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00 KB
  • 2021-06-05 发布

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日喀则市南木林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第3次月考试卷 ‎ 考试方式:闭卷 年级: 高三 学科: 汉语文 命题人:‎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全部为笔答题,共 6 页,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密封线内禁止答题。‎ ‎3、用钢笔或签字笔直接答在试卷(或答题纸上)。‎ ‎4、本试题为闭卷考试,请考生勿将课本进入考场。‎ 一、基础知识: 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埋没 埋怨 隐姓埋名 B. 混蛋 混乱 混为一谈 C. 高兴 兴趣 兴高采烈 D. 冠军 冠名 冠冕堂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能力。对常用字的易错读音考查得比较多,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还可以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声旁来推导这个字的读音。‎ A项,埋(mái)没 埋(mán)怨 隐姓埋(mái)名 B项,混(hún)蛋 混(hùn)乱 混(hùn)为一谈 ‎ C项,均读xìng D项,冠(guàn)军 冠(guàn)名 冠(guān)冕堂皇 故选C。‎ ‎【点睛】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字。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报酬 辨别 心旷神贻 B. 惬意 惩罚 接然不同 C. 分泌 攀登 惟妙惟肖 D. 屋脊 干涸 长途拔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识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平时要加强积累;其次,作答时可将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看词语不宜太长久,要善于回想什么时候在课本或课堂上接触到这个字的;此外,要善于使用排除法。‎ A项,“心旷神贻”书写错误,应为“心旷神怡”,该项错误。‎ B项,“接然不同”书写错误,应为“截然不同”,该项错误。‎ C项,书写均正确。‎ D项,“长途拔涉”书写错误,应为“长途跋涉”,该项错误。‎ 故选C。‎ ‎【点睛】字形题答题技巧:音辨法,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形辨法,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3.下列各组用横线连接的词语,不全是反义词的一组是( )‎ A. 简单——复杂 迥乎不同——一模一样 B. 显露——隐藏 安然无恙——九死一生 C. 聪明——愚笨 差强人意——心满意足 D. 吝惜——大方 别出心裁——千篇一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词语含义的能力,具体考查反义词的辨析能力。反义词就是指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一组词,反义词表现了事物之间明显的对比关系,作答时可以抓词素的反义从而确定其反义词,也可以对原词加以否定,然后找反义词。‎ A项,“简单”的意思是“不复杂,头绪少”,所以“简单”与“复杂”是反义词;“迥乎不同”的意思是“形容差别很大,完全不一样”,而“一模一样”的意思是“完全相同”,二者是反义词。该项均是反义词。‎ B项,“显露”的意思是“显出、表露,使人看见”,“隐藏”的意思是“隐蔽躲藏,不让别人发现”,二者是反义词;“迥乎不同”的意思是“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损伤”,“九死一生”则是“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二者是反义词。该项均是反义词。‎ C项,“聪明”的意思是“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愚笨”的意思是“愚昧无知”,二者意思相反;“差强人意”的意思是“尚能使人满意”,“心满意足”的意思是“非常满足”,二者意思相近。该项不全是反义词。‎ D项,“吝惜”的意思是“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或力量)”,“大方”的意思是“慷慨,善于将东西转赠给他人”,二者意思相反;“别出心裁”的意思是“独创一格,与众不同”,“千篇一律”的意思是“原指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现指文章公式化或办事机械化”,二者意思相反。该项均是反义词。‎ 故选C ‎【点睛】找出一个词的反义词,必须按构成反义词的条件、规律去做。主要方法有:‎ ‎(1)词素对应寻找法。我们可以把指定的词语按词素分开,然后找出每一个词素的相反意义的词素,最后将各自相反的词素合起来就是要找的反义词。‎ ‎(2)造句寻找法。先用指定的词说一句话,然后用恰当的反义词换替这个词,如果两句话表达的意思相反,就证明这个词是要找的反义词。‎ ‎(3)加“不”字寻找法。先在指定的词前加上一个“不”字,再琢磨表达“不××”意思的一个合适的词语,就是要找的反义词。‎ ‎4.下列各组短语,搭配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拓市场 开展工作 B. 馈赠礼物 捐赠图书 C. 保护环境 爱护公物 D. 办理问题 处理业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另外要注意从词语的搭配方面考虑词语的运用,其次要注意词语的适用范围,根据词语的适用范围、适用对象判断词语运用的是否恰当。‎ D项,“办理”是“处理、承办”的意思,一般后接业务、事务等,此处接“问题”,搭配不当;“处理”的意思是“安排或解决”,后接“事物”或“问题”,这里与“业务”搭配不当。本题可改为“处理问题”“办理业务”。‎ 故选D。‎ ‎【点睛】词与词组合起来构成短语或句子,这些词也就成为短语或句子的构成成分,彼此之间就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如并列关系、偏正关系、动宾关系、主谓关系等。这些关系实质上就是词语之间的意义搭配关系。‎ ‎5.