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 KB
  • 2021-06-05 发布

江苏省镇江市淮州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镇江市高三期末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从五四运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身处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广大青年必将在△的新时代里△,当代青年想要有所建树,就应该△地投身伟大理想,迈稳步子、夯实根基,这样才能攻坚克难,△。‎ A. 大有可为 大有作为 壮心不已 马到成功 B. 大有作为 大有可为 矢志不渝 玉汝于成 C. 大有可为 大有作为 矢志不渝 玉汝于成 D. 大有作为 大有可为 壮心不已 马到成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第一二空:大有可为:比喻所做之事很有价值,很有发展前途。而不能指人。大有作为:比喻能够充分发挥才能,做出很大成绩。根据语境,应先“可为”,再“作为”。因此,第一空应选“大有可为”;第二空应选“大有作为”。排除BD两项。‎ 第三空:矢志不渝:是立志不会改变,表示永远不变心。壮心不已:指有抱负的人到了晚年,雄心壮志仍不衰减。语境中指的是“当代青年”,应选“矢志不渝”。排除A项。‎ 第四空:玉汝于成:像打磨璞玉一样磨炼你,使你成功;现多指逆境可以帮助一个人取得成功。马到成功:迅速取得胜利。从语境来看,成功不是可以轻易得来的。应选“玉汝于成”。‎ 分析可知,C项成语全都恰当。‎ 故选C。‎ ‎【点睛】‎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西方有个荆棘鸟的传说,说有一种鸟,它毕生只歌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任何生灵都悦耳动听。△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 ‎①便在那荒蛮枝条之上放开了歌喉 ‎②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 ‎③它一旦离巢就会找一棵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 ‎④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 ‎⑤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 ‎⑥而那歌声竟然使云崔和夜莺都黯然失色 A. ③②①⑤⑥④ B. ⑥④③②①⑤‎ C. ③①②⑥⑤④ D. ④⑥③②①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句连贯的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解答语句衔接题,要先将题目所给语段读懂,明白其语境;然后再仔细研究题中六句话内部的逻辑关联,弄清其先后顺序。‎ 语段讲述了荆棘鸟从离巢,到停歇荆棘树,到扎刺,到放声歌唱,到奄奄一息,到歌声产生的效果,到曲终死亡,按照时间和唱歌的过程,正确的排序应为③②①⑤⑥④。‎ 故选A。‎ ‎【点睛】排序题中的标志性语言有:‎ ‎①互相呼应关联词语:复句中的分句与分句之间有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若注意不到这一特点,将破坏分句问的逻辑联系,并造成结构混乱、语序不当,从而影响句意的连贯。‎ ‎②暗示性词语:换句话说、同时、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首先、其次、再次、先前、后来、过去、现在、将来、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诸如此类、所谓、例如……‎ ‎③能串联文意的指代性词语、副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 ‎④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等。‎ ‎3.下列诗句描绘的景象与农历节气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②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③竹拥溪桥麦盖坡,土牛行处亦笙歌。‎ ‎④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A. ①立夏②立春③大雪④清明 B. ①惊蛰②立夏③立春④大雪 C. ①立秋②清明③大雪④冬至 D. ①大雪②立夏③立春④清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景象和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目应先看懂诗句含义,理解清楚诗句中涉及的意象,同时结合自己对文化常识的积累,明确不同季节出现的景物,从而正确判断。‎ ‎①“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选自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大雪》,描写的是大雪的节气。‎ ‎②“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选自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幽居初夏》,描写的是立夏的节气。‎ ‎③“竹拥溪桥麦盖坡,土牛行处亦笙歌”选自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诗《立春日郊行》,描写的是立春的节气。‎ ‎④“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选自宋代诗人高翥的诗《清明日对酒》,描写的是清明的节气。‎ 分析可知,诗句描绘的景象与D项的节气一一对应。‎ 故选D。‎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近一时期,关于我国东北和东北亚几个国家古文化的比较研究,越来越引起各国学者的注意,中国东北与各国边境接壤最多的的是黑龙江省,因此各国学者研究的焦点,往往也就集中在这里。我国东北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确有许多文化因素与东北亚的考古发现有相似之处,反映出这两个相邻的地区在古代的美系异常密切,然而我们在全面考证这种关系的前因后果时,却发现东北亚古文化中明显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某些因素,其发源地或表现得很集中的地区,并不是黑龙江,而是辽宁。‎ A. 我国古代的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国家关系密切 B. 东北亚古文化被各个国家学者密切关注 C. 东北亚古文化研究需要开启新的视角 D. 历史上,东北亚文化的发源地可能是辽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提炼语意的能力。“提炼语意”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或图表,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或句子。