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7.50 KB
  • 2021-06-05 发布

专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技巧(讲)-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备战2017高考二轮讲练测 专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技巧 讲目标 ‎1.了解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语言与技巧类试题考纲要求及常见题型。‎ ‎2.掌握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语言与技巧类试题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讲考点 ‎★考点一:鉴赏语言 ‎【真题导航】‎ ‎1.【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答案】“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结构、炼意和炼境的方面考虑。‎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答案】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 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表现手法的题目,答出表现手法,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效果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 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 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 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 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从借景抒情和动静结合的角度回答。‎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答案】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诗中词语并表明情感的题目,首先答出表层的含义,然后分析暗含的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从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诗中的重点词语入手,题目所选王维的这首诗歌,‎ 其表明情感的词语就是“闲”,所以从词语的角度很难找到突破口,因此要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 借景抒情,从景物的特征“闲景”,进而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为“闲心”和“闲情”。‎ ‎【考点解读】‎ 考纲要求能够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既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主要的鉴赏方法。说它是一个重要内容,是因为高考就这方面本身会直接设置试题,说它是一个重要方法,更是因为通过鉴赏语言能够帮助我们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歌形象和意境!高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着重阐述如何理解诗歌的语言并作一定程度的评析。‎ ‎【规律揭示】‎ 高考鉴赏诗歌语言大致可分为鉴赏字、句、风格,也就是通常说的“炼字”“炼句”“语言风格”。其中“炼字”“鉴赏诗句”是高考的热点,2016年高考北京卷和天津卷在这炼字考点单独设题,北京卷、课标2卷、课标3卷、浙江卷均在鉴赏诗句考点单独设题。语言风格类试题,最近两年高考没有单独设题,而是渗透在鉴赏诗歌意境、赏析诗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等考点之中,呈现一种综合性的命题趋势。鉴赏语言类试题可单独设题,也可将该考点与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考点结合起来考查。2017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技巧指导】‎ ‎1.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炼字类题目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炼字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多读勤练,拓宽知识面。‎ 中国古典诗歌量多面广,而学生在整个高中学习阶段所接触到的诗歌数量却是有限的,因此在要平时复习中多读勤练,一方面增加对古典诗歌知识的储备,一方面增强应试能力。‎ ‎3.用好课本,提升能力。‎ 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不直接取材于课内,但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所以课本古诗词中的复习也很重要,一方面,通过对课内诗词的复习,总结炼字类题目答题规律;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对文明的吸纳,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 ‎4.掌握鉴炼字类题目解答方法:‎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 ‎(2)了解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请对某字进行赏析。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 ‎④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 ‎(3)掌握解题思路:‎ ‎①将所炼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②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 ‎③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 ‎⑷掌握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5.掌握鉴赏析诗句类题目解答方法:‎ ‎(1)关注诗句在诗歌的位置,分析结构上的作用:‎ ‎①首句多为渲染氛围,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 ‎②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景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比如,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3)掌握一般答题步骤:‎ ‎①简析句意,明确手法。‎ ‎②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③分析表达的主旨、情感。‎ ‎6.掌握鉴语言风格类题目解答方法:‎ ‎(1)了解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②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2)掌握解题思路 这种题型要求品味整首诗歌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3)掌握答题步骤与要领: ‎ ‎①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或结合全诗分析; ‎ ‎③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积累古典诗歌语言风格鉴赏常用词语:‎ 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等等。 ‎ ‎【能力热练】‎ ‎1.【2017届广东广州铁一中高三上10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阮郎归 梅词 苏轼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①常闭门。‎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 ‎【注释】①儿家:我家。‎ ‎(1)上阕“堂前一树春”的“春”字用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春”在句中指代梅花,用“春”字既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热烈景象,营造出浓浓的春意氛围,又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梅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春”在句中指代梅花,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梅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寂寞而孤独的闺中女子(或者说是独守空房的思妇)。