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0.00 KB
  • 2021-06-05 发布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附中2020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 3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清华附中高2017级高三语文统练试卷(三)‎ 一、本大题共6小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8月30日晚间,一款名为“ZAO”的AI换脸软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病毒式传播,用户只需上传照片,便可一键换脸影视作品明星,高度的趣味性、便捷性和社交性让这款软件在短时间内获得海量下载和转发,牢牢攥住朋友圈和热搜榜。然而,“ZA0在一夜爆红后,迅速遭到舆论反噬,其“霸王条款”和技术隐患引发全网声讨。‎ ‎“ ZA‎0”‎引发争议的一个关键是其对用户信息使用权的过度索取。在大多数人都会不假思索同意的“用户协议”中,“ZA‎0”‎运营者要求:“你同意或者确保实际权利人同意授予‘ZA‎0’‎及其关联公司以及‘ZA‎0’‎用户全球范围内完全免责,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和可再许可的权利…… ”在引发网民讨伐后,“ ZA‎0”‎方面很快耐除了相关内容。然而,当媒体将这一条款摘出来摆在用户面前时,很难不引起用户的恐慌。‎ 蚂蚁金服方面很快公开回应,支付宝的3D人脸识别技术能够“有效地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至于用户肖像滥用问题,极棒实验室安全研究员宋宇昊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 ‘ZA‎0’‎从用户处获得的信息主要是肖像图片,从技术角度而言,它并不比其他上传照片的APP有更多风险,但 ‘ZA‎0’‎向用户索取了肖像使用授权,这意味着用户会暴露更多的风险。”‎ ‎“ZAO”引发网络争议的另一个关键在于版权问题,为了避免版权纠纷,“ZA‎0”‎在版权声明中表示:“短视频和表情素材,除了特别声明是‘ZA0跟合作方进行版权合作的之外,均来自于用户自发的上传,‘ZA‎0’‎不享有素材的商业版权。”而如果用户使用“侵犯他人名誉权、肖像权、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等合法权利”,造成任何第三方损害,用户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还要一并赔偿“ZAO”及其关联公司遭受的损失。‎ ‎“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可以用它来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去年,百度CEO李彦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曾引起轩然大波。这一言论指向中国互联网用户在“隐私”问题上的的某种隐忍,也暴露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对于用户信息使用的心态。‎ 材料二 我国法律体系中尽管有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定,但是没有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法律及相应实施细则。国家互联网应急响应中心在2019年4月发布《2018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显示,个人用户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个人资产银行账户、地址等隐私遭到窃取的人数多达150万,移动应用APP在高权限下获取用户信息,假冒“热点”APP等诱骗用户下载并提供个人信息等,都使得用户隐私信息遭到泄露。2018年圆通快递公司外泄约10亿用户信息,华住酒店集团泄露约5亿用户信息,万豪酒店泄露约5亿用户信息,顺丰速运泄露约3亿用户信息,这些只是影响较大而被披露才为人所知,实际上被泄露的个人用户信息可能还有更多。而作为用户个人,并不知道自己的信息何时被收集、何时被用于何事,除企业机构未能较好地保障用户信息原因外,无明确的可落地的实施细则也是重要因素。‎ 此外,互联网环境本身是一个匿名化网络环境,尽管不像暗网、深网等对网络内容实施高度匿名化,但是也并非真实世界环境。由此也引发了如网络暴力、虚假消息传播、不良信息传播等负面影响事件。对此,因家通过网络实名制的方式,希望改善网络环境并为更有力的监管提供条件。‎ 对于网络实名制,尽管中国已经出台相关政策法规逐步完善,但推行完全网络实名制还处于的 阶段。网络实名制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促进网络环境更加健康,但是网络实名制需要考虑其推行程度,即权衡匿名化是否不能存在于未来网络之中。网络实名制也有其积极作用,但是网络匿名化并非一无是处。网络匿名化本身使得一部分人能够更为理性的发表言论而无需担心遭到恶意报复,这在人民监督政府工作以及举报不良行为上有着积极作用:而实名制对于利用匿名网络而随意发动网络暴力、散播不良信息的行为有着遏制作用。因北,应在需要实名化监管的领域推行实名制,而对于容易泄露隐私信息的领域采取匿名化。当然,匿名化不意味着肆意而为,匿名表达也需要受到约束和限制,对于违反约束的匿名表达可以依靠技术手段进行控制。