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3.67 KB
  • 2021-06-04 发布

语文卷·2018届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题高三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与客观事实相比,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有人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后真相时代,人们不再对事实感兴趣,只是追随个人感受。现代新媒体技术使信息传播日益直观化、去中心化,受众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不明真相甚至不问是非,这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过去,谣言主要以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为主,当谣言的内容迎合了受众的某些心理时,它就会在一定范围快速传播。今天,互联网技术正以“连接一切”的力量构建新的传播模式,它不仅重构了个体之间的关系网,而且通过“连接”和“聚合”的方式为个体赋权,使社会成员都能参与公共事务讨论,海量信息借助互联网技术“井喷”式地传播开来。当谣言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传播时,就能造成远比口耳相传时代更大的社会轰动效应。‎ 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网民群体中青少年网民所占比重较大,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网民所占比重较小,网民往往容易被一些煽动性较强的网络谣言所蒙蔽,并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参与网络谣言传播。同时,群体心理学和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观点往往会对个体成员施加压力,从而强化其从众行为。受网络压力的影响,网民往往没有能力也不愿详尽调查某一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而是习惯于遵从群体的感性判断,宣泄对热点事件的情绪。‎ 解决网络谣言问题,一种思路是从技术层面入手。网络技术虽然助长了谣言传播,但也为核实信息、阻断谣言传播提供了手段。例如,对于虚假新闻这种典型的网络谣言表现形式,脸谱公司表示,将在德国推广虚假新闻过滤工具。由于这类技术对于过滤虚假新闻、阻断网络谣言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将来可能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技术过滤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减缓网络谣言的蔓延。其实,一些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迎合了部分网民的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因此,阻断网络谣言,既要靠技术手段屏蔽谣言,也要深入探究网络谣言传播背后的网民心理、社会心理。在多元价值、多元利益、多元诉求相互碰撞的今天,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谣言,我们要深入观察和思考,既要靠技术解决网络谣言传播问题,又要着力解决各种社会现实问题,铲除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土壤。(选自解冰《有效应对网络谣言须双管齐下》,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个人的情感和信念完全取代了客观事实,影响左右着舆论的走向。‎ B. 不管是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还是借助互联网技术传播,往往都是谣言内容迎合了受众的某些心理。‎ C. 群体心理学和从众行为研究表明,很多网民在明知信息虚假的情况下,也会为了宣泄情绪散布谣言。‎ D. 推广虚假新闻过滤工具,可以过滤虚假新闻、阻断网络谣言传播,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谣言。‎ ‎2. 下列对原文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解释“后真相”概念,不仅巧妙提出了要论述的问题,也为后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B. 列举网民群体青少年比重大,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重小,意在从心智和知识方面探索谣言传播的深层原因。‎ C. 论证解决网络谣言问题,文章既谈到技术层面,又谈到处理好现实问题、铲除谣言传播土壤的社会层面。‎ D. 对于网络谣言,文章先交代其产生的背景,接着逐层论述不同时代的传播方式,最后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信息传播的直观化、去中心化,受众对海量信息不明真相甚至不问是非,是滋生网络谣言的主要原因。‎ B. 如果谣言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传播,那么可能就不会造成比口耳相传时代大许多的社会轰动效应。‎ C. 在一个群体中,个体成员往往会受到大多数成员的行为、观点对其施加的压力,从而强化其从众行为。‎ D. 只要深入探究网络谣言传播背后的网民心理、社会心理,用技术手段屏蔽谣言,就可以避免谣言出现。