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7.98 KB
  • 2021-06-05 发布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3囚绿记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 3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3* 囚绿记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一 、作者简介 陆蠡 (1908—1942), 原名陆考原 , 字圣泉。陆蠡是其笔名。我国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浙江天台人。 1942 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 译著有《罗亭》《鲁滨孙漂流记》等。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二、作品背景 《囚绿记》是陆蠡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 写于 1938 年 , 上海正成为 “ 孤岛 ” 的时期。 1937 年 7 月 7 日 , 日寇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11 月上海沦陷 , 一部分爱国的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 , 坚持抗日文学活动。当时陆蠡内心压抑而痛苦 , 他在 “ 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 ”, 想起一年前暂住北平时 , 与窗外的一株常春藤 “ 交往 ” 的故事 : 当时 , 在北平 , 居住在阴暗潮湿房间里的陆蠡怀着 “ 过于抑郁的心情 ”, 自然对富有生命力、充满生机的绿色常春藤无比眷恋 , 于是曾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阴暗潮湿的房间 , 囚系住它 , 但是后来发现 , 被囚在室内的常春藤 “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 永不屈服于黑暗 ”, 作者由此想到了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忍不拔的中华民族。因此 , 他写下了这篇富有象征意义的咏赞常春藤的文章。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三、相关常识 “ 托物言志 ” 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 , 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 借景抒情 ” 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 , 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它们的区别在于 : ① “ 托物言志 ” 是通过咏物来抒情 , 这些 “ 物 ” 不是 “ 景 ”, 咏物不是写景。 “ 借景抒情 ” 是借助写景来抒情 , 这里的 “ 景 ” 指自然风景 , 而不是某种物品。 ② “ 托物言志 ” 中的 “ 志 ”, 含义很广 , 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 “ 借景抒情 ” 中的 “ 情 ”, 一般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一、读准 字音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二、写对 字形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四、辨明词义 (1) 揠苗助长   饮鸩止渴 辨析 : 两者都有 “ 方法错误 ”“ 违背规律 ” 的意思 , 但侧重点不同。 “ 揠苗助长 ”, 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 , 急于求成 , 反而坏事 , 侧重于求得快速成功。 “ 饮鸩止渴 ”, 比喻只求解决目前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 侧重于方法的错误和后果的严重。 例句 : ① “ 带 4 岁女儿沙漠徒步 76 千米 ” 的教育 , 实在无异于 揠苗助长 , 是一个太过急切的家长一厢情愿的不理智行为。 ② 搞贸易制裁这类有悖于经济发展规律的行为 , 完全是在 饮鸩止渴 , 美国民众恐怕也无法从中受益。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2) 急不暇择   迫不及待 辨析 :“ 急不暇择 ”, 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 迫不及待 ”, 急迫得不能再等待。两个词都有 “ 急迫 ” 的意思 , 但侧重点不同 , 前者侧重于 “ 来不及选择 ”, 后者侧重于 “ 来不及等待 ” 。 例句 : ① 在围堵行动中 , 几个涉毒人员竟 急不暇择 地钻进了公安部门设好的 “ 口袋 ” 。 ② 安倍内阁在安保法通过后 迫不及待 地放宽了自卫队武器使用标准 , 并开始研究扩大自卫队在海外派兵的方案。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一、理理文章 思路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二 、说说文章主旨 本文叙写了作者在孤旅生涯中和一枝常春藤相识相知的故事 , 赞美了窗前这永向光明、 “ 永不屈服于黑暗 ” 的 “ 绿友 ”, 颂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 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任务一】 把握文意 , 了解结构 1 . 全文共 14 段 ,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行文的 ? 参考答案 第 1~4 段写寻绿 , 第 5~7 段写观绿 , 第 8~12 段写囚绿 , 第 13 段写放绿 , 第 14 段写怀绿。 2 . 作者对绿色极其热爱的原因是什么 ? 请从作者和常春藤本身的特点两个角度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作者角度 : 渴望自由 , 热爱生活。 常春藤角度 : 具有向阳、坚韧和顽强的特点 , 是生命、青春和自由的象征。