‎ 材料三 大数据在深刻变革社会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伦理问题。“世界数据化”引发的伦理争议,对当代社会秩序与人伦规范构成了严重冲击,传统伦理价值观亦遭受前所未有的解构与破坏。‎ 一方面大数据造成的“数据垄断”无处不在,导致信息侵权与权益分配不公。首先,大数据的挖掘和使用被行业巨头、政府主导,如国内的百度、腾讯,国外的Facebook、微软、谷歌,这些公司牢牢把握数据源与技术优势,几乎垄断了大数据市场。无论个体还是国家,皆有可能成为垄断的牺牲品。“棱镜门”事件即是一则典型案例。事件被揭露后,美国政府及谷歌等几大公司,都没有进行有效回应,且有迹象表明这一监控他国的“棱镜计划”仍在继续,这严重破坏国家间的互信;其次,一些公司或组织通过大数据深度加工,精确地了解市场需求、用户心理,预测竞争者动向,使公司业绩突飞猛涨。‎ 然而这些“数据红利”源于所有用户数据信息的让渡,先不论已享受智能化便利的人群,那些偏远山区的民众也在忍受各类推送信息干扰,成为大数据营销下的广告靶子。此外微信6.1版本为展开广告营销的背后,不少用户更不情愿忍受屏蔽之苦,这些都折射出数据垄断背后的应用伦理困境。‎ 另一方面,大数据带来的“数字记忆”或人的自由发展问题,无时无刻不令人忧虑。所谓数字记忆,即指数字化生存的状态下,所有行为留下的数据足迹,会被永久记忆,一般人无法删除,“遗忘的权利”被剥夺,这颠覆了生物规律。甚至可以说,这一“数字记忆”模式会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数据的奴隶”。英国的维克托·克托舍思伯格在《删除》一书中也提到,数字技术与全球网络正在瓦解我们天生的遗忘能力,“数字王国”记住了那些有时最好被遗忘的信息,如Facebook 照片上会被网络永远铭记,谷歌记得所有我们搜索过的信息和时间,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职业发展。‎ ‎1. 下列对材料一出现的加点字词的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反噬:指受人之惠,反加批评。“噬”的读音是shì B. 不假思索:指说话做事迅速。其中“假”和“狐假虎威”的“假”意义相同。‎ C. 肖像:指通过各种形式再现自己的形象。“肖”的读音是xiāo D. 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乱象。“轩”的第四画是“丨”。‎ ‎2.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ZAO”删除用户协议里可随时随地使用个人信息的条款,就能平息恐慌。‎ B. “ZAO”因为获得的用户信息主要是肖像图片,所以会暴露用户更多的隐私。‎ C. 电影素材的明星告使用者侵犯肖像权,那么“ZA‎0”‎赔钱,再找用户赔偿。‎ D. 中国互联网用户在“隐私”问题上的隐忍,是为了换得便利,安全或效率。‎ ‎3. 下列填入材料二横线处的成语,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方兴未艾 B. 观望风色 C. 进退维谷 D. 大有可为 ‎4. 下列对材料二的分析和理解,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的个人信息外泄具有数量大、范围广、隐蔽性强的特点。‎ ‎②暗网、深网等高度匿名化的网络不会出现网络暴力、传播虚假信息等现象 ‎③网络匿名化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传播不良信息,也能有效监督政府工作 ‎④在互联网的各个领域推行网络实名制,需要靠技术手段才能保护隐私信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5.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百度掌握了数据源和技术优势,因而会发生信息侵权和权益分配不公的现象。‎ B. 美国政府及谷歌等主导“棱镜计划”由于“棱镜门”事件曝光而彻底失败。‎ C. 微信6.1版本通过广告营销获得利益,是靠用户让渡个人数据信息实现。‎ D. 舍恩伯格认为数字技术正剥夺人们“遗忘的权利”,对人的发展会产生影响。‎ ‎6.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保护个人隐私?‎ ‎【答案】1. B 2. D 3. B 4. C 5. D ‎ ‎6. 哪些方面保护:①技术方面:消除技术隐患,减少对用户信息使用权的过度索取:(或者加强技术支持,增强对用户隐私信息的保护);②法律方面: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体系,保证执法落到实处;③制度方面:推动网络实名制建设,改善网络环境并为更有力的监管提供条件;④伦理方面:重视传统伦理,确立并丰富大数据伦理理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义、笔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对一些易错字音进行仔细识记,也可总结一些易读错的字音进行强化识记;字音字形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字义需要识记,也可借助其它字词的字义来推断;笔顺的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进后关,先中间后两边,从外到内等。‎ A项,“反噬指受人之惠,反加批评”,解释错误,“噬”,咬的意思;“反噬”,反咬一口,或指受人之惠,反加陷害;‎ B项,“不假思索”与“狐假虎威”的“假”意义相同,都是假借、依靠的意思。