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43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玉溪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2018届第三次月考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和”在我国美学体系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它是我国古代人们对于美的最基本的认识。
②“中和”这一美学范畴形成于先秦时代。它包括“和”与“中”两个方面。以“和”为美的思想早在孔子之前就出现了。据《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就有过“和五味以调口”和”和六律以聪耳”的说法,他还指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等等。这都是强调美只能存在于事物的多样性的统一之中,这种多样性的统一就叫做“和”,因此“和”就是美。稍后于史伯的晏婴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他不仅认为美在于多样性的统一,而且特别强调这种统一往往是各种对立因素的统一。例如音乐的美就是由音的“清浊、大小、短长、疾徐”等对立因素互相调和统一的结果。
③当时的人们认为整个宇宙就是由阴阳的对立统一所组成的一个和谐的整体,不仅自然是和谐有序的,而且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也是和谐统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美学所追求的最高的“和”,也是最高的美。
④“中”的观念的形成同孔子的“中庸”之道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中庸”思想的实质是要求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应当保持调和,矛盾的双方都有所节制,以避免矛盾的激化而引起统一体的破坏。孔子还提出“过犹不及”,反对矛盾的任意一方为突出自己而压倒另一方,主张每一方都在自身所应有的限度内适当发展,这样就没有“过”或“不及”的毛病,这就叫作“中庸”。“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本原则。
⑤对于孔子来说,美也是离不开这个原则的,违背了“中庸”,就不能有美。孔子对于美的看法是任何一方都不要超过,而要适当配合,如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就不会有美。孔子之所以称道《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在于其情感的表现是适度的。这说明孔子主张以理节情,情理适中,既不抹杀情感,也不放纵情感。正是在孔子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后世所谓“怨而不怒” “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它既是中国艺术的一般特征,也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一般特征。
⑥本来,以和为美的思想,在西方也早已出现。但是,在我国由于这一思想同孔子的中庸思想相联系,就特别强调各种对立因素在量上的适度,强调各种对立因素的调和运中,这便形成了中国美学以“中和”为美的思想。它是我国美学中最基本的一个范畴,影响了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美学和艺术的基本风貌,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选自李戎主编的《美学慨论》,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美学的重要范畴“中”,是我国古代人们对于美的最基本的认识。
B. “中”形成于先秦时代,包括“和”与“中”两个方面的美学范畴。
C. 多样统一的“和”与各方都不超过、互相配合的“中”,构成了美学原则“中和”。
D. “中和”影响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美学和艺术的基本风貌,甚至塑造了我们的民族性格。
2. 下列关于“中”“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美学所追求的最高的“和”,也是最高的美。
B. 美学原则“中”强调的是平衡调和,各要素要在自身所应有的限度内发展,不能压倒别的要素。
C. “怨而不怒” “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是由孔子以理节情、情理适中的主张发展来的。
D. “中和”是我国美学中一个最基本的范畴,但“中”“和”观念的形成时间并不一致,“和”要早于"中"。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介绍“中和”时,引述史伯、晏婴、孔子等的观点,有助于阐明“中”“和”的原则和特征。
B. 文章第④段介绍中庸之道,是为了阐明它是孔子哲学的基本原则,是儒家遵循的修身处世的基本行为准则。
C.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因众多意象统一产生了动人之美,若只有一个意象就不具备和谐之美了。
D. “和”与“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全面把握“中和”的内涵,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美学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C项,本文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什么是‘中和’”。A项,是对“中和”的概括性评价,没有具体论述。B项,不是文章表达的重点。D项,是“中和”的意义,也没有具体论述。
2. 试题分析:C项,“怨而不怒” “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是在孔子“以理节情、情理适中”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不是由它发展来的。答案定位于第⑤段。
3. 试题分析:B项,介绍中庸之道是为了下文解释“中”的美学原则。选项明显偏离文章主旨。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法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此题论据的作用分析错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年震柳
梁衡
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约在百年前,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是日晚8时,忽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霎时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 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半个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却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用作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着青枝。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不仅概述了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作铺垫。
B.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是为了增强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C.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D. 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概括了地震的强度,而“阳光暖暖地抚慰”“细雨轻轻地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5. 文章第五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震柳作为“活化石”给后人带来什么样的意义和启示?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
【答案】4. D 5. ①说明原因。第五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和特质,对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②丰富内涵。文章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诗句等,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文学性更强。③照应上文。文章前四段集中写震柳经历强震而不死,第五段则对柳树作总体介绍,上下文结合,相互呼应,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
