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1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组合练 01 语用+论述类+诗歌
(时间:45 分钟 赋分:40 分)
一、语言运用(20 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①有些中小网站为换取更多的商业利益,不惜大打擦边球,放任黄、赌、毒及虚假信息,炒作
耸人听闻....的传言,以迎合一些网民的猎奇八卦心理。
②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
影响力,殚精竭虑....地要抑制中国崛起的势头。
③“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会一阵风刮过了事,餐饮企业不能幻想公款等高消费
卷土重来....,要在经营方向、策略、方式上进行全方位调整。
④婚庆典礼本是一件欢天喜地的好事,可是因为目前婚庆司仪的能力和素质鱼龙混杂....,致使
很多新人在选择婚庆公司时倍感头疼。
⑤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对央行货币政策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应十分
敏感,见微知著....,了然于心。
⑥对一个国家来说,改变贫穷状况是一件不太艰难的事情,然而一旦人心向背....,社会的价值观
发生扭曲,那将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答案 C
解析 ②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褒义词,此处应用“挖空心思”或“处心积虑”。④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不能用来形容“素质”。此处可用“参差不齐”。⑥人
心向背: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或反对的。句中误用为单方面背离。 〚导学号〛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火车票既是乘车的凭证,也是传播的媒介,它在保证基本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面向市场适当
开展一些广告业务,这是符合市场规律的自主经营行为。
B.儒学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而且它对别的学说能够兼收并蓄,能够在共存之中取人之长补
己之短,也就能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从而获得生机与活力。
C.日前,美国科学家在《天文物理期刊》发表研究成果,认为在太阳系可能存在“第九大行
星”,它的质量约为冥王星的 4 500 倍、地球质量的 10 倍。
D.在非智能手机时代,一度涌现出耳熟能详的很多国内品牌,如熊猫、波导、夏新等;不过在
智能手机时代,一个个曾经辉煌的老品牌纷纷倒下消失。
答案 C
解析 A 项,偷换主语,不合逻辑。“它”是指火车票,而开展广告业务只能是人或单位机构。
B 项,关联词搭配不当,可将“而且”改为“所以”。D 项,语序不当,“很多”移至“耳熟能
详”前。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3 分)
A.接受师长邀请:感谢您的美意,定去舍下候教!
B.称赞对方作品:拜读您的大作,鄙人获益匪浅!
C.祝贺开张大吉:祝贵公司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D.初见单位同事:这是我的手机号码,请您惠存!
答案 A
解析 A 项“舍下”谦称自己家的客气话。“候教”,敬候指教。请柬上常用的套语。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该大学的生物学家在长年的野外科研活动中发现,蚂蚁常常会冒着生命危险救援同伴,
不过,他们也发现,① ,这种态度的差异可能与蚁群的生
存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最热心的救援者通常是那些生活在松软的沙土中、习惯单独外出觅食
的蚂蚁。由于② ,所以遇到其他蚂蚁受困,更乐于相助。
与之相反,那些生活环境相对安全、天敌较少的蚂蚁,比如以坚硬紧实土壤为栖息地的蚂蚁,
因为自身不容易陷入险境,所以③ 。但它们的冷漠也仅
限于袖手旁观而已,并不会对家门口受困的外来蚂蚁进行攻击。
参考答案 ①不同的蚁群对救援的态度各不相同;②它们自身的遇险概率较高;③对待救援态
度冷漠。
解析 第一空后文的“这种态度的差异”表明①处应填内容为“态度的差异”,根据语境,前
后文又都是谈“救援”,故①处应填“救援态度各不相同”方面的内容;②处内容与后文
“与之相反,那些生活环境相对安全、天敌较少的蚂蚁”形成对照,故应填“不安全、遇敌
多”方面的内容;③处可由后文“它们的冷漠”推知。
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小说要刻画人物,离不开一定的手法。不是语言描写,就是行动描写。俗话说:“言为心
声。”只有语言描写,才能准确表现人物的心理。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的生动表
