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4.50 KB
  • 2021-06-04 发布

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备考卷(B)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 学年上学期高三期末备考卷 语 文(B)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 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汉字蕴含的美学 骆冬青 ①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 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这种对“文字”的共通感。汉字的诞生无从考据,可是, 从古人刻画的留痕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鲜活灵动的精神。这种精神凝聚在汉字中, 凝聚在书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中华民族一项最伟大的创造,无疑是汉字这 一文化符号。 ②身在中国文化浸润之中,却最容易忘记这一点。这是因为,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比起 来,似乎在文化形态的比较中,已经落了下风。黑格尔曾断言:“拼音文字自在自为地最具 智慧。”这表达了赤裸裸的西方中心主义,表现了一种傲慢与偏见。可是,这种观念,却被 一些现代中国文人所接受。这无疑是受一种进化论式的想法所支配,认为文字的发展要经历 四个主要阶段,即图画文字、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在这样的序列中,似乎清晰 地显示了一种文字所处的文化地位,最晚形成的表音文字自然属于最高级的文字。那么,汉 字处于什么位置? ③从文字的起源来看,即使是拼音文字,亦需以一定形体作为“符号”来展示“声音”。 也就是说,在根本意义上,形、音的合一,是所有文字必然的归宿。只不过,西方的拼音文 字是以“字母”为基本元素的,“字母”作为表音的基础,生成为“单词”,方才成为西方 语言书面表达的意义元素。汉字则不然。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曰:“仓颉之初作书也,盖 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注】而寖 多也。”这里,着重指出了“象形”的重要性。“文字”获得了一种哲学意义,作为“物象 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汉字”,与“字母”的不同在于,它是以 “形声相益”的复合形态出现的,从而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④所以,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汉字似乎完成了一种飞跃。但在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 的关联,并非是一种单线的进化,“图”进一步形式化,“画”进一步抽象化,从而使“字” 逐渐“象形化”“文字化”。也就是说,汉字,正如公认的,是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 于是人们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 ⑤从以上提到的关于文字形态的进化论思路来看,从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个序列, 选择一个恰当位置定义汉字,似乎最佳选择就是表意文字;若从“字母”来说,则西方“文 字”表音说似乎可通;但“字母”与中国“汉字”的地位明显不对等。“字”对应的是西方 的“词”,而西方的“词”难道不是“表意”的吗?所以,把汉字说成是一种表意文字是一 种概念错置,一种颇为荒唐的指称错乱。汉字的复杂性,却在这样的单线进化论中被忽视了。 ⑥汉字作为一种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其为人诟病处在“象形”。可是,正因为 “象形”,汉字才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属性,才衍生了世界上最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即书法。 汉字是一种具有文化丰富性的符号,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图画、象形、 表意、表音,这四种“文字发展阶段”,都智慧地凝结在“汉字”这种独特的符号之中,并 且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从而成为一种美学上的奇迹。汉字美学之提出,正在于汉字独具的 文化特质。在一些人看来的“落后”,却恰恰是汉字伟大的地方。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 【注】孳乳:繁殖、派生。 1.下列有关汉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现在人们已经无法从文献中准确得知汉字是如何诞生的,不过那些优美的汉字依然能带 给我们很多的想象和美感。 B.汉字的合形、音、义为一体让人们认定汉字是表意文字,形成这个观点是基于文字发展 的“图画、象形、表意、表音”四种阶段的观点。 C.汉字被诟病的原因是汉字的象形性,不过汉字的象形性使汉字这种文化符号具有独特审 美属性,衍生出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 D.《说文解字序》认为,汉字是以“文”“字”两种“形声相益”的关系出现的,这种关系 与根本意义上也是形音结合的拼音文字相同,因此,本文作者也认为汉字属于世界上最低级 的文字。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 项,曲解文意,“汉字是以 ‘文’‘字’两种‘形声相益’的关系出现的”错。原文第三节说,“‘文字’获得了一种 哲学意义,作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文字’”。所以, 原文提到作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汉字,其中“形声相 益”是指“字”而不是文和字的关系。并且,选项中说的“因此,本文作者也认为汉字属于 世界上最低级的文字”这一层意思在文中作者并没有提及。故选 D。