足下十篇之文,信有志于古矣,来书问曰:“将学于今,则虑成浅陋;将学于古,则惧不得取名于世,学宜何旨?”引韩先生《师说》之说以求解惑。足下当少秀之年怀进取之心又学古于仁义不胜之时与之者寡非之者众得无惑于中焉是以枉书见问。某不才而弃于时者也,何足为人质其是非?徒以退拙无所用心,因得从事于不急之学,或谓之为好古焉。故足下厚相期待,盖感其声而求其类乎!试为足下言之: ‎ 夫学乎古者,所以为道;学乎今者,所以为名。道者,仁义之谓也;名者,爵禄之谓也。然则行道者兼乎名,守名者无以兼乎道,何者?行夫道者,虽固有穷达耳,然达于上也,则为贤公卿;穷于下也,则为君子。其在上,则礼成乎君,而治加乎人;其在下,则顺悦乎亲,修乎身。穷也达也,皆本于善焉。守夫名者,亦固有穷达耳,而皆反于是也。达于上也,何贤公卿乎?穷于下也,何君子乎?其在上,则无所成乎君而加乎人;其在下,则无所顺悦乎亲而修乎身。穷也达也,皆离于善焉。故曰行道者,兼乎名;守名者,无以兼乎道。‎ 足下有志乎道而未忘乎名,乐闻于古,而喜求于今,二者之心苟交存而无择,将惧纯明之性浸微,浮躁之气骤胜矣。足下心叨仁义,又学识渊博,应固守而弗离,坚持而弗夺,力行而弗止,则必立乎名之大者矣。学之正伪有分,文之指用自得,何惑?不宜,某白。‎ ‎(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谓之背时远名,阔于富贵 阔:空泛,不切实际 B.信有志于古矣 信:确实,的确 C.穷也达也 穷:困顿,不得志 - 10 -‎ D.坚持而弗夺 夺:争夺 解析:D D项,“坚持而弗夺”意思是“坚持住,不要丧失(大道)”,“夺”意思是“丧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C.‎ 解析:A A项,都用在并列复句中表示并列对举,可不译;B项,介词,在/介词,向;C项,介词,用来……的(办法)/介词,凭……身份;D项,连词,并且/连词,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文不被当时接受,古文学习也被大家抵触。学习古文者被大家认为是奇谈怪论的人,被大家嘲笑、怪罪、诋毁。‎ B.乔适想学习当下文章又担心浅薄鄙陋,想从事古文学习又担心功名难以获取,所以向作者写信来寻求该怎么办。‎ C.作者告诉乔适,学习古文可以兼顾道与名,学习当下文章只可以追求到名声,所以,学习古文成为贤能公卿,学习当下文章成为小人。‎ D.本文用对比的说理方式,解决了乔适心中的困惑,最后指出乔适应坚持学习古文,将来一定有出息。‎ 解析:C C项,“学习古文成为贤能公卿,学习当下文章成为小人”,这种说法错误,应为“行道者成为贤能的公卿,只追求名声者成为小人”。学习古文是行道的一种方法。‎ ‎4.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足下当少秀之年怀进取之心又学古于仁义不胜之时与之者寡非之者众得无惑于中焉是以枉书见问 解析:根据名词与代词“足下”“年”“心”“时”“仁义”,虚词“之”“于”“焉”,以及“当少秀之年”和“怀进取之心”结构相同,“与之者寡”和“非之者众”结构相同,再结合本句意思判断。‎ 答案:足下当少秀之年/怀进取之心/又学古于仁义不胜之时/与之者寡/非之者众/得无惑于中焉/是以枉书见问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某不才而弃于时者也,何足为人质其是非?‎ - 10 -‎ 译文: ‎ ‎ ‎ 解析:“某不才而弃于时者也”,判断句,“于”,表被动,被;“质”,指出。‎ 答案:我是一个没有什么才学又被时俗抛弃的人,哪里值得给人指出那是对的还是错的呢?‎ ‎(2)二者之心苟交存而无择,将惧纯明之性浸微,浮躁之气骤胜矣。‎ 译文: ‎ ‎ ‎ 解析:“交存”,交织并存;“浸微”,逐渐衰退;“骤”,迅速。‎ 答案:如果这两种心理交织并存而不加选择,那么(我)担心(你)纯洁的本性会逐渐衰退,浮躁的意气就会迅速占据上风。‎ ‎  参考译文:古代为文之道中断而不被推行,在时间上已经很久了。当今的读书人,文风习惯崇尚浅薄鄙陋,如果不是句式整齐、声韵对偶的文章,他们就不会听不会读。浮夸、粗制滥造的写作方法,相互追随且四处流行,没有其他不同的方式。在这之间,(如果有人)只拿古文交谈的话,那么(别人就把他)与奇谈怪论者一样看待。大家又排斥、辱骂他,怪罪、诋毁他,不是把他看作迂腐,就是指责为糊涂,说他背离时代、远离名声,在追求富贵方面迂阔、不切实际。前辈中没有赞誉他的人,同辈中也没有附和他的人。他如果没有自知之明,不用坚决的精神来坚守(古文之道),不用坚韧的意志来坚持(古文之道),那么没有不害怕和怀疑的,并且后悔想(改变)的,突然之间就会又离开这条道路而走向那条道路了。唉!仁义、忠正的君子,难道单单多出现在古代,却在当今很少出现吗?这也是由于世俗的风气,众人形成的势头,使(读书人)不能够崇尚古文之道罢了。‎ 阅读你的十篇文章,(感觉你)的确在古文方面有追求。(你)来信询问我说:“想要向当今的文章学习,却担心变得浅薄鄙陋;想要向古文学习,却害怕在世上不能够取得功名,学习应该指向什么?”(我)引用韩愈先生的《师说》的观点寻求解惑。你正值青春年华,怀着进取的志向,在仁义不兴盛的时候学习古文,赞同学古文的人少,批评学古文的人多,(你)在心中能没有困惑吗?因此写信问我。我是一个没有什么才学又被时俗抛弃的人,哪里值得给人指出那是对的还是错的呢?