‎ C项,“肖”的读音应是xiào ;‎ D项,“车”作偏旁时的笔画笔顺是横、撇折、竖、提;所以,“轩”的第四画不是“丨”;‎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项,“ZAO删除用户协议里可随时随地使用个人信息的条款,就能平息恐慌”,说法过于绝对;‎ B. “ZAO因为获得的用户信息主要是肖像图片,所以会暴露用户更多的隐私”,说法错误;原文说,“‘ZA‎0’‎从用户处获得的信息主要是肖像图片,从技术角度而言,它并不比其他上传照片的APP有更多风险”;‎ C.“那么ZA0赔钱”,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用户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还要一并赔偿“ZAO”及其关联公司遭受的损失”,只说用户赔偿责任,而不是ZA0赔钱;‎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词语的理解运用能力。对词语本身含义、使用范围、情感色彩尤为重视。词语应用需要结合语境,不能一味强记。归纳解答成语题的几个注意点,褒贬失当、望文生义、对象误用、轻重不当、谦敬错位、修饰失当等,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突出易导致误用的因素。‎ ‎ 依据前面说,“网络实名制,尽管中国已经台出相关政策法规逐步完善”,“逐步完善”说明网络实名制尚不成熟,一个“但”字,说明推行完全网络实名制更是处于一种观望、摸索阶段”,所以,横线上应该填写表示观望、犹疑,或者摸索的词语;‎ A项,方兴未艾,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 ‎ B项,观望风色,指犹豫不定,坐观情势发展,以便见机行事; ‎ C项,进退维谷,形容处于困境; ‎ D项,大有可为,很有发展前途,多修饰人;‎ ‎“蓬勃发展”“处于困境”“很有发展前途”与横线上应填的表观望、摸索、犹疑的态度都不相符;‎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②文章中只说“暗网、深网等对网络内容实施高度匿名化”,这种说法不等于暗网、深网等高度匿名化的网络不会出现网络暴力、传播虚假信息等现象;‎ ‎④“在互联网的各个领域推行网络实名制,需要靠技术手段才能保护隐私信息”,说法太过绝对;原文说,“对于违反约束的匿名表达可以依靠技术手段进行控制”,只是“进行控制”;‎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项,因果不当,不是百度掌握了数据源和技术优势,就会发生信息侵权和权益分配不公的现象;原文说提到百度,只是想证明大数据的挖掘和使用被行业巨头、政府主导;‎ B项,“棱镜门事件曝光而彻底失败”说法错误,因为文中说,“且有迹象表明这一监控他国的棱镜计划仍在继续”;‎ C项,原文说的“微信6.1版本为展开广告营销的背后,不少用户更不情愿忍受屏蔽之苦”,侧重点是微信6.1版本做广告营销,用户要忍受其信息干扰;而不是“微信6.1版本通过广告营销获得利益,是靠用户让渡个人数据信息实现”;‎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一般能在文中找到痕迹,顺藤摸瓜,进行整理。‎ 材料一,通过“ ZA‎0”‎引发争议的事件,告诉我们,应该从技术方面消除技术隐患,减少对用户信息使用权的过度索取;‎ 材料二,通过“我国法律体系中尽管有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定,但是没有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法律及相应实施细则”的问题,我们应该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体系,保证执法落到实处;通过“因家通过网络实名制的方式,希望改善网络环境并为更有力的监管提供条件”这个说法,我们应该努力推动网络实名制建设,改善网络环境并为更有力的监管提供条件;‎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保护个人隐私?‎ 材料三,通过“大数据在深刻变革社会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伦理问题”,针对这些伦理问题,我们应在伦理方面重视传统伦理,确立并丰富大数据伦理理论。‎ 注意针对各则材料,分点作答。‎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时,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二、本大题共6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 ‎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7.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且求中以益己       益:充实 B. 吾子无以韩责我       责:指责 C. 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   攻:加固 D. 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爱:吝啬 ‎8. 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 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 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D. 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9.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10.