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51 KB
  • 2021-06-05 发布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0文言文阅读之筛选概括与翻译(讲)(含解析)

  • 4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 10:文言文阅读之筛选概括与翻译 讲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之筛选概括与翻译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高考文言文阅读之筛选概括与翻译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 考点一: 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真题导航】 1、【2017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2 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 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 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 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 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 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 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 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 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 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 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 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 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8.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横道杀伤 凶:凶险 B.闾里未尝让. 让:责备 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讽:背诵 D.游必择友,不好苟.交 苟:草率,随便 【答案】A 【解析】此项中的“凶”是年岁不好、遭遇灾年之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单项选择试题,可用代入法,即将 各选项解释代入该句所在的上下文,考查其解释是否合乎该处语境。此外,还可根据平 时所学,看各项实词的解释平时是否学过,是否有道理。也可根据字形分析去揣测。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B.或以.书丑得鞭 勉以.行操为基 C.处逸乐而.欲不放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俗材因其.微过 其.孰能讥之乎 【答案】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题中各选项的第一句是文本中的句子,第二 句则是课本中学过的句子,因此可用对比法解答:即先回忆课本中句子里虚词的意义和 用法,再将此带入文本句子去考查,看它们是否相同。 10.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④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⑥行苟离俗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答案】A 【解析】回答此题,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明白题中 6 个句子的意思,考查它们是不是表现了王 充的美好品德;然后紧扣题干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这个要求,运用排谬 法在四个选项寻找正确答案。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评】题中,“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的意思是:“(王充)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 喜欢随便打闹。”这属于王充的美好品德。“礼敬具备,矜庄寂寥”的意思是:“(王充) 很懂礼貌,庄重寡言。”这也是讲王充的美好品德。“以笔著文,亦如此焉”的意思是:“(王 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这不属于美好品德,因此凡含此句的选项皆不是正确答案。由此 排除 C、D 两项。“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的意思是:“(王充)卑贱得连斗石的俸 禄都没有,而心情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这也是王充的美好品德。“幽处独居, 考论实虚”的意思是:“(王充)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这是美好品 德。“行苟离俗”的意思是:“(只要这个人)品行不同于世俗(,王充就同他交朋友)。” 这句讲的不是王充,因而应排除包含此句的选项。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答案】C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评】解答文言断句题,应该先将语段的大致意思弄懂,看该语段大致讲了什么内容。 然后以动词为重点分析语段,先找出动词的主语,确定句子中心,再找出宾语(或补语), 在宾语(或补语)之后停顿。有时,也可根据其他断句的标志,比如某些句末和句首的 虚词、某些特殊句式以及对称句式等。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 辩白。 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 友。 C.王充做官时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 答。 D.文章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 形象鲜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答案】B 【解析】题中,B 项错误在于,该项“他追求好名声”的说法同文本中“不好徼名于世”的说 法相悖。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评】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各选项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出相关内容,再逐一考查 各选项说法同文本内容是否相符。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各选项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 出相关内容,再逐一考查各选项说法同文本内容是否相符。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3 分)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3 分)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2 分) 【答案】 (1)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关键词:会、扰乱、“为……所……”的被动句式, 全句大意。) (2)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 确。(关键词:若、诡、是,全句大意。) (3)(王充)爱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关键词:淫、甘,全句大意。)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评】作答文言翻译题,要先根据该句所处的上下文读懂大意,然后认真揣摩命题者 在该句中设置的采分点,把每个采分点的意思分析正确,再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出该句 意思。一般来说,命题者设置的采分点多为通假字、多义字、古今异义字和特殊句式, 翻译时一定要把这些地方翻译准确。 【参考译文】 王充,是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他祖上曾从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 才一年,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曾祖父王勇 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灾荒年头,他曾拦路杀伤过人,因此仇人众多。又赶 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于是祖父王汎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城去安家, 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 就是王充的父亲。王家祖祖辈辈好讲义气,到了王蒙、王诵就更厉害了,所以王蒙、王诵在 钱唐县又依仗自己的勇力欺凌别人。后来,又与土豪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只好全家又搬到 上虞县居住。 建武三年,王充出生。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小伙伴们 都喜欢捉鸟、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玩这些,王诵对此感到很惊奇。王充六岁时, 家里就教他认字写字,王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庄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气派。父亲没 有打过他,母亲没有责备过他,乡邻没有指责过他。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 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书法 日见进步,又没有什么过失。学完了识字书写课程,就离开了教写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 和《尚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字。读通了经书,品德也修养好了,就又辞别经师而去自己专门 研究,王充一写出文章,就得到许多人的好评,所读的书也一天比一天多。王充才能虽高但 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 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王 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为人和侍奉尊长也是如此。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 害去求见长官。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很少说别人的缺点。他能够原谅别人的大错,也惋惜别 人细小的过失。他喜欢隐蔽自己的才能,不好自我炫耀。尽力把修养操行作为做人的根本, 而羞于靠才能来沽名钓誉。众人聚会坐在一起,不问到自己便不说话;被长官接见时,不问 到自己就不作声。受到污蔑中伤也不愿自我辩解,官位不升迁也不怀恨。穷得连蔽身的简陋 住宅都没有,但胸怀比王公大人还要宽广;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情怀却与吃万钟 俸禄的人差不多。做了官不格外高兴,丢了官也不特别悔恨。处在逸乐之中时不放纵自己的 欲望;处在贫苦的时候也不降低自己的气节。他爱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 论。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世俗传说,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于是就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 说的虚实真伪。 王充为人清高稳重,结交朋友很注意选择,从不随便与人结交。结识的人地位虽卑微, 年纪虽轻,但只要他的品行不同于世俗,就一定和他交朋友。王充好结交一些有才能有道德 的人,不喜欢滥交一些庸俗之辈。因此,有些庸俗之辈,就抓住王充一些微小的过失,匿名 攻击陷害他,但王充始终不去辩白,也并不因此而怨恨那些人。 2、【2017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8 题。(20 分)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 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 (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 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 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 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 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 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 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 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 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 然后能为学也。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④, 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 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 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 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 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 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 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 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 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期:期待。 