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27 KB
  • 2021-06-05 发布

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大庆一中2019级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 语文试题 ‎ ‎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美是有用的”“美是恰当的”“美乃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难的”。‎ 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 美究竟是什么?美是客观的吗?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因美在感知中,毕加索曾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美亦在“情景”中,正如庄子所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亲和,“情景”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人也非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谓主体。因此,当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在恰当的“情景”中,美即闪现出来。‎ 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所谓“意”,即人的精神维度观照的意象思维,当美在“意”中,人可感知到模糊的、不确定的、稍纵即逝的、瞬息万变的抽象之美,诸如观念艺术、互动艺术、虚拟艺术等艺术样式借助抽象之意与受众发生关系。所谓“象”,即“情景”的物理维度观照的具象思维,当美在“象”中,艺术家可捕捉到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形象之美,造型艺术、影像艺术、戏剧艺术等在“象”中与受众产生共鸣。可见,美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 第 19 页 共 19 页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 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是错综复杂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别。标准难以统一并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立足中国文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合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 ‎(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柏拉图曾多次给“美”下定义,又都被自己推翻了,最后才找到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 B.人、艺术作品和宇宙三者处在一个共同的维度时,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便能真正得以实现。‎ C.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就越大。‎ D.抽象之美要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活动,转化为有形之态,才有可能成为艺术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从柏拉图给“美”下定义谈起,引出后文关于认识“美”应该采用的正确方法的论述。‎ B.论述“美属于一种意象”时,分别对“意”和“象”进行诠释,便于读者把握美的含义。‎ C.文章第五段用郑板桥“三竹说”的创作理论,论证了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 D.与重视中华美学精神的现实意义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对美的本质做了新的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第 19 页 共 19 页 A.对于美,应该用联系、运动的观点去看待,不能用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去分析。‎ B.在发现美的时候,人不是独立于景之外的,景也不是独立在人之外的,人与景是融为一体的。‎ C. 一般人都能感知到模糊的、不确定的、稍纵即逝的、瞬息万变的抽象之美。‎ D.