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学段
测试卷
语 文
总分:100 考试时间:12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
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的重要人
物,道理在哪里呢?
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
轼一方面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无论是他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
守立场,还是其他许多言行,都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
识分子均无不同。但苏轼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另一面。这另一面才
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
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
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
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纷扰的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
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
做到的。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
并不觉重压,那么苏轼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有多谈,却更感沉重。这种整个人生空漠
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尽管不是那么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
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
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
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
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
最合苏轼的标准了。直到苏轼这里,陶潜才被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步,千年以来,陶诗就
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在散文《方山子传》中,苏轼表达了不要富贵,不合流俗的愿望。在当时的“太平盛世”,
苏轼却憧憬这种任侠居山、弃冠服仕进的“异人”,不也如同他的诗词一样,表达着一种独特
的人生态度么?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
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
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王船山最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了苏轼这一
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 2 -
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
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到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
凉之雾遍被 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
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苏轼的文艺成就并不高,但他在文艺史上却影响巨大,是美学史的重要人物,是中国后
期封建社会文人最喜爱的对象。
B. 苏轼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表明了他忠君爱国、谨守儒家思想等特点,这与后代
很多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并没有什么不同。
C.苏轼表达的退隐思想,并不是对政治的退避或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社会的退避
和对人生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D.苏轼自觉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传达出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
所 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阐述了苏轼既忠君爱国又要求彻底解脱这两个方面的思想特征,并由此指出,苏轼的
独特性在于后者而并非前者。
B.作者围绕苏轼的美学意义这一核心话题,深入挖掘了苏轼诗文中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
的内涵,并指出其对后世影响。
C.作者列举《方山子传》,是为了说明苏轼在散文中表达的这种不合流俗的愿望与他在诗词
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具有一致性。
D. 作者提到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是为了说明苏轼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秩序,否定了封
建社会制度,从而体现其思想的先驱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正是因为苏轼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比前人都要更深刻更沉重,所以他才会表达出对社会的
退避和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怀疑。
B.苏轼将儒、道、佛各家思想相结合,在美学上追求朴实平淡,在生活态度上退避社会,具
有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意味。
C.如果没有苏轼对陶渊明的肯定与褒扬,把陶渊明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位,陶渊明的诗也
许会以另外一番面貌流传。
D. 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后期封建美学影响深远,这一影响在元画、元曲、明中叶
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及《红楼梦》中都有所体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1 分)
钱穆: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
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读书治学始终充满一种理想和激
情,一种民族情怀。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曾说:“他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个子不高,
但神定气足,尤其是双目炯炯,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所长傅斯年认为史学就是史料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
的事业。这种思想在历史学界有很大影响,并得到政府支持。但是钱穆却坚持自己的理想,
做贯通的历史。他在北京大学争取到一人把一门通史课讲完,其目的就是要说明历史应该是
- 3 -
能融会贯通的,而不仅仅是考证史料,更重要的是他要说明中国历史是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模
式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它并对它保持信念。通过多次备课和讲授,钱穆终于将上
自太古,下至清末贯通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钱穆的民族情怀也贯穿在平时的生活
中,在他初入北平,进燕京大学讲课时,就对校方用英文字母给教学楼命名表示不满。在他
的提议下,燕京大学把外国名字均改为中国名字,也有了以钱穆名字命名的穆楼。据说,今
天北京大学校园内的未名湖,也是钱穆命名的。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钱穆随学校南迁。学校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西南联
合大学。生活一度非常艰苦,钱穆曾和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四人合住一屋。在西南联合大