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3 . 文章的最后一段已经不是 “ 囚绿 ” 了 , 那么 ,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 参考答案 文章最后一段照应前文 , 表达了对 “ 绿 ” 的歉疚和祝福 , 希望常春藤永葆青春 , 希望象征和平的绿色能够永远存在 , 不再遭受蹂躏和欺凌。特别是最后一声轻轻的询问 , 言尽而意无穷 , 使读者陷入深思。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任务二】 品味语言 , 体会情感 1 . 在文中 , 先后出现了 “ 绿影 ”“ 绿友 ”“ 绿囚 ”, 用词不同 , 含义有何不同 ? 参考答案 “ 绿影 ” 指太阳照过常春藤的枝叶形成的影子。 “ 绿友 ” 指 “ 我 ” 囚禁的常春藤的两枝柔条 , 有喜爱之情 ;“ 绿囚 ” 指不屈服于黑暗的顽强抗争的人 , 是拟人手法 , 有尊敬、敬佩之意 。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2 . 文中说 : 我好像发现了一种 “ 生的欢喜 ”, 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如何理解 “ 生的欢喜 ” 的含义 ? 参考答案 “ 生的欢喜 ” 不仅写出了 “ 绿的枝条 ” 当时的生长情况 ,“ 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 而且还写出了 “ 我 ” 有 “ 绿友 ” 做伴之后的心情 , 孤独的 “ 我 ”“ 并不感到孤独 ”, 是绿藤滋润了一颗等焦的心。 3 . 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 “ 固执 ”? 这表现了常春藤的什么精神品质 ? 参考答案 “ 固执 ” 指 “ 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 , 一茎卷须 , 都朝原来的方向 ” 。这表现了常春藤对光明的向往和执着的追求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4 . 联系文中交代的历史背景 , 说一说课文表达了 “ 我 ” 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当时 , 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 , 全国人民需要紧密地团结起来 , 反抗日本的侵略。本文通过对 “ 绿囚 ” 的赞美 , 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抗争精神。 5 .“ 我 ” 与常春藤有哪些相似之处 ?“ 我 ” 囚绿对吗 ? 参考答案 “ 我 ” 与常春藤都有一种执着的精神 , 都有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 , 在这一点上 “ 我们 ” 是相同的。从全文来看 ,“ 绿 ” 是 “ 我 ” 的寄托 , 是 “ 我 ” 的灵魂 , 写 “ 绿 ” 就是在写 “ 我 ” 自己。 “ 我 ” 的 “ 囚绿 ”, 表面上违背了其生长的规律 , 但作者以之为中心来结构全文 , 正是因为 “ 囚绿 ” 才发现常春藤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 , 才发现它的执着 , 才能因爱而放绿 , 最后达到咏物抒情的目的。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对于本文主题 , 有不同的说法 :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就是写作者对绿色的喜爱 , 是作者情感率真的表达 ; 有人认为 , 这篇文章是写对光明和自由的渴望 , 常春藤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你是怎样理解的 ? 请对此加以探究。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技法指导 托物言志要注意的问题 1 . 托物言志类的文章 ,“ 物 ” 是材料 , 是作者寄情托意的载体。写作中既要捕捉住 “ 物 ” 的外在的 “ 形 ”, 更要挖掘出 “ 物 ” 的内在的 “ 神 ” 。如《囚绿记》中 “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 , 一茎卷须 , 都朝原来的方向 ”, 凸显了常春藤对光明的渴望。 2 . 托物言志类文章 ,“ 言志 ” 与 “ 托物 ” 不能割裂 , 二者在文中浑然天成 , 要力避人为附会的斧凿之痕。文中所言之志 , 应是所托之物固有的特征给读者的自然启示 , 因而 , 决不能游离于物外 , 随意引申 , 牵强生发。 3 . 托物言志类的文章 ,“ 志 ” 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 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 受作者所处的时代或审美情趣的制约 , 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个性化色彩。如本文写于 1938 年 , 文中写常春藤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 , 自然而然地带有鲜明的时代痕迹。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对点小练 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 写一段托物言志的文字 , 表达某种情感或愿望。 200 字左右。 写作示例 “ 墙角数枝梅 , 凌寒独自开。 ” 没有月季的艳丽 , 没有牡丹的雍容 , 没有兰花的清高 , 梅花像一个害羞的姑娘 , 在无人知道的角落 , 在寒风的凌逼和残雪的欺压下 , 默默地开放了。她不张扬 , 不攀比 , 不炫耀 ; 她怕好事的蜂蝶沾染和多情春风的抚慰 , 她不愿做谄媚的迎春 , 也讨厌攀缘的凌霄。吹拂她的是凛冽的寒风 , 照耀她的是寒冬的残阳 , 滋润她的是消融的残雪。在瘦硬的老枝上 , 在寒冷的天光里 , 她自歌自舞自欣赏。 “ 梅花香自苦寒来 ”, 香气馥郁的寒梅啊 , 恶劣的环境是你在劫的天命 , 还是孕育你高洁品格不可或缺的土壤 ? 你粲然 , 我潸然。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有一种品格叫倔强 名句诵读 1 . 天行健 , 君子以自强不息。 —— 《周易》 2 . 老当益壮 , 宁移白首之心 ? 穷且益坚 , 不坠青云之志。 —— 王勃 3 . 书不记 , 熟读可记 ; 义不精 , 细思可精。唯有志不立 , 直是无着力处。 —— 朱熹 4 . 一个伟大的灵魂 , 会强化思想和生命。 —— 爱默生 5 . 有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 , 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 —— 爱因斯坦 6 . 一个人应该 : 活泼而守纪律 , 天真而不幼稚 , 勇敢而不鲁莽 , 倔强而有原则 , 热情而不冲动 , 乐观而不盲目。 —— 马克思 7 . 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 , 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 —— 米南德 8 . 只要有一种无穷的自信充满了心灵 , 再凭着坚强的意志和独立不羁的才智 , 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 莫泊桑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素材趣读 1 . 倔强不屈的陆蠡 陆蠡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 , 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 1942 年 4 月 , 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 , 日本宪兵队追查到上海。 1942 年 4 月 13 日 , 上海中央巡捕房和法租界巡捕房联合派人查抄文化生活社 , 捉拿陆蠡 , 这时陆蠡恰好外出 , 巡捕便劫走各类书籍数万册 , 并带走两个工作人员。事情发生后 , 朋友、家人劝其躲一躲 , 但他认为自己既然是负责人 , 就应该对此事负责。为了营救被捕的两位同事 , 他孤身一人找巡捕房交涉 , 当即被捕。 据陆蠡的狱友介绍 , 有一次提审 , 问陆蠡 :“ 赞成南京政府 ( 指汪精卫伪政府 ) 吗 ?” “ 不赞成 !” “ 依你看 , 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 “ 绝对不能征服 !”( 乐齐《陆蠡之死》 )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日本人反复提审陆蠡多次 , 依然无法从其口中得到有用信息。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 , 陆蠡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 为了同事的安全 , 为了革命事业 , 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2 . 第欧根尼 : 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亚历山大巡游某地 , 遇见正躺着晒太阳的第欧根尼 , 这位世界之王上前自我介绍 :“ 我是大帝亚历山大。 ” 哲学家依然躺着 , 也自报家门 :“ 我是第欧根尼。 ” 大帝肃然起敬 , 问 :“ 我有什么可以为先生效劳的吗 ?” 哲学家的回答是 :“ 有的 , 就是 —— 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 据说亚历山大事后感叹道 :“ 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 , 我就愿意做第欧根尼。 ” 第欧根尼的回答能让不可一世的帝王佩服的原因 , 就是他在权威面前的倔强。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3 . 强项令董宣 董宣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的官员。湖阳公主的一个男仆仗势杀人 , 洛阳令董宣设计把这个杀人犯抓住 , 并当着湖阳公主的面把杀人犯斩决。湖阳公主是光武帝的姐姐 , 她到光武帝前告状。光武帝大怒 , 召来董宣 , 准备下令处死董宣。董宣毫不畏惧 , 反问刘秀要天下还是要包庇杀人犯。光武帝无言以对 , 只得放了董宣。然而湖阳公主不依 , 光武帝下不了台 , 只得命董宣向湖阳公主叩头认错。不料董宣更不依 , 两手撑住地面 , 左右侍臣强按他的头 , 他硬是不肯叩头。光武帝无奈 , 赐董宣为 “ 强项令 ”, 赏钱三十万。从此以后 , 他打击豪强 , 那些豪强没有不心惊胆战的。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美文品 读 古    藤 王 剑冰 翻下来 , 腾挪上去 , 再翻下来 , 再腾挪上去 , 就像临产前的巨蟒 , 痛苦得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 ; 又似台风中的巨浪 , 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 ! 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 , 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 ? 但它确实是一棵藤 , 一棵独立的藤 , 学名叫 “ 白花鱼藤 ”, 属稀有的物种。 好美的名字 , 有色有形 , 诗意盎然。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 , 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仙佛奇踪》说 : 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何泰的女儿 , 生时头顶有六根头发 , 经常在山谷之中健行如飞。传说武则天曾遣使召见她去宫中 , 入京的途中何仙姑突然失踪 , 之后白日升仙。这之后还有人为吕洞宾与何仙姑罩上了感情色彩。说何仙姑成仙返回家乡 , 在家庙的树林里乘凉 , 师傅吕洞宾欣然而往 , 匆忙间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 , 何仙姑掩面飞往天庭 , 吕洞宾丢掉拐杖去追何仙姑。于是 , 仙姑的绿丝带化作了盘龙古藤 , 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成了支撑古藤的大树。当然这只是传说 , 但我仍然会恍惚间把这藤想成是何仙姑长长的六根头发。 我敬慕地站立着 , 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 , 雷电轰击过它 , 它依附的大树 , 长大 , 长高 , 长老 , 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 , 把一棵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藤 , 身子一半已朽 , 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藤 , 要么死亡 , 要么活着。 