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因不同的标准有高低、雅俗之分,但这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补天 鲁迅 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条石绿色的浮云,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地上都嫩绿了,便是不很换叶的松柏也显得格外的娇嫩。桃红和青白色的斗大的杂花,在眼前还分明,到远处可就成为斑斓的烟霭了。‎ 轰!!!‎ 在这天崩地塌的声音中,女娲猛然醒来,同时也就向东南方直溜下去了。伊伸了脚想踏住,然而什么也踹不到,连忙一舒臂揪住了山峰,这才没有再向下滑的形势。‎ 但伊又觉得水和沙石都从背后向伊头上和身边滚泼过去了,略一回头,便灌了一口和两耳朵的水,伊赶紧低了头,又只见地面不住的动摇。幸而这动摇也似乎平静下去了,伊向后一移,坐稳了身子,这才挪出手来拭去额角上和眼睛边的水,细看是怎样的情形。情形很不清楚,遍地是瀑布般的流水;大概是海里罢,有几处更站起很尖的波浪来。可是终于大平静了,大波不过高如从前的山,像是陆地的处所便露出棱棱的石骨。‎ 第 19 页 共 19 页 伊正向海上看,只见几座山奔流过来,一面又在波浪堆里打旋子。伊恐怕那些山碰了自己的脚,便伸手将他们撮住,望那山坳里,还伏着许多未曾见过的东西。伊将手一缩,拉近山来仔细的看,只见那些东西旁边的地上吐得很狼藉,似乎是金玉的粉末,又夹杂些嚼碎的松柏叶和鱼肉。他们也慢慢的陆续抬起头来了,女娲圆睁了眼睛,好容易才省悟到这便是自己先前所做的小东西,只是怪模怪样的已经都用什么包了身子,有几个还在脸的下半截长着雪白的毛毛了,虽然被海水粘得像一片尖尖的白杨叶。‎ ‎“上真救命……”一个脸的下半截长着白毛的昂了头,一面呕吐,一面断断续续的说,“救命……臣等……是学仙的。谁料坏劫到来,天地分崩了……现在幸而……遇到上真……请救蚁命……并赐仙……仙药……”他于是将头一起一落的做出异样的举动。伊都茫然,只得又说,“什么?”他们中的许多也都开口了,一样的是一面呕吐,一面“上真上真”的只是嚷,接着又都做出异样的举动。伊无法可想的向四处看,便看见有一队巨鳌正在海面上游玩,伊不由的喜出望外了,立刻将那些山都搁在他们的脊梁上,嘱咐道,“给我驼到平稳点的地方去罢!”巨鳌们似乎点一点头,成群结队的驼远了。‎ 伊嘘一口气,心地较为轻松了,再转过眼光来看自己的身边,流水已经退得不少,处处也露出广阔的土石,伊又仰了脸去看天。天上一条大裂纹,非常深,也非常阔。伊站起来,用指甲去一弹,一点不清脆,竟和破碗的声音相差无几了。伊皱着眉心,向四面察看一番,又想了一会,便拧去头发里的水,分开了搭在左右肩膀上,打起精神来向各处拔芦柴:伊已经打定了“修补起来再说”的主意了。‎ 伊从此日日夜夜堆芦柴,柴堆高多少,伊也就瘦多少,芦柴堆到裂口,伊才去寻青石头。当初本想用和天一色的纯青石的,然而地上没有这么多,大山又舍不得用,有时到热闹处所去寻些零碎,看见的又冷笑,痛骂,或者抢回去,甚而至于还咬伊的手。伊于是只好搀些白石,再不够,便凑上些红黄的和灰黑的,后来总算将就的填满了裂口,只要一点火,一熔化,事情便完成,然而伊也累得眼花耳响,支持不住了。‎ 这时昆仑山上的古森林的大火还没有熄,西边的天际都通红。伊向西一瞟,决计从那里拿过一株带火的大树来点芦柴积。回手便从火树林里抽出一株烧着的大树来,要向芦柴堆上去点火。‎ 伊就去点上火,而且不止一地方。‎ 火势并不旺,那芦柴是没有干透的,但居然也烘烘的响,很久很久,终于伸出无数火焰的舌头来,一伸一缩的向上舔,又很久,便合成火焰的重台花,又成了火焰的柱,赫赫的压倒了昆仑山上的红光。大风忽地起来,火柱旋转着发吼,青的和杂色的石块都一色通红了,饴糖似的流布在裂缝中间,像一条不灭的闪电。‎ 风和火势卷得伊的头发都四散而且旋转,汗水如瀑布一般奔流,大光焰烘托了伊的身躯,使宇宙间现出最后的肉红色。‎ 第 19 页 共 19 页 火柱逐渐上升了,只留下一堆芦柴灰。伊待到天上一色青碧的时候,才伸手去一摸,指面上却觉得还很有些参差。‎ ‎“养回了力气,再来罢……”伊自己想。‎ 伊于是弯腰去捧芦灰了,一捧一捧的填在地上的大水里,芦灰还未冷透,蒸得水澌澌的沸涌,灰水泼满了伊的周身。大风又不肯停,夹着灰扑来,使伊成了灰土的颜色。‎ ‎“吁……”伊吐出最后的呼吸来。‎ 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这时候,伊以自己用尽了自己一切的躯壳,便在这中间躺倒,而且不再呼吸了。‎ 有一日,天气很寒冷,却听到一点喧嚣,那是禁军终于杀到了,他们左边一柄黄斧头,右边一柄黑斧头,后面一柄极大极古的大纛,躲躲闪闪的攻到女娲死尸的旁边,却并不见有什么动静。他们就在死尸的肚皮上扎了寨,因为这一处最膏腴,他们检选这些事是很伶俐的。‎ ‎(节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注】大纛(dào) :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女娲为人类炼石补天,到热闹处去寻石头,有些人看见又是冷笑,又是痛骂,还咬女娲的手,表现了人类的自私、狭隘。‎ B. 女娲一舒臂揪住了山峰、一伸手撮住那些山、回头从火树林里抽出一株大树,这些细节想象大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C. 小说中写女娲恐怕山碰了自己的脚,炼石补天疲惫不堪,最后劳累而死,表明女娲作为上古大神,也有人类脆弱的特点。‎ D. 小说中有许多生动的场景描写,如天崩地塌之后,天地之间地动山摇、洪水横流,与小说开头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5. 请概括小说中女娲的形象特点,并谈谈小说是如何塑造女娲形象的。(6分)‎ 答: ‎ 第 19 页 共 19 页 ‎6. 