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8.50 KB
  • 2021-06-05 发布

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普通高中2018年12月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天仙配、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一个个好听的故事,构成了很多人儿时的记忆。一些故事被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但大量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因为讲述人的断代而渐渐失传。那些散落在祖国大地上的民间文学“遗珠”,若不能及时得到抢救整理,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个个好听的故事,更是民族文化的根脉。‎ 现在的人们似乎已不屑于听故事了。借助大众传媒,各色各样的新闻将故事遣回故事的家乡。人们不再对传统民间故事津津乐道了。民间口头文学为集体演述,民间口头传统通过参加者共同发出的声音,成为一条口耳相传的流动的传播链。口头传统在“声音”中获得生命。随着私人生活空间的出现,书写语言和书写活动变成“私语”,开始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如今的我们都热衷于个人的独创,养成了具有独白性质的思维习惯。我们再也不会重复口头传统了,再也不擅于在公共场合集体叙述同一个故事。我们已经进入到个人化写作的时代,强调一种创造性的书写行为,演述原本就有的口头文学不再为我们所能。‎ 人们对民间文学的演述已不再是为了延续祖先的记忆或是传承口头传统,而是为了满足广大游客对异域说唱方式的体验欲望,游客总是在追寻天然的、本土的民间说唱和演述。民间文学演述的场景已不再是一个村落、一个寨中熟人的聚集,而是还有游客的参与。民间文学便成为向游客们兜售经过包装、并且易于吸引消费的展示资源。在这种市场经济和地方政府政绩观的直接支配之下,演述了什么便显得无足轻重。因为为了适应游客的口味,演述的内容被大肆加工甚至篡改,已远离了原本状态。民间文学本身拥有的固有品质只存在于当地人的记忆中。‎ 民间文学遗产的传承大多以“保护”为重,保护是活态的,即努力使民间文学遗产维持于生活状态,以口头演说及相关民俗活动为基本生存表征。但从传统民间文学的实际境遇看,一味强调“保护”似乎违拗了现实。民间文学传承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并非来自于“保护”,反而是“保存”。“保存”就是以实物、文字、图片、音像以及数字化的形式将民间文学遗产呈现出来,属于一种转化型的记录和记忆。尽管民间文学记录文本属于纯文学的范畴,但其毕竟来源于民间的社会生活,本身的特质远远超越了文学本身,为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民间文学的记录文本努力保存其应有的口传经验和集体经验,这是民间文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摘编自万建中《打捞失落的民间文学》《光明日报》‎2018年09月08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口头文学是集体演述,需要参加者共同发声而传播,在“声音”中获得生命力。‎ B. 如今人们热衷独创,不再去重复传统故事,丧失了在公共场合集体演述的能力。‎ C. 民间文学虽还被演述,但表演目的和内容都已发生变化,固有品质未能显现。‎ D. 受市场经济和地方政府政绩观影响,人们演述民间文学重在满足游客体验欲。‎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根脉的高度,论证了抢救整理民间文学的迫切性。‎ B. 文章开头以“牛郎织女”等优美的故事的失传切入话题,引发读者的高度关切。‎ C. 第二、三段分别从逐渐失传和演述变质两个角度,剖析民间口头文学的困境。‎ D. 文章先剖析民间文学的现实困境,最后指出传承的方法,并揭示了传承的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口头故事有文字记录下来而流传,而那些没记录下来的口头故事都失传了。‎ B. 个人化写作时代强调一种创造性的书写行为,人们已经创造不出口头文学了。‎ C. 对待民间文学遗产不应努力使其维持于生活状态来“保护”,而应当“保存”。‎ D. 以文字、音像等形式将民间文学遗产记录下来,是民间文学传承的主要成果。‎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程度范围有别等。‎ B项,“不再去重复传统故事,丧失了在公共场合集体演述的能力”,曲解文意。原文内容是“我们再也不会重复口头传统了,再也不擅于在公共场合集体叙述同一个故事”‎ ‎,可见选项把文本中的“再也不会”偷换成“不再去”,程度有别;把文中“再也不擅于”偷换成“丧失了”,选项说法绝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 B项,“文章开头以‘牛郎织女’等优美的故事的失传切入话题,引发读者的高度关切”,表述不符文意。原文内容是“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天仙配、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一个个好听的故事,构成了很多人儿时的记忆。一些故事被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但大量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因为讲述人的断代而渐渐失传”,可见文中并未说牛郎织女故事失传,而是通过优美故事引发我们对美好的珍惜。选项无中生有,曲解文意。‎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概括、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仔细认真阅读文本,迅速提取信息,与选项内容加以细致比对,筛选、聚焦错误点,并灵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题干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注意审清要求,别误选不正确的,导致白费功夫。‎ A项,“而那些没记录下来的口头故事都失传了”表述绝对。原文内容是“一些故事被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但大量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因为讲述人的断代而渐渐失传”,可见仅是“讲述人的断代而渐渐失传”,并非“都失传”,选项把正在进行时或未然、将然、表述成已然。‎ B项,“人们已经创造不出口头文学了”,表述错误。原文内容为“我们再也不会重复口头传统了,再也不擅于在公共场合集体叙述同一个故事”“演述原本就有的口头文学不再为我们所能”,可见选项表述太绝对,文中只是说 “不屑于”“不擅于”“不再为我们所能”。‎ C项,“对待民间文学遗产不应努力使其维持于生活状态来‘保护’,而应当‘保存’”,表述有违文本。原文内容是“民间文学遗产的传承大多以 ‘保护’为重”“但从传统民间文学的实际境遇看,一味强调‘保护’似乎违拗了现实”,可见文中只说不能一味强调保护、以其为主,而选项中否定排除了“保存”。‎ D项,“以文字、音像等形式将民间文学遗产记录下来,是民间文学传承的主要成果”表述正确。原文内容为“民间文学传承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并非来自于‘保护’,反而是‘保存’”“ ‘保存’就是以实物、文字、图片、音像以及数字化的形式将民间文学遗产呈现出来”。可见选项信息等同于文本,表述无误。‎ 故选D。‎ ‎【点睛】阅读题目设干扰项的方法有:‎ ‎1.故意将“未然”表述或推断为“已然”。‎ ‎2.故意将“主要”(主要矛盾、主要方面、主要原因)和“次要的”(次要矛盾、次要方面、次要原因)倒置。‎ ‎3.故意将“部分”(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整体”(对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4.故意将“前期”和“后期”顺序颠倒。‎ ‎5.故意将“选择”(具备其中一个原因或条件即可)表述为“兼备”(必须同时具备多个原因或条件)。