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9.00 KB
  • 2021-06-05 发布

重庆市部分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重庆市部分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太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旗下,辛弃族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 27 -‎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调与文化自信》)‎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 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C. 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 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 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 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 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C. 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倍。‎ D. 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阐释。‎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家国情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太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选项因果倒置,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是因,“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是果。C项,“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错误,从文章第二段来看,文章引用《出塞》的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D项,“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错误,文章第三段说“朱熹认为他们……,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由此可知,“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只是杜甫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中“层层深入”错误,从文中来看,二、三段不是层层深入的论述结构,而是并列关系,由第一段最后一句话看出,第一段最后说“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既……也……”是并列关系。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题中,A项,“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错误,文章第二段开头是说“‘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琴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巅峰之门”,文中是说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而不是“中国诗歌”;另外,“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错误,这一说法于文无据,且过于绝对,文中体现的是诗歌方面的影响和成就,属于文学领域,而“盛世”涉及的不仅仅是文学。故选A。‎ - 27 -‎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古村落亦称传统村落,是指聚居年代久远,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历史村落。我国古村落数量众多、丰富多彩、价值独特。它不仅拥有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且具有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景观遗产;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根基、精粹和各个民族的“DNA博物馆”,也是我国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富有利用价值的旅游资源,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摘自周乾松《保护古村落的价值意义》)‎ 材料二:‎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赵建军认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应与绿色发展理念相结合,打造出原生态、古村落、高科技相融合的村落绿色发展新业态。政府应统筹考虑、系统规划,充分发挥其在传统村落的普查与保护名录认定、保护政策与法律的制定、保护监管与奖惩问责、宣传教育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引导、激励和调节作用。复苏传统村落的岁时节令、草根信仰、手工技艺、音乐舞蹈等历史传统和文化记忆,不断优化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重建村落民众对传统村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传统村落保护的持久内生动力。‎ ‎(摘自王珊《让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材料三:‎ 为防止城镇化造成的自然村消失,山东凝聚各方力量,用不同方式唤醒沉睡的乡村记忆。从去年开始,齐鲁网策划齐鲁古村落保护项目,通过微纪录片、深度文字解析等手段,挖掘古村落的文化基因和丰富内涵。故乡不仅仅是一间房、一个村庄,还有更丰富的内容等待我们去挖掘。比如枣庄的柳琴戏、菏泽的两夹弦等非遗戏曲,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下,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传递乡愁的最美声音。‎ - 27 -‎ ‎(摘编自齐鲁图)‎ 材料四:‎ 站在高处远眺,山水环绕的良户村形似凤凰,散落的民居,或依山麓,或临水边,或藏林间,与周围的自然生态浑然天成,原汁原味地呈现古朴的原始风貌,构成天人合一的意境。