‎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A过于绝对,原文“与客观事实相比,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C误解文意,原文“网民往往没有能力也不愿详尽调查某一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D夸大作用,原文为“技术过滤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减缓网络谣言的蔓延”。故选B。‎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筛选和归纳信息的题目。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原文和题干可知,此题中D项,“逐层论述”说法错误,从原文第二段可判断。‎ ‎3. 试题分析:D误把必要条件当充分条件,原文“因此,阻断网络谣言,既要靠技术手段屏蔽谣言,也要深入探究网络谣言传播背后的网民心理、社会心理。”,只是必要条件。‎ ‎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鲜空气 陈树茂 天气灰蒙蒙的,人的心情也灰蒙蒙的。‎ 一大早,清脆的电话声,唤醒了百分之百满意公司员工的热情。‎ 接线小姐彬彬有礼地说,您好,百分之百满意公司,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一个男声有气无力地问,我要白云山的新鲜空气,你们可以提供吗?‎ 新鲜空气?接线小姐听过顾客不少奇怪的要求,但这样的要求还是第一次听说,她马上反应过来,说,请稍等,10分钟后回复您。‎ 老板看着这个顾客的要求,有些怀疑;但有钱就得赚,这是他的信条。他马上回复,每袋袋500元,明天开始送。‎ 对方竟然一口答应。‎ 老板安排小林跟单。第一天,小林4点多就到白云山顶,5点一到,他立即拿出保鲜袋装好空气。按顾客提供的地址,小林来到市中心的一个高级小区。他按了按门铃,开门的是一位老人,还拄着拐杖。‎ 老人接过保鲜袋,打开袋子对着脸,痴痴地笑,就是这个空气,就是这个感觉。他转身掏出500元说,以后每天准时送来。‎ 第二天小林4点多就来到白云山顶,他暗暗发笑,一袋空气值500元,我在这里站一天不就成百万富翁?他照旧5点装好一袋空气,7点准时送给老人。老人闻着空气,依然很享受,不问什么就给钱。‎ 连续几天,小林都在想,白云山的空气真的这么值钱?他模仿老人的神态,深吸一口气,眯着又眼,感受山顶的空气。他很失望,无法感受其中的乐趣。‎ 一天,小林睡过头了,赶到白云山已过5点。他赶紧拿出袋子装空气,心想,我就不信迟几分钟你会知道。‎ 当老人打开袋子时,脸色马上变了,这不是5点的空气!‎ 小林吓了一跳,神了,差几分钟都知道?老人继续发脾气,年轻人做人要老实,是就是,非就非,你再不老实,我让你老板炒你鱿鱼!小林一想到被炒鱿鱼,有些害怕,哀求着说,老伯,请您原谅我一次吧,我找份工作不容易啊。老人看小林快哭的样子,摆摆手说,好吧,今天不给钱,明天继续送。小林说了很多句谢谢才离开。‎ 小林叹了口气,这500元只能自己垫付了。之后,他再也不敢骗老人了。老人每次验货成功后,照样二话不说给钱。‎ 小林送了一个月,一直很纳闷,想找机会问清楚,但公司规定,不得向顾客询问原因。‎ 有一天,小林送货上门,按了好久门铃不见老人开门。他想,暂停服务要提前取消,这是公司的规矩。老人是不是外出了?他侧耳听,屋内好像有些声响。他打不开门,马上打电话报警,警察来了,原来老人晕倒在里面,幸好小林及时发现。小林一直跟到医院将老人安顿好才离开。‎ 一个多月习惯了早起,小林这几天早上也睡不着,心里想着老人的事,也想到了乡下的父母。周末,小林买了水果,去医院看望了老人。老人很惊喜,颤抖着说,谢谢你来看我。‎ 小林看看周边,忍不住问,老伯,您家人呢?老人默默掉下眼泪,断断续续地讲着,两个孩子都出国了,几年也不回来一次,去年老伴走后就成一个人了。‎ 小林好奇地问,那新鲜空气又是怎么回事?老人听完破涕为笑,那天我在电视上看到单身老人病死家中没人理,我就想到这个法子,让你每天给我送空气,白云山是我和老伴相识的地方,每天可带来一些回忆,你还能定时来看我。‎ 小林又问,您怎么不去老人院?老人摇摇头说我不喜欢去老人院,家里多少有些温暖和回忆,去那里没有家的感觉。‎ 小林追问,那天我迟到取的空气,您是怎么知道的?老人开心地笑起来,你那天在外面给女朋友打电话的声音那么大,我刚好打开窗户,就听到了。‎ 小林也忍不住笑了,从身后拿出一袋空气,说,我今早特意跑去装的,保证是5点的,免费赠送。‎ 老人接过袋子,露出孩子般天真灿烂的笑容。‎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12期,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老人不限价格预定白云山的新鲜空气,为后文的情节作了铺垫。‎ B. 老板有钱就得赚、不问缘由一袋空气售卖500元,提示了当下生活中人们金钱第一、忙于赚钱因而缺少对身边人关怀的现象。‎ C. 小说最后“小林也忍不住笑了”,写出了小林的不好意思,也体现了小林对老人的理解,让小说的结尾有了一丝温情。‎ D. 小说从小处入手,将如今老年人生存的许多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令人唏嘘。‎ ‎5. “老人”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小说以老人“露出孩子般天真灿烂的笑容”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4. B 5. ①年迈体弱。预约电话时有气无力的声音;开门时拄着拐杖。②孤居有钱。妻子几年前去世、孩子不在身边,不限价预定服务、住在高档小区。③口硬心软。必脾气教训小林,吓唬小林让老板开除他,最后又于心不忍。④孤独寂寞。害怕孤身病死在家里没人理,预定服务是为了有人看他。⑤渴望温暖、关怀。留恋家里的温暖和回忆。 ‎ ‎6. ①结构上:承接上文,小林的关怀举动感动了老人,这样写很真实。②内容上:娓娓道来,水到渠成。这样温馨的结尾,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期望,留下回味的空间。③凸显人物:老人因为小林的关怀笑得这么灿烂,凸显老人的孤独寂寞、渴望关怀。④升华主旨:以笑显辛酸,揭示现今社会老年人的生存问题,呼吁人们关爱老人。‎ ‎【解析】‎ ‎4. 试题分析:这类试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结构、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B不问缘由是因为公司有规定,“金钱第一、忙于赚钱因而缺少对身边人关怀”强加因果。