春风吹拂,梅花盛开,可这位女子感受不到春意,闭门不出,可见其孤独寂寞; 她肌肤雪白,面容娇美,然而却无心打扮,脸上脂粉涂抹不均,可见其心情不好;她折梅花想寄给远行的人以表思念之情,可暮色苍茫,云雾弥漫,无法可寄,更让 她怅惘伤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诗歌中没有直接可用的表现人物特点的修饰词,需要根据抒情主人公所生活的环境和其寻诗的行为揣摩概括其形象特点。答题步骤要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注意文下注释。如本题肌肤如雪,形貌貌如玉的女子。香腮上的铅粉却忘了涂抹均匀。折下这梅花想寄给岭上的人儿,这江南的天却要暗了。 此文写相思,将梅影暗香做比,写出了相思的飘渺无尽。‎ ‎2.【2017届黑龙江大庆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①。‎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相比,本诗颔联描写的景物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大漠”“长河”两个意象,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远望临洮,描绘了暮色苍茫。沙漠广袤无边,平沙日落的荒凉、冷落的景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形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形象描写特点各不相同,要抓住两句诗的主要意象分析比较其特点。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如本题需要两者比较,分别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大漠”“长河”两个意象,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2)请对本诗尾联进行赏析。(6分)‎ ‎【答案】诗人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言有尽而意无穷。通过描述这里自古以来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的夹着野草这一惨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同时通过眼前白骨遍野的惨象在结构上与昔日长城战中“咸言意气高”的士气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此句写景,所以考查的就是写景的技巧,可考虑景情关系。“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所以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和议论,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所以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和议论,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 ‎3.【2017届甘肃会宁一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 题。‎ 阙题 刘眘(shèn)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人简介: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三、四两句写落花随流水远远而来,又随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答案】A.C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未法等多个方面。‎ 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 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比如本题中,A.E项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B.C.D三项考查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和情感。做答时要结合原文对选项涉及的评价点加以仔细地判断。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 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内容分析不当,写出了环境的幽寂,而非孤寂。因为作者是享受自然、悠闲惬意、‎ 怡然自乐的心情。C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一心向学”牵强。D.“清辉照衣裳”,‎ 直抒胸臆,手法判断不当,应是借景抒情。‎ ‎(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 简要赏析。(6分 )‎ ‎【答案】“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2分)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2分)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2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通常分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4. 【2017届江西吉安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段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生 查 子 晏几道 关山魂梦长,塞雁音书少。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1)请对“关山 魂梦长,塞雁音书少”中的“长”和“少”加以赏析。(5分)‎ ‎【答案】(5 分)“长”字意涵丰富。一是关山长,表明距离的遥远。二是魂梦长,表示思念的绵长。“少”字具有暗示性,音书少;然后答出效果:暗含着思念的频密与分离的痛苦。距离的遥远、思念的绵长,与音书的稀少,形成反差,凸显了寂寞孤单之情。‎ ‎【解析】首先解释字的含义:“长”字意涵丰富。一是关山长,表明距离的遥远。二是魂梦长,表示思念的绵长。(2分)“ 少”字具有暗示性,音书少,暗含着思念的频密与分离的痛苦。(1分)距离的遥远、思念的绵长,与音书的稀少,形成反差,凸显了寂寞孤单之情。(2分) ( 意思相近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方面考虑。‎ ‎(2)本词下片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情意的表达上有何异同?‎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案】(6 分)相同:都通过想象,表达怀人思归之情。(2分)不同: ① 晏词直抒胸臆,表达“ 离别实在太难,不如相逢团聚” 的真情,表意直率, 明白如话。(2分) ② 李诗委婉曲折。通过想象中的重聚反衬今夜的孤寂,表达了诗人期盼重聚的思念之情。表意深婉,含蓄隽永。(2分)( 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注意答出相同点:都通过想象,表达怀人思归之情。然后从抒情的角度分析不同:晏词直抒胸臆、李诗委婉曲折。‎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注意从情感的异同和抒情手法的方面进行分析。‎ ‎★考点二: 表达技巧 ‎【真题导航】‎ ‎1.【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 ‎【答案】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解析】‎ 试题分析:赏析诗句,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第一首诗大意为:一提起东都汴梁之事,人们便徒增许多白 发。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废弃的宫殿前,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料想胡人的命运也不会长久,听来 的边地消息,特别容易以讹传讹。叫人感到多么的凄凉啊!旧京的女子,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发饰。‎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等角 度进行分析。‎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 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 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赏析两首诗在叙事上的特色,因此答题时要特别注意诗歌在叙事过程中所运用的修辞 手法、表达技巧和叙事的顺序等。