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柳宗元在《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文章中也明确表达了不愿意担任老师的意思。‎ B. 柳宗元认为自己无法成为孔子那样的老师,只是希望能成为马融、郑玄那样的章句师。‎ C. 柳宗元认为自己学问不够,又不像韩愈那样胆大,所以一直不愿意担任别人的老师。‎ D. 如果有人来请教关于“言道、讲古、穷文辞”的问题,柳宗元还是愿意答疑解惑。‎ ‎11. 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答案】7. B 8. B ‎ ‎9. 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10. B ‎ ‎11. 自己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相互学习。‎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语境,推断或翻译句子,再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现象,理解时,根据语境辨析正误。‎ B项,责,句中不是指责的意思,而是指“要求”;译文为:你不要用韩愈要求我。‎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其”的用法。“其”的用法,一般有:1、用作代词,可指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可指代第三人称,一般代人;可活用为第一人称;可做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A项,其,指示代词,指代“老师”;译为:我避开的是老师的名头,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 B项,其,语气副词,表希望语气;译为:希望你详细地阅读它们,我认识和看法都在其中;‎ C项,其,指示代词,那样;译为:当今世间有不少这样的老师,我幸而不是那样的人;‎ D项,其,指示代词,那,译为:我所拒绝的是老师弟子的名头,不敢接受那师生的礼仪;‎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自己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注意:“若乃”是固定词组,可理解为“至于”;薄世,浮薄的世人;脆,懦弱;怯,胆怯;当,担当。‎ 译为: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 B项,柳宗元“只是希望能成为马融、郑玄那样的章句师”,说法错误;原文说,“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意思是:当今世间有不少(马融、郑玄)这样的老师,我幸而不是那样的人;‎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做题时,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归纳时,注意表达作者情感倾向的句子,一些议论的句子,开头句、结尾句等。‎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是柳宗元给严秀才的一封回信,属书信文体,细读全文,理清层次:第①段,写自己拒绝做严秀才老师的原因之一“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不愿承担老师之名;第②段写自己拒绝做严秀才老师的原因之二“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第③段写自己拒绝做严秀才老师的原因之三“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可以互相学习。由此,我们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自己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相互学习。‎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参考译文:  ‎ 尊敬的严秀才:我收到了你的来信,说要拜我为师,还批评我写的《师友箴》和《答韦中立书》两篇文章,想改变我不为人师的心志,准备委屈自己做我的弟子。举凡我所写的那两篇文章,那最终主旨没有不同。我避开的是老师的名头,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老师的内在一天也不能忘记。我聊且作歌来规劝自己,做事遵循自己内心来充实自己,小心翼翼地不敢闲散,还不敢自以为有可以在他人面前为师的资质。如果是个名人,将要被刻薄的世人讥笑辱骂,我脆弱胆怯,更加不能承受。内在的实力不足以为师,外来的笑骂不能够承受,众人即使真诚地逼迫我为师,我对你怎么办呢?说内在的重要性,我的两篇文章中都是,希望你详细地阅读它们,我的认识和看法都在其中。   ‎ 你所说的仲尼的说法,难道容易吗?仲尼是可以学习但是不能跟着做的。为学到了极高的境界,这就是又一个仲尼;没有到达极高的境界却要像仲尼那样去为师,就如同宋襄公酷爱称霸因而使得国家败亡,最终中箭死去。仲尼哪里是那么容易做的呢?马融、郑玄,这两个人仅仅是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老师。当今世间有不少这样的老师,我幸而不是那样的人。你想成为那样的人,那就高兴地寄希望于你了。