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A.仓颉造字的传说体现了古人对文字创生的复杂情感,古人对写有文字纸张的尊敬、爱惜 之情表现了他们对文字本身惊怖、推崇、敬仰的感情。 B.从文字的起源分析,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区别在于汉字以“形声相益”的形态出现,因此 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C.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使得汉字蕴含美学,但中外所有人把汉字的美学当作落后的象征, 完全忽略了汉字因为其美学特质才得以长久发展的问题。 D.汉字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绝对是一次重大的飞跃,体现在此时的汉字特点是“图”更 加形式化,“画”更加抽象化,这些让文字更加的象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A 项,“古人对写有文字纸张的尊敬、 爱惜之情表现了他们对文字本身惊怖、推崇、敬仰的感情”理解错误。文中第一段,“古人 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这种对‘文字’ 的共通感”,所以,原文说的是“古人对文字的创生”是“惊怖和景仰”,古人对“字纸” 的共通感是“敬惜”。选项的表述没有分开说,而是把两者放在一起笼统说了。C 项,“但 中外所有人把汉字的美学当作落后的象征”错误。原文,“汉字作为一种合形、音、义为一 体的文字,其为人诟病处在‘象形’”“在一些人看来的落后,却恰恰是汉字伟大的地方” 中的“落后”指汉字的象形,不失汉字蕴含的美学;原文说的是“在一些人看来”,选项说 成是“中外所有人”,范围扩大了。另外,选项说的“汉字因为其美学特质才得以长久发展 的问题”在文中找不到依据。故选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拼音文字的“字母”,生成表意的“单词”,“单词”与汉字的“字”功能对等,有些 人把汉字的“字”与拼音文字的“字母”对等是错误的。 B.汉字的产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这种创造的过程现在还保存 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C.“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是说仓颉造字时首先是按照事物的特征画出形体,这就是所谓 的 “文”,这是“物象之本”,是造字的重要方法。 D.汉字能够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是把图画、象形、表意、表音等内容 智慧地凝结在一起,并能够自由自在表达的文化符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 项,曲解文意,“这种创造的过程还 保存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的意思是说,汉字的精神(汉字蕴含 的美学)保留在了古人刻画的留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而不是汉字的创造过 程保存在其中。故选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历史与我何干”的心态、诋毁英烈的谣言,背后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危险心态。历史虚 无主义的危害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否定中国历史和现实,否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 人物;二是宣扬我们民族的文化不及西方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的沉渣泛起,进一步凸显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正因为 形势严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要有一种阵地意识。 如何守护好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南京市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 等为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加大了对历史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 成倍增加,有效地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的作用。 整个社会应该形成一个保护、开发、传承爱国主义遗产的良好循环。加大公共投入,增 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美化、展品创新、纪念品开发等环节,都要突出 教育功能,要让参观者在浸润式的环境中感知感受、认知认同爱国精神。 (摘编自蒋芳《守好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 材料二: 您觉得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什么作用? 你通过什么渠道了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选) (资料来源于网络) 材料三: 在讲好爱国故事这一点上,目前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困扰。 “看不懂”“靠自悟”的现象,在一些传统的文物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中普遍存在。 有的展览多年不变,有的解说艰涩难懂,有的摆放山寨文物,等等。这样,很难让公众尤其 是青少年感知爱国故事、历史文化的魅力。 有的爱国主义教育仅停留在参观旧址、实物和照片及其他文献资料,跟不上时代脚步, 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探索,很难有时代感;有的爱国主义教育简单拼凑,打造不出品牌特色。 讲解方式千人一面,讲解员队伍建设问题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一大难点。 (摘编自张璇《警惕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失能”》) 材料四: 目前,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较为滞缓的建设速度不相匹配,已成为 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我们应该多方位做好延伸和保障工作,提升爱国故事的影响力和传 播力。 一方面要加大免费开放的力度,突显其教育价值,并保障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切实到位, 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自 2008 年起,国家要求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向公众免费开 放。记者了解到,免费开放补助经费多年没有增加,而场馆陈展及建设现代化水平高,对科 技手段、现代化设备设施依赖程度深,导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金吃紧。 另一方面要丰富基地构成类型,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要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深 入人心,就要融入到人们生活中去。文物博物类、革命历史纪念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传统 基地构成模式,还可增加风景旅游区类、科学技术观念教育类、劳动实践体验类基地,尤其 应该多建设一些改革开放成果教育类基地,如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科研基地, 让大家感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摘编自滕军伟《讲好爱国故事,发力何处》)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3 分)( ) A.有人认为“历史与我何干”,有人诋毁英烈,其实质是历史虚无主义在作祟。对这些人 更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B.在守护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方面,南京做得不错,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战役 纪念馆等都发挥了有效作用。 C.既要加强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又要丰富基地构成类型,只有增加风景旅游区类 等基地,这样才可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D.网络调查显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了解爱国人物与事例,加强爱国情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 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 重点,联系文章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进行比对分 析,找出选项内容与材料具体内容的区别,且要注意题干要求。C 项,“只有增加风景旅游 区类等基地,这样才可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表述错误。“只有……才……”不符合原文关系, “只有……才”表示条件关系,且条件唯一,而材料四中说“……还可增加风景旅游区类、 科学技术观念教育类,劳动实践体验类基地……”,“增加风景旅游区类等基地”,说明“增 加风景旅游区类等基地”并非唯一条件。故选 C。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如果在环境美化、展品创新、纪念品开发等环节突出了教育功能,那么就能够让参观者 感知感受、认知认同爱国精神。 B.他人介绍、学校组织参观、媒体宣传是公众了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主要途径,参观人 数越多,基地的影响力可能越大。 C.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普遍存在的“看不懂”“靠自悟”现象,使其很难达到对公众的爱国 主义教育目的。 D.材料三指出了我国目前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的诸多问题,材料四则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准确解读文本, 对文章所述的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并将选项和原文相关语句加以比对,明确 选项在设题方面的陷阱。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是”,需逐一比对分析。A 项,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讲“环境美化、展品创新、纪念品开发 等环节,都要突出教育功能,要让参观者在浸润式的环境中感知感受、认知认同爱国精神”, 突出了教育功能,也不一定“让参观者感知感受、认知认同爱国精神”。C 项,“爱国主义 教育基地”错,联系材料三看,原文是讲,“看不懂”“靠自悟”的现象,在一些传统的文 物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中普遍存在。所以,应该是“一些传统的文物博物馆、革命历史 纪念馆”普遍存在的“看不懂”“靠自悟”现象,使其很难达到对公众的爱国主义教育目 的。D 项,“材料四则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错,从材料来看,材料四所提出的 方法如加大免费开放的力度等并不是针对材料三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的诸多问题,材 料三提出的困扰主要是“看不懂”“靠自悟”“跟不上时代脚步”“没有品牌特色”“讲 解员队伍建设”等。故选 B。 6.