‎ ‎5.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题。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还要关注文中作者或他人对其的评价性语句。从老人“开门时拄着拐杖。”和接线小姐听到预约电话时一个男声有气无力地问,可见老人年迈体弱;从小林和老人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老人的妻子几年前去世、孩子不在身边,不限定价格预定服务,可见老人孤居有钱。再从老人发脾气教训小林,吓唬小林让老板开除他,最后又于心不忍,可见老人口硬心软。再者老人害怕孤身病死在家里没人理,预定服务是为了有人看他,可见其孤独寂寞。再从老人不愿意住老人院,可见他渴望温暖、渴望被关怀。答题的要先概括性格特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点睛:物性格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题干的分析,要分清概括是“人物性格特征”还是“人物形象”,二者有区别,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言行。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6.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分析小说以老人“露出孩子般天真灿烂的笑容”结尾的艺术效果。其实是一道句段作用题。句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结构上:承接上文,小林的关怀举动感动了老人,这样结尾很真实。内容上:老人笑得这么灿烂是因为小林的关怀,凸显老人的孤独寂寞、渴望关怀。这样温馨的结尾,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期望,留下回味的空间。另外文章结尾还有升华主旨的作用,这篇小说的主旨是通过老人不限定价格预定服务,揭示现今社会老年人的生存问题,呼吁人们关爱老人。故以笑结尾,显示老人的心酸。解答句段作用题还应关注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因为位置不同,作用也就不同。‎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据路透社报道,7月10日,硅谷支付公司 Stripe ‎ 与支付宝、微信达成合作,让其线上超过 10 万家商户支持过亿中国消费者使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5月9日,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宣布与美国支付处理公司First Data Corphe达成交易。双方达成协议,消费者可以在First Data Corphe的400万家美国商户使用支付宝购物。“这将为支付宝打开在美国真正遍地开花之门,甚至有望在之后拓展到更多国家,”支付宝北美总裁说。据彭博社消息,如果合作全方位达成,这个商户覆盖量已经与美国本土的苹果支付(450万家)达到了同一等级。与支付宝类似,微信支付业务也正式进入了美国市场。‎ ‎(摘编自《报复来了!苹果后院被支付宝微信包抄》,2017年7月10日中国经济网)‎ 材料二:‎ 注:(1)移动支付是指基于无线通信技术,通过移动终端实现的非语音方式的货币资金转移及支付行为;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统计包括用户购买第三方平台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行为,包括使用移动支付购买实物商品及信息化服务的支付,不包括代收、代付及资金归集等企业对企业类应用。‎ ‎(2)统计企业类型不含银行,仅指规模以上非金融机构支付企业。‎ ‎(3)同比增长率,一般指和去年同期相比的增长率,这主要是为消除季节变动影响,来说明当期发展水平与去年同期发展水平对比而达到的相对发展速度。‎ 材料三:‎ 移动支付代表着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现金生产力,目前其发展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整体行业增速主要依靠大型支付公司的亮点业务,暂时还缺少硬件环境及支付场景的普及,但各类智能设备和信息化城市建设必然会将移动支付所需要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当应用场景能够深入社会正常经济生活中时,个人乃至中小企业端的支付就可全由移动支付完成。‎ ‎(摘编自《2015年中国电子支付行业研究报告》)‎ 材料四:‎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发表《城市中国跳过信用卡走向无现金社会》的报道称,在中国城市的餐馆里,如果用餐者埋单,他们更有可能拿出手机,而不是钱包。《金融时报》旗下研究服务部门“投资参考”对1000名中国城市消费者的一项调查显示,98.3%的人说,他们在过去3个月中使用了移动支付平台,城市规模、年龄群体或收入水平对人们使用移动支付平台的影响不大。这反映了移动支付平台的迅速扩张,中国由此正在变成一个无现金的社会。现在,各种移动平台正试图超越扫一下二维码进行零售交易的阶段,向消费金融扩张。然而,事情进展并不完全顺利。中国网络金融服务的扩张导致许多贷款未受到足够监管,还造成了明目张胆的欺诈行为。另一方面,中国的银行尤其几大国有银行,也在积极保护自己的领地。如果这些网络银行获得成功,那么中国的监管机构和传统银行都需要适应新形势。(摘编自《英媒:移动支付普及,中国跳过信用卡走向无现金社会》)‎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支付宝与First Data Corphe和Stripe全方位达成合作,在美商户覆盖量就会与本土的苹果支付同一等级。‎ B. 据艾瑞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支付和转账的总额约为2013年的10倍。‎ C. 