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6.0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大学》
课时训练·达标巩固区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致其知 知:知识
B.其所厚者薄 厚:重视
C.而著其善 著:撰写
D.天下鲜矣 鲜:少
【解析】选C。著:显露。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选C。C项,都是“之于”的合音,兼词。A项,顺承连词,就/转折连词,却;B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他;D项,动词,作为/动词,做。
3.下列句子中所含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上老老而民兴孝
A.一家仁,一国兴仁 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C.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D.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解析】选A。A项和例句都是形容词作动词。“讲究仁义”“尊敬”。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明,彰明;C项,名词用作动词,批评;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尧、舜帅天下以仁
A.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B.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C.未之有也 D.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解析】选D。例句为状语后置句。A、B两项为判断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状语后置句。
【知识延伸】
文言文中常见的判断句类型
- 12 -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属性做出判断的句子,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者,……也。
这是古汉语里最典型的判断句式,它相当于现代汉语“……是……”。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2.……,……也。
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来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
3.……者,……。
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不用“也”,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译文:同游的四个人:就是庐陵的萧圭,字君玉;长乐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4.……,……者也。
在谓语后面“者也”连用,也相当于“……是……”。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译文:他是沛公车旁任警卫的樊哙。
5.……,……。
主语和谓语后面都不用语气词,但仍然可译为“……是……”。
如: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译文:这是继续走秦国灭亡的老路啊!
6.用“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如: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译文:项燕是楚国的大将。
7.用副词“乃、则、皆、诚、非”等表判断。
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译文:这确实已经到了关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了。
5.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 12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2)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二、拓展阅读
(2015·临沂高二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天子乃思卜式之言 ,召拜式为中郎,爵左庶长,赐田十顷,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初,卜式者,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亲死,式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分,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予弟。式入山牧十余岁,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其弟尽破其业,式辄复分予弟者数矣。
是时汉方数使将击匈奴,卜式上书,愿输家之半县官①助边。天子使使问式:“欲官乎?”式曰:“臣少牧,不习仕宦,不愿也。”使问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分争。式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顺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于人!无所欲言也。”使者曰:“苟如此,子何欲而然?”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于边,有财者宜输委,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具其言入以闻。天子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 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
式归,复田牧。岁余,会军数出,浑邪王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其明年,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卜式持钱二十万予河南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人者籍,天子见卜式名,识之,曰:“是固前而欲输其家半助边。”乃赐式外徭四百人②。式又尽复予县官。是时富豪皆争匿财,唯式尤欲输之助费。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乃拜为郎,布衣③而牧羊。岁余, 羊肥息。上过见其羊,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以时起居,恶者辄斥去,毋令败群。”上以式为奇,拜为缑氏令试之,缑氏便之。迁为成皋令,将漕最④。上以为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
(节选自《史记·平准书》)
【注】①县官:朝廷,官府。②赐式外徭四百人:天子赐给卜式的是对在外服徭役的四百人的处理权。卜式有权免除他们的徭役,当然是有代价的,即需交钱,每人三百,共十二万钱。③:草鞋。④将漕最:管理漕运成绩最好。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财者宜输委 委:送献
- 12 -
B.于是上久不报式 报:答复
C.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 赡:供给
D.河南上富人助贫人者籍 籍:登记
【解析】选D。籍:花名册。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选D。乃:才。A项,……的情况;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介词,和;动词,结交。C项,介词,把;介词,按照。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体现卜式高尚品德的一项是( )
①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予弟
②卜式上书,愿输家之半县官助边
③使者具其言入以闻
④卜式持钱二十万予河南守,以给徙民
⑤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⑥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解析】选B。③是使者的行为,⑥表现的是其政治才能。
9.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卜式原来以种田养殖为业,他待人宽厚,在父母去世后,把田宅财物给了弟弟,自己仅带着百十头羊上山放牧,富足之后又多次资助破产的弟弟。
B.朝廷出兵征讨匈奴时,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家产以助边,但是,丞相公孙弘却把他的爱国行为视为“不轨”“乱法”之举,劝阻皇帝不予答应。
- 12 -
C.朝廷因多次用兵而造成财政空虚,贫民迁徙政府无力解决,卜式捐钱二十万救济河南贫民,又把皇上的赏赐所得全部捐给朝廷,于是皇帝以他为榜样教化百姓。
D.起初,卜式不愿做郎官。天子说有羊在上林苑,想请他去放牧,卜式才做了郎官,由于牧羊成效令皇帝满意,他的官职不断得到升迁,被任命为齐王太傅。
【解析】选D。卜式官职升迁是因为他对政治有独到见解,让皇帝以为他是奇才,且为人朴忠。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式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顺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于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如此,子何欲而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时起居,恶者辄斥去,毋令败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同乡人有贫穷的我就借贷给他,不善良的我就教导他,使他驯良,邻里人都愿听我的话,我有什么理由受人冤屈!