‎ ‎6.故意将“肯定”和“否定”颠倒。‎ ‎7.故意将“原因”和“结果”颠倒,或强加因果。‎ ‎8.故意将“此”和“彼”颠倒。‎ ‎9.故意凭空捏造,将“无据”表述成“有据”。‎ ‎10.故意将客观的内容进行夸大。夸大其功能和效用。‎ 以上“十个注意”要在具体的阅读训练中多加留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信任 陈忠实 罗坤家的罗虎儿把贫协主任罗梦田老汉的儿子田顺打了。‎ 这一架打得糟糕!要多糟糕有多糟糕!‎ 罗坤背着手,烦躁的心情急忙稳定不下来。‎ 贫协主任罗梦田老汉在“四清”运动中,是工作组依靠的人物,在给罗坤补划地主成分问题上,盖有他的大印。在罗坤被专政的十多年里,他怨恨过梦田老汉。有时候又一想,“四清”运动工作组那个厉害的架势,倒有几个人顶住了?他又原谅梦田老汉了。今年春天,他的问题终于平反了,恢复了党籍,支部改选,党员们一口腔又把他拥到罗村大队最高的领导位置上,他流了眼泪……‎ 他想找梦田老汉谈谈,一直没谈成。倔得出奇的梦田老汉执意回避和他说话。‎ 罗坤径直朝梦田老汉的门楼走去。小院里停着一辆自行车,车架上挂着米袋面包和衣物之类,大约是准备送给伤者的。上房里屋里,传出一伙人嘈嘈的议论声。‎ 说话的声音都是熟悉的,是几个“四清”运动的积极分子和梦田的几个本家。罗坤停了步,走进去会使大家都感到难堪。他站在院中,大声喊:“梦田哥!”‎ 屋里谈话声停止了。‎ 梦田老汉走出来,站在台阶上,并不下来。‎ 罗坤走到跟前:“顺娃伤势咋样?”‎ ‎“死了拉倒!”梦田老汉气哼哼地顶撞。‎ ‎“我说,老哥!先给娃治病要紧!”罗坤说,“只要顺娃没麻达,事情跟上处理。”‎ ‎“算咧算咧!”梦田老汉摇着手,“棒槌打人手抚摸,装样子做啥!”‎ 说着,跨下台阶,推起车子,出了门楼。‎ 罗坤站在院子当中,麻木了,血液涌到脸上,烧臊难耐,他是六十开外的人了,应当是受人尊重的年龄啊!他走出这个门楼的时候,竟然不小心撞在门框上。‎ 走进自家门,屋里围了一脚地人,罗坤溜了一眼,看出站在这儿的,大都是“四清”运动和自己一块挨过整的干部或他们的家属。他们正在给胆小怕事的老伴儿宽解。‎ 罗坤黑煞着脸,表示出对所有前来撑腰打气的好心人的冷淡。他不理睬任何人,对他的老伴儿说:“取五十块钱!”老伴儿问:“做啥?”“到医院去!”‎ 罗坤给缩在案边的小女儿说:“去,把治安委员和团支书叫来!叫马上来!”‎ 治安委员和团支书后脚跟着前脚来了。罗坤说:“你俩把今日打架的事调查一下,给派出所报案。”‎ 治安委员说:“咱大队处理一下算咧!”‎ ‎“不,这事要派出所处理!”罗坤说,“这不是一般打架闹仗!”‎ 说罢,罗坤站起身,拎起老伴儿已经装上了馍的口袋,推起车子,头也不回,走出门去。朦朦月光里,他跨上车子,上了大路。‎ 整整五天里,老支书坐在大顺的病床边,喂汤喂药,端屎端尿,感动得小伙子直流眼泪。第七天,伤口拆了线,大顺的头上缠着一圈白纱布出院了。‎ 办公室里,坐着大队委员会的主要干部,还有派出所所长老姜和两个民警,空气紧张。‎ 姜所长告诉罗坤,经上级公安部门批准,要对罗虎执行法律:行政拘留半个月。他来给大队干部打招呼,大队长罗清发坚持不服判处。‎ ‎“执行吧,没啥可说的!”罗坤说,“法律不认人!”‎ 罗坤瞧一眼儿子,转过脸去,摸着烟袋的手,微微颤抖。‎ 就在民警把虎儿推出门的一刹那,一直坐在墙角,瞪着眼、噘着嘴的贫协主任梦田老汉,突然立起,扑到罗坤当面,一扑踏跪了下去,哭了起来:“兄弟,我对不住你……‎ 罗坤赶忙拉起梦田老汉,把他按坐在板凳上。梦田老汉又扑到姜所长面前,鼻涕眼泪一起流:“所长,放了虎娃,我……哎哎哎……”‎ 这当儿,在门口,大顺搂着虎儿的头流泪了,虎儿望着大顺头上的白纱布,眼皮耷拉下来,鼻翼在急促地扇动着。‎ 虎儿挣脱开大顺的胳膊,转进门里,站在爸爸面前,两颗晶莹的泪珠滚了出来:“爸,我这阵儿才明白,罗村的人拥护你的道理了!”说罢,他走出门去。‎ 罗村的干部们重新在办公室坐下,抽烟,没人说话,又不散去。‎ 罗坤坐在那里,瞧着已经息火而略显愧色的大队长,和干部们说:‎ ‎“同志们,我们罗村的内伤不轻!我想,做过错事的人会慢慢接受教训的,我们挨过整的人把心思放远点儿,不要把这种仇气,再传到咱们后代的心里去!”‎ 办公室门里门外,屏声静气,好多人,干部和社员,男人和女人,眼里蓬着泪花,那晶莹的热泪下,透着希望,透着信任……‎ ‎1979.5小寨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说着,跨下台阶,推起车子,出了门楼”,梦田老汉边说边往外走,把罗坤硬生生丢在院中,语言顶撞,行为极端,表现了他对罗坤的不满。‎ B. “罗坤黑煞着脸,表示出对所有前来撑腰打气的好心人的冷淡”“不理睬任何人”,主要是因为罗坤还没有从刚才被梦田老汉的羞辱中走出来。‎ C. 小说的结尾写“干部和社员,男人和女人,眼里蓬着泪花,那晶莹的热泪下,透着希望,透着信任……”照应了小说的题目——信任。‎ D. 小说从罗村人两个派别互相抵触不信任写起,到最后两派捐弃前嫌,弥合伤口走向信任,反映了当时人们终于从狭隘固执走向开放包容。‎ ‎5. 第四、五段是小说插叙部分,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些插叙有哪些作用。‎ ‎6. 小说塑造的罗坤这位村干部形象,具备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内容上,交代两人之间的矛盾;结构上照应上文“糟糕”“烦躁的心情 ‎”等内容,为下文矛盾的解决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脉络清晰,结构完整、严谨、紧凑;烘托了人物宽容、正直、友善的高大形象,并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需要沟通谅解信任这个主题。 ‎ ‎6. ①宽容大度、友善慈爱:原谅曾经伤害过自己的梦田,并悉心照顾被儿子打伤后住院的大顺。‎ ‎②有感恩之心、恪尽职守:被推举到最高的领导位置上,流了眼泪……为化解矛盾劝说村民不要记仇。‎ ‎③不逃避责任、勇于担当:主动去医院照顾被儿子打伤的梦田儿子,以感化对方化解矛盾。‎ ‎④公平正直、大义灭亲:对儿子打伤人之事不徇私舞弊,支持依法惩处。‎ ‎⑤目光长远、大爱无私:让挨过整的人别记仇,化解恩怨和睦相处。‎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能力。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综合考查。题干为“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可见考查角度有内容、艺术特色,另外还兼及结构。一定要仔细审核选项,耐心寻找问题。‎ B项,“‘罗坤黑煞着脸,表示出对所有前来撑腰打气的好心人的冷淡’‘不理睬任何人’,主要是因为罗坤还没有从刚才被梦田老汉的羞辱中走出来”表述绝对。根据文本开头内容来理解,主因应该是为不能尽快解决两家矛盾和隔阂而着急上火,顾不上搭理大家。‎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答题方法为:首先概括相关段落的大意,其次明确和上下文、题目、主旨的关系,然后说出情感作用,最后点明语言修辞效果。‎ 内容上,第四五两段插入回忆,交代两人旧有的矛盾,以及罗坤想和解,却梦田老汉却不给机会,执意回避。‎ 结构上,照应了二、三两段“这一架打得糟糕!要多糟糕有多糟糕!”“罗坤背着手,烦躁的心情急忙稳定不下来”,为何反复强调糟糕,以及出现“烦躁的心情”,通过四五段消除了开篇部分给读者造成的困惑;写出两人的矛盾渊源,也照应了题目“信任”,为下文罗坤主动上门遭遇不领情的尴尬以及去医院照顾梦田儿子的情节做铺垫,使得脉络清晰,推动了情节发展。与结尾最终的冰释前嫌、相互理解信任的内容遥相呼应。‎ 形象塑造或主旨情感上,写罗坤不计较个人恩怨,主动沟通想法、解决问题,突出了宽容大度的性格特征,以及善解人意、以大局为重的人格魅力。 ‎ 表达上言简意赅,详略得当,不拖泥带水。‎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赏析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技巧:1.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语、动作、神态、细节等。2.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同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4.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5.