现,同样不能忽视。所以,抓住了小说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就准确把握了小说的人物思
想。
①语言和行为描写只是刻画人物的方法之二。
② 。
③ 。
参考答案 ②不是只有语言描写才能表现人物的心理;③抓住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也未必
就能把握人物思想。
解析 从示例看,此处的推断要具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多样,语言和行动
只是其中的两种方法,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也不是只有语言描写;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描写和
行动描写,也不一定就能把握人物的思想。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6~8 题。
①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念,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那个时代,也许更早些时候,中
国人就在自己的经验与想象中建构了一个“天下”。他们想象,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
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大地仿佛一个棋盘一样,或者像一个回字形,四边由中心向外不断延伸,
中心是王所在的京城,中心之外是华夏或者诸夏,诸夏之外是夷狄,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就
已经形成了与南夷北狄相对应的“中国”概念。古代中国历史的记录和书写者处在中原江河
之间,他们当然要以这一点为中心,把天下想象成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大空间,更何况很长一个
时期,中国文明确实优越于他们周围的各族。
②古代中国人一直对这一点很固执,固执的原因是,除了佛教以外,古代中国从来没有受
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的挑战,古代中国人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汉文明是世界文明的
顶峰,周边的民族是野蛮的、不开化的民族,不遵循汉族伦理的人是需要拯救的,拯救不了就
只能把他们隔离开来。中国人不大用战争方式来一统天下,也不觉得需要有清楚的边界,常常
觉得文化上可以“威服异邦”,而此邦与异邦的地理界限也会随着文明的远播和退守在不断
变动。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
不过,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尽管古代文献中这样的自我中心主义很明显,但是这种中心与
边缘的划分并不完全是空间的,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而且,这种关于世界的想象,空间
意味与文明意味常常互相冲突和混融,有时候文明高下的判断代替了空间远近的认知。
③应当说,这种观念多少给中国古代人的世界想象带来一些弹性空间,使他们不至于为
了异族的崛起或异文明的进入而感到心理震撼,可以从容地用“礼失求诸野”“乘桴浮于
海”“子欲居九夷”等等说法,宽慰自己的紧张。所以,在充满自信的古代中国。很多儒家学
者一直倾向于夷夏之间的分别在于文明而不在于地域、种族。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唐代中叶
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到了宋代,这种变化更是剧烈。宋代虽然出现了统一国家,但是,
燕云十六州被契丹所占有,西北方的西夏建国与宋对抗,契丹与西夏都对等地与宋同称皇帝,
而且宋王朝对辽每岁纳币,与西夏保持战争状态,这时候,东亚的国际关系,已经与唐代只有
唐称君主、册封周边诸国成为藩国的时代大不一样了,从这一状况来看,东亚从此开始了不承
认中国王朝为中心的国际秩序。
④这一转变相当重要,这使得传统中国的华夷观念和朝贡体制,在观念史上,由实际的策
略转为想象的秩序,从真正制度上的居高临下,变成想象世界中的自我安慰:在政治史上,过
去那种傲慢的天朝大国态度,变成了实际的对等外交方略;在思想史上,士大夫知识阶层关于
天下、中国与四夷的观念主流,也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主义,转化为自我想象的民族主
义。对于国际政治的实际策略,与对于世界秩序的传统想象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节选自葛兆光《宋代“中国”仪式的凸显》,有改动)
6.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念,最晚在战国时就已经形成,而在这之前,中国人也已经在自己的
经验与想象中建构了一个“天下”。
B.“中国”这一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而古代中国历史的记录和书写者自然也
以“中国”为中心,把天下想象成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大空间。