在《良户古村落保护开发规划图》前,杨建新说:“对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要保留原址、原状、原物,原真性再现出古代生活的图景,让古风古韵原汁原味地流淌。”如今的良户村,寓意美好的木雕、砖雕、石雕随处可见,仍然安存于几百年来所在的位置上。照壁、墙体、屋脊上的砖雕,牌坊、石栏杆、碑刻上的石雕,梁架、花板和室内的家具上的木雕,取材自然,风情古韵依然鲜活。‎ ‎(摘编自光明网《活态保护:让古村落充满生机》)‎ 材料五:‎ 浙江目前有传统村落176个,以建德市新叶村为例,该村是我国首批传统村落,是国家文物局保护与利用综合试点推进的6个村落之一。浙江省以“传统村落保护试验田”为目标,为整个浙江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摸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适度开发文化旅游项目,为古村落保护提供经济补偿基础,形成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同时引导村民发展相关的旅游事业。‎ ‎(摘编自张永恒《保护古村落刻不容缓》)‎ ‎4. 下列关于古村落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村落是指聚居年代久远的历史村落,它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价值。‎ B. 我国有着数量众多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既有着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景观遗产,也有着丰厚的文化遗产。‎ C. 数量众多、丰富多彩、价值独特的古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根基、精粹,是各个民族的“DNA博物馆”。‎ D. 我国的古村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其中的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了我国古村落的特点和价值,材料二则从专家的角度讲解了保护古村落的原因和措施。‎ B.‎ - 27 -‎ ‎ 针对城镇化造成的自然村消失,山东凝聚各方力量,用不同方式唤醒沉睡的乡村记忆,比如齐鲁网就策划了齐鲁古村落保护项目。‎ C. 良户村民居散落各处,与周围的自然生态浑然天成,原汁原味地呈现古朴的原始风貌,这与保护开发规划是分不开的。‎ D. 浙江省在古村落保护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其主要经验就是加大经济投入,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形成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 ‎6.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古村落?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C ‎ ‎6. ①秉承绿色发展理念;②(政府)做好统筹规划;③注重挖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④尽量保持原貌;⑤适度开发,与保护形成互补;⑥因地制宜。‎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古村落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D,我国的古村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偷换概念,原文为古村落“是我国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故答案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材料二没有讲解“原因”,根据对原文的理解,政府应统筹考虑、系统规划,充分发挥其在传统村落的普查与保护名录认定、保护政策与法律的制定、保护监管与奖惩问责、宣传教育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引导、激励和调节作用。复苏传统村落的岁时节令、草根信仰、手工技艺、音乐舞蹈等历史传统和文化记忆,不断优化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重建村落民众对传统村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传统村落保护的持久内生动力。以上是保护措施;选项B,“针对城镇化造成的自然村消失”理解有误。原文为“为防止城镇化造成的自然村消失”;选项D,“大力发展旅游事业”错。原文是:适度开发文化旅游项目,为古村落保护提供经济补偿基础。故答案选C。‎ ‎【6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归纳、概括、整合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古村落?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考生根据对题干的把握,到材料中去概括保护古村落的措施即可,原材料中有如下内容可供参考: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赵建军认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应与绿色发展理念相结合,打造出原生态、古村落、高科技相融合的村落绿色发展新业态。政府应统筹考虑、系统规划,充分发挥其在传统村落的普查与保护名录认定、保护政策与法律的制定、保护监管与奖惩问责、宣传教育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引导、激励和调节作用。复苏传统村落的岁时节令、草根信仰、手工技艺、音乐舞蹈等历史传统和文化记忆,不断优化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重建村落民众对传统村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传统村落保护的持久内生动力。齐鲁网策划齐鲁古村落保护项目,通过微纪录片、深度文字解析等手段,挖掘古村落的文化基因和丰富内涵。故乡不仅仅是一间房、一个村庄,还有更丰富的内容等待我们去挖掘。杨建新说:“对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要保留原址、原状、原物,原真性再现出古代生活的图景,让古风古韵原汁原味地流淌。”如今的良户村,寓意美好的木雕、砖雕、石雕随处可见,仍然安存于几百年来所在的位置上。照壁、墙体、屋脊上的砖雕,牌坊、石栏杆、碑刻上的石雕,梁架、花板和室内的家具上的木雕,取材自然,风情古韵依然鲜活。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适度开发文化旅游项目,为古村落保护提供经济补偿基础,形成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同时引导村民发展相关的旅游事业。