6. ①“百年震柳”是灾难的见证者,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②震柳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面对灾难不要灰心丧气,而应坚韧不拔,顽强坚守。③启示后人,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它可以创造奇迹,拥有生命就会拥有希望和未来。
【解析】
4. 试题分析:A项,“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作铺垫”理解错误。强调地震的巨大破坏,是为了衬托震柳的奇迹存活,也点明了震柳之名的由来;B项,“是为了增强文章叙事的真实性”不妥。强调这些数据是为了体现震柳的存活令人震撼;C项,“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分析有误,其目的是强调震柳生命力的顽强。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某个情节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答出插入语段的内容,人后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作用。此文第五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和特质,对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同时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诗句等,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文学性更强,结构上:文章前四段集中写震柳经历强震而不死,第五段则对柳树作总体介绍,上下文结合,照应前文。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6. 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探究题目,探究的是“震柳“的启示,答题的重心是“震柳”的特征,然后根据“震柳”的特征谈启示,震柳的特征是“是灾难的见证者”“坚韧不拔,顽强坚守”“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启示“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它可以创造奇迹,拥有生命就会拥有希望和未来”。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较于毒副作用相对较大的化学药,中成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成药学优势日益凸显,中成药服务发展迅猛。
目前,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系统的现代经济产业之一。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中药流通业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产业链。我国每年向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大量的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随着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逐渐规范,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良好,进入较为平稳的发挥阶段,销售收入由2011年的3318.72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6223.9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7.02%。
(摘编自2017年1月16日中国报告网)
附图:
材料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植物药市场销售额已超200亿美元,而作为中药起源地的中国,却无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2012年在中药出口品种中,中药提取物出口额仅为11.3亿美元,占中药出口额的48.5%。中药材和饮片的出口额为7亿美元,仅占出口额的33%。
(摘自2013年11月20日中国经济网)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据统计,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中医药如今成了发达国家的“摇钱树”,“老祖宗的宝贝”沦为人家碗里的“肥肉”,难道不该警醒吗?
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中医药扬帆起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
(摘自2016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2017年初,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世卫总部亮相,而早在2011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了中药治疗甲流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事件。
在西医看来属“不治之症”,中医依然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中医彰显了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解决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
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中医药目前已遍及18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建立的中医药中心已有10个。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数据不包括中国)中医药团体有1200多个,目前受过专业培训的中医针灸师有50多万名。
(摘自2017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表明随着疾病种类的增加、健康观念和医疗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凭借自身特点和优势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服务业发展迅猛。
B. 材料一显示,由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和中药流通业构成的我国中药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是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C. 材料三表明中药秘方大量流失,专利被抢先申请,商标遭抢注,国际话语权丢失,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D. 材料四指出了中药治疗甲流的成果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和针灸铜人在世卫总部亮相的意义,这两件事标志着走出国门的中医倍受世界推崇。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比较合理的两项是( )( )
A. 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引用的数据都精确,客观反映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喜和忧,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B. 材料一用图表直接呈现近年来我国中成药工业销售收入和增长率变化情况,反映我国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让读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C. 材料四中,同一病症,西医视为“不治之症”,中医却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彰显了中医的优势,点明了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原因。
D. 材料三中,以“摇钱树”“肥肉”比喻那些流失海外的中药秘方、被外国抢先申请的专利和抢注的商标,形象而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遗憾和愤懑。
E. 材料一中和材料四陈述新闻事实的先后顺序是一样的,都从客观角度报道了时效性较强的内容,并有一定的延伸,拓展了报道的广度。
9. 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你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建议?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BD
9. ①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②只有解决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发挥我国中医药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才有可能顺利地解决相关的国际地位,海外发展以及经济利益等问题。③提升法律意识,做好秘方保密工作,利用相关的法律积极注册,保护知识产权。
【解析】
7.
