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01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02 课 典型例题
对小说中物象的欣赏
例一:(2017 江苏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3 16 题。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美]杜鲁门·卡波特
请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一个白发剪得短短的妇人站在窗口,大声说:
“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烤三十个水果蛋糕呢。”
那时我七岁,她六十光景,我们是很远的表亲。从我记事起,我俩就住在一起。她叫我
“巴迪”,为了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那个巴迪早死了,当时她自己还是个孩子。她现在仍
是个孩子。
我们把童车推进山核桃树丛。童车是我出生时买的,快散了,轮子摇来摆去,像醉鬼的
腿。奎尼是我们养的一条小狗,她挺过了一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一路小跑跟在
小车旁。
三个小时后我们回到厨房,把拉回家的满满一车风吹自落的山核桃的壳剥去。欢快的裂
壳声像是微弱的雷鸣,核桃肉散发着甜美的香气。奎尼求我们给她点尝尝,我的朋友时不时
偷偷给她一点,但我俩是绝对不可以吃的,“这些山核桃还不见得够做三十个水果蛋糕呢。”
明月高照,小车空了,碗满满的。
第二天,我最喜欢的事开始了:大采购。樱桃,柑橘,香草,葡萄干,威士忌,大量的
面粉和黄油……嗬,简直要一匹小马才能把车拉回家。我们没钱,但每年总能用尽各种办法,
筹到一笔水果蛋糕基金:卖破烂,卖摘来的一桶桶黑莓、一罐罐自制的果酱、苹果冻,为葬
礼和婚礼采集鲜花。
黑驴子加足了煤和柴火,烧得像一直发光的南瓜。打蛋器旋转着,调羹在一碗碗黄油和
糖里搅动,香蕉让空气变得甜甜的,姜又增加了香味。厨房里浓香扑鼻,弥漫到整幢屋子。
四天后,大功告成,三十只蛋糕放在窗台、搁板上晾着。
蛋糕给谁呢?朋友呗。不一定是邻近的,大半倒是只见过一次,甚至素未谋面的,我们喜
欢的朋友。例如罗斯福总统,一年来镇上两次的小个子磨刀人,帕克(班车司机,他每天在
尘土飞扬中嗖地一声驶过时和我们互相挥手招呼)。是不是因为我的朋友太害羞了,才把这些
陌生人当作真正的朋友?我想是的。我们的纪念册里有用白宫信笺写的的答谢信,有磨刀人
寄来的一份钱明信片——它们让我们觉得和外面的丰富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厨房空了,蛋糕都送走了,我的朋友要庆祝一下——还剩下一点威士忌。奎尼分到满满
一勺,倒在她的咖啡碗里(她喜欢菊苣香的浓咖啡),我们平分剩下的。奎尼躺在地上打滚,
爪子在空中乱抓。我身子里热烘烘地冒火星,像快要烧成灰烬的木柴。我的朋友围着路子跳
圆舞曲,两只手提起那身蹩脚的花布连衣裙的裙边,就像是舞会上穿的礼服,唱着“指给我
回家的路”。
下一个任务就是准备礼物。我想给她买整整一磅樱桃巧克力,不过,我给她做了只风筝。
她希望给我一辆自行车,不过,我肯定她也是给我做风筝——和去年一样,和前年也一样。
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用彩纸包起来,高高地挂在圣
诞树顶上一颗银星边。奎尼知道那是牛肉骨头,馋得坐在树下呆望着,该睡了还不肯走。我
的兴奋不亚于她,踢被子,翻枕头,就像是热得不可开交的夏天夜晚。我的朋友手持蜡烛坐
到我的床沿:“我一点也睡不着,心像兔子一样乱跳。你说罗斯福夫人会在晚餐时端上我们的
水果蛋糕吗?”我俩在床上挤作一团,她在我的手心里写“我爱你”。“你的手比以前大了。
我想我大概不愿你长大。你长大了,我们还能继续当朋友吗?”我说我们永远是朋友。
这是我们一起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
我上了军事学校。我也有了新家,但那不算数。我的朋友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而
我再也没回去过。
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一个人。(她写道:“昨天,梅西的马踢伤了奎
尼,伤得很重。谢天谢地,她没有太痛苦。我把她包在一张条纹床单里,用童车推到草地……”)
以后几年的十一月里,她还是做水果蛋糕,她一个人,没有从前做得多,不用说,总是把“最
好的那个”寄给我。渐渐地,她在信中把我和早已死去的巴迪混淆起来。
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
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
(有删改)
15. 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
【答案】
15.小狗奎尼经受的磨难,映衬了“我们”生活的艰难与坚强;小狗奎尼的特殊待遇,映衬
了“我们”的善良与平等;小狗奎尼的兴奋状态,映衬了“我们”的快乐幸福;小狗奎
尼的离世,映衬了“我的朋友”的孤单寂寞。
物象作用题的“三个向度”
1.人物塑造方面:衬托人物品格、突出人物形象。如梅玉竹兰对人物品性的衬托。
2.情节安排方面:组织、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
线索,并使结构更加严谨。
3.环境和主旨方面:衬托或点明社会环境,或具象征意义,深化主旨。
对小说中次要人物的欣赏
例二:(2016 新课标全国 3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25 分)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
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肴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瑞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
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
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
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
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
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
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
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
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
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
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
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
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
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
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
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
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
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构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
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
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
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
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2)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2)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
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
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每答出一点得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欣赏
例三:(2016 新课标全国 2 卷)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战争 【美】 迈尔尼
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
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
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 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