下列各组词语,全都是贬义的一项是( )‎ A. 坚强 聪明 善良 B. 吝啬 野蛮 谦虚 C. 忠厚 诚实 狡猾 D. 懒惰 刻薄 奢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按感情色彩可以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判断词语的感情色彩首先要了解词语的意思,此外,词语的褒贬色彩在反义词中表现得最明显,因此通过找反义词的方法来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A项,“坚强”的意思是“坚固,不可摧毁,不动摇;果断不犹豫”,“聪明”的意思是“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善良”的意思是“心地纯洁,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三个词语都是褒义词。该项错误。‎ B项,“吝啬”的意思是“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是贬义词;“野蛮”和“文明”是反义词,所以“野蛮”是贬义词;“谦虚”的意思是“虚心,不自满,肯接受批评”,是褒义词。该项错误。‎ C项,“忠厚”的意思是“忠实厚道”,是褒义词;“诚实”的意思是“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不虚假”,是褒义词;“狡猾”的意思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是贬义词。该项错误。‎ D项,“懒惰”的意思是“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刻薄”的意思是“(待人,说话)冷酷无情,过分苛求”,“奢侈”的意思是“花费钱财过多,享受过分”。三个词语均是贬义词。‎ 故选D。‎ ‎6.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位老艺术家日复一日呕心沥血地从事着音乐创作。‎ B. 卓玛经常向各个学科的老师请教问题,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C.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总是精打细算过日子。‎ D. 有话你就直说,不要总是转弯抹角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应该注意:要恰切地了解词语的含意,要了解词语的使用范围,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要分辨词语的语体色彩,要注意词语的语法功能。‎ B项,“不耻下问”的意思是: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或地位都不及自己的人请教。选项中是“卓玛”向“老师”请教,不能说是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所以不能用“不耻下问”。‎ 故选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7.将下列词语填入语段横线处,排序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①保持 ②增强 ③提高 ④推向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要 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 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 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前进。‎ A. ④ ③ ② ① B. ④ ① ② ③ C. ① ④ ② ③ D. ① ③ ② 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要辨析词语含义及语法的不同,然后依据语境进行选择填空。此外,排除法的使用有时会事半功倍。‎ 第二空所填词语与后文的“领导水平”相搭配,而四个词语中能与其相搭配的只有“提高”,据此可排除B、C两项;依据“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前进”可知,能够与“把…… 前进”相搭配的只有“推向”,所以排除A项。‎ 故选D。‎ ‎【点睛】‎ 作答词语题要注意以下三个角度:一,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二,从词义角度,用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三,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具体而言,就是要掌握下面的“五要”:第一,要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要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的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要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要注意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8.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有不断努力拼搏,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B. 他宁可跳下悬崖,也不向敌人投降。‎ C. 既然你选择了妥协,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D. 我虽然没有你漂亮,因而比你善良。‎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要看关联词语的搭配是否正确,然后分析关联词语本身的逻辑意义,最后分析关联词语引导的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否与关联词语本身的逻辑关系相同。‎ D项,“虽然”与“因而”关联词语的搭配不当,此外“我没有你漂亮”与“比你善良”在内容逻辑上是转折关系,所以应选用“虽然……但是……”,即“我虽然没有你漂亮,但是比你善良”。‎ 故选D。‎ ‎【点睛】在复句中用来连接分句并表示分句之间关系的连词、副词及个别介词和短语叫做关联词语。