根据艾瑞统计模型核算,2017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了98.7万亿元人民币。‎ D. 迅速扩张的中国移动支付平台正在试图超越零售交易的阶段,向消费金融的方式扩张。‎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支付宝和微信与硅谷支付公司Stripe的合作,让中国消费者可以用支付宝或微信向对方线上商户付款。‎ B. 2013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同比增长707.0%,这也就成了中国移动支付发展的关键一年。‎ C. 根据材料一可见,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得到了更多人认可,人们的消费水平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D. 移动支付代表着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现金生产力,第三方指为用户购买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第三方平台。‎ E. 英国“投资参考”的相关调查显示,城市规模、年龄群体或收入水平对我国城市移动支付的影响不大。‎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解决我国在移动支付方面遇到的问题。‎ ‎【答案】7. C 8. AE ‎ ‎9. ①逐步完善移动支付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并深入普及支付场景;②在创新的同时,注意移动支付同安全监管及银行间的平衡。‎ ‎【解析】‎ ‎7.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分析能力。阅读上述所提供的的四则材料,找到各个选项的相应的答题区间,仔细比对原材料,找出备选答案的内容与材料项吻合的一项,这就是该题的答案。C项把未然当成已然。根据材料二中的图表知道:“达到了98.7万亿元”错,因为原图2017年的数据是“预估数据”。所以选C项。‎ ‎8.‎ ‎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分析能力。阅读上述所提供的的材料,找到各个选项的相应的答题区间,仔细比对材料,找出备选答案的内容与材料项吻合的两项,这两项就是该题的答案。B项逻辑错误。同比增长虽高,但只是“相对发展速度”,不能推出成为“发展的关键一年”这一结论。C项主观臆断,图表只显示了“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数据,并不能代表中国整体消费水平,不能推出“人们的消费水平也有了进一步提高”。D项范围扩大化,根据材料二中的注释“不包括代收、代付及资金归集等其他企业对企业类应用”等可确定。所以选AE项。‎ ‎9.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解决我国在移动支付方面遇到的问题。” 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题目要求综合分析材料提供的信息,这就要求仔细阅读材料,在材料里找到解决我国在移动支付方面遇到的问题,然后概括说明解决的办法。材料三中说“移动支付代表着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现金生产力,目前其发展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整体行业增速主要依靠大型支付公司的亮点业务,暂时还缺少硬件环境及支付场景的普及。”那么,解决我国在移动支付就需要的基础设施并深入普及支付场景。材料四中“中国网络金融服务的扩张导致许多贷款未受到足够监管,还造成了明目张胆的欺诈行为。另一方面,中国的银行尤其几大国有银行,也在积极保护自己的领地。如果这些网络银行获得成功,那么中国的监管机构和传统银行都要适应新形势。”这就是说在创新的同时,还注意移动支付同安全监管及银行间的平衡。‎ 点睛:信息筛选题,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元勋,字世臣,沈毅有谋。值倭警,隶戚继光麾下。有功进千户从破横屿诸贼屡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破倭福安改南路参将。从李锡破曾一本,进副总兵。‎ 五年春,擢 署都督佥事,代郭成为总兵官,镇守广东。惠州河源贼唐亚六、广州从化贼万尚钦、韶州英德贼张廷光劫掠郡县,莫能制。明年,元勋进剿。斩馘(guó)六百有奇,亚六等授首,余党悉平。肇庆恩平十三村贼陈金莺等,与邻邑苔村三巢贼罗绍清、林翠兰、谭权伯,藤峒、九迳十寨贼黄飞莺、丘胜富、黄高晖、诸可行、黄朝富等,相煽为乱。故事:两粤惟大征得叙功,雕剿不叙,故诸将不乐雕剿。总督殷正茂与元勋计,令雕剿得论功,诸军争奋。正茂又密遣副将梁守愚、游击王瑞等屯恩平,若常戍者,掩不备,斩翠兰等,生擒绍清、权伯以献。 其诸路雕剿者,效首功二千四百有奇,生得金莺。元勋逐北至藤峒,又生获胜富等八十人。三巢、十寨、十三村诸贼尽平,余悉就抚。‎ 潮州贼林道乾之党诸良宝既抚复叛,袭杀官军,掠六百人入海。再犯阳江,败走。乃据潮故巢,居高山巅,不出战。官军营淤泥中。副将李诚立挑战,坠马伤足,死者二百人。贼出掠而败,走巢固守。元勋积草土与贼垒平,用火攻之,斩首千一百余级。捷闻,进世荫一级。遗孽魏朝义等四巢亦降。寻与胡宗仁共平良宝党林凤。惠、潮遂无贼。其冬,倭陷铜鼓石、双鱼城。元勋大破之儒峒,俘斩八百余级。万历五年,从总督凌云翼大征罗旁贼,斩首万六千余级。进都督,改荫锦衣。寻以疾致仕,卒于家。‎ 元勋起小校。大小百十战,威名震岭南。与广西李锡并称良将。‎ ‎(选自《明史·张元勋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功进/千户/从破横屿诸贼/屡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破倭福安/改南路参将/‎ B. 有功/进千户/从破横屿诸贼/屡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破倭福安/改南路参将/‎ C. 