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50 KB
  • 2021-06-04 发布

【语文】河南省洛阳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南省洛阳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直以来,对中国文化的改编与阐释始终根植于中国电影的创作传统之中,在动画电影的发展史上则尤为突出。新中国成立后,以上海美影厂的作品为代表,例如《过猴山》《宝莲灯》等,都实现了中国电影民族性追求在影像形式、风格与技术上对西方话语的革新与超越,也借助它们对经典文学或民间故事的影像化重释,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深邃的哲学思想与文化标识注入至“中国故事”之中,在国际上形成了能见度极高且被公认的“中国学派”。‎ 这些电影对经典文学与传统文化所进行的影像化改编,首先是一种内容上的重构,是以电影这种媒介形式对文学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演绎。正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对哪吒形象与经历的塑造、叙述,并未拘泥于仿造《西游记》或《封神演义》中的旧有叙事,而是努力使之与现代审美观念无限趋近,体现出了一种鲜明的当代意识。在片中,李靖与哪吒之间的刻骨仇恨被置换为崇高的“父爱”.被哪吒“抽筋剥皮”的小龙王敖丙则成为了纯粹而崇高的友情象征,曾经悲壮而残酷的哪吒自刎被替换为一个无法逃避的宿命“天劫”……由此可见,这部影片中的哪吒形象和他的故事,已与名著与传说中的形象相去甚远。之前多数引起市场轰动的经典改编作品,也几乎都依循了这种颠覆性的模式,例如逍遥浪子形象的许宣(《白蛇·缘起》)、顽童形象的唐三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与追求自由恋爱的“天神”(《大鱼海棠》),等等。‎ 但是,这种在表面上看来过度解构经典的创作倾向,也引发了不同的看法。如今对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负面评价,亦多集中于对其颠覆传统文化或经典影视作品中的哪吒形象与经历的不满。但是反观这些影片的拥趸,则多数抱着自顾自的娱乐心态,把影片满足个体价值认同摆在突出位置,鲜少去思考影片与主题来源之间的关系,或者根本不去触及。‎ 两种意见之间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断层,究其原因,正是杰·瓦格纳所谓的“近似式改编”所致——影片虽以一种与原著近似的修辞技巧和表达观念进行创作,但实际上却与原著产生了相当大的距离,构成了另一部艺术作品。‎ 有意思的是,西方影视作品对文学经典或民间传说的改编,多集中于莎剧、圣经故事和希腊传说。例如,近期被翻拍的《狮子王》取材于《哈姆雷特》,经典音乐剧《西区故事》的主要情节改编自《罗密欧与朱丽叶》,《纸牌屋》的故事内核源自《麦克白》,《七宗罪》《黑客帝国》等都是从圣经故事中汲取灵感,《诸神之战》《特洛伊》等则源自希腊神话。‎ 可以看出,西方的这些改编作品也几乎都采取的是“近似式”的改编策略,原文本自身并不会为影视作品提供一个“超稳定结构”,而且改编作品之中无不体现出强烈而鲜明的当代意识。塞吉欧·莱昂内曾说:“阿伽门农、埃阿斯、赫克托尔是过去的西部牛仔的原型,西部片中的人物则被导演搬进了神话世界。”也就是说,当经典文本通过改编穿梭至电影银幕之上时,它们之间的外部结构已然失去了相似之处,使之产生关联的只有由原文本所提供的“最大公约数”。‎ ‎(摘编自郑炀《中国电影应如何面对文学经典与传统文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电影尤其是动画电影的创作传统之中,时常会有对中国文化进行的改编与阐释。‎ B. 以上海美影厂的作品为代表的新中国动画电影,实现了中国电影民族性追求对西方话语的全方位革新与超越。‎ C. 中国动画电影在国际上自成一派,与其故事中注入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标识密切相关。‎ D. 电影对中国文化的改编与阐释,其实是以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对传统资源的再演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中国动画电影的成功作品引出话题,指出相关争论,并分析其原因,逻辑清晰。‎ B. 文中《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个例子有着丰富话题性,有力证明了文中的多个观点。‎ C. 文章论证全面,既有对中国电影经典改编作品的详尽分析,也有对西方同类电影创作特点的概括总结。‎ D. 文章列举了许多中外电影,是为了证明电影要想成功离不开对文学作品进行“近似式”的改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名著与传说中的哪吒形象简单直白,情节粗暴残酷,与现代审美观念相去甚远,不被当代观众所喜爱。‎ B. 影片应把满足个体价值认同摆在突出位置,不需过多思考影片与主题来源之间的关系,甚至不需去触及。‎ C. 《狮子王》《纸牌屋》等西方改编类影视作品几乎都是对文学经典或民间传说采取了“近似式”的改编策略。‎ D. 改编作品之所以体现出强烈而鲜明的当代意识,是因为原文本自身并没有为影视作品提供一个“超稳定结构”。‎ ‎【答案】1. B 2. D 3. C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题干中“实现了中国电影民族性追求对西方话语的全方位革新与超越”,“全方位”错误,范围扩缩,原文第一段中“实现了中国电影民族性追求在影像形式、风格与技术上对西方话语的革新与超越”。故选项错误。 ‎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题干中“证明电影要想成功离不开对文学作品进行‘近似式’的改编”错,无中生有,例举中国电影,是为了证明观点“这些电影对经典文学与传统文化所进行的影像化改编,首先是一种内容上的重构,是以电影这种媒介形式对文学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演绎”,而例举西方电影则是为了表明“西方的这些改编作品也几乎都采取的是‘近似式’的改编策略,原文本自身并不会为影视作品提供一个‘超稳定结构’,而且改编作品之中无不体现出强烈而鲜明的当代意识”。故选项错误。‎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题干中“不被当代观众所喜爱”错误,原文第二段中只说“这部影片中的哪吒形象和他的故事,已与名著与传说中的形象相去甚远”,并没有不被当代观众所喜爱,无中生有,故选项错误。‎ B项,题干中的观点是“这些影片的拥趸”,故理解错误,原文第三段“这些影片的拥趸,则多数抱着自顾自的娱乐心态,把影片满足个体价值认同摆在突出位置,鲜少去思考影片与主题来源之间的关系,或者根本不去触及”,故选项错误。