它是各类复句不同的事理关系的形式标志,能帮助我们明、认识分句之间的组合关系。关联词语运用得好,能给我们带来许多积极作用;运用得不好将会导致一些语法错误。故在复句中运用关联词应五忌。一、忌辨析不明,有些关联词语意思相差甚微,用法相似;有些关联词语形似而神异,应用时应特别加以区别。二、忌搭配不当,复句中关联词用的时候,都有相应的搭配形式,彼此相互照应。三、忌关联词语不完整,复句中的大部分关联词语,可以省去其中的一个,但如果随意省轿略应有的关联词语,则会使语意不明,造成语病,特别是对那些只能成对使用的关联词语,则更不能省。四、忌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尤其注意关联词语与主语的位置关系。五、忌关联词语表示的事理逻辑关系与分句间的意义不一致,复句间的关联词语是用来表示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的,因此必须一致,否则就会出现语病。‎ ‎9.将“使用钢笔时,笔尖要正确触及纸张,用力不要过猛。”插入下面的语段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钢笔,是我们学生的重要书写工具。②它小巧玲珑,样式美观,使用方便,所以深受大家欢迎。③钢笔用完后,要立即套好笔帽,避免碰坏笔尖。④‎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连贯。应对此类问题,一定要结合语境,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作答。‎ 题干中句子的陈述对象是“笔尖”,依据陈述对象一致性的原则,第③句与之衔接更合适。‎ 故选C。‎ ‎【点睛】语言表达连贯的训练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话题和陈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第二,句序安排要合理;第三,注意处理好语言的呼应和衔接。‎ ‎10.下列各项中,与例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我们认为他是个善良的人。‎ A. 难道我们认为他是个善良的人吗?‎ B. 我们不都认为他是个善良的人。‎ C. 难道我们不认为他是善良的人吗?‎ D. 我们都不认为他是个善良的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要分析原句特点,包括句式特点、句子结构等,从而确定句子意思;然后同样的方法分析各选项的句子,确定变换句式后的表达是否和原句意思一致。‎ 例句是肯定句,意思明确:我们认为他是个善良的人。‎ A项,这是一个以“难道”为标志的反问句,反问句式本身就含有一重否定的含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不认为他是个善良的人。该项的意思与原句不同。‎ B项,这是一个一重否定句,用“不”对“都认为”加以否定,“不都认为”与原句的“都认为”表示的范围不同,该项的意思与原句不同。‎ C项,本句中,“难道”表示一重否定,“不”也表示一重否定,双重否定表肯定,该项的意思与原句相同。‎ D项,本句是一个一重否定句,用“不”对“认为”加以否定,“不认为”与原句的“认为”意思相反,该项的意思与原句不同。‎ 故选C。‎ ‎【点睛】变换句式指在一定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需要,将句子由一种句式变成另一种句式,但有一定的限制性。我们进行句式变换,有时是为了增加文采,例如使用排比、反问等的修辞手法;有时是为了强调而将句子成分的移位或肯定变双重否定;有时是为了连贯,为了话题的衔接而进行主语、宾语的调整。但无论怎样变化,都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 ‎11.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比喻)‎ B. 我最敬佩的人是谁呢?毫无疑问是我的父亲。(反问)‎ C. 植树活动开始了,有的挖坑,有的提水,有的搬树苗,有的填土,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排比)‎ D. 看着绿油油青稞,我仿佛闻到了糌粑的香味。(夸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是否正确。‎ B项,该句运用的是“设问”的修辞方法。所谓“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而“反问”是无疑而问,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面。‎ 故选B。‎ ‎【点睛】反问与设问的区别: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砌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3、设问后面有对提问的回答,反问没有。‎ ‎12.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的是( )‎ A. 春天的西藏,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B. 通过老师们的耐心教导,使他认识到了自己错误。‎ C. 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D. 今年的土豆产量比去年增加了一倍。‎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 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 B项,成分残缺,“通过”是介词,“使”是动词,它们的使用造成了句子主语的残缺,正确的表达应是“老师们的耐心教导,使他认识到了自己错误”或“通过老师们的耐心教导,他认识到了自己错误”。‎ 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是( )‎ A. 他的弟弟看上去有七、八岁的样子。‎ B. 西藏的天空是多么的蓝啊!‎ C. 我家门前种了许多树,像桃树啊,杏树啊,梨树啊……‎ D. 登山珠峰,我便想到了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做好此类题目,一要熟练掌握十六种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特别是顿号、逗号、句号、分号、冒号、问号、引号、括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感叹号的使用方法;二要弄清句子结构,理解句子意思。