试题分析:A项,偷换概念,把原文中的“中成药”换成了“中医药”。C项,曲解文意,原文“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并非是说“国际话语权丢失”是已成事实。D项,夸大意义,原文内容是“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事件”并非选项所说“备受世界推崇”了。
8. 试题分析:A项,材料一和二引用数据较为精确,但材料四引用数据有概数,并不精确,如“1200多个”“50多万”。C项,强加因果。E项,材料一和材料四的叙述顺序不同,材料一是顺叙,材料四是倒叙。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概括的内,题目要求“中医发展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通过材料的内容看,材料三和四相关中医的发展问题,材料一和四是发展的优势,而关键是有材料三种的“产权问题”引起的。根据材料三分析即可。
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此题注意根据材料三的相关论述分析“知识产权”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冲,字文和,荥阳开封人也。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及魏文帝为太子,搜扬侧陋,命冲为文学,累迁尚书郎,出补陈留太守。冲以儒雅为德,莅职无干局之誉,箪食缊袍,不营资产,世以此重之。及高贵乡公讲《尚书》,冲执经亲授,与侍中郑小同俱被赏赐。俄转司徒。常道乡公即位,拜太保,位在三司之上,封寿光侯。冲虽位阶台辅,而不预世事。时文帝辅政,平蜀之后,命贾充、羊祜等分定礼仪、律令,皆先谘于冲,然后施行。
及魏帝告禅,使冲奉策。武帝践阼,拜太傅,进爵为公。顷之,司隶李憙、中丞侯史光奏冲及何曾,荀顗等各以疾病,俱应免官。帝不许。冲遂不视事,表乞骸骨。优诏不许,遣使申喻。冲固辞,上貂蝉印绶,诏又不许。泰始六年,诏曰:“昔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遂与功臣剖符作誓藏之宗庙副在有司所以明德庸勋籓翼王室者也。
太傅寿光公郑冲、太保郎陵公何曾、太尉临淮公荀顗各尚德依仁,明允笃诚,翼亮先皇,光济帝业。朕甚嘉之。”
九年,冲又抗表致仕。诏曰:“太傅可谓朝之俊老,众所具瞻者也。朕昧于政道,庶事未康,挹仰耆训,导扬厥蒙,庶赖显德,缉熙有成。而公屡以年高疾笃,致仕告退。惟从公志,则朕孰与谘谋?譬彼涉川,罔知攸济。是用未许,迄于累载。夫功成弗有,上德所隆,成人之美,君子与焉。今听其所执,以寿光公就第,位同保傅,在三司之右。公宜颐精养神,保卫太和,以究遐福。其赐几杖,不朝。古之哲王,钦祗国老,宪行乞言,以弥缝其阙。若朝有大政,皆就谘之。”
明年薨。帝于朝堂发哀,追赠太傅,赐秘器,朝服,衣一袭,钱三十万,布百匹。谥曰成。咸宁初,有司奏,冲与安平王孚等十二人皆存铭太常,配食于庙。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三》)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昔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遂与功臣剖符/作誓藏之宗庙/副在有司/所以明德庸勋/籓翼王室者也/
B. 昔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遂与功臣剖符作誓/藏之宗庙/副在有司/所以明德庸勋/籓翼王室者也/
C. 昔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遂与功臣剖符/作誓藏之/宗庙副在有司/所以明德庸勋/籓翼王室者也/
