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年赤峰市高三期末考试试卷语文
2020.0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记》把教育的社会功能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教育问题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思想资源。对此,我们应始终保持必要的温情与敬意,善于汲取其中的智慧。
教育应以“孝共同体”为载体。“孝共同体”是中国人的家,以孝为本的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从家始,家庭教育以孝道为核心,孝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起点,孝道教育主要是通过家来完成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国古代教育主要是靠父母的言传身教来完成的,它对于一个人的道德养成与人格塑造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人的家是基于血缘的以尊亲为结构的共同体,家既是生活共同体,又是家风与家教构成的道德共同体。西方是通过宗教来安立人心的,中国古代教育则主要依托家共同体来完成,通过家庭的人文教化来立德树人。家书、家训等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长辈通过家书把道德修养、人格风范等传授给子孙,教给孩子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否则就会受到家规惩罚。家训的形式有训诫、遗训与书信等多种形式,中国古代著名的家训有《孔子家语》《颜氏家训》等。
中国古代的孝道教育中,祭祀之礼常常发挥着激发与唤醒人性之善的作用。在中国古代各种礼仪中,祭祀是最重要的活动。祭祀有祈年成、庆丰收及祭奠先人等类型。祖先崇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最基本的传统信仰,是日常要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祭祖活动中“以文化人”的教育意义较为显著。祭祀不仅寄托了对先人的怀念,同时也告诫今人饮水思源、感恩敬畏。祭祀活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与生命教育,虽然孩子当时不能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蕴,但是,为健康成长播下了唤醒的种子。
教育要从童年读国学经典抓起。在中国古代社会,幼教被认为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教育阶段,即所谓的“童蒙养正”。“蒙以养正”是指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诵读经典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人的童年时期往往记忆力较强,这时,督促孩子多背诵一些蒙童类经典,虽然孩子当时对经典中的道理不全懂,这并没有关系,等到成人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东西就会被激发与唤醒,为孩子一生成长提供无尽的资源。
教育要寓于礼仪之中。礼是中国古代社会关系的基础,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支撑。国学教育重视“习礼育人”。无“仪”不成“礼”,仪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教化力量,礼仪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与唤醒。中国古代重视仪式感教育,礼仪教育是国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贯穿于人成长的主要阶段,“志学礼”“成人礼”等都是中国古代礼仪教育的主要形式,“成童礼”教育成童者“怀感恩之心,行孝悌之道”;“成人礼”则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认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毕业礼”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感谢。礼仪教育是一种唤醒良知、激发潜能的生命教育与认同教育,它使人逐渐萌发敬畏感与责任感。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节日中的礼仪教育是中国古代进行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使一些抽象的价值观变得鲜活起来,过节能够潜移默化激发人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
(摘编自《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人教育应以家为载体,以父母的言传身教引导孩子养成道德、健全人格。
B. 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家风、家书、家训等殊途同归,构成道德共同体。
C. 祭祀活动与礼仪教育均是具有唤醒作用的生命教育,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
D. 中国传统节日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活的呈现形式,激发了人们的认同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三段从作用、类型两个方面,论证了祭祀之礼与古代孝道教育的关系。
B. 文章最后一段论述了礼仪教育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本质、主要形式及重要意义。
C. 文章在论证中国古代教育方式时运用了例证法及引证法,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 文章从孝道教育、经典诵读和礼仪教育三个层面,层层深入对论点加以论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与中国家教不同,西方通过宗教来安立人心,可见西方人的家庭观念不强。
B. 祭祀先人、缅怀先烈,会更好地激发和唤醒人性之善,是很好的感恩教育。
C. 读国学经典要从童年抓起,因此,幼教被认为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教育阶段。
D. 只有重视中国传统节日的仪式感,才能够激发人的文化认同和价值的认同。
【答案】1. D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D项,“中国传统节日”范围扩大;“鲜活的呈现形式”无中生有。原文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使一些抽象的价值观变得鲜活起来,过节能够潜移默化激发人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可见主语应当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也没有提到“鲜活的呈现形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层层深入”错,孝道教育、经典诵读和礼仪教育三个层面是并列关系。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可见西方人的家庭观念不强”推断失当,原文“西方是通过宗教来安立人心的,中国古代教育则主要依托家共同体来完成”,可见只是客观说明中国人与西方人教育依托点的不同;
