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50 KB
  • 2021-06-05 发布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颜锡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9--2020年度颜锡褀中学期中考试高二级语文科试卷 古代诗文阅读 基础部分 ‎1.下列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旦日飨士卒 ③沛公不胜杯杓 ④刑人如恐不胜 ⑤张良出,要项伯 ⑥拔剑切而啖之 ⑦目眦尽裂 ⑧令将军与臣有郤 ⑨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A. ①②⑤⑦⑩ B. ①⑤⑧⑨⑩‎ C. ②③⑤⑥⑧ D. ③④⑦⑧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通假字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①“距关,毋内诸侯”中“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③“沛公不胜杯杓”中“杓”通“勺”,酒器。‎ ‎⑤“张良出,要项伯”中“要”通“邀”,邀请。‎ ‎⑧“令将军与臣有郤”中“郤”通“隙”,隔阂、嫌怨。‎ ‎⑨“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倍”通“背”,违背。‎ ‎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蚤”通“早”,早早。‎ 故选B。‎ ‎2.选出加点字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 A. 不如因善遇之 B.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C. 因拔刀斫前奏案 D. 相如因持璧却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一词多义现象。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将各个选项中的文言虚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理解,辨析意义是否相同。此处主要考查虚词“因”的意义和用法,学生作答时要回顾“因”的意义和用法。‎ A项,“不如因善遇之”意思是“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对待他”,所以“因”,趁机;‎ - 19 -‎ B项,“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意思是“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饮酒”,所以“因”,于是、就;‎ C项,“因拔刀斫前奏案”意思是“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所以“因”,于是、就;‎ D项,“相如因持璧却立”意思是“蔺相如于是手持和氏璧退后几步”,所以“因”,于是、就。‎ 故选A。‎ ‎3. 选出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 范增数目项王 C. 常以身翼蔽沛公 D. 吾得兄事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辨别文言实词活用方式的能力。其中,除B项的“目”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外,其余A、C、D三项中的加点词都是名词作状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选出与“籍吏民,封府库”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 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B. 刑人如恐不胜 C. 沛公奉卮酒为寿 D. 沛公欲王关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能力,重点考查词类活用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题干中“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 A项,“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 B项,“刑”,名词用作动词,施刑、处罚;‎ C项,“寿”, 名词用作动词,祝酒贺寿;‎ D项,“王”, 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故选A。‎ ‎5.指出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义与今义基本一致的一 A.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 将军战河北 C. 于是项伯复夜去 D. 沛公居山东时 ‎【答案】C ‎【解析】‎ - 19 -‎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此题主要是考查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而且是课内知识,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结合课文语境理解辨析。‎ A项,“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十分,极。‎ B项,“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河北省 C项,“于是”,古今意思相同,连词,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 D项,“山东”,古义:崤山以东,泛指秦以外的六国;今义:山东省。