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50 KB
  • 2021-06-04 发布

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08 拿来主义(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8 拿来主义(课时1)‎ ‎1.走近作者 ‎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_____。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后十年的杂文,收辑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专辑中。‎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且介亭的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4.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自诩( ) 譬如( ) 魂灵( ) 冠冕( ) 脑髓( ) 蹩进( ) 吝啬( ) ( )‎ ‎5.根据拼音写汉字。‎ 冷zhì( ) 针jiǔ( ) gāo( )药 文máng( ) kē( )头 唠kē( ) kē( )睡 jiǎng( )赏 jiāng( )液 船jiǎng( )‎ 13‎ ‎1.什么是“送去主义”?文章列举了哪些“学艺上”送去的事实?‎ ‎(1)“送去主义”是由从前的“闭关主义”发展而来的,表面上看是“发扬国光”,实质上却是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一种表现,是“卖国主义”。‎ ‎(2)“学艺上”送去的事实有: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 ‎2.本文题目是“拿来主义”,第1段却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原因何在?‎ 作者这样安排,表面上是绕了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危害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既顺理成章,又有气势。同时,“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使“拿来主义”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3.阅读全文,请分别概括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的特点、实质和结果。‎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特点 不送不拿 只送不拿 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实质 惧外、排外 媚外、卖国 爱国、和平交往 结果 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导致送去主义 文化堕落主权丧尽貽害子孙 人自成为新人、文艺自成为新文艺 ‎4.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怀有不良的动机。表面上好像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5.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剌,请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下列语句感情色彩。‎ ‎(1)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3)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4)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1)在诙谐调侃之中,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2)“捧”“挂”表示恭敬、庄重,张扬的字眼与“几张”微小的数目形成强烈反差,极尽奚落、讽刺意味。‎ 13‎ ‎“大师”“发扬国光”用两个表示否定的引号,形成反语,“大师”是对充当腐败政府媚外行为工具的人的蔑视和讽刺,“发扬国光”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3)“进步”,反语,实为“倒退”。‎ ‎(4)“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蔑视、嘲讽之意显而易见。‎ ‎6.认真阅读第5段,说一说作者哪些词语的运用含有讽刺意味。‎ ‎“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自诩(xǔ) 混淆(yáo) 磕头(kē) 故弄玄虚(xián)‎ B.国粹(cuì) 仪节(yì) 古董(dǒng) 冠冕堂皇(miǎn)‎ C.给与(jǐ) 毛厕(cè) 脑髓(suǐ) 剔除糟粕(pò)‎ D.譬如(bǐ) 吝啬(lìn) 孱头(chàn) 残羹冷炙(zhì)‎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古董  象征 勃然 残羹冷灸 B.欧洲 魂灵 羡慕 冠冕堂皇 C.女婿 膏药 毁掉 礼上往来 D.辨别 催进 奖赏 随声附合 ‎3.下列对画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尚:崇尚、重视)‎ B.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诩:夸耀)‎ C.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见:看出,看见)‎ D.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炙:烤肉)‎ ‎4.下列关联词语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13‎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_______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__________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________,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________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A.但是 尽管 可是 因而 B.可是 纵使 然而 因此 C.因为 不管 然而 当然 D.然而 虽然 但是 所以 ‎5.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在一起彼此相守,吃残羹冷炙也是最好的美食。不是吗?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是最幸福的,也是最难的。‎ B.古往今来,好客的中国人极重礼尚往来,但这个“礼”字真未必就是现在民间通解,非得与金钱或实物挂钩。‎ C.一位父亲在训斥他16岁的儿子时勃然大怒,掏出手机报警:“我儿子偷拿家中东西卖钱,希望你们来处理。”‎ D.在新片《致青春》的发布会上,当记者问及何时上映时,新生导演赵薇却故弄玄虚,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日前表示,将加强监督检查,规范各地工矿企业废渣的排放、转移、收集和集中处置行为,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B.