C项,强加因果;幼教阶段重要是因为“蒙以养正”,从童年开始要施以正确的教育;
D项,以偏概全,“只有……才”过于绝对,由文章最后一句“中国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使一些抽象的价值观变得鲜活起来,过节能够潜移默化激发人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可知,“中国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只是条件之一。
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
※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的电影市场毫无悬念地诞生了“史上最强国庆档”,2019国庆档(10月1日-7日)累计票房突破43.84亿元,同比去年的19.08亿元,增幅达到130%。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今年的国庆档仅用四天时间就打破了此前国庆档最高纪录,提前一天突破全年电影市场累计票房500亿大关。“最强档期”自然拥有一个开门红。2019国庆档的首日票房即达7.96亿元,创下春节档后最高单日票房纪录,此后票房更是一路高歌,7天票房的日均值是去年两倍。今年国庆档累计观影超过1.16亿次,不仅创下国庆档历史新高,还超越了2017年及此前历年春节档的总人次。上座率超过今年春节档的35.5%,达到39,4%。不仅如此,三部主旋律大片口碑和票房的双双走高,使得今年打破以往国庆档一片独大的格局。数据显示,由于国庆档三部电影的合家欢属性,00后和70后成了本次国庆档用户增长的新力量;同时,电影所展现出的爱国情怀,让三四线城市的票房也得到显著提升。2019国庆档新购票用户,较2018年增幅达23%。
(摘自《北京青年报》2019年10月9日)
材料二:
国庆档票房纪录是中国电影市场巨大潜力的一个缩影。资本之所以愿意进入电影市场,是因为我们有14亿人口的大市场,观影人群大、市场基础好。据统计,去年全国总观影人次达到17.16亿,超越北美,居全球第一;我国银幕数超过6万块,也跃居全球第一,比第二位的北美多2万块,体现出中国电影业的人口红利和市场红利。
电影业作为市场化程度高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优质社会资本投资该领域是关键环节。“优质资本既懂电影,又懂投资;既尊重创作规律,又尊重市场规律,既能周密地控制风险,又擅长捕捉文化和经济的最佳契合点。”华映星球董事长胡劲松相信,大浪淘沙后,留下来的多是优质的专业资本。一方面,了解电影市场的规律,对暴利的预期降低;另一方面,经过这一轮洗牌,市场重回常态,更加尊重电影创作的规律,这是一个好的趋势。中国电影产业在调整中积蓄新势能,正迎来健康发展的春天。
(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10月10日)
材料三:
“讲好故事,调动起观众的情绪,内容的厚度、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浓度,决定了影片的质量。”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评价,“文艺工作座谈会五年来,主旋律电影的进步有目共睹,出了不少标志性作品。表达上,学习了国际大片的高科技特效技术;内容上,是提振民族精神、表现家国情怀的中国式大片。”
有专家提出,如果说《开国大典》《大决战》是主旋律电影的1.0时代,《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是2.0时代,那么今年国庆的三部影片则开创了主旋律电影的3.0时代。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主旋律大片向来众口难调,这三部以爱国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大片“叫好”又“叫座”,是因为主创人员动情了,走心了,投入了,回归电影的本质,讲好中国故事,润物无声地创造出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点燃国庆期间特定的社会和情感环境,激发人们共鸣,影片本身也成为国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国国际地位变化,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爱国热情高涨,国产主旋律大片契合这一社会潮流,成为观众热情欢迎这些影片的深层原因。”北京大学教授王一川表示,“三部电影都还有提升的空间。”他希望,中国电影人能继续精耕细作,以人民为中心,打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摘自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2019年10月17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年国庆档打破以往国庆档一片独大的格局,与三部主旋律大片口碑和票房的双双走高密切相关。
B. 2019国庆档电影市场,三四线城市票房显著提升,得益于00后和70后成为本次用户增长的新力量。
C. 我们有14亿人口的大市场,观影人群大、市场基础好,是资本愿意进入电影市场的原因。
D. 去年全国总观影人次达到17.16亿,超越北美,居全球第一,体现出中国电影业的人口红利。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的报道用确凿的事实和翔实的数据说明了今年国庆档电影毫无悬念地成为了电影市场里的“史上最强国庆档”。
B.
材料二的数据和分析表明中国电影市场存在巨大潜力,体现出中国电影业的人口红利和市场红利,中国电影产业积蓄新势能。
C. 主创人员动情了,走心了,投入了,回归电影本质,讲好中国故事,创造生动感人的形象,就能使国产主旋律大片“叫好”“叫座”。
D. 国产主旋律大片,深受观众欢迎的深层原因是这些影片契合中国国际地位变化、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高涨这一社会潮流。
6. 怎样才能使中国电影产业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B 5. C
6. ①吸引优质社会资本投资;(尊重电影创作规律,降低暴利预期)
②多出精品力作;
③观众观影情趣提升。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三四线城市票房显著提升,得益于00后和70后成为本次用户增长的新力量”错,原文是“数据显示,由于国庆档三部电影的合家欢属性,00后和70后成了本次国庆档用户增长的新力量;同时,电影所展现出的爱国情怀,让三四线城市的票房也得到显著提升”,选项将两个事件整合到一起,强加因果。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C项,“……就能使……”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这三部以爱国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大片‘叫好’又‘叫座’,是因为主创人员动情了,走心了,投入了,回归电影的本质,讲好中国故事,润物无声地创造出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点燃国庆期间特定的社会和情感环境,激发人们共鸣”,但是不能就此推出只要主创人员这样做了就一定能使国产主旋律大片“叫好”“叫座”。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题目是,怎样才能使中国电影产业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根据材料二“电影业作为市场化程度高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优质社会资本投资该领域是关键环节”“优质资本既懂电影,又懂投资;既尊重创作规律,又尊重市场规律,既能周密地控制风险,又擅长捕捉文化和经济的最佳契合点”可概括出“吸引优质社会资本投资”或“尊重电影创作规律,降低暴利预期”;