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往往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通过分析小说的主题,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小说塑造的罗坤这位村干部形象,具备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根据题干要求应该先概括优秀品质,按照分值至少需要三方面三点,并结合文本举例分析。形成“面(概括)”加“点(例子)”的答题模式。‎ ‎①善于反思自省,宽容大度:在罗坤被专政的十多年里,他怨恨过梦田老汉。有时候又一想,“四清”运动工作组那个厉害的架势,倒有几个人顶住了?他又原谅梦田老汉了。‎ ‎②有责任感担当意识和感恩之心:今年春天,他的问题终于平反了,恢复了党籍,支部改选,党员们一口腔又把他拥到罗村大队最高的领导位置上,他流了眼泪……主动去医院照顾被儿子打伤的梦田儿子,以感化对方化解矛盾。‎ ‎③有问题不逃避、主动想办法解决:他主动找梦田老汉谈话,并为儿子的事主动上门,表态要公事公办,并进一步表达关心爱护之情。‎ ‎④公平正直、不徇私舞弊偏袒儿子、大义灭亲:让治安委员等人调查打架之事,并主动说给派出所报案。当姜所长告诉罗坤,要对罗虎执行惩罚措施时,他忍痛说“执行吧,没啥可说的!” “法律不认人!”‎ ‎⑤目光长远、大爱无私、恪尽职守:“同志们,我们罗村的内伤不轻!我想,做过错事的人会慢慢接受教训的,我们挨过整的人把心思放远点儿,不要把这种仇气,再传到咱们后代的心里去!”‎ ‎【点睛】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插叙的作用:‎ ‎(1)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推动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为下文作铺垫。‎ ‎(2)解释说明相关内容,突出主题。‎ ‎(3)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主要有三类:物理类、数字类和生物类。物理方面的技术大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由于这些技术看得见摸得着,最容易被人们所了解:无人驾驶交通工具、3D打印、高级机器人、新材料。‎ 数字革命正在彻底改变个人与机构之间的互动与协作方式。比如,常被称作“已分配分类账”的区块链就是一种十分安全的交易协议。在区块链中,任何交易在获得记录与批准之前,都必须先由一组电脑进行集体核查。区块链采用的技术无须寻找保管人或中央分类账等中立部门作为中介,通过促成互不认识(没有信任基础)的人进行协作,从而建立信用。从本质而言,区块链是一种可共享、可编程、安全、可信的分类账,任何单一用户都无法控制它,但是所有人都能监督它。‎ 生物领域尤其是基因方面,近年来,从一开始的降低基因测序成本和难度到最近的基因激活与基因编辑,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科学家们再也不需要反复试错,他们可以直接测试特定的基因变异会引起哪些症状和疾病。下一步是合成生物学的发展。通过编写DNA(脱氧核糖核酸),合成生物学将赋予我们定制有机体的能力。暂不考虑这一做法可能引发的深刻伦理问题,这些技术进步不论是对于医药、农业还是生物燃料的生产,都将产生深远而直接的影响。‎ ‎(编选自《中国经济导报》2018.09)‎ 材料二:‎ 第四次工业革命重构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也改变人与世界的关系。大部分简单问题正逐步被人工智能解决,大部分非创意性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所代替。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越来越走向综合,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多学科、多领域大跨度、深层次的交叉渗透和跨界融合,复杂问题越来越凸显。在这种背景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变得非常重要。因为在工业时代,这种能力通过反复、标准的专业训练就可以实现。而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简单问题已经被智能技术过滤掉,复杂问题成为真正的考验,解决复杂问题成为创意创新创业活动的常态。进入21世纪,我们更要强调能力问题,因此要打造“能力为重”的教育。我们的学生既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也要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摘编自《杨宗凯: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了,人才面临哪些挑战?》2018.10)‎ 材料三:‎ 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除了进一步补短板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制度建设谋远略。首先是要建立新技术应用的社会预见机制。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很多技术,背后的选择涉及伦理问题、涉及价值观念的问题,有些技术甚至可能涉及巨大的社会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在科技政策研究领域需要有一种社会预见的机制,来探讨这些技术未来的发展有哪些可能的选择,这些选择背后的社会影响是什么。‎ 第二个关键叫作同步设计。我们应该吸取前几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其他国家的教训,把很多对于伦理道德的思考,对于社会风险的分析,以及对社会影响的分析,在技术系统设计过程中就提前考虑进去。‎ 还有一点,就是适应性治理。当我们的很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风险时怎么办?如网约车、共享单车等。如果简单行事,一下子从政策和制度上把企业卡住,风险是没有了,但技术创新也无从谈起。对于这些新兴产业,一方面需要鼓励创新,鼓励其健康发展;但另一方面对其产生的各种风险、对社会不利的影响也需要进行有效的规制。‎ ‎(编选自薛澜《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中国准备好了吗》2018.07)‎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区块链是一种可共享、可编程、安全、可信的分类账,区块链技术无须寻找中立部门作中介,使没有信任基础的人进行协作,建立信用。‎ B. 近年来,生物领域基因研究已取得巨大成就,科学家们已不再需要反复试验纠错,就可以直接测试特定的基因变异会引起的症状和疾病。‎ C. 第四次工业革命很多技术会涉及伦理、价值观念等问题,甚至面临巨大风险,因此应建立新技术应用的社会预见机制及早规避这些问题。‎ D. 当科技创新发展遇到风险时,不能简单行事,一下子从政策和制度上把企业卡死,对于新兴产业,既要鼓励创新,又要进行有效的规制。‎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大部分简单问题和非创意性工作将由人工智能解决或代替,解决复杂问题将成为创意创新创业活动的常态。‎ B.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更多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大跨度、深层次的交叉渗透和跨界融合,因此,21世纪教育要以培养能力为重。‎ C. 合成生物学能够定制有机体,这对于医药、农业及生物燃料的生产,都将产生深远而直接的影响,因此不必考虑它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 D. 前几次工业革命,其他国家在技术系统设计过程中缺少对伦理道德、社会风险、社会影响的考虑,中国这次要吸取教训,要同步设计。‎ ‎9. 以上三则材料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A ‎ ‎9. 材料一侧重写“是什么”。分别介绍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的三大类别(物理、数字、生物)以及成果。‎ 材料二侧重写“为什么”。