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1.50 KB
  • 2021-06-05 发布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案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课件新人教版

  • 5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案 3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常见文言句式 ( 一 ) 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 , 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 , 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 1. “……者 , ……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 , 表示提顿 , 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 谓语后用“也”结句 , 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 : 师者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说》 ) 2. “…… , ……也。” 判断句中 , 一般省略“者” , 只用“也”表判断。如 : 项脊轩 , 旧南阁子也。 ( 《项脊轩志》 ) 3. “……者 , ……。” 有的判断句 , 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 , 这种情况不常见。如 : 四人者 : 庐陵萧君圭君玉 , 长乐王回深父 ,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 《游褒禅山记》 ) 4.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 , 表示加强肯定语气 , 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 , 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 , 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 : 城北徐公 , 齐国之美丽者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5.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 , 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 : 刘备天下枭雄。 ( 《赤壁之战》 ) 另外 ,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 , 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对否定判断 , 同学们常易忽略 , 因此要特别注意。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陈涉世家》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岳阳楼记》 ) 六国破灭 , 非兵不利 , 战不善 , 弊在赂秦。 ( 《六国论》 ) 城非不高也 , 池非不深也 , 兵革非不坚利也…… ( 《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 ) 1. 不用语气词 , 完全由词序来体现。如 : 此人力士 , 晋鄙听 , 大善 ; 不听 , 可使击之。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晋鄙嚄唶宿将。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此人也 , 骂曰畜产 , 辱孰甚焉 ?( 《后汉书•刘宽传》 ) 以上例子属于较难辨认的判断句。在翻译时要注意这类无标志的判断句 , 并译成判断句格式 , 加上判断词“是”。 2. 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 , 表示判断。如 : 如今人方为刀俎 , 我为鱼肉 , 何辞为 ?( 《鸿门宴》 )    3. 用“是”表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 , 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如 : 问今是何世 , 乃不知有汉 , 无论魏晋。 ( 《桃花源记》 ) 同行十二年 , 不知木兰是女郎。 ( 《木兰诗》 ) 但是 , 注意下一个句子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遽契其舟 , 曰 : “ 是吾剑之所从坠 。” ( 《察今》 ) 画线的这个句子是判断句。主语由“是”充当 , 翻译为“这” ; 谓语是名词短语 , 由所字结构 ( 所……的地方 ) 充当的。全句翻译为 : 这 ( 就是 ) 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 这个“是” , 是代词而不是判断词 , 因为句子中没有“者”“也”之类 , 而且主谓间没有逗号。可见掌握判断句 , 理解的关键在于其基本特征 : 名词性主语 + 名词性谓语。 ( 二 ) 被动句 文言文中 , 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 , 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1. 用介词“于”表被动 , “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 用。如 : 故内惑于郑袖 , 外欺于张仪。 ( 《屈原列传》 ) 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2. 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 , 形成“受……于……”表被动。如 :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 十万之从 , 受制于人。 ( 《赤壁之战》 ) 3. 用“见”“于” , “见……于……。”表被动。如 : 秦城恐不可得 , 徒见欺。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4. 用“为”“为……所……”表被动。如 : 吴广素爱人 , 士卒多为用者。 ( 《陈涉世家》 )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六国论》 ) 不者 , 若属皆且为所虏。 ( 《鸿门宴》 ) 身死人手 , 为天下笑者。 ( 《过秦论》 ) 5. 用“被”表被动。如 :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 在丁卯三月之望。 ( 《五人墓碑记》 ) 信而见疑 , 忠而被谤。 ( 《屈原列传》 ) 6. 动词本身表被动。 王之蔽甚矣。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则告诉不许。 ( 《陈情表》 ) 以上句子中“蔽”“许”表被动。 被动句分两类 ,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 , 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 , 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 , 又叫意念被动句。 (1) 有标志被动句的难点在于“见”。 秦城恐不可得 , 徒见欺。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信而见疑 , 忠而被谤。 ( 《屈原列传》 ) 上述例句中 , “见”表被动。但很多情况下被理解为动词。又如 : 冀君实或见恕也。 ( 《答司马谏议书》 ) 生孩六月 , 慈父见背。 ( 《陈情表》 ) 君既若见录 , 不久望君来。 ( 《孔雀东南飞》 ) 兰芝初还时 , 府吏见丁宁。 ( 《孔雀东南飞》 ) 例句中“见”都相当于副词 , 有指代意义 , 指动作偏指一方。如“见恕”意为“饶恕我”。以上几例“见”均为指代“我”。 (2) 意念被动主要通过上下文的内容来进行推断 , 找出动词的施动对象进行判断。所谓意念上的被动句 , 就是不带被动词、没有结构标志的被动句。如 : 洎牧以谗诛。 ( 苏洵《六国论》 ) 而刘夙婴疾病。 ( 《陈情表》 ) 例句中“诛”“婴”都是动词本身表被动。如果不译成被动 , 就会是“到了李牧因谗言诛杀”“可是祖母刘氏多年缠绕疾病” , 这样说不通 , 不合原意。意念被动要求我们能理解文段 , 这样才能推敲句意。 ( 三 ) 倒装句 文言文的倒装句是与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言的。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 , 一般为“主 + 谓 + 宾”“定 ( 状 )+ 中心词” , 但在文言文中 , 在一定条件下 , 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式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等形式。 1. 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 , 在感叹句中 , 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如 : 甚矣 , 汝之不惠 !( 《愚公移山》 ) 有是哉 , 子之迂也 !( 《论语》 ) 久矣 , 吾不复梦见周公 !( 《论语》 ) 以上三句的顺序是“汝之不惠 , 甚矣”“子之迂也 , 有是哉”“吾不复梦见周公 , 久矣”。 (4) 方位词作宾语时 , 有时也前置。如 : 项王、项伯东向坐 , 亚父南向坐。 ( 《鸿门宴》 ) 例句意思是“项王、项伯面向东边坐 , 亚父面向南边坐”。 (5) 文言文中 , “自”作宾语时常常置于动词之前。 秦人不暇自哀。 ( 《过秦论》 ) 忌不自信。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比较下列句子 : ①三岁贯汝 , 莫我肯顾。 ( 《诗经 · 硕鼠》 )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例①前一个是肯定句 , “汝”作为代词不前置 , 但后一句是否定句 , “我”要前置。 例②虽是否定句 , 由于宾语“王”是名词 , 而不是代词 , 故不能前置。 辨识“之”作助词的定语后置要注意三点 : 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不能后置 , 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如 : 永州之野产异蛇。 ( 《捕蛇者说》 )( “之”前表领属 ) 二是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如 : 村中少年好事 ( 定语 + 主语 + 谓语 + 宾语 ) 村中少年好事者 ( 定语后置 ) 村中少年之好事 ( 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结构助词“之” ,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三是特别注意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均可用“之”作助词 , 容易混淆。 (3) “乎”作介词时相当于“于” , 与其构成的介词短语后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劝学》 ) ( 四 ) 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 , 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 , 不过在文言文中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   3. 省略宾语。 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 : 言未毕 , 晞再拜曰 : “公幸教晞以道 , 恩甚大 , 愿奉军以从” ( 公命 )( 《段太尉逸事状》 ) 竖子不足与 ( 之 ) 谋 !( 《鸿门宴》 ) 文言文中 , 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往承上文省略 , 理解时要补充出来。 4. 省略介词。 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如 : 其不义又甚 ( 于 ) 入人园圃窃桃李。 ( 《非攻》 ) 项王则受璧 , 置之 ( 于 ) 坐上。 ( 《鸿门宴》 ) 赐之 ( 以 ) 彘肩。 ( 《鸿门宴》 ) 5. 省略兼语。 在古汉语中 , 使令动词后面的代词往往省略 , 这个代词既是前一句的主语 , 也是后一句的宾语。兼用主语和宾语两种句子成分 , 所以叫做兼语。补充的话往往是“之”“其”。像“请、使、让、叫、令、请、劝、催”等都是使令动词。 以相如功大 , 拜 ( 之 ) 为上卿。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扶苏以数谏故 , 上使 ( 其 ) 外将兵。 ( 《陈涉世家》 ) 便要 ( 之 ) 还家 , 设酒杀鸡作食。 ( 《桃花源记》 ) 以上例句中 , “拜”“使”“要”为使令性动词。 ( 五 ) 固定句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 , 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 , 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 , 约定俗成 , 经久不变。 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