根据材料三“这三部以爱国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大片‘叫好’又‘叫座’,是因为主创人员动情了,走心了,投入了,回归电影的本质,讲好中国故事,润物无声地创造出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点燃国庆期间特定的社会和情感环境,激发人们共鸣”“讲好故事,调动起观众的情绪,内容的厚度、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浓度,决定了影片的质量”,可概括出“多出精品力作”;
根据材料三“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国国际地位变化,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爱国热情高涨,国产主旋律大片契合这一社会潮流,成为观众热情欢迎这些影片的深层原因”可概括出“观众观影情趣提升”。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①与我
(瑞典)佩尔·拉格奎斯特
记得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那时我快满10岁,父亲搀着我的手,一块儿去森林,去那里听鸟的歌声。我们走在铁路线上,这里一般是不让走的,但父亲在铁路工作,便享受了这份权利。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直接去森林,无须绕圈子、走弯路了。
我们刚走入森林,四周便响起了鸟雀的啁啾和其他动物的呜叫。燕雀、柳莺、山雀和歌鸫在灌木丛里欢唱,它们悦耳的歌声在我们的身边飘荡。地面上铺满了一层厚厚的银莲花,白桦树刚绽出淡黄的叶子,松树吐出了新鲜的嫩芽,四周弥漫着树木的气息,在太阳的照射下,泥土腾起缕缕蒸气。这里处处充满了生机,野蜂正从它们的洞穴里钻出;昆虫在沼泽里飞舞;一只鸟突然像子弹似的从灌木丛中突出,去捕捉那些虫类,而后,又用同样的速度拍翼而下。正当万物欢跃的时候,一列火车呼啸着向我们驶来,我们跨到路基旁,父亲用两指对着礼帽,朝车上的司机行礼,司机也舞动一只手向我们回敬。这一切都是在瞬间完成的。我们继续踏着枕木往前走,路轨两旁竖着一根根的电线杆,人从旁边擦过时,它们会发出歌一般的声音。这真是一个迷人的日子!天空晶蓝透莹,不挂一丝云彩。过不久,我们来到轨道右侧的燕麦地里。我们在这里认识的那个佃户,我们走进去,和里面的人打招呼,他们请我们喝牛奶。然后我们去看他们养的猪、鸡和盛开着鲜花的果树。看完了,又继续赶路。我们在河边停了下来,河水在烈日下轻缓地拍击着两岸,发出悠扬的声音。沿岸苍苍的落叶把影子投在波水涟涟的河面上。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明亮、新鲜。微风从前面的湖上吹来,我们在河边闲逛着,大声笑闹着,把树皮抛入河里,水波立刻将它们带走,又向河里扔小石块,看谁扔得远。父亲和我都快活极了。最后,我们感到有点儿累,觉得已经兴尽,便开始往家里走。
这时,暮色降临了,森林起了变化,几乎快成一片黑色。树的模样也变得奇怪,它们伫立着静听我们的脚步声,好像我们是奇异的陌生人。在一棵树上,只有萤火虫在闪动。它趴着,盯着黑暗中的我们。我紧紧抓着父亲的手,但他根本看不见这奇怪的光亮,只是走着。天完全黑了,我们走上那座桥,桥下可怕的声响仿佛要把我们一口吞掉,黑色的缝隙在我们的脚下张大着嘴,我们小心地跨着每道枕木,使劲拉着手,怕从上面坠下去。我原以为父亲会背着我走的,但他什么也不说。也许,他想让我和他一样,对眼前的一切置之不理。黑暗中的父亲神态自若,步履匀稳。四下一片黑暗,我使劲憋着呼吸。铁轨徒然地斜着,好像陷入了黑暗无底的深渊。电线杆魔鬼似的伸向天空,发出沉闷的声音,仿佛有人在地底下喁语,它上面的白色瓷帽惊恐地缩成一团。一切都叫人毛骨悚然,我挨近父亲,轻声说:“爸爸,为什么黑暗中,一切都这样可怕呀?”“不,孩子,没什么可怕的。”他说着,拉住我的手。
我突然感到我是多么孤独,仿佛是个弃儿。奇怪呀,怎么就我害怕,父亲一点儿也没什么,而且,我们想的不一样。真怪,他也不说帮助我,好叫我不再担惊受怕。
我们刚走到铁轨转弯处,一阵沉闷的轰隆声猛地从我们的背后扑来。父亲蓦地将我拉到路基上,拉入深渊。这时,火车轰鸣着奔来,这是一辆乌黑的火车,所有的车厢都暗着,它飞也似的从我们身旁掠过。我们惊恐地望着它,只见燃烧着的煤在那车头里腾扬着火焰,司机脸色惨白,站着一动不动,犹如一尊雕像,被火光清晰地映照着。父亲不认识他。那人两眼直楞楞地盯视前方。似乎要径直向黑暗开去,深深扎入这无边的黑暗里。父亲重新拉我上铁轨,我们加快了回家的脚步。
他说:“奇怪,这是哪辆火车,那司机我怎么不认识?”说完,一路没再开口。
我的整个身子都在战栗,这话自然是对我说的,是为了我的缘故。我猜到这话的含意,料到这欲来的恐惧、陌生的一切和那父亲茫然无知(更不能保护我)的东西。世界和生活将如此在我的面前出现!它们与父亲那时安乐平和的世界截然不同。啊,这不是真正的世界,不是真正的生活……
(选自《精品中的精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文100篇》,李笠译,有删改)
【注】①父亲生活在法西斯横行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7.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篇的“星期天下午”一句说明父亲只要休息,便不顾工作劳累,带着我去领略大自然的美景,享受人生乐趣。
B. 刚进入森林时,作者通过听觉、视觉向读者描绘了一幅鸟雀欢唱、树木萌发、生机勃勃的森林画面。
C. 我们在佃户家里喝奶,去看他们家养的猪鸡和盛开着鲜花的果树,可以看出父亲与这里的人们相处和谐。
D. 这篇散文富有魅力,作者通过对沿途所见的不同细微景物的描写,展示出其独特的创作风格。
8. 在和父亲散步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 本文结尾写到:“啊,这不是真正的世界,……”什么样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A 8. ①轻松愉悦;②紧张恐惧;③迫切期盼。
9. ①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身心愉悦,远离孤独恐惧;③远离战争,安宁和平。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说明父亲只要休息,便不顾工作劳累,带着我去领略大自然的美景,享受人生乐趣”无中生有,原文“记得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那时我快满10
岁,父亲搀着我的手,一块儿去森林,去那里听鸟的歌声”,“星期天下午”只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文本结构,分析人物心理、筛选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按照段落层次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题目是,在和父亲散步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根据第2段“这真是一个迷人的日子!天空晶蓝透莹,不挂一丝云彩”“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明亮、新鲜。微风从前面的湖上吹来,我们在河边闲逛着,大声笑闹着,把树皮抛入河里,水波立刻将它们带走,又向河里扔小石块,看谁扔得远。父亲和我都快活极了”等句子,可以概括出“轻松愉悦”;
