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00 KB
  • 2021-06-05 发布

语文卷·2018届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7-11)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甘谷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三级第三次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商人服饰作出限制性规定,其中肯定包含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意思。明代后世皇帝不能更改祖制,并未删除该项法规,但实践中并不严格推行。清代沿用明朝的基本法律,在其基础上另制种种则例,当作法律来行使。其中,乾隆二十六年至四十一年(1761-1776年)间编制的《钦定户部则例》涉及商事尤多。明清时代,商人不得穿着绸缎绫罗之类条款,一直存在于法律文本之中。但是,《大明律》中许多条款在明中期以后就已经不再构成社会行为法则。明中叶迄于清末,商人服饰实际上毫无限制,炫耀奢华反而是常见的现象。有学者对明清商人的法权地位进行总体考察,认为商人在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中地位归属于庶民,并非被歧视或被排斥的地位;清朝对商业于帝制统治关系之重要性的了解超过明朝,商人与权贵的关联也更为深切,商人的法权地位更非低于庶民。‎ 明清两代政府皆曾推行大量旨在维系平稳市场秩序的政策。如皆规定牙行评估物价必须公允,如明初规定有“凡买卖诸物,两不和同,而把持行市,专取其利,及贩鬻之徒通同牙行,共为奸计,卖物以贱为贵,买物以贵为贱者,杖八十”。康熙五年(1666年),令各地将应征商税额数刊于直省商贾往来的关口孔道木榜上,“遍行晓谕”,防止官员自行加征。雍正时期曾对这些政策加以重申。其后历朝也曾屡次申明对官吏敲诈商人的惩罚措施。明清政府承认商人合伙经营的权利及商人经营目的而结为社团的合法性。从明中晚期开始出现商业性会所,到清代大批商业、手工业会所发展起来,其制度环境大致保持一致。‎ 明清政府权力在维系比较平衡的商业运行秩序的同时,也会发生干扰商业的作用。其突出表现,包括官方资本直接进入商业构成特权经营造成的市场不公平竞争,政府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的严格控制,政府对矿业很长时期的垄断,政府对外贸过于严格的管控,税收标准公平性的欠缺,以及权力腐败造成的官吏对商人的敲诈与盘剥。所有这些,都没有使得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窒息,但市场也从来没有能够获得完全依照经济规律运行的环境,没有达到普遍公平的情况。在这种制度环境下,明清已然存在的商业契约精神,始终受到权势原则的挤压,并未成为支配商业运行的普遍价值体系。‎ ‎(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商人服饰作出限制性规定——商人不得穿着绸缎绫罗,旨在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行为。‎ B.虽然清代沿用了明朝基本的法律,在其基础上另制种种则例,当作法律来行使,但在实践中并不严格推行。‎ C.有学者认为明代商人在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中地位归属于庶民,并非被歧视或被排斥,清代商人法权地位绝不会低于庶民。‎ D.直到雍正之后才出现的对官吏敲诈商人的行为要进行惩罚的措施,是清政府推行的旨在维系平稳市场秩序政策的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遍行晓谕”,防止官员自行加征的史实,表明清政府曾推行过旨在维系平稳市场秩序的政策。‎ B.文章第三段举出政府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严格控制的事实,证明了明清政府权力有干扰商业的作用。‎ C.文章充分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明清两代政府权力对商业发展的作用。‎ D.文章语言简洁,结构严谨,层层推进地指出了商业与帝制统治相互推进又相互牵制的重要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清朝比明朝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商业对于帝制统治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到清朝,商人与权贵的关系也更为深切,商人炫耀奢华才成为常见现象。‎ B.清朝政府为推动商业发展提供了制度环境,在当时出现了诸多资本雄厚的商帮以及大量的商业会所、手工业会所。‎ C.清朝官方资本直接进入商业构成特权经营造成的市场不公平竞争等原因,导致市场无法获得完全依照经济规律运行的环境。‎ D.明清政府对商业的干扰使明清已有的商业契约精神,始终受到权势原则的挤压,无法成为支配商业运行的普遍价值体系。‎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旋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声名鹊起。一个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物理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打开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濯洗的灵魂,恍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召唤,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攀附上文化的崛起,或许是物有所值的。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恰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 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所以,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苞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层面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既热热闹闹又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和速度;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的分量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高度,来聆听一条河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僭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倒影。 ‎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为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5.