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50 KB
  • 2021-06-05 发布

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单元群文阅读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单元群文阅读·人生困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限时15分钟)‎ 受得委屈,可养格局 仲洁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去年这封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在不少人心中泛起涟漪。身边不时有年轻人,甚至刚刚工作不久,也贸然来个“华丽转身”——辞职走人。然而,当我们拿起现实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那些具体的“离去”,就会发现不少年轻人的离职,只因受不了一时的小委屈,理想与情怀只是被作为逃避的华美掩饰罢了。‎ 的确,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委屈,有的人选择的不是面对,而是逃避。问题是,世上还有不受一丁点委屈的人生吗?还有一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吗?设若每受委屈而躲避,则人生将无处可逃。在一定意义上说,受不得委屈,也就难有“诗和远方”。‎ 人生的炫彩少不了委屈的纠缠。在文学写作中有一种说法叫“古老的敌意”,意指作家如果一生境遇太顺,沉湎于安逸生活,那么,他将很难创作出真正传世的伟大作品。正如写就《红楼梦》的曹雪芹,陷于困顿沦落之间,依然坚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贡献出这样一部皇皇巨著。可以说,正是生前“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莫大困境和委屈,最终成就了他流芳百世的身后之名。‎ 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会遭遇曹翁那种盛衰逆转式的极端命运,但日常生活从来就是制造各种委屈的高手,它所能提供的委屈品目繁杂、款式众多:比如努力被否定,辛苦得不到认可,隐忍之后换不来理解,一片真心不被接纳,默默付出没有成果……并且生活对之一律解释欠奉。在一定意义上说,面对委屈,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有的人容得下委屈而成其大,盖因其胸怀襟度得以被委屈撑大;有的人受不得委屈而处其微,实因格局不够而被委屈撑破。‎ 作家海明威写道:“一个人生来并不是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人生在世,确实需要这么一点精气神。面对委屈、挫折、困境,不是选择逃避,而是以勇敢与微笑去面对;不是选择认命与沉沦,而是不屈沉着以进取。换言之,既然委屈是人生旅途上如影随形的种种难关,唯有认认真真去过好每一关,我们才能脱胎换骨,不断抵达自由的境界。相反,在生活的此处过不了这一关,就别想在生活的别处能过好这一关。‎ 一定程度上,面对委屈的姿态,就是一个人行走世界的基本步态;对委屈的消化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看世界”的襟度。100多年前,曾国藩求学衡阳,同舍一名杨姓同窗,家中有权有势,读书时就对他百般刁难。曾中举后,他更是大发雷霆,责难曾的书案抢了他的好风水。当大家纷纷为曾不平时,曾却劝解众人,不要为这点小事再与之争论。可以说,只有吞得下生活的小委屈,才能吐得出人生的大格局。‎ 12‎ 作家史铁生曾言:“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正是现实世界的不完美,呼唤着我们用人性的完美去铸就彼岸的殿堂。世界有多大,看你受得住多少委屈;人生有多精彩,看你有多大格局。‎ ‎(《人民日报》‎2017年06月16日04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中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成为了年轻人辞职的主要理由。‎ B.通过现实的放大镜,我们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不少年轻人的离职只是因为受了点小委屈。‎ C.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想躲避委屈,将无处可逃;受不得委屈,那么就很难有“诗和远方”。‎ D.生命的炫彩不能没有委屈的纠缠,好比文学写作中作家一生不能太顺、沉湎于安逸生活。‎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A项,文章第一段中只提到身边不时有年轻人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为理由贸然辞职,并未提到这是“主要理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流行语开篇,描写了新时期下年轻一代面对委屈的现状。‎ B.文章描写了“人生的炫彩少不了委屈的纠缠”后,用具体例子进行了解释。‎ C.文章以年轻人的委屈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人的进取。‎ D.文中以大量的论据说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年轻人的借口。‎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D项,“说明……是年轻人的借口”错。文中的曹雪芹、曾国藩等例是为了说明“受得委屈,可养格局”的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普通人是不会遭遇曹翁那种盛衰逆转式的极端命运的,但他们却是制造各种委屈的高手。‎ B.因为面对委屈,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所以人们有不同的人生精彩。‎ C.作者认为,对挫折的态度应该不是选择逃避而是以勇敢去面对;不是选择认命,而是不屈沉着以进取。‎ D.曾国藩求学衡阳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吞得下生活的小委屈,就能吐得出人生的大格局。