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5.50 KB
  • 2021-06-05 发布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蓉城名校联盟 2020 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 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 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 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最近最受关注的通信技术革新,恐怕非 5G 莫属。当人们还在享受 4G 带来的红利时, 5G 已经在很多重要场合频频向人们招手了。2 月 28 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落下帷幕的 2019 年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5G 当仁不让地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多款 5G 商用手机发布、5G 技术在汽车驾驶方面的应用展示、5G 技术支持远程手术的展示……种种围绕 5G 展开的操作让 人们对 5G 将如何改变生活充满更多想象和期待。 具备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和低时延等特点的 5G 可以实现更快的传输速度和更多.的 设备连接。其建立的高速信息通路、推动的新型智能终端,都将促进数字化生产要素与产品 的高效流通,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触发文化产业尤其是数字文化产业的业态创新与生 态蜕变。 不止 5G,近年来,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越来越 多的新技术横空出世并得到广泛应用,为文化产业创造了层出不穷的新玩法,让文化更加多 彩。这种多彩体现在通过 VR、AR 等技术,人们不用赶赴敦煌,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如身临其境 般地欣赏莫高窟的精美壁画;体现在借助 8K 超高清互动技术、高清动态动画技术、全息影像, 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动”了起来、“活”了起来,原本静态的文物有了更真切灵动的 全新表达;体现在杜比全景声、4K 超清、VR 等在演唱会直播中流畅应用,使得人们足不出户 就能“置身”演唱会现场,与偶像一起互动。 再向前追溯,从更长的时间尺度上看,从纸质乐谱到黑胶、留声机,从磁带到 CD,从网 络下载到在线收听;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 2D 影片到 3D 立体电影;从早早去影院现场 - 2 - 排队购票到通过各种 App 提前几天选好心仪的场次和座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批批应运 而生的新技术,全方位地改变了文化内容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 凡此种种都表明,正是有了科技赋能,文化产业更加多彩,人们的生活也更加精彩,也 证明了科技和文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要继续做好科技和文化的深度融合,就要 主动拥抱新技术,提高文化产业创作、生产、传播、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科技含量,将丰富 的文化资源采取更现代更多样的方式呈现,更便捷更高效的手段传播;提升创意水平,让文 化资源与科技手段找到恰到好处的结合点,在创意创新的护航下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 记忆;注重内容生产,倾听和满足大众高品质的文化需求,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补齐内容生产 短板。唯此,科技才能更好地与文化共舞,才能为提升文化产业的活力注入强大动能,为文 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精彩。 (摘编自陈晨《科技,让文化更多彩》)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享受 4G 的红利时,具有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和低时延等特点的 5G 时代已到来。 B. 5G 所能促进的数字化生产要素与产品的高效流通,能够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C. 文化产业依靠 VR、AR、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创造了不少新玩法。 D.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都因 5G 得到全方位的改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引出备受关注的 5G 技术到来的话题。 B. 文章用莫高窟和《清明上河图》两个事例,论证了 5G 技术与文化融合的成果。 C. 文章提出了拥抱新技术、提升创意水平、注重内容生产等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方法。 D. 文章在论证科技对文化的影响时,层层推进地分析了由 5G 到各种新技术的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更快的传输速度和更多的设备连接,这样的通讯技术革新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B. 从时间尺度上看,新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应运而生,也使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C. 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能使文化产业更加多彩,也能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D. 拥有新技术,就能有利于文化资源更好地传播,使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更多精彩。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 - 3 - 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 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 项,“5G 时代已到来”错误,原文说“在很多场合频频向人们招手了”,而不是 5G 时代已 到来。 B 项,“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应是 5G 建立的信息通路和推动的新型智能终端。 D 项,“都因 5G 得到全方位的改变”错误,改变的原因是层出不穷的新技术。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 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 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 项,论据与论点错位,两个事例论证的是各种新技术为文化产业带来的新玩法。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 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 为正确项。 D 项,“拥有新技术,就能有利于文化资源更好地传播”推断绝对化,拥有新技术是文化资源 传播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故选 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 (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 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 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 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 2002 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93.4%的受访者平时会使用网络流行语。67.4%的 受访者认为过多使用网络流行语会使代际沟 - 4 - 通更加困难。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的丁歆经常使用网络用语。“我一般在跟网友聊天时, 或在社 交媒体平台上发表状态时会使用,因为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语境,大家都在这种流行语境下, 你会自然融入进去。