C.古代中国人有一种文明优越感,常常觉得在文化上可以“威服异邦”,而随着文明的远播
和退守,此邦与异邦的地理界限也会不断变动。
D.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想象,空间意味与文明意味常常相互冲突和混融,文明高下的判断
代替了空间远近的认知。
答案 C
解析 A 项,原文是“也许更早”建构了一个“天下”;B 项,原文是“大约”在春秋时期;D 项,
原文是“有时候”文明高下的判断代替了空间远近的认知。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①段首先从“华裔”观念的形成说到“天下”观念的建构,从“天下”观念,谈到“中
国”这一概念的形成。
B.第②段逐层论述了古代中国人的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和原因,并进一步指出其在空间意味
与文明意味之间的复杂关系。
C.第③段指出,儒家关于夷夏之别在于文明而不在于地域、种族的观念至唐代中叶才发生了
根本性的变化,宋代尤其剧烈。
D.第④段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夷夏之别”认识的转变对于传统中国的华夷观念和朝贡体制
的重大意义。
答案 B
解析 先论述“原因”,再表述“表现”。
8.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古代中国人的“中国”意识既与南夷北狄的观念相对应,也与很长的时期内中国文明确实
比周围的民族优越的事实密不可分。
B.即使有异族的崛起或异族文明的进入,古代中国人也可以从容地用“礼失求诸野”“乘桴
浮于海”“子欲居九夷”等等说法宽慰自己。
C.从没有佛教以外的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过中国文明,因此古代中国人固执地认为中国文明
优于其他民族。
D.随着“天下”观念的转变,中国对于国际政治的实际策略,与对于世界秩序的传统想象之
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答案 D
解析 D 项,原文“这一转变”指的是古代中国人关于“夷夏之别”的认识的转变。
三、古代诗歌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 9~10 题。
醉 落 魄
王千秋
惊鸥扑蔌。萧萧卧听鸣幽屋。窗明怪得鸡啼速。墙角烂斑①,一半露松绿。
歌楼管竹谁翻曲?丹唇冰面喷余馥。遗珠满地无人掬。归著红靴,踏碎一街玉②。
注①烂斑:即斑斓。②玉:喻月色。
9.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第一、二句从听觉落笔。冬日的清晨,词人听外边传来鸥鸟阵阵扑翅之声,寒风蓦地吹过,
幽屋中顿时回荡着萧萧的余响。
B.“怪得”有埋怨意,把鸡啼与天亮联系起来,埋怨雄鸡啼得太快,导致天过早地亮了,可以
想见词人一夜辗转难眠。
C.天明,词人推开窗户,看到墙角色彩错杂,还露出半截子松树。这幅图画描绘出清晨萧瑟凄
冷、缺乏生机的景象。
D.歌楼中通宵达旦的宴乐,那些唇红肤白、吐气若兰的歌女们翻唱着新曲,她们头上的珠翠洒
满一地,也没有人去捧起,可见宴乐的豪奢。
E.宴罢归去的行人的红靴与街上皎洁的月色相互辉映,色彩鲜明,与上片的“烂斑”“松
绿”恰成照应,有静有动,色彩有淡有浓,各有情趣。
答案 BC
解析 B 项,“词人一夜辗转难眠”错。C 项,清晨窗外的景象,使人想象到墙外充满生活气息
的一切。
10.请从虚实的角度分析这首词上下片的内容。(6 分)
参考答案 这首词抓住清晨时个人对外界物象的一些感受来细致刻画,用以暗示内心的微妙
世界。上片描写词人刚睡醒时,在卧室中的所见所闻:惊鸥、鸡啼、松绿、风声日影,都是眼
前之景,是实写;下片想象外面歌楼夜宴归来的情景:歌楼、歌女、遗珠、红靴、月色都是想
象之景,是虚写。
解析 从词的内容看,上片写了词人睡醒时看到的景象,应为实写,下片是想象昨夜歌楼宴归
的景象,是虚写。据此分析即可。
相关文档
-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21写作之议论文2021-06-0545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保分滚动天天练242021-06-056页
-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论述类2021-06-054页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块五语基默写论2021-06-056页
- 2013届高考语文精品素材:古代诗歌鉴2021-06-0523页
-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2021-06-0517页
- 专题30+名句名篇默写-高考全攻略之2021-06-058页
-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2021-06-0551页
-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三传2021-06-0510页
-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组合练2021-06-0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