本题要求解析语段,弄清语段结构,理清语段层次,提取语段的中心。‎ 本题,关注最后一句关联词“却”,主旨句为“发现东北亚古文化中明显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某些因素,其发源地或表现得很集中的地区,并不是黑龙江,而是辽宁。”主旨句强调文化发源地”和“辽宁”。‎ 故选D。‎ ‎【点睛】提炼语意的方法如下: ‎ ‎1.分层取舍法。这是提炼语意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缀语句。 ‎ ‎2.归纳主干法。每一个语段都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这就是语段的“向心性”。准确把握语段有这样几种途径:①找中心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如果是新闻,则导语往往就是中心句;②组合关键句或短语;③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中心意思。概括内容、主旨,常运用此法。 ‎ ‎3.定义归纳法。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一定的格式作概括说明。 ‎ ‎4.提取关键词法。所谓“关键词”是指一段文字中能展现文段主体内容的“词眼”,提取关键词就是找出主体内容的“词眼”,即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提取关键词也要通过压缩来完成。‎ 二、文言文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夏,四月,楚国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大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日:“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日:“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五月,将军纪信言于汉王曰:“事急矣!臣请诳楚,王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ニ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量,日:“食尽,汉王降。”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去,令韩王信与周苛、魏約、枞公守荥阳。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 汉高帝四年八月,项羽自知少助;食尽,韩信又进兵击楚,羽患之。汉遣候公说羽请太公。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洪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楚归太公、吕后,引兵解而东归,汉王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候皆附;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从之。‎ 高帝五年冬,十月,汉王追项羽至固陵,与齐王信、魏相国越期会击楚;信、越不至,‎ 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坚壁自守,谓张良曰:“诸侯不从,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国宜。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齐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坚;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为相国,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今能取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许两人,使各自为战,则楚易破也。”汉王从之。于是韩信、彭越皆引兵来。‎ ‎(节选自《资治通鉴・楚汉相争》)‎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 恣:放纵,无拘无束 B. 汉王患之 患:忧患,灾祸 C. 见楚使,即佯惊曰 佯:假装 D. 与齐王信、魏相国越期会击楚 期:约定 ‎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骨鲠之臣:骨鲠比喻有骨气、刚直,骨鲠之臣指刚正忠直的官员。‎ B. 大牢具:指羊豕皆备的饭食,天子祭祀使用少牢,诸侯祭祀使用大牢。‎ C. 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义接近 D. 左纛:古代皇帝乘舆上的饰物,以犛牛尾或雉尾制成,设在车衡左边或左騑上。‎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王把四万两黄金交规陈平,由他全权处理,不再过问金钱的支出问题,可见汉王对陈平的信任,陈平也不负所托,顺利离间了项羽和钟离昧等人的关系。‎ B. 楚攻打荥阳时,汉军处于劣势,不得已选择割地求和,亚父看出这是进攻的最好时机,但项王妇人之仁,不愿意趁人之危,这让亚父非常愤怒。‎ C. 事态紧急之时,纪信乘上了汉王的车子,诈称投降,楚人欢呼雀跃,以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不料汉王趁乱从西门逃走,项王盛怒之下烧死了纪信。‎ D. 在楚汉约定平分天下之后,项羽选择东归、汉王在属下的劝速之下决定趁着楚军疲意不堪,一定要乘势一举夺取天下,而不能养虎为患、错失时机。‎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2)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 ‎9. 太史公评陈平“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请结合文本加以概述。‎ ‎【答案】5. B 6. B 7. B ‎ ‎8. ⑴大王如果可以舍弃数万金银财宝,再使用反间计,就能够离间他们君臣,让他们产生疑心。‎ ‎⑵楚兵将要战败了,但是韩信、彭越二人没有得到确切的封地,因此他们不来本来也是应该的。(如果)您可以与他们一同分享天下,那么就立刻会把他们招来。 ‎ ‎9. (1)陈平以钱财买通楚国的军士,散布流言,导致项王怀疑钟离昧等人。(2)陈平故意把大牢具换成恶草具接待楚使,令项王疑心亚父。(3)陈平把二千多女子放出东门,吸引楚军注意力,来帮助汉王逃跑。(4)陈平在楚汉中分天下后,游说汉王,让汉王乘胜追击。‎ ‎【解析】‎ ‎【5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B项解释错误,“汉王患之”意思是汉王担忧这件事。患,动词,担忧。‎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B项,“大牢具:指羊豕皆备的饭食,天子祭祀使用少牢,诸侯祭祀使用大牢”解说错误。大牢具是指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一般情况下,诸侯祭祀使用少牢,天子祭祀使用大牢。‎ 故选B。‎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在认真阅读并翻译文章的基础上,注意时间、地点、人物,看是否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人所做之事。