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家长只有严于律己,树立正面形象,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才能避免孩子今后不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C.如今,使用微信聊天已经成为手机族进行交流的又一便捷方式,微信交流人群范围不断扩大,已由最初的青年人逐渐扩大至中老年人。‎ D.被称为“中国第一编剧”的邹静之认为,韩剧能够在亚洲地区走红,主要原因是韩国的编剧和导演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与深度发掘功不可没。‎ ‎7.将下列7个分散的短句,组成一段完整的话。(只填序号)‎ ‎①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②因为主流是精华 13‎ ‎③我们的文化也并非尽善尽美 ‎④精华与糟粕掺杂,彼此渗透 ‎⑤所以中华文明才能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向前推进 ‎⑥总的说来,精华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⑦如同世界其他文化体系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填空。‎ 鲁迅,原名________,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以及大量的杂文文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9.对文中“送去主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把中国的东西送给外国人,以搞好中外关系的思想。‎ B.指把中国的东西送给外国人,以搞好中外关系。‎ C.指送东西给外国人,以显示中国的地大物博。‎ D.指中国对外交流中的媚外政策。‎ ‎10.理解“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句中的“捧”字,最正确的一项是 A.小心翼翼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珍惜。‎ B.庄重虔诚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自豪。‎ C.诚惶诚恐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媚外的奴颜。‎ D.郑重恭敬的神态,表现“大师”们良好的修养。‎ ‎11.下面的文句,是陈毅为纪念鲁迅逝世十四周年写的一副对联,请将其顺序重新整理,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岂仅文坛闯将 ②懂得进退攻守 ③一生最恨清闲 ‎④莫作空头文学家 ⑤敢于嬉笑怒骂 ⑥临死也不宽恕 上联:要打叭儿落水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愧思想权威。‎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13‎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理解文中画线的“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一句话的含义。‎ ‎2.“送去”“送来”与“拿来”的实质性区别是什么?有什么不同的后果 ‎3.文中为什么要举尼采的例子?‎ ‎4.鲁迅先生在否定种种错误的做法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有人认为这是排除推理法。结构是:原因:或A,或B,或C,或D。推论:非A,非B,非C。结论:所以D。请你根据这个结构,写出选文的推理过程。‎ 13‎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国人相当严重的“国粹病”‎ 廖保平 两年前,因为“破解川剧变脸秘密”,曾金贵成为川剧界的声讨对象。今年7月,法国女孩美兰尼专程来中国,拜曾金贵为师学习变脸的消息一出,声讨再起:“变脸是国粹,怎能随便传给外人?”‎ 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皆因变脸被视为“国粹”。变脸真是国粹么?曾金贵说,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变脸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 过去,独门绝技——“绝活”的传授大有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人)。自从国门被大炮洞开,国人发现国外有先进的“洋玩意儿”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之名。一种技艺“粹”到“国”级,就跟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等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维护甚至保卫的意义了。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呢,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 照这样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是绝活,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可是,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加有人气,更加有影响力。‎ 或许,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对国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且发生了误解。鲁迅《拿来主义》一开头有云:“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字里行间,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曾金贵即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其一,我要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先生,旨在抨击统治者的媚外卖国,而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鲁迅本人也绝不是一个闭关主义者。这一点只要翻看一下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就很容易找到实例。‎ 我认为,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经成为“国粹病”患者。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他们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真是病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我们如何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如何让我们轻装上阵,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通观全文,请回答,什么叫做“国粹病”?‎ 13‎ ‎2.