既要指出所用的方法或技巧,又要运用诗中例句加以诠释,还要根据作 者的情感分析这种手法或技巧在抒发情感、体现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叙事特色可以从详略、视角、手法、铺垫、照应、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对于这两首诗来说,从表达方式上看,都是融叙事和抒情为一体;从视角上看,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 从手法上看,都运用了对比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 ‎2.【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8分)‎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答案】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 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 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 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修辞手 法?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 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第二步阐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 指出此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修辞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 意+主旨情感)。本题所考查诗句中比拟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比较明显,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也是 考生所熟知的,只是把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放在诗歌鉴赏类题目中考查的题型并不常见,所以此题可能会对 考生造成一定的困扰。‎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4分)‎ ‎【答案】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 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于风雪的豪迈气概,‎ ‎“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属于山东卷常考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本题要求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此题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曲,仔细分析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然后组织答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如本曲中的“孤”“豪”“争先”“笑”等;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如本曲开头两句交代孤舟夜泊的背景的句子;③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本题中没有加注,则说明考生不必考虑作者的身世经历;④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惜别、赞美、孤独、冷寂、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考点解读】‎ 考纲要求,能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规律揭示】‎ 高考对于表达技巧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手法,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及的表达技巧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近年高考体现出综合性命题趋势。2017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高考命题特点。‎ ‎【技巧指导】‎ ‎1.立足课本积累常用表达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中考查到的常用表达技巧都是学生在课内诗歌学习中接触过的, 所以备考中可以通过对课内诗词的复习,积累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2.研究高考表达技巧类试题,把握命题规律。‎ 历年高考表达技巧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表达技巧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3.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表达技巧。‎ 如修辞手法中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要洞悉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解答时适当加入,从而增强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 ‎4.回答时要具体、完善,特别是要结合诗词的具体诗句来分析,不要仅罗列术语。‎ ‎5.注意表现手法的广义与狭义之分,区分容易混淆的表达技巧。‎ 一般用“艺术手法”“艺术技巧”“手法”‎ 等概念通常就是广义的表现手法;还要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衬托和对比的区别。(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二者的区别主要是:(1)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2)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 ‎6.了解表达技巧类题目提问方式:‎ 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术语),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诗(词)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诗(词)中某句抒发情感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诗歌ⅩⅩ句。 ‎ ‎7.掌握答题思路和模式:‎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阐运用】‎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析效果】 ‎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 注意: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若手法不止一种,则要由主(最典型突出的)到次,分条作答。‎ ‎【能力热练】‎ ‎1.【2017届安徽蚌埠二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临江仙 ‎ ‎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此词是陈与义在建炎三年(1129)端午节凭吊屈原所作,这一年,他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戎葵,植物名,又名蜀葵。‎ ‎(1)词的上阕,作者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直接抒情:“无人知此意”,直接表达无人理解的凄凉;“天涯”二字深表漂泊之苦,“节序 匆匆”表达出时光流逝,自己却报国无门的无奈。(2分)②间接抒情:借事抒情,适逢端午,诗人高歌楚 辞来表达对屈原的凭吊和自己的爱国情怀。(1分)借景抒情,“榴花不似舞裙红”表达出如今的失意痛苦,‎ ‎“满帘风”写出诗人无人理解的痛苦悲凉之情。(2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把握表现手法,首先让学生熟悉所有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 要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谋篇布局来分析。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借代、‎ 用典、反衬、对比等。描写手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包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 结合、视听结合等,侧面描写分为衬托和对比。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用典抒情、托物言志、叙事抒情等。谋篇布局又有以小见大、欲抑先扬、欲扬 先抑等。本题考查的是抒情手法,要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角度考了,间接抒情又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2)与苏轼的“一尊还酹江月”相比,本词中词人“试浇桥下水”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一尊还酹江月”表达出苏轼从自身的失意中解脱出来的旷达、洒脱的情怀。