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分)‎ ‎6.从全文看,标题“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2分)‎ 材料一:              ‎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 一份面向全国 200 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 附图:‎ ‎                                                 (选自 2017年2 月 22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 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 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 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 47.3%和 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 ‎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抑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 ‎                                                                       (来自光明网,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诉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C.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 D.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两项是(4分)( )( )‎ A.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 C.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E.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 ‎9.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 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朝廷不听。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 [注]。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节选自《明史·魏源传》)‎ ‎[注]直庐:值班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 B.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 C.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 D.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因特殊原因朝廷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而官员守丧期满之后,朝廷就可以起用。‎ B.伍,是古代民户编制单位,五家编为一伍。也是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士兵五名编为一伍。文中用来代指军队,今天也有“参军入伍”之说。‎ C.疏,疏通、分条陈述,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战国前臣僚向君主进呈文字统称上书,秦朝始称为奏。汉代臣僚分析问题的奏章别称为疏。唐宋以后上奏文书统称奏议,多数称为奏疏。‎ D.朔望,农历的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朔”,农历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或十七日)称为“望”,望日的第二天,叫既望,农历的每月第一天称为“晦”。‎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源办案精明,体察民情,安抚灾民,皇帝认为魏源清廉正直有作为。魏源深得朝廷重用,两次遭遇父母丧事,都在守丧期间被重新任用。‎ B.魏源本来被委以重任去平定大盘山的乱民,但他还未到达,官军已抓获夏九旭。皇帝又命令他去四川采集木材,同时整顿边防事务。‎ C.魏源整治边镇有方,但因推荐兵部侍郎于谦等事被谏官以身临边关擅自更换设置大臣为罪名,一起上疏弹劾他。皇帝并没有追究。‎ D.陕西佥事计资提出,武官犯其他罪的等同专类罪名,给予俸禄减半的惩罚,并贬黜到最边远的地方,魏源认为此建议很好,上奏请求朝廷施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 (2) 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桃花 罗隐①‎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②,半里红欹宋玉墙③‎ 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第,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②文君酒:“一曲凤求凰,千载文君酒”,西汉才女卓文君曾在临邛当垆卖酒。③宋玉墙:宋玉在其《登徒子好色賦》有“臣东家之子登墙窥臣三年”之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 A.“漠漠香”中“漠漠” 一词引人联想,写出了春天桃花灼灼其华、袅袅其香的特点。‎ B.“间梅遮柳不胜芳”一句,通过桃花和梅柳的对比,映衬出桃花可以和梅柳的芳姿相媲美。‎ C.颔联两句用典,用意在于写桃花给人的惊艳效果,其红艳的外表堪比美女。‎ D.颈联两句写出了桃花尽曰无人欣赏,经过春雨之后芳华飘零即逝的冷落凄凉。‎ E.桃花艳而易凋,常喻薄命佳丽,本诗大赞其味香、态美、色艳,实属独辟蹊径之作。‎ ‎15.全诗借桃花的形象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杜甫的《登高》中,诗人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并以猿与鸟的活动来表现自己心境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与刘禹锡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哲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文章结尾说自己作《师说》以赠李蟠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虽然不断加大力度治理交通拥堵,但大多屡试不爽,拥堵依旧,重要原因是没有真正提高人们的交通意识。