‎ 故选C。‎ ‎【点睛】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大部分双音节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是把每个字单独解释,所以古今意义词有章可循,只需要记忆规律以外特殊的词语,来降低记忆难度。‎ ‎6.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B. 巨是凡人 C. 籍何以至此 D.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对句式知识的积累情况,抓住标志性的词语进行判断。本题要求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 A项,“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为”字的判断句;‎ B项“巨是凡人”,“是”字的判断句;‎ C项,“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 D项,“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的判断句。‎ 故选C。‎ ‎7.下列句中与“项王按剑而跽”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B.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 拔剑切而啖之 D. 劳苦而功高如此 ‎【答案】B - 19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一词多义现象。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将各个选项中的文言虚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理解,辨析意义是否相同。此处主要考查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学生作答时要回顾“而”的意义和用法。本题题干要求选出“句中与‘项王按剑而跽’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项王按剑而跽”中“而”,连词,表修饰;‎ A项,“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连词,表转折;‎ B项,“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连词,表修饰;‎ C项,“拔剑切而啖之”,连词,表顺承;‎ D项,“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 故选B。‎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语言千锤百炼,色调清丽明快,直抒胸臆,感情至深,真切动人。‎ B. 首联直接破题,点明情境。“自”字是“无良伴”的呼应,体现了诗人的孤独。‎ C. 颔联由室内寒灯写到室外的雁叫,视听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 D. 颈联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 ‎9. 此诗尾联在艺术上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答案】8. A 9. ①此诗尾联虚写一笔,以设想之词勾勒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以景结情,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②尾联以想象中的家乡美景,反衬出诗人羁旅的思乡愁苦。这是用乐景反衬哀情的典型手法。‎ ‎【解析】‎ - 19 -‎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色调清丽明快,直抒胸臆”错误。全诗色调并非全是清丽明快,除尾联外,都写得沉郁顿挫;全诗极少直抒胸臆,抒情以含蓄蕴藉为主。首联与颔联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此诗尾联在艺术上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沧江烟霭,云霞明灭,月色溶溶,家门外系着钓鱼船,一幅优美宁静祥和的家乡风光图景。以设想之词,勾勒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画面中虽然没有写人物,但一条静静地系于家门外的钓鱼船却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面对这样一幅家乡优美的画面,谁人不梦绕魂牵,更何况旅宿在外的诗人呢!家乡远隔千里,旅人归思难收,如此优美的家乡风光图景非但没有给诗人以慰藉,反而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愁苦。这是用乐景反衬哀情的典型。美景幽思、怨恨乡愁、委实凄绝。除却个中人,任何人也难以深味个中情。不过,“烟月”在此实际上是借代,并非一定就是“烟”,就是“月”。‎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名篇名句馱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19 -‎ ‎(2)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文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4)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答案】 (1). 乌鸟私情 (2). 愿乞终养 (3). 本图宦达 (4). 不矜名节 (5). 然力足以至焉 (6). 于人为可讥 (7). 而在己为有悔 (8).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9). 