鲁迅的小说主题往往深刻而又丰富,你从这篇小说中读出了哪些主题?(6分)‎ 答: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日:“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黯任气节,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日:“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诏召见黯,黯为上泣曰:“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用之。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原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上曰:“君薄淮阳邪?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七岁而卒。‎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 B 第 19 页 共 19 页 ‎. 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 C. 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 D. 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费/君不可以不拜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太子洗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员,秦汉始置,从五品。‎ B. 闺阁,指宫中的小门、内室的小门或女子的卧房。文中指内室的小门。‎ C. 唐虞,是唐尧与虞舜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为太平盛世。‎ D. 填沟壑,人死埋于地下,死的自谦说法。文中指自己请求退休。‎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汲黯关爱百姓。他在巡视河内火灾时,发现黄河以南水旱灾严重,未经皇帝批准,他主动赈灾,事后得到皇帝的理解。‎ B. 汲黯善于理政。他治理东海,喜好清静少事,督查下属按大原则行事,不必在乎小节,把东海郡治理得清明太平。‎ C. 汲黯敢于抗颜。他直言皇帝心里欲望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惹怒皇帝,引起群臣的责怪,可他坚持己见。‎ D. 汲黯力辞州官。他拒绝担任淮阳太守,希望能在朝中为皇帝纠正过失、补救缺漏,在皇帝的劝说下,最终赴任。‎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译文: ‎ ‎(2)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 第 19 页 共 19 页 译文: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送萧处士游黔南 白居易 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 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 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 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用“老萧郎”照应诗题,再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的刻画人物,突出了萧处士的能文好饮、年事渐高、四处漂泊的形象。‎ B. 颔联写萧处士抛去生计主业,喜诗写文;四海漂泊,思念家乡时,以酒寄情,为下文写萧处士即将前往黔南作铺垫。‎ C. 颈联宕开一笔,虚实结合地描写了萧处士过巴峡时,作者刚写成送他的诗文;过巫峡时,听着猿声也会有断肠之思。‎ D. 诗中写“巴峡”“猿”的意象,与郦道元《三峡》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表达的感情基调相似。‎ ‎12. 诗人对萧处士怀有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第 19 页 共 19 页 ‎(1)《登高》中,诗人借个人的潦倒困苦、借酒浇愁,深刻地表达自己因国难家愁而悲愤的句子是“ , ”。‎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 ”,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 ”。‎ 三、 语言文字运用(3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 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 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 ,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 ,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4.