‎ 答案 C 解析 ‎ 12‎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A项,文章第四段中提到普通人“虽不会遭遇曹翁那种盛衰逆转式的极端命运,但日常生活从来就是制造各种委屈的高手”,选项张冠李戴,应该是“日常生活是制造各种委屈的高手”。B项,“所以人们有不同的人生精彩”错,原文是“有的人容得下委屈而成其大”“有的人受不得委屈而处其微”。D项,文章第六段中说“只有吞得下生活的小委屈,才能吐得出人生的大格局”,选项“只要……就……”说法绝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限时15分钟)‎ 作为20世纪著名的作家,海明威是“迷惘一代”作家的代言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及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怀着“保卫世界和平、民主”的理念参加了战争,但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只是残酷的厮杀和死亡,根本不是什么“和平、民主”。战争的残酷性,使海明威逐步看清了其性质。因此,海明威走出了迷惘,告别了战争。他在厌战“英雄”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建了有名的“硬汉”形象。硬汉形象最明显的标志是:世界把每个人都打碎,但在破碎处站立起来的就是硬汉。海明威硬汉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逐步完善的过程。速写集《在我们的时代里》主人公尼克是海明威早期硬汉形象的雏形。尼克·亚当斯预示了另一个人物杰克·巴恩斯的产生。‎ 发表于1926年的《太阳照样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重要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曾亲自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摧毁了他所遵循的道德标准、伦理观念和他的人生理想,这对于他来说不啻是一次精神上的灭亡。他和生活在他周围的一群青年一样有着一种毁灭之后的失落感和空虚感。作者将他们称作是“迷惘的一代”。在人生的角斗场上,杰克·巴恩斯无疑是个失败者。但是他并不是那种逆来顺受、可怜兮兮的“小人物”,而是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人。无论命运对他多么残酷多么无情,他从不抱怨,也从不唉声叹气。相反,他以坚强的毅力,以一种超然、洒脱的态度去迎接生活。这正是海明威欣赏的“重压下的优雅风度”。这一时期海明威所塑造的“硬汉”形象多是被动的承受者,在承受战争的创伤和生活的重压中展现其超凡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也是他前期思想的写照。‎ ‎1929年《永别了,武器》的发表使海明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部小说里,主人公亨利的经历和作者相似。书中反映的不仅仅是厌战,还有年青一代受到欺骗后的愤懑、怨恨、沮丧和绝望。战争给他们带来身心创伤,破坏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亨利摆脱了战争却未能得到幸福,这个结局正是作者这种思想在艺术中的体现。‎ ‎1937年海明威以记者的身份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在他写的反映西班牙内战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一书中,主人公美国志愿兵乔丹不同于海明威过去的主人公,他的死是有意义的,体现了他愿为民主事业而牺牲的崇高理想,而不只是表现个人在面对任何死亡时的临危不惧。‎ 12‎ ‎《老人与海》是“硬汉小说”的总结。它全面展示了“硬汉小说”的特色。小说塑造了一个体力正在衰退的古巴老渔夫——桑地亚哥,在他身上不仅凝聚了海明威主角模式卓绝的特质,如重压下镇静的优雅风度以及产生这种优雅感的自我控制力,还显示了一种更加阔远宁静的心理素质:对失败的反应已不再像其他主角模式那样愤世嫉俗。在命定的失败和厄运面前他能够保持人的尊严,在重压下表现出勇气和优雅风度,平静而坚定地接受自己的命运,内心的信念也并未因此而丧失。‎ 海明威正像他作品中塑造的“硬汉子”一样,一生中几度濒临死亡的深渊,但他以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渡过了难关。在晚年,当他的健康情况恶化时,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摆脱病痛,为了不屈服于所谓命运,他决然选择了死,他想以死证实“硬汉子”精神是不可战胜的。在海明威看来,正是死亡的胁迫,将生命从麻木的沉沦中唤醒,并驱策它投入最后的超升。也只有在死亡的时刻,生之大门才会敞开它生命的全部现实可能性。因此,他笔下的“硬汉”形象是被“死亡感”逼促着而做出真正必要的创造,将有限的人生转化为超越时空界限的价值人生的个体生命。在海明威的笔下,生命和死亡同样是美的再现。‎ 对于海明威来说,压倒一切的恐惧并不是失去生命,而是失去主动和意志:男子汉气概的消失。对海明威的这种“人生结局”,历史当然要作公正的评价,但有一点是无可怀疑的,即“海明威主人公”和海明威本人一样,在世界文坛上树起了不可磨灭的形象。‎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明威所塑造的“硬汉”形象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以一个“准则英雄”的形象呈现于读者面前。‎ B.《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最终摆脱了战争却未能得到幸福,这个结局正是作者这种思想在艺术中的体现,“这种思想”是指战争带给人们的身心创伤,破坏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C.《老人与海》结局并不圆满,但体现了人在生存中不断挑战的精神以及在失败中保持人的尊严的价值。桑地亚哥猎取的马林鱼虽然只剩下一副骨架,却为他赢得了尊重与爱戴。‎ D.对于海明威来说,压倒一切的恐惧并不是失去生命,而是失去主动和意志:男子汉气概的消失。此处“男子汉气概”是指男性面对困厄的勇敢和坚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选项中“‘男子汉气概’是指男性面对困厄的勇敢和坚韧”表述错误。原文是“压倒一切的恐惧并不是失去生命,而是失去主动和意志”,可知他面对的是“失去生命”(或死亡)。‎ ‎2.海明威塑造的“硬汉”人物贯穿他创作的各个时期,并形成了整个群体的特征。请结合文本分析其特征。