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来做老师的话,本来就是我们所做的。我的才能与胆量比不上韩退之,所以不愿意为人师。人的认识是有相同有不同的,你不要用韩愈要求我。如果说我拒绝了千百个人,实际上又不是这样的。我所拒绝的是老师弟子的名头,不敢接受那师生的礼仪。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有人来请教我的,我难道曾经怒目闭口过吗?  ‎ 你的文章非常流畅旷远,那气势有如开了一条大道将要快马加鞭。加固车子,喂肥骏马,加长鞭子,协调好六根缰绳,顺着脱离边邪,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前行直通大都,除了这个哪里还要拜师呢?急于与懂得道理的人商量且拷问诸多古事,老师是不缺少的。希望你常来,我可以整天与你谈说,不敢疲倦,不敢吝啬,不敢放肆。假如去除师生的名头,保全师生的实际,用有余的交换不足的,也可以交换着做对方的老师了。这样的话,没有世俗的师生之累又对自己有益处,从古到今没有喜好道理却回避这个的。柳宗元回复。‎ 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 ‎ ‎12.结合下面选文(可选其中一则或多则),谈谈你对“文”、“质”及其关系的认识。‎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子夏问曰:“巧笑情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论语·八份》)‎ 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蔽, 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 ‎《史记·高祖本纪》)‎ ‎【答案】“文”指文采,“质”指质朴。或文质应该均衡发展;或质是文的基础;或文质互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对题干要求观点的个性化解答;准确理解文言文,依据题干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做题的关键是对三则材料的翻译,弄懂三则材料的内容后,才可回答对“文”、“质”及其关系的认识。‎ 第一步,翻译:‎ 材料一: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注意:①质:质朴;②文:文饰;③史:虚浮不实;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 材料二:子夏问道:“‘美的笑容,酒窝微动;美的眼睛,黑白传神;洁白纸上,灿烂颜色。’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底子,而后才绘画。”‎ 材料三:太史公说:夏代的政治主要在一个“忠”字。诚信敦厚的弊端在于常常会使小人粗野、缺乏礼节。等到殷人承续夏代掌握政权的时候,却又特别请求一个“敬”字。敬畏天地敬祖先的弊端在于常常使人迷信鬼神。等到周人承继殷商代掌政权的时候,却又特别讲求一个“文”字。“文”的弊端是只重繁琐礼节。如果人们内心浇薄,也就一无诚心可言。要纠正这个缺失,实在没有比“忠”更有效益的了。因此,夏商周三代的君主施政的中心思想,由“忠”而“敬”,由“敬”而“文”,交替变换,各有侧重。‎ 第二步,找各材料中关于 “文”、“质”内容。‎ 材料一,强调二者结合,才可成为君子;‎ 材料二,强调 “质”是基础;‎ 材料三,强调“文”虽能补“敬”,但过于啰嗦;‎ 第三步,确定答案。‎ 直接谈到“文”与“质”关系的是第一则和第二则,第三则材料帮助解读“文”。通过第一则和第二则,整理得出答案:“文”指文采,“质”指质朴。或文质应该均衡发展;或质是文的基础;或文质互补。‎ 学生只结合一则或从其他角度谈“文”“质”含义及关系,言之成理也可。‎ 三、本大题共3小题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涧中题①‎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注:①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 ‎13.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秋气”两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B. “始至”两句写出游观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稍入深润沉浸其中就忘记了疲惫。‎ C. “谁为”两句道出诗人的期许,要是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告诉他。‎ D. 整体看,从“孤生”、“索寞”到“只白知”,诗人孤寂郁结之感豁显,与“独游”相承。‎ ‎14. 对这首诗中一些用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独游亭午时”与郦道元“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亭午”都指中午,“亭”有“正”意。‎ B. “回风一萧瑟”与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中“萧瑟”都是拟声词,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 C. “去国魂已游”与范仲淹“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中“去国”都是说离开国都。‎ D. “失路少所宜”与王勃“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中“失路”都意为迷失道路。