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B.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C.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D.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第 19 页 共 19 页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B.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C.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D.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16.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7.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非我也,兵也 兵器 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着 假舆马者 借助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指望 蒙故业,因遗策 沿袭 声非加疾也 疾病 ‎ C.秦无亡矢遗铁之费 丢失 士大夫之族 类、辈 使快弹数曲 快速 D.鱼鳖不可胜食也 尽 蟹六跪而二螯 蟹腿 吾师道也 学习 ‎18. 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赵王鼓瑟;②于是相如前进缶;③毕礼而归之;④吾羞,不忍为之下 B.①宜皆降之;②宁许以负秦曲;③单于壮其节;④臣乃敢上壁 第 19 页 共 19 页 C.①秦王恐其破壁;②惠等哭,舆归营;③陵与卫律之罪,上达于天;④诚甘乐之 D.①武能网纺缴,檠弓弩;②卒廷见相如;③空以身膏草野;④其一人夜亡 ‎19.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全都是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虽有槁暴 君子生非异也 召有司案图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合从缔交 申之以孝悌之义 信义安所见乎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赢粮而景从 振长策而御宇内 员径八尺 D.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君子不齿 数罟不入洿池 拜送书于庭 ‎20. 下列选项中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大王见臣列观;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③为天下笑者,何也;④即谋单于,何以复加;⑤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⑥申之以孝悌之义;⑦而君幸于赵王;⑧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⑨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⑩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A. ‎①⑧/②/③⑤⑦/④/⑥⑨/⑩ B. ①⑧/②⑥/③⑤⑦/④/⑨/⑩‎ C. ①/②/③⑤⑦/④⑧/⑥⑨/⑩ D. ①/②⑥/③⑤/④⑧/⑦⑨/⑩‎ ‎21.下面是一位导游暑期在中原花木博览园为某高中学生社团所作的解说词,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女士们、先生们:‎ 欢迎大家莅临中原花木博览园游览!今天我作为大家的导游备感荣幸,在游览过程中,大家有任何疑问,我都会不吝赐教。中原花木博览园是花都万亩林海最精华的部分,以“入目皆芳菲,处处皆花影”的美景名闻中原,目前,已有多位国家领导人和知名人士来这里拜谒,表达对平原森林、天然氧吧的喜爱之情。现在,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瞧一瞧中原花木博览园的风采吧!‎ 答: ‎ ‎2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第 19 页 共 19 页 无论生产、生活还是娱乐,当人暴露在噪声环境中时,健康就会受到威胁。暴露时间短,会产生焦虑与精神压力;暴露时间长, ① ,甚至失聪。 听力损失程度与音量和暴露时长相关。然而,当噪声级达到一定高度时, ② , 均会产生水久性听力损害。而单从听力保护角度来说,即使是乐音, ③ ,时间过久,也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答: ‎ 三、 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会反思的民族,才会有前途。