写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带来的变化:重构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也改变人与世界的关系,简单的非创意的被人工智能解决替代,人需要提升自我,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材料三则重写“怎么办”。从三方面介绍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时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准备好策略以便解决问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C 项,“第四次工业革命很多技术会涉及伦理、价值观念等问题,甚至面临巨大风险,因此应建立新技术应用的社会预见机制及早规避这些问题”,杂糅信息张冠李戴。原文内容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除了进一步补短板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制度建设谋远略。首先是要建立新技术应用的社会预见机制。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很多技术,背后的选择涉及伦理问题、涉及价值观念的问题,有些技术甚至可能涉及巨大的社会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在科技政策研究领域需要有一种社会预见的机制,来探讨这些技术未来的发展有哪些可能的选择,这些选择背后的社会影响是什么”,选项中“社会预见的机制”“探讨”的是“这些技术未来的发展有哪些可能的选择,这些选择背后的社会影响是什么”,而选项中说建立社会预见机制及早规避“这些问题”,根据前语境这些问题代指“伦理、价值观念等问题,甚至面临巨大风险”,可见选项偷换概念,就是说社会预见机制解决的问题或作用出现文本和选项表述不一致的情形。‎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信息提取、筛选的能力。做这种题,关键是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根据选项的表述,回归文本并仔细阅读,接着对选项进行深度比对。‎ A项,“大部分简单问题和非创意性工作将由人工智能解决或代替”,表述不当。原文内容是“第四次工业革命重构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也改变人与世界的关系。大部分简单问题正逐步被人工智能解决,大部分非创意性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所代替”,可见选项杂糅了信息,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分别而言“大部分简单问题正逐步被人工智能解决”“ 非创意性工作将由人工智能解决或代替”。‎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结构布局的对照能力。做这类题需要提取、筛选、整合信息。首先通读全文,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题干为“以上三则材料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关注每一则材料段落的构成特点,比如首尾处的中心句,另外就是参考选文题目。‎ 材料一侧重介绍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的三大类别“物理类”“数字类”“生物类”;以及各自领域取得的成果对人类的贡献、作用、影响、价值。‎ 材料二侧重写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变化,比如重构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也改变人与世界的关系。简单的非创意的被人工智能解决替代,人需要提升自我,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材料三则从三方面介绍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时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准备好策略以便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制度建设谋远略。首先是要建立新技术应用的社会预见机制。第二个关键叫作同步设计。还有一点,就是适应性治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濬,字士治,弘农湖人也。武帝谋伐吴。太康元年正月,濬发自成都,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吴丹杨,克之,擒其丹杨监盛纪。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先是,羊祜获吴间谍,具知情状。濬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余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又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二月庚申,克吴西陵,获其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壬戍,克荆门、夷道二城,获监军陆晏。乙丑,克乐乡,获水军督陆景。平西将军施洪等来降。乙亥,诏进濬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濬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夏口、武昌,无相支抗。于是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军万人御濬,象军望旗而降。皓闻濬军旌旗器甲,属天满江,威势甚盛,莫不破胆。用光禄薛莹、中书令胡冲计,送降文于濬曰:“吴郡孙皓叩头死罪。今者,猥烦六军,衡盖露次,远临江渚。举国震惶,假息漏刻,敢缘天朝,含弘光大。谨遣私署太常张夔等奉所佩玺绶,委质请命。”壬寅,濬入于石头。皓乃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率其伪太子瑾、瑾弟鲁王虔等二十一人,造于垒门。濬躬解其缚,受璧焚榇,送于京师。收其图籍,封其府库,军无私焉。帝遣使者犒濬军。‎ ‎(选自《晋书·王濬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 B. 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 C. 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 D. 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假节,即持节。“节”符节,是朝中大臣的一种凭证,这里指出使外国所持的凭证。‎ B. 玺绶,古代印玺上所系的彩色丝带,借指印玺。皇帝的印玺,是封建皇权的象征。‎ C. 石头,石头城,今南京市,古代曾是吴、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都城。‎ D. 舆榇,请降者将棺材用车载着,表示有罪当死;受降者将棺材烧毁,以示赦免其罪。‎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濬东征伐吴,初战获胜。太康元年正月,王濬率大军自成都沿江而下,率领唐彬攻打吴国丹阳,攻下丹阳,擒获丹阳监盛纪。‎ B. 王濬通晓战法,巧破吴军。王濬制造大筏和火炬顺利突破吴军在长江,上铁锁、铁锥构筑的防线,晋军得以长驱直人,直捣东吴。‎ C. 王濬大败吴军,入城受降。三月,王濬进入石头城受降,亲自给孙皓解开绑绳,接受玉玺,焚烧棺材,并派人将孙皓押送都城。‎ D. 王濬军功卓著,屡获封赏。王濬攻克东吴的丹杨、西陵、荆门等地,最终攻人石头城灭吴,于是被封为平东将军,受到皇帝犒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 ‎(2)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 ‎【答案】10. C 11. A 12. D ‎ ‎13. (1)筏上绑着草人,草人身着铠甲,手执棍棒。