‎ ‎15. 一般认为,这首诗分作两层笔墨,前八句为一层,主写诗人游观南润所见之景,《唐诗直解》评说道:“以此景色,可喜可悲。”请据此评赏析“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两句。‎ ‎【答案】13. C 14. D ‎ ‎15. ①上承“回风”四句的话,“羁禽响幽谷”不失“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著一个“舞”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情。‎ ‎②再由“去国”八句反观,“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羁”字,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捆缚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寒”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意思是将来迁谪到永州来的人,也一定能领略我此诗的衷肠,而非“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告诉他”;‎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中词语的理解。做题时,首先把握作者整体情感,根据题目、小注、个别词语整体把握作者情感后,再对诗中重点词语耐心揣摩,可以借助选项分析、也可以借助其它诗词帮助解读。‎ D项,两处“失路”均指不得志;‎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赏析诗句,一般要从内容情感和结构手法方面作答。这道题中,题干已被限定,“《唐诗直解》评说道:以此景色,可喜可悲”,所以,答题时,第一步,注意回答“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中什么可喜,什么可悲;第二步,要回答出结构作用,手法特点。‎ 在结构上,“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回风”四句的话,又下启“去国”八句。诗句中描写了幽深的山谷中响起似乎是被系住的鸟儿的叫声,涧中的寒藻也随涟漪回荡,这样的景色里,“羁禽响幽谷”不失“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著一个“舞”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情,这是“可喜”之处;可是,“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羁”字,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捆缚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寒”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这又是“可悲”之处。仅仅十个字,却有两种情感,难怪《唐诗直解》评说道:“以此景色,可喜可悲。”‎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柳宗元爱幽寂之景,状山谷是幽谷,所谓“羁禽响幽谷”,又如游小石潭之斗折蛇行的幽邃境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亦追求对凄寒之水的描摹,有“寒藻舞沦漪”。有“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其中“冽”意为_________。‎ ‎②《国殇》中惨烈的激战场面,使得 “____________”,真所谓“惊天地泣鬼神”。每当我们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时,脑海中会涌现出《国殇》的最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我们对烈士们不泯英灵的崇敬之情。‎ ‎【答案】 (1). ①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冽:清明澄澈或者寒冷 (2). ②天时怼兮威灵怒 (3). 身既死兮神以灵 (4). 魂魄毅兮为鬼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以及理解重点字词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理解字词含义时,可根据上下文或文意帮助解读。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寂寥,悄怆,幽邃,怼,魂魄,鬼雄。‎ 四、本大题共5小题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莲蓬 韩开春 ‎①汉乐府诗里有首著名的民歌叫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可见莲是江南一道独特的风景,采莲是江南夏日一种常见的劳动或者游戏。但采的莲花还是莲蓬,似乎颇费思量,我更倾向于后者,理由是莲花虽然好看,可惹人占有之思,但这种超尘脱俗的花毕竟更适合远观而却不适合近亵,不像莲篷,直接就与人的口腹之欲联系起来——采了可以吃,当然应该是首选。‎ ‎②实际上,说到底莲花与莲蓬只是一种事物的两个不同时期,和大多数的植物先开花后结果不同,莲蓬是和莲花一起出现的,《群芳谱·荷花》中说得明白:“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莲的“实”即莲子,藏于莲蓬之中。