‎ D项,题干中“之所以”“是因为”错误,强加因果,原文中最后一段“西方的这些改编作品也几乎都采取的是“近似式”的改编策略,原文本自身并不会为影视作品提供一个“超稳定结构”,而且改编作品之中无不体现出强烈而鲜明的当代意识” ,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项错误。‎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5G已不只是一门技术,而是推动其它产业发展的一项基础产业。从技术角度看,5G是在4G基础上继续发展的产物,本质上只是技术的变革。5G最根本的变革在于通信服务对象将发生变化。从lG到4G,通信服务的主体都是我们人类,但自5G时代开始,通信服务的主体将从人逐步迁移到物,而且这个比重会越来越高。工信部苗圩部长提到,将来20%左右的5G设施是用于人和人之间的通信,80%用于人与物,物与物的通信。‎ 正是由于这样根本性的变革,5G会催生出无数全新的领域,引发新一轮的产业变革,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动力。从1G到4G,基本只有面向人类消费者市场这一条发展主线,但到了5G时代,情况发生根本性变化。‎ 一是面向需求侧的消费性主线,即5G加速生活娱乐、车联网、汽车电子、医疗电子、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规模化的消费类应用发展。二是面向供给侧的生产性主线,即5G与工业、农业、能源等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成为行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基础设施和关键要素。而推动5G发展的源动力来自国家战略、运营商竞争态势、产业链上下游设备商推动、消费者诉求、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这五个方面因素的叠加。‎ ‎(摘编自吴冬升《5G发展的五大动力和四大挑战》)‎ 材料二:‎ 表1中国运营商2019年建网规划 运营商 ‎5G频段 ‎2019年投资(人民币)‎ 规划城市数量 中国移动 ‎2.6G+4.9G ‎170亿 ‎50‎ 中国电信 ‎3.5G ‎90亿 ‎40‎ 中国联通 ‎3.5G ‎80亿 ‎7+33+N 表2中国移动通讯新技术普及加速 技术更迭 GSM(2G)用户段 UMTS(3G)用户数 LTE(4G)用户数 ‎5G用户数 ‎1亿用户 突破时间 ‎6年 ‎(1992-1998)‎ ‎5年 ‎(2001-2006)‎ ‎3年 ‎(2010-2013)‎ ‎2-3年 ‎(2019.4-2022)‎ 表3中国汽车行业网联化趋势 数量/时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5年 ‎2030年 未联网汽车(万辆)‎ ‎1900‎ ‎1850‎ ‎1800‎ ‎1750‎ ‎1300‎ ‎650‎ ‎0‎ 联网汽车(万辆)‎ ‎836‎ ‎968‎ ‎1170‎ ‎1290‎ ‎1900‎ ‎2800‎ ‎3800‎ 表4中国5G投资规模预测 年份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宏基站(万)‎ ‎10‎ ‎60‎ ‎100‎ ‎100‎ ‎110‎ ‎50‎ ‎60‎ ‎40‎ ‎40‎ ‎20‎ 投资额(亿人民币)‎ ‎340‎ ‎1800‎ ‎2700‎ ‎2600‎ ‎2500‎ ‎2200‎ ‎1400‎ ‎900‎ ‎900‎ ‎450‎ 材料三:‎ ‎6月26日,2019世界移动大会在上海开幕,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的主题演讲指出,5G作为社会信息流动的主动脉、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构建数字社会的新基石已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一是加速技术融合、产业融通,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二是推进数据汇聚、资源共享,创造社会发展新机遇,5G将进一步打通跨居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孤岛和信息壁垒,促进社会资源在开放共享模式下的统筹利用、合理分配和高效协同。三是提供数字生活新体验。5G将进一步打破时空边界,促进人与物、物与物的自然交互、互联互通,催生全屋智能、无人驾驶、虚拟办公、远程医疗等智能化应用,深刻改变居家、出行、办公、医疗等工作生活方式,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四是5G技术条件下,场景驱动特征明显,可以针对垂直领域的不同场景、不同服务对象按需提供定制服务。‎ ‎(摘编自《福建日报》6月27日报道《“加快5G发展共促智联万物”》)‎ 材料四:‎ ‎8月下旬举办的第二十六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特别设置“5G·新阅读”展区,重点展示5G时代“万书互联、人书互动、纸电融合、人人阅读”的未来新阅读应用场景,读者可在此享受“5G+”新阅读体验。此外,无人值守智能书店、社区智慧书房等新型场景式体验产品和服务也将亮相书展。‎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2019年8月14日报道)‎ ‎4. 下列有关5G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1G到4G,通信服务的主体都是人,但即使到了5G时代,服务于人也依然是5G通信的重要内容之一。‎ B. 5G虽不能称为一场革命,但却将带来一场巨大的变革.主要表现为5G通信服务的主体将从人逐步迁移到物。‎ C. 5G将打通数据孤岛,打破信息壁垒及时空边界等,进一步促进万物互联.激发经济增长,更好满足人们的需要。‎ D. 第二十六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展示的未来新阅读应用场景,是在5G技术条件下出现的全新阅读方式和体验。‎ ‎5.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中国三大运营商2019年建网规划的投资额度和规划建设5G的城市数量比来看,中国移动的投资质量最高,接下来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 B.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越来越先进,从GSM(2G)发展到LTE(4G),技术普及呈加速态势,但从LTE4(4G)到5G的普及则有放慢速度的趋势。‎ C. 预计到2020年,中国联网汽车将首次超越未联网汽车数量,之后再过10年,汽车将全部联网,这种变化与5G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基本同步。‎ D. 据预测,中国5G建设在2021年到2024年进入一段高投资时期,而从2025年开始快速回落,这意味着在此之后5G的投资价值开始大幅下降。