(2)如果是这样,你希望得到什么才这样做?
(3)让他们按时起居,凶恶的就除掉,不要让他败坏了族群。
【知识延伸】
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类型(一)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例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侯和秦伯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2)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例子翻译是不妥的:
(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例句中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
- 12 -
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附【译文】
天子于是想起卜式的话,封他为中郎,赐爵为左庶长,赐给农田十顷,还布告天下,使每个人都清楚知道这件事。
当初,卜式是河南人,以种田养畜为业。父母去世后,留下一个年少的弟弟,等弟弟长大成人,卜式就与他分了家,自己只要了百余只羊,其余田地、房屋等财物全都留给弟弟。卜式入山牧羊十多年,羊繁育到一千多只,买了田地宅舍。他的弟弟却家业尽破,卜式又多次分给他财物。
这时候汉朝廷正数次遣将出兵对匈奴作战,卜式上书说,愿意把一半家产交给官府作为边境作战费用。天子派使者问他:“你是想做官吗?”卜式说:“臣自幼放牧,不熟习官场的事,不愿做官。”使者问:“是家中有冤屈,有话要说?”卜式道:“臣生来与人无争,同乡人有贫穷的我就借贷给他,不善良的我就教导他,使他驯良,邻里人都愿听我的话,我有什么理由受人冤屈!没有要说的话。”使者说:“如果是这样,你希望得到什么才这样做?”卜式道:“天子要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当在边关尽节义而死,有钱的应当献纳其所蓄财物,这样才能灭掉匈奴。”使者把他的话回报了天子。天子又转告公孙弘丞相。公孙弘说:“这不合人情。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做天下楷模而扰乱了法纪,希望陛下不要答应他。”于是天子很久没给卜式答复。数年后,才报罢他。
- 12 -
卜式回家后,依旧种田放牧。过了一年多,正赶上汉军屡次出征,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花费很大,仓库空虚。第二年,贫民大迁徙,都靠政府供给,朝廷没有力量全部供给。卜式拿着二十万钱交给河南太守,作为被迁百姓的花费。河南呈上富人资助贫人的花名册,天子见到上面卜式的名字,尚能记得,说道:“此人曾要献一半家产助边。”于是赐给卜式免戍边徭役四百人的权力。卜式又把所得钱财全都交给朝廷。那时富豪人家争着隐匿家产,唯有卜式热衷于输资帮助官府。天子于是认为卜式的确是位有德长者,因此给他显官尊荣以教化百姓。
起初,卜式不愿做郎官。天子说:“我有羊在上林苑中,想请你替我放牧。”卜式才做了郎官,却是穿着布衣草鞋放羊。一年多后,羊群肥壮且繁殖了很多。天子路过这里看到羊群,夸奖他一番。卜式道:“不但是羊,治理百姓与这是同一道理。让他们按时起居,凶恶的就除掉,不要让他败坏了族群。”天子听了很是惊奇,封他为缑氏令试一试他的本领,果然缑氏百姓反映很好。升任为成皋令,办理漕运的政绩又被评为最好。天子认为卜式为人朴实忠厚,封他做了齐王太傅。
三、文化经典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①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②“礼义廉耻,国之四维②,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欧阳修《新五代史·列传第四十二》)
【注】①孙:同“逊”,指谦逊的语言。②四维:古代统治者以礼、义、廉、耻为治国的四纲,叫“四维”。
(1)两则经典均谈到了修身,内容又不完全相同。请说说它们的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段的概括分析能力。细读两个文段,可以发现第①段是针对君子而言的,重点强调“义”“礼”“孙”“信”;第②段是针对常人和士大夫而言的,重点强调“礼义廉耻”。
答案:《论语》主要是针对更高道德修养的人——君子而言的,强调做事要以道义为基础,依礼仪来实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
《五代史·列传第四十二》主要针对常人和士大夫而言的,作为一般的人既要讲礼仪,也要知廉耻,而作为士大夫更要知耻守廉。
《五代史·列传第四十二》所提的是修身之基本要求,而《论语》所提的则是修身的更高要求。
(2)结合现实,请你具体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践行崇荣知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 12 -
回答此题,要立足文本,适当地联系现实进行个性化解读。答案必须在范围之内,角度不少于4个。
答案:①保持人性,维护做“人”的尊严;②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③自省自律,常怀知耻之心;④崇尚荣誉,提升理想境界;⑤见利思义,讲究谋“欲”方式。
附【译文】
①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②“礼义廉耻是维持国家的四个基本要素,如果这四个要素不能贯彻执行,则国家很容易灭亡。”妙啊,管子善于立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到了这种地步,那么灾祸、逆乱、失败、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都拿都做,那么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呢?