但是在其他地方用网络用语,别人可能就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我在看直播或者发弹幕时会用网络用语,平时面对面交流一般不用。”西安交通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学生梁杰认为,流行词是一种创造,“ 本来要说很长一段话的,用几个字就可 以表达了。另外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某些流行词就代表一个特定的意思,这样说会更加明确。” “使用流行语就是为了好玩,大家对于一些词语会心照不宣地笑一下。”丁歆觉得,网 络语言会让语言异化,“我们会把一些传统词语进行解构,重新放到现在的聊天环境下,本 质上来说是污染了汉语原本的语义的,但这可能也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调查显示,34.3%的受访者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59.1%的受访者偶尔使用,仅 6.5% .的 受访者完全不用。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申小龙认为,网络语言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 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情感和心理。网络交际平台为交际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 便于自由创造的语域。与传统的平面媒体.上的书面语言相比,网络语言的内容可以突破常规, 具有非正式性、随意性和简约性,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词语表达方式。它们为现代汉语注入新 的活力,提供更多新的选择。一些创新因素已经突破自已的语域,进入人们日常生活。 (摘编自 2019 年 03 月 21 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网络环境下,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网络用语表达思想情感。网络用语虽然有时幽默 活泼,但也存在缺乏文化内涵的问题。很多习惯于使用网络用语的年轻人,语言越来越贫乏, 偶尔说句成语都觉得不习惯。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 2002 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了。 “无论是描述什么东西还是事件,我都是用同样的方式去表达。”福州市中学老师蔡筱 佳说,“随着媒介的更新, 有时我们不再需要用文字去描述,比如看到美景,你会把它拍下 来,这让人更不会去思考怎样创造新的表达方式”。 “现在大家夸人,习惯用一套固定的句式,或者用很多夸张的语气词。”中央美术学院 美术史专业的丁歆说,汉语中有丰富的词汇供人们表情达意,可现在很多都被简化,比如大家 遇到好笑的事情只会说“哈哈哈”。 - 5 - (摘编自 2019 年 03 月 21 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记者:年末的各类汉语盘点,网络流行语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您怎样看待网络流行语现 象? 姚喜双:互联网的持续繁荣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形式的不断更新,为网络流行语的创造、 传播提供了平台。一些网络流行语因其简洁、形象、生动的特点,深入人们的网络生活,并已 逐步发展至线下,成为日常用语的一部分。这不仅丰富了网络语言自身的发展,也丰富了汉 语语言的表现形式,如“给力”“蛮拼的”“点赞”等,都很接地气。 当然,伴随着网络语言井喷式的增长,出现了一些不规范、不健康的网络用语,如“人 艰不拆”“喜大普奔”等生造晦涩的词,“昂丝”“绿茶婊” 等低俗的词,这不仅.对网络 语言自身,更对社会语言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 网络流行语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以辩证的态度,既充分认识其对丰富语言发展所起的 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其不规范、不健康的一面。对于其使用,同样是既不能“一棍子打死”, 也不能放任自流,应按照网络语言的发展规律,趋利避害,加以正确引导。记者:语言作为社 会交流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有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那么网络语言的底线和边界在哪里? 姚喜双:规范使用网络语言,应首先考虑网络语言不同层级的要求,网络语言是一个复杂 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给力、点赞、接地气、正能量”等词,很大程度上丰富 了汉语词汇系统,其使用应得到支持,如“给力”已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 ;二 是“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童鞋”等词,表义晦涩,缺乏规范,不提倡在公共场合、大众媒 体中使用;三是“逗比”“逼格”等,品位低俗粗鄙,会对汉语系统造成破坏性影响,应予禁 用。总之,网络语言使用不仅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标准,符合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基 本规则,而且要健康向上,不低俗。 (摘编自 2017 年 01 月 06 日《光明日报》) 4. 下列对网络流行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流行语具有突破常规、随意简约的特点,在网络自然流行语境下,网民会主动融入语 言自主创新潮流中。 B. 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语言使用潮流,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网民对使用网络流 行语乐此不疲。 C. 网络流行语的大量使用让人们的表达显得单一固化了, 夸赞别人习惯用一套固定的句式 或夸张的语气,遇到好笑的事情一句“哈哈哈”完事。 - 6 - D. 网络流行语追求简便快捷,随着新媒体的出现,部分网民有时不再需要用文字描述事物, 喜欢用视频拍摄过程。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先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报道了网络流行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情况,然后通过专 家解读的方式对网络流行语普及的原因进行宏观分析。 B. 材料二先总体阐述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对人们语言水平的影响,然后用受访者的代表性言 论展示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对人们语言水平的影响。 C. 关于网络流行语对当代汉语发展的影响,材料一侧重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范围予以评估, 材料三侧重阐明网络流行语如何增强汉语的表现功能。 D.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弊端,材料二仅是从个人角度指出了长期使用存在的危害。材料三则先 从个人角度后从社会角度指出其长期使用存在的危害。 6.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媒体语言,它流行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述。 【答案】4. B 5. B 6. (1)使用人数多,参与范围广,年轻人喜欢网络交往方式;(2)网络平台提供的宽松自由的 语域环境;(3)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不断更新为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传播提供了平台;(4) 流行语表达简洁明确,有独特的词语表达方式;(5)表达功能较强,有自身的流行语境;(6) 层次较高的流行语有的被吸收进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 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 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网民对使用网络流行语乐此不疲”于文无依据。 调查显示,34.3% 的受访者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59.1%的受访者偶尔使用,仅 6.5%的受访者完全不用。得不出 选项的结论。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 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 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 7 - A 项,“报道了网络流行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情况”理解偏颇。