(船队行进时,)先令善游泳者推着筏走在前面,筏遇到水下铁锥,铁锥就扎在筏上被拔掉了。(2)用麻油灌制后放在船头,遇拦江铁链即用火炬焚烧,片刻间铁链熔化而折断。‎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对称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主语或宾语)来断。‎ 参考句意:吴人在长江中有沙石的危险或要害处布置了防线,并且用铁锁链横在江中拦截过往,又制作了长一丈多的铁锥,暗置在江中,来抵御抗拒来犯船只。‎ ‎“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意思是吴人在江中危险有沙石的要害(关键)处(设置障碍或预防),这一部分省略了谓语 “设防”,独立部分,“处”后停顿;“并”,并且,表递进关系的连词,起领起下句的作用,“并”前停顿。据亿以上分析排除AD。‎ ‎“又作铁锥长丈余”,“长丈余”作铁锥的定语,后置,独立句子,“余”后停顿;“暗置江中”状语后置句,承前省略主语“铁锥”,独立句子,“暗”前停顿。据以上分析,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 这里指出使外国所持的凭证”,表述不当。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可见并非出使“外国”所持凭证。‎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读懂文言文是关键。其次,提取选项信息和文本对照时要全面、仔细、认真,对于常见问题应该心中有数,比如一字之差,时空错位,杂糅信息,喜忧悖谬,程度或范围扩大或缩小等。另外还要注意灵活变通,有些需要知识迁移,联系现实生活加以思考。最后还要参考相关注释和作者情况。‎ D项,“最终攻入石头城灭吴,于是被封为平东将军”表述错误。“平西将军施洪等来降。乙亥,诏进濬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壬寅,濬入于石头”,可见平西将军这个职务是在进入石头城前封赏的。‎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1)缚,捆绑;被甲,穿着铠甲;持杖,拿着棍棒;善水者,擅长游泳的;以,带着、推着;辄,就;著,穿扎;去,除掉。‎ ‎(2)灌以麻油,状语后置句;然,通假字,通“燃”,点燃;须臾,片刻;融液,熔化 ‎【点睛】‎ 文言文阅读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考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考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王濬,字士治,是弘农湖人,。晋武帝谋划灭吴。太康元年正月,王濬从成都出发,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破吴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攻克了它,捕获吴丹阳监盛纪。吴人在长江中有沙石的危险或要害处布置了防线,并且用铁锁链横在江中拦截过往,又制作了长一丈多的铁锥,暗置在江中,来抵抗入侵船只。‎ 此前,羊祜擒获吴国间谍,详细了解了吴国的这些江防措施。王濬就制造了几十张大筏,并联成百步见方,筏上绑着草人,草人身着铠甲,手执棍棒。(船队行进时,)先令善游泳者推着筏走在前面,筏遇到水下铁锥,铁锥就扎在筏上被拔掉了。又制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用麻油灌制后放在船头,遇拦江铁链即用火炬烧之,片刻间铁链融化而断。晋水军舰船遂通行无阻。二月初三,攻克吴国西陵(今湖北宜昌市西北),俘获吴国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初五,又克荆门(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夷道(今湖北宜都)二城,俘吴监军陆晏。乙丑,攻占乐乡,俘获吴水军都督陆景。平西将军施洪等人主动过来投降。乙亥,下诏提拔王濬任职平东将军、接受符节、督管益梁各路军事。王濬自从蜀地出发后,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就轻易取得了各种胜利,进攻没有遇到坚不可摧之城,夏口、武昌,这些地方没有抵抗坚守的。王濬依照晋武帝之命,继续扬桨击水顺江而下,径直奔向三山。吴主孙皓派遣游击将军张象率拥有万人的水军阻击,但军心已散,部下望旗而降。孙皓君臣闻王濬军队军旗兵器铠甲,连天满江,到处都是,威猛之势盛大无比,没有不吓破胆的。孙皓采纳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的建议,向王濬送文请降:“吴郡孙皓叩头请求死罪。现在,烦劳天子所统领的军队,乘着车止宿野外,长途跋涉到达长江边。我吴国人全国上下莫不惶恐,苟延残喘暂且活着,冒昧地斗胆向天朝帝国祈求,包容一切,并发扬光大,给我们生路。谨派私授官职太常张夔等献上所佩印玺,作为呈献的礼物,聊表忠诚,希望保全性命,并愿意听命。” 三月,王濬进入建业,孙皓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 两手反绑),衔璧牵羊,大夫穿着丧服,士将棺材用车载着,率领太子孙瑾、瑾弟鲁王虔等二十一人到王濬营门。王濬亲自解开捆缚的绳索,接受宝璧,焚烧棺材,派人将孙皓送到晋都。同时,查收吴国图籍,封存吴国府库,军中没有私自占有的。晋武帝派使者犒赏王濬的部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风物描写色彩暗淡凝重,衬托词人因恶劣天气而落落寡欢的心情。‎ B. 虽有大雁翱翔,但是雁不肯啼,默然无声,衬托天空乌云密布,一片惨淡沉寂。‎ C. 以“恶”字形容拍打船头的风浪,写出风高浪急的情势,突出逆水行舟的凶险。‎ D. 下片的“春浦”一句,紧承上片的风浪之恶,写绿水迎挡、阻拦,叹归途不顺。‎ ‎15. 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1)情感:‎ 通过写“小梅应长亚门枝”,词人眼中俨然一片春色,生机盎然间,心中自是一片温暖 ,小梅喻指家中成长中的儿女;“一年灯火要人归”,词人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家乡的“灯火”,推己及人,生动形象,表达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似箭,字里行间难言欣喜感。‎ ‎(2)表达技巧:‎ 情景交融、以乐景衬托乐情,联想想象:“小梅应长亚门枝”,运用了联想和想象,写小小的梅树,新枝该长得压着门楣了吧?借景抒情、象征比喻,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拟人修辞、推己及人:“一年灯火要人归”,大意是:一年一度的灯节已经开始了,仿佛在催促我快点回来啊! 词人把情感寄予“灯火”,生动形象亲切感人。‎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这首词的赏析能力。涉及内容有:考查学生把握重要诗句在诗中的作用的基本能力,要从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作用;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诗歌表现手法进行具体细致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核心内涵。‎ D项,“‎ 写绿水迎挡、阻拦,叹归途不顺”,理解错误。下片首句“春浦渐生迎棹绿”写的是乐景,大意是:迎着归棹,春天的河岸上已逐渐生出一层嫩绿。可见,过片仍写水面,意境却已焕然一新。浦者水滨,河水涨绿,渐生春意,轻拍桨橹.虽云渐生,可是春之一字冠于句首,便觉已是春波骀荡,春意盎然。可见,并非“叹归途不顺”。‎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感解读以及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属于两问综合角度。答题时,首先要理解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着下阙具体的词句来分析。题干为“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用了哪些?