(1分)②“试浇 桥下水”表达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2分)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和真挚强烈的报国情怀(2分)以及 身世漂泊的深沉感慨。(1分)‎ ‎【解析】苏轼的“一樽还酹江月”‎ ‎。酹酒,洒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觉得,人间不过象梦境一样,不要徒然感叹了,还是给江上的明月,献上一杯酒,伴月痛饮吧!表达的是人生的豁达。陈诗的“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有对屈原的凭吊,有自己壮志难酬的感伤,也有孤寂漂泊的感慨。‎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表达技巧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在设题上基本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设题角度一般有意象意境比较、语言赏析比较、手法技巧比较、内容情感比较几个。解答时要审清题目要求,找准比较点;找出表达作者喜怒哀乐等感情的字眼、词语、句子;抓关键词,分析作者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答题时先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整首诗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感情,分析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抒发的。两诗都是以酒洒江,但由于诗人思想感受不同、身世经历不同,情感也不同。苏轼受儒道佛三家影响,比较豁达。本诗是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时所作,有对爱国诗人屈原的凭吊,有感伤自己。‎ ‎2.【2017届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听流人水调子①‎ 王昌龄 ‎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②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 ①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流人即流落江湖的艺人,“水调子”即《水调歌头》,属乐府商调曲,曲调哀切。 ② 分付:交给,安排。‎ ‎(1)有人说首句与元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手法极其一致,请指出该种手法并分析其作用。(5分)‎ ‎【答案】借景抒情(连用多个意象创设意境——列锦、列词、白描)的手法。(1分)作者并列运用了“孤舟”“微月”“枫林”三个意象进行写景,枫林暗示秋天,此时作者乘坐孤舟在月夜前往被贬之地。(3分)借此凄清之景抒发被贬之愁情。(1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比兴等)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2)诗评中说:第三句描写的不仅是视觉形象,又是听觉形象。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6分)视觉角度看是写秋雨中的岭色,处在烟雨迷茫之中,表现的是迁客内心之迷茫;听觉角度是接续第二句写古筝之音,犹如千重万重雨那般繁复急促,表现的是流人心绪之复杂(或:凄凉不断)。(3分+3分)‎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第三句描写的不仅是视觉形象,又是听觉形象。请简要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写景角度,该以角度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视觉角度看是写秋雨中的岭色,处在烟雨迷茫之中,表现的是迁客内心之迷茫;听觉角度是接续第二句写古筝之音,犹如千重万重雨那般繁复急促,表现的是流人心绪之复杂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有以下几个(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本题就是从视觉听觉角度来写景的。‎ ‎3. 【2017届辽宁庄河高中高三上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 西陵峡 孙原湘 一滩声过一滩催,一日舟行几百回。‎ 郢树①碧从帆底尽,楚台②青向橹前来。‎ 奔雷峡断风常怒,障日峰多雾不开。‎ 险绝正当奇绝处,壮游毋使客心哀。‎ ‎【注】①郢:古代楚国的地名,郢树指江岸上的树木。②楚台:古代楚国地名。在今湖北姊归县东。‎ ‎(1)“郢树碧从帆底尽,楚台青向橹前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 ‎【答案】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1分),将静态的“郢树”“楚台”写为动态,而将动态的行船写为静态,(2‎ 分)表现诗人舟行峡中的独特感受,新颖别致。(2分)(从情景交融、夸张和比拟等角度分析亦可。)‎ ‎【解析】注意答出动静结合的手法,然后分析那些是动,哪些是静,在分析表达效果:表现诗人舟行峡中 的独特感受,新颖别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 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 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 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 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动静结合的手法。‎ ‎(2)末句中的“壮游”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试结合后两联加以分析。(6分) ‎ ‎【答案】“壮游”体现在诗人摹壮景、抒壮情。(2分)通过描绘峡断风怒,江水咆哮,山高岭峻,云遮雾障 的西陵峡险绝风光(2分);表达了对奇绝壮观大自然的惊奇、赞叹的豪壮之情。(2分)‎ ‎【解析】首先答出体现在:诗人摹壮景、抒壮情。然后具体解释:通过描绘峡断风怒,江水咆哮,山高岭 峻,云遮雾障的西陵峡险绝风光;表达了对奇绝壮观大自然的惊奇、赞叹的豪壮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 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 ‎4.【2017届宁夏固原一中高三上第二次适应性训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12分)‎ 少年行                                     少年行 令狐楚                                     施肩吾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醉骑白马走空衢2.恶少皆称电不如。‎ 等闲飞鞚1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五风街头新勒辔, 半垂衫袖揖金吾3。‎ ‎【注】1飞鞚(kòng):纵马飞驰。鞚,有嚼口的马络头。2衢:道路3金吾:古官名。‎ ‎(1)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令狐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苦练骑射技能,渴望凭借自己的高超本领来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施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醉酒纵马,横行乡里,视百姓安危如草芥,而对当朝权贵却毕恭毕敬的街头恶少。‎ ‎【解析】注意结合诗歌中的“得功名”“恶少” 概括令狐诗中的主人公是渴望凭借自己的高超本领来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施诗中的主人公是街头恶少。‎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如此题注意结合诗歌中的“得功名”“恶少” 概括。‎ ‎(2)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手法方面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8分)‎ ‎【答案】相同点:两诗都运用了细节描写,都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含蓄地表达诗歌主题。不同点:令 狐诗运用了特写镜头,精心描绘了一副策马奔驰,射云试箭的画面,以此来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豪气。施诗运用对比,通过百姓前醉酒横行,权贵前奴颜婢膝这两种行为的对比,来表现其卑劣品行。‎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考核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