材料一仅报道 93.4%的 受访者平时会使用网络流行语。不能理解为“报道了网络流行语的普及情况”;“通过专家 解读的方式对网络流行语普及的原因进行宏观分析”错,专家是对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和对现 代汉语的影响进行解读。 C 项,“材料一侧重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范围予以评估,材料三侧重阐明网络流行语如何增强 汉语的表现功能”概括片面。材料一也谈到网络流行语对汉语表达功能的影响,“为现代汉 语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更多新的选择”,材料三也谈到网络流行语使用范围的扩大,“已 逐步发展至线下,成为日常用语的一部分”。 D 项,“材料二仅是从个人角度指出了长期使用存在的危害。材料三则先从个人角度后从社会 角度指出其长期使用存在的危害”理解偏颇。材料二是指出“对习惯于使用网络用语的年轻 人”语言能力的影响,材料三是指出网络流行语对网络语言自身尤其对社会语言产生不良影 响。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 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 问题。 结合材料一“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 2002 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 查显示,93.4%的受访者平时会使用网络流行语”“调查显示,34.3%的受访者经常使用网络 流行语,59.1%的受访者偶尔使用,仅 6.5% .的受访者完全不用”,材料二“网络环境下,年 轻人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网络用语表达思想情感”,可概括出“使用人数多,参与范围广,年 轻人喜欢网络交往方式”。 结合材料一“网络交际平台为交际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便于自由创造的语域。与传统的 平面媒体.上的书面语言相比,网络语言的内容可以突破常规,具有非正式性、随意性和简约 性,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词语表达方式”可概括出“网络平台提供的宽松自由的语域环境”。 结合材料三“姚喜双:互联网的持续繁荣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形式的不断更新,为网络流行 语的创造、传播提供了平台”可概括出“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不断更新为网络流行语的 创造、传播提供了平台”。 结合材料一“与传统的平面媒体.上的书面语言相比,网络语言的内容可以突破常规,具有非 正式性、随意性和简约性,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词语表达方式”和材料三“一些网络流行语因 - 8 - 其简洁、形象、生动的特点,深入人们的网络生活,并已逐步发展至线下,成为日常用语的 一部分”可概括出“流行语表达简洁明确,有独特的词语表达方式”。 结合材料一“我一般在跟网友聊天时, 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状态时会使用,因为这是一 个很自然的语境,大家都在这种流行语境下,你会自然融入进去”“本来要说很长一段话的, 用几个字就可以表达了。另外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某些流行词就代表一个特定的意思,这样 说会更加明确”可概括出“表达功能较强,有自身的流行语境”。 结合材料三““给力、点赞、接地气、正能量”等词,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其 使用应得到支持,如‘给力’已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可概括出“层次较高的 流行语有的被吸收进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 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 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 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奇遇 莫言 1982 年秋天,我从保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 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一班,要到早晨六点。举头看天,见半块月亮高悬,天清 气爽,我便决定不在县城住宿,乘着明月早还家,一可早见父母,二可呼吸田野里的新鲜空 气。 这次探家我只提一个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为柏油 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刺里走上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土路因 为近年来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杂草丛生,只是在路中心还有一线被人 踩过的痕迹。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梁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 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 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 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县城离高密东北乡有 40 多里路呢。 除了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乌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 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 - 9 - 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 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 安全。终于,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 继续往前走吧。一边走一边骂自己:你是解放军军官吗?你是共产党员吗?你是马列主义教 员吗?你是,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 怕什么?有鬼吗?有邪吗?没有!有野兽吗?没有!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依然浑身紧张、 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 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 一个人走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除 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吃青 草…… 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湿了。 我高声唱起歌来:“向前向前向前——杀——” 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红日将出未出时,东边天上一片红晕,村里 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想起这一路的 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 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他穿得齐齐整 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 我忙问:“三大爷,起这么早!” 他说:“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 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 点着了烟,他说:“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 就算我还了他钱。” 我说:“三大爷,何必呢? 