当前,应当怎样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6 分) 【参考答案】①加大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②解决爱国主义 教育基地存在的困扰;③加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速度;④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 开放的力度;⑤保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费投入,及使用切实到位;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基 地构成类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 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 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本题要求回答,“当前,应当怎 样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从材料一看,“整个社会应该形成一个保护、开发、传承 爱国主义遗产的良好循环。加大公共投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可知 “加大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是要做到的一个方面。从材料 三看,在讲好爱国故事这一点上,目前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困扰,那解决这个困扰就 是需要的做法之一。材料四告诉我们,目前,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较为 滞缓的建设速度不相匹配,已成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我们应该多方位做好延伸和保障 工作,提升爱国故事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那么,加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速度,又是要 做到的一点。文中的“一方面要加大免费开放的力度,突显其教育价值,并保障经费的投入 与使用切实到位,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丰富基地构成类型,提高爱国主 义教育的实效性”,本身就指明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方法和措施——加大爱国主 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的力度和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构成类型。分点概括作答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且将蚕豆伴青梅 钟芳 ①宋人舒岳祥在《小酌送春》中写道:“莫道莺花抛白发,且将蚕豆伴青梅。”描绘的 是古人用蚕豆伴青梅,煮酒咏诗的情景。手捧一碗香蚕豆,一颗一颗纳入口中,绵软甜爽的 感觉在味蕾弥散,让人回味隽永绵长。 ②蚕豆是一种有灵气的庄稼。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豆荚状如老蚕,故名蚕豆。” 孩童时的乡村,成排成行的蚕豆苗漫生在墙角沟边、田间垄上。疏密的叶片间,悄悄地绽开 白底黑边的小花,近看好似无数睁开的眼睛闪着清澈的光芒,远看仿佛千万只漂亮的蝴蝶飞 舞在藤蔓间,令人赏心悦目。花开数天凋谢后结出一串串青青的豆荚,像青蕉,似佛手,煞 是可爱。此时的蚕豆最为鲜嫩,大诗人杨万里曾写道:“翠荚中排浅碧珠,甘欺崖蜜软欺酥。” 翠嫩如碧玉的蚕豆用来炒菜最为适宜,入口酥绵,鲜嫩清甜,别有风味。 ③记得小时候,我很喜欢挎上篮子跟着母亲去摘蚕豆。轻轻抓住蚕豆秧,朝着豆荚生长 的反方向顺手一拉,便能轻松掰下蚕豆荚。新鲜的蚕豆又嫩又脆,那可是孩子们的天然美食。 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摘下一角蚕豆,撕开荚皮,往嘴里一丢,那清甜的气息立刻在舌尖弥漫。 正如汪曾祺先生所写的那样:“只一掰就断了,两三粒翠玉般的嫩蚕豆舒适地躺在软白的海 绵里,正呼呼大睡,一挤也就出来了,直接扔入口中,清甜的汁液立刻在口中迸出,新嫩莫 名。回到家,母亲剥好蚕豆,用井水淘洗干净,放入锅中蒸煮,煮熟后的蚕豆甜中带糯。母 亲用细线把一颗颗熟豆串起来,呈佛珠的样子,长的是项链,短的是手链。我常常把蚕豆项 链挂在脖子上,与小伙伴们嘻嘻哈哈地比着谁的蚕豆项链长、豆子大。想吃时就你拽我一粒, 我摘你一颗,放进嘴里解馋晚上睡觉时我也不肯把蚕豆项链拿下来,第二天早上起床,蚕豆 被压扁了也舍不得扔,继续吃。如今回想起来,仍然齿舌生香,美好的滋味荡漾在心间。 ④蚕豆是一种大众美食,不管是婀炒炸看,样样皆宜。如把外面的一层皮剝掉,里面的 青青的豆瓣更加水嫩,可与鸡蛋、韭菜、蒜苗、成菜、火腿、笋片等或烧或炒,也可做汤, 吃进嘴里一股清香,是妙不可言的美味。清代饮食名谱《随园食单》中记载:“新蚕豆之嫩 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随采随食方佳。” ⑤鲁迅先生在《社戏》里,一群小伙伴搭船去邻村看社戏,夜半船过六一公公的蚕豆地, 孩子们纷纷上岸偷摘蚕豆,然后就在船上生火,用河里的清水将蚕豆煮熟,用手夹着撮盐吃。 在先生的心目中,这盐撮清水蚕豆的味道胜过母亲下厨炒的蚕豆。相比较,我最喜欢的是母 亲的葱花蚕豆,热锅下油,倒入蚕豆翻炒,抓一把葱花扔进去,翻两下,直到豆皮起皱才出 锅。炒出的蚕豆,碧嫩鲜香,入口酥软,是极有特色的家常下饭菜。 ⑥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大多短暂,鲜蚕豆吃不几天,就会渐渐老去,正如《蚕豆谣》所云: “蚕豆青,蚕豆黄,青的嫩,老的黄,由青转黄太匆忙。”这时的蚕豆另有一番风味,可以 做炒豆子。把蚕豆放进大铁锅里不停地翻炒,炒到外皮黄黄的,散发出一种诱人的香味即止, 嚼起来,嚙喘作响,香脆无比。更有手巧的,还将蚕豆泡了,拿剪刀,很细致地一一剪花, 做成油炸兰花豆,味道更胜一筹,是不少人儿时的美好回忆。 ⑦“田家豆熟逢蚕月,小荚丛生竟类蚕。熟后香葆千颗脱,餐来茧果十分甘。”如今每 到蚕豆飘香的时节,我总要抽时间回故乡看看。母亲也总忘不了要我带些新鲜碧绿的蚕豆回 城,让我在喧哗的都市也能享受到这原生态的乡野美味。 (有删改) 7.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从蚕豆的观赏价值写到其实用价值,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蚕豆的深情。 B.本文大量引用诗文名句及《本草纲目》等文献,增添了文章典雅的韵味。 C.第⑤段回忆母亲做葱花蚕豆,采用动作描写、视嗅味多感官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 D.