D. 昔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遂与功臣剖符作誓/藏之宗庙副在/有司所以明德/庸勋籓翼王室者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
B.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汉代复置,次于太师。位列三公,正一品位,处于专制统治者的核心位置,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拟定和决策。
C. 三俊,指汉兴三杰萧何、张良、樊哙,他们在刘邦平定天下,开创帝业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刘邦曾说:“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D. 配食,即附祭,配享。在祠庙中祔祭,祔祀。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能够配享太庙,于人臣而言是一种殊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冲出身寒微,真率自守。他出身寒微,又不追求同乡人的赞誉,因此在州郡很久都对他不加礼遇。直到魏文帝做太子时寻找和举荐地位低微的贤能之士,他才走上仕途。
B. 郑冲耽于经史,博究儒术。高贵乡公曹髦讲《尚书》时,他曾手执经书亲自讲授;后来朝中制定礼仪律令,都先咨询他的意见。
C. 郑冲清恬寡欲,德行儒雅。他举动必定遵循礼仪,吃穿上没有过高的要求,也不谋求钱财产业,哪怕官职的品级达到台辅一级,也不参与尘俗之事。
D. 郑冲忠于职守,身后哀荣。因郑冲是元老重臣,辅佐先帝有功,晋武帝多次拒绝了郑冲的致仕的请求。郑冲死后,皇帝在朝堂致哀;咸宁初年,得入太庙附祭。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从公志,则朕孰与谘谋?譬彼涉川,罔知攸济。
(2)古之哲王,钦祗国老,宪行乞言,以弥缝其阙。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若依从了您的志愿,那么我向谁去询问计策呢?就像徒步过河,不知从何处下水。(2)古代的圣明君王,钦佩恭敬国中老臣,效法他们的行动,征求他们的意见,来弥补自己的缺漏。
【解析】
10. 试题分析:“剖符作誓”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不要断开,“宗庙”作前句的状语,“副”另一陈述对象,前面的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剖符作誓”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不要断开,“宗庙”作前句的状语,“副”另一陈述对象,前面的断开。
11. 试题分析:汉兴三杰是韩信、萧何、张良。
12. 试题分析:晋武帝拒绝郑冲的致仕请求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元老重臣元老重臣,辅佐先帝有功,还有希望他能继续辅佐自己,光大帝业的考虑。(以偏概全)。
13.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惟”译为“若”,“孰与”译为“向谁”,“涉川”译为“过河”,“哲王”译为“圣明君王”,“祗”译为“恭敬”,“宪”译为“效法”。
参考译文:
