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3.5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1 师 说
一、读准字音
(1)句读(dòu) (2)近谀(yú) (3)经传(zhuàn)
(4)郯子(tán) (5)苌弘(cháng) (6)老聃(dān)
(7)子蟠(pán) (8)贻之(yí)
二、辨识通假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三、一词多义
(1)师
(2)道
(3)而
(4)其
四、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
(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吾从而师之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 13 -
(4)孔子师郯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聪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
(形容词用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形容词用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
五、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从而师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今之众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学而大遗
- 13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2)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古义:跟随并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4)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5)古义:秦汉的散文。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6)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7)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古时小学先教六书,所以有这个名称)。
六、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耻学于师。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师”置于中心词“学”之后 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羞耻。
(3)固定句式,“庸……乎”表反问,译为“难道……吗”“哪里……呢” 哪管他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4)宾语前置句,宾语“句读”“惑”置于动词“知”“解”之前,“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明白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 13 -
- 13 -
官职的名称。苌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
的事。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过弹琴。
- 13 -
[资料链接]
文起八代之衰的大家——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为刑部侍郎。两年后,又因上疏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卒谥文。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反对因为追求声律和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偶文风。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至唐代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上层士族子弟无论德、行、学问如何均能为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而且鄙视从师。这种风气到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有增无减,渐趋恶劣。韩愈当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他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深恶痛疾,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当时是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表现出他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古文运动
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文本鉴赏]
本文针对当时社会士大夫“耻于相师”的不良社会风气,鲜明地提出了学者必有师的主张;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明确阐述了“传道受业解惑”是为师的职责;深刻论证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进步观点,表现出作者不合于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 13 -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古之圣人 ②于其身
[文本深读]
一、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韩愈所说的老师的职责——“传道”“受业”“解惑”,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传道”是目的。所谓“道”,即儒家的政治、伦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在佛教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②“受业”是手段。“业”是指儒家经典,是“道”的载体。③“解惑”是任务。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解惑”,而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2.如何理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明确了选择老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不管是社会地位高的贵人,还是社会地位低的普通人,不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只要他懂得“道”,就可以拜他为师,向他学习。韩愈拿“道”的有无作为选择老师的唯一标准,认为只要合乎这点,地位高低、年龄大小都可以不考虑。这句话从理论上提出论题,论证中心思想。
二、阅读课文第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 13 -
3.对比论证是本文最主要的特点,试阐述本文第2段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请填写下表。
观点
对 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今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⑦
①
从师而问
圣益圣
于其子
②
小学
③
耻师
④
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
⑤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⑥
[答案] ①古圣人 ②择师而教之 ③于其身 ④大遗 ⑤不耻相师 ⑥群聚而笑之 ⑦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三、阅读课文第3~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是把李蟠和众人对比。作者对当时的“耻师”风气痛心疾首,遇到李蟠这样的年轻人仿佛看到了“从师”的希望,因而借此撰文,暗比现时之人,特别是年轻人像李蟠这样的太少了,盛赞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也是暗示其他年轻人应向他学习,使“从师”的观念深入人心,以彻底矫正“耻师”的陋习。