‎ 答:                              ‎ ‎                                   ‎ 答案 ①顽强,勇敢,有超凡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②超然、洒脱地迎接残酷命运的优雅风度;③为伟大事业牺牲的崇高理想;④面对重压镇静应对的自我控制力,在失败中保持人的尊严的价值。‎ 解析 ‎ 12‎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的能力。本题要求筛选整合海明威在多部作品中各主人公反映出来的特征。注意下列关键语句:“这一时期海明威所塑造的‘硬汉’形象多是被动的承受者,在承受战争的创伤和生活的重压中展现其超凡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命定的失败和厄运面前他能够保持人的尊严,在重压下表现出勇气和优雅风度”“他的死是有意义的,体现了他愿为民主事业而牺牲的崇高理想”“在他身上不仅凝聚了海明威主角模式卓绝的特质,如重压下镇静的优雅风度以及产生这种优雅感的自我控制力”。对此稍加整合即可。‎ ‎3.文中说,在晚年,“他决然选择了死”。你对海明威的这种“人生结局”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                              ‎ ‎                                   ‎ 答案 我认为这种“人生结局”是有其积极意义的。①这种结局是海明威文学作品中“硬汉”形象的投射。面对无法挣脱的病魔,海明威选择了更加阔远宁静的方式,在厄运面前保持尊严,勇敢、平静、坚定地接受挑战。②海明威的“人生结局”,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从麻木的沉沦中被唤醒的超升,是将有限的人生转化为超越时空界限的价值人生的无限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作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一定要先明确观点,可以肯定海明威的这种“人生结局”,也可以否定,然后紧扣文本,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围绕文本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简单的论证。切不可跳出文章,泛泛而谈。作答时,要明确“死”的含义,在海明威看来,正是死亡的胁迫,将生命从麻木的沉沦中唤醒,并驱策它投入最后的超升。也可从海明威面对病魔的思索与逃避来否定他的这一行为,言之成理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限时15分钟)‎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待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12‎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也没有回来。其实他哪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 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可他们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感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地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在旁边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错,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当中。噢,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在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地大声叫着:“爸爸,你在河上漂流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得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登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舞着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还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就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12‎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见过他,听说过他。从此我还是一个男人吗?我不该这样,我本该沉默。但明白这一点又太迟了。我不得不在内心广漠无际的荒原中生活下去。我恐怕活不长了。在我死的时候,我要别人把我装在一只小船里,顺流而下,在河上迷失,沉入河底。‎ ‎1.“河的第三条岸”在小说中的具体所指和象征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河的第三条岸”在小说中具体指的是父亲的小船。象征的是一种远离现实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河只有两条岸,没有第三条岸,但有了船,人就在两岸之外有了第三个立足之岸。“河的第三条岸”隐喻对生活的另一种选择,同时也暗示了这种选择的理想化、非现实的特征。‎ ‎2.请解释“我留下来面对一生中的困境”中“困境”的含义。‎ 答:                              ‎ ‎                                   ‎ 答案 “我”的困境,是面对人生无法选择。既不能追随父亲去河流上飘荡,也不能追随母亲去城里生活。既割舍不了难以令人满意的现实生活,也没有勇气反抗现实,去追求自主自由却充满不确定性和现实风险的生活。‎ ‎3.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答:                              ‎ ‎                                   ‎ 答案 “母亲”是一个辛勤善良、忍辱负重的充满现实感的普通女性形象。她爱唠叨,常责备孩子;掌管着全家人的生活。