人们在迎战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之时,纷纷写下了这样那样的反思:‎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自由开路者,不可使其困顿于荆棘。”‎ ‎“知识先于娱乐,理性先于狂热,敬畏先于征服,这是在保护自己,也是在保护世界。”‎ ‎“在灾难面前,人类理应结成一个坚实且温暖的命运共同体。”‎ ‎“也许这次疫情会改变中国人的集体性格,让浮躁的生活变得清寂而简单:在家里读书、冥思、喝茶、健身、听音乐……。”‎ ‎……‎ ‎ 以上观点哪一条最让你深有感触?它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反思?请根据你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 19 页 共 19 页 ‎ 大庆一中2019级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 语文试题答案 ‎1.D【解析】A.“最后才找到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错误,原文是“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最难的’”。B.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真正得以实现还需要“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C.“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审美价值就越大”无中生有。‎ ‎2.C【解析】“论证了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错,应是论证了审美价值的存在以及实现的途径。‎ ‎3.C【解析】“一般人都能……抽象之美”分析错误,原文是“当美在‘意’中,人可感知到……抽象之美”。‎ ‎4.C【解析】C项中,“表明女娲作为上古大神,也有人类脆弱的特点”错,“女娲恐怕山碰了自己的脚”属于正常反应;“疲惫不堪”“劳累而死”体现了女娲为人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故选C。‎ ‎5.形象特点:勤劳、善良、具有献身精神。(2分)‎ 塑造女娲形象的手法:①正面描写,通过对女娲的动作、心理等的具体描写塑造人物形象。②环境烘托,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描写都烘托了女娲的形象。③次要人物的衬托,通过人类的渺小、脆弱、愚昧、自私衬托女娲形象的高大。(答出2点,每点2分) ‎ ‎【解析】本题第一问“请概括小说中女娲的形象特点”,结合文章中对女娲的描写及故事的结局概括,救助山坳里的人,体现了女娲的善良;女娲为人类补天不辞辛劳、不惜牺牲自己体现了女娲的勤劳、善良及为人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第二问“谈谈小说是如何塑造女娲形象的”,可以从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两个方面来概括。女娲为人类炼石补天到处去寻石头、一舒臂揪住了山峰、一伸手撮住那些山、回头从火树林里抽出一株大树等动作描写,补天时“养回了力气,再来罢……”等心理描写是从正面塑造人物形象;开头对天空、浮云、、松柏、杂花和结尾对血红的云彩、光芒四射的太阳的景物描写都烘托了女娲形象的高大。写受困于山坳里人类的求助,写了人类的渺小和脆弱,人们冷笑、痛骂女娲捡石补天,说明人类的愚昧、自私,通过这些次要人物的描写,表现了女娲形象的伟大。‎ ‎6.①赞美了女娲勤劳善良的品质和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的精神。②批判了民众愚昧自私、忘恩负义。③‎ 第 19 页 共 19 页 表现出女娲的孤独、无人理解,表达了对奉献者的同情。(答出3点,每点2分)‎ ‎【解析】本题问“从这篇小说中读出了哪些主题”,从女娲这个角度,女娲救助被困山坳的人类、捡石补天不惜牺牲生命甚至死后还为人类提供“一处最膏腴”的土地,都表达了对她的赞美之情,从民众的角度,人类对女娲捡石的冷笑、痛骂,对女娲补天的不理解甚至还在女娲的尸体上安营扎寨所体现的忘恩负义,体现了作者的批判态度。‎ ‎7.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开头“大将军青”是人名,应该在句子中做主语,不能单独存在,所以排除B项、D项;“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中,结合句意内容分析,应该是说大将军受到尊重和器重而更加的地位显贵,一句话终了,很显然,“君”应该是后句的开头,指汲黯。是说大将军的地位如此显贵,你(汲黯)不可以不拜,所以排除A项。‎ ‎8.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文中指自己请求退休”错误。“填沟壑”是死的自谦说法。人死埋于地下,多用作婉辞。原文“臣自以为填沟壑”意思是我自认为死后尸骨将被弃置沟壑,并没有请求退休的意思。‎ ‎9.