‎ ‎6. 为什么说5G技术“是推动其它产业发展的一项基础产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C ‎ ‎6. ①5G技术是社会信息流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构建数字社会的基础要素。②5G技术能加速需求侧的消费类应用的发展。③5G技术是推动供给侧的生产性行业转型升级的基础设施和关键要素。‎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C项,“将打通”错,原文是“将进一步打通”;促进万物互联”夸大其词,参照原文材料三“5G将进一步打通跨居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孤岛和信息壁垒”“5G将进一步打破时空边界,促进人与物、物与物的自然交互、互联互通”。‎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本题选正确的一项。‎ A项,“中国移动的投资质量最高,接下来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不合文意。根据材料二第一个表格,这个表格比较的只是三大运营商的投资额度和城市规模,看不出“质量”好坏;另外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城市规模是“7+33+N”,中国电信是“40”,中国联通也不比中国电信低,所以他俩的排名无法比较。‎ B项,“但从LTE4(4G)到5G的普及则有放慢速度的趋势”,不合文意,根据材料二第二个图表,4G的普及时间是3年,5G预计到2022年,是2-3年,这只是“预计”,因此无法判断出“有放慢速度的趋势”。‎ D项,“这意味着在此之后5G的投资价值开始大幅下降”推断绝对。根据材料二第四个图表,投资额下降不代表“投资价值”下降。选项偷换概念。‎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题目是为什么说5G技术“是推动其它产业发展的一项基础产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结合材料三“5G作为社会信息流动的主动脉、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构建数字社会的新基石已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概括出“5G技术是社会信息流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构建数字社会的基础要素”;结合材料一“一是面向需求侧的消费性主线,即5G加速生活娱乐、车联网、汽车电子、医疗电子、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规模化的消费类应用发展。二是面向供给侧的生产性主线,即5G与工业、农业、能源等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成为行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基础设施和关键要素”,可概括出“5G技术能加速需求侧的消费类应用的发展”“5G技术是推动供给侧的生产性行业转型升级的基础设施和关键要素”。‎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感谢大人 于心亮 那一回,我去姥姥家,眼里噙着泪水,想哭。‎ 路很远,虽然身后拖着的小影子,默不作声地跟着我,可是我很孤单。‎ 口渴了,瞧见路边有个菜园子,菜园里种着水萝卜、西红柿,还有黄瓜。我想进去摘个吃,脚都迈进菜园里了,可看看四周,想一想,又退了出来。‎ 此时,来了个大叔,问我:“小孩,你怎么不摘了?”‎ 我说:“主人不在,我不能摘。”‎ 大叔就笑了,说:“不碍事的,孩子,跟我来吧。”‎ 没想到,大叔就是菜园的主人,他摘了一根黄瓜和一个西红柿给我。‎ 我谢了大叔,一边吃一边走,心里充满了快乐。‎ 因此.当一只小花狗追着咬我的时候,我也没气恼,而是从衣兜里掏出个饼干扔给它。‎ 小狗吃了饼干,朝我摇着尾巴,还跟上了我,撵也撵不走。‎ 就这样,小狗跟着我来到姥姥家。‎ 我见到姥姥,扑进她怀里。原打算哭的,可不知为什么,又哭不出来了。姥姥抚摸着我的头,她看到了小狗,问我:“你养的小狗?”‎ 我说:“路上捡的。”‎ 姥姥说:“不是咱养的小狗,咱可不能要,回去的路上,要记着还给人家。”‎ 我说:“要是找不到主人,怎么办?”‎ 姥姥说:“好好打听打听,肯定有主人。”‎ 我一边逗小狗玩,一边回答姥姥的问话,好脾气地说我妈挺好的,我爸挺好的,家里的老母猪也都挺好的,八只小母鸡也下蛋了,三只小燕子也孵出来了……‎ 姥姥给我烙了个葱花油饼,把我喂得饱饱的,把小花狗也喂得饱饱的。我吃饱了,就去街上玩儿,撞上了村里最顽皮的几个小孩,他们很欺生。‎ 这一次我有小花狗壮胆,见到那几个孩子对我不太友善,它就“汪汪汪“地叫着,跳着高儿来保护我。那几个小孩没敢来欺负我,相反,他们还跟我交上了朋友。‎ 我们在一块玩儿,他们说要去果园里偷桃子。我摇摇头说不去。‎ 他们说看果园的老头儿是个聋子,腿也瘸,肯定追不上我们的……‎ 我依旧摇头说不去。‎ 他们问:“你怕挨揍吗?”‎ 我说:“不怕。”‎ 他们问:“那你为什么不去?”‎ 我说:“不为什么,反正……我就是不去!”‎ 后来他们要回家了。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我也想回家了。‎ 姥姥从杏树上摘了几个杏,装到我衣兜里,说:“瞧见菜园里的大叔,送给人家尝尝。”‎ 我告别姥姥,带着小花狗走在回家的路上。小花狗在前面跑,我在后面追;有时候我在前面跑,小花狗在后面追。我很快乐,看着蓝蓝的天和白白的云,我的笑声伴随着小花狗梅花形的爪印开满了回家的小路……‎ 走到捡小花狗的地方,我就打听狗是谁家的。‎ 有人就给我指点。‎ 我带着小花狗朝指点的地方走去,果然有个老爷爷正在四处找小花狗。‎ 我说了事情经过,老爷爷拍拍我的头,说我是好孩子。‎ 我要走了,老爷爷叫住我。他家的苇箔上晒着咸鱼干,老爷爷就捡了一串咸鱼干给我。‎ 我连忙拒绝,说不要。‎ 老爷爷笑着说:“拿着吧孩子,这不是给你的,是给你家大人的。”‎ 我道了谢,跟老爷爷和他身旁的小花狗说再见。‎ 我继续往回走,又经过菜园,见着那个大叔,我就大声喊他。‎ 大叔问我:“孩子,你又渴了吗?”‎ 我说:“不渴,我姥姥让我送您几个杏。”‎ 大叔尝了杏,很开心地说:“杏真甜,好吃!”‎ 我要走了。大叔叫住我,让我等等。大叔拿镰刀割了一捆韭菜给我。‎ 我赶忙拒绝,说不要。‎ 大叔笑着说:“拿着吧孩子,这是感谢你家大人的!”‎ 就这样,我左手提着一串咸鱼干,右手提着一捆韭菜,一路飞奔着往家跑。‎ 我瞧见了村庄,瞧见了胡同,瞧见了那两扇黑色的大敞开着的街门……‎ 此时,我的眼里,突然充满了泪水。‎ 我哭泣着冲进村庄,冲进胡同,冲进敞开着的街门,冲向妈妈温暖的怀抱……‎ 我一边流泪一边说:“妈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随便拿别人家的东西了。”‎ 我详详细细诉说了去姥姥家的事情经过,并把手里的东西给妈妈看。