(我)只是因为退隐、无能,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干,因此能够从事于不急功近利的古文,有人称我是喜欢古文。所以你对我充满了深厚的期待,大概是被我的言论感动,于是寻求自己的同类吧!试着为您说说:‎ - 10 -‎ 向古文学习,是用来追求大道的方法;向今文学习,是用来追求名声的方法。大道,说的就是仁义;名声,说的就是官位俸禄。既然这样,那么追求大道的人能兼顾到名声,追求名声的人就没有兼顾大道的办法了,为什么呢?践行大道的人,虽然确实有困顿与通达的境遇, 然而(当他)在上层做官时,就成为贤能的公卿,(当他)困顿处在下层时,就成为品格高尚的人。当他处于上层时,给君王建成礼制,给人民带来安定;当他处于下层时,就孝顺和愉悦亲人,修养身心。无论困顿还是通达,都源于善。守望名声的人,确实也有困顿与通达的境遇,然而和上面的情况都相反。在上层做官,哪有什么贤能公卿呢?在下层困顿的时候, 哪有什么君子呢?他在上为官时,对君王和人民没有什么帮助;在下层时,不能孝顺愉悦亲人,也不能修养身心。无论困顿还是通达,都离开了善。所以说践行大道的人,对名声能兼顾;守望名声的人,没有对大道兼顾的办法。‎ 你有志于大道又对名声不忘怀,对古文喜欢学习,对当下的文章也喜欢学习。如果这两种心理交织并存而不加选择,那么(我)担心(你)纯洁的本性会逐渐衰退,浮躁的意气就会迅速占据上风。你心里明白仁义大道,又学识渊博,应该坚守,不要离开(大道);坚持住,不要丧失(大道);尽力而为,不要停止,那么必将获取大的名声了。学习的真假有别,文章的意图和功用自有收获,有什么好困惑的呢?说得不恰当,但这正是我想说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说 钓 ‎[清]吴敏树 ‎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月,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 - 10 -‎ 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逮暮乃归           逮:及至,等到 B.其得鱼与午前比 比:比较 C.其数试而不遇也 遇:得志 D.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 数数:屡次,常常 解析:B 比:相同,相等。‎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A A项,表转折,却。B项,才;却,竟然。C项,代词,那里;兼词,于之。D项,连词,表递进;副词,将要。‎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说钓》以钓鱼“求得”譬科第求取,意在表明钓胜于鱼,即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B.作者认为,钓时心想“得大鱼焉”是悟“趣”未彻底,导致劳神忍苦。文章于现身说法中暗寓讽意。‎ C.文章虽是说理文,却十分细腻地叙写了钓鱼求大的全过程,不仅记述行为,更摹写心态,为全文寓理于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D.《说钓》在“求”字上立意,反对的是一味追求“进于礼部,吏于天官”的惟大是逐,但并未否定科举制度本身。‎ 解析:A “意在表明钓胜于鱼,即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错。‎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5分)‎ - 10 -‎ 译文: ‎ ‎ ‎ 解析:伺:等候。注意:留意观察。间:间或。乃:才。率:大概、大多。‎ 答案:(我)起身等着,聚精会神,一有动静就提起钓竿,间或才能钓上一条,(但)大概都跟第一条差不多大。‎ ‎(2)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3分)‎ 译文: ‎ ‎ ‎ 解析:适:舒适。所游:喜欢的事。类:像。‎ 答案:钓鱼,是一件舒适的事情,是归隐的人喜欢做的事,它的情趣或许很像追求功名。‎ ‎  参考译文:我住在乡村,平日赋闲喜欢钓鱼游泳。我对钓鱼的门道并不精通,但也颇得其乐趣。每逢初夏、中秋时节,吃过早饭后出门,即可望见村中池塘,蓝天绿水,波光浮动,赶紧理好钓竿鱼线,带着提篮就出发了。到水塘边,找个水草很少的地方,投点鱼食下去吸引鱼儿游来,随后放下挂了饵料的鱼钩等候,蹲在一旁细观浮子,等到浮子动起来,急提竿,就能得到大鱼了。但不知为何,浮子一点不动,我慢慢地牵引鱼线,但仍不动。等到手脚都累了,把钓竿固定在岸边,我从旁四下观察,浮子仍然是一动不动。大概有一小时之后,那浮子才开始动了一动,提竿一看又没有鱼上钩。我想:“应该是小鱼在刺探饵料,很快会有鱼来上钩了。”又等了一个多小时,浮子又动了,跟前次浮子的动态不太一样,提竿钓到了一条鲫鱼,有四五寸长。我又想:“既然有鱼来了,很快能钓到大鱼了吧。”(我)起身等着,聚精会神,一有动静就提起钓竿,间或才能钓上一条,(但)大概都跟第一条差不多大,没有出现大鱼。已经到中午了,肚子都饿了,我很想回去吃饭,但都忍着不回去继续钓鱼。村里人吃完午饭到田头来,我才收竿,拎了鱼回家。