根据第3段“我们走上那座桥,桥下可怕的声响仿佛要把我们一口吞掉,黑色的缝隙在我们的脚下张大着嘴”“四下一片黑暗,我使劲憋着呼吸”“一切都叫人毛骨悚然,我挨近父亲,轻声说:‘爸爸,为什么黑暗中,一切都这样可怕呀’”等句子,可以概括出“紧张恐惧”;
根据第5段“父亲重新拉我上铁轨,我们加快了回家的脚步”等句子,可以概括出“迫切期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探究文本的主题、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结合文本主要信息,切不可完全脱离;二是要结合写作背景等全面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三是要注意答题步骤,有观点,有引证。题目是,本文结尾写到:“啊,这不是真正的世界……”什么样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关于“真正的世界”,文本的第二段有相关的描述,“燕雀、柳莺、山雀和歌鸫在灌木丛里欢唱,它们悦耳的歌声在我们的身边飘荡……这里处处充满了生机,野蜂正从它们的洞穴里钻出;昆虫在沼泽里飞舞;一只鸟突然像子弹似的从灌木丛中突出,去捕捉那些虫类,而后,又用同样的速度拍翼而下”,这段描写写出了大自然的和谐美好,鸟语花香,生机盎然,这应当是作者认为的“真正的世界”;
再根据第二段关于“我”和父亲的感受的描写,“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明亮、新鲜。微风从前面的湖上吹来,我们在河边闲逛着,大声笑闹着,把树皮抛入河里,水波立刻将它们带走,又向河里扔小石块,看谁扔得远。父亲和我都快活极了”等句子,写出了父子两人的身心愉悦,快乐而又轻松,这应当是作者认为的“真正的世界”;
在根据注释中“父亲生活在法西斯横行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一创作背景,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的“真正的世界”还应当“远离战争,安宁和平”。
【点睛】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技巧点拨
(1)依本探源。就是依据文本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点睛句,含有作者情感倾向、暗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内引外联。就是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筛选辨析,联系旧知,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创作意图。
(3)扩大储备。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命题人肯定不会让考生漫无边际地瞎猜,对考生不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一般会在题千中或通过注释等形式予以交代,这就要求考生不放过命题人给出的每一个信息;对考生应该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出题人则不会在题面上再去多费笔墨,这就要求考生复习备考时应该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有壬,字可用,幼颖悟,尝阅《净居院碑》,文近千言,一览辄背诵无疑。年二十,延祐二年进士及第,授同知辽州事。会关中有警,邻州听民避,弃孩婴满道上,有壬独率弓箭手,闭城门以守,卒获无虞。右族贪虐者惩之,冤狱虽有成案,皆平翻而释其罪,州遂大治。至治二年,转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行部广东,以贪墨劾罢廉访副使哈只蔡衍。至江西,会廉访使苗好谦监焚昏钞,检视钞者日至百余人,好谦恐其有弊,痛鞭之。人畏罪,率别真伪,以迎其意。管库吏而下,榜掠无全肤,这莫能偿。有壬覆视之,率真物也,遂释之,凡势官豪民,人畏之如虎狼者,有壬悉擒治以法,部内肃然。三年公月英宗暴崩于南坡贼臣铁失遣使者自上京至封府库收百官印有壬知事急即往告御史中丞董守庸守庸谓宫禁事非子所当问。有壬即疏守庸阿附铁失之罪以俟。十月,御史大夫纽泽先还京师,有壬即袖奏疏上之。及帝至,复上章言,从之。泰定元年,改中书左司员外郎。京畿饥,有壬请赈之。同列让曰:“尔言固善,其如亏国何!”有壬曰:“不然。民,本也,不亏民,顾岂亏国邪!”卒白于丞相,发粮济之,民赖以活者甚众。中书彻里帖木儿挟私憾,奏罢进士科,有壬廷争苦不能夺,遂称疾在告,帝强起之,拜侍御史。廷议欲行古荆法,立行枢密院,有壬皆争止之。明年,有壬极论帝当亲祠七庙,冗职当沙汰,钱粮当裁节,如此之类,人皆韪之。十七年,以老病,力乞致其事。有壬历事七朝,垂五十年,当权臣恣睢之时,稍忤意,辄诛窜随之,有壬绝不为计,事有不便,明辩力诤,君子多之。
(选自《元史》卷一百八十二,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年八月/英宗暴崩于南坡/贼臣铁遣使者自上京/至封府库/收百官印/有壬知事急/即往告御史中丞董守庸/守庸谓宫禁事/非子所当问
B. 三年八月/英宗暴崩于南坡/贼臣铁遣使者自上京至/封府库/收百官印/有壬知事急/即往告御史中丞董守庸/守庸谓宫禁事/非子所当问
C. 三年八月/英宗暴崩于南坡/贼臣铁遣使者自上京/至封府库/收百官印/有壬知事急/即往告御史中丞董守庸/守庸谓宫禁事非/子所当问
D. 三年八月/英宗暴崩于南坡/贼臣铁遣使者自上京至/封府库/收百官印/有壬知事急/即往告御史中丞董守庸/守庸谓宫禁事非/子所当问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中取得的最高功名,“进士及第”指殿试考中状元。
B. 奏疏,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的文书统称,属上行公文。
C. 京畿,“京”是指国都,“畿”是指国都附近的地方,合用则指国都及其附近地方。
D. 七庙,天子的宗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庙供奉七代祖先,故称“七庙”。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有壬过目不忘,天资聪颖。幼年时,接近一千字的《净居院碑》,他读一遍就能背诵下来;年方二十就进士及第。
B. 许有壬为官清正,忠于职守。在担任辽州同知时,严守城池,避免了百姓四处逃亡;惩治豪强不法,平反冤案,社会安定。
C. 许有壬不畏权贵,正直敢言。英宗驾崩后,许有壬分条陈述铁图谋造反的罪行,并多次向皇上禀报,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
D. 许有壬关心百姓,识体爱民。京畿发生饥荒,许有壬认为民为国家之本,请求分发粮食救济灾民,很多人因此活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廷争苦不能夺,遂称疾在告,帝强起之,拜侍御史。
(2)有壬绝不为计,事有不便,明辩力许,君子多之。
【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许有壬在朝廷上极力争辩,也无法改变这项决定,于是称病在家休息,皇帝极力要求他上朝议事,任命他为侍御史。