B.真可惜..也 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 参:检验。 【答案】B 【解析】B 项,“真可惜也”的“可惜”,结合语境“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 慎”可知,应该是应予爱惜。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主要考查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 活用等,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 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饰以.温慎 举以.予人 B.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 儿之.成,则可待乎 C.其.有国者成败废兴 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D.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答案】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高中阶段考查的主要是《考试大纲》上规定掌握的 18 个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 和用法,它们需要考生平时在学习中认真识记、辨析,并能灵活运用,在文言文阅读中,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需要结合文本的上下语境进行推断。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 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 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 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对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 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答案】C 【解析】C 项,结合文本内容“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此亦学者之一病也” 可知,“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要认真阅读题干要求,然后将题中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 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 的意识。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仆 自 知 顽 滞 不 能 苦 心 为 学 假 使 能 学 之 亦 不 能 出 而 施 之 恳 恳 欲 成 足 下 之 美 异 日 既 受 足 下 之 教 于 一 官 一 局 而 无 过 失 而 已 【答案】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 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先诵读这个语段,通过诵读,力求对 其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 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 句式。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4 分)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4 分) 【答案】 (1)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 可不努力啊! (2)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 游、子夏的位置上。 【解析】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 能出现病句。(1)“天资”译为上天给予,“光”译为光耀,“勉”译为努力。(2)“解释” 译为分析说明,“挈”译为提携,“数子”译为他们。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 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 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词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 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代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则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我和您年龄相同但是为人处世方法不同,您性情俊逸通达坚定明确,心态平正,气性温 和,用温和谨慎装饰自己,因此能够处事光明高尚,没有什么过错。我做京城期间,家里家 外的事情,天天束缚自己,不能够活得明白,当然不敢用我们的想法期待您啊。 去年告假,从江汉回京城,才知道您由京官调任地方官的原因,勇于坚持正义,以前我 猜测您的心思,果然是错误的,我内心窃喜,您果然没有辜负上天托付和我之前所期待的, 这就是我窃喜的原因,幸运啊,幸运啊。我不值得说,虽然治学,但是没什么帮助,对于您 的才华,实在是值得爱惜啊。以前人说性情俊逸通达坚定明确,心态平正,气性温和,用温 和谨慎装饰自己的人,这样的人才应该得到珍惜啊;40 岁做刺史,到左小郡,有吃有穿,没 有做官的苦,这也算是爱惜了。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 (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 我常常想很久之后,不一定为不幸运,为什么呢?因为信中说得很清楚了。现在人一定 会说:“假使精深微妙的旨意没有传达,就是郑玄等写注释的人的罪过。”我看郑玄等人的分 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如 果假使让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不值得学习,那要等到圣人再生,像周公、夫子亲自教授,然 后才能学。因此如果圣人不复活,一直不能学习;假使圣人复活了,就跟随学习,也是耍滑 头啊。这是不学习的人,喜欢说大话,来欺骗扰乱普通人罢了。从汉降以来,那些国家兴衰 成败,事情业绩的踪迹,记载很多,很清楚,证据充实的很少,都可以勾勒,考查它的原因, 裁剪长短内容,十个还剩四五个了,足够应付当时的需要了。不像古人那样高入天际,追逐 到无踪无极,不能有一点疏忽,这样以后才可以学习。因此说,活在百代之后,不一定不是 幸运的。 孔夫子说:“三人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这是随时可以有见闻,不能丢 失却一直记着。楚王问什么是萍实,回答说:“我以前听童谣所知道的。”这是以童子为师。 拿它检验上古之人,再在平时的见闻中斟酌,才能称为圣人啊。诸葛孔明说:“你们读书,是 想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啊。”这是大概拘泥于所见的现象,不知道适应变化,称为腐儒,也是学 者的通病。 我从元和年来,一直到今日,所见到的那些名人人才的言论,掌管刑法,制定制度,讨 伐平定叛乱,考查当时,参照前人,能够不忘记却还记得,也可以成就一家事业啊。但是一 边看一边忘,一边听一边忘,轻视眼睛看的重视耳朵听的,这也是学者的一大通病啊。我的 见识,和您的天性相差很多。我自己知道我愚妄固执,不能用心学习,假如能够用心学习, 也不能有所成就,殷切想要领略您的美德,他日一定接受您的教诲,为官处事中不再有过失, 自古以来,没有不学习能够名垂于后世的人,希望您努力。 【命题思路】 “筛选文中的信息” ,2017 年高考天津卷在这一考点单独设题。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 解读文本就是筛选信息的过程,而且对文意理解类题目是每年、每套高考试卷的必考题,也 就是说其他高考试卷是将这一考点与分析综合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分析概括要点”是高考 必考考点,历年高考所有试卷都对此考点单独设题,题量 1—2 题,分值 3—7 分。一般都着 眼于对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思想的概括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题型主要有两种,客观选 择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或作者观点态度)理解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主观表达题, 答出能体现作者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的内容。 【考点精析】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 归纳,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事、情、理、言、时、地等主要信息,从而对试题提供的选 项信息进行辨析和判断,或者根据试题要求对有关信息进行提炼表述。“概括要点”是把文章 各部分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把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内容主旨化,并加以 阐发或概括。 【方法技巧】 1.转变阅读观念,掌握正确阅读方法。 转变阅读观念,用读现代文的方法来读文言文。要把文言文当做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 也是“文”,而不是一堆古汉语的材料。进一步说,高考突出考查考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 能力,强化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2.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文言文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筛选信息类题目 (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常考文言文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类试题命题 特点,可以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3.由课内而课外,做好能力迁移。 高考文言文命题以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为主,很少直接取材于课内但其解题的依据、方法, 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所以课本文言文的复习非常重要,一定要认真复习,做到消化吸 收,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 4.了解主要命题方式: (1)张冠李戴,颠倒事实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多个人物、 多件事情;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 之事“嫁接”到题干指定的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2)方法错位 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它们可 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 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 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 例:(2007 年高考北京卷第 9 题)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 组是 ①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分析:①句①是通过写“法”的“不能……”来衬托“礼义教化”的“能……”这句都 是典型的间接反映,显然不符合题干要求。句③是通过写“越人风俗”使人“苦而有荣”来 衬托“礼义教化”使人“无苦而有名” ,这句又是典型的间接反映,显然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句⑤则是通过“风”的比喻来写“礼义教化”的作用。 所以答案应为 C 项。 (3)关系错位 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 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而命题人有时会将“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后一阶段”的事件 之中,或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从而使事件的进程发生混 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 (4)夸大品质,拔高人物 例 2: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 者,亦谬。”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解析:宋清的自白虽是自谦之语,但从中可以看出赚钱养家糊口是宋清做生意的主要目 的,“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在文中没有依据。 (5)无中生有,似是而非 例 3: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 “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 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解析:“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于文无据,不符合原文相关内容。 (6)望文生义,曲解文意 例 4: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 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 归来如市。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 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 解析:“逃窜之徒,归来如市”指的是那些逃亡他乡的人们,像赶集市一样都回来了。选 项 C 望文生义,以今义释古文,将“逃窜之徒”当作贬义词。 (7)概括模糊,范围不当 例 5: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 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 变了初衷。 解析:“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概括时,范围失当。 (8)误解状态,混淆已然未然 例 7: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 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 券。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为 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解析:“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与原文“将讼”表意不符,选项中的“官司” 一词一般的理解是“已经进入司法程序或已经官府审判”,而原文中的“将讼”,是指“将要 提起诉讼”,将未然当作已然,错误。 5.掌握筛选信息基本方法: (1)总揽文意,整体把握。 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主线,给人物、事件定位,对选文有个总的印象。把握 了作者对人物、事件的基本态度后,就能比较明确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了。 (2)抓住要点,分析人物言行。 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来看作者的思想 感情是爱是憎,写作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 启示。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 (3)借助注释提示,找到解题突破口。 文后的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它往往是为我们理解文意提供帮助的。 (4)综合概括,提炼观点。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特别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发掘相关语句的隐含信息。有时作者的 观点散布在各处,应进行适当的综合概括,以便全面准确地对作者观点作出评价。 (5)树立历史的观点。 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思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苛求作者,也不能任意拔 高,不能把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古人。 (6)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这一考点的题型,往往有故意夸大事实、偷换概念、以假乱真等干扰项,这需要我们了 解选项设置模式,细心分辨,排除干扰,提高正确率。 【能力迁移】 1、(2017 届四川省雅安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垣崇祖 垣崇祖,字敬远,下邳人也。崇祖年十四,有干略,伯父豫州刺史护之谓门宗曰: “此 儿必大成吾门,汝等不及也。” 初,崇祖遇太祖..于淮阴,太祖以其武勇,善待之。崇祖谓皇甫肃曰:“此真吾君也!吾 今逢主矣,所谓千载一时。”遂密布诚节。太祖践阼,谓崇祖曰:“我新有天下,夷虏不识 运命,必当动其蚁众,能制此寇,非卿莫可。”徙为使持节、监豫司二州诸军事、豫州刺史.., 将军如故。封望蔡县侯,七百户。 建元二年,虏遣伪梁王郁豆眷及刘昶马步号二十万,寇.寿春。崇祖召文武议曰:“贼众 我寡,当用奇以制之。当修外城以待敌,城既广阔,非水不固,今欲堰肥水却淹为三面之险, 诸君意如何?”众曰:“古来相承,不筑肥堰,皆以地形不便,积水无用故也。若必行之, 恐非事宜。”崇祖曰:“卿见其一,不识其二。若舍外城,贼必据之,外修楼橹,内筑长围, 四周无碍,表里受敌,此坐.自为擒。守郭筑堰,是吾不谏之策也。”乃于城西北立堰塞肥水, 堰北起小城,周为深堑,使数千人守之。虏众由西道集堰南,分军东路肉薄攻小城。崇祖著 白纱帽,肩舆上城,手自转式。至日晡时,决小史埭。水势奔下,虏攻城之众,漂坠堑中, 人马溺死数千人,众皆退走。 初,崇祖在淮阴见上,便自比韩信、白起,咸不信,唯上独许之。及破虏启至,上谓朝 臣曰:“崇祖许为我制虏,果如其言。其恒自拟韩、白,今真其人也。”进为都督号平西将 军,增封为千五百户。崇祖闻陈显达李安民皆增给军仪,启上求鼓吹横吹。上敕曰:“韩、 白何可不与众异!”给鼓吹一部。 世祖..即位,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初,豫章王有盛宠,世祖在东宫..,崇祖不自附结。 世祖以崇祖心诚不实,衔.之。永明元年四月九日,诏曰:“垣崇祖猜贰.滋甚,志兴乱阶,随 与荀伯玉驱合不逞……除恶务本,刑兹罔赦。便可收掩,肃明宪辟。”死时年四十四。子惠 隆,徙番禺卒。 (选自《南齐书·列传第六·垣崇祖》,有删改)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虏遣伪梁王郁豆眷及刘昶马步号二十万,寇.寿春 寇:入侵,侵犯 B.表里受敌,此坐.自为擒。 坐:犯罪 C.世祖以崇祖心诚不实,衔.之 衔:心怀不满 D.垣崇祖猜贰.滋甚 贰:有二心 【答案】B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 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 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 判断对错。题中就是练习语境,推测实词含义。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 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 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 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世祖都是古代皇帝的庙号,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 B.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的最高军事长官,有时又称为“太守”。 C.“卿”字在古代有多种用法,可以是对人的尊称;文中用于古代上级称下级。 D.东宫是古代汉族政权宮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记忆能力。题中 B 项表述错误,刺史为最高军政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垣崇祖年少时就很有才干,他的伯父称赞他将来必成大器,光耀门楣,还说族中的其 他弟子都比不上他。 B.垣崇祖有眼光能识人,他看出太祖并非池中之物,认定太祖会是他的君主,于逻对太 祖表现忠诚,太祖称帝后,他被拜官封侯。 C.垣崇祖富有军事才能,他力排众议战胜敌人,后来受到皇帝的褒奖加官进爵,但是他 不满足于此,自比韩信白起要求皇帝增配礼乐仪仗,说明他有些恃才傲物,爱慕虚 荣。 D.垣崇祖没有亲附巴结太子,太子即位后认为他有二心,对他猜疑不满,给他安上一个 谋反的罪名处死了他。他的儿子也被流放到番禺,死也那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先回到原文中,C 项恃才傲物爱慕虚荣说法过于严 重。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 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 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夷虏不识运命,必当动其蚁众,能制此寇,非卿莫可。 (2)除恶务本,刑兹罔赦.便可收掩,肃明宪辟. 【答案】 (1)夷虏不了解天命(已经归我),一定会发动军队(来对付我),能够制服这些敌人的, 非你莫属。(“新”“蚁众”“制”) (2)铲除恶人要致力于根本,严惩垣崇祖绝不赦免,(杀了后)就立刻掩埋,使法令严肃清 明。(“务”“罔”“肃明”) 【解析】选自《南齐书》 作者:梁萧子显 朝代:南朝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 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 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 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 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 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 查仔细。 参考译文: 垣崇祖字敬远,是下邳人。垣崇祖十四岁时,就很有才能和谋略了,他的伯父豫州刺史 垣护之对宗族人说:“这孩子必将使我们门户大发光彩,你们都赶不上他。” 当初,垣崇祖在淮阴碰上了太祖(萧道成),太祖看他很武勇,就待他很友好。崇祖对 皇甫肃说:“这个人才真正是我们的君主啊!我今天算是碰上真主了!正是所谓千载一时呀!” 于是便暗中表现忠诚。太祖做皇帝后,对崇祖说:“我刚刚统治天下,夷虏不懂得天命已经 归我,必然会发动军队来对付我,而能够对付他们的,非你莫可。”于是崇祖移任使持节、 监豫、司二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将军仍旧。封为望蔡县侯,食邑七百户。 建元二年(480),虏 方派遣伪梁王郁豆眷率骑兵步兵号称二十万人,来攻打寿春。垣 崇祖召集文武人员商议说:“敌众我寡,只能出奇制胜。应当修筑外城以待敌,城既广阔, 没有水便不 坚固,现在准备筑堰肥水,然后把城淹成三面之险,诸位认为怎样?”众人说: “自古以来守此城者之所以不筑肥水之堰,都是考虑到地形不便,积水也没用呀。如果一定 要这样,恐怕不会合适的。”崇祖说:“你这是只见其一,不识其二。如果放弃外城,贼方 必然占据着,他们可以外修楼橹,内筑长围,而我们四周没有屏障,表里受敌,这等于自己 坐 等着被擒。因此,坚守外城修筑河堰,这是我不容劝阻的决策。!”于是在城西北立堰堵 塞肥水,堰北又筑起小城,周围挖掘深堑,使数千人在那儿守着。虏众由西道集中在堰南, 分军从东路肉搏攻小城。垣崇祖头戴白纱帽,乘肩舆上城,打着手式指挥。到 天黑时,便扒 开了小史埭。水奔泻而下,敌虏攻城之众,漂附到堑中,淹死数千人,剩下的都退去了。 当初,崇祖在淮阴,见了皇上(萧道成)便自称是韩信、白起,别人都不信,只有皇上 称许他。等到破虏的启文送到京师,皇上对朝臣们说:“崇祖曾答应为我对付敌虏,果如其 言。他一向自比韩信、白起,今天看来真 不愧是啊!”于是加封崇祖为都督号平西将军,增 封食邑为一千五百户。崇祖听说陈显达、李安民都增加了军仪,便上启皇上要求增配礼乐演 奏。皇上说:“韩信、白起怎么能不特别优待呢!”于是配给他一部仪仗乐队。 世祖(萧赜)即位后 ,调崇祖任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当初,豫章王有盛宠,世祖做太 子,崇祖并不主动去巴结。世祖便以为崇祖心不诚实而怀恨在心。永明元年(483)四月九日, 下诏说:“垣崇祖野心更甚,要谋反作乱,又与荀伯玉同谋不轨……铲除恶人要致力于根本, 严惩垣崇祖绝不赦免,(杀了后)就立刻掩埋,使法令严肃清明。”死时四十四岁。儿子垣 惠隆,被流放到番禺,死在那里。 2、(2017 届四川省自贡市高三第三次诊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9 分) 王昶字文舒,少知名。文帝在东宫..,昶为太子文学。文帝践阼,徙散骑侍郎,为洛阳典 农。时都畿树木成林,昶斫开荒莱,勤劝百姓,垦田特多。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赐爵关. 内侯..。昶虽在外任,心存朝廷,以为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 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乃著《治论》,略依古制而合于时务者二十余篇,又著《兵书》 十余篇,言奇正之用。 正始中,转在徐州,假节都督荆、豫诸军事。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 势今屯宛去襄阳三百余里诸军散屯船在宣池有急不足相赴 乃表徙治新野,习水军于二州,广 农垦殖,仓谷盈积。 嘉平初,奏博问大臣得失。昶陈治略五事:其一,祟道笃学,抑绝浮华,使国子入太学.. 而修庠序;其二,用考试,考试犹准绳也,未有舍准绳而意正曲直,废黜陟而空论能否也; 其三,令居官者久于其职,有治绩则就增位赐爵;其四,约官实禄,励以廉耻,不使与百姓 争利;其五,绝侈靡,储谷畜帛,反民于朴。诏书褒赞。因使撰百官考课事。 二年,昶奏:“孙权流放良臣,适庶分争,可乘衅而制吴、蜀。黔、巫、秭归、房陵皆 在江北,可袭取也。”乃遣新城太守州泰袭巫、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诣夷陵,昶诣江 陵,渡水击之。贼奔南岸,凿七道并来攻。昶使积弩同时俱发,贼大将施绩夜遁入江陵城。 昶欲引致平地与合战,乃先遣五军案大道发还,使贼望见以喜之,以所获铠马甲首,驰环城 以怒之,设伏兵以待之。绩果追军,与战,克之。绩遁走,斩其将钟离茂、许旻,振旅而还。 迁昶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进封京陵侯。甘露四年薨,谥曰穆侯。 (节选自《三国志·王昶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今屯宛/去襄阳三百余里/诸军散屯/ 船在宣池/有急不足相赴/ B.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今屯宛/去襄阳三百余里/诸军散屯/ 船在宣池/有急不足相赴/ C.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今屯宛/去襄阳三百余里/诸军散屯/ 船在宣池有急/不足相赴/ D.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今屯宛/去襄阳三百余里/诸军散屯/ 船在宣池/有急不足相赴/ 【答案】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建时代太子多居住东宫,所以常用“东宫”称太子。有时东宫又是太后的居所。 B.关内在明清以前多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方,文中的“关内侯”是一个爵位名。 C.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在夏商周时期又称为庠序。 D.三司在西汉时期是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到魏晋时期依然位居极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 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C 项“汉代”不当。 点睛: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 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 城西郊。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昶关心朝政,成绩显著。担任洛阳典农,勤恳勉励百姓开垦了很多田土,不在朝廷 任职,仍想着朝政,积极提出治国建议。 B.王昶审时度势,治军有方。在徐州任职期间,根据需要请求迁移治所到新野,方便训 练水军,又广泛开垦农田,使仓库粮食充盈。 C.王昶见识卓越,深得信任。嘉平初年,他提出崇道笃学、用考试等五条治国建议,受 到诏书褒奖,皇帝因此命他拟制考核百官的方案。 D.王昶善于用兵,军功显赫。他利用孙权流放良臣,引发遮庶纷争的机会,挑起吴、蜀 矛盾,发动战争并获得成功,被升任征南大将军。