他说:“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 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 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一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我打 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 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 - 10 - 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爷,他说 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 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 我说:“赵家三大爷呀!” 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 我说:“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我把烟 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 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 这么说来,我在无意中见了鬼,见了鬼还不知道,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他和 蔼可亲,他死不赖账,鬼并不害人,真正害人的还是人,人比鬼要厉害得多啦! (有删节)(《百年百篇经典微型小说》)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五段写儿时在家乡听说过的鬼故事,写出了“我”当时内心的恐惧害怕,同时为下文赵 三大爷的出现作铺垫。 B.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这一句独立成段,是想着重交代“我”当时无惧无畏的心 理,所谓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C. “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这--结局在前文有多处暗示,如“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 来”中“闪”字写出老人赵三大爷的异常。 D. 作者叙述“我”在秋夜的奇遇,塑造了赵家三大爷心地善良不害人、死不赖账、讲信用的 形象,寄寓了作者对人们的美好希望。 8.请赏析第二段中划线语句。 9.最后一段,有人主张删去,有人主张保留。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7. B 8. (1)用以声衬静、视听结合、通感修辞等手法;(2)描写了月夜庄稼地的 冷清沉寂阴森的画面,(3)为下文写我内心的恐惧害怕作了铺垫。 9. 应该删去。(1)作者用议论直接点明主题,削弱了小说的含蓄美,也显得生硬;(2)用“母 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回味。 应该保留。(1)使人与鬼的对比更鲜明,加强了批判与赞美的力度;(2)使“讽刺人的失信害 人”的主题更鲜明;(3)突出赵家三大爷的形象:和蔼可亲,死不赖账,不害人;(4)与前文写夜 遇赵三大爷的情节相照应。 【解析】 - 11 -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 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 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 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 B 项,分析不当,错在想着重交代“我”当时无惧无畏的心理这个地方。结合上文“我的脚步 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全。终于,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等语句说明 “我”内心是恐惧的、害怕的。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妙处),品味精彩的语言艺术的能力。做这种题应结合上 下文,从表达、内容、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答题方法如下:从 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 所以,体会句子含义一定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 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从分析修辞入手,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 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 题干要求赏析第二段中划线语句“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梁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 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 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这是一段乡村景物描 写,表现了高密乡村的静谧、冷寂的氛围,为后文自己的胡思乱想、内心恐惧做铺垫。而这 段景物描写的文字,在修辞手法颇富特色,如“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是拟人修辞手法, 而“闪烁着微弱的银光”是眼睛所见,“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是耳朵 所闻,作者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把乡村的夜幕下的景物描摹得栩栩如生。而“叫声渗进 了我的肉里、骨头里”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总之,作者用高超的艺术手笔描写了乡村的景 物,渲染了静谧、冷寂的氛围,为后文写“我”的恐惧埋下了伏笔。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段落结构的整体把握及个性化解读文章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性阅读题, 难度较大,按题目要求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从文本的内容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表 达手法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而在探究这方面,需要结合自身,联系文本,做出合理、 有创意的推断。最后一段的相关文字是“……鬼并不害人,真正害人的还是人,人比鬼要厉 害得多啦”,题干要求回答最后一段是否多余,这种题开放性很大,但不管回答是多余还是 - 12 - 不多余,都应该先表态,然后说出自己的理由来。理由的角度,可以从内容上、结构上、主 题的揭示等方面思考。比如回答:不能删掉。从情节结构的角度看,与前文自己临近村子的 时候巧遇赵家三大爷相呼应,读者也才明白赵家三大爷知道“我”要回来,而且爹妈也在等 “我”之类的很有超常的感知能力,原来他是一个鬼,这样读者的些许疑窦就解开了。而且 刻画赵家三大爷这个形象,说明了主题:鬼并不害人,真正害人的还是人,人比鬼要厉害得 多啦。从而增强了文章对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力度,结尾指出原来赵家三大爷是鬼,也能彰显 莫言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令读者拍案叫绝。 【点睛】如何把握文学类作品的主旨 1.从重点语段上找突破;(1)抓标题与文体;(2)抓“文眼”;(3)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 段;(4)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 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1)借景抒情, 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 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3)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从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 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 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 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 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 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 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 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时秦 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 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 - 13 - 怀王,不忘欲反,翼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 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 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 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 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 泄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 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于是怀 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 吊屈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 甚任之/ B.