‎ 妈妈的眼里虽然也有泪水,但同时增添了欣慰的笑意。‎ 妈妈抚摸着我的小手说:“儿啊,你要记住人家的好!”‎ 我的小手肿着,那是去姥姥家之前,妈妈拿笤帚疙瘩打的。‎ 此时,也不大疼了。‎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9年第7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想摘人家菜园里的东西吃,脚都迈进去了,又退了出来,因为“我”意识到了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拿到人家给的黄瓜和西红柿不忘道谢,说明“我”懂礼貌。‎ B. “我”把小花狗送还狗主人老爷爷,他送给“我”一串咸鱼干,“我”把杏给大叔吃,大叔给“我”割了一捆韭菜,这里包含着一个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的道理。‎ C. 小说首尾都写到“我”的“泪水”,开头的“泪水”饱含我的“委屈”和难过,是感情的起点,结尾的“泪水”体现了“我”外面再好也不如家里好的感受,是感情的升华。‎ D. 小说由“我”不去摘吃人家的东西,到拒绝去果园里偷桃子、送还人家的小花狗、不随便接受人家给的东西,写出了“我”成长的过程,这是小说艺术表现的细腻之处。‎ ‎8. “我再也不拿别人家的东西了”这句话对理解小说有重要作用,请从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三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9. 这篇小说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答案】7. C 8. ①情节上,这句话交代了“我曾经拿过别人家的东西,并因此受到妈妈的责罚,赌气出走姥姥家的事件原委,这也正是我去姥姥家时心理难过,不去偷,不要别人家东西的原因。”②人物形象上,这句话是“我”对做人道理的体认,体现了“我”心灵的成长,表现了“我”懂事明理的特点。③主题上,这句话说明大人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了效果,肯定了大人严格管教,正面引导对孩子健康成长的作用(或:提示了让孩子在经历中成长的道理。或:表达了在生活中更能领悟做人道理的思想。) ‎ ‎9. ①多用短句,句子结构简单,很少用修饰语,符合小说故事叙事者小孩儿的身份。如“我说了事情经过,老爷爷拍拍我的头,说我是好孩子”句式短小,不用修饰语。②语言简洁,语意明了,口语色彩突出,符合小说故事叙事者小孩儿的身份。如“小狗吃了饼干,朝我摇着尾巴,还跟上了我,撵也撵不走”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小狗黏上“我”的情节。③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形象特点,使人物形象分明。如大叔对“我”说“不碍事的,孩子,跟我来吧”,语气亲切,体现了大叔的和善,对“我”的关爱体贴。④大量描写人物对话,通过对话塑造人物的形象。如“我”和村里几个小孩的对话,表现了“我”坚守规矩、有所不为的特点。‎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赏析的题目,涉及文章的细节、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答题时注意对读原文,认真分析。‎ B项,题干中:结尾的泪水体现了“我”外面再好也不如家里好的感受,分析错误。从文中语言描写“妈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随便拿别人家的东西了”,以及“此时,也不大疼了”,表明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母亲认错,了解母亲的用心,感受母亲的爱。所以“此时,我的眼里,突然充满了泪水”。‎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作用的能力。题干要求从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三个方面分析“我再也不拿别人家的东西了”‎ 这句话对理解小说的作用,从情节上,这句话出现在小说结尾部分,使得全文从第一段中“眼里噙着泪水,想哭”,为何而哭,有了答案;并且在“几个孩子说要去果园里偷桃子”“老爷爷就捡了一串咸鱼干给我”“大叔拿镰刀割了一捆韭菜给我”时,我表示拒绝的原因。从人物形象上,“我”在经历了一系列心路历程后,了解做人道理,体现了人物心灵的成长。从主题上,一方面孩子终于了解到自己的错误,变得懂事明理;另一方面从“此时,也不大疼了”可分析出大人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了效果,起到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正面引导,从老爷爷、大叔“这是感谢你家大人的”,也充分肯定了大人教育正确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特色的能力。题干要求举例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小说的语言特点:(1)小说既用叙述性的语言,也用描写性的语言,但以描写性的语言为主。(2)小说长短句兼有,但以长句为主;语言生动、细腻、富有感情。 影视剧本既用叙述性的语言,也用描写性的语言,但以叙述性的语言为主;长短句兼用,但短句为主。(3)小说语言简洁、朴素;语言表述能转换成动作、画面或场景。从文中“我说了事情经过,老爷爷拍拍我的头,说我是好孩子”,运用短句,句子结构简单,很少用修饰语;从文中“小狗吃了饼干,朝我摇着尾巴,还跟上了我,撵也撵不走”,运用口语,语言简洁,语意明了;从文中“不碍事的,孩子,跟我来吧”, 体现了大叔的和善,对“我”的关爱体贴,人物形象分明;从文中“那你为什么不去?” “不为什么,反正……我就是不去!”,表明了“我”坚守规矩、有所不为,这样的对话,更塑造人物的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渎(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柏,字会之,婺州金华人。大父从杨时受《易》、《论语》,既又从朱熹、吕祖谦游。父瀚,朝奉郎、主管建昌军仙都观,兄弟皆及熹、祖谦之门。柏少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年逾三十,始知家学之原,捐去俗学,勇于求道。与其友汪开之著《论语通旨》,至“居处恭,执事敬”,惕然叹曰:“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亟更以鲁斋。从熹门人游,或语以何基得熹之传,即往从之,授以立志居敬之旨,且作《鲁斋箴》勉之。质实坚苦,有疑必从基质之。于《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标注点校,尤为精密。夙兴见庙,治家严饬。当暑闭阁静坐,子弟白事,非衣冠不见也。