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在皇帝的劝说下”错误。原文“诏数强予”中“强”是强迫,“予”意思是给予。“诏数强予”就是屡次下诏书强迫给汲黯。并不是“劝说”。‎ ‎10.【答案】(1)我恭敬地凭借(出使)的方便,拿着旌节,下令发放了河南郡官仓的储粮,来赈济当地灾民。‎ ‎(2)大将军听到他这么说,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教国家与朝中的疑难之事,对待他胜过平素所结交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1)谨,副词,表郑重和恭敬;“以”:介词,凭借;“便宜”:方便合适;发,打开;振,通“赈”,救济;(每点1分,共5分)(2)贤,意动用法,以…为贤;数,屡次,多次;所疑,所字结构,疑难之事;遇,对待;过,超过,胜过。(每点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第 19 页 共 19 页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他的先祖被古卫国国君宠信,孝景帝时担任太子洗马,因为为人严正而被人敬畏。孝景帝驾崩,太子继位,汲黯担任谒者(官名,负责接待通报的人),河内郡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返回之后,报告说:“平民百姓不慎失火,因为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我经过河南郡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磨难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于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惨境地,我恭敬地凭借(出使)的方便,拿着旌节,下令发放了河南郡官仓的储粮,来赈济当地灾民。(现在)我请求归还旌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罪责。” 武帝很赏识他,就赦免了他的罪。调任荥阳县令。汲黯以做小小的县令为耻辱,就托病辞官回乡了。皇上听说此事,就召汲黯回朝,任命他为中大夫。由于汲黯多次直言谏诤,不能久留朝中,被外放做了东海郡太守。汲黯崇尚学习道家学说,治理官府和处理民事,都喜欢清静,通常是挑选郡丞和书吏,把事情交给他们去办。他治理政事,只要求按大原则行事,不苛求细节。汲黯多病,常躺在卧室不出来。才一年多,东海郡便清明太平,治理效果明显。汲黯很注重志气节操。喜欢直言劝谏,屡次触犯皇上的面子,因为多次直谏而不得久居其官位。这时皇上正在招揽文学之士和崇奉儒学的儒生,皇上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汲黯便答道:“陛下心里欲望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么能真正仿效唐尧虞舜的政绩呢?”皇上沉默不语,心中恼怒,脸一变就罢朝了,公卿大臣都为汲黯惊恐担心。皇上退朝后,对身边的近臣说:“太过分了,汲黯太愚直!” 群臣中有人责怪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屈从取容,阿谀奉迎,将君主陷于违背正道的窘境吗?何况我已身居九卿之位,纵然爱惜自己的生命,但要是损害了朝廷大事,那可怎么办!” 大将军卫青已经越发地尊贵了,他的姐姐卫子夫做了皇后,但是汲黯仍与他行平等之礼。有人劝汲黯说:“从天子那里就想让群臣居于大将军之下,大将军如今受到皇帝的尊敬和器重,地位更加显贵,你不可不行跪拜之礼。”汲黯答道:“因为大将军有拱手行礼的客人,就反倒使他不受敬重了吗?”大将军听到他这么说,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教国家与朝中的疑难之事,对待他胜过平素所结交的人。过了几年,遇上国家改铸五铢钱,老百姓很多人私铸钱币,楚地尤其严重。皇上认为淮阳郡是通往楚地的交通要道,就征召汲黯任他为淮阳郡太守。汲黯拜伏于地辞谢圣旨,不肯接印,皇上屡次下诏令强迫给他,他才领命。皇上下诏召见汲黯,汲黯哭着对皇上说:“我自认为死后尸骨将被弃置沟壑,再也见不到陛下了,想不到陛下又收纳任用我。我常有狗病马病的,体力难以胜任太守之职的烦劳。我希望当中郎,出入宫禁之门,为您纠正过失,补救缺漏。”皇上说:“你看不上淮阳郡太守这个职位吗?过些时候我会召你回来的。只因淮阳地方官民关系紧张,我只好借助你的威望,请你躺在家中去治理吧。” 汲黯治理郡务,一如往昔作风,淮阳郡政治清明起来。七年后汲黯逝世。‎ ‎11.C【解析】C项,“虚实结合”说法不妥,此联应该是作者想象的画面,是虚写,没有实景。故选C。‎ 第 19 页 共 19 页 ‎12.①首句称萧处士能文好饮,表达出对朋友的称赞与敬重;②作者想象友人离开后的情景,并劝即将远行的友人一醉方休,表现了饯别的款款深情,对友人的依恋与不舍;③用月光朗照下的磨围山色苍苍,辽阔无边,暗含了对年事渐高却四海漂泊友人前路漫漫、旅途劳顿的关切与担忧。(每点2分,共6分)‎ ‎【解析】首联“能文好饮老萧郎”称赞萧处士喜欢饮酒,写得一手好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其敬重之情。颈联“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想象萧处士奔赴黔南,经过巫山,表达了作者对萧处士前路的担忧,离别时的不舍。