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 甚任之/ C.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 甚任之/ D.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 甚任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离骚》是屈原创作的浪漫主义作品,倾诉了作者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开创了 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 B. 《国风》是《诗经》“风、雅、颂”三大内容中的“风”,是《诗经》的精华,是民间歌 谣,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C. 《易》,我国古代有哲学思想的占卜书,后来成为儒家重要经典,也称《周易》或《易经》。 对中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D. 太傅,中国古代官职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颇有实权,东汉以后各朝代 都有设置,多为赠官、加衔之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颇有才能。屈原曾和上官大夫职位相同,上官大夫为了能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 - 14 - 原的才能。 B. 屈原曾被君王委以重任。楚怀王授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写完草稿,没有给上官大夫, 并说他的坏话。 C. 屈原忠君爱国。诚心为国而被君王怀疑,忠心事主而被小人诽谤,因此写《离骚》抒发悲 愤之情。 D. 屈原身遭放逐依然心系国家。他不忘君王复兴国家扭转局势的心情,在一篇作品中多次流 露。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2)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答案】10. B 11. D 12. B 13. (1)往上追述到帝喾(的事迹),近世(往下)赞扬齐桓(的伟业),中间叙述商汤、周武(的 德政)以此来批评时政。阐明道德内容的广博深远,治世乱世的因果必然,没有不全部呈现详 述的。 (2)怀王大怒,不肯应允。逃到赵国,但赵国拒绝接纳。然后又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尸体 运回楚国安葬。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 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 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中,“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结构对称,分别断开, 排除 C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结构对称,分别断开,排除 A。 本句译为:(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 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 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 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 15 - D 项,“太傅……颇有实权”说法错误。太傅多为虚衔,无实际职权。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 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 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B 项,“屈原写完草稿,没有给上官大夫,并说他的坏话”说法错误。原文的意思是怀王让屈 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想要更改它,屈原不同意,他就在怀王面前 谗毁屈原。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刺”,批评;“明”,阐明;“靡”,没有; 第二句得分点:“听”,应允,听从;“之”,到;“内”,同“纳”,接纳。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 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 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 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 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 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 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 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 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官位相等,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 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想要更改它, 屈原不同意,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 - 16 - 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 了屈原。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之辞蒙蔽了聪明才智,让邪 恶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 “离骚”,就是离忧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原, 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 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就是由怨恨引 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 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称道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 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 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 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 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 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 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 安葬。