‎ A项,“、”使用错误,约数概数之间不加“、”,确数之间加“、”,所以该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可参考以下技巧:1.反复试读。句中的标点也是用来表达句意的,反复试读,往往能读出应该停顿的长短、位置,发现错误的标点符号。2.揣摩语气。句末标点一方面表示停顿,另一方面也是一定语气的表现形式。因此根据句子的语气可以确定句末点号。3.弄清功用。必须切实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功用,特别是易混的标点,更要弄清其互相之间的区别。4.分析结构。不能让标点影响句子结构层次的完整而形成语病,或因层次不清而影响句意的表达。如单句内部结构之间不能用句号、问号等句末点号,复句内部结构的分句之间不能使用顿号。5.留意套用。所谓“套用”,是指在标点使用时,有不少情况是点号和标号连在一起使用,在使用时应当注意分析二者的位置关系。最常见的有:引号与句末点号的套用,括号与点号的套用。‎ ‎14.下列各句缩句后,意思与原句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和尼玛周末去罗布林卡公园。(我去公园。)‎ B. 那个衣衫褴褛的老水手就是我的叔叔。(老水手是我的叔叔。)‎ C. 在梦里,我好像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我回到故乡。)‎ D. 我明天还是不能回学校。(我回学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句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熟知句子的基本结构,然后分析选项句子的句子成分,找出每部分的中心语加以连贯,注意压缩后的句子与原句的意思必须保持一致,所以一些必要的修饰成分(如否定词、“大约”、“好像”、语气词等)有时也要保留。‎ A项,“我去公园”错误,“我和尼玛”是主语,“周末去”是谓语,其中“去”是谓语中心语,“周末”是状语“罗布林卡公园”是宾语,其中“公园”是中心语,“罗布林卡”是定语,所以连接中心语后应该是:我和尼玛去公园。该项错误。‎ B项,正确。‎ C项,“我回到故乡”错误,“在梦里”是句前状语,“我”是主语,“好像回到了”是谓语,虽然“回到了”是中心语,但“好像”是必要的状语,不能删去。“阔别已久的故乡”是宾语,其中“故乡”是中心语,“阔别已久的”是定语,所以压缩后的句子应该是:我好像回到了故乡。该项错误。‎ D项,“我明天还是不能回学校。(我回学校)。”“我”是主语,“明天还是不能回”是谓语,其中“明天还是”是状语,“不能”为否定词,“回”是中心语,“学校”是宾语,所以压缩后的句子应该是:我不能回学校。该项错误。‎ 故选B。‎ ‎【点睛】缩写句子的方法和步骤:1、删去“的”前修饰成分;2、删去“地”前的修饰、限制成分;3、删去“得“后补充说明成分;4、删去数量短语;5、“不、无、没有“等否定词要保留;‎ ‎6、“着、了、过和“啊、吗、呀、呢”等语气词要保留;7、抓住句子主干“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就可迅速地缩句。注意缩句有时需要各种方法综合运用。‎ ‎15.下列诗词名句的作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B.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C.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柳永 D.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重要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作答时可以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 C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出自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故选C。‎ ‎【点睛】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二、阅读: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一)文言文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6. 对上面划线文章的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7. 对文章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传授 B. 道:道理 C. 惑:疑难问题 D. 知:知识 ‎【答案】16. D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人非生而知之者”是完整的主谓判断句,且“非生而知之者”是“人”的谓语,所以在“者”后断句,且“生”后不能断句,所以排除A、C两项;“也”是句末语气词,所以在“也”后断句,排除B项。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D项,“知:知识”错误,“知”在这里是动词,“懂得”的意思。‎ 故选D。‎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译文:‎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 ‎(二)现代文阅读Ⅰ(每小题3分,共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1999年2月的一天,几个滑雪者动作娴熟地沿着山坡向下滑着,大雪映衬着他们潇洒的身影,就像在雪上纷飞的燕子。突然,“咔嚓”一声异响,紧接着一团雪雾从身后冲了下来,很快埋没了他们的身影。他们从自我陶醉中惊醒过来:雪崩!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②雪雾卷起他们向前狂奔,冲起沿途的雪一起加速向山下奔去,奔流的雪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途中的森林带试图阻挡这狂奔的雪龙,但几乎所有与雪流交锋的树木都凄惨地断裂了。森林带之后是一些居民房,居民们没有来得及离开房子,就连同房子一起被奔流的雪卷走。沿途‎4千米的狭长地带一片狼藉,树木、村落、农田、电线……无一幸免。‎ ‎③这次雪崩的时速达到了250千米,所具有的能量可以达到l04—l05兆焦耳。如果人不幸被它碰上,仅胸部受到的冲击力就可以相当于15吨的卡车在身体上碾过一样。‎ ‎④雪崩的发生好像很偶然,它什么时候发生,在什么地方发生,很难捉摸。