③尾联“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写诗人临别劝酒,希望友人一醉方休,表达其不舍之情;“磨围山月正苍苍”以景结情,用山色苍茫,明月朗照的辽阔之景,抒发诗人对萧处士前路漫漫、旅途劳顿的关切与担忧。13.(1)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2)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3)輮以为轮 輮使之然也 ‎14 . A【解析】根据文段内容可知,上文的观点为“创新”对于戏曲而言成为了贬义词。根据逻辑的连贯性,此处的主语应为“创新精神的缺失”,故排除B、D项。C项中“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一句语言过于复杂,A项语言更为凝练、连贯,故排除C项。‎ 15. B 【解析】寿终正寝:旧时指老死在家中,泛指事物的消亡。无疾而终:没有病而去世,指老年人自然死亡;比喻事情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而终止,含有不了了之的意思。语境强调的是戏曲的消亡,应用“寿终正寝”。名噪一时:指名声在一个时期广为传播。名垂青史: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籍永远流传。名噪一时强调在当时的影响,名垂青史强调对后世长久的影响。语境强调的是对后世有长久影响的京剧名伶,应用“名垂青史”。兼容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博采众长:广泛地采纳各家的长处。从语境可知,此处用“博采众长”更合适。照猫画虎:比喻照着样子模仿。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语境强调的是尚小云等人敢于突破藩篱,不满足于照样子模仿,应为“照猫画虎”。‎ ‎16.B【解析】“眼花缭乱”一般不直接作定语,往往要与“令人”“使人”搭配使用,排除A、D项。“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前应加“这样”,承前指代正确的创新方式,排除C项。选B。‎ ‎17. D【解析】A坐:徒,空;B疾:声音宏大;C快:畅快 第 19 页 共 19 页 ‎18.C【解析】A.①鼓:名作动,弹奏;②前:名作动,上前;③归:使动,使……归;④羞:意动,感到羞耻。B.①降:使……投降;②负:使……承担;③壮:意动,以……为壮;④上:名作动,献上。C.①破:使……破碎;②舆:名作动,抬、扛;③上:名作状,向上;④乐:意动,以……为乐。D.①网:名作动,织网;②廷:名作状,在朝廷;③膏:使动,使……肥沃;④夜:名作状,在夜里。‎ ‎19. A【解析】A无,通“毋”,不要;有,通“又”;生,通“性”,资质,禀赋;案,通“按”,审察,察看。B知,通“智”,智慧;从,通“纵”;申,反复陈述;见,通“现”,表现。C颁,通“斑”;赢,担负;御,驾驭,统治;员,通“圆”,圆形。D受,通“授”,传授;齿,并列,排列;数,密;庭,通“廷”,朝廷。‎ ‎20.A【解析】①⑧省略句;②定语后置句;③⑤⑦被动句;④宾语前置句;⑥⑨状语后置句;⑩判断句。‎ ‎21.【答案】①“女士们、先生们”改为“同学们”②“莅临”改为“来到”③“不吝赐教”改为“耐心解答”④“拜谒”改为“参观”⑤“瞧一瞧”改为“一睹”‎ ‎【解析】①“女士们、先生们”与“学生”身份不符;②“莅临”多用于贵宾,用于“高中学生”,不得体;③“不吝赐教”敬谦错位;④“拜谒”拜访谒见,瞻仰陵墓、碑碣等,用错对象;⑤“瞧一瞧”是口语,不适合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 ‎22.①则会造成听力损失 ②无论暴露时间长短 ③ 如果音量过大 ‎23.【审题】‎ 本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此文,首先理解材料,然后分析立意。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要全面理解材料的内容,把材料读懂,这一环节重在整体把握材料,领会其中内涵。‎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自由开路者,不可使其困顿于荆棘。” 意思是为大家抱来柴火的人,不能够让他在风雪中冻死,为自由开路的人,不能让他被艰难的路上被困住,这句话饱含了勘破世态人情的悲凉。人是社会化的动物,需要互帮互助,需要抱团取暖。别人以善心温暖我们,我们也应回报扶危济困救济苍生的大格局大爱的人以爱。‎ ‎“知识先于娱乐,理性先于狂热,敬畏先于征服,这是在保护自己,也是在保护世界”,人类在很早之前就存在了,而在人类诞生之前,自然便悄然出现。人类企图征服自然,就像当初恐龙想要主宰世界一样。人类是多么地不自量 第 19 页 共 19 页 力,在自然面前,人类所当今所掌握的技术,只不过是凤毛麟角。人类的下场,只会重演恐龙的悲剧——自生自灭。我们应该思考“维护地球所有生命”“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在灾难面前,人类理应结成一个坚实且温暖的命运共同体”,当灾难发生时,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的人类谁都没有办法独善其身,我们应发挥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的力量,风雨共患难。