屈原虽然被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 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 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 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 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 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 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 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 人的祸害。《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难过,因为井水是供 人汲取饮用的。君王贤明,天下人都能得福。”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 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屈原到了江滨,披散 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于 是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自从屈原投汨罗后一百多年,汉代的贾生,担任长沙王太 傅,路过湘水,写下《吊屈原赋》投入江中,凭吊屈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 1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①. 李纲②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 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 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杰民,周雅③何曾专美! 注释:①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 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②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 名臣。③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作者指出晋师击败前秦的两个条件,即地利和 人的谋划。 B. “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 十分严厉。 C. “夜闻数声鸣鹤”,运用了风声鹤唳的典故,写前秦军队溃败,非常惊慌,听到鹤鸣都以 为是晋师追来。 D. 作者借古讽今,写东晋“淝水之战”,成功击退前秦,以此讽谕南宋统治者要坚定抗金信 心,抵御外辱。 15. 前人评这首词:“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为什么这样说,请分析。 【答案】14. B 15. 此词所写“淝水之战”这段历史对南宋朝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词中写东晋凭借长江天险的地理优势和任用有才能的将士谋划作战,最终以少胜多,成功击 退敌人侵略。作者借古讽今,借此劝谕南宋统治者发挥地理优势,任用抗金人才,从而以弱 胜强打败金兵。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 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 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 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 18 - B 项,“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错误,“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颐指” 是形容谢安神情淡定,从容指挥的样子。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主旨及写作意图。解答时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 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 样的思想情感。特别要注意创作的背景,据此把握诗人的创作意图。 “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意思是对南宋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全词从长江天险写起,指出既凭 天险,又重人谋,何惧“索虏”!,这是告诉南宋统治者要发挥地理优势;接着以主要篇幅描 述了淝水之战晋胜秦败的过程及其值得借鉴的历史意义:强大的敌人并不可怕,是可以被打 败的。只要弱小的一方敢于斗争,人谋克壮。词还突出了东晋宰相谢安“从容颐指”的作用。 这是告诫南宋朝廷要任用抗金人才。曾担任高宗宰相的李纲多么希望自己能起类似谢安那样 的作用,可惜他没会机会。他写这首词,意在讽谕高宗以古为鉴,须知少可以胜多,弱可以 胜强,强敌不足畏,全在“人谋克壮”。应痛下决心,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作者的用心是 很明显的。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 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 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 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与《已亥杂诗》中龚自珍以落花自比的两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相似的奉献精神。 (2)李煜《虞美人》中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的两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相似, 都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 (3)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离家在外生活不如意的人很容易发出《琵琶行》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 19 - 【答案】 (1). 落红不是无情物 (2). 化作春泥更护花 (3). 雕栏玉砌应犹在 (4). 只是朱颜改 (5). 同是天涯沦落人 (6). 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 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 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红、化作、雕栏、 砌、犹、沦、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迅猛势头 全球。教育作为应用先进技术最为积极的 领域拥抱人工智能就成了理所当然的选择。所谓教育技术,是指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一 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综合。重视“人工智能+教育”,实际上反映了新时代人们对教育技术发 展的诉求——这与历史上中国人重视在教育领域投入先进技术的传统一脉相承。 毛笔、纸、印刷术等事物和技术,( )。近代以来,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界前辈早 早选择拥抱先进教育技术,利用幻灯、放影机等设备,开启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先河,在教育 技术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系统批改作业来减轻师生负担,快速、具有针对性的找到学生 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______和质量。 与历史上教育技术发展相比,人工智能带来的或将是“千年未有之大变革”。_______身 处偏远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内容依然______;人机互动、人机共教的模式,剑锋直指师资 力量不均衡这一影响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 当然,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新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在拥抱科技 时趋利避害。应该明确的是,人工智能这样的新技术,在教育应用过程中,其根本目标是降 低人们参与学习活动的门槛,促进教育公平与发展。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席卷 效率 即便 唾手可得 - 20 - B. 囊括 效益 即便 信手拈来 C. 席卷 效益 如果 信手拈来 D. 