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4.86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散文之概括内容要点
学习
目标
:
1
、考什么:
通过分析高考真题明确
把握散文概括内容要点的
考查方向;
2
、怎么做:
通过
分析高考真题
学习如何把握散文概括内容要点的技巧方法以及规范答题
;
3
、巩固提升:
通过练习题
提升散文
概括内容要点题
的
作答理解
能力。
2021/2/16
1
考什么?
1
、
(2011·
湖北卷
)
请概括本文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
2
、
(2012·
山东卷
)
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3
、
(2014·
湖南卷
)
概括全文主旨。
4
、
(2015·
山东卷
)
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
5
、
(2015·
重庆卷
)
作者用“甘森”的蒙古语意思引出其环境条件之苦,又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森的发展之变,请分别予以概括。
6
、
(2016·
天津卷
)
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7
、
(2017·
天津卷
)
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
考什么?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2011
·
湖北卷
)
请概括本文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
题干中有
“
××
段
”“
概括
”
的字样,指明了答题的对象和方向。
怎么做?
一、审准题目不跑偏
题型一 概括段(层)意
(2011·
湖北卷
)
请概括本文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
赵树理
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
,
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
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起外号
:翻得高、糊涂涂
……
他写的散文中有一个国民党小军官爱训话,训话中爱用“所以”,而把“所以”联读成为“水”,于是农民听起来很奇怪:他干嘛老说“水”呀
?
他写的“催租吏”为了“显派”,戴了一副红玻璃的眼镜,眼镜度数不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农村的土路上走。
他抨击时事,
也
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
有一个时期,很多作品对农村情况多粉饰夸张。他回乡住了一阵,回来做报告,说农村情况不像许多作品描写得那样好,农民还很苦,城乡差别还很大,说,我这块表,在农村可以买五头毛驴,这是块“五驴表”
!
他因此受到批评。
最后一段主要写赵树理
“
农民式的幽默
”
:他在作品中描写人物,现实中抨击时事,都以富有乡土气息的风趣语言出之。
三、思维建模巧答题
解题时,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区分是概括段意还是概括层意,其次要采取针对性的概括方式:
1
.直接概括某段段意
(1)
有中心句或结论句或关键词的段落,直接提取中心句或结论句或关键词。
(2)
没有中心句或结论句或关键词的段落,首先要确定本段叙述或描写的对象,然后划分层次,提取各层关键词句或把层意相加即可。
2
.多段落的层意概括
既要注意提炼段内的层次要点,又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对照关系的,要把多个段落的意思有机结合;是层进、转折关系的,要重在概括后者,但也不能忽略前者;是总分
(
分总
)
关系的,要抓住总说部分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
题目。
祈
求
林
敬钧
①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
。雄鹰
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②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③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巩固提升练习
④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
⑤
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⑥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⑦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⑧
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
——
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⑨
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⑩
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
——
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⑾
天空是蓝色的,一切都很安静。我想起北方的天空、阳光和鼓动衣襟的长风,想起伤痕累累的长城上那面猎猎的鹰旗。我不知道那只年轻的鹰在寻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缚的鹰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的渴求
——
虽然它一生未曾飞翔。
⑿
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高飞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
选自
《
美丽如初
——10
年精短散文
100
篇
》
)
文章第⑤至⑧段写了什么内容?试加以概括。
⑤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
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
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⑥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
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
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
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⑦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
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
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⑧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
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
——
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
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答案:
(
示例
)
文章第⑤至⑧段写小孩“无知”而又“愚蠢”的行为,激起的“苍老的鹰”和“年轻的鹰”的不同反应,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苍老的鹰的灵魂中不灭的对自由和生命尊严的追求。
题型二 概括主旨题
怎么做?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2014
·
湖南卷
)
概括全文主旨。
要注意区分
“
概括
”“
主旨
”
和
“
概括
”“
分析
”“
思想情感
”“
感受
”
的差别;
“
概括
”“
主旨
”
要全面些,除了要求
“
概括
”“
思想情感
”
外,还要表述写了什么形象的特点,反映了怎样的现实等内容。
(2012
·
山东卷
)
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一、审准题目不跑偏
二、高考例析求满分
(2014·
湖南卷
)
概括全文主旨。
粮食
学群
①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②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
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
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③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到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
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④养
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⑤猪
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⑥送
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⑦“
猪娃子耶,回来哟!”