好像一片雪花的落地,或者在山上说话声音大点都会引发雪崩,上述阿尔卑斯山的雪崩很可能就是滑雪者打扰了大雪的宁静,因而引发了那突如其来的灾难。‎ ‎⑤雪崩真的是那么不可预料吗?其实雪崩也是有条件的,雪崩选择的山坡坡度一般在25~45°。若山坡过陡,冰雪会因为重力作用而频繁下滑,不容易堆积在山坡上形成较厚的雪层,若山坡坡度过低,雪层没有下滑的动力,也无法形成雪崩。雪崩一般会选择沟槽坑洼地带作为经过的路线。根据这些山坡和路线分布的区域,人们可以划出山上相对危险的区域和相对安全的区域。‎ ‎⑥雪崩的发生显然与冰雪能够承负的压力或重量有关。雪和冰都是粘弹性的物质,就是说,雪和冰都会随着它们所承负重量的增加而慢慢变形,—般情况下,冰雪是不容易发生断裂的。‎ ‎⑦由于雪崩难以预料,因此对它的预报就显得尤为重要。‎ ‎⑧寻找雪层联系的薄弱环节是预报雪崩发生的关键。利用断层成像技术,人们可以确定冰雪变化的微结构,并且把这些微结构变化与冰雪的机械强度联系起来。这些信息可以确定某处是否会形成断层而引发雪崩。找到薄弱环节后,人们可以用炸药破坏这些薄弱环节,免得它以后酿成大患。‎ ‎⑨如今,人们还利用统计学来预报某一天雪崩发生的概率,这种有效的方式叫做“最近的邻居”,它是建立在对过去统计数据认真观察的基础上的。例如某一天,我们考察冰雪的某些主要性质以及有代表性的冰雪场地上的天气条件,然后我们回过头来考察过去的最近几十天中,与今天的冰雪和天气状况最相似的某一天,看那天是否发生雪崩。若那天没有发生雪崩,那么今天也不会发生雪崩;若那天确实发生雪崩,我们就可以找到雪崩的类型和规模,发生在哪一天,是什么因素引发的,然后就可以决定是否要关闭滑雪场和公路。‎ ‎⑩雪崩虽然可怕,但人们还是能找到对付它的方法。‎ ‎18. 下列对第③段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例子 B. 打比方 C. 列数字 D. 摹状貌 ‎19. 读⑤⑥段,下列条件下最有可能产生雪崩的一项是(   )‎ A. 坡度在25~45°山坡 B. 平原地区 C. 非常陡峭的山坡 D. 坡度很低的山坡 ‎20. 下列各项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能够精确预报雪崩。 B. 雪崩是完全不可预报的。‎ C. 人们找到了一些对付雪崩的方法。 D. 有雪山就必然会发生雪崩。‎ ‎21. 下列对本文内容概括,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雪崩的危害 B. 雪崩产生的条件 C. 欣赏雪崩 D. 雪崩的预报方法 ‎【答案】18. C 19. A 20. C 21.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辨析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等,然后分析文章内容,根据标志性语言进行判断。‎ 依据“250千米”“l04—l05兆焦耳”“15吨”等标志性语言可知,该段主要使用的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筛选对象和筛选范围,然后将选项回归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依据原文“雪崩选择的山坡坡度一般在25~‎45”‎排除B项;依据原文“若山坡过陡,冰雪会因为重力作用而频繁下滑,不容易堆积在山坡上形成较厚的雪层”排除C项;依据“若山坡坡度过低,雪层没有下滑的动力,也无法形成雪崩”可排除D项。‎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A项,“精确预报雪崩”错误,依据“人们可以划出山上相对危险的区域和相对安全的区域”“ —般情况下,冰雪是不容易发生断裂的”的内容可知,雪崩的发生是有偶然性的,人们只是总结出来“一般情况下”“相对的”规律和经验而已,并不能精准预报,该项错误。‎ B项,“完全不可预报”错误,依据“利用断层成像技术,人们可以确定冰雪变化的微结构”“人们还利用统计学来预报某一天雪崩发生的概率”“雪崩虽然可怕,但人们还是能找到对付它的方法”等内容,可知,雪崩是可以预报的,该项错误。‎ C项,正确。‎ D项,“必然会发生雪崩”错误,依据“其实雪崩也是有条件的”“雪崩虽然可怕,但人们还是能找到对付它的方法”等内容可知,并不是有雪山就必然会发生雪崩,该项错误。‎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概括说明文的主要内容首先要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然后分析每段分别说明了说明对象的哪个方面的特征和特点。‎ 文章①~④段列举阿尔卑斯山的雪崩情况,说明雪崩的危害,所以A项说法正确;⑤⑥段概括雪崩发生的基本条件,所以B项说法正确;⑦指出对雪崩预报的重要性,所以D项说法正确;⑧~⑨段说明雪崩预报的措施;⑩段得出结论:雪崩虽然可怕,但人们还是能找到对付它的方法。‎ 故选C。‎ ‎【点睛】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引资料、画图表、作诠释等。‎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通过列举……的事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作比较:通过……和……的对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引资料:通过引用……,说明了××的什么特点,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的××特点。(对××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的××的××特点。‎ 下定义: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作诠释: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现代文阅读II(每小题3分,共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1)16岁时,我在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上当兵。司务长分发营养品,从一大块黑糊糊的粗糙物件上百掰下一块给我,说,这是砖茶!‎ ‎(2)拿东西时砖茶一不小心掉到雪地上,我没有捡,弯腰太费体力。一旁的老医生心疼地说:关键时刻砖茶能救你命呢。我不以为意。老医生告诉我,它叫青砖茶,用茶树的老叶子压制而成,发酵后颜色黢黑,茶碱含量很高,茶碱可以兴奋呼吸系统,如果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喝一杯砖茶,可缓解症状。它是高原之宝。‎ ‎(3)没到过藏北高原的人,难以想象砖茶对于边防军的意义。