可以无悔矣 (10). 其孰能讥之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乞”“宦”“矜”“讥”“悔”“孰”等。‎ ‎11.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答案】(1)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2)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需躲避小责备。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3)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4)我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于世,被囚禁在像粪土一样的监狱之中却不肯死的原因,是遗憾我内心的志愿没有实现,平平庸庸地死了,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出来。‎ ‎【解析】‎ - 19 -‎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第一句得分点:“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偏“入”,进入;“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变故;“望”,盼望;“岂”,怎么、哪里;“倍”,通“背”,违背。‎ 第二句得分点:“大行”,做大事;“细谨”,细枝末节、小节;第一个“辞”,躲避;“让”,责备;第一二个“为”,表判断,是;第二个“辞”,辞别;句末“为”,句末语气词,“呢”。‎ 第三句得分点:“于”,对于;“以”,因;“悲”,感叹;“谬”,把……弄错;“胜”,尽;“所以”,表示“……的原因”。‎ 第四句得分点:“所以”,表示“……的原因”;“幽”,被囚禁;“粪土”,像粪土一样的监狱;“恨”,遗憾;“私心”,个人心里、内心;“没世”,死;“表”,显露;“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状语后置句。‎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奶奶的星星 史铁生 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的怀里,拼命地哭。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吗? ”我愣愣地听,不哭了。我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鹤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楚。‎ ‎“噢唤,睡觉吧,猴子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盆里的水反射出来的。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成和平的梦境。我在奶奶的怀里安稳地睡熟。‎ - 19 -‎ 我是奶奶带大的。有很多人当着奶奶的面对我说,是奶奶把我带大的,长大了不要忘了奶奶哟!那时候的我懂些事了,在奶奶的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玩你们那讨厌样儿吧。”翻译成孩于还不能掌握的语言,意思大概是:“这话用你们说吗?”奶奶紧紧地把我楼在怀里,笑着说:“等不到那会儿!”那神情仿佛己经很满足了。‎ ‎“等不到哪会儿?”我问。‎ ‎“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铁蚕豆。”‎ 我不停地笑,我知道她不会那么想的。不过我总想不好,等我挣了钱给她买什么。爸爸、大伯、叔叔给她买什么,她总是说:“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这个。”‎ 奶奶最喜欢的是我给她踩腰、踩背。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的身上,来来回回地踩。她趴在床上“哎哟哎哟”的,还一个劲地夸我:“小脚丫踩上去,软软的,真好受!”我可是最不喜欢干这个的,踩来踩去,总也踩不到尽头。‎ ‎“行了吧?”我问。‎ ‎“再踩两趟。”奶奶说。‎ 我大跨步地踩了个来回,问:“行了吧?”‎ ‎“唉,行了。”‎ 听到这话,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 于是,我说:“长大了我还给你踩腰。”‎ ‎“哟,那还不把我踩死?”‎ 过了一会儿,我又问:“你为什么等不到那会儿呀? ”‎ ‎“老了,还不死?”‎ ‎“死了就怎么了?”‎ ‎“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 我不嚷了,也不问了,老老实实地依在奶奶的怀里。那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一个冬天的下午,一觉醒来,不见了奶奶,我趴着窗台喊她。窗外是风和雪。‎ ‎“奶奶出门了,去看姨奶奶,我不信,奶奶去姨奶奶家总是带着我的;我整整哭了一个下午,妈妈、爸爸、邻居们谁也哄不住,直到晚上奶奶出人意料地回来了。这事大概没人记得住,也没人知道我那时想到了什么。小时候,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 夏夜,满天星斗。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少了一颗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 ‎“怎么呢?”‎ - 19 -‎ ‎“人死了,就变成一颗星。”‎ ‎“为什么要变成星星呀?”‎ ‎“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亮儿”‎ 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赶蚊子。