她不理解“父亲”的行为,甚至觉得羞辱,但又一直牵挂和思念着他,直至年迈才放弃对“父亲”的等候。这些都表明“母亲”代表的是完全现实的生活方式,她不理解父亲对生活的反抗和选择。‎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限时20分钟)‎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①,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②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③?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12‎ 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④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节选《史记·孔子世家》)‎ ‎[注] ①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弟子。②子路:即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弟子。③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因反对周武王“以臣弑君”伐纣,故“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④盖:通“盍”,“何不”之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色作          作:改变 B.子路愠见 愠:恼怒 C.意者吾未仁邪 意:意见 D.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顺:合乎人意 答案 C 解析 “意”,动词,“想必”“猜想”的意思。‎ ‎2.下面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然后”均为“既然这样,那么”之意。A.名词用作动词“生病”;动词,“担心”“忧虑”。C.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前后假设关系的结果,“就”。D.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标志;“道”作“不修”的宾语,提前。‎ ‎3.下列对本文的评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孔子周游列国过程中的一个故事:孔子打算去楚国应聘,陈和蔡的执政大夫恐怕孔子被楚重用对自己不利,就发兵把孔子和他的随从学生包围在旷野上。面对断粮挨饿的困境,孔子在病中仍弹琴唱歌并批评教育那些信心不足的学生。后来楚王发兵来接,孔子才得以脱险。‎ 12‎ B.这是孔子周游列国过程中的一个故事:孔子打算去楚国应聘,陈和蔡的执政大夫恐怕孔子被楚国重用后对自己不利,就发兵把孔子和他的随从学生包围在旷野上,面对断粮挨饿的困境,孔子也产生了悲观情绪,发出“吾道非邪”的疑问。只因颜回的一番答话才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后来楚王发兵来接,孔子才得以脱险。‎ C.孔子在去楚国途中被陈、蔡的执政大夫发兵围困在旷野上,既不能脱身,又没有粮吃;他的学生都很有怨气,孔子对他的学生作了批评教育,平息了他们的怨气。‎ D.孔子在去楚国途中被陈、蔡的执政者发兵围困在旷野上,既不能脱身,又没有粮吃,他的一些学生心中也很有怨气。但面对困境,孔子意志坚定,情绪乐观,并联系实际,有说服力地批评教育了那些信心不足的学生,显示了大教育家的风度。‎ 答案 D 解析 A项说孔子“在病中仍弹琴唱歌”不符合原文,原文是“从者病”即随行弟子生病了。B项说“孔子也产生了悲观情绪,发出‘吾道非邪’的疑问”一语不符合原文。原文多处表现孔子对自己“道”的坚信不疑,所以B项的评述是不正确的。C项“他的学生都很有怨气”错,颜回没有,他说“不容何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                              ‎ ‎                                   ‎ ‎(2)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译文:                              ‎ ‎                                   ‎ 答案 (1)君子能够坚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遭到困穷的话,那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了。(“固”,动词,“坚守”“安守”的意思;“穷”,“困穷、困窘”之意;“滥”的本义是“大水漫出”,由此引申“控制不住”。)‎ ‎(2)难道是我坚守的道有什么不对吗?我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道”引申义为“道理、主张、规律”;“非邪”,译为“不对吗?”;“何为”,为什么。)‎ 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进攻陈国。楚国前来救陈国,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住在陈蔡两国的边境上,楚国就派了专人来聘请孔子。孔子正打算应聘前去见礼,陈蔡两国的大夫就商议说:“孔子是位有才德的贤者,凡是他所讽刺讥评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所在。如今他长久留住在我们陈、蔡两国之间,各位大夫的所作所为,都不适合仲尼的意愿。现在的楚国,是个强大的国家,却来礼聘孔子。楚国如果任用了孔子,那我们陈、蔡两国掌政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双方都派了服劳役的人一起把孔子围困在荒野上。孔子不能离开,粮食也断绝了,随行弟子病了,不能站起来。孔子却照样不停地讲授他的学说,朗诵他的诗书,弹奏他的琴乐,演唱他的歌曲。子路满怀懊恼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会有这样困穷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够坚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遭到困穷的话,那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了。”