高原上的水,不到‎70℃‎就开锅了,无法泡出茶中的有效成分。我们只有把茶饼掰碎,放在搪瓷缸里,灌上用雪化成的水,煨在炉火边久久地熬煮。渐渐地,一抹米白色的蒸汽袅袅升起,缸子中的水慢慢红了,又慢慢黑了……平原青翠植物的精魂,在这冰冷的高原,以另外一种形式复活了。‎ ‎(4)慢慢喝茶上瘾,便很计较每月发放砖茶的数量。有一次领完营养品,我端详着分到手的砖茶,委屈地说:“司务长,有人抠走了我的茶,你看,还留下两道深痕。”司务长说:“哈!应该是三道痕。那不是被人抠走的,是厂子用机器压下的商标,这茶叫 ‘川’字牌。”我追问:“这茶是哪儿出的啊?”司务长说:“‘川’字牌,当然是四川的。”‎ ‎(5)从此,我与这砖茶朝夕相伴,它温暖了我的胃,安慰了我的心,清醒了我的脑,成为我无声的知己。‎ ‎(6)11年后,我离开高原回到北京,寻遍北京的茶庄,却再也找不到我那有三道痕标记的朋友。失望之余,觉得它好像变成了我在高原缺氧时的一个幻影,与我悄然永诀。‎ ‎(7)此后三十余年,我品过各种各样的天下名茶,用过林林总总的精美茶具,见过繁复古雅的饮茶仪礼,却总充满迷惘困惑,茶不能大口喝吗?茶不能放在铁皮缸子里煮吗?茶不能放盐巴吗?茶不能仰天长啸后一饮而尽吗?‎ ‎(8)一次出差到了四川,我满怀希望地买了一块砖茶,以为将要和老友重逢,喝下却全无当年的韵味。我绝望了——舌头老了,甘凛的砖茶味道和那段难忘的岁月搅缠 在一起,永远留在了藏北高原重重的冰雪之下。‎ ‎(9)今年,我在湖北赤壁终于见到了老朋友。赤壁有个老镇遍植茶树,因地名叫羊楼洞,所产砖茶被称为“洞茶”。那里有三条清澈的天然泉水,三水合一,即为一个“川”字,成了砖茶的商标。‎ ‎(10)有了上次的教训,我不敢贸然相认。洞茶沏好,我轻浅地抿了一口。‎ ‎(11)晴天霹雳,地动山摇!所有的味蕾,像听到了军号,怦然怒放!‎ ‎(12)天啊,离散了几十年啊,我终于再次和你相逢!你甘暖依然啊,你温润如旧!‎ ‎(13)一时间,熟悉的感觉如烟霞般升腾,那青春年华的神采风貌,如老式照片在水盆中逐渐显影,越发清晰。‎ ‎(14)那些冰雪漫天的日子,呷一口洞茶徐徐咽下,强大而涩香的热流注满口颊,旋即携带奔涌的力量滑入将士的肺腑,让戍边的人忆起遥远的平原、缤纷的花草,还有挚爱的亲人。他们疲惫的腰杆重新挺直,成为国境线上笔直的界桩;他们疲乏的双脚重新矫健,巡逻在千万里庄严的国土之上。‎ ‎(15)青山绿水中的赤壁茶林啊,你可知道你曾传递给边防战士多少温暖。你曾给予边防战士多少力量!你可知道你对我有着怎样的意义!‎ ‎(16)我用当年方法熬煮洞茶水,把它洒向大地,对天而祭。司务长和老医生都因高原病早逝,他们在天堂一定闻得到这质朴的香气,沉吟片刻后会说,是这个味 道,好茶!‎ ‎22. 下列各项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明文 B. 议论文 C. 散文 D. 小说 ‎23. 根据文章内容,“川”字商标的洞茶原产地位于( )‎ A. 藏北高原 B. 湖北赤壁 C. 四川 D. 北京 ‎24. 下列各项写作手法中,本文没有使用的一种是( )‎ A. 借物抒情 B. 欲扬先抑 C. 对比 D. 欲抑先扬 ‎25. 文章第(3)段关于边防战士饮用砖茶过程的阐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要把砖茶掰碎熬煮 B. 放到搪瓷缸里熬煮 C. 灌上雪水熬煮 D. 必须用大火熬煮几分钟 ‎26. 下列各项关于砖茶的表述,与原文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砖茶能够治疗高原反应 B. 有人把我的砖茶抠出一个“川”字 C. 砖茶不能大口喝 D. 砖茶能放盐巴喝 ‎27. 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初见砖茶,无比喜爱 B. 砖茶相伴,温暖安慰 C. 误买砖茶,绝望黯然 D. 重逢砖茶,思念感动 ‎28. 关于砖茶对于我的意义,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茶砖将我和高原以及高原的战士紧紧联系在一起,但离开高原后我便忘记了砖茶的味道。‎ B. 茶砖见证了我在高原度过的难忘的岁月,寄托着我对高原生活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C. 茶砖给边防军人带来温暖和力量,我对茶砖充满了感激和赞美之情。‎ D. 我与这茶砖朝夕相伴,茶砖不仅缓解了我的高原反应,而且它是我无声的知己,是我的朋友。‎ ‎29. 文章第(12)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0. 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要将洞茶水洒向大地,对天而祭?‎ ‎【答案】22. C 23. B 24. D 25. D 26. D 27. A 28. A ‎ ‎29. 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与砖茶再次重逢时的那种思念和感动。 ‎ ‎30. 砖茶寄托了我对逝去的战友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体裁的辨析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各种常见体裁的特征,然后分析文本,依据文本的关键信息进行判断。‎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散文”是一种叙写真人真事、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本文叙写的是作者的真实经历,借助“洞茶”,作者既抒发了对砖茶味道的怀念,也表达了对戍边高原11年岁月的怀念、对司务长和老医生的缅怀以及对戍边战士的敬佩之情,属于散文。‎ 故选C。‎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需要理解的对象,然后回归原文结合语境以及作者的情感加以分析理解。‎ 依据原文第九段“今年,我在湖北赤壁终于见到了老朋友。赤壁有个老镇遍植茶树,因地名叫羊楼洞,所产砖茶被称为‘洞茶’……三水合一,即为一个‘川’字,成了砖茶的商标。”可知,“川”字商标的洞茶原产地位于湖北赤壁。‎ 故选B。‎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掌握常见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然后从头浏览文章,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辨别。