学,钱穆继续讲授中国通史课程,局面更胜以前。著名历史学家、后来曾师从钱穆的严耕望
讲述当时盛况:“校外旁听者争坐满室,先生上讲坛,须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也是在这
里,钱穆开始手不停挥地编写《国史大纲》,因为正值抗战期间,钱穆笔间感情更加充沛。《国
史大纲》跨越了几千年的风雨,不断重演着外族人入侵与被同化的历史、中国人在面对外来
挑战时所表现出的气节与智能……在一个西方世界占据优势,中国正在跌落自信的谷底时,
钱穆希望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历史保持着“温情与敬意”,该书一经出版发行,就成为全国大学
的教科书,风行至今。抗战胜利,北大复校,傅斯年主持校务,钱穆没有得到聘书,就闭门
著书立说。
1949 年,钱穆经由广州去了香港,离开大陆,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归故土。
当时的香港成了一个大的流亡场,各色人物从大陆逃亡香港,其中也有无数流亡学生。
这些流亡学生,就像在大海上四处飘泊,前途渺茫,失去了精神依托。在这种情况下,钱穆
放弃了较为闲适的教书生活,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创建新亚书院,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
学习工作的场所。严耕望后来感叹,钱穆此时正是学养成熟而精力未衰的阶段,正当更有高
度发挥,却因时局动荡,被迫到香港办学,十余年间耗尽心力,对于学术界是一项不可弥补
的损失。但是,对于当时的学生,却有了精神的依归,更是为中华传统的存亡续绝。钱穆回
忆新亚书院初创办时,“彼辈皆不能交学费,更有在学校天台上露宿,及蜷卧三、四楼之楼梯
上者。予于晚间八九点返校,楼梯上早已不通行,需多次脚踏铺被而过”。在这时代巨变的无
可奈何中,钱穆是要努力去培养传递文化的薪火。新亚书院是当时香港唯一不牟利的学校,
许多老师来此授课,纯粹都是尽义务。学校还在每周末设公开学术讲座,吸引校外人士来听
讲。
新亚书院位于香港著名的贫民区,条件十分艰苦。钱穆只有两间小屋,一间居住,一间
办公。办公室给余英时的印象是“一张长桌子已占满了全部空间”。支撑着他的,是中国传统
精神。余英时回忆,在一个炎热、潮湿的夏天,他发现钱穆正躺在地板上,病了。
钱穆叫余英时去买二十四史给他读,仿佛这足以驱逐其所有的痛苦。钱穆亲自给新亚书
院写了校歌:“……乱离中,流浪里,饿我体肤劳我精。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
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新亚书院最终成为 20 世纪后
半叶中国教育的奇迹之一。而钱穆从香港到了台北,他再未回到大陆。1990 年 8 月 30 日,钱
穆在台北寓所辞世,享年 96 岁,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1992 年,家人将钱穆骨灰撒
入茫茫太湖,以示其魂兮归来。
2009 年 8 月 8 日,国学大师钱穆、傅斯年墨宝在香港拍卖。其中钱穆的信札,用行书写
就,字体飘逸、秀雅,信中钱穆写道,“今日之国运,吾侪从事学术教育工作者皆不得辞其咎”。
短短一句话,可见一代国学大师“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
(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 世纪国学大师档案》)
- 4 -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在 20 世纪三十年代,钱穆著书立说,主张国人要对国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就是希望
国人能够对自己祖先的历史有一种深厚的情感,尊重自己的传统。
B.文章引用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的话“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说明钱穆先生是
一位善于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知己的好老师。
C.北大复校后,在傅斯年主持校务的情况下,钱穆没有得到聘书,所以他在 1949 年离开大
陆由广州去香港,这也是钱、傅二人观点不同所致。
D.在严耕望看来,钱穆创建新亚书院时正是学养成熟阶段,如果把精力用在学术上,会收效
更大,但终因创业耗尽心力而十余年无学术成果。
E.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有着非比寻常的治学精神和民族情怀,他秉承了中国传统知识分
子经世救国的抱负,一生为国学复兴鞠躬尽瘁。
5.第二段中,作者引用严耕望对钱穆在西南联大讲课盛况的描述,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
分析。(4 分)
三、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劝 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
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
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
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
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6.对下列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假舆马者 假:借助。
C.臂非加长也 加:增加。
D.虽有槁暴 槁暴:风吹日晒而干枯。
7.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①故木受绳则直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
C.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D.①蛟龙生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8.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
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 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
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
- 5 -
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 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
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 分)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共 6 分)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首句“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
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
B.“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心上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
C.“月如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对有
情人的不得相会。
D.芭蕉的绿叶展不开丁香的花蕾,指丁香花尚术绽放,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
1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3 分)
五、古诗默写:(12 分)
12、①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 ________ , ________ ”,今人常用来表达旧事
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形、声、色三位一体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③曹操为成就大业,对天下贤才发出由衷的呼唤的四句诗是: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
④《归园田居》中用比喻和双关表达厌恶官场,感叹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________ , ________ 。这两句也是本诗的主题诗句。
⑤请写出李清照《声声慢》中带有“愁”的词句:________
六、基础与运用(12 分)
13.下列词或短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 分)
A.寥廓 激浊扬清 磅礴 五岭透迤
- 6 -
B.碣石 含蓄隐诲 太息 清澈晶莹
C.竹蒿 中流击楫 瓦菲 意趣盎然
D.通缉 风度翩翩 邂逅 苦闷诅丧
1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人生在世,是追求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还是追求宁静淡泊的精神境界?