⑧像
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⑨
大
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
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下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
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
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为角力场,成为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⑩化肥
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
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
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
11
)小
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咀嚼,
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
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
12
)我
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建阳零点,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
13
)从
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
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
的灵魂。
(2014·
湖南卷
)
概括全文主旨。
(6
分
)
主旨: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了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
[
概括主旨答题模板
]
本文
记叙了
(
描写了
)……
的故事
(
事迹、经过、事件、景物等
)
,
表现了
(
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
的思想
(
性格、精神、实质
)
,
抒发了
作者
……
的感情。
回忆
小学生活①
格
致
①现在
,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是
4
公里,由
1.5
公里乡村土路和
2.5
公里火车道组成。
6
年前我的学校距家不足
30
米。它位于屯子的中心,使每个孩子上学的距离大致上相等。那是一所小学校,房子比民房大约一倍。一年级在东侧的房间里,二年级在西侧的房间里,中间的小房间是两位老师的办公室。
②
上
下课是用电铃来呼喊的
,不是一段铁轨挂在树上,然后由一个老头去敲。
这说明我童年的生活环境已被现代文明所浸染,电线已同我的幼年生活扭结在一起。
有电就有灯,有了灯,我们的教室就不会太昏暗。我基本上是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开始读书识字的。
③
我
认真观察过那个房檐下的电铃,
在它静止的时候,在它大叫的时候。它接近一个乐器。一个手掌大的圆面,一个小铁锤。铁锤敲击它的侧面而不是正面。按下电钮,小锤就以肉眼无法追赶的速度开始原地踏步。每一步都踏响了,每一个响声还没来得及站起就被后面的声响扑倒了。它们一个连着一个,扭成一团,连成一片。其实,它的原理同树枝上挂一块铁,再用铁锤去敲是一样的,只是人力拉大了声音间的距离,给了每一个声音伸展和生长的空间。电铃的声音是那些独立、悠长的声音的有序码放,电使之方向一致,大小相等。金属的悠长的余音在这里是多余的,像懒洋洋的哈欠,它被修减掉了。电将散落的、处于无政府状态的懒散又悠长的声音很好地组织了起来、管理了起来,电说,向右看齐,齐步
--
跑!
巩固提升练习
④
我在明亮的教室里,在切去尾音的规范的电铃声里开始了读书时代。我的同学有
27
名。
2
年级读完的时候,我们就从这所离家很近的学校毕业了。
3
年级要到距家
750
米的小学接着读。学校在两个自然屯子的中间,这两个自然屯是一个行政大队,相距
1.5
公里。学校把
1.5
公里从中间断开,形成两个
750
米的上学之路。两个屯子的孩子相向而行,各自走过
750
米,然后在一个操场里混淆。但据我们的目测和步测,学校距另一个屯子要近至少
200
米。学校的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水稻田,
1500
米的中心点不难找到,那么,这
200
米的误差是有意的。据我的分析,这与我的父亲有关。两个屯子合成一个行政大队,父亲是大队书记,也就是那里的最高行政长官。
最高行政长官完全可以决定小学校的位置,也可以决定学校离自己的孩子是远还是近。
最后,父亲使新建的学校离自己的孩子远了
200
米。原因有二:
1
、另一个屯子大,孩子多。
2
、大队委员会的其他成员都来自那个村子,他们对父亲有敌意,敌视的原因仅仅是父亲的姓氏。
父亲小心谨慎,力争不给他们留出攻击自己的余地。于是,我向前多走的
200
米,就是父亲在权力上有意后退的距离。
⑤走过
这条暗藏着政治的上学之路,我开始了三年级。我的同学有
25
名。有两名男生没有升入三年级,没有走上这条比另一侧远
200
米的上学之路。他们是因为严重的智障,与远出的
200
米无关。
一个叫海,
生得眉目清秀,头发还是非洲人似的小卷。他经过了两年学习,掌握了
1+2
=
3
,但
2+1
=?他有时算对,有时算错,至于
3
-
1
=?他就从来没算对过一次;
另一名叫彦
,他的问题在文字上。他上课坐得最直,眼睛睁得最大,写字用的力气最多,但他写的字,一眼看上去,基本上不是汉字,比汉字的笔画要少一些。因为笔画少导致他写的字没能围成方块。他的字比别人的笔画重,笔画黑,划入纸的纤维,像是石刻。他手里的笔画,都是些不老实的家伙,不用力把它们嵌进纸里,它们就会到处乱跑。他机智地抓住了一横,急忙按进纸里,又抓住了一撇,再按下去。他无暇考虑这些笔画的准确位置,只能像抓鱼一样,匆匆丢到竹篓里。他被这些横竖撇捺搞得很累,其状不比他父亲犁地轻松。我们不认识他写的字,我们包括老师认为那都是错字。
⑥
他们
两个不上学了,不知是被迫还是自愿
。那
750
米又
200
米的上学道路上的景色他们没有看到:路两旁新栽的杨树,比我的胳臂粗不了多少。它们被春风刮得东倒西歪。叶子打着紧紧的卷,等着风的力量把自己吹开。这些小树的生命从父亲组织召开的一个会议上开始,它们稚嫩的根须从会议的决定移植到泥土里。父亲栽树,在毁林开荒的年代,在植树不算政绩的年代。
(
选自格致
《
减法
》
,有删改
)
①
通过对电铃的描写
,
反映学校普遍用电的现实,
展现农村现代文明的脚步。
②
通过学校选址问题的叙述
,
展现农村的政治环境,
批判落后的政治观念。
③
对海和彦失学的描写,
展现的是对失学少年的同情
,
表达了作者对农村教育的思考,呼吁加强农村的文明建设,关心儿童的教育和成长
,
寄托了作者教育普及的愿望。
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概括。
怎么做?