有功进/千户/从破横屿诸贼屡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破倭/福安改南路/参将/‎ D. 有功/进千户/从破横屿诸贼/屡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破倭/福安改南路参将/‎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擢,古代一般指官职提升,明朝时也指官职调动,文中是指官职调动。‎ B. 世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官爵而得官,这里指元勋的后代会因袭他的官爵。‎ C. 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了48年,是明朝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D. 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源于周朝,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是七十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元勋抗击倭寇,战绩显赫。张元勋曾在抗倭名将戚继光麾下抗击外侮,作战有功;后来又在儒洞大破倭寇,俘歼八百多人。‎ B. 张元勋沈毅有谋,智平反贼。张元勋在平定三巢等乱贼时,自主更改惯例,诸贼尽平;巧用火攻诸良宝,斩杀一千一百多敌人。‎ C. 张元勋屡建奇功,过蒙皇恩。张元勋无论是平定叛贼还是抗击倭寇,先后参战一百多次,多次被提拔,且两次受到世荫封赏。‎ D. 张元勋出身卑微,威名远扬。张元勋虽出身小校,但在保家卫国、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威名响彻岭南,曾与广西良将李锡并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元勋进剿。斩馘六百有奇,亚六等授首,余党悉平。‎ ‎(2)再犯阳江,败走。乃据潮故巢,居高山巅,不出战。官军营淤泥中。‎ ‎【答案】10. B 11. A 12. B ‎ ‎13. (1)第二年,张元勋进军剿灭他们。斩杀敌贼六百多人,唐亚六等人投降,余党均被平定。‎ ‎(2)诸良宝第二次侵犯阳江,被打败后逃走。他盘据潮州的老巢穴,居住在高山顶上,不出来交战。官军扎营在淤泥之中。‎ ‎【解析】‎ ‎10.‎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辨别表达方式,这个语段主要是张元勋曾在抗倭名将戚继光麾下抗击外侮,因作战有功被一路升迁,故可抓住人名;然后找断句的标志,先易后难。先抓名词、动词,再抓特殊句式。名词(代词):“千户”“诸贼”“署都指挥佥事”“将军”“隆庆”等;谓语动词:“进”“破”“屡进”“充”“改”等。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故选B。‎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A“明朝时也指官职调动,文中是指官职调动”错,“擢”没有官职调动的意思。‎ ‎1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此选项B对应文章第二段,原文是“故事:两粤惟大征得叙功,雕剿不叙,故诸将不乐雕剿。总督殷正茂与元勋计……”。故选项中“自主更改惯例”错,这一改动是他与总督殷正茂商议做出的。‎ ‎13.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做到字字落实,一一对应。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句通顺。主要关键信息的翻译理解:(1)明年:第二年,斩馘:斩杀敌贼,授首:投降。(2)再:第二次,据:盘据,营:名词作动词,扎营。‎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比如本题“营”在此处这,不能用今天的营地理解。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明年”“”斩馘“授首”“据”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语句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张元勋,字世臣,他深沉坚毅有计谋。时值有倭寇侵犯的消息,他隶属戚继光麾下。作战有功,晋升为千户。他随从戚继光攻破横屿诸贼,晋升为署都指挥佥事,充任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期,攻破福安倭寇,改任南路参将。他随从李锡攻破曾一本,晋升副总兵。‎ 五年(1571)春天,他被提升为署都督佥事,代郭成任总兵官,镇守广东。惠州河源敌贼唐亚六、广州从化敌贼万尚钦、韶州英德的敌贼张廷光劫抢郡县,不能控制。第二年,张元勋进剿他们。歼俘敌贼六百多人,唐亚六等人投降,余党均被平定。肇庆恩平十三村的敌贼陈金莺等人,与邻邑苔村三巢敌贼罗绍清、林翠兰、谭权伯,藤峒、九径十寨的敌贼黄飞莺、丘胜富等人,相互煽动作乱。按惯例,两粤只有大征才能叙功,小规模的进剿是不叙功的。总督殷正茂与张元勋商议,小规模进击敌巢也记功,诸军争相奋战。殷正茂又秘密派遣副将梁守愚、游击王瑞等人屯兵恩平,像经常守戍在那里的人,乘敌贼不备,歼斩林翠兰等人,生擒罗绍清、谭权伯献给殷正茂。诸路剿击敌巢的人,获首功二千四百多人,生擒陈金莺。张元勋向北到达藤峒,又生擒丘胜富、诸可行、黄朝富等八十八人。三巢、十寨、十三村的所有敌贼全部被平定,其余的全部被安抚。‎ 潮州敌贼林道乾的同党诸良宝被安抚后又行反叛,袭杀官军,抢掠六百人带入大海。第二次侵犯阳江,被打败后逃走。他盘据潮州的老巢穴,居住在高山顶上,不出来交战。官军扎营在淤泥之中。副将李诚立挑战,坠下马来跌伤脚,损失二百多人。敌贼出来抢掠而被打败,逃回巢穴固守。张元勋堆积草土和敌贼堡垒平,用火攻击敌贼,斩杀一千一百多敌人。捷报奏报朝廷,张元勋被增进世荫一级。敌贼遗孽魏朝等四巢也向官军投降。不久张元勋与胡宗仁共同平定诸良宝的同党林凤。惠州、潮州于是敌贼全无。这一年冬天,倭寇攻陷铜鼓石、双鱼城。张元勋在儒洞大破倭寇,俘歼八百多人。万历五年,张元勋随从总督凌云翼大规模征讨罗旁敌贼,斩杀敌贼一万六千多人。