少孤事其伯兄甚恭季弟早丧抚其孤又割田予之收合宗族周恤扶持之开之没家贫为之敛且葬焉来学者众,其教必先之以《大学》。蔡抗、杨栋相继守婺,赵景纬守台,聘为丽泽、上蔡两书院师,乡之耆德皆执弟子礼。理宗崩,率诸生制服临于郡。柏之言曰:“伏羲则‘河图’以画八卦,文王推八卦以合‘河图’者,先天后天之宗祖也。”又曰:“大禹得‘洛书’而列九畴,箕子得九畴而传《洪范》。范围之数,不期而暗合。”又曰:“今《诗》三百五篇,岂尽定于夫子之手?‎ 所删之诗,容或有存于闾巷浮薄之口,汉儒取于补亡。”乃定《二南》各十有一篇。又曰:“《大学·致知格物章》未尝亡。”还《知止》章于《听讼》之上。谓:“《中庸》古有二篇,诚明可为纲,不可为目。”定《中庸》诚明各十一章,其卓识独见多此类也。其卒,整衣冠端坐,挥妇人勿近。国子祭酒杨文仲请于朝,谥曰文宪。‎ ‎(节选自《宋史·王柏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孤事其伯/兄甚恭/季弟早丧/抚其孤/又割田予之收/合宗族/周恤扶持之/开之没/家贫/为之敛且葬焉 B. 少孤事其伯/兄甚恭/季弟早丧/抚其孤/又割田予之/收合宗族/周恤扶持之/开之没/家贫/为之敛且葬焉 C. 少孤/事其伯兄甚恭/季弟早丧/抚其孤/又割田予之收/合宗族/周恤扶持之/开之没/家贫/为之敛且葬焉 D. 少孤/事其伯兄甚恭/季弟早丧/抚其孤/又割田予之/收合宗族/周恤扶持之/开之没/家贫/为之敛且葬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学”是家中世代相传的学问,王柏祖、父两代都深得大儒朱熹、吕祖谦之传。‎ B.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有别于官学的教育机构,宋代大为兴盛,官府和民间都能开设。‎ C. “崩”,古代对帝王死的一种称法,此外,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 D. “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被认为是中华文化之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柏尽弃俗学,力行求道。他年轻时心气甚高,自号“长啸”,显露出卓尔不凡的名士气质;但当他领悟到儒家要义后,毅然改号“鲁斋”以抑锋芒。‎ B. 王柏至城为学,务求精研躬行。他直到而立之年才接受了儒学,从此结交名家,刻苦研习,每遇疑难,必向老师请教;还写了一篇《鲁斋箴》来勉励自己。‎ C. 王柏弘扬儒学,深受众人敬重。他精心缜密地编订古籍,以利于传播;来向他求教的人特别多,他任书院讲师时,连乡里德高望重的老者都向他执弟子礼。‎ D. 王柏见解独特,大胆质疑经典。他崇古但不泥古,对古代典籍进行辨析论证,对《诗经》的来源、选篇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四书》的篇章编排也有独立判断。‎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当暑闭阁静坐,子弟白事,非衣冠不见也。‎ ‎(2)所删之诗,容或有存于闾巷浮薄之口,汉儒取于补亡。‎ ‎【答案】10. D 11. C 12. B ‎ ‎13. (1)暑天闭门静坐,晚辈们来禀报事情时,不把衣服和帽子穿戴整齐不出去接见。‎ ‎(2)所删掉的诗,或许就留存于街头巷尾轻薄之辈的口中,被汉代的儒士拿来补足了那些散失之篇。‎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季弟”“ 其孤”“ 之”“ 宗族”等,然后根据语法、句式以及句意进行排除。句中“事”为名词作动词,译为“侍奉”,前句已经出现形容词“孤”,所以中间不能断开,“孤”后断句,排除AB,‎ ‎“予之”是动宾结构,翻译为“给他”,后句“收合宗族”解释为聚集宗族,所以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C; ‎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题干中“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错误,大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士人死曰不禄。‎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题干中“还写了一篇《鲁斋箴》来勉励自己”错误,原文中“授以立志居敬之旨,且作《鲁斋箴》勉之”的主语为何基,写《鲁斋箴》勉励的是何基,并不是王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此题注意,白,禀报;衣冠,衣服和帽子穿戴整齐,名词活用为动词;闾巷,街头巷尾;浮薄:轻薄之辈,形容词作名词。‎ ‎【参考译文】‎ 王柏,字会之,是婺州金华人。祖父跟随杨时学习《易》、《论语》,又跟随朱熹、吕祖谦交游。父亲王瀚,担任朝奉郎、主管建昌军仙都观,兄弟都到朱熹、吕祖谦门下学习。王柏年少时仰慕诸葛亮的为人,自号为长啸。年过三十,才知道家中世代相传的学问的渊源,舍弃世俗流行之学,勇敢追求得道。与其友汪开之一同著《论语通旨》,到“居处恭,执事敬”之时,警觉省悟地感叹说:“我并没有孔子门下的持守恭敬之心。”很快更号为鲁斋。跟从朱熹门人交游,有人把何基得到朱熹真传告诉他,他就前往跟从何基学习,何基把立下志愿持身恭敬的要义教授给他,并且作《鲁斋箴》来勉励他。王柏质朴诚实、坚忍刻苦,有了疑惑必定至何基询问。对《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进行标示注明校订,这一过程很精细。早起拜家庙,持家严整。暑天闭门静坐,晚辈们来禀报事情时,不把衣服和帽子穿戴整齐不出去接见。年少孤苦,侍奉其伯兄很恭敬,小弟早亡,抚育他的孩子,又割让土地给他,聚集宗族,周济帮助他,汪开之死后,家中贫困,为他收敛并且安葬了他。来求学的人很多,他必定先教授《大学》。蔡抗、杨栋相继驻守婺州,赵景纬驻守台州,都聘请王柏担任丽泽、上蔡两书院的导师,乡里年高德劭、素孚众望的人都向他行弟子礼。理宗死,带各个学生穿丧服来到郡县。王柏说到:“伏羲效法‘河图’以画八卦,文王推演八卦来与‘河图’相合,是自身本有与非自身本有的祖先。”又说:“大禹得到‘洛书’才有了治理天下的大法,箕子得到治理天下的大法而传有《洪范》。范围之数(古代推命术书),没有约定而与它暗中相合。”又说:“今《诗》三百五篇,难道尽数都决定于孔子吗?所删掉的诗,或许就留存于街头巷尾轻薄之辈的口中,被汉代的儒士拿来补足了那些散失之篇。”乃定《二南》各十一篇。又说:“《大学·致知格物章》未曾散失。”在《听讼》基础上还原《知止》这一章。说:“《中庸》古有二篇,诚明(古代修养之学中的重要精神)可作为概要总则,不可作为细则。”定《中庸》诚明各十一章,其远见卓识、独特见解多像这样。他死时,整理好衣冠端坐着,挥手让妇人不要接近。国子祭酒杨文仲向朝廷请求,谥号曰文宪。