四、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5.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掖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现在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6.关于《师说》的中心论点,有人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认为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古之学者必有师”说。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开篇就把它提了出来,把“古之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一论点不仅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而且统领了全文,概括了要论证的内容、范围。
(观点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士大夫心中的“师”是有年龄、地位、道德等方面限制的。什么人可以为师的标准不清,正是“耻学于师”“师道之不复”这种现象的根源所在。而这一论点正好切中时弊,树立了正确的择师标准,澄清了人们的糊涂认识,体现了文章的论证结构。
(观点三)“人要从师”说。文章四段文字,行文正反相间,紧紧扣住“从师”二字,第1段讲从师态度,第2段讲士大夫耻师,第3段讲圣人乐于从师,第4段讲李蟠从师。全文都是围绕“人要从师”这个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形象又具说服力的举例论证
本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为例,运用例证法,进一步阐释了师道、师生关系,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理论的正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人们眼中,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说了,虽用寥寥数语却把孔子的言行写得很具体,因而很有说服力。
定义:举例论证是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的一种论证方法。
作用: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
2.写法指导
运用举例论证“三要求”
(1)举例要简练概括。
(2)举例要紧扣论点。
(3)举例要析理透辟。在引用事实论据后,要充分讲道理,道理讲透彻了,文章才能有说服力。
3.迁移运用
以“人的活力往往来自压力和挑战”为论点,以下面两则材料为论据,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 13 -
材料一:世界拳王阿里每逢比赛时,总是要先出钱雇一些人,作为自己的反对者,在比赛时给他起哄,骂他,羞辱他,这样,阿里的搏斗欲望才被刺激起来,力量充满全身,肌肉膨胀,精神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
材料二:在挪威的一个海港,出海渔船返回时,渔民们捕获的大部分沙丁鱼,总是等不及卖掉就已奄奄一息,只好低价处理。但一个叫汉斯的渔民捕的鱼却个个活蹦乱跳,人们竞相高价买走,原因何在?原来,汉斯捕到鱼后,就故意把一条窜来窜去的鲇鱼放进鱼槽,其他鱼感到惶恐不安,四处游动,因而保全了生命。某老板看到这个故事后,深受启发,他给自己管理松弛的公司请来几条“鲇鱼”——以管理严格著称的人,担任新主管。于是,公司的人立刻产生紧张感,纷纷活跃起来,每个人的工作都达到了最佳状态,公司经营面貌焕然一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人的活力往往来自压力和挑战。如果没有压力和挑战,人们就会缺乏紧张感和忧患意识,进而丧失了斗志,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中死气沉沉,坐以待毙。世界拳王阿里为了使每场比赛皆立于不败之地,经常在比赛中为自己找一些“压力”,甚至还用钱雇人充当自己的反对者,激起自己最大的斗志来击败对手;挪威某公司老板为了使本来死气沉沉的公司变得生气勃勃,焕然一新,运用“鲇鱼效应”,请来以管理严格著称的人担任新主管。于是公司人员立刻产生紧张感,纷纷活跃起来。所以说,只有不断地给自己压力和挑战,使自己产生紧张感和危机感,才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动力,从而在竞争中成为优胜者。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博采众长,超越前人
《师说》一文,针砭时弊。针对当时人“耻学于师”的现状,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这既体现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破除了对长者、权贵等权威迷信的观念。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用动态的、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为教育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这种精神。同时还要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大胆创新,“不唯书,不唯上”。这样,才能提高自身能力。
【应用角度】 “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长与少”“贵与贱”等。
2.素材应用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像一棵树,如果花不娇艳,也许叶子会
- 13 -
绿得青翠欲滴;如果叶子和花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它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多姿。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找准每个人身上值得学习的点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并走向成功。
[群文阅读]
导读:《师说》提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作者在第三段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都提醒我们要多向他人学习,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让自己“低”下去,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才能看见别人的长处;不断向别人学习,才能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谦虚是一种品德
谦虚,指不自满,肯接受批评,并虚心向人请教。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虚怀若谷,谦虚谨慎;而不学无术、一知半解的人却常常骄傲自大,自以为是,好为人师。谦虚是一种品德,是进取和成功的必要前提。
传说著名思想家孔子在去齐国的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子正在激烈争论太阳的远近。一个说早上太阳温暖,中午太阳烫人,所以太阳早上远,中午近;另一个说,早上的太阳大得像篷盖,中午小得像菜盘,所以太阳早上近,中午远。他们请孔子评理,孔子想不出谁对谁错,只好老实承认自己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受世人崇敬的周恩来,一生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身为总理,他日理万机、公务繁忙,但每到一处都要深入群众了解情况。20世纪60年代,他有一次到上海考察,与电影演员们会面,在亲切交谈中,有同志热情向他建议:“总理,您给我们写一本书吧!”可他回答说:“如果我写书,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让活着的人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不但才华横溢,而且广招门生奖掖后进,运用著名的启发式谈话法,启迪青年智慧,每当人们赞叹他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他总谦逊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谦虚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德,我们每个人都要养成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都要有一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精神。让我们怀着谦虚之心去探索更广的知识空间吧!