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如今,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在夏天的晚上,我时常还像孩予那样,仰着脸,猜想哪一颗星是奶奶……我慢慢地回想奶奶讲过的那个神话。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有删减)‎ ‎12.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我”幼年时在奶奶怀里所闻所见的描写,如梦似幻,亦虚亦实,富有诗意。‎ B. 有些人当着奶奶的面对“我”说长大后不要忘了奶奶,这引起了 “我”对他们的讨厌。‎ C. 本文善于通过对话创造情景,“我”长大后还要给奶奶踩背的对话,显得温馨而有趣。‎ D. 文章通过奶奶这个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爱和温暖的追求,也歌颂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13. “我”对死的认识和感情,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单分析。‎ ‎14. 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塑造奶奶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章简单分析。‎ ‎【答案】12. B 13. 首先是对死一无所知的阶段,奶奶说“等不到哪会儿?”“我”对这句话无法理解,表明“我”对死还没有任何认识,表现的是“我”的年幼和纯真;其次是对死极其害怕的阶段,“我”找不到奶奶,以为奶奶死了,哭了一整天,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都体现了“我”对死亡的害怕,表现的是“我”对奶奶无限的依恋;)最后是对死的释然,奶奶给“我”讲故事,说人死后会变成星星,照亮别人的道路,使“我”觉得夏夜庭院的一切变得美好起来,表现的是“我”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 ‎14. 奶奶淳朴、善良而乐于奉献,奶奶哄“我”入睡,给“我”讲故事,为“我”赶蚊子,不需要儿孙任何的回报,认为人死了应该变成星星照亮夜行人的道路,都体现了奶奶的淳朴、善良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作者在塑造奶奶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是通过对话描写来创造各种温馨的情景,从侧面烘托奶奶淳朴、善良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解析】‎ ‎【12题详解】‎ - 19 -‎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这引起了‘我’对他们的讨厌”错误。结合“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玩你们那讨厌样儿吧。’翻译成孩于还不能掌握的语言,意思大概是:‘这话用你们说吗?’”分析,表现的是“我”的聪明和淘气,并没有对他们的讨厌之情。故选B。‎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我’对死的认识和感情,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单分析”,需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结合“奶奶紧紧地把我楼在怀里,笑着说:‘等不到那会儿!’那神情仿佛己经很满足了”分析,首先是对死一无所知的阶段,奶奶说“等不到哪会儿?”“我”不理解,表现的是“我”的年幼和纯真。结合“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那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一个冬天的下午,一觉醒来,不见了奶奶,我趴着窗台喊她”“我整整哭了一个下午,妈妈、爸爸、邻居们谁也哄不住,直到晚上奶奶出人意料地回来了”“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等分析可知,其次是对死极其害怕的阶段,“我”找不到奶奶哭了一整天,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都体现了“我”对死亡的害怕。结合“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人死了,就变成一颗星”“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亮儿”“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等分析,最后是对死的释然,奶奶给“我”讲故事,说人死后会变成星星,照亮别人的道路,表现的是“我”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14题详解】‎ - 19 -‎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及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塑造奶奶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章简单分析”,本题为两问,一个是概括奶奶的形象特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塑造人物的手法等。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噢唤,睡觉吧,猴子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盆里的水反射出来的。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成和平的梦境。