‎ ‎“借物抒情”是一种以描写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结合全文内容可知,本文是借物抒情,借助“洞茶”,作者既抒发了对砖茶味道的怀念,也表达了对戍边高原11年岁月的怀念、对司务长和老医生的缅怀以及对戍边战士的敬佩之情,所以A项正确;‎ ‎“欲扬先抑”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表现为为了赞美或讴歌某一主题,先采取辩证对比的方法对其加以控制、压抑,反而能更加突出地表达作者鲜明的观点,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本文内容从“初见砖茶,不以为意”到后来“茶砖相伴,温暖安慰”再到离开高原后对茶砖的“苦苦找寻” 最后写重逢茶砖的“思念感动”,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所以B项正确。‎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原文写“此后三十余年,我品过各种各样的天下名茶,……却总充满迷惘困惑。茶不能大口喝吗?茶不能放在铁皮缸子里煮吗?茶不能放盐巴吗?茶不能仰天长啸后一饮而尽吗?”,这是将其他茶和“茶砖”的喝法、饮法相比较,所以C项正确。‎ 故选D。‎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段内容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结合语境分析文段的主要信息,从中理解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或情感,然后将选项分别回归原文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确定答案。‎ 依据原文“我们只有把茶饼掰碎,放在搪瓷缸里,灌上用雪化成的水,煨在炉火边久久地熬煮”,可知A、B、C项均正确;“煨”的意思是“用微火慢慢地煮”,而不是“必须用大火熬煮几分钟”,所以D项错误。‎ 故选D。‎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作答时先理解文章内容,之后分析各个选项,提取各个选项的关键词回归原文,最后结合语境进行比较分析。‎ A项,“治疗高原反应”错误,依据原文“如果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喝一杯砖茶,可缓解症状”可知,“缓解症状”不等于“治疗”,该项错误。‎ B项,“有人……抠出一个‘川’字”错误,依据原文“那不是被人抠走的,是厂子用机器压下的商标”可知,“川”不是人抠的,该项错误。‎ C项,“不能大口喝”错误,依据“用过林林总总精美茶具,见过繁复古雅的饮茶仪礼,却总充满迷惘困惑,茶不能大口喝吗?茶不能放在铁皮缸子里煮吗?茶不能放盐巴吗?茶不能仰天长啸后一饮而尽吗?”可知,这几个反问句是说,“茶砖”与其它茶不同,是可以大口喝的,该项错误。‎ 故选D。‎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整合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先将文章分成几个层次,然后分别概括各层次的主要内容,最后加以整合。‎ A项,“无比喜爱”错误,依据原文“拿东西时砖茶一不小心掉到雪地上,我没有捡,弯腰太费体力……我不以为意”可知,初见茶砖时,作者“不以为意”,并不喜欢。‎ 故选A。‎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把握作者的情感要注意一些点明文章写作背景的句子,意在言外、含义丰富的句子,开头的总起句,结尾的总结句,文中的一些过渡句等。‎ A项,“离开高原后我便忘记了砖茶的味道”错误,依据原文“11年后,我离开高原回到北京,寻遍北京的茶庄”“我满怀希望地买了一块砖茶,以为将要和老友重逢,喝下却全无当年的韵味”“天啊,离散了几十年啊,我终于再次和你相逢!你甘暖依然啊,你温润如旧”等内容可知,离开高原后,我始终在找寻“茶砖”,且清晰的记得它的味道。‎ 故选A。‎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应对此类题目,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理解掌握它们的常见作用,然后通读文本内容,结合手法作用、语言环境、文章的主题分析作答。‎ 第(12)段“我终于再次和你相逢!你甘暖依然,你温润如旧”直抒胸臆,运用拟人和第二人称的写作手法,从味觉方面描写出再次与茶砖重逢时的那种思念和感动。‎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概括段落作用首先要理解段落内容,然后从散文内容情感,文章结构,手法效果等角度加以分析归纳。‎ 内容情感方面:文章结尾写“我用当年方法熬煮洞茶水,把它洒向大地”是为了祭奠因高原病早逝的司务长和老医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深深的思念之情、对他们的牺牲精神的赞美之情。‎ 文章结构方面:与前文“老医生告诉我,它叫青砖茶……”“我们只有把茶饼掰碎,放在搪瓷缸里……”“司务长说:‘哈!应该是三道痕……’”等内容相照应,结构完整。‎ ‎【点睛】散文中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①比喻、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②夸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③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④排比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⑤反复,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一感情。‎ 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写作(60分)‎ ‎31.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 一支竹篙耶,难渡汪洋海 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 一棵小树耶,弱不禁风雨 百里森林哟,并肩耐岁寒,耐岁寒 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 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 同舟嘛共济海让路 号子嘛一喊浪靠边 百舸嘛争流千帆竞 波涛在后,岸在前 ‎……‎ 要求: ①根据上述歌词片段写一篇作文,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得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答案】例文:‎ 团结就是力量 ‎“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就像人的手指一样,如果一根一根地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五根手指握在一起,便会形成一个拳头,充满力量。