拿选项与原文逐字对照,看是否有出入。‎ B项,“但项王妇人之仁,不愿意趁人之危”分析错误,原文中没有体现项王“妇人之仁,不愿意趁人之危”,他不听亚父建议是因为他中了离间计。‎ 故选B。‎ ‎【8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诚”,果真;“捐”,舍弃;“行反间”的“间”,挑拨;“间其君臣”的“间”,离间;“以疑其心”,让他们产生疑心。‎ ‎(2)“且”,将要;“至”,到来;“宜”,应该;“君王能与共天下”为省略句,省略了“如果”;“致”,招来。‎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本题,陈平“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在文中多处有所体现。‎ ‎①“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陈平以钱财买通楚国的军士,散布流言,导致项王怀疑钟离昧等人。‎ ‎②“陈平使为大牢具”“更以恶草具进楚使”“项王果大疑亚父”,陈平故意把大牢具换成恶草具接待楚使,令项王疑心亚父。‎ ‎③“陈平夜出女子东门ニ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去”,陈平把二千多女子放出东门,吸引楚军注意力,来帮助汉王逃跑。‎ ‎④“汉有天下太半,而诸候皆附;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 陈平在楚汉中分天下后,游说汉王,让汉王乘胜追击。‎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汉王对陈平说:“纷乱的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呢?”陈平说:“项王身边正直忠心的臣子不过是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这些人,只几个人而已。大王如果能拿出数万斤金,行反间计,就能离间他们君臣关系,让他们互生疑心。项王的为人,易于猜忌,偏听偏信,君臣之间起了疑心,必定内部互相残杀。我们借机举兵进攻,一定能够打败项王。”汉王说:“好!”拿出黄金四万斤交给陈平,任由他自己掌握,不再过问支出。陈平用钱在楚军中施行反间,传播谣言:“钟离昧将军他们跟着项王立了那么多功劳,然而总是不能裂土封王,现在要跟汉联合,消灭项氏取得土地称王。”流言传布,项王果真开始怀疑钟离昧等人了。‎ 夏四月,汉王在荥阳陷入了楚的包围,情形危急;汉王求和,准备仅保留荥阳以西为汉地。亚父范增劝项羽急攻荥阳,汉王十分担心。项羽派使者到汉地来,陈平准备了丰盛的酒食款待来宾,一见楚使就假装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派来的!”让人把东西端走,重新准备了比较粗陋草率的酒食进奉楚使。楚使回去后如实禀报给项王,项王果然对亚父起了很重的疑心。亚父急着要攻下荥阳城,项王不相信他,不肯听他的意见。亚父发现了项王对自己的怀疑,怒道:“天下大局已定,君王好自为之,请让老臣告老还乡吧。”他在前往彭城的途中,背上的毒疮发作而死。‎ 五月,将军纪信对汉王说:“局势紧急!请让臣用计策引开楚军,汉王可以趁机离开。”于是陈平在夜里将二千余女子放出东门,引来楚军四面围击她们。纪信乘汉王的车,车上张黄盖,左边竖立着汉王的旗帜,叫道:“食尽粮绝,汉王降楚。”楚人高呼万岁,都聚集到城东来围观。汉王则趁此机会带了数十骑出西门逃走,令韩王信与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项羽见到是纪信,问:“汉王在哪里?”纪信回答道:“已经离开了。”项羽烧死了纪信。‎ 项羽自知身边缺少帮手,粮草即将用尽,韩信又进兵击楚,心中非常忧虑。汉王派了侯公来劝说项羽放回太公、吕后。于是项羽和汉王约定平分天下,以洪沟为界,以西归汉,以东归楚。九月,项羽放还了太公和吕后,带兵解了荥阳之围而东归。汉王也打算西归关中,张良、陈平劝阻说:“汉已拥有大半天下,各地诸侯也都前来归附,而楚兵已疲惫不堪,粮草将尽,这是上天赐予的灭楚的最好时机。如果就此放过楚人,这就是所谓的养虎遗患。”汉王听从了他们的意见。‎ 冬,十月,汉王追击项羽到固陵,和齐王韩信、魏相国彭越约好共同出击楚国。可是韩信、彭越二人失期不至,楚大败汉军。汉王只好重新坚壁自守,对张良说:“韩信、彭越这些手下不听我的,我该怎么办?”张良说:“楚兵就快要败了,而韩信、彭越二人未有明确分封到土地,所以他们不来也是很正常的事。如果您能和他们共享天下,他们立刻就会来。齐王韩信的封爵并非汉王的意思,他自己也觉得不安心;彭越平定了梁地,原来您因为魏豹是魏王的缘故所以拜彭越为相国,现在魏豹死了,彭越也在等着您能封他为王,您却没有早些决定。如果您能把睢阳以北至毂城的土地都封给彭越,把从陈以东沿海一带都给韩信。韩信的家在楚地,他想要的封地包括他的故乡。假如您答应分割这些土地给他们二人,让他们各自为战,则打败楚军轻而易举。”汉王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韩信、彭越都带了军队来会合。‎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注】①选自《晋书》,孟嘉是东晋大将军桓温的参军,孟嘉落帽,形容才子的风雅涵脱才思敏捷。‎ ‎10. 请结合文本分析颔联用典的妙处。‎ ‎11. 关于尾联“看”字的理解,杨伦编撰的《杜诗镜铨》中说“看字即指茱萸,意更微妙”,而顾宸在《杜律注解》中解释为“手把茱萸,眼看山水”,你觉得哪一个更符合杜甫创作的初衷,为什么?‎ ‎【答案】10. ①孟嘉落帽显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而杜甫此时已经年迈,怕帽子一落,显露出自己的萧萧短发,杜甫以此为羞,所以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②此联借用典故却又反用其意;③传神写出杜甫强颜欢笑,骨子里透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意绪。 ‎ ‎11. 杨伦注解更符合杜甫创作的初衷。⑴本诗题为“九日蓝田崔氏庄”,“茱萸”暗合标题;⑵古人杨伦注解更符合杜甫创作的初衷。认为茱萸可祛病驱邪,看茱萸与“明年知谁健”相呼应;⑶透过茱萸更能够体现出杜甫悲秋之情。‎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核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核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遣词造句、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感的抒发的角度分析。‎ 本诗颔联“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用“孟嘉落帽”的典故,把诗人内心悲凉而又强颜欢笑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人老了,怕帽一落,显露出他的萧萧短发,作者以此为“羞”,所以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然而孟嘉落帽显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而杜甫此时心境不同,他怕落帽,反让人正冠,显出别是一番滋味。说是“笑倩”,实是强颜欢笑,骨子里透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意绪。‎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炼字能力。