‎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序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要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1)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 ‎(2)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 27 -‎ ‎(3)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 ‎(4)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 ‎(5)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纷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6)你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7)然而,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 ‎(8)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9)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10)此刻你须在想象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象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象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象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象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 27 -‎ ‎(11)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 ‎(12)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 ‎(13)于是你在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有删节)‎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写了一场未见花开又胜似花开的牡丹盛会,体悟到牡丹花傲慢的外表下掩藏的更为宝贵的品位、个性和精神。‎ B. 文章第(10)段通过想象虚写了牡丹盛放时的美,运用排比、夸张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花色与花香。‎ C. 本文借牡丹托物言志,作者认为牡丹不应被作为“富贵”者膜拜,而应用“高贵”来颂扬寄托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D. 本文感情含蓄蕴藉,措词精当,语言生动优美,如写牡丹花苞“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赋予花人的动作和神情,形象可感 ‎8. 本文既用了第三人称“它”,也用了第二人称“你”。请简要分析使用这两种人称的好处。‎ ‎9.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题目“牡丹的拒绝”的含义。‎ ‎【答案】7. B 8. 用第三人称“它”写牡丹,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牡丹的美及个性特点,不受时空限制。便于抒情、议论。用第二人称“你”,有助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更好地进行思想情感交流,引领读者走近并了解牡丹,激发共鸣。 ‎ ‎9. 文中两次写到牡丹的拒绝,一次是传说中的牡丹违背武则天皇帝连夜速发的命令,拒绝开放;第二次是洛阳第九届牡丹花会,因为寒冷牡丹不肯绽放,拒绝看花人的瞻仰观赏。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卓尔不群的精神品格,表达了作者对牡丹的热爱赞颂之情。‎ ‎【解析】‎ - 27 -‎ ‎【7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运用排比、夸张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花色与花香”分析错误,第(10)段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花色与花香。没有运用夸张的手法。‎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你、我的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视角,观看自己生活的视角和观看他人生活的视角。‎ 本文之中“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它美得秀韵多姿”“想象它在阳光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灿烂”等处,作者运用第三人称“它”写牡丹,叙述视角比较客观,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牡丹的美及个性特点,不受时空限制。便于抒情、议论。“你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等处用第二人称“你”写观花人,和读者进行沟通,自然亲切,更好地进行思想情感交流,引领读者走近并了解牡丹,激发共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与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分析深层含义的时候还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 - 27 -‎ 题目“牡丹的拒绝”,“拒绝”是拟人手法。文中两次写到牡丹的拒绝,“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唯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这是第一次牡丹的拒绝,违背武则天皇帝连夜速发的命令,拒绝开放。“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这是第二处牡丹的拒绝,因为寒冷牡丹不肯绽放,拒绝看花人的瞻仰观赏。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卓尔不群的精神品格,表达了作者对牡丹的热爱赞颂之情。联系文章内容加以概括,并指出各自体现的牡丹的特点以及作者的用意。‎ ‎【点睛】记叙三种人称的作用: ‎ ‎1.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 ‎2.