‎ ‎(节选自《宋史·王柏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登古城 李百药 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 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 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 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 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 ‎[注]李百药:隋末唐初诗人,仕途多波折,唐太宗朝方受到重用。‎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开头交代创作背景,点扣登临的题旨,定下了全诗抑郁怅然的感情基凋。‎ B. 三至六句选取众多意象,从视听、动静、正侧等多角度渲染描绘古城的荒败景象。‎ C. 诗中“迢递孤烟生”句与陶诗“依依墟里烟”句的景象相似,但意绪却大相径庭。‎ D. 秋晚的“霞景”“露气”明艳清新,但着以“余”“晚”的点染,显见幽郁之意未散尽。‎ ‎15. 这首诗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羁旅奔波的惆怅落寞。时已日暮,作者仍然在路途中奔波,前途渺茫,满怀怅然。②对古城荒败的伤悼之情。经历战乱破坏和岁月侵袭的古城,但见颓垣断壁,鸟雀群集,灌木丛生,人烟稀落,让人感慨伤痛。(答“对沧桑变迁的感慨”亦可)③不甘人生消磨、希望有所作为。面对秋风又起,草木摇落,作者却倔强地发出心志难平的呼喊。‎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 题干中“交代创作的背景”错误。首联“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紧扣题目,直抒胸臆。写苍茫落日,迢遥旅程,荒凉古城,惆怅心境,都是眼前景,寻常事,般情,信手拈来,熔裁入诗,倍感凄楚动人,含味隽永,唱叹有致。并没有涉及创作背景,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首联“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紧扣题目,直抒胸臆。写苍茫落日,迢遥旅程,荒凉古城,惆怅心境。中间三联由首联生发,写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次联“颓墉寒雀集,荒堞晚鸟惊”,摄取首先映入眼帘的城头景物:颓墉、荒蝶、寒雀、晩乌,上句一个“集”字,下句一个“惊”字,意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目的无非都在突出古城的荒凉。第三联“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诗人的视野逐步转移,看到的又是另一种景象。这灌木、孤烟和颓墉、荒堞一样,同样突出古城的荒凉,同样烘托诗人内心的落寞。第四联“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与前两联又不同,随着视野的延伸、拓宽、扩大,景物也有所变化,写彩霞折射出夕阳的余照,露气净化了傍晚的清景,显得明媚一些。而且情随景迁,诗人内心的幽郁,似乎也得到某种程度的缓解,变得开朗一些。但一个“余”字,一个“晩”字,仍然制约着写景抒情的基调:“霞景”虽迷人,但毕竟是“余照”;“露气”虽怡神,但毕竟是“晚清”。 由于中间三联写景抒情手法的巧妙铺垫,诗就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尾联的强烈抒情:“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结得极妙,呼应首联,但感情有起伏,可以发现逐渐加强的迹象。如果说开始的“怅然临古城”,只是诗人淡淡的自我喟叹,抒发内心的惆怅落寞,那结束的“此志安可平”却是诗人对现实的强烈抗议,摅写孤愤,挥斥幽郁。在秋日傍晚登临古城这种悲观而衰颓的景象中发出这样的感叹,格调是统一而和谐的,这样的主题用来表达贤人失志的不平与压抑也是非常恰当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l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述自己早年出身平民,亲自劳作,只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用了两个典故表现其人生的恍惑和思念的哀怨。‎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说,现在看刘裕当年所居之地,见到的只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苟全性命于乱世 (2). 不求闻达于诸侯 (3). 庄生晓梦迷蝴蝶 (4). 望帝春心托杜鹃 (5). 斜阳草树 (6). 寻常巷陌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苟全、诸侯、蝴蝶、杜鹃、斜阳、巷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人们都不曾料到,贾府的__________居然由大观园的衰败来作预演,而且抄家也是先从大观园抄起。是啊!既然女性在贾府统治层占有特殊的地位,()。作为贾氏家族命运象征符号的大观园,家族本身的兴衰比起它遭遇的衰落要平淡得多。小说的文学意象显示,当大观园的命运和整个贾府的命运完全合一的时候,《红楼梦》所__________的深广的社会内涵便露出了真容。《红楼梦》的作者显然不__________他的作品只是停留在爱情和婚姻的层面,他对爱情与婚姻背后的家族和社会的势力,铺排得广阔无垠而又__________。作为爱情与婚姻角色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他们身后的亲友团和后援团,无不具有强有力的经济与政治背景。‎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同浯,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败落 描绘 满意 密云不雨 B. 破陋 描绘 满意 密不透风 C. 破陋 描写 满足 密云不雨 D. 败落 描写 满足 密不透风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所以摧折的风暴电必然从女性集中的地方刮起 B. 那么女性集中的地方也必然会刮起摧折的风暴 C. 那么摧折的风暴也必然从女性集中的地方刮起 D. 所以女性集中的地方也必然会刮起摧折的风暴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为贾氏家族命运象征符号的大观园,家族本身的兴衰与其相比,是远远不如的。‎ B. 大观园作为贾氏家族命运的象征符号,其所遭遇的兴衰比家族本身的兴衰要剧烈得多。‎ C. 大观园作为贾氏家族命运的象征符号,家族本身的兴衰比起它遭遇的兴衰要平淡得多。‎ D. 作为贾氏家族命运象征符号的大观园,其所遭遇的兴衰与家族本身的衰落相比要剧烈得多。‎ ‎【答案】17. D 18. C 19. 