晋升为都督,改世荫锦衣卫官。不久因病辞职,死在家里。‎ 张元勋出身小校,身经大小战斗百十次,威名震岭南。他与广西李锡并称良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①‎ 陆游 铁马渡河风破肉,云梯攻垒雪平壕。‎ 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②。‎ 注:①戏作:陆游此类诗特点是文笔通俗、随意,内容关注于人情、风俗、奇闻逸事和历史传说或者作者有感于现实而来的想象内容等。作者的此诗关注现实但非写实。②《水浒传》第三十回:“刀却是好,到我手里,不曾发市,先把这道童祭刀。”这几句话可借作“衅”字的解释。‎ ‎14. 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风破肉”一个“破”字,把风的猛烈与天气的严寒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大有岑参《白雪歌送吴判官归京》“风头如刀面如割”的感觉。‎ B. 句一写渡河行军,句二写云梯攻城,句三句四写追敌杀敌,直捣“黄龙府”,四句一线贯穿,有一种势如破竹的气势,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C. “兽奔鸟散”写出了敌人的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的混乱,表现出我方军队的英勇强盛,所向披靡,既有对敌人的蔑视也有对宋军的赞扬。‎ D. “直斩单于”即杜甫所说的“擒贼先擒王”。把敌人的首领单于抓住了,敌军就会作鸟兽散,溃不成军,不值一提。‎ E. 本诗作者回忆了年轻时的一次战争,通过风雪的严寒来反衬我军的威猛、“直斩单于”,给人激进向上的力量。‎ ‎15.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DE 15. 本诗通过作者想象的一次完胜战争,表现了作者立功沙场、收复失地的自信与愿望,也表现了这个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与无奈。‎ ‎【解析】‎ ‎14. 试题分析:D项,诗中说的是敌军士兵闻风丧胆,不值一提,我们要直接去把敌军首领杀了,并非抓住首领敌军就作鸟兽散。E项,文题曰“戏作”,即是作者的游戏笔墨,作者的想象,并不是“回忆了年轻时的一次战争”。这种选择题型考查的点多,或品味字词句所深藏的情思,或理解诗歌内容,或分析意象形象,或分析表达特色等。答题时不能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5. ‎ 试题分析:题目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抓住诗中的“破”“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从诗歌标题和注释可知这是一首作者有感于现实而来的想象诗作,作者通过想象的一次完胜战争。诗歌首句写渡河行军,第二句写云梯攻城,三四句写追敌杀敌,直捣“黄龙府”,四句一线贯穿,有一种势如破竹的气势,全诗贯穿了作者气吞敌军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昂扬的斗志,以其鲜明的战斗性、针对性,表达了作者立功沙场、收复失地的自信与强烈愿望,另外这样的战争只是作者的“戏作”,只是想象出来的,现实中难以实现,也就表现了这个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与无奈。 ‎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歌的“戏作”“破”“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等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还要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1)郦道元《三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了春冬之时三峡的美丽的景象。‎ ‎(2)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自己与友人在清风徐来的江面上饮酒诵诗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素湍绿潭 (2). 回清倒影 (3). 举酒属客 (4). 诵明月之诗 (5). 歌窈窕之章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境默写的题目。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湍”“倒影”“属”“诵”“窈窕”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随着网络购物的发展,造假者随便找几间房子就开始进行生产,于是各种各样的不受监管的工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②巴金这样讲不是不重视技巧,也不能说巴金的创作中没有技巧,他讲的“无技巧”是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 ‎③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④印度南部的一个小村,几乎每家都出了一名小偷,“贼村”之名远近皆知,为洗涮恶名,全村居民宣誓要改弦更张。‎ ‎⑤用电影院的模式来经营餐馆,看似不靠谱,实际上是一种创新思维。而善于运用创新思维,往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⑥上海高中女生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一举夺魁,这个消息不胫而走,让很多粉丝惊呼武亦姝满足了他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A. ①③④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用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 ‎①雨后春笋:比喻新生事物大量涌现,蓬勃发展。