‎ ‎②有人误将贵阳目前的经济总量与一线城市同日而语,是因为在过去的一年里,贵阳奇迹般地创造出五个“中国第一”,大有弯道超越的势头。‎ ‎③在书名上大做文章是伪劣辞书编写者的惯用招数,如在《现代汉语词典》等精品辞书前加上“新编”“新世纪”等,以此来鱼目混珠。‎ ‎④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表现所扮演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先得学会“无动于衷”,才能惟妙惟肖,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 ‎⑤岁末钱荒,互联网巨头们却趁火打劫,于12月下旬相继推出新的理财产品,分食流动性资金,这对于原本资金紧张的银行间市场简直是釜底抽薪。‎ ‎⑥82岁高龄的袁隆平面对辉煌没有任何改变,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实验田,依然从北到南查看育种基地。‎ A.③④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①②⑤‎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 受学校普遍大力推行普通话教育,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外来人口定居珠三角等因素的影响下,一些粤语童谣或许会成为绝唱。‎ B. 怀着一颗敬畏的心真帮实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脱贫的目标才能更好实现,也才能给整个社会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C. 到目前为止,包括安理会在内的联合国机构的有关决议或文件已不止一次纳入或体现了“一带一路”的内容,是目前前景最好的国际合作平台。‎ D. 如今,打通老百姓日常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共享单车,以其覆盖面广、使用便捷、品类繁多等诸多优势,深得人们的喜爱。‎ ‎19.下面四个话语情境表述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陆亦可送给赵东来一本外国诗集《雏菊》,赵东来一边接过诗集一边说:“多谢美女,那我就笑纳了。”‎ B.某经理在部门工作分析会上做报告,最后总结说:这只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 C.这次办理出国手续,多亏了你帮忙。明天我将登门致谢,请你在家恭候。‎ D.凤凰卫视记者连线报道:“南城门天池公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爱国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人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个动人的情景: ① 。弹钢琴者是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演奏小提琴的, ② 。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共同构成了本世纪物理学科的两大支柱,在科学上面,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一幅优美壮丽的图景,在音乐艺术中, ③ 。‎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广场舞运动在体质的获得性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广场舞能够全面地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可以提高关节的灵活性,使得肌肉的力量不断的增加、体积增大、弹性提高,促进了人体结缔组织更加的富有弹性。对广大广场舞爱好者来说,跳广场舞对肌肉、骨骼、关节、韧带均有良好的刺激,因此一定能促进骨骼的生长。经常跳广场舞,就会改善消化系统的机能能力。由于跳广场舞时崇髋部活动比较频繁,不但腰腹肌和骨盆得到了锻炼,而且还加强了肠胃的蠕动,因此跳广场舞对消化机能的增强一定有神奇的作用,有助于营养的吸收和利用。‎ ‎①跳广场舞不一定能促进骨骼的生长。‎ ‎② 。‎ ‎③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尼采)‎ ‎②人从枝上折下花来,供在瓶里,到了结果的时候,却对着空枝叹息。(冰心)‎ ‎③如果你看到面前的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冯巩)‎ ‎④命运不能选择,但是你可以在你这俗人道路上做得稍微好一点,认真一点,这不就行了。(靳尚谊)‎ ‎⑤生活总会有点不顺意,我们都会犯错。天性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开始改变。(电影《疯狂动物城》)‎ 富有哲理的句子总是会点燃内心的某些火花。读了上面五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三检语文答案 ‎1.C (A项,“旨在”说法不对,一是原文“肯定包含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意思”中,虽说“肯定”,其实 还是一种推测,说成“旨在”就变成事实了;二是原文中的“包含”一词,说明“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意思”也只是其中含有,并非全部含意,说成“旨在”,就变成全部的人;三是“旨在”表示目的,“压制商人炫耀财富”可能是其中的一个目的,但不见得是全部的目的。B项,“但在实践中并不严格推行”,指的是明朝后世皇帝执行明初制定的《大明律》中对商人服饰作出限制性规定的条款的力度不够,并非清代统治者对其所制定的种种则例的执行力度不够。D项,“直到雍正之后才出现……”理解错误,原文“其后历朝也曾屡次申明对官吏敲诈商人的惩罚措施”不代表这一措施直到雍正后才出现。)‎ ‎2.D (“层层推进”分析错误,文章第二、三段应该是并列关系,并非层层推进的关系。另外“相互”分析错误,本文主要论证的是明清两代政府权力对商业发展的维系和干扰作用。)‎ ‎3.A (混淆时间。早在明中叶,商人炫耀奢华已成了常见现象。)‎ ‎4. B (A项错,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关系。C项理解错误,“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及”,与“有些品格是无法僭越的”不一致。“不断提升自己”没有依据。D项错在“‘渐愧”和“不满”,文中没有此意。)‎ ‎5.①写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1分)‎ ‎  ②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2分)‎ ‎  ③它照应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2分)‎ ‎6.①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 ‎  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或精神的光芒)。‎ ‎  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 (每点2分。)