【强化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千百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
- 12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逾远而弥存也 弥:弥漫
B.不见于言可也 言:著作
C.稍稍见称于人 稍稍:渐渐
D.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 摧:挫败
【解析】选A。弥:长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草木鸟兽之为物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B.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而散亡磨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亦因以自警焉 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解析】选A。A项“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所以”,连词,表原因;介词,表方式。C项“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D项“因”,连词,因此;动词,沿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朽”的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B.颜回无甚功可言,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喻工丽文辞,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可知“立言”是不能依靠的。
D.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的力量,更告诫徐无党注重反省,自我修为。
【解析】选D。“更告诫徐无党注重反省”错。文章结尾句“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表明也用此文自警。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
- 12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就以颜渊为例,(他)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得分点:“群居”“愚人”,省略句,句意)
(2)现今追求学问的人,没有谁不羡慕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可是一辈子辛劳,全部的功夫只用在著述文字方面,都是可悲的了!(得分点:“莫”“尽心”“文字”)
(3)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的气势。(得分点:“其”“水”“山”)
附【译文】
各种草木鸟兽被归类为“物”,而世间众人被归类为“人”,他们生存在世时虽有分别,然而到了死亡时却相同,全部都变成腐朽,消亡殆尽。而圣贤身处世人之中,他们也需要面对这种生死变化,然而却和各种事物及世人有分别——他们即使肉身死去,也能在精神、功业上永垂千古,时间再久也能够留存。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就在于他们建立德行、功业或著作,这三方面是圣贤能够长存不朽的原因。努力修炼个人操守的,一定能有所成就;若要建立个人功业,却是受社会情况限制;若要行文传世的,则被个人天赋所约束。有些人能建立功业,却未必有著作留下。看《诗》《书》《史记》等著作所记,当中有多少人是善于著作的呢?至于有高尚德行的人,更未必能建立功业,又有著作传世的了。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能著书立说的。就以颜渊为例,(他)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然而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极其尊重颜渊,无人敢与他相比,就是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胜过颜渊。由颜渊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来看,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我曾读《汉书·艺文志》、唐《四库书目》等著作,见当中列举上古至今有著作流传的文人,其作品多的有百余篇,少的也有约三四十篇。然而文人虽多不胜数,(大部分的作品)却已散失消亡,至今只存留百分之一二而已。我私下里悲叹这些作者,他们的文章虽然华丽,言语虽然工巧,但好像花木被风飘散,鸟兽鸣叫掠过耳边一样(,只得短暂停留人间)。他们创作时竭尽心力,这又和世人为生活忙忙碌碌有何分别呢?而且最后也或早或迟地面对死亡,他们的情况和草木、鸟兽、世人一样,全部归于泯灭消失,可知道“立言”实在是不能够依靠的。大概就是这样。现今追求学问的人,没有谁不羡慕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可是一辈子辛劳,全部的功夫只用在著述文字方面,都是可悲的了!