本文标题极富意蕴,借蚕豆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隐喻作者对人生短暂、虚无的理性思 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 项,“隐喻作者对人生短暂的、 虚无理性思考”错误,“且将蚕豆伴青梅”引用宋人舒岳祥在《小酌送春》诗中的句子,表 达作者对蚕豆的喜爱,对故乡生活、童年趣事的怀念。故选 D。 8.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记叙了摘蚕豆、做蚕豆、吃蚕豆的往事;②表现了蚕豆脆嫩清甜的美味;③ 承接上文杨万里的诗句;④引出下文进一步写蚕豆是一种大众美食。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段落的作用的能力。本文第三四段回忆自己曾经与母亲摘蚕 豆、吃蚕豆的情景是插叙,“记得小时候,我很喜欢挎上篮子跟着母亲去摘蚕豆……那清甜 的气息立刻在舌尖弥漫”写摘蚕豆;“回到家,母亲剥好蚕豆,用井水淘洗干净,放入锅中 蒸煮,煮熟后的蚕豆甜中带糯。母亲用细线把一颗颗熟豆串起来,呈佛珠的样子,长的是项 链,短的是手链”写做蚕豆;“我常常把蚕豆项链挂在脖子上……美好的滋味荡漾在心间” 写吃蚕豆,记叙了童年往事。文中“新鲜的蚕豆又嫩又脆”“清甜的汁液立刻在口中迸出, 新嫩莫名”“仍然齿舌生香,美好的滋味荡漾在心间”等句子写出了蚕豆脆嫩清甜的美味。 这两段写出了蚕豆“甜中带糯”“齿舌生香”的美好味道,充实了文章内容,让作者回忆蚕 豆的美味和蚕豆寄托的情感更真实可感。蚕豆的美味承接上文“大诗人杨万里曾写道:‘翠 荚中排浅碧珠,甘欺崖蜜软欺酥。’翠嫩如碧玉的蚕豆用来炒菜最为适宜,入口酥绵,鲜嫩 清甜,别有风味”,引出下文“蚕豆是一种大众美食,不管是焖炒炸煮,样样皆宜”。 9.文章借写蚕豆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6 分) 【参考答案】①蚕豆味美:对蚕豆的喜爱;②童年趣事:对童年生活的怀念;③故乡生活: 对故乡的眷恋;④母亲陪伴: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恩;⑤惦记蚕豆:对原生态乡野美味的向往。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文中“新鲜的蚕豆又嫩又脆”“清甜的汁液立 刻在口中迸出,新嫩莫名”“仍然齿舌生香,美好的滋味荡漾在心间”等句子写出了蚕豆脆 嫩清甜的美味,表达作者对蚕豆的喜爱之情;“我很喜欢挎上篮子跟着母亲去摘蚕豆。轻轻 抓住蚕豆秧,朝着豆荚生长的反方向顺手一拉,便能轻松掰下蚕豆荚”“我常常把蚕豆项链 挂在脖子上,与小伙伴们嘻嘻哈哈地比着谁的蚕豆项链长、豆子大。想吃时就你拽我一粒, 我摘你一颗,放进嘴里解馋”等句子描述作者童年趣事,描述童年时故乡的生活,表达对童 年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眷恋;“如今每到蚕豆飘香的时节,我总要抽时间回故乡看看。母 亲也总忘不了要我带些新鲜碧绿的蚕豆回城,让我在喧哗的都市也能享受到这原生态的乡野 美味”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恩,对原生态乡野美味的向往。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 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 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御史孔儒清 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 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 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 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 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 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 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闻母丧,立出, 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为 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继宗欲宽之而无由。一日送月俸至命 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由是十人 者获释。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及拆 卷, 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人服其鉴。 (选自《明史·杨继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 继宗/愿捐俸代偿/ B.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 继宗/愿捐俸代偿/ C.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 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D.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 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量之”的含义是“称量一下俸银的重量”,动宾结构 完整;“溢原数”意思是“超出了原数”,动宾结构完整,故排除 B。“悟……之由”意思 是“明白了……的原因”,动宾结构和含义都完整,故排除 A。“将具实以闻”意思是“他 准备据实上报”句意完整,“以闻众惧”不合逻辑,句意不通,故排除 D。故选 C。句子翻 译:有一天,朝廷把他的月俸银送到,他让人称量一下,超出了原数,再量别的官吏俸银, 也都如此,因此明白了仓吏缺粮的原因。他准备据实上报,众人恐惶不安,请求杨继宗,甘 愿捐出俸禄代替仓吏们赔偿。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 分)( ) A.进士,科举时代经过殿试考取的人叫进士,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进士及第的 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刑部,是封建时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长官为刑部尚书。