解题的基本思路:(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诗歌尾联“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当诗人抬头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壮观,低头再一想,山水无恙,人事难料,他自己已这样衰老,不能生活得长久。所以他趁着几分醉意,手把着茱萸仔细端详:“茱萸呀茱萸,明年此际,还有几人健在,佩带着你再来聚会呢?”上句一个问句,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下句用一“醉”字,妙绝。若用“手把”,则嫌笨拙,而“醉”字却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的情态:虽已醉眼蒙眬,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 由此分析可知,杨伦注解更符合杜甫创作的初衷。‎ ‎【点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③分析运用的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诗歌赏析:‎ 此为杜甫七律中的代表作。此诗首联就用对仗,诗句宛转自如。“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老去”停顿,为一层,“悲秋”停顿,为一层,“强自宽”又停顿,又为一层;“兴来”停顿,为一层,“今日”停顿,为一层,“尽君欢”又停顿,又为一层。诗意层层变化,错落有致。 ‎ 颔联用“孟嘉落帽”的典故,把诗人内心悲凉而又强颜欢笑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人老了,怕帽一落,显露出他的萧萧短发,作者以此为“羞”,所以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这里用“孟嘉落帽”的典故。王隐《晋书》:“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杜甫曾授率府参军,此处以孟嘉自比,合乎身份。然而孟嘉落帽显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而杜甫此时心境不同,他怕落帽,反让人正冠,显出别是一番滋味。说是“笑倩”,实是强颜欢笑,骨子里透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意绪。这一联用典入化,传神地写出杜甫那几分醉态。宋代杨万里说:“孟嘉以落帽为风流,此以不落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诚斋诗话》) ‎ 颈联更是不同凡响,笔力挺峻。“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按照一般写法,颈联多半是顺承前二联而下,那此诗就仍应写叹老悲秋。诗人却猛然推开一层,笔势陡起,以壮语唤起一篇精神。这两句描山绘水,气象峥嵘。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山高水险,令诗人只能仰视,让他感到振奋。用“蓝水”、“玉山”相对,色泽淡雅;用“远”、“高”拉出开阔的空间;用“落”、“寒”稍事点染,既标出深秋的时令,又令读者有高危萧瑟之感。诗句豪壮中带几分悲凉,雄杰挺峻,笔力拔山。 ‎ 尾联看似平淡,实则饱含深意。“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当诗人抬头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壮观,低头再一想,山水无恙,人事难料,他自己已这样衰老,不能生活得长久。所以他趁着几分醉意,手把着茱萸仔细端详:“茱萸呀茱萸,明年此际,还有几人健在,佩带着你再来聚会呢?”上句一个问句,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下句用一“醉”字,妙绝。若用“手把”,则嫌笨拙,而“醉”字却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的情态:虽已醉眼蒙眬,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 ‎ 这首诗跌宕腾挪,酣畅淋漓,前人评价说:“字字亮,笔笔高。”(《读杜心解》)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写出,诗句显得慷慨旷放,凄楚悲凉。‎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强》)‎ ‎(2)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3)管弦呕哑,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_____________,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苏轼《赤壁赋》)‎ ‎(5)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6)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_。(郑變《竹石》)‎ ‎(8)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_____,天下归仁焉。(《论语》)‎ ‎【答案】 (1). 朝搴阰之木兰兮 (2). 沧海月明珠有泪 (3). 多于市人之言语 (4).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5). 宠辱偕忘 (6). 谁家新燕啄春泥 (7). 任尔东西南北风 (8). 一日克己复礼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搴、阰、偕、啄。‎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哦,香雪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不久,这条线正式营运了,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鸟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作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作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籵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列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地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欢迎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 火车停了,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 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认清了,放在一个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香雪扑到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地拍打着玻璃,冲风娇叫喊着:“风娇!