试分析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呢,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请结合全文分析,国粹派是怎样一种人?“敝帚自珍”与“哗然”分别有何含义?‎ ‎4.文中说“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加有人气,更加有影响力”。这句话从哪些角度批驳了“国粹派”的观点?‎ ‎5.作者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博士,“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13‎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3.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13‎ ‎1.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A项,淆“xiáo”,玄“xuán”;B项,仪“yí”;D项,譬“pì”,孱“càn”。‎ ‎2.B ‎【解析】A项,灸应改为炙;C项,上应改为尚;D项,合应改为和。‎ ‎3.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义。“见”通“现”,意思是表现。‎ ‎4.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辨析并运用现代汉语的虚词。第一处为转折,用“然而”较好;第二、三处是一个结构完整的关联句,即“虽然……但是……”;第四处表因果,用“所以”较好。‎ ‎5.A ‎ 6.C ‎【解析】A项,语序不当,将“收集”移到“转移”前。B项,不合逻辑,删去“不会”。D项,句式杂糅,删去“主要原因是”或“功不可没”。‎ ‎7.⑦③①④⑥②⑤‎ ‎【解析】本题考査语言连贯。首先读懂该部分句组的大意,然后根据提示性的词语进行排列。该句组重在说明中华文明精华与糟粕并存,但因精华是主流而不断前进。所以⑦排在首位,引出本语段的陈述对象“我们的文化”③,①④解释“并非尽善尽美”,⑥小结精华与糟粕的关系,②⑤是因果关系。‎ ‎8.周树人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野草》 《而已集》 《且介亭杂文》 《南腔北调集》‎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考生根据所识记的有关鲁迅的常识填空即可。‎ ‎9.D ‎【解析】联系文本内容可知,“送去主义”是作者要批判的媚外政策。‎ ‎10.C 13‎ ‎【解析】鲁迅语言的幽默讽刺是其语言的一大特色,“捧”字是一种幽默讽刺,讽刺的是国民政府文化输出的寒酸而绝不是文化输出本身。‎ ‎11.⑥②① ④③⑤‎ ‎(一)‎ ‎1.这一句话是反语,意思是说,用活人代替古董并不是什么进步,而是媚外求宠愈演愈烈的一种表现。‎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很显然这句话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说是进步,实则相反。‎ ‎2.“送去”是“送去主义”,统治集团由惧外变为崇外、媚外的一种表现,它常常以“丰富”“大度”自诩,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拙劣的自欺欺人的伎俩,是掩盖他们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这势必要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送来”是帝国主义的一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侵略手段,是进一步榨取中国人民血汗的钓饵。帝国主义无孔不入的侵略,使中国丧权失地,经济破产,内战不休,民生凋敝,加速了殖民地化的过程。“拿来”则不然,它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有分析地、有批评地学习外国的长处,以便使国家成为新国家、人成为新人、文艺变为新文艺。‎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品味作品内涵。作者论述“送去”“送来”的危害,目的是为论述“拿来”作铺垫。‎ ‎3.举尼采的例子是用来证明分论点的,即自诩富有的“送去主义”是没有好结果的,尼采发疯就是一个典型。‎ ‎ 4.推理过程如下:原因: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推论:闭关主义,实行不通;送去主义,沦为乞丐;听凭送来,大受其害。结论:要自己来拿。‎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实际上本题是变相地让大家给课文列提纲,以说明作者论证严谨、充分、有说服力。‎ ‎(二)‎ ‎1.“国粹病”是指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的一种错误做法。‎ 13‎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国粹病”这个概念出现在最后一段,根据“那些誓死捍卫……严重的程度”,可概括出“国粹病”实际上是那些非理性的人的一种错误做法。‎ ‎2.树立全文批驳的靶子,引起下文对“国粹病”的批驳、评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及段落作用的理解。文章第一段往往有总起全文,引起下文等作用。结合本文,作者在开头由一个文化现象引起了新时代文化交流的大讨论,实际上是引出论题,为下文批判“国粹病”做铺垫。‎ ‎3.在对待文化交流问题上,采取闭关主义,保守主义,抱残守缺,极力反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人。“敝帚自珍”在这里是贬义词,是抱残守缺,害怕交流,不求创新和发展的意思;“哗然”是大惊小怪,极力反对的意思。‎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理解这个句子要抓住关键词“老古董”“敝帚自珍”“哗然”,不仅要理解其表面意思,还要深入理解其深层含义。‎ ‎4.以事实为论据,说明把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同世界各国进行交流,不仅不会妨碍反而会促进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从而有力地批驳了国粹派“变脸是国粹,怎能随便传给外人”的观点。‎ ‎ 5.同意。理由:《拿来主义》第一段旨在摆出统治者“送去主义”的表现,派梅兰芳到欧洲传道,只是统治者文化“送去主义”的表现,因此鲁迅在这里意在抨击统治者,而不是讽刺梅博士本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深意的探究。考生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文本来阐释理由。文中的梅博士只是代表了一种现象,作者是对事不对人的。‎ ‎(二)‎ ‎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项,“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不对,原文中结尾说“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2.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内涵。需要学生筛选信息,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提炼中心意思。主要抓住“窗子”的本意和比喻义,如窗子既指现实世界中的窗子,又指心态与观念的限制。‎ 13‎ ‎3.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