其 他五部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工部。 C.中官,即宦官,通称太监,是古代被阉割后再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的男性官 员,宦官本为内廷官,不能干预朝政,但历史上也有宦官专权的事实。 D.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州府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因在秋天的八月举行,故又 称秋闱,乡试考中的叫贡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D 项,“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 州府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有误,明清两代乡试应是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考中 为举人。故选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杨继宗尊师重教,成效突出。任嘉兴知府时,他大力兴办地方学校,要求八岁的孩子都 要入学,对学官以礼相待,形成了教师文人学者竞相劝勉、文化教育繁荣兴盛的局面。 B.杨继宗为民说话,得罪权贵。御史孔儒清查军队,却把多位里老杖死,杨继宗张贴告示 调查此事,惹怒孔儒,杨继宗又当面职责孔儒越职行事,让孔儒非常恼恨。 C.杨继宗为官清廉,抵制腐败。任嘉兴知府时,他的官署和住所很简朴,平时不爱金钱, 宦官路过他那里,向他要钱,他只送了普通物品,要金子则要求对方出具收据,巧妙地拒绝 了宦官。 D.杨继宗慧眼识才,很有远见。他监察乡试时,发现两份优秀试卷,非常郑重和高兴地说 这两位考生将都是天下的一流人才,后来,这两位考生相继考中状元,人们佩服他有眼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C 项,“宦官路过他那里,向他要钱,他只 送了普通物品”有误,从文中来看,“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 发牒取库金”,意思是“经过嘉兴的太监,杨继宗只拿菱角、芡实和历书送给他们。太监们 索要钱财,杨继宗当即发出公牒领取府库金银”,可见赠送物品在前,宦官要钱在后。故选 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 (2)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 【参考答案】(1)临行前,他突然闯入府衙,打开杨继宗的箱子察看,里面只有几套破旧衣 服。孔儒惭愧地离去。 (2)他多次与太监张庆意见不合,张庆哥哥张敏在司礼监,经常在宪宗面前诋毁杨继宗。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得分点:(1)濒,接近,临近;发,打开;敝衣数袭, 定语后置,应为“数袭敝衣”,翻译为“几套破旧衣服”;袭,量词,件。(2)数,多次; 中官,太监;忤,意见不合;毁,诋毁。 【参考译文】 杨继宗,字承芳,是阳城人。天顺初年考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成化初年,因为王翱 的推荐,升任为嘉兴知府。(杨继宗赴任时)仅用一个仆人跟随,官署书斋也都清朴无华。 他生性刚正廉洁孤独冷峭,没有人敢冒犯。他经常召集当地的老人询问民间的疾苦,替他们 解除。又大力兴办社学。民间有年满八岁不上学的子弟,则要处罚他们的父兄。杨继宗总是 以宾客之礼接待学官。教师、学者竞相劝勉,文化教育事业兴盛发达。御史孔儒来嘉兴清理 军籍,各里老人多被鞭挞而死。杨继宗张榜公告说:“有被御史杖责致死的,到府衙来报告 姓名。”孔儒十分恼怒。杨继宗去拜见他说:“治理百姓有一定的规矩。您只管剔除奸邪和 弊病,劝勉和惩治官吏。如果挨家挨户稽查核实,则是相关政府机构的事,不是御史的职责 范围。”孔儒无法与他争辩,但心中深为忌恨。离开嘉兴前,孔儒突然闯入府衙,打开(杨 继宗的)箱子查看,里面只有几件破旧衣服罢了,孔儒羞惭地离开。经过嘉兴的太监,杨继 宗只拿菱角、芡实和历书送给他们。太监们索要钱财,杨继宗当即发出公牒领取府库金银, 说:“钱都在,请给我印券。”太监吃惊得不敢接受。杨继宗进京觐见,汪直想要见他,他 却不肯。明宪宗问汪直:“朝觐官中谁廉洁?”汪直回答说:“天下不爱钱的,只有杨继宗 一个人罢了。”九年任满,杨继宗被破格升迁为浙江按察使。杨继宗多次与太监张庆意见不 合,张庆的哥哥张敏在司礼监做官,经常在皇帝面前诋毁杨继宗。宪宗说道:“(你说的) 恐怕就是那个不要一文钱的杨继宗吧?”张敏惶恐不安,写信给张庆说:“好好对待杨继宗, 皇上已经了解这个人了。”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杨继宗立即离任出发,来到驿亭下,将官 署中的器物全部登记交付给官府。只带着一个仆从、几卷书回家。杨继宗极力维持风纪节操, 而且心肠慈厚。他任浙江按察使的时候,有十余名仓库官吏因短缺库粮被关在狱中,以至于 卖掉子女赔偿。杨继宗想从宽处理他们,却没有理由。有一天,朝廷把他的月俸银送到,他 让人称量一下,超出了原数,再量别的官吏俸银,也都如此,因此明白了仓吏缺粮的原因。 他准备据实上报,众人恐惶不安,请求杨继宗,甘愿捐出俸禄代替仓吏们赔偿。十余名仓吏 因此获释。杨继宗曾监考乡试,得到两份好考卷,便身着朝服一再拜天道:“这二位考生必 当为天下人才之魁,我为朝廷得人才而祝贺。”等到拆开考卷,知道二生为王华、李旻,后 来两人果然相继考中状元。人们因此佩服杨继宗有眼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 分)( ) 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B 项,“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说法错误。 “烟霞”,泛指山水、山林;“去”,离开;“吟辞宿处烟霞去”的意思是诗人辞别宿处的 山水胜景离去,并不是指“烟霞散去”。故选 B。 15.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是如何写景的。(6 分) 【参考答案】①视听结合。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 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② 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 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静谧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 ③反衬(或“对比”“衬 托”)。