B.歌曲“最炫民族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
C.“我本来是没有计划使用林书豪的,但这家伙每天都在努力。”纽约尼克斯主教练说:“ 是
他站出来抓住了机会。”
D.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提到根的作用,可能首先想到① 。这两项是绝大多数植物根系的本职工作。然
而,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根,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而是② , 这种早期类
型的根被称为假根。③ ,是因为这些根内没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它仅有的作用
就是固定植株。假根将植物固定在合适的生活环境中,会降低风吹和水流的影响,提高其生
存几率。
七、作文(40 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聪明人把他的生活变得单调,以便使最小的事都富有伟大的意义。
——(葡萄牙)费尔南多·佩索阿
小时候,幸福是件很简单的事;长大后,简单是件很幸福的事。
——(日本)宫崎骏
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
——(中国)周国平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得少
于 800 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 7 -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A 项“并不高”错误,原文第一段为“其实,苏的文艺成
就本身并不算太高”。C 项“并非是对政治的退避”错误,原文第二段
说的是“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D 项“自觉表达”错误,原文第二段
说的是“尽管不是那么自觉”。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D 苏轼并没有否定封建社会制度,原文第四段说“他没法
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A 因果倒置。原文第二段为“苏轼的情况就刚好相反,
尽管没有多谈,却更感沉重。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
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 冀、无所寄托的深沉
喟叹,尽管不是那么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
出来的。”
4、AE[解析].B“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知己”理解过窄,余英时是
从赞赏钱穆先生的学识人品的角度说的,紧接着的一段话,可以作为
注脚。C.因果关系不当,把钱穆离开大陆的直接原因归为“没有得到
聘书”,文章没有说明;把它进一步分析为“钱、傅二人观点不同所致”
也于文无据。D.说钱穆“十余年无学术成果”有误,只是这时精力用
在办学上,使学术界受到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 8 -
5、[答案] ①学生中有“校外旁听者”,说明钱穆学识渊博,所讲课
程在校内外有较大影响力,他的课堂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②学生
们“争坐满室”,说明钱穆的讲座激起了抗战期间学子们的求学热情,
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③ “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一句极写听众
之多,引用名家的原话,使文章的叙述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更具体
形象地使当日的盛况再现。
6. C(加:更。)
7. B(A.从;被。B. 就。C. 表修饰;表承接。D.兼词,于之;语气词。)
8.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比喻论证)
9.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到的广阔。
10.D“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错,“芭蕉不展丁香结”,“丁
香结”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丁
香未开本是客观的自然现象,无所谓愁,但在主人公眼里却是满目哀
愁,这是因为心中有愁,所以蕉叶难以舒展;满腹是恨,故而花瓣怨
结难开。人之愁极,故而触目伤情,而触目之悲更添离人之恨。移情
入景,借景写情。
11.(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渴望见到(思念、想念)心上人(丈夫、夫君)但
又不得见、失望孤寂的女子形象。(2)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眺望心上
人(丈夫、夫君),但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只得止步不前,自尝落
寞与孤寂。天上的残月和丛生如结的丁香花,烘托了女子的相思之愁。
1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9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怎一个愁字了得!