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D 项结合文本内容“孙权流放良臣,适庶分争,可乘衅 而制吴、蜀”可知,“挑起吴、蜀矛盾”的是孙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考试犹准绳也,未有舍准绳而意正曲直,废黜陟而空论能否也。 (2)昶欲引致平地与合战,乃先遣五军案大道发还,使贼望见以喜之。 【答案】 (1)(5 分)考试就犹如绳,没有放弃准绳而凭主观臆断来判定是非曲直,废除罢免升迁而 空谈官员是否称职的。(译出大意,2 分。“意正曲直”“黜陟”“能否”翻译正确一处 1 分) (2)(5 分)王昶想把贼敌引到平地和他们会战,于是先派遣几路军队顺着大路撤回,让贼 敌望见而使他们感到高兴。(译出大意,2 分。“引致”“案”“喜之”翻译正确一处 1 分) 参考译文: 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人。年轻时和同郡人工蓬都有名气。型囊年纪大一些,王塑像对 兄长那样对待他。文童在束宫作太子时,王趟任太子文学,又升任中庶子。文帝即位,他转 任散骑侍郎,又任洛阳典农。当时京都附近地区树木成林,王昶伐树开垦荒地,辛劳地劝勉 百姓,开垦出的田地特别多。升任兖州刺史。明帝即位,加授扬烈将军,赐给关内侯的爵位。 王昶虽然在外地任职,心裹想着朝廷,认为魏国沿袭了秦朝、汉朝的弊端,法律制度苛刻琐 碎,不大力改革国家的典章制度来效法先王的风范,而希望国家的治理、百姓的教化重新兴 盛,是不可能做到的。于是撰写了《治论》一书,大致上是依据古代制度而又结合当时的实 际状况提出了见解,共有二十多篇,又撰写《兵书》十多篇,谈作战时对阵交锋、埋伏突袭 等战术的运用,青龙年问上奏给朝廷。 正盘年间,转任俭蛆刺史,封为武观亭侯,升任征南将军,授给符节都督荆州、豫州各 军军务。王昶认为国家有常备的军队,但打仗却没有常胜不败的;地形有固有的险要,但防 守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现在驻守宛城,离襄阳三百多里,各军分散驻扎,战船却在宣池, 遇到紧急情况不能及时赶到,于是上表请求迁移治所到塞暧,在型皿、逸丛训练水军,开垦 荒地扩大农业生产,仓库裹的粮食都堆满了。 嘉平初年,太傅司马宣王杀了曹爽以后,于是上奏请求向大臣们广泛征询有关政事得失 的意见。王昶陈述了治理方略的五件事:第一,希望尊崇道义重视学问,抑制杜绝浮华的风 气,让公卿大夫的子弟进入太学并办好学校;第二,希望实行考试制度,考试好比是准绳, 没有舍弃准绳而凭主观臆断来确定是非曲直,废除罢免升迁的制度来空谈官员能否称职的; 第三,希望让担任官职的人长期留在他的职位卜,有了政绩就提升官职赐给爵位;第四,希 望精简官员人数增加官员的俸禄,用廉洁知耻来激励他们,不让他们和老百姓争利;第五, 希望根除奢侈浪费,大力推崇勤俭节约,让人们衣服上有着显示身份地位的标志,上上下下 有着明确的等级,储存粮食积蓄布帛,让老百姓回归淳朴的风俗习尚。皇帝下韶书褒扬称赞 王昶。于是让他撰写百官考核的制度。 嘉平二年,王昶上奏说:“孙权流放贤良的大臣,嫡子庶子相互争斗,可以乘机制服吴 国、蜀国,白帝、夷陵之间,黔、巫、秭归、房陵等地都在长江以北。遣裹的百姓和新城郡 接触来往,可以偷袭占取。”于是派遣新城太守州泰袭击巫、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出 兵到夷陵,王昶出兵到江陵,在河两岸拉起竹索作为桥梁,渡过河去攻打贼敌,贼敌逃奔到 南岸,开通七条道路一齐来进攻。这时王昶命令连弩同时一齐发射,贼敌大将施绩连夜逃入 江陵城,王昶带兵追击杀死数百人。王昶想把贼敌引到平地和他们会战,于是先派五支军队 顺着大路撤回,让贼敌望见而感到高兴,派人披着缴获的铵甲骑着缴获的战马挂着斩杀的贼 敌首级,围着江陵城奔驰以此来激怒贼敌,布置好伏兵来等待贼敌出来。施绩果然出来追击 魏军,王昶和他交战,把他打败了。施绩逃走,魏军斩杀了他的将领钟离茂、许曼,收缴了 他的士兵首级、军旗战鼓、珍宝器械,整顿好军队胜利返回。王基、州泰都立有功劳。于是 升迁王昶为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进封为京陵侯。母丘俭、文钦制造叛乱,王昶带领军队 抗击母丘俭、文钦有功,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亭侯、关内侯,升任骠骑将军。诸葛诞反叛,王 昶占据夹石进逼威胁江陵,挟制着施绩、全熙使他们不能束去援助诸葛诞。诸葛诞被杀后, 皇帝下诏书说:“过去孙膑援助趟国,带兵直奔大凿。王昶在西面派兵迅速进逼,这也促成 丁东征取胜的有利形势。”给王昶增加食邑一千户,加上以前的共四千七百户,升任司空, 持节、都督仍如往常一样。甘露四年王昶去世,谧号称穆侯 3、(2017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殷仲堪,陈郡人也。祖融,太常、吏部尚书。父师,骠骑谘议参军、沙阳男。仲堪能清 言,善属文,每云三日不读《道德论》,便觉舌本间强。其谈理与韩康伯齐名,士咸爱慕之。 冠军谢玄镇京口,以为长史,厚任遇之。仲堪致书于玄曰:愿节下弘之以道德隐心以及物垂 理以禁暴使足践晋境者必无怀戚之心枯槁之类莫不同渐天润仁义与干戈并运实所期于明德 也。玄深然之。领晋陵太守,居郡禁产子不举,久丧不葬,录父母以质亡叛者,所下条教甚 有义理。父病积年,仲堪衣不解带,躬学医术,究其精妙,执药挥泪,遂眇一目。居丧哀毁, 以孝闻。服阕..,孝武帝召为太子中庶子,甚相亲爱。复领黄门郎,宠任转隆。帝尝示仲堪侍, 乃曰:“勿以己才而笑不才。”帝以会稽王非社稷之臣,擢所亲幸以为籓捍,乃授伸堪都督 荆益宁三州军事、荆州刺史。将之任,又诏曰:“卿去有日,使人酸然。常谓永为廊庙之宝, 而忽为荆楚之珍,良以慨恨!”其恩狎如此。及在州,纲目不举,而好行小惠,夷夏颇安附 之。桂阳人黄钦生父没已久,诈服衰麻,言迎父丧。府曹先依律诈取父母卒弃市,仲堪乃曰: “律诈取父母宁依驱詈法弃市..。原此之旨,当以二亲生存而横言死没,情事悖逆,忍所不当。 今钦生父实终没,墓在旧邦,积年久远,方诈服迎丧,以此为大妄耳。比之于父存言亡,相 殊远矣。”遂活之。又以异姓相养,礼律所不许,子孙继亲族无后者,不听别籍以避役也。 佐史咸服之。后,桓玄将讨佺期。仲堪急召佺期。佺期率众赴之,直济江击玄,为玄所败, 走还襄阳。仲堪出奔酂城,为玄追兵所获,逼令自杀,死于柞溪。 (节选自《晋书.殷仲堪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节下弘之以道德/隐心以及物垂/理以禁暴/使足践晋境者必无怀戚之心/枯槁之类莫 不同渐天润/仁义与干戈并运/实所期于明德也/ B.愿节下弘之以道德/隐心以及物/垂理以禁暴/使足践晋境者必无怀戚之心/枯槁之类莫 不同渐天润/仁义与干戈并运/实所期于明德也/ C.愿节下弘之以道德/隐心以及物/垂理以禁暴/使足践晋境者必无怀戚之心/枯槁之类莫 不同渐/天润仁义与干戈并运/实所期于明德也/ D.愿节下弘之以道德/隐心以及物垂/理以禁暴/使足践晋境者必无怀戚之心/枯槁之类莫 不同渐/天润仁义与干戈并运/实所期于明德也/ 【答案】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服阙”指守丧期满除服。在中国古代,服丧制度的规格、时间等往往是按照亲疏远 近来严格制定的。 B.夷,原是古代我国北部各民族的统称,后也可泛指中国周边少数民族国家。一般与华 夏即中国相对而言。 C.衰麻,指古代丧服,衰衣麻绖。古代用麻做的丧带,系在腰上或头上,在头上为首绖, 在腰为腰绖。 D.弃市为古代死刑的一种,指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我国古代的死刑还 有车裂、腰斩、枭首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 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 项,“夷,原是古代我国北部各民族的 统称”有误;从地图来看,华夏处于中间,周围分别是东夷、西戎、南蛮以及北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殷仲堪事亲至孝,以此闻名。父亲患病多年,他悉心照顾,睡觉不脱衣物,自学医术, 还不慎弄瞎了一只眼睛,父亲去世后,哀伤过度,凭孝心闻名于世。 B.殷仲堪深受恩宠,被委重任。在任太子中庶子、黄门郎时,得皇帝恩宠;后被作为社 稷大臣出掌三州军事,即将赴任,皇帝下诏后悔让他离开自己。 C.殷仲堪富有才学,得到器重。他能清谈,擅长写文章,喜读《道德论》,精于谈理, 为当时士人所羡慕;后被冠军将军谢玄所用,担任长史,受到器重。 D.殷仲堪治理有方,成效显著。担任晋陵太守时,他针对当地实情颁布了一系列有义理 的法规教令;荆州刺史任上,他着力施行小恩小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 进行比较分析。B 项,“后被作为社稷大臣出掌三州军事……皇帝下诏后悔……”有误; 文中说的是“帝以会稽王非社稷之臣,擢所亲幸以为籓捍,乃授伸堪都督荆、益、宁三 州军事、振威将军、荆州刺史。将之任,又诏曰:‘卿去有日,使人酸然。常谓永为廊 庙之宝,而忽为荆、楚之珍,良以慨恨!’其恩狎如此”,文中是说“会稽王”不是社 稷之臣,并不是说殷堪都是“作为社稷大臣……”。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 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 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 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 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 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 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 B 项对应的内容,文中说的是“帝以会稽王非社稷之臣,擢所亲幸以为籓捍,乃授伸堪都 督荆、益、宁三州军事”,可见选项张冠李戴,把会稽王的事情加到殷堪都身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原此之旨,当以二亲生存而横言死没,情事悖逆,忍所不当。 (2)又以异姓相养,礼律所不许,子孙继亲族无后者,不听别籍以避役也。 【答案】 (1)推究这一法令的原意,当是因父母还活着却胡说是死亡,从情理上讲是违逆的事,不应 当容忍。 (2)又认为异性之人收养,是礼法所不允许的,子孙过继给亲族中没有后代的人家,不许另 立门户以逃避劳役。 4、(2017 届河南省百校联盟高三 4 月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充嗣,字士修,内江人。给事中蕃孙也。登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初, 授户部主事。以从父临安为郎中,改刑部。坐累,谪岳州通判。久之,移随州知州,擢陕西 佥事,历云南按察使。 正德九年,举治行卓异,累迁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岁大馑,请发帑金移粟振之,时 流民多聚开封,令煮糜哺之。逾月,资遣还乡。初,镇守中官廖堂党于刘瑾,假进贡名,要 求百端,继者以为常。充嗣言:“近中官进贡,有古铜器、窑变盆、黄鹰、角鹰、锦鸡、走 狗诸物,皆借名科敛。外又有拜见银、须知银及侵扣驿传快手月钱、河夫歇役之属,无虑①十 余事,苛派动数十万。其左右用事者,又私于境内抑买杂物,擅榷商贾货利。乞严行禁绝。” 诏但禁下人科取而已。 十二年移抚应天诸府。宁王宸濠反,充嗣谓尚书乔宇曰:“都城守御属于公,畿辅则充 嗣任之。”乃自将精兵万人,西屯采石。遣使入安庆城中,令指挥杨锐等坚守。传檄部内, 声言京边兵十万旦夕至,趣供饷,以绐贼。贼果疑惧。事定,兵部及巡按御史胡洁言其功。 时已就进户部右侍郎,乃赐敕嘉劳。有建议修苏、松水利者,进充嗣工部尚书兼领水利事。 未几,世宗嗣位,遣工部郎林文霈、颜如翙佐之。开白茅港,疏吴淞江,六阅月而讫工。语 详《河渠志》。 嘉靖元年论平宸濠功,加太子少保。苏、松白粮输内府。正德时骤增内使五千人,粮亦 加十三万石。帝用充嗣言减从故额又请常赋外尽蠲岁办之浮额者内府征收监以科道官毋纵内 臣苛索帝俱从之寻改南京兵部尚书。七年致仕,卒。诏赠太子太保,谥康和。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九) 【注】①无虑:大约,总共。 (1)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用充嗣/言减从故额/又请常赋外尽蠲岁办之浮额者/内府征收/监以科道官毋纵/内 臣苛索/帝俱从之/ B.帝用充嗣言/减从故额/又请常赋外尽蠲岁办之浮额者/内府征收/监以科道官/毋纵内 臣苛索/帝俱从之/ C.帝用充嗣言/减从故额/又请常赋/外尽蠲岁办之浮额者/内府征收/监以科道官/毋纵内 臣苛索/帝俱从之/ D.帝用充嗣/言减从故额/又请常赋/外尽蠲岁办之浮额者/内府征收/监以科道官毋纵/内 臣苛索/帝俱从之/ 【答案】B (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吉士,官名,是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 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职责,为明朝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B.从父,作为亲属称谓,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意即堂伯; 年幼于父者为从叔,意即堂叔。 C.敕,即敕命、敕喻,本是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明清时期,敕的范围扩大,也可泛指官府发布的文书。 D.白粮,与漕粮相对,明代主要由苏州、松江等府供纳。在用途上,漕粮主要为军饷, 白粮则主要供应宫廷、宗人府,及用作京官的禄粮。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C 项“也可泛指官署发布的文书”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充嗣政绩卓著,深受倚重。李充嗣为官一方,因政绩显著被举荐并多次被提拔;又 因为平定朱宸濠有功,得到朝廷嘉许慰劳,被加封为太子太保。 B.李充嗣直言敢谏,不阿从权贵。刘瑾的党羽假借进贡的名义向地方百般索求,李充嗣 直陈其弊端,但朝廷只是下诏禁止宦官手下的人征收索取的行为。 C.李充嗣勇救国难,竭尽臣责。宁王朱宸濠谋反,李充嗣亲率军队,抵御叛军,并巧用 计谋使叛军疑惧,为最终平定叛乱立下大功。 D.李充嗣督治水利,卓有成效。兴修苏州、松江水利时,李充嗣开掘白茅港,疏浚吴淞 江,仅用六个月就顺利完工,并写下《河渠志》加以纪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并写下《河渠志》加以记录”错,《河渠志》 并非李充嗣所写,文中“语详《河渠志》”意为“记载详见《河渠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大馑,请发帑金移粟振之,时流民多聚开封,令煮糜哺之。 (2)传檄部内,声言京边兵十万旦夕至,趣供饷,以绐贼。 【答案】 (1)年成大灾,李充嗣请求拨发库银,运来粮食赈济灾民,当时流亡的百姓多聚集在开封, 他命人煮粥给他们吃。 (2)在辖区内传令,扬言京军和边防部队十万人很快赶到,催促供给粮饷,来欺骗反贼。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 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 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参考译文: 李充嗣,字士修,是内江人。是给事中李蕃的孙子。考中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任庶吉 士。弘治初年,被授予户部主事。因叔父李临安是户部郎中,改任刑部。受牵连定罪,被贬 为岳州通判。很久后,又改任随州知州,提升为陕西佥事,历任云南按察使。 正德九年,因政绩显著被举荐,多次升迁至右副都御史,并任河南巡抚。年成大灾。李 充嗣请求拨发库银运来粮食赈济灾民,当时流亡的百姓多聚集在开封,他命人煮粥给他们吃。 过了一个月,又给钱遣送他们还乡。当初,镇守宦官廖堂与刘瑾结党,假借进贡的名义,百 般索求,接任者以此为常事。李充嗣説:“近来宦官进贡,有古铜器、窑变盆、黄鹰、角鹰、 锦鷄、猎狗等物,都是借名征收。