‎ 团结如五指紧握的拳头,团结像细丝凝成的绳索,团结像万众心愿的凝聚,团结是钢铁长城的铸就,团结就是力量。‎ 曾经,在南非的一块草地上,由于一位游客的疏忽,扔下的烟头点燃了干枯的野草。火,终于被扑灭了,人们却闻到一股焦腥味。原来是一群蚂蚁竟用自己的身体合抱成一团蚁球,誓死保卫自己的蚁王,让自己的家族得以延续。‎ 蚂蚁尚知,何况人乎?是的,我们人类早也深知团结的重要,就像一首歌中唱道:“一棵小树耶,弱不禁风雨,百里森林哟,并肩耐岁寒。”‎ 是啊,一个人,力单势薄,往往无法战胜面临的困难,难以达到成功的彼岸。而一群有着同一志向的人们,团结互助,相互支撑,就会筑成坚强的堡垒,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了。‎ 当年,西哈努克国父正是怀揣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团结广大柬埔寨人民,形成了不可抗拒的革命洪流,一举推翻了侵略者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自由,正如中国早期的革命烈士邓中夏所说:“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而泰山压顶势不可挡,因为任何困难也无法阻挡民心所向。”‎ 然而,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由于各种利益的驱使,自私自利,不讲团结,以至一事无成,甚至酿成灾难的事例,也举不胜举。多的不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寓言故事,就充分的反映了不团结现象的存在及其严重的后果。‎ 清代作家曹雪芹于《红楼梦》中写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康有为在《物质救国论》中写道,“人道以合群为义,以合群而强”;著名的作家郭沫若在《国庆颂》中写道,“三人一条心,其力之大可断金”。‎ ‎“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个人拾起一根木柴,点燃一丝火种,聚成团结合作的火焰,旺盛而火热。朋友们!我们都是正处在成长时期的中学生,请让团结之心伴随我们;让团结之情慰藉我们;让团结之能推进我们;让团结之力帮助我们。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人生的精彩,让我们共同迸发出团结的力量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材料作文,而材料是耳熟能详的歌词,所以审题的难度并不大。歌词中先是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一支竹篙耶,难渡汪洋海”与“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一棵小树耶,弱不禁风雨”与“百里森林哟,并肩耐岁寒”进行对比,强调“众”“多”的重要性。接着由物及人,“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是说众人的团结,而众人团结一心便可“同舟共济”令“海让路”。所以材料的主题就是强调团结的力量,合作的力量,集体的力量。‎ 立意:‎ ‎(1)团结是坚不可摧的力量。‎ ‎(2)团结是战胜困难的最佳武器。‎ ‎(3)众人拾柴火焰高。‎ ‎(4)集体充满力量,点燃希望。‎ 素材:‎ ‎(1)伟大领袖毛泽东说,“团结力量大”。如果不是这样,红军怎能够爬山涉水,历尽千难万险最后取得长征的胜利呢?红军战士是靠上下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万里长征。‎ ‎(2)惊动世界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许多人被埋在废墟里,顿时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世界立即都投入到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大洪流之中,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相助的美德。人民军队和社会各界人士从四面八方聚集前来拯救同胞。灾难无情,人有情。世界各地都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甚至自备物资亲力亲为,有的舍身相救,无数的志愿者不休不眠,面对灾难,中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灾害。‎ ‎(3)你知道狮子的分工么?那些威风凛凛、雄踞草原的百兽之王,却不似深山中的那些老虎独来独往,而是以一种近乎本能的方式联合在一起捕猎,具有系统合理的分工协作,从而在草原上所向披靡。‎ ‎(4)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5)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力量从团结来。‎ ‎(6)人,力不如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况 ‎(7)单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如同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叔本华 ‎(8)谁若认为自己是圣人,是埋没了的天才,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集体什么时候都能提高你,并使你两脚站稳。——奥斯特洛夫斯基 结构层次:文章题目“团结就是力量”揭示主题;开篇写“五指成拳”‎ 例子,并用一组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指出“团结就是力量”开篇点题;接着用“蚂蚁抱团战火,让家族延续的例子”引出人类自古深知团结的重要性,由物及人;之后列举西哈努克国王团结柬埔寨人民赢得国家独立的例子和《三个和尚》的寓言,正反对比论证;接着用排比的形式引用名言,再次强调团结的重要性;最后呼吁中学生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人生的精彩,共同迸发团结的力量。‎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