第二人称: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 ‎3.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 27 -‎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B.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C.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D.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符节,发兵或派遣使者做凭证的东西,用竹、木等制成,分成两半,以两半相合为验,与《兰亭集序》中“契”相似。‎ B. 乡,地方行政单位,所辖范围历代不同。春秋时期十连为乡,汉制十亭为乡,唐宋以后指县级以下基层行政单位。‎ C. 古代地理名词有许多习惯性的称呼或叫法,如“江”一般指长江,“河”多指黄河,本文中“关中”的“关”指函谷关 D. 本纪,是指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西汉司马迁编写的《史纪》中只为帝王天子作纪,记录其生平政绩等。‎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邦有气量,做事有分寸,秦王子婴投降,有人主张杀死他,刘邦和将领们认为他已是投降之人,再杀不吉利。‎ B. 刘邦知人善任,从善如流,刘邦入关后本想在秦宫休息,樊哙等劝谏他封府库,还军霸上,他都采纳 C. 刘邦深谋远虑,善笼民心。他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严明法纪,拒绝百姓酒食,大获人心,得到拥护。‎ D. 刘邦审时度势,能屈能伸。项羽大怒欲击刘邦,刘邦见仅存十万兵力,敌众我寡,就亲赴鸿门谢罪。‎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答案】10. B 11. D 12. A ‎ ‎13. (1)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并且征集关中的兵卒,加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2‎ - 27 -‎ ‎)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 ,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 句中,“苦”的来源是“秦苛法”,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句子最后,“当王关中”的主语是“吾”,“吾”应与下句相连,与上句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D项,“西汉司马迁编写的《史纪》中只为帝王天子作纪,记录其生平政绩等。”解说有误,也有例外,如吕后、项羽不能算帝王、天子。‎ 故选D。‎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A项,“有人主张杀死他,刘邦和将领们认为他已是投降之人,再杀不吉利”分析错误,主张杀子婴的是诸将领,主张不杀的是刘邦。原文表述是: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故选A。‎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 - 27 -‎ ‎)“急”,赶快;“内”通“纳”,让……进来;“自益”,宾语前置,加强自己的实力;益:提高,增强;“距”通“据”,抵抗。‎ ‎(2)“把”,抓住;“揕”,(用匕首)刺;“见陵”被欺侮。‎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 ‎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汉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枳(zhǐ,纸)道旁投降。将领们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于是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就向西进入城阳。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沛公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 - 27 -‎ ‎ ,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象往常一样,安居乐业。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所以把军队撤回霸上,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沛公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人们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 有人游说沛公说:“秦地的富足是其它地区的十倍,地理形势又好。现在听说章邯投降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在关中称王。如今要是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并且逐步征集关中的兵卒,加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沛公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计策。十一月中旬,项羽果然率领诸侯军西进,想要进入函谷关。可是关门闭着。项羽听说沛公已经平定了关中,非常恼火,就派黥布等攻克了函谷关。十二月中旬,到达戏水。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发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对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把秦宫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曹无伤想借此求得项羽的封赏。亚父范增劝说项羽攻打沛公,项羽正在犒劳将士,准备次日和沛公会战。这时项羽的兵力有四十万,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恰巧项伯要救张良,使他不至于与沛公一起送死,趁夜来沛公军营见张良,因而有机会让项伯向项羽说了一番道理,项羽这才作罢。次日沛公带了百余名随从骑兵驱马来到鸿门见项羽,向他道歉。项羽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沛公因为是带着樊哙、张良去的,才得以脱身返回。‎ ‎(二)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纪怀 陆游 北斗垂葬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作者战斗过的地方。