另外又有拜见银、须知银以及侵占克扣驿站差役月钱、河 工歇工钱之类,大约有十多种,苛酷摊派动辄几十万。他们左右办事的人,又私自在境内贱 买东西,擅自征收商人税利。请求严行禁止。”朝廷下诏只是禁止宦官手下的人征收索取罢 了。正德十二年改任应天各府巡抚。宁王朱宸濠造反,李充嗣对尚书乔宇説:“都城的守卫 防御交给您,京城附近地区(的防卫)则由我来承担。”于是亲自率领精兵一万人,向西驻 扎在采石矶。派人进入安庆城中,命令指挥杨鋭等固守。在辖区内传令,扬言京军和边防部 队十万人很快赶到,催促供给粮饷,来欺骗反贼。反贼果真疑虑畏惧。反叛平定后,兵部及 巡按御史胡洁上报他的功劳。当时他已进升户部右侍郎,于是赐予诏书嘉许慰劳。有人建议 兴修苏、松水利,朝廷进升李充嗣工部尚书并兼管水利事务。不久,世宗继位,派工部侍郎 林文霈、顔如瓌协助他。开掘白茅港,疏浚吴淞江,经过六个月后完工。记载详见《河渠志》。 嘉靖元年,论列平定朱宸濠的功劳,加封太子少保。苏、松两地的粮食输送到内府。正 德时迅速增加内使五千人,粮食也增加十三万石。皇帝采纳了李充嗣的进言,减少到原来的 数额。又请求在常规赋税外完全免除每年为采办而征收的多余数额,由内府征收,用科道官 监督,不要放纵内臣苛酷地勒索。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不久改任南京兵部尚书。嘉靖七 年退休,去世。朝廷下诏追赠太子太保,謚号康和。 考点二: 翻译句子 【真题导航】 1、【2017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 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 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 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 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 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 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 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 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 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 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 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 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 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 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 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不能易.也 易:交换 【答案】D 【解析】根据上下文,即使圣人重生,也不能推翻柳宗元的言论。因此 D 项“不能易也”中 的“易”是“改变”,而非“交换”。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结合文意,运用适当的方法,比如字 音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语法分析法、联想迁移法、上下文推断法、 代入法等。此题只要根据上下文分析即可得出答案。该“易”为一词多义,文中“甚易 制”中的“易”是“容易”的意思,而此处是说圣人不能推翻柳宗元的言论,是“改变” 的意思。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以.有侯王 争必以.利 B.三代之.兴 知诸侯之.不可复 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而.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者. 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答案】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综观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文言虚词的考查呈现逐渐弱化的趋势,但不代表 可以忽视文言虚词。高中阶段要求考生把握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必须 将这 18 个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牢记在心,并掌握一定的判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和 步骤。做题时,考生首先在脑海中检索该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再将之代入到考查的 语句中,结合语境判断、确认。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答案】B 【解析】B 项中“皆封侯”在“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一句中找不到对应的内容,属 于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一要结合原文,通过上下文语境判断大致语意是否正确,二要将翻 译过来的句子与文言中的原句仔细对比,看是否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歪 曲文意等错误。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 分)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答案】.①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 ②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 止篡位弑君的祸患。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 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 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 中的“为”“失时”“已”“篡弑”等词语的落实,翻译完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 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筛选区间遍布全文。D 项最后一句“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不当,该文主 要分析了分封制的弊端,至于其他并无过多的论述,此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其次要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再拿选项内容逐条 与原文相关部分进行比较,特别是在人物的角度,事情的件数与行为的程度、时效、时 间、因果等方面。常犯的错误有: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混淆已 然未然等。 14.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 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5 分) 【答案】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 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把握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事件等。 其次要看清题干,明确筛选指向,什么人什么事,范围是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最后 到文中筛选信息,看清楚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还是用原文回答,抑或两者皆可。 【参考译文】 秦王刚刚吞并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绾等说:“燕国、齐国、楚国之地偏远,如果不设置藩 王就无法镇守这些地方,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群臣 都以为(分封藩王)有利。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 的亲属日益疏远,(他们)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各诸侯国更是互相征战,最终达到天子也不 能禁止的地步。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全部统一成为秦朝的郡县,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 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分别重重地赏赐他们,很容易控制他们。能够使天下人没有异心,这就是 使天下安宁的正确办法,(所以说)设置诸侯不利。”秦始皇说:“天下一直都苦于战斗不止, 正因为有诸侯王。现在依靠大秦宗庙的福佑天下刚刚安定,又再设立诸侯国,这是建立(分 立的)部队,要想天下安定,岂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意见是对的。”于是就划分天下为三十 六个郡,每个郡分别设置守、尉、监。 苏子(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代,也不能违背时代。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 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剥夺(他们的封国), 因而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分封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代。周朝 衰落了,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楚国都达到方圆一千余里的国土,他们的势力 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以前)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究 不能分封诸侯。(这是已经被验证)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不是只有李斯 和秦始皇知道这一点。 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这就)像冬 天穿皮袄夏天穿葛衣,是时令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一般) 所说的不违背时代的情况,求学者和士大夫大多认为它不对。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 认为不行,李斯的意见与张良的意见没有什么不同。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不 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绾,(这件事)难道只 是汉高帝做的事情吗,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并不是圣人的本意, 而是时势使然。” 过去议论分封诸侯的人,柳宗元的议论一出,而其他诸人的议论都被废弃了,即使是圣 人再复活,也不能改变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说法,又增补了一些,说:凡是有血气的人一定 会争夺,争夺一定会因为利益,而利益没有比分封诸侯再大的了。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 战乱的开始。从有书面文字记载以来,臣下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 相残杀,有不是因为袭取封国和争夺王位的情况吗?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 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到汉代以来,君臣父 子互相残杀的情况,都是诸侯王的子孙,其余的不能世袭的卿和大夫,从未有过。近世不再 分封诸侯,所以这种祸事差不多绝迹了。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开始这种祸事吗?所以我认 为李斯、秦始皇的意见和柳宗元的意见,应当成为万世万代的法则。 2、【2017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 王引之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 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 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 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 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 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 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 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 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 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 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 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 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 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 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助书贾鬻.书于市 鬻:卖 B.先生往谒. 谒:拜见 C.称之不置. 置:置办 D.尚欲扬榷而陈.之 陈:陈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能力。C 项,置:放弃。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积累和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步骤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具体地 说就是:学新带旧,以旧证新。可采用代入法,联系上下文正确判断。