囊括 效率 如果 唾手可得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诞生后都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学堂中 B. 诞生后在第一时间都出现在学堂中 C. 都在诞生后第一时间出现在学堂中 D. 都第一时间在诞生后出现在学堂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拥抱科技时如何趋利避害,关键在于看待新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 B. 在拥抱科技时如何趋利避害,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新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 C. 如何看待新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关键在于拥抱科技时如何趋利避害。 D. 如何看待新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关键在于拥抱科技时趋利避害。 【答案】17. A 18. C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能力。应对此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语境,从近义成语的语意侧重点、 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语法功能等角度加以辨析。作答时,可先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成语来 逐个排除选项,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席卷:像卷席子一样把东西全都卷进去;囊括:把全部包罗在内。根据上下文语境“人工智 能浪潮”可知,用“席卷”更形象贴切。 效率: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效益:指效果和利益。文中更侧重“效率”而不是“收 益”,故应使用“效率”。 即便:即使、纵然。表示承认某种事实,但还没有发生,暂时让一步;如果:对没有发生的 事情或已经发生的事情提出相反的假设。根据语境“身处偏远地区”可知,并没有发生,只 是暂时让一步,选用“即便”更好。 唾手可得:指手上吐唾沫,动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毫不费力就可以得到;信手拈来:随手拿 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结合上下文可知, 这里是说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即便身处偏远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内容” 依然很容易得 到,如使用“信手拈来”,则对象不当,应用“唾手可得”。 - 21 -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一定要结合整个语段的语境,分析四个选项的不同,结合不 同点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 谐的角度选取答案。 “毛笔、纸、印刷术等事物和技术”是句子的主语部分,“都在诞生后第一时间出现在学堂 中”是句子的谓语部分,从上一段末尾句来看,状语“第一时间”是强调的重点,所以“诞 生后第一时间”的语序排列合适。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 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对句子进行分析;做题时还要比较四个选项的不同,从不同点入手结合病 句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画线句语序颠倒,“在拥抱科技时趋利避害”应紧承括号前一句“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排 除 C、D; 划线句还存在“两面对一面”的错误,应在“趋利避害”前加上“如何”,排除 A、D。 故选 B。 【点睛】此类试题是将连贯,辨析并修改病句,成语辨析合并考查。这就更加要求考生具有 对文段整体把握的能力,拥有正确使用成语恰切表意的能力。所以读懂文段主要意思,结合 语境是作答的前提。较传统的考查题型,辨析并修改语病的难度其实是有所降低的,考生可 以比较选项与原文之间,选项与选项之间的不同点来确定正确答案。 20.下面一段文字有几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六处来。 《羊城晚报》、《珠江日报》 都报道了市公交公司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 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在当今社会中,突发事件时 有发生,但在危难中挺身而出舍已为人的勇士却是百里挑一,非常缺乏。媒体上经常报道有 人遇难而众人旁观的事,人们已经觉得习以为常了。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力所能及地关心帮 助他人,我们的社会就会永远阳光普照。别人遇到灾难时,我们应该急别人之所急,慷慨解 囊。但有些人十分吝啬,细大不捐。我们在此呼吁,希望广大市民向张师傅学习,当别人需 要帮助时,一定要鼎力相助。 - 22 - 【答案】(1)“《羊城晚报》、《珠江日报》”中的顿号应该删去。(2)“一经新闻媒体报道, 就被传”,成分残缺,缺主语。(3)满城风雨,褒贬不当。(4)百里挑一,不合语境。(5) 习以为常,与前文“觉得”重复。或者说:应该删去“觉得”。(6)细大不捐,望文生义。(7) 鼎力相助,言不得体。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词语、语言表达得体及辨析病句的能力。 学生要综合考虑谦敬不当、褒贬不当、词语和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情况,结合语境,找出表 达不当的地方。 (1)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因此“《羊城晚 报》、《珠江日报》”之间的顿号应去掉; (2)“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一句中,“经……报道”和“被传得”都缺 主语,应在其前加上“这件事”; (3)“满城风雨”通常比喻某一事件(坏)事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用在此处,感情色 彩不当; (4)“百里挑一”指一百个当中就挑出这一个来,形容人才出众。此处语境是为了说明敢于 在危险中挺身而出的人稀少,强调稀少应该改为“百中无一”; (5)“习以为常”指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本身 含有“觉得”的意思,“人们已经觉得习以为常了”语意重复了,应删掉“觉得”; (6)“细大不捐”指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而此处把“捐”字误解 为“捐赠”,显然望文生义; (7)“鼎力相助”指大力支持帮助,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该词为敬辞,用于感谢 别人对自己的帮助,而此处是号召人们帮助他人,不符合使用语境。 【点睛】得体主要指让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 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 “语体”指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 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语、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二定, 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 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 握谦敬,注意礼貌。 21.下面是某班辩论赛自由辩论阶段的片段,请根据正方发言,为反方拟写一段发言。不少于 - 23 - 70 字。 正方观点:结婚对象应该是自己爱的人 反方观点:结婚对象应该是爱自己的人 正方发言示例:我方认为,结婚对象应该是自己爱的人。你爱,所以你愿意一直付出,因为 你坚持付出,就可能改变对方的感受和态度。你爱对方,所以你的婚姻就容易有幸福感。你 不爱他,即使对方爱你,婚姻也不易持久,也很难有幸福。 反方发言: 【答案】反方发言示例:你爱对方,对方不爱你,你们结婚也不会幸福。我方坚信,结婚对 象应该是爱你的人。与爱你的人结婚,你即使现在不爱对方,将来你可能爱上对方。爱不爱 对方,你自己可以决定。对方爱不爱你,你无法主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根据 正方发言,为反方拟写一段发言”,需要结合辩论赛主题,双方的观点和依据等方面分析。 要求为反方拟写发言,先明确反方的观点是“结婚对象应该是爱自己的人”,反方要对正方 的观点进行反驳,即反驳“结婚对象应该是自己爱的人”,可认为,结婚对象是自己爱的人, 但对方不爱自己,依然难以获得幸福;婚姻中一方的不断付出也不一定会收到回报,反而可 能让自己变得卑微甚至哀怨;还要分析与“爱自己的人”结婚的优点,如与爱自己的人结婚, 能够感受到被爱的幸福,受到幸福感染,自己也可以爱上对方,由自己决定的爱比由他人决 定的爱更能给人以幸福。