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ロ,西山ロ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一位旅客。‎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悄悄塞在女学生座位下面。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做。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迎面,那静止的队伍也流动起来了。同时,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原载《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有删改)‎ ‎13.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火车象征着现代文明,它为台儿沟打开了一扇瞭望外面世界的窗口,唤醒了山村姑娘心中的精神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B. “迎候贵宾”“接受检阅”,姑娘们将自己客体化,自觉地将自己放在低微的地位上,体现了她们谦卑、好客的形象特征。‎ C. 作者通过人物外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山村少女们纯真善良、洁白无瑕的心灵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D. 作者选取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确定在城市人的位置上,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将情节片段加以组接。‎ ‎14. 自动铅笔盒多次出现,简析其对香雪这个人物形象刻画的映衬作用。‎ ‎15. 探究本文的丰富意蕴。‎ ‎【答案】13. B 14. ①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映衬出她对人格尊严的重视和对铅笔盒所代表的知识文化的渴求;②香雪执意用鸡蛋换铅笔盒,映衬出香雪倔强、自尊心强;‎ ‎ ③香雪把擦脸油的小盒放入笔盒,映衬出香雪证明愿望实现后的安心和满足;④结尾香雪举起铅笔盒,映衬出香雪克服困难后的欢愉和骄傲。 ‎ ‎15. ①展现了宁静、庄严、诗化的自然美;②展现了纯朴善良、不屈不挠的人性美;③人性的纯朴与环境的闭塞、落后相伴而生;④揭示了青春对远方世界不可抑制的想象;⑤城乡差异所导致的心理失衡;⑥现代文明对传统山村生活方式的冲击。‎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体现了她们谦卑、好客的形象特征”分析错误。台儿沟的姑娘们仿照城里姑娘的样子武装自己,表现了她们对城市生活的艳羡,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希望得到火车上乘客的认可,是自卑而非谦卑好客。‎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物象作用能力。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象,其作用不外乎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主题等。有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了相关情节,从而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自动铅笔盒”这一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对香雪这一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映衬作用。‎ ‎①“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对同学的盘问,香雪感到没有铅笔盒的自卑,于是在火车上看到一位女学生的自动铅笔盒,她便要求用鸡蛋换铅笔盒。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映衬出她对人格尊严的重视和对铅笔盒所代表的知识文化的渴求。‎ ‎②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香雪执意用鸡蛋换铅笔盒,映衬出香雪倔强、自尊心强。‎ ‎③“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 香雪把擦脸油的小盒放入笔盒,映衬出香雪证明愿望实现后的安心和满足。‎ ‎④当她们沿着铁轨返回时,发现了来迎她们的姐妹,“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结尾香雪举起铅笔盒,映衬出香雪克服困难后的欢愉和骄傲。‎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意蕴和艺术构思的能力。作品的意蕴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角度”是对作品的一种横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语言、技巧、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作者的思想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层面”是对作品的一种纵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意义层面、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层面等。‎ ‎《哦,香雪》是一篇诗化小说,下面从题材、环境、人物、内容、主题等角度来分析小说的丰富意蕴。‎ 从题材分析,作者选择了相对闭塞的农村台儿沟,因火车经过此地时的短暂停歇,而带来了现代文明,写出了一群年轻人对现代文明的追求。‎ 从环境分析,小说展现了台儿沟这地方宁静、庄严、诗化的自然美。‎ 从人物形象分析,小说描写了香雪等一批年轻人对现代文明的追求,展现了纯朴善良、不屈不挠的人性美。‎ 从内容分析,从小说的描写中,读者可以看到现代文明对传统山村生活方式的冲击,人性的纯朴与环境的闭塞、落后相伴而生。‎ 从主题分析,小说揭示了青春对远方世界不可抑制的想象。‎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解题策略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主静,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 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可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进行一定的探究思考。‎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实质上就是第1点的延伸,“不同角度”就是“有创意的解读”,更是一种“个性化阅读”。