你(徐无党)从小便跟随我学习写文章,(写的文章)渐得别人称赞。学成后,又在礼部应考科举,名列前茅,从而名声显著人前。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的气势。我希望借本篇文章挫一挫你的锐气,勉励你的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赠送这篇文章给你。同时,我自己也喜爱为文写作,因此也用本文来警示自己一番。
二、(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 12 -
人的天性中不是生香卉,便是长野草。所以要适时地给前者浇水,将后者铲除。
(弗兰西斯·培根《谈人的天性》)
你说:“不值得作什么努力:无论你怎样努力,都无法达到完善。”但是要知道,你的使命不在于达到完善,而只在于越来越近地走向完善。
(列夫·托尔斯泰《生活之路》)
两则材料都谈了个人修身实践,请比较分析它们侧重点的不同,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这两句外国经典名言对我们做人做事都很有启发,提醒我们要向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人生观靠拢。两则材料都谈了个人修身实践,前一则材料侧重于修身的标准与方法,需要对纷繁复杂的人的天性进行取舍,去芜存菁,是对人的天性好坏的设喻。后一则材料侧重于修身的目的和要求,需要看到自身努力的作用与价值,只要努力,就会让自己越来越接近完善,是对“努力无用论”的一种反驳。我们联系现实稍做迁移发挥即可。
答案:①前者谈的是人的天性中不是产生好的东西,便是滋生坏的东西,对其中好的要培养,坏的要铲除;通过设喻,侧重修身实践方法的揭示。后者谈的是人们应积极看待个人的修身过程,只要不懈努力,必将趋于完善;通过批驳,侧重修身实践应具的态度。
②第一则材料启示人们,应常怀惕厉之心,反躬自省,辨善别恶,进而付诸行动,去恶扬善,提升自我。或:第二则材料启示人们,应树立正确人生目标,防止消极怠惰、自暴自弃,只要积极行动,并持之以恒,就可不断接近理想目标。
三、阅读材料,完成后面的试题。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惶惶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选自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根据文意,写出作者在上面的文段中表达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道(或“一种学说”)是否流行不仅因为世俗的好恶,还有它必然的道理。②好文章即使暂时被掩盖,但它终究会放出光彩。
附【译文】
- 12 -
唉!一种学说本来就有在远处流行却在近处不流行,在过去被忽视在现在却受尊重的,这不仅因为世俗的爱好或厌恶使它这样,也还有必然的道理。比如孔子和孟子在当时惶惶奔走,但后来却成了万世之表。韩愈的文章,埋没不见有两百年,却大大盛行于今天。这又不只是世人的爱好和厌恶所能左右的。大概时间越久,它们就越有光彩,不会磨灭,即使暂时被掩盖,最终也会光耀于世世代代,这是因为他们所奉行的道使得他们这样。
- 12 -
相关文档
- 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2020-2021学2021-06-0411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课时作业2绝2021-06-045页
-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2021-06-0432页
-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蜀道难课件新人2021-06-0444页
- 2017-2018学年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2021-06-0415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课后作业8寡2021-06-049页
-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2021-06-046页
-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第152021-06-0410页
- 最新高中语文精品课件12作为生物的2021-06-0413页
-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2021-06-04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