“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比,呼 应尾联末句,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视听结合的角度看,“竹户 半开”,是写竹编的门半开半掩,“松枝静霁鹤初还”是写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 刚飞回停歇;这些都是诗人所见之景,是视觉描写。“钟未绝”是写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 是诗人所听之声,是听觉描写。颈联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 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看,颈联描写了半掩的竹门、隐隐回荡在山 间的寺院晨钟、雨后苍翠宁静的松林、刚刚飞回的白鹤,描绘出一幅静谧清幽的山林晨景图。 结合尾联“明朝一倍堪惆怅”看,诗人想象着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再结合颈联对山 中美景的描写,可见,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眷恋之情。从对比的角度看,颈联中 选取的诗歌意象“松”和“竹”都象征高洁、坚贞,“鹤”象征着隐逸、闲适、淡泊;雨后 的松枝宁静苍翠,半开的竹门清雅可爱,“初还”的白鹤飘逸恬淡,这些都与“暂息劳 生”“机虑又相关”的自己形成对比,反衬出自己在尘世间劳碌奔走的辛劳。这一联也呼应 了尾联中诗人想象明天离别时心情一定“堪惆怅”,只能在尘俗中回望此山的内容,表达自 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表达过去之事已无法挽回,但未来仍有希望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 (3)《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列举事物,形象地表现了 “小年”的短暂寿命。 【答案】(1)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2)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3)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解析】此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1)注意题干“过去之事已无法挽回,但未来仍有 希望”的语意提示,要在理解“谏”含义的基础上正确书写,注意“已往”的写法;(2)注 意题干“山光水色”的提示,注意“潦”“暮”等字的写法;(3)注意题干“‘小年’的短 暂寿命”的提示,注意“晦朔”“蟪蛄”等词语的正确书写。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石景林景区内石峰如林,随处可见的是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在绿树的掩映下,在湖水 的环绕间,山石或连绵成丛,或孤峰挺立;在大自然的 之下,一块块普通的石头以栩 栩如生的造型,为慕名而来的游客们 精彩、书写神奇。徜徉其间,只见湖泊石峰、幽 洞、峭壁、曲径、小溪、藤蔓芳草组成各种奇观异景,令人 。 石景林的岩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看不到数百米厅堂式的大溶洞,也见不到 的钟 乳石、石笋。这里的溶洞通常都不算太大,一般宽只有几米,长十多米。溶洞有“几多”, 即天窗多、出口多、一线天多、敲之咚咚响的乐石多。由于洞道断续延伸方向多变的缘故, 人在洞中穿梭仿佛进了迷宫,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石景林地处南亚热带,地表水及地下水丰富,景区内的水池因而常年不竭。 ( ),水中倒影点点,美不胜收。 节假日期间,能歌善舞的壮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相聚在石景林内,以歌会友,摆台打擂, 绣球抛飞,为游客打造出浓郁的壮族风情文化盛宴。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鬼斧神工 再现 眼花缭乱 琳琅满目 B.巧夺天工 呈现 眼花缭乱 纷繁芜杂 C.鬼斧神工 呈现 目不暇接 琳琅满目 D.巧夺天工 再现 目不暇接 纷繁芜杂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 精巧。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根据语境说的是“大自然”, 应选择“鬼斧神工”。再现:(过去的事情)再次出现。呈现:显出;露出。根据语境没有 再次之意,应选择“呈现”。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眼花缭乱:眼睛看 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根据语境说的是“奇观异景”的美,应选择“目不暇接”。 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纷繁芜杂:指多而复杂,没有条理。根据语境形容的 是“钟乳石、石笋”,应选择“琳琅满目”。故选 C。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因为洞道断续延伸方向多变,人仿佛在洞中穿梭进了迷宫。 B.由于断续延伸方向多变的洞道,人在洞中穿梭仿佛进了迷宫。 C.因为洞道断续延伸方向多变的缘故,人在洞中穿梭仿佛进了迷宫。 D.由于洞道断续延伸方向多变,人在洞中穿梭仿佛进了迷宫。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 项,“仿佛”的语序不恰当。B 项,语句侧重 点不当,根据语境,此句侧重点为原因,而非“洞道”。C 项,句式杂糅,可删去“的缘故”。 故选 D。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特别在雨季,在水面之上可见一座座大小峰浮现着,整个石林像假山在巨型池塘中 B.特别在雨季,可见一座座大小峰浮现在水面之上,整个石林如同巨型池塘中的假山 C.特别在雨季,可见一座座大小峰出现在水面之上,整个石林像假山在巨型池塘中 D.特别在雨季,可见水面上出现一座座大小峰,整个石林如同巨型池塘中的假山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从词语的表现力来看,用“浮现”要 比“出现”贴切,排除 CD 两项。