(2)许有壬丝毫不为自己着想,事情有不利于国家的地方,他总是极力争辩,有德行的人都很称赞他。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是:至治三年八月,元英宗在南坡突然驾崩,奸臣铁派使者从上京来到京城,查封府库,没收所有官员的官印。许有壬知道事情紧急,就去告诉御史中丞董守庸,董守庸说,皇宫中的事情,不是你应当过问的。
其中,“贼臣铁遣使者自上京至”中的“至”译为“到达”,应当与“自上京”连接,排除AC项;“非子所当问”是“宫禁事”的谓语,可与主语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进士及第’指殿试考中状元”错,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可见不单单是“状元”被称为“进士及第”。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
项,许有壬上书陈述的是“董守庸阿谀奉承铁的罪行”而不是铁的罪行,也没有“多次”向皇上禀报。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廷,在朝廷上;苦,苦于或“以……为苦”;夺,改变;起,起用,可理解为让他上朝;拜,任命。(2)“为”后省略宾语;计,着想;不便,不利国家;诤,争辩;多,称赞。
【点睛】高中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参考译文:
许有壬,字可用,小时候很聪明,曾经阅读《净居院碑》,近一千字的文章,看一遍就能准确无误地背诵下来。二十岁时,在延祐二年考中进士,授予辽州同知的官职。正逢关中一带发生战事,附近州县官吏听凭百姓逃亡躲避,道路上到处是被丢弃的婴儿,唯独许有壬率领着弓箭手,关闭城门严加守卫,最终没有造成灾祸。豪门大族贪暴凶残的人都受到许有壬的惩治,对于冤案,虽然有的已经处理定案,许有壬重新审理平反昭雪,免除对他们的惩处,于是辽州社会安定。至治二年,调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吏,巡视广东,以贪污受贿罪弹劾罢免了廉访副使哈只蔡衍。到江西后,恰逢廉访使苗好谦监督焚烧模糊不清的钞票,检查钞票的人每天有一百多人,苗好谦恐怕检查钞票的人作弊,便狠狠地鞭打他们。人们害怕犯罪,都挑出真钞票作为假钞票,来迎合苗好谦的心理。管理钱库的吏员以下的人,被鞭打得体无完肤,最终也不能抵偿这些假钞票。许有壬反复查看那些钞票,全都是真钞票,于是释放了这些人。凡是老百姓像虎狼一样害怕的有权势官员和不守法度的平民,许有壬就把他们全部逮捕,进行惩治,他所管辖的地区秩序井然。至治三年八月,元英宗在南坡突然驾崩,奸臣铁派使者从上京来到京城,查封府库,没收所有官员的官印。许有壬知道事情紧急,就去告诉御史中丞董守庸,董守庸说,皇宫中的事情,不是你应当过问的。许有壬就分条陈述董守庸阿谀奉承铁的罪行,等待新皇帝回京。十月,御史大夫纽泽先回到京城,许有壬在袖子里装着奏疏呈给纽泽。等泰定帝到京城,许有壬又呈上奏章,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泰定元年,许有壬改任中书省左司员外郎。京城附近发生饥荒,许有壬请求赈济。同朝的官员责备说:“你的话固然好,但是使国家遭到损失怎么办呢?”许有壬说:“不对。百姓是国家的根本,不使百姓遭受损失,难道还会使国家遭到损失吗?”最后他向丞相表明意见,分发粮食救济灾民,老百姓承蒙活命的人很多。中书彻里贴木儿心怀私怨,奏请皇帝取消进士科,许有壬在朝廷上极力争辩,也无法改变这项决定,于是称病休假。皇帝极力要求他上朝议事,任命他为侍御史。朝廷议论想要实行古代割鼻的刑法,设立行枢密院,许有壬都争辩加以制止。第二年,许有壬极力论说皇帝应当亲自祭祀太庙,多余的官员应该裁撤,钱钞粮食的支出应该节减,像这一类的事,人们都认为他做得对。至正十七年,许有壬由于年老有病,极力请求辞官回家。许有千历任七朝官职,将近五十年,在权臣肆意凶暴的时候,稍微触逆他们的心意,就会带来诛杀和流放的灾祸,许有壬丝毫不为自己着想,事情有不利于国家的地方,他总是极力争辩,有德行的人都很称赞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①
韩愈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②新破蔡州回。
【注】①张十二阁老使君:即张贾,时任华州刺史,故称使君,此诗写于淮西大捷后。②相公:指平淮大军统帅、宰相装度。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写从荆山到华山,展现大军凯旋之速,开笔有力,为全诗奠定雄壮的基调。
B. 第二句作者抓住日出、潼关古塞等形象来展现迎师凯旋的壮丽景象,气象廓大。
C. 第三句“莫辞”意为请不要推辞,以这样的方式告知刺史犒军,更显客气委婉。
D. 本诗刚直中有开合,有顿宕,于短小篇幅中见波澜壮阔,富有个性,饶有韵味。
15. 本诗第四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内容上:主写裴度在淮西大捷中功不可没,“新”字写出了决战刚刚结束,表现了大军凯旋的欣喜和愉悦;
②结构上:给全诗作结。本诗前三句均未直写凯旋的人,第四句直接点明,将全诗一语收拢;
③主题上:诗人对裴度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统一战争的态度;抒发了作战大捷的豪迈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客气委婉”错,这里“莫辞迎侯远”,是接受欢迎一方的语气,完全抛开客气常套,却更能表达得意自豪的情态、主人翁的襟怀。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结合诗句所在的位置分析结构上作用,结合诗句本身的含义分析内容及主题上的作用。题目是,本诗第四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第四句是“相公新破蔡州回”,据注释“相公:指平淮大军统帅、宰相装度”可知,尾联“相公”指平淮大军实际统帅——宰相裴度,淮西大捷与他运筹帷幄之功分不开。诗中以“破蔡州”借代淮西大捷。“新”表示决战刚刚结束。因此 内容上,此句主写裴度在淮西大捷中功不可没,表现了大军凯旋的欣喜和愉悦。
结构上看,此句是最后一句,有收束全诗的作用。全诗头两句写凯旋大军抵达潼关的壮丽图景,第三句以抒情笔调通知华州刺史张贾准备犒军,前三句均未直写凯旋的人,第四句直接点明,将全诗一语收拢。
主题上,诗中以“破蔡州”借代淮西大捷,抒发了作战大捷的豪迈之情;诗句对裴度由衷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对统一战争的态度。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得出人必须学习和自省才能没有过错的结论。
(2)于谦“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习近平用典第一辑)中为民效力愿望的真诚袒露,堪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媲美。
(3)辛弃疾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用如今佛狸祠下“__________”的景象与四十三年前“__________”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忠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地,刻不容缓。