谦虚使人进步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生活中,谦虚使人进步是必然的,总是有太多的人,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达到了饱和状态,无需进步,最终,只能一直在原地踏步,被那些后面的人赶上。给自己留条缝隙,为发展留一点空间,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
著名画家齐白石,有一次看到他的弟子的一张画画得不错,便向其弟子借过来临摹,
- 13 -
他的弟子惊讶无比,齐白石说:“我虽然是你的老师,但你不一定就比我差。”他的弟子听后,对老师这种谦虚的态度肃然起敬。
就像《师说》里所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就算是名人也不可避免有缺点。就像齐白石,他不因为自己是著名画家而感到高人一等,也不因此就骄傲自满,相反,他临摹其弟子的画,可见齐白石对画的热爱及其谦虚的学习态度,正是这种给自己留条缝隙的态度,齐白石的画才会流传至今,被人们赞誉。
红军长征期间,朱德曾写过一首诗赞扬红军不怕辛苦的精神,毛主席看过后,指出诗中的几处不足之处,朱德听后,虚心请教毛主席,并希望他能帮忙修改。毛主席改完以后给朱德看,朱德看后,连连称赞,也认为比原来的大有进步。
曾带领红军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朱德总司令,仍然抱着谦虚的态度,有了错误及时改正,并对他人的指导虚心请教,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样的,朱德也是怀有这种为自己留一条缝隙的谦虚态度,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人无完人,没有人能做到真正的完美。自以为是的处事、对人态度,只会让自己向后退。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处在饱和状态,这样永远都不会进步。给自己的发展留一点空间、一条缝隙,让自己能源源不断地汲取新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伟人都能做到虚心学习,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取他人的长处补自己不足之处,不正是在为自己留一条缝隙吗?在每次的学习过程中,都给自己留下进步的空间,日积月累,就能有更大的进步。
谦虚使人进步,我们要为自己留一条缝隙,为进步留一点空间。
建议阅读篇目:
《谈谦虚》 朱光潜
《伶官传序》 欧阳修
[积文化常识]
1.句读之不知。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六艺:①《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诗》《书》《礼》《易》《春秋》是“四书五经”中的“五经”。②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2)经传:经,古代经典或某些专门性的著作。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
- 13 -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诵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选自《孟子·离娄下》)
[古文今译] 孟子说:“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一般人抛弃它,君子却保存它。舜明白一般事物的道理,了解人类的常情,于是遵循仁义之路而行,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
[知行启迪] 在孟子看来,人和禽兽的差别就在于有没有教养,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没有精神方面的东西。
既然如此,高尚的人当然就应该发展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方面。所以,孟子说:“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般人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只有品质高尚的人才注意保存和发展这一点。比如说有的人认为“人生在世,吃穿二字”,那就是标榜“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自然是“近于禽兽”了。当然,孟子也并不是要完全否定“饱食、暖衣、逸居”,要求人们不食人间烟火,苦行禁欲。而是认为应该像舜帝那样,“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从一般事物的道理和人类的常情出发行仁义之道,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不顾人之常情。
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孟子的主张,应该是“饱食、暖衣、逸居而有教”,既不排除人之常情,又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物质生存与精神追求都不可废弃。
- 13 -
相关文档
-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2021-06-048页
- 2020版高中语文 专题二 获得教养的2021-06-0419页
-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2021-06-0437页
-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师说2021-06-045页
- 2020版高中语文 专题2 获得教养的2021-06-046页
- 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2021-06-0424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1课师2021-06-0419页
- 高中语文第3单元11师说课件 人教版2021-06-0473页
- 2020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师说》知2021-06-048页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17:第2021-06-0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