题型三 概括特定指向信息题
特定指向信息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但特定指向信息的概括离不开对段
(
层
)
意和主旨的把握,离不开对文章结构思路的把握。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2017
·
天津卷
)
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
(1)
要关注题干中表明答题对象的提示语,如
“
诠释了母语
”“
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
”“
环境条件
”
等。
(2)
要关注表明答题方向的词语,如
“
意义
”“
原因
”
等。
(2016
·
天津卷
)
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2015
·
山东卷
)
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
(2015
·
重庆卷
)
作者用
“
甘森
”
的蒙古语意思引出其环境条件之苦,又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森的发展之变,请分别予以概括。
二、高考例析求满分
(2016·
天津卷
)
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8
分
)
在
母语的屋檐下
①少年
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
后来俩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
②本来
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 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景,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
真过瘾。
③在
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油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④关于
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
mother tongue
,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
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⑤
诗作
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做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遥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⑥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
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⑦“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俨然敞开,堆积的珠宝付光跃彩。
⑧但
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⑨
对
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
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远古沉默的荒野;鹰击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⑩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生命力,
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看,遍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
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
11
)童年
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
12
)
一
颗悬空的心倏的落地了。
(
13
)
对于
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
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
14
)因为
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抉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
(
15
)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的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以诗歌为证,
《
鲁拜集
》
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
《
古诗十九首
》
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想通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
16
)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
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
《
光明日报
》
,有删节)
18
.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
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
。
②
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
③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
。
④
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
⑤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
。
⑥
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概括特定指向信息“
3
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
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
(
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
)
。
第二步:厘清思路,确定概括区间。
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要厘清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第三步:检索提炼,整合答案要点。
在确定信息存在区间后,要逐段提炼,分类整合
。
摘取法
有些信息显示在重要句子中,概括时可摘录句子或句子中的重要词语。
合并法
需要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是一个方面,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分别摘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
层析法
文中需要概括的内容若无明显的对应关键句时,则可将原文内容分层,层层分析后归纳总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托尔斯泰的背影
韩静霆
①到俄罗斯旅行,第一重要的是去拜访伟大的作家列夫
·
托尔斯泰庄园。也许,可以偷窥一下老托尔斯泰笔下那些惊心动魄、光怪陆离、浪漫沧桑的贵族生活,或者,能够追随一会儿老作家高大的背景,重新参悟
《
战争与和平
》
的妙谛。
②我们走向列夫
·
托尔斯泰图拉庄园这天,天气特别好,蓝天白云,遍地阳光。
走进庄园,却十分意外,看到的是一片荒郊野林。庄园空荡荡的,连个鸟儿也没有。
地上模模糊糊的马车的辙印,绝不可能是载来贵族军官活伦斯基的,只能算作这里曾经有过车马的一点记忆罢了。我兀自在庄园走了一阵子,看见老远的地方,
马在悠闲地啃着地上的青草。
托尔斯泰称他这个庄园阳光明媚的是那片草地,
现在的阳光明媚就只剩下马来啃了。
巩固提升练习
③眼前
的列夫
·
托尔斯基庄园的景致,让我那渴望奇迹的心平和下来了,步履也缓了,我走过了林中的展览馆。这座看上去很普通的庄园农舍,是老作家如囚徒般生活的地方?