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4. 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联状写秋夜,北斗垂宇,银河浮天,写得苍茫空阔。‎ B. 颔联写景精细,风过叶落突出秋的静,百虫鸣叫反衬夜的静。‎ C. 诗歌从状景始,以纪怀收,细致描写秋夜的寂静,为后文抒怀铺垫。‎ D. 全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首联尾联押ing韵。‎ - 27 -‎ ‎15. 颈联、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4. D 15. 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D项,“全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分析错误,尾联“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没有运用对偶手法。‎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意思为“病情随着天气转凉有了好转,在半睡半醒之中写成了这首诗。依然想着当年大散关的路,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抓住“病入”“半睡”“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可得:虽秋夜病卧,仍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 - 27 -‎ 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诗歌赏析:‎ 首联状夜,写北斗垂宇,银汉浮天,写得苍茫空阔。颔联状秋,写风过暗林,一叶飘零,露浸衰草,百虫嘶鸣,写得深沉落寞,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诗歌三、四联描写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抒发诗人想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走笔抒怀,写卧病,写吟诗,然病中所思,诗中所吟,仍是难以忘怀的大散关,那铁马冰河的边防,那驿炬来迎的抗金前沿。全诗从状景始,以纪怀收,而纪怀籍状景为铺垫,状景因纪怀见精神。 ‎ 纪晓岚批:雅淡有中唐气味。‎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写女子思念男子的具体表现的诗句是:不见复关,_________,既见复关,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运用比喻修辞,写出自己才能出众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郦道元《三峡》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泣涕涟涟 (2). 载笑载言 (3).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4). 谣诼谓余以善淫 (5). 舞幽壑之潜蛟 (6). 泣孤舟之嫠妇 (7). 巴东三峡巫峡长 (8). 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嫉、谣、诼、壑、嫠、裳。‎ - 27 -‎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庆刚过, 的《二十二》剧组就通过微博兑现了此前承诺,向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资10086003.95元,并在基金会内设立“慰安妇研究与援助”项目专项基金。‎ 很少有这样的影视作品,镜头下屈指可数的老人,就能表演出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的伤痕印记。的确,从任何一个走俏的元素上说,《二十二》与时下流行的风格可谓 。在一贯高潮迭起的荧屏喧嚣里,在刻意渲染的感情漩涡中,《二十二》的镜头语言却平淡地犹如生活本身,平静地讲述她们姓什么、叫什么,住在哪里,过着怎样的生活。或许,打动观众的反而正是这般生活的细节,让人感受到静水流深背后的厚重与深沉。‎ 镜头所及都展现着一种克制的力量。没有 的情绪,只有“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的通达;鲜见歇斯底里的泪水,只有“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也要留出这条命看”的情感。在她们身上,现今的 与往事的波涛汹涌交织,生活的轻描淡写与命运的坎坷辗转杂糅.可以说,《二十二》恰如一面朴素的反光镜,( ),不唐突岁月,不矫饰真实。‎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样的影视作品很少有,镜头下屈指可数的老人,就能勾勒出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伤痕印记。‎ B. 这样影视作品很少有,透过镜头下屈指可数的老人,就能表演出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伤痕印记。‎ C. 很少有这样的影视作品,透过镜头下屈指可数的老人,就能勾勒出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伤痕印记。‎ D. 很少有这样的影视作品,镜头下屈指可数的老人,就能表演出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伤痕印记。‎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照见历史的景深,使老人的全貌得以直观地呈现 B. 使老人的全貌得以直观地呈现,照见历史的景深 - 27 -‎ C. 直观地呈现老人的全貌,照见历史的景深 D. 照见历史的景深,直观地呈现老人的全貌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一言九鼎 相去万里 苦不堪言 古井无波 B. 言而有信 相去万里 苦大仇深 波澜不惊 C. 一言九鼎 咫尺万里 苦大仇深 古井无波 D. 言而有信 咫尺万里 苦不堪言 波澜不惊 ‎【答案】17. C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很少有这样的影视作品,镜头下屈指可数的老人,就能表演出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的伤痕印记”,划线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就能表演……伤痕印记”搭配不当,“印记”不能“表演”,应是“勾勒”,可以改为“勾勒出……印记”;第二处,划线句后半部分应是对“影视作品”的解说,而文中的划线句却以“老人”作为后半部分的主语,“老人……勾勒出……印记”搭配不当。A项,“老人……勾勒……”搭配不当;B项,“表演出……印记”搭配不当;D项,两个语病都有。故选C项。