郑冲字文和,荣阳开封人。出身贫寒低下,超越常人树立节操,清静恬适少有欲望,潜心研究经史,对儒学及百家之言有广博的研究。有资质声望,举动必定遵循礼仪,真率自守,不求取乡里人的美誉,因此州郡很久没有对他加以礼遇。等到魏文帝为太子时,访求推举微贱的人才,任命郑冲为文学(掌管教化之事的官),多次升迁为尚书郎,又出京补任陈留太守。郑冲以儒雅为美德,在职位上没有有才干有气度的声誉,吃蔬食,穿麻絮袍子,不谋求资财产业产,世人因此看重他。大将军曹爽引荐他任从事中郎,转任散骑常侍、光禄勋。嘉平三年,任司空。高贵乡公讲习《尚书》时,郑冲拿着经书亲自讲授,与侍中郑小同一起被赏赐。不久转任司徒。常道乡公即位,授他为太保,位在三司之上,封为寿光侯。郑冲虽然官级同宰相,但他不参与尘俗之事。当时文帝辅政,平定蜀国以后,命令贾充、羊祜等人分别制定礼仪、法律条令,都先向郑冲询问,然后再施行。
等到魏帝宣告禅让时,派郑冲捧策书。武帝登上皇位,任他为太傅,爵位进升为公。不久,司隶李意、中丞侯史光上奏书说郑冲、何曾、荀颢等人各自因为疾病,都应该免去官职。皇帝不准许。郑冲于是不再处理政事,上表请求辞官。下诏美言劝阻,又派人申明晓谕。郑冲坚决推辞,交上貂蝉印绶,诏书又不准许。泰始六年,下诏书说:“过去汉高祖凭藉知人善任,因而能平定天下,追述功勋,把美名归于三俊。于是与功臣剖分符节立下誓言,收藏在宗庙中,副本留在有关部门,以此昭明美德酬谢勋劳,从而保护辅翼王室。太傅寿光公郑冲、太保朗陵公何曾、太尉临淮公荀颢各自崇尚德行仁义,明智公允忠诚,辅佐先皇,光大帝业。朕很赏识他们。”
九年,郑冲又上表直言辞官。下诏书说:“太傅可以说是朝中的杰出老臣,是大家都敬仰的人。朕对于政道昏昧,很多事情尚未办好,汲取仰仗老臣的训诫,开导启迪朕,希望依赖臣下的美德,大事可定。而公屡次以年高病重为由,辞官告退。若依从了公的志愿,那么我向谁去询问计策呢?就像徒步过河,不知从何处下水。因此我不准许,到现在已经好几年了。建成了功业而不享受,这是品德高尚人的表现,成全别人的好事,是君子所要做的。如今听从他的意愿,以寿光公身份回宅第,地位如同太保太傅,在三司之上。公应当保养精神,保护阴阳调和,以享天年。赐给几案手杖,不必上朝。古代的圣明君王,钦佩恭敬国中老臣,效法他们的行动,征求他们的意见,以弥补缺漏。如果朝中有大事,都去向他们询问。”
第二年郑冲去世。皇帝在朝堂致哀,追赠郑冲为太傅,赐贵族用棺材,朝服,衣服一套,钱三十万,布一百匹。谧号成。咸宁初年,有关官吏奏报,郑冲与安平王司马孚等十二人都在太常寺设碑铭,在庙中附祭。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
杨炎正(宋)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①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 ①划地:依旧,还是。②南徐:今江苏镇江。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上阕开篇直言“离恨”,点明词作主题。采用比喻手法,将春夜话别的无尽离愁比作绵绵春雨,化无形为有形。
B.
“添得春江,刬地东流去”,二句承接前句,明写春雨使江水上涨东流,实写离愁绵绵不绝,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
C. “弱柳系船都不住”一句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写弱柳系不住离舟,尽管殷勤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离开,留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D. “鸣橹”指划船摇橹时发出的声响,“为君愁绝听鸣橹”一句描写了友人远行时耳听桨声,心中惆怅,因前程未卜而担忧,一个“绝”字写出朋友心事沉痛。
E. 上阕借“春雨”“春江”“弱柳”营造了伤感的离别气氛,将惜春之情与惜别之情相融为一,情感表达细腻动人。
15. 本词下阕与柳永《雨霖铃》下阕抒写离情运用的技巧有何异同?