‎ ‎“也许这次疫情会改变中国人的集体性格,让浮躁的生活变得清寂而简单:在家里读书、冥思、喝茶、健身、听音乐……”,经历灾难,让人们懂得了珍惜,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幸福,因为懂得生命短暂,我们才能更珍惜生命。只有在短暂中,我们才会懂得珍惜,才会懂得细心体会,才会有一颗善良的心。 ‎ 根据上述分析,然后结合题干要求“以上观点哪一条最让你深有感触”,从中挑选一条,确定中心,谈谈自己的“联想和反思”。‎ ‎【立意】1.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2. 敬畏自然 ‎3.风雨同舟,众志成城 ‎4.珍惜当下 ‎【例文】‎ 我们是同一片大海的海浪 从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诗句“我们是同一片大海的海浪,同一棵树上的树叶,同一座花园里的花朵”到鲁迅先生的一句“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从2012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到如今全球共患难,同担当,无不彰显出人类本就是一个整体。“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谁都没有办法独善其身。“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我们应发挥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的力量,风雨共患难,更好造福人类。‎ 早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便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但在这个高速发展又相互联系的时代中,人类应该更早地意识到整个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在逐渐加强。曾经几次爆发的全球疫情或是金融危机,都在一次次提醒着人们人类之间的联系。‎ 第 19 页 共 19 页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从天而降,令人猝不及防,“逆行者”们怀着舍生取义的心态,来到湖北,与时间赛跑,尽最大努力挽救更多的生命。即使面临医疗防护物资缺乏、硬件设施不完备等问题,但是他们不畏险阻,迎难而上,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支撑他们的正是强烈的责任感和强大的信念与毅力。当然,除了在前线的战士们,我们坚守在家中,也为疫情的好转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也是责任感的体现。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这次疫情才会如此迅速地得以控制。‎ 再反观那些自以为自己利益高高在上而忽略事物联系性的人,所谓的利益真正得到保障了吗?并没有。例如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终究是每个人自私的结果。倘若有一人调解矛盾,出言劝阻,车上的15人,又怎会全部丧失生命?又例如本次的疫情,倘若的确是我国引起的,但这怎又是一个国家的灾难。中国是一个关口,如果关口失守,每个国家都会面临同样甚至更严重的灾难,谁又能保证自己可以全身而退,没有一片雪花无辜,没有谁是孤岛。‎ 然而,总有许多人认识不到“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一点,亦或是没有完全接受。当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爆发,美国以此为机千方百计压制中国;当疫情开始在全球蔓延,美国非但不出力遏制疫情,反而在批判各国上乐此不疲;当试图将自己与国际社会拉开距离,独善其身时,病毒已悄然降临,美国不知不觉中已成为受疫情危害的第一大国。在病疫这一人类的公敌面前,多数国家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诗经》中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以为报,永以为好”,而美国却将矛头指向了自己的战友。‎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但也面临诸多挑战: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等,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 人类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这个世界需要这种责任感,这个课题很大,大到无所适从;但它又很近,近到与我们息息相关。在特殊时期,我们都需要放下成见,心怀一种对人类命运的责任感,共同面对这场灾难。‎ 第 19 页 共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