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自己的理解” ‎ ‎“自己的观点”不是“为所欲为”、 “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 六、现代文阅读(二)(9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探究存在之谜 周国平 所谓“昆徳拉热”是以误解为前提的。人们误以为眼前正在上演的是一出政治剧,于是这位移居巴黎的捷克作家便被当做一个持不同政见的文学英雄受到了欢迎或者警惕。‎ 昆德拉最欣赏的现代作家是卡夫卡。当评论家们纷纷把卡夫卡小说解释为一种批评资本主义异化的政治寓言时,昆德拉却赞扬它们是“小说的彻底自主性的出色样板”,其政治批判具有超出政治的人生思考的意义。‎ 鲁迅曾经谈到一种情况:呼唤革命的作家在革命到来时反而沉寂了。比较起来,立足于人生层面的作家有更耐久的写作生命,因为政治淡化原本就是他们的一个心灵事实。他们的使命不是捍卫或推翻某种教义,而是探究存在之谜。教义会过时,而存在之谜的谜底是不可能有朝一日被穷尽的。‎ 在《小说的艺术》中,昆德拉称小说家为“存在的勘探者”、昆徳拉所说的“存在”,直接引自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尽管这部巨著整个儿是在谈论“存在”,却始终不曾给“存在”下过一个定义,我们只能约略推断,它是一个关涉人和世界的本质的范畴。‎ 按照尼采的说法,哲学家和诗人都是“猜谜者”,致力于探究存在之谜。那么,小说的特点何在?在昆徳拉看来,小说的使命与哲学、诗并无二致,只是小说拥有更丰富的手段,它具有“非凡的合并能力”,能把哲学和诗包容在自身中,而哲学和诗却无能包容小说。‎ 在勘探存在方面,哲学和诗的确各有自己的尴尬。哲学的手段是概念和逻辑,但逻辑的绳索不能套住活的存在。诗的手段是感觉和意象,但意象的碎片难以映显完整的存在。很久以来,哲学和诗试图通过联烟走出困境,结果好像并不理想,我们读到了许多美文和玄诗,也就是说,许多化装为哲学的诗和化装为诗的哲学,我不认为小说是唯一的乃至最后的出路,然而,设计出一些基本情境或情境之组合,用它们来包容、连结、贯通哲学的体悟和诗的感觉,也许是小说值得一试的途径。‎ 昆德拉把他小说里的人物称做“实验性的自我”,其实质是对存在的某个方面的疑问。例如,在《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中,托马斯大夫是对存在之轻的疑问,特丽莎是对灵与肉的疑问。‎ 所谓“存在之轻”就是人生缺乏实质,人生的实质太轻飘,所以使人不能承受。在《小说的艺术》中,昆德拉作了说明:“如果上帝已经走了,人不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地球没有任何主人,在空无中前进。这就是存在的不可承受之轻,”可见其涵义与“上帝死了”命题一脉相承,即指人生根本价值的失落。对于托马斯来说,人生实质的空无尤其表现在人生受偶然性支配,而他所爱上的特丽莎便是绝对偶然性的化身。另一方面,特丽莎之受灵与肉问题的因扰。两个主人公各自代表对存在的一个基本困惑,同时又构成诱发对方困惑的一个基本情境。‎ 我终归相信,探究存在之还是可以用多种方式的,不必是小说;用小说探究存在之谜还是可以有多种写法的,不必如昆德拉。但是,我同时也相信昆徳拉的话:“没有发现过去始终未知的一部分存在的小说是不道德的。”不但小说,而且一切精神创作,惟有对人生基本境况做出了新的掲示,才称得上伟大。‎ ‎(有删改)‎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昆德拉所说的“存在”,直接引自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指的是一个关涉人与世界本质的范畴。‎ B. 小说“非凡的合并能力”体现在通过设计一些基本情境或情境的组合来包容、连结、贯通哲学的体悟和诗的感觉。‎ C. “存在之轻”就是人生缺乏实质,其涵义与“上帝死了”命题一脉相承,即指人生根本价值的失落。‎ D. 小说不是探究存在之谜的唯一方式,用小说探究存在之谜也不必一味模仿昆徳拉的写法。‎ ‎17.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昆徳拉热”为切入口,“以误解为前提”暗示人们并未真正理解昆德拉及其作品,引发读者思考。‎ B.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将呼唤革命的作家与立足于人生层面的作家进行对比,表明对存在之谜的探索是创作不息的源泉。‎ C. 文章中昆德拉从使命和勘探存在两个角度对哲学、诗、小说进行比照,既明确了三者并无二致,又阐述了其能力的差异。‎ D.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以托马斯大夫和特丽莎为例,论证了小说里的人物实质是对存在的某个方面的疑问。‎ ‎1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昆德拉欣赏卡夫卡,与卡夫卡小说具有彻底自主性有直接关系。‎ B. 不关心政治的作家具有更耐久的写作生命。‎ C. 尼采对于哲学与诗在勘探存在方面的认识不及昆德拉深刻。‎ D. 化装为哲学的诗和化装为诗的哲学对探究存在之谜毫无意义。‎ ‎【答案】16. A 17. C 18. A ‎【解析】‎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项,“指的是一个关涉人与世界本质的范畴”分析错误。将原文“只可约略推断”的内容表述为既定内容,对“存在”概念含义理解不准确。‎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文章中昆德拉从使命和勘探存在两个角度对哲学、诗、小说进行比照”分析错误。“在勘探存在方面”一段是作者的认识。‎ 故选C。‎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B项,“不关心政治的作家具有更耐久的写作生命”分析错误,具有更耐久写作生命的是立足于人生层面的作家,他们不是不关心政治,而是能够超越政治的层面而达到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C项,“尼采对于哲学与诗在勘探存在方面的认识不及昆德拉深刻”分析错误,文中没有提及尼采对于哲学与诗在勘探存在方面的认识,不能与昆德拉进行比较。‎ D项,“对探究存在之谜毫无意义”分析错误,原文的表述为“结果好像并不理想”,不可等同于“毫无意义”。‎ 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1月27日中午,台湾演员高以翔的经纪公司发布声明、证实了高以翔在当天凌晨,于《追我吧》录制过程中突然昏厥,经过近三小时的急救后,35岁的高以翔离世。‎ 真人秀中艺人意外受伤的情况并不少见。2013年浙江卫视跳水综艺《中国星跳跃》拍摄期间,释小龙团队的一名工作人员意外溺水身亡。2015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和湖南卫视联合推出的国防教育特别节目《真正男子汉》录制时,王宝强摔下平衡木导致右腿骨折。2015年央视推出的《了不起的挑战》中,嘉宾乐嘉因体验消防速滑导致下体受伤。2018年3月,歌手张杰在浙江卫视《王脾对王牌》节目录制过程中、进行肺活量比拼,期间造成缺氧,张杰一度晕倒。‎ 对于为什么在深夜录节目,据《新京报》报道,一位浙江卫视原综艺制片人称,一是需要前期准备,二是要协调艺人档期,此外,上线时间太紧,留给录制的时间也紧,“不熬夜,完不成工作”。行业压力可见一斑。‎ ‎2018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对演员薪资、拍摄题材等进行了严格控制,影视行业入冬。影视公司将业务转向综艺投资与运营,演员生存空间被挤压,“无戏可拍”之下,上综艺节目或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影视剧导演于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行业开机率下滑,很多腰部演员一两年都没有戏拍。”