到家后,妻儿都问有无钓到鱼。我则拿篮子给他们看,一笑以对。午饭后,我仍然出去钓鱼,还去了别的池塘找钓鱼佳处,一直到天黑了才回家,收获也就跟上午差不多。我有时在某个地方钓到条稍大的鱼,必定几次都还去该处钓鱼,但未曾能再钓到更多的鱼了,有时甚至一条都没有。我常怀疑是我的钓鱼技巧不熟稔,请教了经常钓鱼的有经验的人,他们说也有类似的情况。‎ - 10 -‎ 唉!由此可以看出些道理来。我也曾在合适的时候考试求取功名,(那情形)与我现在这样钓鱼有什么区别呢?刚开始去有司衙署考试,就像看到了别人垂钓,就前往观望,蹲下注视一样;那些久试不中的,便如同钓了许久却无鱼上钩;那些有幸蒙学官赏识,乡试中举的人,就像钓了条小鱼;如果受礼部认可,朝廷点了天官,就是钓着了大鱼。我是那种学钓不久的人,还没有这般的境界。但是大的欲望之上还有更大的,得到之后还有想得到的呀。那些想钓到大鱼的人(做大官的人)必须要煞费精神心存侥幸,忍受忙碌劳累,终尽一生也没有满意的时候,直到老死也不知罢休啊。想跟我现在这样到了日落而归,因一无所得而博取妻子儿女一笑,怎么可以呢?钓鱼,是一件舒适的事情,是归隐的人喜欢做的事,它的情趣或许很像追求功名。但不必放那么多的得失心在上面,因为这不值得让人牵心挂肚,患得患失。我只是求得鱼而已,别无他求,这应该可以吧。‎ ‎10.用“/”给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明相荫。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答案: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参考译文: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遮蔽。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聚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小题。(20分)‎ 三槐堂铭并序 苏 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①,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②,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 - 10 -‎ 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  [注]①晋国王公:下文称晋公,王祜。②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  游:游学 B.今夫寓物于人 寓:寄存 C.吾侪小人 吾侪:我辈 D.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艾:停止 解析:A A项,“游”应为“交游”,结交朋友的意思。‎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困于蓬蒿      故燕王欲结于君 B.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C.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D.庶几侥幸,不种而获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解析:D D项,副词,差不多。A项,介词,表被动/介词,跟,引出对象;B项,介词,表示原因/连词,表修饰;C项,介词,“与”“和”/连词,“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指出,世上谈论天理的人,往往都不等到天理最后彰显就去求取善恶回报,因而世人常常认为天理是不可捉摸的。‎ B.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几十年后,子孙后代中出现了很多的贤能之士,这就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善行会有善报。‎ C.作者比较了王祜的后人与李栖筠的后人,认为王李两家子孙的才能、气质、功名富贵和忠信仁厚等都不相上下。‎ - 10 -‎ D.铭中也指出,与王祜等相比,我辈小人,早晨不考虑晚上,只知窥察时机,追求名利,哪里还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 解析:C 由“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可知C项错误。‎ ‎14.用“/”给画波浪线部分断句。(3分)‎ 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解析:根据文中的谓语“责报”“取”“如持”“交手”等来加以断句即可。‎ 答案: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15.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译文: ‎ ‎ ‎ 解析:抓住句中的几个关键词语“以”“考”“必”“审”翻译即可。