没有 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 , 就像失去娘的孩子 , 自己为自己做桩 , 自己为自己相绕 , 直立而起 , 倒下 , 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 1 300 年风霜雨雪 , 把它变成根 , 变成树 , 变成精。 藤 , 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 , 有重笔有轻染 , 有淋漓的汁点。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因而也就想到 , 一位 90 岁高龄的书家出席一个集会 , 有人上前搀扶说 , 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 , 色没有了 , 气还有。而看这藤 , 乃真气色。据悉 , 藤依然 6 月开花如瑞雪 , 而后还结果 , 花开季节 , 芬芳遍地 , 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 人其实同藤一样 , 从一点点爬起 , 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 , 依靠师长 , 依靠领导 , 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 , 学着生活 , 学着应付 , 学着面对。 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 , 这些人多是农家人 , 田间辛劳一生 , 慢慢地累弯了腰 , 在墙脚路边聊度余生 , 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 , 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 , 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 , 脚挪手也挪 , 身子像个甲壳虫。如果不是住进了产房 , 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 , 成为一个母亲 , 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 , 总是弯曲着身子 , 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 , 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 , 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 , 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人绕来绕去 , 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 ? 没有头吗 ? 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 , 它不再靠根活着 , 不再靠头伸展 , 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 , 就以藤的个性 , 滋生 , 蔓延 , 上升 , 翻腾。 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 , 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 , 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 , 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 , 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 , 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我们 热热闹闹地走后 , 它还将留在那里 , 守着它的岁月 , 守着它的孤独 , 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 , 被人凝注 , 被人思索 , 被人景仰。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 品开头 ] 文章开头 , 采用反复、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 形象地刻画出 “ 古藤 ” 外形的怪异 , 渲染 “ 古藤 ” 生命中遭遇的磨难 , 为下文的叙述和议论张本。 [ 品语言 ] “ 怎么能是一棵藤呢 ?” 采用反问的手法 , 表达了作者的惊异之情。 “ 那伤感的声音 , 把一棵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 ”, 采用拟人手法 , 写古藤遭遇严重的挫折后 , 如何选择生命的方向。 [ 品情感 ] 作者对古藤的态度经历了 “ 惊奇 — 敬慕 — 景仰 ” 的变化 , 这种变化源自作者对生命的认识的深入。作者赞颂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凭自己艰辛奋斗、奋勇打拼的人。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 品手法 ] 借物抒情。作者描写了一株失去了依托的古藤 , 却并不因此而丧失了生存的意志。 写与古藤相关的神话传说 , 以烘托古藤的美丽意象 , 抒发自己对古藤的敬慕之情。 本文以抒情为主 , 融抒情、描写、叙述、议论于一体。 通观全文 , 由描写起笔 , 由议论收束 , 前后呼应 , 首尾圆合。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问题】 1 . 通读全文 ,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 2 .“ 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 ”, 结合原文 , 说说它的具体体现。 参考答案 1 . 外在特点 : 外形弯曲、枯老 , 是一棵独立的藤。内在特点 : 坚毅 , 不屈 , 顽强 , 倔强 , 孤独。 2 . 古藤依附的大树倒塌之后 , 古藤自己为自己做桩 , 自己为自己相绕 , 直立而起 , 倒下 , 再直立 , 历经风霜雨雪的考验 , 变成根 , 变成树 , 变成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