日前,演员迪丽热巴在一档综艺节目中说自己已经七八个月没有拍戏了。‎ ‎(摘编自万笑天《高以翔身故事件映村艺人从业寒冬》,‎2019年12月2日《中国经营报》)‎ 材料二:‎ 一定程度上,高以翔猝死揭开了国内娱乐圈风光背后艺人真实的生存状。许多人觉得明星赚钱太容易,但在综艺节目呈现出来的轻松愉悦背后,除了少数几位“头部”的明星,其他明星真有可能普遍存在以透支体力与精力换取曝光与收入的可能。‎ 大张伟认为、真人秀会“毁掉中国所有艺人”,他想不明白观众为何愿意看明星跑来跑去……大张伟的疑问把制作者和观众都推向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制作者为了迎合观众而不惜自我重复,牺牲掉演员的专业技能而让这些优秀的艺人去跑步、做饭、胡闹,观众制造的收视率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了制作方的内容取舍。真人秀与观众之间,仿佛有了一种互相绑架的关系,双方都烦了,但还是跳不出已经形成的“泥淖”。‎ 高以翔去世引起一轮业内从业者的吐槽热潮,比明星更辛苦的,是综艺节目的编导团队、服化道具等幕后工作者。超时工作、过度劳累,已经成为行业之疾。而之所以高以翔去世事件影响“出圈”,许多不认识、不了解这位明星的网友也参与了声讨,在于这一行业的工作性质与特点,恰好吻合了其他行业与领域也普遍存在的权力支配、加班加点、生命透支等带来的职场焦虑。人们在为高以翔鸣不平的同时,何尝不是隔空喊话,为自己所处的压力环境、对无法言说的压力来源,表达出自己的“呼救”信号?‎ ‎(摘编自韩浩月《高以翔的个体牺牲为何触发集体焦虑》,‎2019年12月3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收视率为目的的综艺节目,以刺激性、高强度的运动给艺人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B. 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管理通知是影视行业入冬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C. 由于对明星风光背后的真实生存状况缺乏认识,许多人对明星的评价存在片面性。‎ D. 音乐平台和经纪人公司同样存在着官僚主义作风和人浮于事的情况。‎ ‎20.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资本与平台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明星丧失了话语权,这是酿成高以翔悲剧的重要原因。‎ B. 观众对于现下的综艺节目并不满意,但仍给予高度关注,或出于对明星的喜爱,或出于虐星的心理。‎ C. 人们在为高以翔鸣不平的同时,隔空喊话,对自己无法明言的压力来源进行控诉。‎ D. 录制危险性综艺节目,应对项目设置进行安全评估,对艺人进行体能测试,保证应急措施到位。‎ ‎21. 2017年,大张伟在接受乐视采访时指出“真人秀会毁掉中国所有艺人”。但三年后,以歌手出道的他却在湖南卫视及其他平台真人秀节目刷屏,甚至霸屏。你如何看待大张伟其言其行?‎ ‎【答案】19. D 20. A ‎ ‎21. ⑴2017年,大张伟判断是正确的:①收视率至上的原则,透支了演员的体力和精力;②制作人的自我重复,牺牲掉演员的专业技能。⑵三年后,大张伟的行为要辩证地看:①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②有限资源转向综艺投资与运营、艺人生存空间被挤压的大背景下的无奈之举。‎ ‎【解析】‎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D项,“同样存在着官僚主义作风和人浮于事的情况”理解错误,这一观点,没有透过“走流程”的表象看到资本运作的本质——获取最大利益。“人浮于事”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A项,“明星丧失了话语权”概括不准确,少数头部明星还是具有话语权的,如李荣浩“没你们我就真的寸步难行吗”。‎ 故选A。‎ ‎【2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2017年,大张伟指出“真人秀会毁掉中国所有艺人”。这是很有道理的。制作者为了迎合观众而不惜自我重复,牺牲掉演员的专业技能而让这些优秀的艺人去跑步、做饭、胡闹,观众制造的收视率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了制作方的内容取舍。同时,超时工作、过度劳累,已经成为行业之疾。‎ 但三年后,以歌手出道的大张伟却在湖南卫视及其他平台真人秀节目刷屏,甚至霸屏。对大张伟的这一行为要辩证地看。单个的艺人无法扭转行业的局面,你不去参加真人秀节目,也许你就会被观众淡忘。同时,从综艺节目的投资与运营来看,像大张伟这样受观众欢迎的艺人,也是他们竞相争取的,也会出现上述现象。‎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答题要点:‎ 首先大致介绍将要探究的问题存有哪些“疑”哪些“难”,其次用简洁的语言表明对该问题进行探究的意义,再次提出自己对该问题的大致看法或观点并以简练的语言说明自己探究的路径和凭据,最后在展示探究过程时努力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存并尽可能地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地与现在探究的问题建立联系,然后按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顺序逐条展示对探究对象进行认识的过程,从而证明自己探究的看法或观点,最后用一个:简练的结束语再一次申明自己的见解或认识。‎ 八、作文(70分)‎ ‎2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相较前些年的热闹非凡,2019年圣诞节显然冷清了许多,与之相反的是《中国诗词大会》被热捧,传统节日受重视,这不由得让人感觉到文化自信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你如何看待这一变化?‎ ‎【答案】【例文】‎ 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有共性有个性,但对于民族文化来说,正如鲁迅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的,一个民族要立足于世界之林,文化是基石,是一个国家实力强盛的标志,是每一个国人的自信之源。‎ 面对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和那些渐渐被取代的传统文化,很多人对此都感叹不已。‎ 近些年来,许多国家的母语都渐渐被英语所代替。就拿中国来说吧,上小学的娃娃,自己的母语还没有学利索,便学习英语,让中国人从起跑线上就丢失了自己国家的文化,持续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英语各种考试等同于母语,甚至超越母语。就拿大学来说吧,好些专业没有了大学语文,但却先要有英语过级考试,才能获得文凭。如果细心地作一下调查,不知道有多少学子因为学英语困难而产生了厌学情绪,或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可是,毕业之后,又有多少人真正运用上了英语呢?能不能将已经成为“规矩”的英语过级考试改为选考呢?又能不能将大学语文纳入必学科目,将母语的考试列入过级必考而成为“规矩”呢?‎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重拾文化自信显得就犹为重要了。