13.A(B.诲—晦,C.蒿—篙,D.诅—沮)
14.D【解析】A.人生在世,是追求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还是追求宁静
淡泊的精神境界?B.歌曲《最炫民族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
色,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C.“我本来是没有计划使用林书豪的,但这
家伙每天都在努力。”纽约尼克斯主教练说,“是他站出来抓住了机会。”
15.①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 ②固定植物的位置 ③之所以称其为假根
【解析】由③后面的关联词“是因为”及其前面的“称为假根”,推
断出③的答案;从“它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推出②的答案,由
“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推出①的答案。此题是语句填空,
但 实 际 上 考 的 是 连 贯 , 注 意 分 析 前 后 的 勾 连 关 系 即 可 。
16、【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好这一类
型的作文,有赖于对材料本身的解读。要仔细品读,揣摩意蕴,读懂
材料,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点,这是写好该类文章的关键。
【审题】
本题通过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表达能力。这是
一道富有思辩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
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
立意角度。
- 10 -
本题共有三则材料,第一则材料是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话
“聪明人把他的生活变得单调,以便使最小的事都富有伟大的意义”,
不断地追求新鲜与刺激,并不会使一个人拥有得更多;单调与重复也
未必可怕;真正的聪明人,都能够从他自己的躺椅里欣赏整个世界的
壮景。最小的事都有着不凡的意义,生活应当简单。
第二则材料,“小时候,幸福是件很简单的事”说明小时候要求简单,
很容易感受到幸福。“长大后,简单是件很幸福的事”说明长大后经历
和思考变得复杂,要求太多,欲望太多,不容易感受到幸福。“人越往
上走,心应该越能往下沉”,心里踏实了,脚下的路才能走得安稳。向
往富足是好的,但在通往富足的路上,别忘了带上知足的心。我们都
要知道,什么是知足常乐。
第三则材料“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从幸福的具体做法
对幸福进行鉴定,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是好的品质,具备这两种
品质,也就具备了幸福的能力。从客观上说,是好的状态,如果你二
者的状态是好的,那么从客观上评价你就是幸福的。
三则材料,实质上说的就是“简单与幸福”,这文题破解的关键在于搞
清楚“什么是幸福”。其实,幸福只是一种心态。你感到幸福,生活便
幸福无比;你感到痛苦,生活便痛苦不堪。其实,每个人不论在任何
处境下,只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学会把握、学会满足学会感恩、学会
宽容,生活就会幸福,幸福就在身边,幸福其实很简单。同时,幸福
不是可以用你能得到多少财物、拥有多少名誉来衡量的,社会的和谐、
家庭的和睦、身体的健康才会让人感到真正幸福。人们每天都生活在
- 11 -
幸福之中,往往对幸福熟视无睹。幸福其实是很简单,很平凡的,甚
至不被人注意的。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
在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每个脚印里,要靠我们慢慢去品味,细细去咀嚼,
用心去欣赏。这样,你才会发现,原来幸福很简单。
【立意】1.幸福在身边;
2.活着其实就是一种幸福;
3.知足常乐;
4.幸福来自我们内心,而不是外界;
5.拥抱近在咫尺的幸福;
6.幸福并不遥远。
【素材】
幸福是什么?我们迷失了,各种幸福指数把我们引向了痛苦,我们过
于关注各项指标、各种数据,却忽略了幸福本身的含义,所以,不知
何去何从甚至在不经意间迷失了幸福。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如此狼
狈,认真思考不难发现以下几点:第一,我们过分地盲从跟风,用别
人的指数衡量自己的幸福,丢掉了幸福;第二,沉浸在追求物质的泥
淖中忽略了幸福;第三,我们不停地寻找幸福,常常视而不见身边的
拥有。
夏夜,欲睡。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心烦意乱,睡不着。耳边总是
回荡着那蚊子可拍的“嘤嘤”声。它们像一伙无恶不作的强盗,在我
- 12 -
的身上,用它们那如钢针般坚利的针管,刺扎我的皮肤,贪婪地吸食
着我的血液。这时,黑黑的屋子里闪进一个人影,我吓了一跳,正抖
作一团,忽然听到了“滋滋”的声音。随即,那令人惧怕,令人厌恶
的“嘤嘤”声消失了,消失的无影无踪,耳畔只留下了几只夏蝉的歌
声。我动了动鼻子,闻到一股清香的花露水味,再联系一下之前的人