【答案】14. DE 15. ①相同:都运用了 虚写(想象)、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离恨与思念。②不同:本词设想友人回望却有乱山遮隔,从对方着笔,表面写友人思“我”,实则一语兼言两者,把双方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柳词则是设想别后凄清 冷落的环境,以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离别后自己的孤独与对心爱之人的想念。
【解析】
14. 试题分析:D项,对词句的理解有误,“为君愁绝听鸣橹”描写了作者在朋友送行时听着朋友乘坐的小船摇橹声音越来越小,心生惆怅,表达了对朋友远行前途未卜的担忧,“绝”字写出的是作者的无限深情。E项,词中没有表现出惜春之情。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比较抒情方式的异同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明确抒情方式的类别,然后辨析,此题两首词下片都是虚写,但写的内容不同柳词是写景,杨词设想场面,结合这些整理作答即可。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此题注意借景抒情,借助想象抒情的方式。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既替余以蕙纕兮 (2). 又申之以揽茝。 (3). 剑阁峥嵘而崔嵬 (4). 一夫当关 (5). 万夫莫开。
第II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北大学者认为四大名著不适合儿童阅读,对此,一名高三学生撰文驳斥:四大名著何其大雅,负面影响何其微小,因其负面影响而放弃对四大名著的阅读有因噎废食之嫌。
②韩国在其境内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其实是火中取栗,非但无助于维护自身安全,反而使韩国沦为美国的棋子,并且承受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风险。
③内地奥运精英代表团表示对港澳同胞的关心和支持敬谢不敏,愿与港澳同胞共同分享奥运会的荣耀和欢乐。
④错误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对于别人曾经加之于你的伤害,如果没有犯而不校的气度,没有既往不咎的胸怀,是难以锻炼出一个人的宽容的。
⑤他在工作岗位上连续工作三天三夜,这期间两次在身体不适治疗后又回到工作岗位,最终因心劳日拙而病发。
⑥任务重,工期紧,条件艰苦是水电建设的显著特性,对此,征战江河数十载,在水电站建设中屡建奇功的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的员工们早已习焉不察。
A. ②⑤⑥ B. ①③⑤ C. ③④⑥ D. ①②④
【答案】D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腾讯集团主席马化腾在“道农沙龙”上发表了三个小时演讲,明确地表达了对移动互联网的态度:“它不只是一个延伸,而是一个颠覆。”
B.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中的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导致村落文化建设陷入乏人享用、乏人组织、乏人创造的困境。
C. 在地广人稀、遗迹分散的锡林郭勒草原和阿拉善沙漠戈壁上,活跃着一支由当地牧民组成的马背文物保护队和驼峰文物保护队。
D. 英国一所小学近日宣布,将不再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以降低老师们的工作压力,使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案准备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不只是”与“而是”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而是”改为“更是”或“而且是”。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乏人组织、乏人创造、乏人享用”。D项,“降低”与“压力”搭配不当,应改为“减轻”或“缓解”。
点睛:搭配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和其中的一个搭配不当。此题A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D项动宾搭配不当。
19. 下列是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拔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B. 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C. 近来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D. 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加庆典,深表歉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项,“特此通知”一般用于上级对下级,单位对职工。C项,“欠安”是对人生病的婉辞,不能用于自己。D项,“光临”是一个敬辞,对对方到自己这里来表示敬意,只能用于对方。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得超过15个字。
汉字,是炎黄子孙的骄傲,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__________?汉字的起源,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对象,__________。直到最近几十年,我国考古学家才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安阳殷墟甲骨文”及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资料显示,我国最早的汉字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及人类社会早期在陶器上面刻画或者8000多年历史。由此可见,_________。
【答案】 (1). ①汉字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 (2). ②但一直没能确定汉字的起源时间 (3). ③我国的汉字文化历史悠久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后文“营造浓厚阅读氛围”,第②空注意后面的“我国最早的汉字可以追溯到”,第③空注意前文“8000多年历史”。
21. 根据示例,概括下面“在一个组织中集体领导力理论示意图”所展示的结论。
结论1:文化的集体主义属性越高,该组织的高管团队越体现出集体领导行为。
结论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3:集体领导力与高管团队有效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结论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任务复杂程度越高,该组织的高管团队越体现出集体领导行为。 (2). 环境复杂程度在集体领导力对高管团队有效性影响过程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环境不确定性在集体领导力对团队有效性影响过程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能力。有图例可知,结论1论述的集体主义文化,结论3论述的集体领导力与高管团队的正相关系,由此可知,结论2应从“任务复杂程度”的角度表述,可仿照结论1组织答案;结论3可从“环境复杂度”“环境不确定性”两个角度,结合着图中的“+”“-”来表述集体领导力与高管团队有效性的调节作用。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四、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古人教育孩子信奉严父慈母,今人教育孩子有人主张严,有人主张爱,或二者兼而有之。其实一个家庭的教育理念绝不是一两个词语就能概括的,而且无论哪种看法,都是从父母的角度来考量的。如果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你觉得理想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为什么?