我在奶奶的怀里安稳地睡熟”“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赶蚊子”“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少了一颗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奶奶紧紧地把我楼在怀里,笑着说:‘等不到那会儿!’那神情仿佛己经很满足了”“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亮儿”等分析,奶奶哄“我”入睡,给“我”讲故事,为“我”赶蚊子,不需要儿孙任何的回报,认为人死了应该变成星星照亮夜行人的道路,都体现了奶奶的淳朴、善良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结合“笑着说:‘等不到那会儿!’”“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铁蚕豆”“小脚丫踩上去,软软的,真好受!”“哟,那还不把我踩死?”“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等分析可知,主要运用对话形式,写奶奶给“我”讲关于人死后变成星星的故事,塑造“我”给奶奶踩背的情景,从侧面烘托奶奶淳朴、善良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全球产业转移史。在全球范围来看,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全球资本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进行产业转移,而反过来看,( )。随着中国经济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优势开始发生变化,全球迎来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和前三次_____________,这一次全球产业转移的复杂性前所未有。原先中国以低成本优势获得的世界工厂地位出现下降,部分低端制造产业开始向外转移。同时,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开始迎来内生性成长。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很多高端制造业已经悄然兴起,即使和发达国家相比,很多公司都已经______________甚至还要更加领先。从长远来看,如果中国的低端产业向外转移,而高端制造业又不能及时崛起,中国将面临产业空心化的风险。‎ 最近,美国集中火力围剿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公司,短期______________会给中国制造业带来较大压力,但从乐观的角度来看,来自外部的极限施压,可能反而会______________中国制造业提前完成转型升级,让中国更从容应对第四轮产业转移潮。最终结局如何,就看中国有没有足够的智慧化危为机.‎ ‎15.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19 -‎ A. 也正是有了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才推动了世界经济整体前行 B. 世界经济之所以整体前行,是有了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的推动 C. 世界经济整体前行,也正是由于有了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的推动 D. 也正是由于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世界经济才能被整体推动前行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大相径庭 毫不逊色 难免 强迫 B. 截然不同 平分秋色 不免 逼迫 C. 截然不同 毫不逊色 难免 逼迫 D. 大相径庭 平分秋色 不免 强迫 ‎17.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原先以低成本优势获得的世界工厂地位出现下降 B. 原先中国以低成本优势获得的世界工厂地位出现下降趋势 C. 中国原先以低成本优势获得的世界工厂地位出现下降趋势 D. 原先中国以低成本优势获得的世界工厂地位下降 ‎【答案】15. A 16. C 17. C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最后再根据前后文推断括号处要表达的意思。前文先说“人类经济”再说“产业转移”,根据语境“反过来看”,后文应先说“产业转移”,再说“经济”,所以不应先说“世界经济”,故排除BC两项;承接上一句“有了持续不断的产业转移”,来谈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故后一句不能用被动句,排除D项。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浏览选项,准确理解语境,并结合成语的使用特点及考查中常见误用类型加以判断,注意区分近义成语。‎ 第一空,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大,大不相同。截然不同: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件事情毫无共同之处。根据前后语境“和前三次”“这一次全球产业转移的复杂性前所未有”可知,是指“两者”比较,“这一次”是“前三次”未曾有的,应用“截然不同”,排除AD两项;‎ - 19 -‎ 第二空,毫不逊色:比得上,丝毫不差。平分秋色:形容二者一样出色,分不出高下。根据其后语境“甚至还要更加领先”,此处应该是“比得上”之意,应用“毫不逊色”,排除B项。‎ 第三空,不免:强调在某种情况下很自然地会出现一种结果,是一种客观陈述,免不了。难免:强调某种结果不容易避免,多用于规律性的情况或者解释宽慰语气,不容易避免。根据其后语境“但从乐观的角度来看,来自外部的极限施压,可能反而会______________中国制造业提前完成转型升级,让中国更从容应对第四轮产业转移潮”,此处应用“难免”。‎ 第四空,逼迫:施加压力促使。强迫:施加压力使服从。“逼迫”后的对象往往主动做某事,而“强迫”后的对象这是被动做某事。