影,啊!是父亲。幸福,就是在蚊虫惹人的夏夜,给你喷的那些花露
水,驱走了蚊虫,就这么简单。
幸福,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不是没有幸福,而是缺少一颗
善于寻觅、发现幸福的心。
嗬,这些小蒜苗还真沉得住气,都四五天了,还是没有一点动静,一
个星期过去了,它可算是长出了一点点嫩芽,也算是没有白费我对它
们的呵心照顾。
妈妈看我们做这么热闹,蒜苗也越长越高,妈妈也重视起来,每天督
促我为蒜苗浇水,当蒜苗长包的时候,妈妈说可以丰收了。晚上,妈
妈为我们做了一顿大蒜炒肉,那菜香味扑鼻,味道好极了。吃着自己
种的蒜苗,我才知道幸福就这么简单。
【范文展示】
幸福原来很简单
收书时,找到一本相册,封面泛黄,纸张脆得仿佛一触即破。我小心
- 13 -
地翻开,像要打开一段尘封的时光。第一张、第二张……
翻到第九张照片时,我愣住了。这是在家里拍的。照片上,奶奶抱着
尚为婴儿的我,坐在家里那套古旧的红木家具上。画面上,看得清祖
母饱满的额和红润的脸。我不由得伸手去触摸,就在此时,我心底忽
地掠过了一丝歉意。
印象中的奶奶总是闲不住。一天里,她总是忙出忙进,要不扫地,要
不为全家人准备饭菜。我还记得有一次我执意要帮她扫地,她拗不过
我,只好把扫把递给我。接扫把时我的手被硌了一下。低头一看,我
手背上硌出了一个红印子。我刚想抱怨,忽然看见了奶奶的那双手。
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啊!干瘦而黝黑,指甲被剪得圆圆,指节分明,指
骨上仿佛只包着一层皮,看得出大致轮廓。血管几乎是覆在骨上,看
不出颜色,却像—根根粗长的青筋。再向上,我看见了一张瓜子脸……
不!根本不是瓜子脸,瘦削的下巴看得出形状,两颊深陷,脸骨就像
刻上去般分明,额头有些下陷,眼角满是皱纹,笑着拧成一个结,被
笑意填满的额头里,似乎深藏着某种难以言说的幸福。
幸福?我忽然笑出声,笑声里却藏着一种无法掩饰的悲伤与痛意。
奶奶当初曾经多么健康呀,但为了孩子,只知一门心思地劳作,舍弃
了美丽,像一座沉默的山,在儿孙们面前,似乎只希望着能替他们挡
去一次次的生活的艰辛!在她那充满了爱的眸子里,曾经沉淀过的岁
月,该有多少是苦难与辛酸?
然而在这样一种无法言说的爱之间,她竟因为孙女无意间的一次伸手
而获得了幸福?!什么劳累,什么辛苦,都在触上照片的一瞬土崩瓦
- 14 -
解。我仔细地把照片收好,匆匆跑到厨房,伸出娇弱的双手:“奶奶,
我来帮你。”
只见奶奶深陷的眼窝里先是露出了惊异,瞬间转为了惊喜,而后竟流
出两行老泪。像生怕我看见似的,她迅速用枯瘦的双手拭去泪……,
说道:“好,好,孙女懂事了。懂事了啊……”声音里有着些许颤抖。
我努力抑住即将决堤的泪,勉强笑道:“奶奶,以后我帮你。”
她用力点头,时光刻下的皱纹里是快溢出的幸福。她忙不迭地点头,
声音因喜悦而有些变调:“好哇,好哇……”
原来,奶奶的幸福是这样简单啊。
微微失神后,我忽然像宣誓般一字一顿地保证:
“奶奶,以后我帮您!”
【点睛】
例文以旧照片打开话题,如同在讲述一个故事,把“我”与“奶奶”
之间的故事一一道来,
行文中,以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诠释了什么是幸福。
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
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或层次。另外,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
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
现象。另外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
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在动笔前,还要对
- 15 -
所得到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筛选。
相关文档
- 西藏拉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第2021-06-0416页
- 2017-2018学年西藏日喀则市第一高2021-06-046页
- 2018-2019学年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21-06-0414页
- 西藏林芝二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2021-06-046页
- 语文(汉)卷·2018届西藏自治区拉萨中2021-06-048页
-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第三高级中学20202021-06-0423页
- 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2021-06-0410页
- 西藏日喀则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届高2021-06-045页
- 2018-2019学年西藏拉萨片八校高一2021-06-049页
- 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中学2020届高三2021-06-04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