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答案】B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 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 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 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2)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答案】(1)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得分点:“先” “以”“北面”各 1 分,句意 1 分)(2)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 超过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得分点:“殁”“存”“笃厚”各 1 分, 句意 1 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应当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重点把握文言句子里面的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1)注意“先”“以”“北面”的 意思。(2)注意“殁”“存”“笃厚”的意思。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在把握全篇整体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文理解确定句意,翻译时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把握关键词及特殊句式。可运用课文联想法、成语联想法、代入法等解读重 要实词,注意“换”“调”“留”“增”“补”“删”。 9.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 30 个字。(4 分) 【答案】治学:范围广泛,学有专精。为文:取则于古,自成一家。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根据题目 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然后划分层次,再摘选关键语句组织答案。本题答案在第三段,注 意从治学、为文两方面概括。 【参考译文】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从小失去父亲,爱好学习。因为贫穷不能买书,帮助书商 在市场卖书,于是读完了经史百家之书,看过就能背诵。二十岁,参加提学试,以《射雁赋》 考取第一,补附学生,诗和古文词逐渐进步。扬州江面某次渔船失火,烧死无数,先生作了 《哀盐船文》,杭世骏为之作序,认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因此名声大显。当代的儒学 大师如朱筠,卢文弨,见先生写的这篇文,都感叹赞赏认为是奇才。 二十九岁时,开始读经集的史书,提学江左谢墉,特意提拔先生为贡生。每次考试,另 为一榜,名列各位考生之首。侍郎曾经对别人说:“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 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他被看重就像这样。朱文正到浙江做提学使,先生去拜见,叙述了 扬州割据之事迹、为气节而死的人,做《广陵对》三千字,博综古今,天下的奇文啊。尚书 毕沅任湖广总督,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去投奔他,写了《黄鹤楼铭》,歙县程孝廉方正把文章 书写在石头上,嘉定钱通判坫进行刻篆,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三绝”。 先生对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都有阅读。于是考证夏商周三代的典礼, 甚至文字训诂、名物象数,以撰写论文见长,写了《述学》内外篇。又深入钻研《春秋》之 学,写了《春秋述义》,见识观点都很卓越,评论的人说唐以后再也没有比得过他。做文章根 植于经、史,受汉、魏文学的影响,没有沿习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的文学风格,而 取法古人,因此自成一家。 性格正直,不注重神态举止,痛恨当时的阴阳邪说、释老的神怪之说,不遗余力地批判 它们。如果遇到好的文句,却不吝啬地称赞。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贫穷没有饭食,就卖文 章供养母亲,在母亲身边伺候,不辞辛苦。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 超过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五十一岁时,在杭州西湖之上去世。 先生,是大家们所推重佩服的。他的学问和品行,私下听说子承父教很长时间了。先生 对于我所说的《尚书》训诂,大为奖励,认为可以读父辈的书籍,又有知己之感啊。虽然不 能写文章,想要约略举其大概、扼要进行论述,来劝告后世的君子。 【命题思路】 文言语句翻译题是高考必考内容,其分值在逐年上升。2017 年,所有高考试题都单独设 置了文言文翻译题目。从最近三年高考试卷来看,文言文翻译考点一般设置 2—4 道小题,以 3 道小题居多,6—10 分不等。题型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选择题是选取文言文阅读中语句进 行翻译,选择翻译(理解)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主观题是选取文言文阅读中的语句或另外选 择古籍中的文段进行翻译。另外,在“筛选信息”“分析概括”等考点也渗透了对文言文语句 翻译的考查。2018 年高考仍会沿袭 2017 年的命题特点。 【考点精析】 “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文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本考点有两个 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理解句子 在文中的意思”,基本包括三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能够概括其主要内容或含义;二是能 够理解分句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它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的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方式,旨在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的内容, 进而测试其阅读文言文的真实水平。高考文言文翻译务必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翻译总的要求是“信”“达”“雅”。“信”即忠实原文,准确不走样。“达”即自然通达, 流畅不滞涩;“雅”即文笔优美,高雅不粗俗。 【方法技巧】 1.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熟悉游戏规 则”,所谓“游戏规则”就是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 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常考文言文类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 试题,可以发现一些文言文翻译的考查热点、考查频率,在备考中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2.积极应对,增强自信。 在高考文言文翻译考查中,一些同学总是想到自己能不能读懂文言文文本,能不能做对 文言文翻译试题。其实,这些担心是根本不必要的,文言文的翻译考查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律 的。 3.取法于课内,积累于课外。 高考文言文命题以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为主,很少直接取材于课内。但课本文言文的复习却 很重要,这不仅是因为高考文言文考查的实词、虚词是课本中学过的,还会征引课本中的文 句,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语言的积累和文化的积累,是对文明的吸纳。课本文言文是文言知识 的载体,课本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复习,做到消化吸收,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 外”。高考命题取材于课外,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我们必须夯 实课本,注重积累。 4.掌握文言文语句翻译技巧: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 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 能照顾原文词义。 (2)翻译“六字法”:留、删、换、调、补、变。 第一步,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出句中需要着 重翻译的重点词,一则为理清句意,二则为后面给重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 第二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 ①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 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②“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主要有①句首:“夫”、“盖”等发语词。 ②句中: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顿作用的助词,如“者” “也”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也”。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连 词,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以”。③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如“顷之,烟炎张天” 中的“之”。以上的文言虚词在实际的翻译中,都无须译出,若强译,则属错误。 ③“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①把古代用现在已不用的词用现代汉语 进行替换,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②变单音词为双 音词。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古汉语中的单 音词变为双音词。 第三步,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 ① “调”就是调整句式。需要调整的句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 需调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装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 亦……乎”、“无乃……乎”“……孰与……”等,翻译时,要把这些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形 式表达出来。 ②“补”,就是增补。①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古汉语中的省略句 要有所了解,并能判断一个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补出;②补出省略了的语句,古人 用笔简约,往往前面说过的话,后面一般就不再重复,而在现代汉语,就要给出。注意:补 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③“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为相关文字。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比 喻、借代、引用等意义及夸张的说法、委婉地说法、互文地说法等,直译时会不明确。如“秋 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直译为“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显得不合道理,而 应意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才能明确。 【能力迁移】 1、(2017 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钟繇字元常,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是 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傕、 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繇说 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 来之望也。”傕、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 又闻其说傕、祀,益虚心。后傕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 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 为陈祸福,腾、遂备遣子人侍。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太祖与繇 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 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繇帅诸军围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众甚 盛。诸将议欲释之去,繇曰:“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 名故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 也。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张既说马腾会击 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 降单于。语在《既传》。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 破之。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 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及践阼,改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 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 后世殆.