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
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 20 多分
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
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
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
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 8829 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
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
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 45 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
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
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
的情况,17 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 36 岁,唯一的儿子在
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 18 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
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
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
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
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
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 12 个月,我
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
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
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
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 8829 的地址,
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
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2)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
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
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例四:(2016 新课标全国 3 卷)文本见例二
(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3)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要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点狡黠;
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性善良;怀疑酒店诚
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每答出一点得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对小说人物性格的分析欣赏能力。分析欣赏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主要应根据小说从
小说中王有福说话谦和、见了晚辈也要鞠躬等行为可知他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的性
格;从小说中他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这些是可以看出他胆小怕事、
有点狡黠的性格;从小说中他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等行为可看
出他有点固执,但不失本性善良的性格。
对该人物所做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其他叙述性语言进
行分析。
例五:(2016 浙江高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5 题。(20 分)
母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
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
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
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
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
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
下了工作,忘情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
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
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旁,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
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象蛇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
里,象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
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
另一个世界。不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
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
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
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说话了。”
“那末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么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
这究竟是怎样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
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1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1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
【答案】
14.①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②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
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③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
【解析】
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考查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
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如本题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
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
奏等作用。
【答案】
15.①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②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
活的内在倾向。③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例六: 【2016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3 16 题。
会明
沈从文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