根据其后语境“中国制造业提前完成转型升级,让中国更从容应对第四轮产业转移潮”,其后对象“中国”皆是主动而为,此处应用“逼迫”。 ‎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再浏览选项并作出分析,可以通过语感或语法两种方法加以判断,注意结合高考语病常见错误类型,注意主语一致。“原先中国以低成本优势获得的世界工厂地位”错误,多项定语语序不当,“中国”表领属,放在最前面;“原先”是副词,应放在动词性短语“以低成本优势获得的”的前面,排除BD两项;“出现下降”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其后应加“趋势”,排除A项。故选C。‎ ‎【点睛】辨析语病之语法判断:‎ 判断语病时,一般不能通过语感和语意判断的就要借助语法分析加以判断,而且通过语法分析判断与语病结果相对会更准确。进行语法分析时,首先,抓住干,即主谓宾。先看有无成分残缺或赘余,然后判断是否搭配恰当。其次,看语序,即修饰成分(多项定语、多项状语)顺序是否正确,以及分句顺序是否正确。再次,看结构,是否存在句式杂糅或暗换主语。之后,看句意,是否存在语意不明或歧义。最后,不属于以上情况的可视为表达不合逻辑,常见的有主客倒置、两面对一面、否定不当、前后矛盾、并列不当、语义重复等。‎ ‎18.下面是江城中学“金秋读书会”活动筹委会发给某著名作家的邀请函正文,其中有五处不得体或不简明,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校第五届“金秋读书会”将于2018年11月25日-30日举行,您是贵校杰出校友,我们荣幸地向您发出邀请,恭请您拔冗为广大莘莘学子作一次文学讲座。您现在是炙手可热的著名作家,日理万机,但我们仍十分期盼您的莅临 ‎【答案】①“贵校”修改为“母校”‎ - 19 -‎ ‎②“荣幸”修改为“诚挚”或“诚恳”‎ ‎③“广大莘莘学子”修改为“广大学子”或“莘莘学子”‎ ‎④“炙手可热”修改为“蜚声中外”‎ ‎⑤“日理万机”修改为“事务繁忙”‎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贵校”:贵: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校:学校。“贵校”是用于对方学校,是对对方学校的尊称。此处把“贵校”修改为“母校”。“荣幸”指光荣而幸运,是谦辞,一般用于表示自谦的语境,此处是邀请他人,应该用敬辞。此处把“荣幸”修改为“诚挚”或“诚恳”。“莘莘学子”表示众多学生,与“广大”意思重复。把“广大莘莘学子”修改为“广大学子”或“莘莘学子”。“炙手可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使用对象错误,把“炙手可热”修改为“蜚声中外”。“日理万机”形容政务繁忙(多指高级领导人)。使用对象错误,把“日理万机”修改为“事务繁忙”。‎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近日,一名大一女生的求助帖走红网络,她认为2000元不够花,希望母亲每月给4500元,但却遭到母亲的拒绝。她觉得自己很委屈。‎ 材料二:据人民日报报道,近日,00后复旦新生曾健宇向父母“借钱”上大学一事,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据曾健宇同学介绍,他在暑期通过做家教挣了 3000元,其中一部分用来交了学杂费,剩下的是找父母“借”的。目前,他每月的生活费为1700元。此前,父亲跟他说过,“你18岁以后的钱都是向我借的,以后都要还的。”曾健宇表示,以后会逐步将钱还给父母。‎ - 19 -‎ 以上二则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有一种独立叫向父母“借钱”上大学 近日,00后复旦新生曾健宇向父母“借钱”上大友的热议。曾健宇同学透露,他暑期已挣得部分学杂费,其余是找父母“借”的,以后会尽量还给他们。曾健宇的父亲还对他说:“你18岁以后的钱都是向我借的,以后都要还的。”曾健宇“借钱”上大学这一小小事件反映出大学生具备的优良品质,值得当代学子和家长学习借鉴。‎ 能丰富人生的体验,进而获得真正的成长。有网友认为,上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好好学习,不应该急着挣钱。这样做可能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其实,这样的担忧完全没必要。简而言之,会不会好好学习,关键不在于拥有多少学习时间,而在于有没有积极主动的态度。通过“借钱”的方式上大学,适当的时候干点兼职的工作,表面上虽然减少了看书学习的时间,但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一旦认识到父母的不易和人生的艰辛,就能极大地激发起内心的奋斗精神,其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恐怕是难以想象的。‎ 尽可能学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疑是治疗“巨婴症”的有效方式。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懂事的孩子一般更会学习,尤其对于优秀的人来说,可以做到赚钱学习两不误。相反很多视父母供养为天经地义的大学生,坐拥大把时间,不仅没有好好络游戏之中,虚度青春。现实中,这样的“巨婴”并不鲜见,有的甚至最后连毕业都成了问题,令人有揪心之痛。“借钱”上大学可以有效治疗“巨婴症”。‎ 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主能力,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事实上,“借钱”上大学之类的事情,在有些国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有的通过课余到餐馆端盘子,有的向银行申请相关贷款,甚至有些出身于精英阶层的孩子,也要毕业多年后才能还清助学贷款。由于国情的不同,我们不可能照搬国外家长的“狠心”做法,更没必要指责那些主动“供养”孩子的家长,但其精神无疑值得借鉴。换言之,肯定和鼓励“借钱”上大学,并不在于孩子以后真的能还多少,也不在于孩子能通过课余兼职赚多少钱,关键在于孩子学会独立自主。孩子总归是要迈入社会的,该放手时应该尽早放手。