难继矣!”太和四年,繇薨,帝素服临悼,谥曰成侯。子毓嗣。少子会,别有传。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钟繇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 辟:征召 B.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 易:轻视 C.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 单:通“殚”,竭尽 D.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殆:几乎 【答案】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孝廉是“孝 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在明朝、清朝也变成对举人 的雅称。 B.关右,古代地区名。古人以东为右,亦称“关东”。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 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王粲《从军》诗:“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所从神且 武,焉得久劳师。相公征关右。”“关右”指的就是函谷关以东。 C.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因 此有了“崩”“薨”“不禄”“卒”“死”来表示“人死”的意思,根据《礼记·曲 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D.魏太傅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 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钟繇 与王羲之并成为“钟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考生须平时做有心人, 注意点滴积累。B 项,古人以西为右,应称关西,从文中“关东”“关中”“关右”可推 知。关于方位的常识还有阳和阴,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 点睛: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 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例如记忆中国 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这条线串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这些针.本题可由关于 西的方位联想方位词“阴”“阳”,联想官位高低之别“左右”,进一步联想车上左右 的尊贵,联想吃饭时东南西北的尊卑之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繇未归附曹操前,就暗中与曹操有交情,劝李傕、郭汜等人为曹操的使者放行,不 要拒绝曹操的诚意。 B.李傕、郭汜等人作乱,钟繇和尚书郎韩斌共同商量谋划,使得被挟持的汉献帝得以逃 出长安,这是钟繇尽心尽力的结果。 C.钟繇围攻匈奴单于,受到增援的郭援的军队的威胁。诸将劝其退兵,但他力排众议, 巧妙安排,终于大败敌军。 D.曹氏父子对钟繇的政治、军事才能很欣赏,魏文帝称他为“一代伟人”,虽不免过誉, 而在曹魏时期颇受尊重是不争的事实。 【答案】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 (2)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 【答案】 (1)当今英雄并起,各自假托帝命辖制一方,只有曹操是心里想着王室的,如果拒绝他的忠 诚,这不是用来符合将来愿望的办法。 (2)于是表奏汉帝任命钟繇担任侍中守司隶校尉,让他拿着天子符节督察关中诸军,把一 切事务都委托给他,特地让(他)不必被条文制度拘泥。 【文言文参考译文】 钟繇字元常,被举荐为孝廉,被授予尚书郎、阳陵令之职,因病离职。被三府征召,担 任廷尉正、黄门侍郎。这时,汉帝在西京,李催、郭汜等在长安城中作乱,阻断了汉帝和关 东的联系。太祖(曹操)担任兖州牧,才派遣使者上书。李催、郭汜等人认为“关东想自立 天子,现在曹操虽然派使者来,并非出于他的真意”,商议扣留太祖使者,拒绝接受他的诚 意。钟繇劝李催、郭汜等人说:“当今英雄并起,各自假托帝命辖制一方,只有曹兖州是心 里想着王室,如果拒绝他的忠诚,这不是符合将来愿望的办法。”郭汜等人因为钟繇的这番 话,加以优厚地报答,从此太祖才得以派使者和汉帝取得联系。太祖已经多次听荀彧称赞钟 繇,又听说他劝说过李催 、郭汜二人,更对他充满渴盼。后来李催胁迫天子,钟繇和尚书郎 韩斌共同谋划对策。天子能够逃出长安,钟繇发挥了很大作用。 当时关中马腾、韩遂等众将,各率强兵相争斗。太祖正在山东征战,很为关中忧虑。于 是表奏汉帝任命钟繇担任侍中守司隶校尉,让他拿着符节督察关中诸军,把后事委 托给他, 特地让(他)不必拘泥条文制度。钟繇到了长安,将书信交给马腾、韩遂等,为他们陈述祸 福利害,马腾、韩遂各自派遣儿子入宫侍奉。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不下,钟繇送去二千余 匹战马补给军用。太祖给钟繇一封信说:“得到你送来的战马,非常应急。关中平和安定, 朝廷没有西顾之忧,这是您的功劳。过去萧何镇守关中,准备了充足的粮草满足军需,也适 合说你呀。” 那以后匈奴单于作乱于平阳,钟繇率领诸军围困敌军,没有攻克;而袁尚所任命的河东 太守郭援来到河东,兵丁众多。诸将商议想放他离开,钟繇说:“袁尚势力正强盛,郭援到 来,关中暗地里和他勾结,之所以没有全都背叛,只是因为我的威名震慑了他们罢了。如果 放弃让他们离开,向他们显示了我们的软弱,当地的百姓,哪一个不是仇人?即使我们想回 去,难道能够回得去吗!这就是没作战先自己败下阵来。况且郭援刚愎好胜,一定轻视我军, 假若他要渡过汾水安营扎寨,在他们还没有渡过汾水时攻击他们,可以彻底战胜他们。”张 既劝说马腾会合攻打郭援,马腾派儿子马超率领精兵迎击郭援。郭援到了,果然轻率地要渡 过汾水,众将阻止他,不听。渡水未到一半,钟繇发起进攻,彻底打败了他们,斩杀郭援, 降服单于。这件事收录在《既传》中。那以后河东卫固作乱,和张晟、张琰及高干等一起当 了贼寇,钟繇又率领诸将讨伐并打败了他们。从天子移民西迁以来,洛阳百姓人数将尽,钟 繇迁徙关中百姓,又招纳逃亡叛民来补充人数,几年间百姓人口数量稍稍增多。 文帝即王位,钟繇又担任大理寺卿。等到文帝登基为帝,改任廷尉,进封崇高乡侯。又 升为太尉,转而被封为平阳乡侯。当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都是先朝名臣。文帝退朝后, 对左右侍从说:“这三位,是一代伟人,后世大概很难再出现了!”太和四年,钟繇去世, 皇帝亲自前去悼念,谥为成侯。儿子钟毓袭爵。小儿子钟会,另外有传记。 2、(17 届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仕鲁传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宋朱熹之传, 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入见, 太祖喜曰:“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 期年,治行闻。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 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 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 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 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 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 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 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道教亦然。一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陛下方 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 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 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 武士搏之,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 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B.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 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C.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 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D.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 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连词“而”“如”“其”,结合句意断句。D 项,今勋旧耆 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 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称,从汉武帝开始真正使 用,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只有一个。 B.乞赐骸骨,即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等原因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C.践阼,古代帝王新即位,要登上宗庙东面的台阶(主阶在东,称阼阶)主持祭祀,喻 指皇帝登基、即位。也作“践祚”,意同“登基”。 D.股肱,股本意为大腿,肱本意为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 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答案】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仕鲁从小聪颖好学,曾从朱公迁学习了朱熹学说。因皇帝下诏寻求通晓朱氏学说的 人,有关官员推荐了他。 B.李仕鲁上了数十次奏章,请求皇上不要崇尚佛教异端,不要舍弃了佛家圣学,但皇上 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C.明太祖喜欢佛教,不听众多大臣劝告,答应受宠僧人的请求,为之创立专职官员,并 把他们的品级俸禄提得很高。 D.李仕鲁性格刚直耿介,推崇朱氏学说,把排斥佛教作为自己的责任,最终因此招致杀 身之祸。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 项,“不听众多大臣劝告”有误,原文为“举朝 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即朝廷上下只有李仕鲁和陈汶辉相继为此 事和皇帝争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 (2)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 【答案】 (1)吴印、华克勤这些人,都被提拔为大官,他们经常安排刺探消息的人(监听时事),因 此这批人十分蛮横,用谗言诋毁大臣。(2)自古有帝王以来,没有听说官员和僧人混杂 在一起做官共事,可以相互帮助的。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 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 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参考译文: 李仕鲁,字宗孔,濮地人。年少时聪颖灵敏,专心好学,三年不出大门一步。听说鄱阳 朱公迁得到宋代朱熹的真传,前往跟随他学习,全部学到了他的学问。太祖原来就知道仕鲁 的声名,洪武年间,皇帝下诏寻求通晓朱氏学说的人,有司推荐仕鲁。入朝受到皇帝的接见, 太祖高兴地说:“我寻找你很长时间了,为何到现在才能见到你?”任命他为黄州同知, 说: “我暂且拿民事来考考你,等你展现才能后再召见你。”一年后,治理的政绩显著。 十四年,任命他为大理寺卿。皇帝自登基后,很喜欢释氏教,下诏征寻东南戒德僧,多次在 蒋山建法会,对应答问题符合皇帝心意的人就赐给他金袈裟衣,招入宫中,赐坐和他谈论佛 教之事。吴印、华克勤这些人,都被提拔为大官,他们经常被皇帝当作耳目来监听时事,因 此这批人十分蛮横,用谗言诋毁大臣。满朝官员无人敢说,只有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为 此事和皇帝争辩。汶辉上疏说:“自古有帝王以来,没有听说官员和僧人共同任官成为同事, 可以相互帮助的。现在功高德少的老臣都考虑辞去俸禄和爵位,而僧人竟更加用谗言诬陷。 如刘基、徐达被猜疑,李善长、周德兴被诽谤,和萧何、韩信相比,其危害疑忌相去能有多 远呢?真心希望陛下任用辅佐帝王的亲信,全部选取德才兼备的俊才,那么国家太平立马就可 以实现了。”帝不听从。那些依仗受到宠幸的僧人,就请求为佛门创立专职官员。于是把原 先所设置的善世院改为僧录司,设置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职,都提高它 们原先品级俸禄。对道教也是这样。估计僧尼道士超过几万人。仕鲁上疏说:“陛下正在创 建千秋功业,凡是意图所指的方向,就应是指示给子孙万世的法规章程,为什么舍弃儒家圣 人之学而崇尚异端呢?”奏章上了数十次,均不被皇帝采纳。仕鲁性格刚直耿介,是从学习儒 术起家的,正要推崇发扬朱氏之学,把排除佛学作为自己的职责。等到上疏的建议不被采纳, 就向皇帝请求说:“陛下沉溺佛教,怪不得我的话听不进去。我把笏板归还陛下,请求允许 我告老还乡,回归故里。”于是把笏板放在地上。皇帝大怒,命令武士击打他,立即毙命于 台阶下。 3、(17 届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贾思伯,字士休,齐郡益都人也。世父元寿,高祖时中书侍郎,有学行,见称于时。思 伯释褐..奉朝请,太子步兵校尉、中书舍人,转中书侍郎。颇为高祖所知,常从征伐。 及世宗即位,以侍从之勤,转辅国将军。任城王澄之围钟离也,以思伯持节..为其军司。 及澄失利,思伯为后殿。澄以思伯儒者,谓之必死焉。及至,大喜,曰:“仁者必有勇,常 谓虚谈,今于军司见之矣。”思伯托以失道,不伐其功,时论称其长者。后为河内太守,不 拜。寻除鸿胪少卿,以母忧免。服阕..,征为荥阳太守,有政绩,因迁征虏将军、南青州刺史。 初,思伯与弟思同师事北海阴凤授业,无资酬之,凤遂质其衣物。及思伯之部,送缣百匹遗 凤,因具车马迎之,凤惭不往。时人称叹焉。寻以父忧免。后除征虏将军、光禄少卿,仍拜 左将军、兖州刺史。 肃宗时,征为给事黄门侍郎。因请拜扫,还乡里。未拜,以风闻免。寻除右将军、凉州 刺史。思伯以州边远,不乐外出,辞以男女未婚。灵太后不许,舍人徐纥言之,得改授太尉 长史。又除安东将军、廷尉卿。思伯自以儒素为业,不好法律,希言事。俄转卫尉卿。 于时议建明堂,多有同异。思伯上议曰:“……五室之理,谓为可按。其方圆高方自依 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学者善其 议。 又迁太常卿,兼度支尚书,转正都官。时太保崔光疾甚,表荐思伯为侍讲,中书舍人冯 元兴为侍读。思伯遂入授肃宗《杜氏春秋》。思伯少虽明经,从官废业,至是更延儒生夜讲 昼授。