请简要分析”,答题区域为最后两句“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设置了两个问题,其一问感情,其二文手法技巧,简要分析的意思是,概括方面并结合诗句举例分析。‎ 第一问:情感为归心之急切。“小梅应长亚门枝”,此句一出更翻出新意和想象。离家已久之词人,揣想此时之家中,门前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此一意境,何其馨逸,又何其温柔。小梅之句,颇似有一番喻意,暗示儿女之生长,经年飘泊在外之人,每一还家,乍见儿女又长高如许,其心情之喜慰,可想而知。小梅应长亚门枝,正是这种人生体验之一呈现。‎ ‎“一年灯火要人归”,结笔化浓情为淡语。除夕守岁之灯火,一年一度而已矣。灯火催人快回家,欢欢喜喜过个年。一笔写出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此是词情发展之必然结穴,于淡语中见深情。‎ 第二问:此词的显著艺术特色,是以哀景写欢乐,以淡笔写浓情。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下片的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等热闹景象突出了作者归心似箭的心情。可见最后两句是拟人修辞,想象家乡生机盎然无比美好的春景,以乐景写乐情,正衬。‎ ‎【点睛】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等,这样的磨练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庄周的《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展现了大鹏从海面起飞时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展现了大鹏腾空而起时的情景。‎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蜀道夜间所闻,“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夜间所感。‎ ‎【答案】 (1). 所以动心忍性 (2). 曾益其所不能 (3). 怒而飞 (4). 其翼若垂天之云 (5). 又闻子规啼夜月 (6). 愁空山。‎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曾益”“翼”“啼”“夜月”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常吃碱性食物,就会健康长寿,远离疾病。类似这样的宣传,可能很多人都听过,并且还___________________,甚至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据媒体报道,这个所谓“人体酸碱理论”的创始人罗伯特·欧阳,( )。巨额赔付后面意味着惊天骗局,原来,这个神奇的酸碱体质理论不过是一个漂亮的肥皂泡。养生领域向来是各种诱惑陷阱、伪理论的重灾区。即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一些根本经不住认真推敲的健康忽悠仍会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迷信甚至因此受害。活得长久,获得健康,不遭受重大疾病的侵扰,几乎可以说是一个人最本能的诉求。但是,人体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体,很难完全搞明白它里面的各种道理。因此,一些严谨的养生知识,常常很难使人明白,实施起来也不大容易;一些养生的做法因为需要人与惰性相抗衡而难以坚持。这导致一些听起来简便易行或者一劳永逸的养生忽悠,特别容易占领市场。再者,一些养生忽悠,对人究竟有什么危害,很多时候不易界定。罗伯特·欧阳宣扬人们要多吃碱性食物,虽然效用___________________,但对普通人来说危害似乎也不明显。这也是诸多养生忽悠可以长时间存在的一个原因。‎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不容置疑 奉若神明 风行一时 哗众取宠 B. 信以为真 奉为圭臬 风行一时 夸大其词 C. 信以为真 奉若神明 风靡一时 夸大其词 D. 不容置疑 奉为圭臬 风靡一时 哗众取宠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近日被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判决赔付给一癌症患者1.05亿美元,就是因为自己的这一理论。‎ B. 美国圣地亚哥法庭近日因为他自己的这一理论判决他赔付给一癌症患者1.05亿美元。‎ C. 近日因为自己的这一理论,他的1.05亿美元被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判决赔付给一癌症患者。‎ D. 近日因为自己的这一理论被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判决赔付给一癌症患者1.05亿美元。‎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些严谨的养生知识,常常很难使人明白,运用起来也不大容易;一些养生的做法因为需要人与惰性相抗衡而难以坚持。‎ B. 一些严谨的养生知识,常常很难使人明白,实施起来也不大容易;一些养生的做法因为难以与人的惰性相抗衡而不能坚持。‎ C. 一些,严谨的养生知识,常常使人很难明白,实施起来也不大容易;一些养生的做法因为需要人与惰性相抗衡而难以持久。‎ D. 一些严谨的养生知识,常常很难使人明白,运用起来也不大容易;一些养生的做法因为难以与人的惰性相抗衡而不能坚持。‎ ‎【答案】17. C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解答技巧:(1)看词义,抓住近义成语中不同的语素或整个成语的含义,分析各自的侧重点、范围的大小、词义的轻重。(2)看对象,近义成语适用对象不同,有的适用于人,有的适用于物。(3)看褒贬近义成语感情色彩有不同,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4)看语体,有的成语用于书面,有的用于口语。(5)看功能,近义成语语法功能不同,不可乱用。‎ 不容置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 信以为真:相信他是真的,指把假的当作真的。‎ 奉若神明:崇拜得像迷信者敬神那样,形容对某些人或事物的盲目尊重。‎ 奉为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则,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 风靡一时:形容事物在一个时期里极其盛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强调影响大。‎ 风行一时:像刮风一样流行,形容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盛行。强调时间短。‎ 哗众取宠:以浮夸的言论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夸大其词:把事情说得超过原有的程度。‎ 第一空,根据后语境“巨额赔付后面意味着惊天骗局,原来这个神奇的酸碱体质理论不过是一个漂亮的肥皂泡”判断,这里人们把“假”的当成真的相信了,应该选择“信以为真”。‎ 第二空,“有的人甚至”,“甚至”表递进关系,应该选择表达盲目崇信意思的“奉若神明”。然而,一个惊天的消息传来。‎ 第三空,“即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一些根本经不住认真推敲的健康忽悠仍会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迷信甚至因此受害”,强调影响大,应该选择“风靡一时”。‎ 第四空,“罗伯特·欧阳宣扬人们要多吃碱性食物,虽然效用___________________,但对普通人来说危害似乎也不明显”,强调效用超过实际,填“夸大其词”。‎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补写能力,也叫语段填句或衔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 ‎ ‎ 根据后语境“巨额赔付后面意味着惊天骗局”来判断,衔接最好的是结尾落到赔偿款数字上的B和D项,以形成顶针式衔接的紧密关系。