‎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每一个孩子的情况都有不同,对于已经懂事的孩子而言,或许没必要搞什么“借钱”上大学,但对于那些过于依附父母、甚至视作“理所当然”的孩子,有必要趁上大学的时机好好“教育”一下。否则,一旦“天之骄子”沦落为“啃老一族”乃至拖累社会的“巨婴”,悔之晚矣。‎ - 19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并思考自己的成长,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材料一主要讲一名大一女生希望母亲每月给4500元,但却遭到拒绝,她觉得自己很委屈。材料二主要讲00后复旦新生曾健宇向父母“借钱”上大学一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一个“借”字,给了父母一个机会,让他们得以在教育子女的同时,继续为子女学业保驾护航。年满十八,意味着子女已经成为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独立去承担、去完成。父母提出“借钱”,代表着他们仍然愿意承担学费支出,并不至于牺牲子女的学习时间,耽误他们的学业。只要子女能因此意识到自己身份的转变,尽快摆脱“巨婴心态”,不再将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应当,那父母的良苦用心就值了。很难说所有子女都能理解父母用意,可能有人只会觉得父母“绝情”,反而产生抵触情绪。避免适得其反,父母还需因材施教,以真诚的沟通和有理有据的说明引导子女,如此双方才能真正实现相互理解。‎ 立意参考:从子女角度立意,可以谈人成年后,应该独立自强,不能一味向父母索取;从父母角度立意,可以谈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敢于拒绝。‎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引出论点“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家长应对孩子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认识,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成功的典型事例或者通过身边反面例子,让孩子深深地体会到学习、生活中有独立意识所带来的好处;创造让孩子独立的机会,让孩子在自己意识支配下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做法或感悟,如千万不要迫不及待地希望孩子能立刻有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将孩子练习的机会剥夺,在许多时候父母一定要忍得与舍得,给孩子独立的机会。‎ ‎【素材】不少大学生看到这条新闻,或许眼前立马会冒出一个硕大的问号:金榜题名,跨进名校,可是家庭的一大喜事啊,作父亲的居然还要求儿子日后归还所借学费和生活费,这还像亲生的吗?在他们看来,父母掏钱供自己上大学天经地义,是一种凝聚骨肉之情的应尽之责。基于这样的心智动因,一些大学生把父母当作ATM自动柜员机,花起钱来大手大脚,相互攀比,跟风消费,有的貌似无脑电视剧里的纨绔子弟。近几年,甚至出现了大学生理直气壮地与父母对簿公堂,要求悉数给付生活费和学杂费的奇葩现象。‎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告诫青年: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00‎ - 19 -‎ 后的曾同学向父母“借钱”上大学,体现的就是这种弥足珍贵的精神。有人担心此举影响学习,可能因小失大。其实,靠兼职或其他途径解决生活费和学杂费问题,只是其中的一个选项;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再来如数偿还向父母的借款,也是个可以考虑的办法——尽管中国式父母到时候兴许半个子儿也不会收取,但在大学期间形成的独立自主人生观,绝对不是用金钱可以轻易衡量的。‎ 在父母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今天,曾同学“借钱”上大学,虽说只是尚不多见的个案,但它堪称一股直抵人心的清流,给大学生群体注入了自立而不失尊严的生气与活力。如果,我们只是说如果,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有这种自我加压的“契约”精神,众多高校又该是怎样一幅生龙活虎的模样呢!‎ 传统观念认为,父母供子女上大学是天经地义的“分内事”。所以,哪怕是成年子女,也会觉得父母给钱上大学是理所当然的事。正因为如此,不少大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惰性。更为理直气壮的是,有些子女甚至认为,父母供其上大学是父母有法必依的法定义务,还振振有词地搬出了《婚姻法》第二十一条关于“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的规定作为“尚方宝剑”。‎ 不用否认,现实生活中,父母供子女上大学确实是普遍现象。但子女要明白,父母供你们上大学是情分,不供是本分,没有谁欠谁的说法。因此,子女要学会感恩,要懂得孝顺。‎ ‎“借钱”上大学的意义:1.意识到自己身份的转变,学会感恩,有助于形成独立自主的观念,培养青年人的自强精神,给大学生群体注入了自立而不失尊严的生气与活力。2.是有意义的财商教育,培养青年人形成对金钱有规划、对家人有担当的财富观,在消费观上也会更加理性,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3.有自我加压的“契约”精神,“有借有还”,“欠债”大学生才有压力,才有快速成长的责任感,从而有更多的担当。4.能多与社会接触,积累实践经历,进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也必然要强得多。‎ - 19 -‎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 19 -‎ ‎ ‎ -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