用于褒义。句中是说垃圾食品厂冒出来,显然属于感情色彩误用。‎ ‎②炉火纯青: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使用正确。‎ ‎③评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用于贬义。‎ ‎④改弦更张:是指琴声不和谐,换了琴弦,重新安上,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使用错误。‎ ‎⑤出奇制胜: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使用正确。‎ ‎⑥不胫而走: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使用正确。故选A,此题可用排除法。‎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天津市南开医院皮肤科蒋主任建议,在阳光强烈的天气中,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之间,游泳爱好者应避免将皮肤直接暴露在阳光下。‎ B.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都在倡导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经济问题,促进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有效协作,推进和加强多边治理体系。‎ C. 中国女排借鉴国际体育管理经验,创新管理体制、队员选拔机制和训练模式,以科学精神强化拼搏精神,丰富了“女排精神”的内涵。‎ D. 大家都知道冬季北京的蔬菜都靠南方运过来,从种植户到批发商以及经销商,中间要经过很多环节,谁能保证不会不出一点疏漏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句式杂糅,可把“从”改为“在”或者删去“之间”。B项,成分残缺,“治理体系”的后面应加“的建设”。D项,否定不当,“不会不”等于“会”。应该是“谁能保证不会出一点疏漏”。故选C。‎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先生的文章立意高远,但仍有几个不大畅通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B. 令尊年过七旬仍然勤于农耕,作为他的孩子,我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 赵老感慨得对,我今天来是为冯村的事鼎力相助的。‎ D. 得知令郎喜结良缘,谨以此致以诚挚的祝贺并请转达最美好的祝愿。‎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斧正”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不能用于自己。B“令尊”,敬辞,用来称别人的父亲,不能用于自称。C“鼎力相助”,敬辞,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不能用于自己。故选D。‎ ‎20. 在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要让“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主题落地,①___。线下的宣传教育,对于网民而言,②___,依据地方特色,以传统的宣传模式配合生动活泼的不同形式的活动,能够产生较好的宣传普及效果。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因为互联网知识的匮乏、安全意识淡薄以及操作上易失误等原因,③__。线下的教育和宣传活动,会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安全知识与操作技能。‎ ‎【答案】 (1). 需要大量宣传教育工作 (2). 更具有针对 (3). 很容易成为网络安全的受害者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先通读语段,对语段进行总体分析。本语段主要是谈让“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主题落到实处的措施。补写应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加以分析、思考,做出判断即可。第一空根据后面“线下的宣传教育”,此处应填“需要大量宣传教育工作”;第二空则根据前面的“对于网民而言”和后面的内容提示,可推知应填宣传教育的效果,可填“更具有针对”;第三空根据前面的“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因为互联网知识的匮乏、安全意识淡薄以及操作上易失误等原因”和后面的内容,判断出应是结果,可填“很容易成为网络安全的受害者”。‎ ‎21. 下列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 不会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人生,只知终日拼命地去“争温饱”,这种人一定不懂得什么是人生,也一定不会感到人生的乐趣和希望。只要培养人们的“美的态度”或“唯美的眼光”,就一定能实现“生活的艺术化”。‎ ‎①不会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人生的人,不一定不懂得什么是人生。‎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会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人生的人,不一定感受不到人生的乐趣和希望。 (2). 培养“美的态度”,不一定就能实现“生活的艺术化”。