‎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前面说“《二十二》恰如一面朴素的反光镜”,后面说“不唐突岁月,不矫饰真实”,由此可知,这几句话都应以《二十二》作为主语,是说《二十二》这部影片反映出的东西,分析选项可知,应是反映出“老人的全貌”和“历史的景深”,且先反映“人”,再反映“历史”,这就排除AD两项;分析BC两项来看,B项,前半句的表述过于啰嗦,且与后半句的结构不对称,这就排除B项,故选C项。‎ ‎【19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言而有信”,说话算数,守信用。第一处从后面“兑现了此前承诺”可知,此处是强调守信,应使用“言而有信”。“相去万里”,比喻距离很远或差距极大;“咫尺万里”,形容画幅虽小,意境深远,后也指诗文的含意深远。第二处是说《二十二》与时下流行的风格差距很大,应使用“相去万里”。“苦大仇深”,形容受尽剥削压迫的苦,有很大的仇恨;“苦不堪言”,是指痛苦或困苦到了极点,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第三处,从“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来看,此处是说这些老人没有对他人或旧社会的仇恨,应使用“苦大仇深”。“波澜不惊”,比喻局面平静、形势平稳,没有什么变化或曲折;“古井无波”,比喻心境沉寂,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第四处,划线出的内容应与后面“往事的波涛汹涌交织”相对,应使用“波澜不惊”。故选B项。‎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 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20.开展国学课堂《论语》课前3分钟演讲活动中,小林有感而发,从《论语》及课本中选择了一些经典词语,想给自己写两副励志对联,请你按要求帮他补充完整其下联或上联。‎ 对酒当歌 三省吾身 知行一致 雄心不灭 日新其德 远志长存 跋山涉水 仁智双修 - 27 -‎ 第一副表达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对酒当歌雄心不灭,_______________。‎ 第二副表达要不断反观自己,加强修为,日日进步,_________________,日新其德仁智双修。‎ ‎【答案】 (1). 涉水跋山远志长存 (2). 三省吾身知行一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一般分上下两联,上下联字数相同,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语义相关。‎ 本题中,根据对联特点及内容选择经典词语,按要求组合成对联即可。表达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对酒当歌雄心不灭,涉水跋山远志长存。上下联都是动宾+动宾+定中+状中。表达要不断反观自己、加强修为、日日进步:三省吾身知行合一,日新其德仁智双修。上下联都是状中+主谓。‎ ‎【点睛】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它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21.请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从下列作品或人物中任选一个,以“我喜欢(某作品或某人物),因为……”的句式,写一段话。必须体现作品主要内容或人物形象,120字左右。‎ ‎《论语》 《大卫·科波菲尔》 《家》 《巴黎圣母院》 孔子 大卫·科波菲尔 觉慧 加西莫多 ‎【答案】示例:我喜欢觉慧,因为他是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却有着对劳动者的爱和对封建制度的恨,成为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和新生活的勇敢追求者,一个深受青年人喜爱的勇敢背叛旧家庭、追求真理、追求新生活的成长着的青年的典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本题是根据名著进行写作,需要用心读推荐的名著,对其作品中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要善于总结并熟记于心。‎ - 27 -‎ 本题中,从下列作品或人物中任选一个,以“我喜欢(某作品或某人物),因为……”的句式,写一段话。内容必须体现作品主要内容或人物形象。如名著《家》中,高觉慧是巴金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家》的主人公。他是“五四”时代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和新生活的勇敢追求者。觉慧从朴素的对劳动者的爱和对封建制度的恨出发,走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最后又走向社会斗争。‎ ‎【点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1、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2、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3、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4、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亲爱的同学:‎ 你好!‎ 时间过得真快呀,一转眼你又坐在期末考试的考场上了,紧张吗?其实你都久经沙场了——放松——放松!答到此,又要面对你或许讨厌或许兴奋又或许无奈的作文了,先别抱怨,这次请你写一封信!‎ 这,可是最容易让你驰骋才情的一种作文方式了:你可以记叙,可以描写,可以抒情,可以议论。写信的对象嘛,就选取高中语文一二册必修教材当中邂逅的诸多人物,如烛之武、荆轲、刘兰芝、蔡元培、苏轼、鲁迅、巴金、马丁路德·金…他们的人生经历或许能够令你感动,或许能够触发你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信息时代,我们差不多快忘了写信这码子事儿了,所以,信的格式你就依样画葫芦吧!切记:不得在文中或明或暗地泄露个人或班级的真实信息一一竞争要公平哦!祝你考出人品,考出才情。‎ 此致 敬礼!‎ 李老师 ‎2020年1月13日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正标题自拟,副标题:给烛之武(或荆轲、刘兰芝、蔡元培、苏轼、鲁迅、巴金、马丁·路德·金……)的一封信;②不得抄袭套作:①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新时代,我们需要鲁迅精神 ‎ ——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 - 27 -‎ 崇敬的鲁迅先生:‎ 您好!希望身居天堂的您能收到我这封微不足道的信。‎ 见字如面,幸甚至哉!能够与您穿越时光的隧道同在一块心灵的平台上交流。‎ 夕阳下,您消瘦的身影留在斑驳的砖墙上,手中的香烟腾着白雾,笼罩着您蜡黄的脸颊。您忧郁的目光射向远方。您是在为神州大地上弥漫的黑色阴翳而忧愁吗?