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01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01 课 考纲解读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是《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
修订版)新增加的考点,这个新考点在 2017 年全国新课标三套语文试卷以及其他省市的高考
语文试卷中均有明显体现。其实,在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多年考查中,分析论点、论据和
论证方法作为论述文的三要素,一直涉及其中,只是没有单独作为考点列出来而已。在 2017
年新修订的高考大纲中,明确列出了这个考点,表明对这方面的考查将会更加重视,今后在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试题设置上也会进一步强化。
《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修订版)明确界定了论述类文本阅
读考查的选材范围和考查目标:“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
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
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从中可以看出,新增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的考点,将是今后几年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主要考查目标之一。
一、论点。论点(需要证明什么)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陈述句,是一篇文章的
灵魂、统率。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正确、鲜明、
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
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
甚至是荒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②鲜
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千万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③新颖性:论点
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
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特、新颖。
论点的位置有五个:文题、开头、文章段落开头,文章中间、结尾。但较多情况是在文
章的开头或结尾,段落论点也是如此。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
尾处的是呼应论点。有的论述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
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概括出的
句子不应含有修辞等手法。值得注意的是,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二、论据。论据(用什么来证明)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
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
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
靠的史实等)。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2)理论论据:作为论据的理论总是读者比较
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理论论据又包括
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
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
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联系应该紧密一致。
三、论证。论证(怎样来证明)是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
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一,论述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1)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
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表明自己的态度时,要注意以下三点:①这些看法
和主张必须是经过认真的思考或者一定的实践,确实是自己所独有的正确的认识和见解,或
者是切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张。要使读者感到有新意,增长知识,提高对事物的认识。②
必须围绕所论述的问题和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开篇提出怎样的问题,结篇要归结到这一问
题。在论证过程中,不能离题万里,任意发挥,或者任意变换论题。如果有几个分论点,每
个分论点都要与中心论点有关联,要从属于中心论点。所有论证都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这
样读者才能清楚地了解分论点和中心论点。议论文的逻辑性很强,论证必须紧扣中心,首尾
一致。③“立”往往建立在“破”的基础之上。在立论的过程中,需要提到一些错误的见解
和主张,加以否定和辩驳,以增强说服力,使读者不会误解自己的观点。(2)驳论是以有力
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由于
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
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
力量和说服力:①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
常用的方法。②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
的论据必定得出错误的论点。③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
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立论和驳论都是
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
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第二,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
决问题(结论)。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
结构。
第三,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1)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
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引用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和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
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
说服力)(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
全面地突出论证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
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
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
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5)引用论证(引证法):引用论证
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
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
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下读。(6)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7)
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
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8)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
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9)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
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现行的几套高考语文试卷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上有不同的设题形式,主要为主观解答题或客观选择题。
一、主观解答题
(一)(2017 年高考江苏卷第 19 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719 题。
从脸谱说起
叶秀山
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
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
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
象。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
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
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
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
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
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
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
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
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
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 分钟”
“35 分零 5 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
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
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
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
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
算是完成任务,刻苦地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
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
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
也不能怪脸谱。再往深里说。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
才的流产。“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
刻的。
(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
19.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舞台艺术既要尊重历史传统,遵循规则,继承家法,依据曲谱、身段、脸谱来表演;
还要积累经验,把握火候,挥洒灵气,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二)(2016 年高考上海卷第 6 题)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
考据、批评与欣赏
朱光潜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
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
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
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
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
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
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
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
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
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
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
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
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
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
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
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⑥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
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
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⑦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
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没,违背它们的就是丑。
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
的麦可白?”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⑧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贪美味,
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郎士说:“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一样,只是一种给深
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
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
时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⑨“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
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
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
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城建,把我放在作
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
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⑩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
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我小时候欢喜读《花月痕》①一类的东西,现在
想来不禁赧颜,究竟是从前对还是现在对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
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⑪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
批评的功夫,有个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
很大的错误。
(有删改)
【注】①《花月痕》:清代长篇小说,情调缠绵哀怨。
6.分析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答案示例:相同之处:文艺作品的欣赏者应通过直觉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形象产生
交流,由此得到真正的美感经验。不同之处: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是纯粹个人的,全凭直觉。
而作者认为文学批评不是纯粹个人的,还应结合考据;也不能全凭直觉,还应说出美丑好恶
的道理。
二、客观选择题
(一)(2017 年高考新课标 I 卷第 2 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
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
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
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
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
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
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
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
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
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
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
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
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
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
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
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
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
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
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
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
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答案】C
(二)(2017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第 2 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
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
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
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
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
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
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
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
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
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
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
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
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
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
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
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
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
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
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
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
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答案】A
相关文档
-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2021-06-0516页
- 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2021-06-056页
- 安徽省合肥六中2020届高三语文冲刺2021-06-0517页
- 专题52(语言文字应用+虚词)第02课+典2021-06-057页
- 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2021-06-0517页
-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4课一2021-06-0519页
-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2021-06-055页
-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概括2021-06-057页
-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语言表2021-06-0515页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2021-06-05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