‎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三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文段“不会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人生,只知终日拼命地去‘争温饱’,这种人一定不懂得什么是人生,也一定不会感到人生的乐趣和希望。只要培养人们的‘美的态度’或‘唯美的眼光’,就一定能实现‘生活的艺术化’。”的推断存在问题,由推断的条件,并不一定能得出所推断的结果。仿照①的方式——“不会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人生的人,不一定不懂得什么是人生。”,把理由表述出来即可。那么第二处应是不会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人生的人,不一定感受不到人生的乐趣和希望。第三处是培养“美的态度”,不一定就能实现“生活的艺术化”。‎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国民的幸福感随之增强。人民从解决温饱到现如今的向全面小康迈进。40年来,国家真正做到了稳健屹立在世界之林。而当年改革开放一声号令,全国人民就全身心投入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大潮里……‎ 请以“我看改革开放”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于800字。‎ ‎【答案】中国的巨变 每一个国家都有一本独一无二的史册,记载着耻辱、光荣的历史,腐败、兴盛的历史,封建、开放的历史。历史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体现,是探索、发展的历程,是每一阶段统治的记载,是能使世人借古鉴今的方式。‎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唐朝时的鼎盛;元朝时,马克·波罗游览中国,把中国比喻成天堂;明朝时郑和下西洋的盛大;而到了清朝,却是遭人欺辱的时期,战争连连,几乎接近国破人亡的危险线。经历了屡战屡败后,人们开始觉醒,想要拯救中国,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1921年建党。建党后,风雨依然未平息,枪弹不停袭击,经过枪弹的洗礼,沉睡的中国人民终于苏醒了,他们顽强战斗,抛头颅,洒热血,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在人民生活稳定的情况下,于1949年建国。此后,在多次探索的失败与成功中,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建设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近代的路走得不容易,一边要面对来自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一边要发展本国工业。当别的国家进入资本主义时,中国还是落后的封建国家;当他们的工业发展走入正轨时,中国却还在迷茫中寻找自己的道路。‎ 经过不断的努力,中国终于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昌盛,从步枪时代走向航母时代,从腐败之国走向体育大国,从一个被封建冲昏头的庸君蜕变成有头脑的智者。‎ 我们也共同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中国通过一国两制的政策收复失地——香港、澳门;成功召开上海经合组织会议、举办奥运会;加入金砖国家;全国的gdp排在世界第二……中国就像一头蓄势待发的雄狮。‎ 曾经的中国就像一个不学无术的庸才,只会向有势力的人低头,是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懦夫。谁会想到一百年后的中国,变成一个满腹经纶的学者,敢向经济强国挑战,是一个勇于超越的强者。‎ 中国的未来将会怎样?我想,首先要保持本国优点,多向外国学习,把缺点变成自己的强项,多发展贫困地区,而且政策要与国家经济符合,要实事求是,那么我相信中国一定在世界经济强国中位列榜首。就让我们期待中国今后更大的变化吧!‎ ‎【解析】试题分析:一道给出材料的半命题作文。题目的材料首先从改革开放40周年这点出发,讲改革开放的意义和40年来所取得成就,讲改革开放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然后用一句“而当年改革开放一声号令,全国人民就全身心投入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大潮里……”作结,激起考生的写作冲动,并且给出对作文命题的限制条件。但是,容易被部分粗心的考生忽略的是这是对作文标题的限制,可能会有不少考生在阅读试题时将“请以‘我看改革开放’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中的“副”字漏掉,这就犯了审题的大忌。这个“半命题”是就是所谓的“任务”,构思时必须先确定好副标题:是写“我看改革开放”。‎ ‎“我看改革开放”,重点就在“看”,要谈对改革开放的看法,最适宜写议论文。写议论文,要先确定论点:你对改革开放的看法是什么或你和改革开放的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然后再选择论据和确立论证方法;写记叙文和抒情散文,都必须确定文章所反映的观点或中心思想,然后或记叙几件事,或编拟一个或几个小故事,或抒发你对改革开放的复杂感情等等。但是,不管写何种文体,最好都应该先根据作文题中所提供的我们首先要读懂材料。‎ 本题立意参考:(1)改革开放使我国国富民强。(2)改革开往真正实现科技的第一生产力。(3)改革开放让农民奔向幸福(4)改革开放有迷失现象,现在已拨开迷雾。(5)改革开放让社会竞争力加大。‎ 点睛:本题是一道给出材料作文的半命题作文,对于此类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本题可采用“关键把握法”来审题立意:(1)改革开放使我国国富民强。(2)改革开往真正实现科技的第一生产力。(3)改革开放让农民奔向幸福(4)改革开放有迷失现象,现在已拨开迷雾。(5)改革开放让社会竞争力加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