【答案】 (1). 故木受绳则直 (2). 金就砺则利 (3). 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 一片神鸦社鼓 (6). 烽火扬州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砺”“厦”“扬州”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央电视台开播的一档节目《开学第一课》邀请了号称“新F4”的王鹤棣、官鸿、梁靖康、吴希泽演唱主题曲并参与节目的游戏环节。制片方的初衷是以中小学生们喜欢的少年偶像来增加节目的吸引力,未曾想到,节目开播便遭到家长们的舆论炮轰,矛头直指四位“小鲜肉”嘉宾。家长们义愤填膺地嫌弃四位少年长得白皙柔美不阳刚,“娘味”太足不正气。主流媒体也很不客气地发声,“新华网”以题为《“娘炮”之风当休矣》发表评论,文章直接将所谓“娘炮”现象称之为“病态文化”“不良文化”,并且认为其“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我们转到B站(bilibili)去看这档节目,没有父母陪同观看的学生们对“小鲜肉”们在社交媒体遭到的炮轰很不以为然。精英文化审美与亚文化审美、父辈与子辈的态度如此天壤之别值得深思。而且,青少年与十多年前韩寒直接怒怼白烨的方式不同,似乎对家长们的愤怒和主流媒体的批评不置可否,懒得接话茬,懒得解释,更懒得辩护。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场舆论风暴,使大众媒体和自媒体都很难听到中小学生们的声音。
B. 在这场舆论风暴中,无论是大众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很难听到中小学生们的声音。
C. 在这场舆论风暴中,中小学生们的声音很难被大众媒体或自媒体听到。
D. 中小学生们的声音在这场舆论风暴中,无论是大众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很难听到。
18. 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bilibili)的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他说得好:“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板桥集》)
B.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热烈鼓掌)
C. 每月最多三百钱,每年则仅有三千六百钱,须(需)要八年,方有二万九千钱。
D. 据《史记》所载,赵国的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宣化境内),至高阙为止。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且,青少年与十多年前韩寒直接怒怼白烨的方式不同,似乎对家长们的愤怒和主流媒体的批评置若罔闻,懒得接话茬,懒得解释,更懒得辩护。
B. 而且,与十多年前韩寒直接怒怼白烨的方式不同,青少年似乎对家长们的愤怒和主流媒体的批评不置可否,懒得解释,懒得接话茬,更懒得辩护。
C. 而且,与十多年前韩寒直接怒怼白烨的方式不同,青少年似乎对家长们的愤怒和主流媒体的批评置若罔闻,懒得接话茬,懒得解释,更懒得辩护。
D. 而且,青少年与十多年前韩寒直接怒怼白烨方式不同,似乎对家长们的愤怒和主流媒体的批评不置可否,懒得解释,懒得接话茬,更懒得辩护。
【答案】17. B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
此处根据前文“主流媒体也很不客气地发声”可知,此处主语不能是“中小学生”,排除D项;再结合后文“没有父母陪同观看的学生们对‘小鲜肉’们在社交媒体遭到的炮轰很不以为然”可知,此处作为过渡句,应主要体现媒体没有关注“中小学生们的声音”,排除C项;而A项,“使”字使用错误,内容与文意不符,排除A项。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bilibili)的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句内括号的使用,然后根据自己的识记,浏览选项,排除有错误的句子即可。
ABC项都是针对整个句子的解释,属于句外括号;D项是针对“代”的解释,属于句内括号,与题干相同。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文中划线句子存在并列不当的问题,“青少年与……方式不同”有误,故排除AD两项;“不置可否”意为不表示赞同,也不表示反对。“置若罔闻”意为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对事态不重视不关心。两相比较,后者更恰当,排除B项。
故选C。
【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
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
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
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
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药品说明书比芝麻还小的字号,________,何况是眼神不济的老年人,借助放大镜也未必看得清。多年来,从人大代表到媒体和网友,都建议药品说明书只需要把对应症、用法用量说清楚就行,把很多普通人无法明了的专业术语,印在说明书上,________。客观来说,药品说明书不能精简掉这些专业术语。因为说明书不仅是给患者看的,________也就是说药品说明书的全面、专业与患者获得简单明了的有效信息,并不矛盾。
【答案】 (1). ①年轻人看尚且(都)困难; (2). ②会对患者造成干扰(对患者帮助不大); (3). ③也是给医生和药剂师看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情境补写能力。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第一空是说药品说明书字太小,根据后文“何况是眼神不济的老年人”可知此处应当是说“年轻人看都困难”,为了与“何况”衔接,可加一个“尚且”。
第二空,结合“从人大代表到媒体和网友,都建议药品说明书只需要把对应症、用法用量说清楚就行,把很多普通人无法明了的专业术语,印在说明书上”,此处说的是这样做“对普通患者帮助不大”;
第三空,结合“说明书不仅是给患者看的”可知,此处应填写“也是给医生和药剂师看的”。
21.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仿照示例,从第三节中提炼整合出五个关键词,体现你对此节诗歌内容的理解。
从前慢
木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示例:___勤劳;静谧;温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答案】从容、舒缓、闲适;
质朴、简单、淳朴;
执着、专一、纯粹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哥内容的鉴赏理解以及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关键还是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及情感,然后再用简洁的词语加以概括。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因为慢,一天都变得很是漫长,“车”“马”“邮件”这三个意象,和人都是紧密相连的。车慢,人慢;马慢,人慢;邮件慢,恰恰更能增添人的思念。两个“慢”字体现了一种“从容”“舒缓”,“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慢”“一生爱一个人”体现了日子的“悠闲”。