请结合你的自身经历或见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严父慈母--宽严有度的教育模式
曾几何时,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严父慈母,已经演变成了今天普遍流行的一种模式--严母慈父。父亲在家庭里承担的责任几乎缩减成了一项,赚钱养家。父亲们早出晚归,忙于生计。母亲们被迫在家庭里既当爹又当妈。观望四周,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是妈妈,陪孩子上兴趣班的是妈妈,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是妈妈,带领孩子出去游玩的还是妈妈。
教育,分开就是两个字,“教”和“育”。“教”的意思是“教孩子学会做人”,“育”的意思是“哺育和养育孩子”。男人和女人在家庭的分工也是上天安排好了的,男人管“教”,俗话说得好,“子不教,父之过。”,女人管“育”,母爱是伴随着孩子长大的。女人天生不适合“教”孩子,原因有三个。第一,女人是感性的动物,容易情绪化。如果心情好,孩子干什么都行。心情不好呢,孩子干什么都不行。所以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无法建立规则意识。第二,母爱是温柔似水的,而在教孩子做人时,非要严厉不可。所以现在的母爱变味了,伟大的母亲们很多都变成了母老虎,严厉过头,温柔不足。第三,父爱对于孩子的人生观,家庭观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母爱一旦越位,必然造成父爱的缺失。很多女人习惯了在家里当家,根本不让父亲插手孩子的教育,无形中降低了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父亲除了帮孩子减减压,扮下“慈父”,其它什么也做不了。在严母慈父的家庭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有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规则意识差,生活习惯不好,不怕老师,责任心不够,自私等等。
而正确的家庭教育模式,严父慈母的模式,具体是怎样的呢?用另一个词来解释严父慈母,就是“宽严有度”。什么是严呢?德行和责任的事情由父亲来严抓,因为这是做人的底线。具体要抓什么呢?一要树威信。父亲必需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说话算数,坚持原则。所以父亲在家里说话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如果说出来了,又做不到,实是自损威信。二要立规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孩子能在家里执行好家规,在学校,在社会上都是一个规则意识极强的人,也是一个有德行和责任的人。三要给支持。父爱如山,意味着父亲就是孩子的靠山。如果父亲能向孩子传递一种信念,不要怕,有爸爸在呢,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爸爸一定会支持你,孩子一定会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什么是宽呢?宽就是宽爱的意思。在孩子的能力和才华方面,由母亲来负责给孩子宽爱。具体怎么让孩子感受到母亲的爱呢?一,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有效的帮助。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信任和理解。三,孩子犯错时,给予包容和谅解。什么是度呢?度就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教育孩子,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凡事都严,是虐待,凡事都宽,是溺爱,宽严有度才是真爱。每件事情都有两个方面。比如说孩子是否主动写作业是德行和责任的问题,需要父亲严抓。作业写得好不好,是能力和才华的问题,需要母亲帮助。主不主动做家务是德行和责任的问题,需要父亲严抓。家务做得好不好是能力和才华的问题,需要母亲帮助。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在这样的严父慈母,宽严有度的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有做人的底线,有足够的爱和自由去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才华,长大后一定是个做人做事都优秀的孩子。
所以,如果母亲越位了,请赶快归位;父亲失位了,也请赶快归位。教育是不可逆的,孩子的成长只有唯一的一次,我们的人生也只有唯一的一次。没有人能替代我们重活一次,也没有可能让我们把孩子重新教育一次。为了不让人生留下遗憾,请扮演好每一个角色,其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当个好父亲或者好母亲。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的内容是教育子女的问题,备选的观点是“严”“爱”,这是父母的角度,还可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选取其中的一个角度立意行文即可。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最后从“孩子”的角度立意行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