起初,莲蓬只是莲花的花心,娇小嫩黄,隐藏于美丽的花瓣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花心逐渐长大,花瓣逐渐脱落,莲蓬也就开始显山露水,正式跳脱出来,从莲花的配角升为主角。农历七八月间,满湖满荡的莲蓬成熟了,姑娘们划着小船,穿行于万顷碧水之上的田田荷叶间边唱歌,一边来莲,场面壮观且热烈。上面说到的那首汉乐府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劳动场面,有人便据此认为《江南》就是当时采莲姑娘劳动时唱的歌,我信。这也从倒面证明,汉乐府和《诗》三百一样,大多来自于民间,劳动是诗歌亦或是文学不竭的创作源泉。‎ ‎③莲花的颜色分红、白、粉等色,这是有道理的。莲能食用的部分无非是水上的果实莲蓬和水下的地下茎莲藕两种,从花的颜色上就能知道这株莲是莲蓬好还是莲藕好。开白花的莲藕丰硕肥满,入口甘甜,开红花的则莲蓬硕大,籽粒饱满。从这个意义上说,莲花的颜色好像就是个标志,所谓“红花莲子 也,汪曾祺先生在《鉴赏家》一文中写了一对伯牙子期式的知已,有一天,果贩叶三给画家送去一大把莲蓬画家一高兴,就画了一幅墨荷,好多莲蓬,画好后,画家征求叶三的意见,叶三说:““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画家因此感慨题诗 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这一细节说明先生十个懂生活爱生活的人,不然他也不会把文章写得这样活色生香。我之所以特别喜欢先生的文章,除了他文字本身的原因外,还有他的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这一点让人觉得他在可敬之外,更多了一层亲切。‎ ‎④莲蓬的模 样活像老家屋檐下倒挂着的马蜂窝,连里面包舍的内容都像,每个小格子里都藏着一个小东西。只不过莲篷里藏着的是一枚枚包裹着青绿外皮的莲子,老熟了也不会自己走出巢穴,不像马蜂窝,一间一间设计精巧的小屋子里藏着的是白白的蜂蛹,时间一到,这些肥白的蜂蛹便会变成一只只黄黑相间的“细腰美人”,施施然从小房子里探出身子,抖抖翅膀飞将起来。‎ ‎⑤在乡下孩子的眼里,莲蓬是和马蜂窝有着同样诱惑力的,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原因是蜂窝中白白的蜂蛹用油炸了是极其可口的小吃,有着浓郁的肉香,香且脆;而莲蓬里包藏着的莲子也非常好吃,剥去外皮,一枚白白的莲子入口,也是满嘴的清香。只是要想吃到香脆的蜂蛹,必得冒很大的风险,弄不好就要被蜂群蜇个青头紫脸,火烧火燎地疼痛,所以,在采取行动之前,你必得考虑一下是否可以吃得了那样的苦头而采莲蓬却不须那样的冒险,只会游水就行,游到莲蓬跟前用镰刀轻轻一割就能把它带上岸来。不会游泳也没关系,还可划一小船或者大些的洗澡盆或者杀猪桶,同样可以接近莲蓬。顶不济还可在镰刀的长柄上再绑上更长的竹杆,站在岸边也能达到目的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比较的结果,当然是莲蓬占了上风,更受欢迎,除了极个别极富冒险精神的调皮猴子外,大多数的乡下孩子还是更乐于去享受没有风险的莲子的清香。辛弃疾在一首词里写“最喜小儿无赖,村头卧剥莲蓬”,确实是夏天水乡孩于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⑥莲子除了生吃,更多的还是熟食,而且,除了小孩子,也确实很少看到大人经愛剥新鲜的莲子吃。是缺少闲情逸致,还是觉得那样不够雅观?个中缘由我不太清楚。不过,生吃新鲜的莲子实在是别有一番风味,满口的清香,能让人感觉到清水的味道老熟的莲子,可以就在稀饭里和大来一同煮。可去烦躁、清心火、安神养心,若是酷热的夏日中午能有一碗冰镇的冰糖莲子羹吃,怕是连神仙都不想做了。‎ ‎⑦不过,无论是生吃还是熟食,多数人都是要把莲子中间的 “心”去掉的,因为莲很苦,心很苦,但去掉并不代表就是扔掉,用莲心泡茶喝,是夏日许多人的嗜好,它可爍湿泻火,但去掉并不代表就是扔掉,用莲心泡茶喝,是夏日许多人的嗜好,它可爍湿泻火,有利尿调肾之功效 。‎ ‎(选白《散文》2011年第10期)‎ ‎17. 文章加点的字,读音、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角(jiǎo) 亦或 B. 模样(mó) 竹杆 C. 相间(jiān) 缘由 D. 油炸(zhá) 烦躁 ‎18. 第③段画线句子说“这一细节说明先生是个懂生活爱生活的人”,这里的“懂生活爱生活”指的是什么?‎ ‎19. 赏析文章第④段在写法上的特点。‎ ‎20.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 文章开头作者认为采莲时采的是莲蓬而非莲花的理由是莲花超凡脱俗的品质令人敬畏。‎ B. 《群芳谱·荷花》说莲花和莲子是一起生长的,这一点在作者的解说中也可以看出。‎ C. 莲花的颜色可以辦识莲藕、莲蓬的品质,汪曾祺的文章《鉴赏家》中的内容就是实证。‎ D. 作者在外形上将莲蓬比作老家屋檐下倒挂着的马蜂窝,流露出淡淡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E. 作者认为生吃新鲜莲子别有一番风味,但少有大人吃,大概是缺少闲情逸致又觉得不雅观之故。‎ ‎【答案】17. D 18. ①“懂生活”指的是《鉴赏家》中画荷的过程显示出汪曾祺先生懂得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不断向生活学习的道理。‎ ‎②“爱生活”指的是艺术家不轻视生活经验丰富的普通人,与之接触交往并用作品反映生活 ‎ ‎19. 整体运用比较的方法,描述了莲蓬与马蜂窝的异同。先比较二者外形与包含内容的相似之处,再运用拟人手法写莲子与蜂蛹的不同情态。 20. B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情况,需要考生平时注意对一些字音进行仔细识记。