说来很难让人相信。托尔斯泰写作
《
战争与和平
》
时住的房子只有十平方米。
很小很小的屋子,很小的一张书桌,十平方米呀,就铺开了人世间惨烈的战争和生死相依的和平,简直不可思议。
据说他进入
《
安娜
·
卡列尼娜
》
的写作的时候,从这间十平方米的房子搬到了另一间十平方米的房子,
一共搬了三次。没人知道老托尔斯泰怎么像中了梦魔一样,写着写着,抱着稿纸、墨水和笔,挪了地方。挪了,又不安生,又换房间。空间作家患了什么症候,一次次调换写作的地方,是因为安娜和活伦斯基回肠荡气的爱情和最后安娜卧轨自杀的惊心动魄的遭遇,搅扰得老托尔斯泰坐卧不宁,欲写不忍,欲罢不能,只好从这间屋子搬到那间屋子,捧着心,寻找片刻的安宁。我知道,那时候老作家笔下美丽女主角安娜的行踪,已经不是作家随意安排的了,她顺应着外宇宙和内宇宙的法则,不可违拗地离开了家,走向铁路,躺在铁轨上,发出最后一声叹息
……
在参观列夫
·
托尔斯泰遗物的时候,我看到了一双牛皮靴子,这双靴子竟是托尔斯泰晚年的牛皮啊!剪开牛皮需要怎样的手劲儿?拿起锥子,皮绳,连缀起一块块牛皮,需要怎样的工夫和耐性?
他竟然放下未完成的长篇巨制,一锥锥,一线线把这个靴子缝制成功了。
我不知道他这个靴子预兆着什么,是不是预兆着他虽然在这间十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不断地写作,但他的心灵却属于远方?
1910
年
10
月
28
日凌晨三点,托尔斯泰穿着自己的牛皮靴子,叫醒了他的医生马科维茨基一起走出了他的庄园。
11
月
20
日,他在旅途中受了凉,感染了肺炎,在一个叫作阿斯塔波沃的小车站与世长辞了,
不知道他是在等车,还是等谁?也不知道是不是他的灵魂,随着那远去的呼啸的火车,走远了。
④
这
次拜访图拉庄园,我受到了巨大的震憾。
像列夫
·
托尔斯泰这样的人,
这样伟大的作家,
他的墓地在林中一块阳光明媚的草地上。
十平方米的墓地,不但没有雕塑石刻,连块简简单单的墓碑都没有
。整个墓地长不过一米,高不过半米,用黑褐色的泥土堆起来,
长满了青草
。当然,从全世界,专门来看这块墓地的,来看托尔斯泰长眠的地方的人,络绎不绝。
⑤在
这块墓地前面站着,心里有点酸酸的,你根本不可能听到他的呼吸,感觉到他的声音,什么也感觉不到,就感觉到青草的味道和黑土的味道,青草每年都会重新长起来,秋天都会凋零,到春天又长起来。
⑥
一连
几天,我都茫然若失。
是呀,我宁愿相信,老托尔斯泰穿上他自己缝制的皮靴,走远了,从一个他喜欢描写的小火车站,到另一个小火车站
……
(选
自
《
天津文学
》
,有删改)
【
注
】《
战争与和平
》《
安娜
·
卡列尼娜
》
:托尔斯泰的代表作。
文章最后一段说“一连几天,我都茫然若失”,作者为什么会“茫然若失”?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①一位世界级文学大师生前的庄园,如今却是一片荒郊野林,空空荡荡,只有马儿在这里啃草;②作家的代表作
《
战争与和平
》《
安娜卡列尼娜
》
竟是在
10
平方米的简陋小屋子里完成的;③作家晚年穿着自己缝制的牛皮靴子,在一个小车站与世长辞;④托尔斯泰这样一位伟大作家的墓地只有
10
平方米,没有雕塑石刻,连墓碑都没有而且还长满了青草。
概括段
(
层
)
意
——
基础
概括主旨
——
前提
概括
特定指向
信息
——
重点
作业:
完成课时作业三篇散文练习题。
相关文档
-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小说2021-06-0415页
-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组提升测2021-06-0421页
- 高考语文 优秀作文大全 怀想天空—2021-06-041页
- 2013高考百天仿真冲刺卷(语文试卷七2021-06-048页
- 2021版新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课2021-06-0437页
- 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组合练2021-06-043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三轮排查大提分练2021-06-0435页
- 202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统考版2021-06-0414页
- 备战2021 高考语文 第一编 热点2 2021-06-0417页
-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学考规2021-06-0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