据此排除AC。‎ 前语境已经有了主语“创始人罗伯特”,若选择B项,就多了主语“美国圣地亚哥法庭”,有中途易辙的语病问题,据此排除B。‎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首先要了解病句的六大类型错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 “很难”应该放在“使”前,形容做这件事艰难;最后一句中后语境中“坚持”照应“做法”‎ ‎,形成搭配关系,与“持久”不搭配。‎ 据以上分析可以排除C。根据前语境中心话题为“养生”,后边搭配的词语应该是“实施”,排除AD。‎ 故选B。‎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下面是某报社约稿函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稿件篇幅别多于4000字左右,并配图片2—3张。千万要在‎2018年12月1日至10日前,将稿件交至报社办公室,请于稿件首页右上角写上“砥砺奋进”字样。编辑部人手有限,所有拙作概不退还。‎ ‎【答案】(1)“别多”,改为“限定”;(2)“千万”,改为“务必”;(3)“要在‎2018年12月1日至10日前”,改为征稿日期截止于10日; (4)“拙作”,改为“来稿”;“(5)概不退还”后添加“敬请谅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语段的修改能力。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这类题词语本身往往是没有错的,错在与语境不合、修饰对象不当、褒贬不当、范围不当、谦敬不当等等。所以学生首先要知道词语的意思,然后关注它所修饰的对象,所在的语境。题干为“下面是某报社约稿函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 “别多”,“千万”口语色彩太浓不严肃,改为“限定”务必”更正式一些; “要在‎2018年12月1日至10日前”,表达有歧义、表意不明,改为征稿日期截止于10日; “拙作”,谦敬语用错对象,“拙作”一般用来谦指自己的作品,这里是征集对方稿件,不合适,应该改为敬辞“来稿”;“概不退还”表意太强硬,后面添加“敬请谅解”来缓和语气,表示敬意。‎ ‎【点睛】‎ 在解答高考语言得体题时,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既要认真审题,又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样我们在遇到这类题型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迎刃而解。‎ 一、认真审题,提取信息,做到有备无患 认真审题,要求我们认真阅读试题题干,圈出关键字词。2018年高考全国Ⅲ卷第20题的题干是这样的:“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从题干中我们可以提取三个关键词:“信”“五处不得体”“找出并作修改”。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信息:①语段属于书面语的范畴;②有五处地方不得体,错误之处可能考查了书面语和口语的误用、谦辞与敬辞的误用等;③修改时不仅要找出错误之处,还要进行改正,缺一不可。仔细阅读语段,调动知识库。我们答题时可以边阅读边调动自己的知识库,将书面语与口语的区别,谦辞与敬辞的相关知识都调动起来,这样方便我们快速找出语段中不得体的地方。‎ 二、摸清概念,理顺关系,做到知己知彼 了解书面语与口语、谦辞与敬辞的差异,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外延,从而进一步理顺逻辑关系,对于语言的运用与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弄清楚应该使用书面语还是口语,应该使用谦辞还是敬辞。若是考查区分书面语与口语,那就要求我们注意书面语表达时语言应该是庄重严谨、规范准确的,口语表达时语言应该是自然亲切、生动活泼的;若是考查在语境中使用谦辞与敬辞,那就要求我们要弄清楚交流双方的身份、地位、年龄等,根据这些差异来确定谦辞与敬辞的使用。2018年高考全国Ⅲ卷第20题中信件的展示,表明了是书面语语体,而语段中“教书”和“快来了”两个词语都是口语,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惠赠”是敬辞,使用对象不能是自己,属于谦敬失当。‎ 三、关注语境,看清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明确语境,才好辨明用语的褒贬轻重、范围大小、适配对象,才能达到正确用词的目的。语言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包括语段的上下文,如表达方式、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是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如说话的目的、场合,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爱好、思想性格、文化水平、心理需求等。要充分考虑到这些,话语才不至于欠妥。‎ 四、关注生活,扩大积累,做到准备充分 不同的语体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把握常考书面语体的用语特点。常考的书面语体有广告、启事、书信、通知等。广告语言讲究简洁、新奇,同时还要注意使用谦辞;启事的语言讲究准确、正式;书信的语言要注意根据对象的不同进行调整,尤其是谦辞和敬辞的使用;通知的语言要注意准确、简洁,尤其是在时间、地点、人物上一定要注意其准确性。此外,我们还需充实知识,积累谦辞与敬辞,通过口诀的形式强化记忆。例如,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称别人家中的人,则冠以“令”表示敬重,那我们就可以简化记为:家大舍小令外人。‎ ‎21.请说明下面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寓意。不超过70个字。‎ ‎【答案】内容:漫画画了两个人:伤者左臂中箭,箭杆露在外边;医生手拿剪刀,正要把箭杆剪断。寓意:解决问题只顾表面,不清除根源。‎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漫画,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漫画的劝诫意义,劝诫意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获取。此题内容:漫画画了两个人:伤者左臂中箭,箭杆露在外边;医生手拿剪刀,正要把箭杆剪断。寓意:解决问题只顾表面,不清除根源。‎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 阅读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潮自东方起,客从海上来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以大海为喻,纵论中国经济。精妙的比喻,深刻的哲理,提气的宣示,赢得会场内外高分贝掌声。‎ 大海之大,首在于其宽阔。很多人第一次见到大海,都会惊叹于它无边无际的壮阔、海波不兴的深邃、气吞山河的磅礴。相比于陆地,大海占据了地球表面面积的71%,是陆地面积的两倍还要多。法国文豪雨果就曾说,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可以说,“大”是海洋的首要特质。而一说到中国经济,“大”同样是多数人的第一反应。‎ 无论从经济总量上看,还是从人口规模而言,抑或是按国土面积来统计,中国经济都堪称是“大海”,而绝非“小池塘”。‎ 没有风暴的海洋,并不是海,只是池塘。恰恰相反,有风平浪静,也有狂风骤雨,那才是大海的常态。中国经济,也是如此。发展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顺境,也会有逆境,有历史机遇,也会有风险挑战。中国经济体量已经如此巨大,作为超大规模国家的种种优势也已经进入了惯性释放阶段,向前发展的趋势,不是一些风雨挑战就能扭转的。而且,正是经历过风风雨雨,克服过矛盾问题,一个国家的经济才会更加强健,发展的根基才会更加稳固。