‎ ‎7. C(A 项,第三则材料没有指出“海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B 项,“海归”回国并非只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而且还怀揣“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D 项,不是体现文化吸引力,而是体现文化归属感。)‎ ‎8.AC(各 2 分)(B 项,吸收海外人才过程中的问题也有留学生自己对国内形势不了解等原因;D 项,老科学在科研上还可以起引领和示范的作用;E 项,并非所有的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 ‎ ‎9.①国家政策引导扶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②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与世界潮流接轨的强烈愿望。③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从而因造出的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④海外人才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⑤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1 点 1 分)‎ ‎10.(3分)C ‎11.(3分)D “朔”和“晦”的解释说反了。‎ ‎12.(3分)D “深刻”在文中是“苛刻”的意思,“寝”是“停止”的意思。‎ ‎13.(10分)(1)(5分)魏源与许廓、李昌祺打开粮仓救济,免除拖欠的赋税和各种杂役,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发”“仓廪”“逋”各1分,语境分2分)‎ ‎(2)(5分)皇帝认为魏源有功劳,放置不予追究。事情办完后回到朝廷,魏源与都御史陈智在值班房相互责骂,陈智把这件事报告给皇帝,皇帝下发诏书,责备了他们俩。(“竣”“詈”“以闻”各1分,语境分2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考中进士。授职监察御史。辨明松江知府黄子威被诬陷的事。上奏减免浙东沿海一带渔民的课税。魏源巡视考察陕西。西安发生大瘟疫,他治疗救活了很多人。上奏说:“各官府粮仓储存的粮食有1090多万石,足以维持十年。现如今百姓因发生瘟疫而妨害了农事,我请求(让他们)交纳钞券代替两税的一半。”皇帝听从了他的请求。他两次遭遇父母丧事,都在守丧期间被重新任用。‎ 宣德五年,黄河以南地区因干旱发生饥荒,百姓大多辗转迁徙。皇帝认为魏源清廉正直又有作为,任命他为左布政使,让他乘驿马快速赴任。当时侍郎许廓前往河南安抚灾民,朝廷商议又起用了在家守丧的布政使李昌祺,让他官复原职。魏源与许廓、李昌祺打开粮仓救济,免除拖欠的赋税和各种杂役,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不久,雨也降了下来,当年粮食大丰收。过了三年,魏源被召回朝廷,任刑部左侍郎。第二年,永丰百姓夏九旭等占据大盘山作乱。皇帝认为魏源是江西人,命令他前往安抚,都督任礼率兵跟随其后。还未到达,官军已抓获夏九旭,于是皇帝又命令他们二人在四川采集木材,同时整顿边防事务。‎ 英宗即位,(魏源)升任刑部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令魏源整治大同、宣府各边镇,准许他根据情况自行决断处理事情。魏源派遣都督佥事李谦守卫独石。巡察天城、朔州各要塞,命令将吏分区守卫。设置威远卫,增加修筑开平和龙门城,从独石到宣府,增设瞭望敌情的堡垒。免除屯军租税一年,储存火器作为边防装备,那些依附权贵逃避兵役的人全部收编到军队中。不久,因为宣府、大同的军务长久松懈,请求朝廷召回巡抚佥都御史卢睿,推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朝廷没有允许他的请求。这时,谏官把身临边关擅自更换设置大臣作为魏源的罪名,一起上疏弹劾他。皇帝认为魏源有功劳,放置不予追究。事情办完后回到朝廷,魏源与都御史陈智在值班房相互责骂,陈智把这件事报告给皇帝,皇帝下发诏书,责备了他们俩。‎ 有一年发生旱灾,魏源审核上奏疑难案件,并且请求推行到全国,朝廷批复同意。不久因断案不当获罪,跟侍郎何文渊一起被关进监狱。得到宽恕,又因为上奏辽王朱贵烚的罪状,不说跟他有关内乱的事,和三司官员一起都被关进钦犯监狱。过了几个月,魏源被释放并官复原职。魏源在刑部时间长,断案大多平和宽缓。陕西佥事计资提出,武官犯其他罪的,等同专类罪名,给予俸禄减半(的惩罚),并贬黜到最边远的地方。魏源认为他所说的过于苛刻,上奏停止了这一做法。正统六年,因为脚病,朝廷特命他只需在初一和十五上朝。正统八年,退休回家,去世。‎ ‎14、CE (C用意在于写桃花给人的惊艳效果,其红艳的外表堪比美女  理解错误  E项 本诗不及大赞桃花的美,更以桃花自喻,书写了自己空有才华,无人赏识的感伤之情;实属独辟蹊径之作表述也不准确。) 15、全诗以桃花自喻,借桃花的艳丽和凄凉境遇,表达了自己才华出众却无人欣赏的失落心情;“回首东风一断肠”流露出年华逝去、老大无成的痛苦;“旧山”二字也透露出淡淡的思乡之情。‎ ‎16(1).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 (2).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3)余嘉其能行古道。‎ ‎17. A(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同日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指相提并论(多用于否定式)。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釜底抽薪: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风尘仆仆: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 ‎18.D(A项句式杂糅 B语序不当 C项成分残缺)‎ ‎19 B(A“笑纳”改为“收下”;C项“恭候”,敬辞,恭敬地等候。此处应用“等候”。D“光顾”改为“游览”;)‎ ‎20.①他同普朗克在一起倾情演奏 ②则是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 ③他们同样演奏出了和谐动人的乐章 ‎21.(5分)‎ ‎②经常跳广场舞不一定就能改善消化系统的机能能力。‎ ‎③跳广场舞对消化机能的增强不一定有神奇的作用。(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22.五则材料,都充满哲理。或劝人奋进,或启发人们面向阳光,都发人深省。第①则材料可以喻指人们的心态和根基的相互促进的关系。第②则材料的道理和第①则材料的辩证关系。第④则材料旨在说明客观的命运与主观努力的关系。第⑤则材料的道理与第④则材料的道理接近,强调以主观努力去弥补生活中的不如意。题目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可有以下组合方式:①②两则可以合为一组,警示人们必须要有深厚的生命根基,否则无法结出生命之果;④⑤两则可以合为一组,强调主观努力的能动作用,以弥补客观现实给我们造成的生活缺陷;第③则可以试着与①②两则组合或与④⑤两则组合,但必须能自圆其说,不能生拼硬凑。在引用名言时要与上下文水乳交融,不能生硬插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