‎ 12‎ 子贡的神色也变了,孔子对他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多方去学习而把学来的知识牢记在心里的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对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把握住事物相通的基本道理,而加以统摄贯通的。”‎ 孔子知道弟子心中懊恼不平,于是召子路前来问他说:“《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为什么沦落到在旷野之中游荡的境地?’难道是我坚守的道有什么不对吗?我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想必是我们的仁德不够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想必是我们还没达到‘智’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个道理吗?仲由,假使有仁德的人一定能被人信任,怎么会有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那样的事)呢?假使有智慧的人他的学说一定能被施行,怎么会有王子比干(被纣王剖心)呢?”‎ 子路退出,子贡进来相见。孔子说:“赐啊,《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为什么沦落到在旷野之中游荡的境地?’难道是我坚守的道有什么不对吗?我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坚守的道是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人就不能容纳老师。老师何不稍微降低迁就一些!”孔子说:“赐,好农夫虽然善于播种五谷,却不一定有好收成;好工匠能有精巧的手艺,所作却不一定能尽合人意。君子能够修治他的道术,就像治丝结网一般,先建立最基本的大纲统绪,再依序疏理结扎,但不一定能容合于当世。现在你不去修治自己的道术,反而想降格来苟合求容。赐啊,你的志向就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了,颜回进来相见。孔子说:“颜回啊!《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为什么沦落到在旷野之中游荡的境地?’难道是我坚守的道有什么不对吗?为什么我会落到这个地步呢?”颜回说:“老师坚守的道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人就不能够容纳。即使这样,老师照着自己的主张推广去做,不被容纳又有什么关系?人家不能容,这样才见得老师是一位君子呢!一个人道术不修治,这是自己的耻辱;至于道术既已大大地修成而不被人所用,那是国家的执政大臣的耻辱了。不被容纳有什么关系?人家不能容,这样才见得自己是一位君子呢!”孔子听了欣慰地笑了,说道:“有这回事吗?颜家的子弟呀!假使你能有很多财富的话,我真愿意做你的家宰,替你经理财用呢!”于是差了子贡到楚国去,楚昭王便派兵前来迎护孔子,才免去了这场灾祸。‎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限时10分钟)‎ 空囊 杜甫 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①,吾道属艰难。‎ 不爨②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注] ①卤莽:通“鲁莽”,苟且偷安。②爨(cuàn):烧火做饭。‎ ‎1.以下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2‎ A.首联的“犹”“可”二字,既表现了作者的贫苦困窘,又体现了作者的清高操守。‎ B.颔联以“世人”和“吾”对比,突出了自己高尚不俗的品格以及有志难以实现的苦闷。‎ C.尾联中“囊空”“一钱”是说,自己囊中羞涩,以至只剩有一钱,从而点明题旨。‎ D.本诗以小见大,诗人杜甫借写自己的空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境况和自身的思想、遭遇。‎ 答案 C 解析 “以至只剩有一钱”错。尾联两句是说诗人身无分文,却还要强留一钱在空囊中,以免他人笑话。‎ ‎2.本诗是怎样以“空囊”统摄全篇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 ‎                                   ‎ 答案 诗人以“空囊”统摄全篇,以小见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个人的不幸遭遇。首联描写食“翠柏”,餐“明霞”,照应了题目“空囊”。颔联写“世人”苟且偷安,自己报国之道艰难,揭示了“空囊”的根本原因。颈联转写自己的“不爨”“无衣”的生活处境,突出了“空囊”状况。尾联直接写囊中羞涩,点明“空囊”题旨。‎ 解析 这类题目在组织答案时,可以依照原诗的顺序,采用逐句、逐联、逐层的方式叙说,即每一句、每一联、每一层写什么内容,这个内容是怎样体现诗眼的。对于绝句,可以逐句分析;对于律诗,可以逐联分析;对词曲,可以逐层分析。首联“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诗人紧扣诗题,意在言外。表现杜甫虽生当乱世,饥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品节高尚。颔联“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揭示囊空的根本原因。所谓“世人共卤(鲁)莽”,指世人多苟且偷安。颔联两句,通过对比的手法,将杜甫高尚不俗的品格鲜明地凸显出来了。颈联“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进而具体写贫状。严冬季节,却晨炊无米,夜寒难御,可见一贫如洗。尾联“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点明“空囊”题旨。在写法上,此联出之以幽默诙谐之笔。诗人已是身无分文,贫不自救,却还要强留一钱在空囊之中,以免他人笑话,这举动本身就是一种反常。作者正是以这种貌似轻松诙谐的话,渲染自己心里沉重悲苦的情绪。‎ 白话诗歌 纵然翠柏味苦,朝霞高高,也还可以当作餐食。‎ 世人大多苟且偷生,我持节守道显得异常艰难。‎ 早晨开不了火,井水也冻了,没有衣物可以拥覆,晚上床铺十分寒冷。‎ 行囊空空害怕(让人看了)难为情,还是应该留下一文钱给人看。‎ 12‎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