“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人性的率真,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变得简单了,我想说的话,我就说,我不想说的话,我就不说;我想做的事,就去做,不想做的事,就不做。不必去察言观色,不必去揣度人心,这样真性情的交往,是好看的锁,是精美的钥匙。代表的是一种专一、执着、纯粹;“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简单、质朴,这是一种纯粹的生活。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末,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咬文嚼字》编辑部、《语言文字周报》等主流媒体纷纷发布“2019年度十大网络用语”“2019年十大流行语”。虽然形式繁多、内容不一,却有几个核心热词纷纷入选。分别是:我和我的祖国,学习强国,文明互鉴,最美奋斗者,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我太南(难)了。
请从以上出现频率较高的核心热词中,选择二至三个,充分考虑其关联,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以国为信仰,为国而奋斗
青青的土阜,初暖的海风,微醺的阳光似乎都可以感觉到,安静古老的浪花以及迟缓的节拍亲吻幽美的土地,承平的岁月令人心生感叹。这,是拥有王继才夫妇的开山岛。三十二年坚守,把青春都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而我们的国家就是在这群可亲可敬的人手上变得强大、熠熠生辉。
祖国永远是每一个国人的信仰,做最美奋斗者,为爱国注脚。
时代铸英雄,当今时代的“英雄”有着一位企业大亨——任正非。在一次记者访谈中问道他的信仰是什么,他没有半分犹豫就是国家,就是我们现在处于的国家。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华为没有独特的文化,没有超越中国五千年的基础文化,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曾有人问道为什么华为取名为华为,原来溯源于注册公司时看到的一块牌匾——中华有为。当5G技术被其领先开发时遭遇各国家的孤立,马上要被拉入政治舞台让美国更加有利可循的时候任正非站了出来。他说“本是一场商业纠纷请不要带入政治舞台,我是一家民企而不是国企。”或许有些人会说华为走到今天这一步少不了国家的支持,但透过表面看本质其实这不就是一种保护国家的方式吗?在许多人眼里信仰是一个人不能触碰的边界,是圣神的象征而祖国即是信仰。
祖国的强大不在于一朝一夕而是一代代人的努力。
“少年强则国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已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了。如今,为国奋斗的方式千千万万,都是最美的身影。守岛卫国32年如一日的王继才、甘当燃灯者的邹碧华、帮助10万农民脱贫致富的李保国、深藏功与名的老兵张富清、为科研事业奋斗一生的黄大年等等。没有农民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哪来“稻菽千重浪”?没有工人的“每天每日工作忙”,哪来“世界变了样”?没有人民子弟兵的“负重前行”,哪来的“岁月静好”?无数奋斗者砥砺前行,汇聚成时代发展的磅礴伟力,让中国人在追梦圆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无论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那一天“乔笑”还是2020年冬奥会举办权的取得,或者是这几年各中国际大会议在我国召开,无一不在向世界宣告来自中国的呐喊。这并不是一个人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而是那些肩负着时代的使命的人用汗水换来的丰收。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再宏伟的楼宇,也是一砖一瓦建起来的;再广阔的海洋,也是消滴不息汇成的。放眼今日的中国,是一代代奋斗者日以继夜的产物,我们应为其付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关于流行语的作文材料。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犹如一面镜子,不仅记录了历史发展的变化轨迹,也折射出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风云激荡的国际社会、影响广泛的热点事件,到贴近群众的惠民措施、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一词一语都向我们诉说着这一年来的波澜壮阔。2019年度流行语,用热词新语概括一年中的大事小情,勾勒热点,反映社会发展;刻画民生,描摹世事民情,展现中国与世界的时代风貌。
考生首先要理解给出的流行语的来源、含义等。
我和我的祖国。2019年,一首《我和我的祖国》歌曲唱响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一部《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讲述了普通人与祖国大事件息息相关的人生经历。在新中国70
华诞之际,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我和我的祖国”共同成长的人生历程,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与祝福。这个流行语体现的是“爱国”。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平台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立足全体党员、面向全社会的综合创新性学习平台。该平台首次实现了“有组织、有管理、有指导、有服务”的学习,极大地满足了互联网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多样化、自主化、便捷化的学习需求。这个流行语的核心是“学习”。
文明互鉴。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这个流行语核心是启迪我们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考国与国相处的正确方式。
最美奋斗者。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开展了“最美奋斗者”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张富清等278名个人、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群体等22个集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这些受表彰的个人和集体,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个时期的先进分子、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这个流行语的核心是“奋斗”。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出自2019年暑期热播的综艺节目《中餐厅》第三季的嘉宾黄晓明之口。在节目中,作为“店长”的黄晓明以自我为中心,在有关餐厅菜式、采购等事情上,常常不顾及其他人的意见,将盲目自信及独断专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流行语反映了人们对霸道、蛮横人格的嘲笑和反感。