‎ 于是,从此刻,您立志要驱散这团阴云,您放弃从医,您决定选择一种更高尚,更伟大的职业——为那块土地上的一群群麻木的看客治疗精神上的疾病,来改变他们的思想,来拯救古老的中华民族。‎ 于是,您拿起了手中的笔,在昏暗的灯光下疾首,您实在是太神奇,太伟大了!那一个个跳运的字符,一个个舞动的精灵像一支支利箭,射入了敌人的心脏,震撼着世人的心灵,使他们觉醒,使他们奋进,直到如今,直到永远……‎ 您的反封建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感情我极为认同,我也很赞赏你那颗强烈得有些偏执的愤世嫉俗之心。对您提出“医人不如医心”这个观点感到惊讶与佩服!‎ 您永远也不会向嚣张的敌人低头,您这位黑暗中的刚毅的斗士,您的一声声呐喊,像春日的滚滚惊雷,撕破了昏暗的天幕,您的一声声呐喊,像蝉夜的一道道霹雳,照亮了灰沉的天宇。‎ 您的不屈的傲骨,让我由衷敬佩,您的朴实的语言,让我从心底感动。‎ 但是,天妒英才,您却在中华大地新一轮的革命风暴中倒下,永远地沉睡过去,您是否愿意与我来一次穿越时光的旅行,看看踩着您的脚步不断斗争的中华儿女的足迹。‎ 抗日的战场上,枪林弹雨中,英勇的战士高呼着“祖国万岁”的口号,挥舞着钢刀,高举着铁枪,抛头颅,洒热血。这滚滚的热血,染红了新中国的国旗,这面国旗终于在1949年那个深秋的上午,高高的飘扬在了世界的东方,与此同时,中华民族高高地屹立在了世界民族之林中。‎ 从此,平厦大地不断演绎着奇迹,焕发出勃勃生机。“两弹一星”横贯千秋,抗洪救灾震撼大江南北,神舟飞天龙腾宇宙。‎ 敬爱的鲁迅先生,我知道您一定会为之自豪,您的事业后继有人。可是,在新的世纪,在继往开来的时代,我们仍需要您,需要您的精神。‎ 让我们为了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此致 敬礼!‎ - 27 -‎ 您忠实的读者 ‎ 2020年某月某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任务非常明确一要求考生写一封书信。写信的对象是语文教材当中邂逅的诸多人物,如烛之武、荆轲、刘兰芝、蔡元培、苏轼、鲁迅、巴金、马丁•路德金……写信的内容是——他们的人生经历或许能够令你感动,或许能够触发你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也就是从语文一二册必修教材中不期而遇或者偶然相遇的人物中选取自己最为了解,或者给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个,当然这个人物可以是文章中的形象,比如烛之武、荆轲、刘兰芝等等,只要是来自于语文一二册必修教材中即可。信的内容可以写这些人物令自己感动的经历,也可以写自己从这些人物经历或者为人品质上得到的启示,还可以写从这些人物的经历所为,引发了自己对当今社会的思考。比如选取鲁迅为写信对象,可以写自己对鲁迅先生本人的看法或者仰慕之情,也可以写自己对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看法,以及读其作品的感受;更可以联系当今的社会,谈谈自己对其作品的理解。‎ 参考立意: ‎ ‎1、写给作者:如蔡元培、苏轼、鲁迅、巴金、马丁•路德•金:可突出对这些作者的崇敬,表达内心的敬仰情怀; ‎ ‎2、写给人物:如烛之武、荆轲、刘兰芝:可突出他们事迹给你造成的影响,突出一种感动情怀。‎ 参考素材:‎ ‎1、(烛之武)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2‎ - 27 -‎ ‎、(鲁迅)您倡导了新文学革命运动,而且是一个立场坚定的新民主主义者。虽然文学革命之路很不好走,一不小心就会被逮捕,甚至被杀头,但鲁迅先生您却义无反顾地坚持走下去了,一点悔意也没有,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革命精神!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您连自己的生命也不顾了。记得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讲述了一个受迫害的“狂人”无论看什么书都写着“吃人”两个血红大字等等,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这篇小说还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不论是语言还是思想,都堪称“伟大”!为五四文坛带来了一场雷雨,为许多文人带来了勇气,为读者的思想带来了革命性的解放!这是多么让人兴奋的事啊!‎ ‎3、(鲁迅)当别人还在封建思想压迫下等待死亡的时候,您却挺身而出,为一个民族的苏醒而奋斗。我无法揣测您心里到底包容了多少。但至少,您早已把中华民族包容在心里。您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对未来的启迪。您用心灵的制剂来唤醒一个个被麻醉的人。您虽然饱经风霜、苦难,却依然追随光明、追随未来。您化身为一名战士,用笔作枪杆,向意识上的敌人开枪。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被唤醒,您用特殊的人格魅力,开辟了新的道路,来拯救民族。您不愧是我们中国的“民族魂!”您在中华历史上,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如今,革命事业解放了,我们跨入了21世纪的现代社会,世界在发展,祖国儿女在大步前进,现在克隆技术蒸蒸日上,神州10号欲欲待发,纳米技术,电子眼,或许您还不懂,但是我会在梦里告诉您的,保准您听了也惊奇世界进步得如此之快,您听了,一定也会乐得合不拢嘴。‎ ‎4、苏轼,虽无孔子之睿智,也无太白之浪漫,可他却有孔子,李白的不及之处。他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可他却能超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凉,认定“物各其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气概。苏东坡没有被挫折轰然推倒,正是因为有这博大的胸怀支撑这他,让他不刻意地去追名逐利,让他面对现实社会中种种不如意的个人的悲愁时,能够冷静地换个方法思考,最后从容地应对,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这正是我们要向苏东坡学习的地方。‎ ‎5、苏轼,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也许,你站不成巍峨的高山,但你依然挺立为一棵青松或一支秀竹,为自然添一份生机;也许你升不成光芒万丈的太阳,但你依然化为一轮皎洁的明月或一颗璀璨的明星,为大地添一份光明。‎ 行文结构:‎ 本题要求用书信体写作。根据要求,选择一个人物(或作者)后,给文章拟写一个正题。然后加上副题。写作时要注意书信的格式。书信体写作,写作对象明确,写作者身份明确。书信正文部分,要根据写作的对象,突出其最主要的事迹及精神品质。写作中,作为一位中学生,要明确自己的使命。文章中,先表达敬仰,再学习精神,再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 27 -‎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此题可明确自己的立意后按上述的方式行文。‎ ‎ ‎ - 27 -‎ ‎ ‎ -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