‎ 不久前,网友陆续把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老规矩搬上了网络,希望它能重新走上文化舞台,有人说这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在这个人人平等的世界,那些老掉牙的思想早应该被淘汰掉了。而有的人又说,中国的文化古老而又死板,不像外国文化先进。如果说前者的思想有激进之处,那么后者却是一种极度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只觉得异族的文化更优秀,于是放弃自己的文化而依附在别人的文化下度日,那是典型的失去了文化自信。如此,迟早有一天,这个国家会像它的文化一样,从此消失在世间。因此,不管是好是坏,只要是自己的,都应该保留。对于那些过时了的,可以陈列在博物馆,对于那些还适应时代需要的就好好发扬。‎ 如果说“笑不露齿,话不高声”过于拘束,但我们可以在特定场合不要目中无人地放肆,让言行举止午休总该可以吧?如果在公开场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实在太累,你可以在家里随意放松。因此,不要说这些“老规矩”是死板的文化,我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它变得更加灵活,更加的富有时代内涵的。‎ 记住,民族要有自信心,必须要有文化自信;要有文化自信,必须重拾传统文化,再造中华文明的复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本题材料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看“2019年圣诞节的冷清”“《中国诗词大会》的被热捧”。其实,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自信已经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题可以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进行立意。‎ 参考立意: ‎ ‎1、文化自信承载民族复兴的希望。‎ ‎2、为什么要文化自信。‎ 参考素材:‎ ‎1、文化曾经的缺失是中国难以治愈的疤,在那个闭关锁国的年代,中国这头曾经吼一吼都会令世界为之胆寒的雄狮,却一度沉睡不醒。自大的君主,愚昧的国人,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脱离导致我们几个世纪的落后,那些曾经的耻辱给中国文化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几个世纪后的今天,在所有人都认为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苏醒了时,我们是否应该让中国文化也再次站在巅峰,引领世界。‎ ‎2、历史的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千年时光弹指一挥间悄然滑过,回想几千年前屹立于世界之巅的中国文明——那令人惊叹的四大发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以及一系列的科学成就,这些无一不昭示着中国文化曾经的繁荣与昌盛。而如今,经历过近代那场持续一百多年的耻辱的我们,却不再相信祖先代代传承至今的古老文化,转而把西方文化奉为经典,一味的批判中华文化的腐朽与落后。可是,请试想,假如中华文明真的没有与时俱进,那么为什么世界四大古文明如今只剩我们这一支还依然在迸发活力,为什么经历了如此多的坎坷,它依旧屹立于世界东方,岿然不倒。我们的文化一直都在创新啊,只是有些人不曾发觉罢了。就拿汉字来说,经历了小篆、隶书、楷书再到行书,到如今,简体汉字已被我们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设想一下,假如我们还要写那些壁画繁琐的字体来表达自己,那么生活中会平添多少不便!‎ ‎3、其实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信,因为它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因为它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所做的巨大贡献,也因为它曾带领中国冲向世界的巅峰!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哪一项不是改变世界前进步伐的发明啊。而且中国的茶道、功夫、儒学思想更是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中赞美中国是“物产丰富的天朝大国”,让无数的西方人神往。拥有着这样优秀过去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 不必依仗于外国人的肯定,我们的文化底蕴本就比他们深,为什么还要他们来肯定。中国人少的只是那一份对于自己文化的信仰与自豪,只要再多一份自信和从容,我们一定可以让华夏文明在二十一世纪焕发出无与伦比的活力,让世界看到中国这头沉睡的巨石在苏醒后究竟可以爆发出多么大的威力。‎ ‎4、孔子学院在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开办,无数的外国人慕名进入;“中国年”在俄罗斯成功举办,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前往游览;中国的功夫之乡每年也都吸引大批外国人前来拜师学艺。这一切都证明了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吸引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文化强大了,这个国家才会真的强大。试问,一个只有GDP支撑的国家,又能在复兴之路上走多远!‎ ‎5、我们要不断发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文化成为祖国崛起的坚强后盾。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自信。我相信,终有一天中国会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国文化会再次引领世界!‎ 行文结构:‎ 本题适合写成议论文。首先,根据材料确定一种立意,给文章拟一个明确的标题。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也可以根据立意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论证结构可以采用并列式、层进式或对照式。论据选择要注意典型性、新颖性。论证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论点。‎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要点 :‎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 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 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题目明确提示我们要选择其一来写,要体现权衡与选择,因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笼统写交际的艺术、细节决定交际等;也不能均衡笔力论述每一个细节道理而不体现权衡后的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