我太南了。系“我太难了”的谐音,用于说话人遭遇不顺、经历挫折时的沮丧、失落心情。目前两种说法都广泛使用。“我太难南了”的走红,既表达了当代人对于生活困境所产生的焦虑和无力感;同时也像一个“解压阀”,为处于艰难处境中的人们提供情绪纾解的出口。这个流行语一方面展示出当代人生存压力之大,一方面也启发我们思考对待压力、困难的态度。
考生还要注意题目要求:请从以上出现频率较高核心热词中,选择二至三个,充分考虑其关联,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注意选择“二至三个”,还要注意“关联性”。
参考立意:
1、比如选择“我和我的祖国”与“最美奋斗者”,可以立意为“用自我奋斗为爱国注脚”;
2、比如选择“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与“文明互鉴”,可立意为“霸道强权不如友好相处”;
3、比如选择“我太南(难)了”“学习强国”和“最美奋斗者”,可立意为“与其抱怨,不如努力跟上学习的步伐,做最美奋斗者”。
结构示例:题目是《以国为信仰为国而奋斗》。开头以王继才夫妇守卫开山岛引入,亮出观点:祖国永远是每一个国人的信仰,做最美奋斗者,为爱国注脚。以任正非为例,证明爱国应当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信仰。以各行各业的奋斗者构成排比,论证祖国的强大不在于一朝一夕而是一代代人的努力。再以祖国取得的各种成就阐明,这并不是一个人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而是那些肩负着时代的使命的人用汗水换来的丰收。最后呼吁,今日的中国,是一代代奋斗者日以继夜的产物,我们应为其付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素材:
1、中国的一批先进分子,在不断奋斗、探索中,找到了民族的求生之路,为新中国的明天开拓了纪元。…… 有时,奋斗是信念的必须。 奋斗中,马克思固守清贫,探索斗争,揭示真理; 奋斗中,文天祥直指南方,谈笑而死,凸显风骨; 奋斗中,比尔盖茨毅然休学,爱其所爱,创立微软。
2、文明是流动的也是开放的,应秉持包容的精神,不应以一种文明否定另一种文明,更不能搞“普世价值”,妄图改造别人。文明的差异不应成为地区冲突的原因,应理性的看待差异,通过沟通、对话、协商的方式,以文明间的交流来达成共识,消除隔膜。用文明的互鉴来超越文明冲突,用文明共存来替代文明优越,世界会因为多彩的文明而变得更加美丽。
3、学在于恒,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三分钟热度,心血来潮的人读书只会接触到皮毛,不会真正学到什么,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撷取胜利的果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导师马克思为著《资本论》花了40多年的时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花了34年,而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整整60年。但凡成功,都离不开恒心和坚持。
学在于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切学习,都在于实践,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要把从纸上学来的刻录在脑子里,转化为行动,将抽象具化,只顾“纸上谈兵”,最终只能一事无成。
4、以自我为中心,意味着人为地设置一道道屏障,阻隔与外界的诸多联系,自然而然也就将外界的优秀和先进因素排斥。这样,置身于内部的自我无疑会走向落后甚至消亡。
清朝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沉睡了几百年;以闭关锁国几乎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斩断,结果弄得国无宁日,民不聊生,中华民族遭遇自古未有之大劫。
以自我为中心,轻视除自身之外的事物,狂妄自大而愚蠢地梦想着自己能走向成功,这真是可笑至极。把自身同外部孤立,作为一个孤独的存在,怎么可能会赢得成功的青睐呢?
5
、李嘉诚认为,鸡蛋向内打破是食物,向外打破是生命。人生亦然,向内打破是压力,向外打破是成长。都强调了一“破”字,不破不立,荆棘之中也有娇艳的花朵,温室里的花抵抗不了风雨。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古人很早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当然,这绝非是一条康庄大道,危险未知,各种因素促使你前行。歌曲《淋雨一直走》中有这么一句:有雷声在轰不停,雨泼进眼里看不清……人都应该有梦,有梦就别怕痛。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五个部分组成
(一)一个抢眼的标题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抢眼的标题就是给了文章灵气,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分数无形中曾加了几分。关于如何拟一个好标题,请大家查阅笔者文章。《2017年全国高考补写句子题的三个妙招》(点击红色字体即可)
(二)引述材料+表态观点(是什么?)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一般情况不建议照抄原文,建议有针对性的引用原文某些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语句,为自己表态所用。表态时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常用“我认为”、“我觉得”、“在我看来”等态度明朗的词语来表明观点。
(三)分段分层阐述理由(为什么?)
从文章的第二段开始,阐述你所持观点的理由。阐述时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可以分点陈述;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这样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度。 可以从原因、目的、意义等方面阐述,一般是二到三个自然段,可以正面论述,也可以方面批驳;可以就事论理,也可以引经据典;可以是并列式结构,也可以是递进式结构。可根据自己的实力去写自己拿手的方面,但前提必须是想好陈述的理由,要能与第一段观点自圆其说。
(四)剖析材料,深入阐述。(解决问题)
这个步骤一般的同学很难透彻阐述。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如果时间上来得及,建议“横向拓展”联想或“纵向挖掘”进行简易的批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常用的句式是“如果……,那么……”“假如……,结果会……”等语言来推断其反面观点的不合理性,从而佐证自己的观点。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照应观点)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文章就没有写作的必要。因此,考场作文必须联系实际,但这一环节不能太啰嗦,应简洁凝练,照应观点,又让人回味无穷。主要阐述这样做的现实意义,将主题进行升华,建议联系到思想价值层面,考虑人生观、价值观,人民群众的精神指向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