性谦和,倾身礼士,虽在街途,停车下马,接诱恂恂,曾无倦色。客有谓思伯曰:“公 今贵重,宁能不骄?”思伯曰:“衰至便骄,何常之有?”当世以为雅谈。为元义所宠,论 者讥其趣势。孝昌元年卒。赠.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又赠尚书右仆射,谥曰文贞。 (节选自《魏书·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 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B.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 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C.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 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D.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 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答案】B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旧制,新进士必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而换穿官服。 后用来比喻做官或 进士的及第授官。 B.持节:节指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 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故称出使为“持节”。 C.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子为父、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 服丧三年。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答案】D 【解析】“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思伯久经沙场。他经常跟随高祖征战讨伐。他曾经跟随任城王元澄进攻钟离,作战 失利,奉命殿后且出色完成任务,从而改变了元澄对儒士的看法。 B.贾思伯不计前嫌,尊敬师长。他曾与弟弟一起师从阴凤。因无钱交纳学费,衣物被阴 凤作为抵押品。贾思伯在南青州任上送给阴凤礼物,派马车迎接他。 C.贾思伯曾经仕途不顺。被征为给事黄门侍郎,还未拜官上任,就因为传闻而被弹劾免 职。拒任凉州刺史却不被允许,幸亏徐纥从中说话,才得以改任。 D.贾思伯勤勉好学,礼贤下士。他少年时明习经典,做官后勤奋钻研。任侍讲时延请儒 士夜读日授。他在街头碰到读书人,就停车下马,认真交谈。 【答案】D 【解析】做官后勤奋钻研错误,原文表述是“从官废业”。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4)把文段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伯托以失道,不伐其功,时论称其长者。 (2)寻除右将军、凉州刺史。思伯以州边远,不乐外出,辞以男女未婚。 【答案】 (1)思伯假托迷失了道路,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当时舆论称赞他是个德高望重的人。 (托,假托,假借;失道,迷路;伐,夸耀;“长者”各 1 分,大意 1 分。) (2)不久授予右将军、凉州刺史。思伯因为凉州偏远,不乐意外出就任,于是以儿女未婚嫁 为理由来推辞。(寻、除、第一个“以”、“男女”、介词结构后置)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文言翻译: 贾思伯,字士休,齐郡益都人。他的伯父元寿,是高祖时的中书侍郎,有学问和德行, 被当时人所称颂。思伯由奉朝请入仕,任太子步兵校尉、中书舍人,调任中书侍郎。很受高 祖的赏识,经常跟随皇上征战讨伐。 世宗即位后,因为侍从的勤劳,改任辅国将军。任城王元澄进攻钟离时,让思伯持节当 他的军司。等到元澄作战失败,贾思伯带领军队在后面护卫。元澄认为思伯是个儒士,认为 他必死无疑。等赶回会师后,大喜,说:“仁义的人必定勇敢,我常认为是空谈,今天在军 司身上却真的看到了。”思伯借口迷失了道路,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当时舆论称赞他是个有 德行的人。后来担任河内太守,不就任。接着任鸿胪少卿,因为母亲守丧而免官。服丧期满 后,起用他为荥阳太守,有政绩,于是升迁为征虏将军、南青州刺史。当初,思伯与弟弟思 同师从北海人阴凤学习,无钱交纳拜师的费用,阴凤就抵押了他俩的衣物。思伯去南青州上 任后,送上一百匹缣赠给阴凤,派车马接阴凤来,阴凤惭愧不前往。当时人们很称道感叹这 件事。不久因为父亲服丧而免官。后来授予征虏将军、光禄少卿,接着任命为左将军、兖州 刺史。 肃宗在位期间,征用他为给事黄门侍郎。因请求拜祭父母并给他们扫墓,回到了家乡。 还未拜官上任,就因传闻弹劾而免职。不久授予右将军、凉州刺史。思伯嫌凉州偏远,不乐 意外出就任,于是以儿女未婚嫁为理由来推辞。灵太后不允许,经舍人徐纥从中说话,得以 改授太尉长史。又授予安东将军、廷尉卿。思伯认为自己是名儒士,不喜欢法律。不久调任 卫尉卿。 当时讨论兴建明堂,观点多有不同。思伯上书论述道:“……五室的道理,认为是能够 成立的。它们的方圆和高宽,自可依时代不同而酌情计算度量。戴氏的九室之说,蔡氏的太 庙官论点,子干的灵台之论,裴逸的一屋观点,以及诸家的纷纭杂说,一概不可取。”学者 们同意他的说法。 又升任太常卿,兼任度支尚书,转为正都官。当时太保崔光病危,上表推荐思伯为侍讲, 中书舍人冯元兴为侍读。思伯于是进宫给肃宗讲授《杜氏春秋》。思伯少年虽然明习经典, 后来做官荒废了学业,到这时又延请一些儒士夜读日授。性情谦和,礼贤下士,即使在街头, 也要停车下马,接待交谈很认真投入,毫无倦色。有来客对思伯说:“先生现在已显贵位重, 难道能不骄傲?”思伯说:“快要走下坡路才骄傲,哪有什么永恒(或常规)?”当时把此 话作为雅谈。被元义所宠信,舆论讽刺他趋炎附势。孝昌元年去世。追赠为镇东将军、青州 刺史,又追赠为尚书右仆射,谥号为文贞。 4、(17 届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芾,字明可,台州仙居人。举进士第,迁秘书正字。是时秦桧已专政,芾与桧旧故, 退然如未尝识。公坐旅进,揖而退,桧疑之,风言者论罢。通判处、婺、越三郡。何溥荐芾 材中御史,除监察御史。时金将败盟,芾劝高宗专务修德,痛自悔咎,延见群臣,俾陈阙失, 求合乎天地,无愧乎祖宗,则人心悦服,天亦助顺,上韪其言。迁殿中侍御史。两淮战不利, 廷臣争陈退避计,芾言:“今日之事,有进无退,进为上策,退为无策。”既而金主亮毙, 上疏劝亲征。车驾至建康,芾请遂驻跸,以系中原之望,又言:“去岁两淮诸城望风奔溃, 无一城能拒守者,此秦桧求媚媾和之余毒也。能反桧壅塞言路、挫折士气之歧途,则士气日 振,而见危授命者有人矣。”知婺州,劝民义役,金华长山乡民十有一家,自以甲乙第其产, 相次执役,几二十年。芾舆致十一人者,与合宴,更其乡曰“循理”,里曰“信义”,以褒 异之。 知绍兴府。会稽赋重而折色尤甚,芾以攒宫在,奏免支移折变。鉴湖久废,会岁大饥, 出常平米募饥民浚治。芾去,大姓利于田,湖复废。权刑部侍郎,迁给事中,改吏部侍郎, 以敷文阁直学士知临安府。内侍家僮殴伤酒家保,芾捕治之,狥于市,权豪侧目。执政议以 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 不行。下迁礼部侍郎,力求去,提举太平兴国宫。时芾与陈俊卿俱以刚直见忌,未几,俊卿 亦引去,阎安中为孝宗言:“此非国之福也。”后起知太平州,造舟以梁姑溪。历阳卒久戍, 溃归,声言欲趋郡境,芾召而厚犒遣之,然密捕倡乱者系狱以闻。诏褒谕。芾前后守六郡, 各因其俗为宽猛,吏莫容奸,民怀惠利。屡告老,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后十年卒,年八十。 尝曰:“视官物当如己物,视公事当如私事。与其得罪于百姓,宁得罪于上官。”立朝不偶, 晚退闲者十有四年,自号湖山居士,为文豪健俊整,有表奏五卷,诗文三十卷。 (选自《宋史·吴芾传》) 【注】【1】义役:宋代役法之一。南宋乡村民户为了减轻保正、保长的重役,自行结合, 割田出粮,帮助当役户,称为“义役”。【2】攒宫:古代皇帝、皇后暂殡之所。宋南渡后, 帝、后茔冢均称“攒宫”。表示暂厝,准备收复中原后迁葬河南。 (1)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坐旅进,揖而退 俱,共同 B.桧疑之,风言者论罢 商议,议论 C.天亦助顺,上韪其言 以为是,同意,赞同 D.芾捕治之,狥于市 通“徇”,徇罚,示众 【答案】B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 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 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 判断对错。题中就是练习语境,推测实词含义。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 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 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 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判。宋初开始在诸州府设置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地位略高于州府长官,握有连 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的实权。 B.驻跸。“跸”,古代王出行时,先要派兵沿路戒严,禁止行人经过称为“跸”。而驻 跸指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 C.知某州。宋初,为限制节度使专权,防止地方割据,朝廷委派京朝官管理州事,称“权 知某州军州事”,多为文人,且经常调整,后沿用。 D.直学士。学士本为负责文学撰述之官,因接近皇帝,往往参与机要政务,宋代始设专 职,刚刚入直馆阁者则称为直学士。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 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题中 A 项,“地位略高于州府长官”错,通判的地位比州 府长官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芾忠君爱国,积极主战。吴芾虽与秦桧故旧,但他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他还上疏 请高宗亲自北伐、抵抗金人、驻跸建康。 B.吴芾心系百姓,体恤民情。在绍兴知府任上,吴芾上书为百姓免除支移折变。他还组 织人力开垦鉴湖周边土地,最终让百姓获利。 C.吴芾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在临安知府任上,有皇宫内侍的家僮打伤了酒家的酒保, 吴芾抓捕凶手治罪并在市集示众,令权豪侧目。 D.吴芾明于吏治,颇有谋略。吴芾先后在六个州郡担任知府,他根据各地民风习俗采取 或宽或猛的策略,使官吏无法作恶,让百姓受益。 【答案】B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 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 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以甲乙第其产,相次执役,儿二十年。 (2)芾召而厚犒遣之,然密捕倡乱者系狱以闻。 【答案】(1)(他们)自行按照甲乙的等级评定他们的田产,然后按照次第相继来服役,他们 就这样做了将近二十年。 (2)吴芾召集他们厚厚地犒劳并加以遣散,然而却秘密地逮捕了提议作乱的士兵,把他们关 进监狱,上报给皇帝知道。 【解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翻译关键点:第、次、几。(2)翻译关键点: 犒、倡、系。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 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 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 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 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 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 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 查仔细。 参考译文: 吴芾,字明可,台州仙居人。考取进士第,迁任秘书正字。当时秦桧已经专擅朝政。吴 芾与秦桧是故人,吴芾拜见秦桧时恬退得就像和他从来不相识的样子。吴芾和其他官员同时 去拜见秦桧,且作揖就退出来(不单独去见秦桧),桧就怀疑他,谏官就弹劾他将他罢免。 吴芾先后担任处、婺、越三郡的通判。何溥推荐吴芾认为他的才能可以担任中御史,于是, 朝廷拜官让他担任了监察御史。当时金朝准备违背宋金签订的盟约,吴芾就劝高宗要全身心 地从事提升自己的品德,切实认真地反省自己的过错,延请接见群臣,让他们陈述朝政的阙 失,力求人事合于天地,无愧于祖宗,这样就会使全国人心悦服,即使是上天也会助顺南宋, 皇上认为他的意见说得非常对,迁任殿中侍御史。后来,两淮战况南宋方面不利,廷臣争着 陈述退避的谋划,吴芾却说:“今日的战事,只有进没有退,进是上策,退是无策。”不久, 金朝君主完颜亮死了,吴芾于是就上疏劝皇帝亲自北征。皇上车驾到达建康,吴芾就请求皇 帝就将车马停留在建康(以建康作为首都),这样做来稳定中原人们的希望。吴芾又说:“去 年,两淮地区的各个城池的守军望到敌人就奔跑溃败,没有一座城能拒守的原因,这就是秦 桧求媚北朝,乞求媾和的余毒啊。皇上如果能一反秦桧壅塞言路、挫折士气的错误途径,那 么我军士气一天天振奋,如此那些在危难面前勇于献出性命的人就有了啊。”吴芾知婺州的 时候,吴芾鼓励推行义役,金华长山乡十一户人家,自行按照甲乙的等级评定他们的田产, 然后按照次第相继来服役,他们就这样做了将近二十年。吴芾让人用车载着他们十一个人来 到官府,吴芾与他们合宴,更改他们的乡名为“循理”,改里巷名为“信义”,以此来褒扬 他们以示与众不同。吴芾知绍兴府的时候。恰巧当地征收赋税繁重,并且用物抵税的折色特 别厉害,吴芾以皇帝、皇后攒宫在绍兴暂厝,上奏请求免去支移折变的赋税部分。境内鉴湖 长期废用,恰逢这年收成不好,境内出现大饥荒,吴芾于是命令打开常平仓的米来招募饥民, 疏通挖制鉴湖。吴芾离任后,大姓为了从田中获利,又使鉴湖再一次荒废。吴芾代理刑部侍 郎迁任给事中,改任吏部侍郎,他以敷文阁直学士的身份知临安府。有内侍的家僮殴伤酒家 的酒保,吴芾逮捕那个家僮并加以惩治,在集市上示众,权豪都侧目畏惧。执政当局议论让 吴芾出使金朝,又拜官任吏部侍郎,朝堂议论以龙大渊为副职,吴芾说:“龙大渊这个人是 可以一同言行事的人吗?”这句话后来被皇上得知,于是出使金朝的事情就停了下来,没有 成行。下迁担任礼部侍郎,他力求去职,于是就提举太平兴国宫。当时,吴芾与陈俊卿都以 刚直被人忌恨,不久,俊卿也被罢了官,阎安中向孝宗进言说:“两人被罢官,这不是国家 的福气啊。”后来起官,知太平州,他名人造船来为姑溪架桥。历阳戍守的士兵长期戍守, 被打散要返回,他们扬言要奔赴太平州的郡界。吴芾召集他们厚厚的犒劳他们并加以遣散, 然而却秘密地逮捕了提议作乱的士兵,把他们关进监狱,上报给皇帝知道。朝廷下诏褒谕, 吴芾前后守六郡,都能够依据各地风俗采取或宽或猛的政策,官吏没有能够做坏事的,老百 姓都怀念他带来的惠利。吴芾屡次告老,最后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退休。十年后死去,享 年八十。吴芾曾经说:“对待公家的东西应当如对待自己的东西,对待公事应当如对待私事。 与其得罪百姓,还不如得罪上官。”他立朝不结党,晚年退闭在家十四年,自号湖山居士, 为文豪健俊整,他有表奏文章五卷,诗文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