从语言的连贯性看,“在水面之上”修饰的应该是“大小 峰”,而非“可见”,由此可排除 A 项。故选 B。 20.阅读下面这则消息,写一段评语。要求: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 80 个字。(5 分) 新华社北京 11 月 20 日电 今年是希望工程实施 30 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寄语希望工程。他指出,在党的领导下,希望工程实施 30 年来, 聚焦助学育人目标,植根尊师重教传统,创新社会动员机制,架起了爱心互助和传递的桥梁, 帮助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家庭青少年圆了上学梦,成长为奋斗在祖国建设各条战线上的栋梁之 材。希望工程在助力脱贫攻坚、促进教育发展、服务青少年成长、引领社会风尚等方面发挥 了重要作用。截至 2019 年 9 月,全国希望工程已累计接受捐款 152.29 亿元,资助家庭经济 困难学生 599.42 万名,援建希望小学 20195 所。 【参考答案】希望工程是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集中体现,让孩子不再因贫穷而失去学习的 机会。教育是立国之本,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孩子心中播下读书的种子,就是播 种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此语段 主要讲了什么,梳理材料内容可知,主要说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希望工程 30 年来的工作给 予了肯定。肯定“希望工程帮助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家庭青少年圆了上学梦,成长为奋斗在祖 国建设各条战线上的栋梁之材。”;肯定“希望工程在助力脱贫攻坚、促进教育发展、服务 青少年成长、引领社会风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此则消息还用具体数字说了希 望工程资助孩子的具体做法。由此来看,点评要对希望工程进行赞扬。点赞希望工程能够集 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让孩子享受到教育的机会,继而也会在孩子心中播下感恩和希望的种 子。总之,点评要到位,要理解“希望工程”的意义在哪里。答案不固定,言之成理即可。 注意字数限制。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童书分级一方面有助于孩子在儿童阶段就养成阅读爱好的习惯,另一方面,① _____________。通过精细化,可以使孩子通过吸收文化知识获得更快的成长速度和更广的 成长空间。分级阅读,可以按照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智发育程度为儿童提供科学的阅读 计划。如果按照心理学和儿童发展的科学来判断儿童阅读分级必要性的话,② _____________,因为儿童的身心差异较大,特别是婴儿时期,差一两个月就会有明显的认 知上的不同。③_____________,容易造成阅读压力,让儿童丧失对阅读的兴趣和信心。 【参考答案】①有助于儿童阅读精细化 ②年龄越小越适用 ③如果不分级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补写句子的能力。本段文本介绍了“童书分级”的问题。根据文本“童 书分级一方面有助于孩子在儿童阶段就养成阅读爱好的习惯”“通过精细化,可以使孩子通 过吸收文化知识获得更快的成长速度和更广的成长空间”可知,第一处语境应该填写:有助 于儿童阅读精细化;根据文本“如果按照心理学和儿童发展的科学来判断儿童阅读分级必要 性的话”“ 因为儿童的身心差异较大”可知,第二空语境应该填写:年龄越小越适用;根 据文本“因为儿童的身心差异较大,特别是婴儿时期,差一两个月就会有明显的认知上的不 同”“容易造成阅读压力,让儿童丧失对阅读的兴趣和信心”可知,第三处语境应该填写: 如果不分级。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以上材料触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材料的核心概念是“语言”。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千差 万别,缤纷斑斓。“语言”既是包罗万象的生活元素,又是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能,具有丰富 厚重的意蕴。作文要求以“语言”为关键词,引发考生思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 写作空间。围绕“语言”这个核心概念,材料的三行文字从三个层面引导考生展开联想,打 开思路。首先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通过“花解语,鸟自鸣”的生动画面,触发考生想象, “处处”强调“语言”的普适性和广泛性。接着,从语言的基本功用出发,阐述语言与世界 之间的关系,所举例子从有形与无形、有声与无声、艺术与科技等维度,展示人类文明所构 建的语言体系。最后,引导考生思考并把握作文的立意方向和表达重点,从生活、生命、文 明等角度,指出“语言”的意义和价值。从材料的关键词看,“语言”主体有大自然语言、 人类的语言,有生活语言、艺术语言、科技语言;“语言”意义和价值可写丰富生活、演绎 生命、传承文明……考生写作自由度大,可根据个人的感悟思考及写作特长,或记叙或议论 或抒情,自由选择,施展才华。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选择何种“语言”对象,行文要注意两 点:一是选择角度宜小巧,便于集中笔墨、深入开掘,避免立空乏粗浅;二是行文中一定要 紧扣“语言”来写。比如,选择写花鸟如何丰富这个世界或日常生活,要扣合其“语”和 “鸣”来写;写音乐和雕塑如何创造独具魅力的艺术世界,也要扣紧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来写, 这样才符合作文的命意。 参考立意:1.语言传递生活之美。2.多种语言(有声的、无声的、自然的、人类的)丰 富了生活。3.个性的语言表达传递生活的独特的理解和感悟。4.语言带来对生命价值、意义 的感悟。5.特定情境下,语言体现亲情友情等。6.文学语言(诗歌、戏剧、小说)传承了国 家、民族(和世界)文化。7.艺术语言(雕塑、电影、绘画)表达艺术家对生命的理解,对 艺术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