‎ 答案:我根据所见所闻的事实考察,天理必然会彰显出来,这是明白无疑的。‎ ‎(2)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译文: ‎ ‎ ‎ 解析:要注意“不容于时”为被动句,翻译时要调整语序,还要抓住几个关键词的意义,如“望”“卒”“直道”等。‎ 答案:天下人都希望他能出任宰相,但是他最终由于性情正直而不为当世所容。‎ ‎  参考译文:天理一定会彰显出来吗?但是贤能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却不一定长寿。天理一定不会彰显出来吗?但是仁爱的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情况哪一种是正确的说法呢?‎ 我听说申包胥说过:“人的意志可以胜过天,天的意志也能胜过人为的努力。”世上议论天理的人,都不等天的意志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它,因此认为天理是不可捉摸的。善良的人因此而倦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天理还没有彰显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中,开始时,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经过四季而长青,历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天的意志得以彰显。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到子孙后代才表现出来,天的意志可以说是由来久远的。我根据所见所闻的事实考察,天理必然会彰显出来,这是明白无疑的。‎ - 10 -‎ 国家将要兴盛,必然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他们大量行善施德却没有得到善报,但此后他们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守祖宗法度的太平盛世的君主共同享受天下之福。已故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祜,在后汉后周期间就已名声显扬,先后侍奉过太祖、太宗两朝,能文能武,忠孝品德高尚,天下人都希望他能出任宰相,但是他最终由于性情正直而不为当世所容。他曾经亲手在庭院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子孙将来一定有做三公的。”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果然在宋真宗景德、祥符年间当了宰相。那时正值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无事,于是享受了荣华富贵十八年。今天把东西存在别人家中,第二天去取,有可能取到,也有可能取不到。而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希望能从上天那里得到回报。几十年后他得到了上天的回报,就像手持契约,亲手交付一样。我因此知道天理一定能彰显。‎ 我没有赶上看到魏国公,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他常常对仁宗皇帝直言进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是上天要使王氏重新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贤能之士呢?世人有将晋国公与李栖筠相比的,他们杰出的才能、正直的气质确实不相上下。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差不多,但在忠信仁厚方面,却赶不上魏国公父子。由此看来,王氏的福分大概还没有完结吧。‎ 懿敏公的儿子王巩,和我有交往,他崇尚道德而又善作文章,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记叙了这些事。铭文是:‎ 啊,多么美好!魏国公的功业,和槐树一起萌生。辛勤地培植,一定要经历世代才能长成。(魏国公)辅佐真宗,天下安宁。回家一看,槐树掩映庭院。我辈小人,早晨不考虑晚上。只知窥察时机,追求名利,哪里还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侥幸的运气,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那些君子,国家怎么成为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居住的地方。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啊,多么美好!‎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