依据这些思路,可以先反驳再立论,也可先立论再反驳,思路清晰, 语言流畅,符合字数要求即可。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 24 - 《抽》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给孩子张弛有度的爱 一把好弓,张弛有度方显其效;一副好画,张弛有度方显泼墨之美;为人处事,张弛有 度方显睿智人生。家庭教育更是如此,张弛有度才能让家庭在和煦的春风育人成长。 父母总是爱孩子的,但“爱”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 了”,过于溺爱的环境,难免会让孩子失去独自行走的能力。而有的则走向另一个极端,所 谓“爱之深,责之切”,抽断在孩子身上的荆条有多少根,就代表了父母的爱有多“深”, 这种“爱”难免叫人有些吃不消。 可能是望子成龙心切,这种暴力的教育方式,近年来还屡屡为人推崇。网络上各种“虎 爸虎妈”展现铁腕手段,现实里“鸡娃”的父母给三四岁的孩子排满课程。孩子在父母的鞭 策下,宛如陀螺一般高速旋转,甚至找不到喘一口气的空间,“张”得太过,头脑中的那根 “弦”不是彻底松弛而无弹性,就是索性“绷断”了事。 漫画中的孩子,岂不就是彻底不愿动弹了的“陀螺”吗?被父母“抽打”着过了高考, 他的“弦”再也紧张不起来了。既懒得思考未来的人生规划、学习计划,又不愿开阔视野、 增长见闻,却只要求给一个同样有被抽打着前进的命运的陀螺来发泄情绪。孩子的不满,父 母能看在眼里,又会在意吗? 而漫画中了知他心情的却是叔叔,父母的态度无从得知。在现实中,却很遗憾,父母很 少愿意去理解孩子。当父母给予孩子太多压力,不肯给孩子松弛的机会时,往往会导致悲剧 的发生。上海的十七岁男孩跳下立交桥,亲眼目睹的母亲仍旧无法理解,为什么孩子会采取 如此极端的行为。可是,当那根紧绷的弦断开,谁又能重把它弥合如初呢? 因此,父母的爱既要有“张力”,又要适时“松弛”。既要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又要 注重孩子内心的心理需求。棍棒会把人赶上正途,亦会把人逼入死胡同。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焦虑的父母们难免把工作上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但当孩子本就 面临着学习的沉重压力时,或许更需要家庭温情的呵护。教育不只是为了考大学,也不只是 为了名声。它的最终目的是让人能够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关注孩子的需求,让爱张弛有度,呵护孩子健康成长,方为最好的教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第一步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 - 25 - 先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 握中心。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根据材料立意即可。本题要求考生 在几则材料中选择两则为基础来确定立意,注意彼此逻辑,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作答 时要认真审读材料,明确文体。 【审题】本题是以漫画为材料构成的材料作文。漫画作文审题的关键,在于厘清画面的基本 构成,深入体会其基本寓意,然后以此作为立意的核心。本幅漫画是四格漫画,讲述一个高 中毕业生高考后,由于考得不错,叔叔要奖励他,他却要个陀螺来抽,令叔叔目瞪口呆。从 孩子说的“以前爸妈抽我,现在我抽他”的话语中不难看出,漫画讽刺的是家庭教育对孩子 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爸妈抽我”展现出一种粗暴的教育方式,只重分数不重价值观 世界观的引导,这让孩子眼界狭窄,追求不高。拒绝“台湾”“蒙古”等开眼看世界等选择, 选择“陀螺”固然是一种夸张的手法,但若把“陀螺”换成“手机”“电脑”等事物,就不 难想到,孩子在经过“高考地狱”后的选择是彻底放松玩耍,带着这种心态去上大学,真的 能成材吗?孩子自己似乎没有理想,只是因为父母的“抽”才考上大学,这样的人才质量如 何?父母把孩子当做“陀螺”一般,抽打着孩子学习,而一旦“鞭长莫及”,孩子能有足够 的自控力吗?对于这种教育现状,我们应该如何改变,如何培养真正的人才?这些都是可以 思考立意的角度。 【立意】1.家训家风的思考。 2.教育的思考。 3.成材的思考。 【素材】1.在父母的强烈控制下成长的孩子,成长的只是身体,而非心智。真正的爱,不是 事无巨细的万事包办,而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父母允许孩子做自己,允许孩子的能量以他 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自我的内核才会慢慢建立。有了这样的爱,才能让一个人从心理上走 出和家庭的“共生期”,形成“真正的自我”。 2.父母要培养孩子独自人格,让他学会承担自己的人生。鼓励孩子建立自己的认知,鼓励孩 子自己安排时间,对文化现象、事件和人形成自己的看法,不过多灌输想法,让孩子在对事 物的探索中,形成正确的三观。不过多干涉社交圈,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自我甄别,加上合 理的引导,才是积极的应对方案。让孩子有试错的权利,不要给孩子灌输失败和错误是可耻 的,这样孩子会拒绝尝试,恐惧挑战。犯错是成长的必经阶段,人生多数的经验,都是在失 败和错误中学习累积起来的,那是达到真理的必然环节。多些商量,少些命令,商量的语气 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这是尊重,关心以及建立平等的关键方法。适当把决定权交给孩子, - 26 -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要适当放手给孩子去选择,不要总替孩子包办,即使父母有自己的想 法,也要通过协商的方式,把自己的意见传达给孩子,让孩子权衡利弊后再作出选择。 3.适当给孩子接触生活实相的机会,是每个优秀父母的必修课。弗洛伊德说:“成长的主要 动力,来自和父母的分离。”没有界限的付出,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力。划清界限,适可而 止,才能推动孩子成长。要让孩子知道,我可以陪伴,但无法替你负责。我能做的,只是在 你成年离开家门后,一路目送,从此放手。 4.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长相。家长和教师的使命就是让孩子逐步对自己的精神长相负责任, 去掉可能沾染的各种污秽,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种子”,让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气,让人可以 扬眉吐气。 5.有修养的父母是“伏尔泰主义者”,“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他们从孩子出生的那天就开始跟孩子讲道理,耐心的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要指望打骂孩子就 能让孩子学会服从。杀鸡给猴看的结果是:猴子也学会了杀鸡。 6.《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 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结构】本文以“给孩子张弛有度的爱”为标题,先提出观点,再分论现实中父母不同的 “爱”的教育方式,指出多数家庭教育过于“张”而缺少“驰”的现状及危害,从反面论证, 最后总结观点。层次清晰,论述得当。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 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 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 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 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 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 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 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 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 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 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 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 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 - 27 - 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 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