正所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从当下而言,毋庸讳言,我们遇到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领域不确定性有所上升,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一些领域风险挑战增大。但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我们也正在采取措施积极加以解决,成效已经或正在显现出来。‎ 大海之大,更在于其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拥有“不拒众流”的胸怀,拥有“兼收并蓄”的品格,才成就了大海的广阔和深邃。水唯善下终成海。大海为万水之归,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像大海一样开放包容,这既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古老的东方智慧。只有开放包容,才能带来发展进步;只有互联互通,才能带来合作共赢。‎ 潮自东方起,客从海上来。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如大海一样的中国经济,将在开放中愈发壮阔,也将为世界带去更多机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 ‎,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这类新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构思时可就人生的某一个侧面写出自己的哲理思考,行文时可巧借意象作为载体以形象说理,以此作为立论的切入点。‎ 本题涉及的名句为“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说过的一段话,这里大海具体喻指中国经济,考生写作时可以扩展范围,写生活、人生、学习等均可。“狂风骤雨”喻指困难坎坷挫折磨砺失败等困境。“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意思是顺境逆境是生活的常态;“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意思是人生需要经历一些坎坷挫折,这就是逆境出人才的道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预示着伟大的精神可以战胜一切;“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其实我们要坚强勇敢、乐观开朗、阳光自信。‎ 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参考立意如下:‎ ‎1.管它狂风暴雨,我自岿然不动 ‎2.逆境带来成功 ‎3.我要逆风飞翔 ‎4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5.海阔天空 可用素材:‎ ‎1. 人的一生是不会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困难。身处逆境可激发人的进取精神。郭沫若同志曾说过,艰难环境一般是会使人沉沦下去的。但是在具有坚强毅力积极进取的人面前,却可以发挥相反的作用。环境越是困难,越能抖擞精神,发奋努力,这就是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2. 身处逆境还能磨砺人的意志。逆境能造就人才,就像高温下才能产生坚硬的金刚石一样。它使懦弱变为勇敢,使摇摆变为坚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在中外历史上,一帆风顺而有大成就的人实属少见。真正出类拔萃的,大都是那些历尽艰辛,在逆境中磨炼出坚强意志的人们。孟子有言,“天将降大用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是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 ‎ 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我方的观点是逆境不利于成才。第一,从概念方面说:人活着。总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当这样的环境为我们成才的方方面面都设置了很好的条件,有利于我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时,这种环境就是顺境。当我们生活在不论维持生存还是成就事业总感到困难重重,压抑苦闷时,这种环境就是逆境。“逆”的意思是方向相反,跟顺境相对。“逆境”的意思是不顺利的境遇。不顺利的条件会有利吗?如果逆境有利成才顺境不利的话,我们为什么常祝愿“一帆风顺”,干麻不祝愿“一帆风不顺”呀。‎ ‎4. 培根说:“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黎明前特别黑,成功前格外难。人才成长过程中,只要在危机时刻再坚持一下,挺过最难熬的一段,那么紧接着可能就是机遇的光顾,奇迹的出现。‎ ‎5. 顺境与逆境相比在同等条件下逆境有利成才。人有惰性,无逆境时这种惰性便会多少增长,所以,人总是在条件越艰苦的时候潜能发挥得越充分,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这正是逆境有利于成才的道理。 孟轲认为天要为人才设置逆境,来增益他们的所不能。英国的莎士比亚说什么都比不上厄运更能磨炼人的德性。梁启超也说,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好学校。法国卢梭说过“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逆境总是有的呀。因此人类必须具备一种应付逆境的态度,我们青年人就应该敢于面对大风大浪,要直面逆境,勇于成才,通过逆境获得一种良好的品质,做逆境中的中流砥柱。 ‎ 毛主席说“哪里艰苦那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当国家需要人民需要时我们奔向逆境,通过逆境来增强我们的综合素质。我们的父辈包括南郊中学的许多老师在20世纪60年代,在党的号召下,奔向艰苦的环境真正做到这一点,难道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不应该成为我们继承的财富吗?逆境中求生存,逆境中求发展是新一代人必需具备的精神,这是执着的首创精神,是充满挑战的21世纪需要这样的人才,需要这样的进取精神。我们高考学子应该锻炼这种意志。培养这种精神,相信我们在座的同学都会直面现在的以及将来的种种逆境,成才报国。‎ ‎6. ‎ 人在身陷逆境时,资源匮乏,精神压抑,成功欲望迫切,成才动机强烈,因此常常能够取得在顺境中难以取得的巨大成长。逆境使人别无选择,逆境给人很大压力,而压力能激发出强劲动力。逆境磨砺人才的优良个性。树木受过伤的部位,往往变得最硬。人才成长也一样,少时苦难磨砺性情,可抑浊扬清成大业。逆境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使人学会驾驭自己的个性,适度地张扬自己的个性,成为一个自身发展和谐的、与社会相融的有用之才。逆境中积淀着大量经验。当人身处逆境时要比在顺境中操劳得多。逆境促使人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寻求摆脱逆境走上成才的路径。于是逆境之中的思考与总结、探索与创造的过程,就是人们增长才智积累经验的过程。‎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对称结构题目,既照应材料,又明确了主旨,语言上也整齐有力。开头段从中国经济入手,照应材料中关键词“大海”“小池塘”。正文主体部分以并列式结构分别论述中国经济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向快向上向好向强发展。正反对比突出观点,引用修辞具有可信度并增添文采。结尾段照应题目和正文,明确立场态度,并发出号召。‎ ‎【点睛】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 ‎1.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 ‎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 ‎ ‎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