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处:败落,由盛而衰;破陋,破旧简陋;从后句中“大观园的衰败”,可分析应选用“败落”。第二处:描写就是通过一定的写作手段(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朴素直白的对话),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描绘,画,也指用语言文字来描写。更偏重于描画,与下文修饰宾语为“社会内涵”不符。可分析应选用“描写”。第三处:满足,指对某一事物感到已经足够。可以分为精神、物质两方面。满意,满足自己的愿望;符合自己的心意。从下文“只是停留”可以看出“满足”更合理。可分析应选用“满足”。第四处:密云不雨,意思是满天乌云不下雨。比喻事物正在酝酿,一时还没有发作。密不透风,形容包围紧密或防卫严密,连风也透不进去。从动词 “铺排得”可分析应选用“密不透风”。‎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运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注意抓住语段前后的联系,同时注意题干要求分析“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该题中关联词搭配来说,“既然”与“那么”搭配更为合理,排除AD;然后观察“那么”后主语分别为“女性”“风暴”,从前句主语为“女性”分析,后句主语应为“风暴”,故排除B。‎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画线句中途易辙,前面一句有关“大观园”的内容并未陈述完,而后面主语换成了“家族本身的兴衰”。而后文“兴衰”对照“衰落”在内容照应方面有两面对一面的问题。B项对应修改正确。‎ 故选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如今熬夜现象极其普遍,虽然各种关于熬夜伤身体的科普随处可见,____①,他们认为熬夜后白天补一觉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是与体内昼夜节律的自然运行密切相关的。无论熬夜还是熬夜后再补觉,都打乱了人体正常的昼夜节律,___②,从而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所以说,_____③,大量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多轮班工作群体(如护士、安保人员等)虽然在夜班后可以得到补休,但他们依然是心脑血管和代谢疾病的高发群体。‎ ‎【答案】①但许多人对熬夜的危害不以为意 ②造成体内免疫系统发生紊乱 ③补觉绝非熬夜后的救命稻草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第一空,根据横线前“虽然各种关于熬夜伤身体的科普随处可见”,以及横线后“他们认为熬夜后白天补一觉就万事大吉了”,可知此处应填写“不熬夜不在意”“没有认识到熬夜的危害”之类的句子。第二空,根据横线前“打乱了人体正常的昼夜节律”和横线后“从而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可知此处应该填写二者之间的衔接的内容,比如“造成免疫系统紊乱”之类的句子。第三空,根据横线前“所以说”可知这是总结性的句子,根据横线后“虽然在夜班后可以得到补休,但他们依然是心脑血管和代谢疾病的高发群体”,可知此处应填写“补觉不能减轻熬夜的危害”之类的句子。‎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文艺工作者座谈时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众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学作品,它们书写着历史和时代,弘扬着伟大的中国精神。‎ 你所在学校的校刊准备登载“中国精神”系列文学作品推介,请你从《离骚》《窦娥冤》《水浒传》《呐喊》中任选一部或一篇,写一段评价文字,结合作品内容展现其“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其中的一方面或兼而有之的特点。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具体,表述准确,语言生动,100字左右。‎ ‎【答案】例如:《离骚》:当众人皆醉、举世混浊时,当君王疑忌、众女谣诼时,当世俗工巧、绳墨扭曲时,渺小的个人能做什么?他,屈子,出淤泥而不染,伏清白以死直,展现着莲梅之清白,松竹之筋骨,体解未改,九死不悔。世界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长歌——《离骚》!《呐喊》:棱角分明、横眉冷对,执着匕首和投枪向病态社会、丑陋人性作韧性进攻:这是斗士的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呐喊“救救孩子”,在《故乡》中悲悯苦难的闰土,在《药》中为夏瑜的坟头曲笔添上花环:这是温情的鲁迅。“无情未必真豪杰”,这样的先生让人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准确、鲜明、生动”是语言表达方面对考生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语言表达在规范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往往和“简明、连贯、得体”结合在一起考查。该题中“有筋骨”:通常指人的体格强健。古人有言:“‎ 筋骨竦,气脉舒。”“筋骨如铁,万夫莫当。”强健的体魄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前提基础。对于文艺作品而言,“筋骨”乃气血文脉所在。有筋骨,指的是风格刚健遒劲,历来是文人墨客所追求的文章品格。“有道德”:《道德经》有言:“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道德文章自古一体,文品人品合而为一。道德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也是文章品行的准则,所谓文如其人,风格即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思想价值和道德品质是一切文艺作品的灵魂。历代文人知识分子在论人品文时无不推崇高远的思想道德境界,在“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中,其首在“立德”,其后方为“立功”和“立言”。对于当代文艺工作者来说,有道德必须有良知、有担当、有追求。“有温度”:作品的温度来自于沸腾的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七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号召,“有出息的文学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七十多年后,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工作者只有放下身段,走出书斋,到田间地头,到街头里巷,去触摸生活,去感知冷暖,才可能创作出有温度的作品。