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
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
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
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
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
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
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
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地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旁边,问:“大
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
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
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
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
情。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
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
关心,好像一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
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
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副爷冒险做生意的。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
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
的人,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
只见过都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
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
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
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
⑥因为这慷慨的讨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
子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
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
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
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
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
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
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
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
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
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
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
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有删改)
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第一处,向别人吹嘘过去的荣耀,满足虚荣心,体现内心的空虚,第二处,从喂鸡的成
就中获得满足,体现内心的充盈。
对小说艺术手法的鉴赏
例七:(2017 新课标全国 3 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 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
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
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
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
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
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
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
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
即使穿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们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
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
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
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
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
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
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
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
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
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
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对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
“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要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
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
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
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锁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
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
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
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
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
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
——”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
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
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
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有删改)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
5.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
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理解句子含意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法:结构分析法,就是从分析句子结构入手理解句子意思
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结构复杂的长句。长句包括长单句和多重复句。遇到这类
长句,我们首先要分清它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单句,就要运用紧缩法,删去句子的
枝叶成分(定、状、补),抽出句子的主干成分(主、谓、宾),把句子压缩变短,其意
思就不难理解了。如果是复句,就要通过分析句子的层次关系来把握它的基本意思。修
辞分析法,就是根据修辞特点去分析和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有些句子由于运用了比喻、
双关、借代、反语等修辞手法,因而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运用有关修辞知识,有助于准
确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由表及里法,有些句意比较含蓄,从字面上很难看出,它的深
层含意往往隐含在字面之下,这就需要运用由表及里的方法,透过字面意思去挖掘它所
蕴含的深层含意。语境分析法,就是根据句子在文章中所处的语言环境,即依据句子在
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如首括句、过渡句、结尾句、主旨句、呼应句等)综合分析、
理解句意。本题中所给的句子处于段末,且句子中没有修辞,又极为短小,故可以采取
关键词分析加语境分析来解答本题。
【答案】
6.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
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例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贡米
任林举
仲秋一过,氤氲于天地之间的水汽如领了号令一样,倏然散去。大地恪守着自己的宁静
和沉稳,将攒了一春一夏的阳光收集在一起,再铺展开来,即是遍地耀眼的金黄——千亩万
亩的稻子熟了。
当初,人们交给土地的,是小小的一粒稻种,是人类和土地之间的一份契约或默契。是
规约,是风险,也是信任。农人代表人类立了这个无字也无言的契约之后,就得一步步躬耕
践行,付出自己的力气、汗水、智慧、情感……大地则如一个严格的慈母或一个胸有成竹的
魔术师,承诺在心,却秘而不宣。先是一个细嫩的芽儿,由鹅黄或嫩绿慢慢地演变着,然后
就是一棵苗、三棵苗、五棵苗……当一棵孤零零的小苗分蘖、滋生出一把攥不下的大簇稻秧
时,农人仿佛受到了巨大的赞许和鼓舞。此时,虽然心花怒放,但还不到开怀大笑的时候。
直到稻秧里流动着的浆液自下而上随时间慢慢传输,在穗子上、在稻壳里悄悄凝结成晶莹的
玉,他们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大地终于兑现了承诺。那暗暗浮动的米香呵,如丝丝袅袅无
色无形的流泉,从农人的生命和大地的肌肤里源源不断地散发而出。
我一直相信,1671 年秋天的色彩和饱和度,一定不亚于今天。那时,这片黑土地还不属
于百姓,而是作为“龙兴之地”被皇家独自占据、严格监管着。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史上,
凡一方之最新、最好的物产,都要向朝廷交纳,供皇室享用,称之为皇贡。
康熙第一次东巡,也就是 1671 年的秋天,北方的金秋正壮美如画,但那时对于一个政权
初稳的年轻皇帝来说,还没有太多的闲情逸致去关注那里的美景与粮食。1682 年,他再一次
带着浩浩荡荡的巡查队伍来到既是故乡又是边疆的东北,考察当地民情。康熙第二次东巡,
前后历时 80 天,同行七万众,光是消耗的吃的,就数目惊人:从各大官庄征用猪 62 头,鹅
235 只,鸡 620 只,鸭 140 只,粳米 11.57 石,红白高粱米、燕麦等杂粮 10.57 石,白面
1974.5 公斤,芝麻油 501.4 公斤……队伍行至松花江之滨,皇帝享用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
特意为他准备的一锅米饭。当一口晶莹如玉、香糯软滑的白米饭入口之后,吃遍了天下珍馐
美味和八方五谷的皇帝欣喜不已,叹为天赐神物,并即兴作诗一首:“山连江城清水停,稻花
香遍百里营。粗碗白饭仙家味,在之禾中享安宁。”
从此,松花江流域的稻米便成为专供皇宫御用的“贡米”。可怜的百姓,只能把出自自家
之手的“仙家味”悉数奉送给皇家,以至于很多人只听说过“粳子”之名,而不知粳米之味。
晶莹如玉又唇齿留香的米,连绵不断地自吉林这片苦寒之地流往繁花似锦的京都。京都的皇
帝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开心,便又兴高采烈地写起诗来,爷爷写,孙子也写,赞美大米,
抒发踌躇满志的情怀:“松江万里稻兴滔,碎碾珠玉降琼瑶。绵香宜腹还添力,慰我黎庶尽辛
劳。”
乾隆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赞美松花江流域大米的漂亮表象,很有想象力,也很贴切,优质
的粳米本来就如晶莹剔透的琼瑶美玉,但是后两句可就有一点铺排过当了。上好的米当然可
以“绵香宜腹还添力”,可是,米根本就进不了平民之腹,又怎么去慰“黎庶”的辛劳呢?当
一种东西成为紧俏、稀缺资源时,其出产之地和发端之人往往是得不到什么益处的,不仅如
此,有时还会罹患灾祸。其实,谁都不想这样,但人心的曲曲弯弯和世道的沟壑纵横,却总
是把千百年的历史逼进窄巷,呈现出的事实总是难免“这样”。绥德出硬汉,绥德就户户当兵
撂荒千里,不再有人种田;米脂出美女,米脂的男人就很难再娶到漂亮的媳妇;凤阳拼上了
三千年的内力出了个皇帝,那地方就穷得最后只剩下一曲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
原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尽管如此,不问世事的稻谷却按照春种秋收的规律岁岁归来,维系着人类与土地之间的
默契与信赖,温暖着耕种者屡伤不死的心。一代代朴实而倔强的北方农民,则在“谷丰年不
丰、谷歉两手空”的梦魇里死守着那片并不成全人的黑土地和从不富人的粳稻,前赴后继将
它们培育成更精更优的佳品,恪守并提升着昔日贡米的品质。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两段中,作者善于使用比喻、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土地和稻米,表现了稻
种发芽成熟,大地兑现承诺的过程。
B.十多年间,康熙两次东巡,目的各不相同,因偶然吃到晶莹如玉、香糯软滑的吉林米饭
而欣喜不已,并写诗将其列为“贡米”。
C.作者认为,只要一种东西成为了紧俏、稀缺的资源,其出产之地和发端之人就得不到好
处,不仅如此,有时还会遭遇灾祸。
D.文章主要写贡米,提及绥德硬汉、米脂美女、凤阳花鼓,是为了证明人心与世道会将历
史发展逼进窄巷的道理。
E.文章书写了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对农民的压迫、盘剥,同时也赞美了淳朴农民在土地上辛
勤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品质。
5.第四段中,作者详细地罗列康熙东巡消耗的食物,有什么作用?
6.鲁迅文学奖称任林举的写作“融叙事、抒情、沉思于一炉”,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4.D E
【解析】
A 通感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体现。B“并写诗将其列为‘贡米’”于原文无据。C“只要……就……”
错误,原文为“其出产之地和发端之人往往是得不到什么益处的”。
【答案】
5.①内容上,点明皇家出行消耗巨大,以史料为依据,增强真实性。(2 分)②结构上,为下
文质疑、批判和分析历史做铺垫。
【答案】
6.①记叙方面,文章前半部分偏重叙述,书写的是稻米生长成熟,皇家享受贡米。(2 分)②
抒情方面,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大地、农人和对封建专制压迫的褒贬态度。(2 分)③议论方面,
文章后半部分转向议论,沉思的是皇家与民情,人心与历史。(1 分)④作者的写作形式自由、
写法灵活,融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为一体。(1 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探究题。探究文章的写作手法,先结合具体的内容。要有明确的观点,
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必须有理有据。但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
观点作答。
相关文档
-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2021-06-0523页
-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9课劝2021-06-0516页
- (实用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第04课+新2021-06-0518页
- 安徽省合肥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2021-06-0515页
-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论点2021-06-058页
-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2021-06-0516页
- 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2021-06-056页
- 安徽省合肥六中2020届高三语文冲刺2021-06-0517页
- 专题52(语言文字应用+虚词)第02课+典2021-06-057页
- 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2021-06-05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