然而,仅仅是触摸生活,感知地表的温度是不够的,还要沉下身去开掘生活,去汲取地心的热力和温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生活的真义,创作出更有温度的作品。了解“三有”之后,从《离骚》《窦娥冤》《水浒传》《呐喊》中择一组织语言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是一种德行,奢侈是一种恶行。“俭以养德”,通过节俭的生活来培养道德品质,是自古至今都被倡导的人生之道。古人认为俭有四利:养德、养寿、养神、养气。可是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同学不认同节俭生活,不愿意节俭。有的说:“过去中国穷,所以提倡节俭,现在国家富裕了,还节俭啥?”有的说:“我花自己家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碍别人啥事了?”也有的说:“根据经济学原理,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提倡节俭岂不是抑制经济?”而且,我们身边也确实不乏生活奢侈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国庆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新的时代,仍要节俭”,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勤俭是美德,节约是责任”。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从厉行节约的晏婴到“一钱大守”刘宠,从一代名相魏征到民-主革命家孙中山,都为我们留下一份份忧苦万民、勤劳天下的珍贵遗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鞠躬尽瘁、艰苦朴素的光辉事迹,更是彪炳千秋。中华民族正是具有这种精神,才能生生不熄、不断繁衍、兴旺发达。勤俭节约还是我们国家的建国方针,正是这一方针,才使我们年轻的共和国医治了几十年战争的创伤,甩掉一穷二白的帽子,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出现一种比阔斗富的不良现象,把勤俭的美德当作“过时”的观念加以否定,以致出现以铺张浪费为荣,艰苦朴素为耻的歪理。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我们的学校里也屡见不鲜,例如:水龙头中的长流水,教室、公室中人去灯不熄,教室外的垃圾桶里还可以用的书本、文具、还没有吃或者没有吃完的水果、点心、牛奶,扔掉的一次性的碗筷、塑料袋等等。勤俭节约真是一种过时的观念而应该丢弃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知道,改革开放后,国家的经济在不断提高,但是,我国尚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是比较贫穷落后的。在城市里,还有许多下岗工人靠社会救济金生活,在农村,还有许多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在西部山区,还有许多人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奔波。我们国家还没有富裕到可以比阔斗富的时候,勤俭节约的美德不能丢。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时刻牢记勤俭是美德,节约是责任这句话。‎ 勤俭是建立在“勤”与“俭”的结合上。只有勤奋才能创造劳动成果,只有节约才能珍惜劳动成果,而两者的实现贵在行动。为此我校少先队、团委和学生会将本周定为我校的节约环保周,希望同学们身体力行,勤俭节约。同时我们学生会在此向全校师生发出《节约行为公约》。‎ ‎(1)培养节约好风尚人人行动是保障夏季空调26度节电效果很显著 ‎(2)灯泡换成节能灯用电能省近八成随手关灯莫忘记小处节电有效益 ‎(3)少乘电梯爬楼梯既省电力又健体家用电器仔细挑节电省钱都重要 ‎(4)家电不用要断电省电一成看得见多乘公交和步行既省能源又便捷 ‎(5)购车要买小排量节油实惠还时尚注意关好水龙头宝贵淡水不滴漏 ‎(6)洗菜洗脸多用盆一水多用是窍门纸张应该两面用物尽其用见行动 ‎(7)物品少用一次性节省资源利环境就餐剩余应打包珍惜粮食显实效 ‎(8)垃圾分类不乱扔便于利用好再生过度包装要反对绿色消费益社会 ‎(9)勤俭节约记心头行为公约共遵守 同学们,让我们养成勤俭的美德吧,我们就会拥有终生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同学们,让我们尽到节约这份责任,牢记这份责任吧! 新的时代,仍要节俭!为了自己、为了学校、为了社会、更为了国家,让节约永远的伴随在我们的左右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有主题的演讲稿。对于演讲稿,考生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中心——“俭”“侈”,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审题】首先分析材料。材料中内容核心为“俭”“侈”,并关注俭有四利:养德、养寿、养神、养气。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世界,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我们呼唤每个公民都能尽一己之力服,展现出人性良知、社会责任和高贵精神。然后分析演讲稿文体特点,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国庆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新的时代,仍要节俭”,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参考立意:该题中的关键字词非常明确,“俭”“侈”,并关注俭有四利:养德、养寿、养神、养气。围绕这些立意都可以。比如:勤俭的美德不能丢;勤俭则能担重;俭以养德;说勤俭等等。由于是演讲稿,需要起到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需要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所以标题应生动而有力。‎ 行文结构: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勤俭是美德,节约是责任。然后,从古至今举例论证观点,从而发出倡议。最后引申主题:新的时代,仍要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