也可总结一些易读错的字音进行强化识记;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 A项,主角,应读jué 抑或; ‎ B项,模样,应读mú 竹竿;‎ C项,相间,应读jiàn; ‎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做题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旬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若想知道“懂生活爱生活”指的是什么含义,需要先理解汪曾祺先生在《鉴赏家》写的是什么,《鉴赏家》写的是果贩给画家指出画作常识的不足以及画家欣然接受的态度。汪曾祺先生在文中写出这两方面的内容,说明他懂得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不断向生活学习的道理,所以,“这一细节说明先生是个懂生活爱生活的人”中的“懂生活爱生活”指的是汪曾祺先生懂得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不断向生活学习的道理。‎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段写法的特点。文章写法的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作答:1.表达方式:即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2.表现手法:悬念,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托物言志、白描、细节描写、铺垫、正侧面结合、象征、借古讽今、渲染、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3.结构特点:照应、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层层深入;4.语言特点:平淡、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炼、富有哲理、饱含深情、幽默、诙谐;5.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双关、拟人、排比等。‎ 文章第④段由莲蓬的模样,想到了马蜂窝,整体运用比较的方法,描述了莲蓬与马蜂窝的异同。具体讲,先比较二者外形与包含内容的相似之处,再运用拟人手法,写莲子与蜂蛹的不同情态。‎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揣摩。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项,文章开头作者认为采莲时采的是莲蓬而非莲花的理由是多方面的,不单单因为莲花超凡脱俗的品质,更因为“莲篷,直接就与人的口腹之欲联系起来——采了可以吃,当然应该是首选”,所以A项说法不全面;‎ D项,“流露出淡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无中生有;‎ E项,“作者认为生吃新鲜莲子别有一番风味,但少有大人吃,大概是缺少闲情逸致又觉得不雅观之故”,说法不正确,原文说,“是缺少闲情逸致,还是觉得那样不够雅观?个中缘由我不太清楚”;‎ 故选BC。‎ 阅读下面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芙蕖 ①‎ 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木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注】①芙蕖:莲花 ‎21. 对《芙蕖》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作者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口”“可用”“可种”五个方面说明芙蕖的特点。‎ B. 文章围绕芙蕖的“可人”之处落笔,极言芙蕖的种植之利,甚而将其定位在“五谷”“百花”之上。‎ C. 作者为自己不能辟出半亩方塘来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抒发了他酷爱芙蕖、厌弃百花的感情。‎ D. 文章以“可目”为写作重点,详细得体,繁简得宜,不仅中心鲜明,而且重点突出。‎ E. 文章多用偶句,遺词造句,十分优美,不仅体现出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之两两对照,相得益彰,而且句式整齐和谐。‎ ‎22. 结合《莲蓬》《芙蕖》两文的内容,谈谈它们在写莲方面的异同。‎ ‎【答案】21. AC 22. 相同之处: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 不同之处:①《莲蓬》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处。‎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 A项,作者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来说明芙蕖的特点,没有“可种”;‎ C项,作者“厌弃百花”,无中生有;‎ 故选A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以及把握写作内容的异同。答题的关键是把握两篇文章内容,比较出内容的侧重点是什么。‎ ‎《莲蓬》这篇散文,汪曾祺先生由采莲,写到莲蓬,因为莲蓬的可食性,然后写到荷花颜色不同,莲蓬以及莲藕的不同;作者由莲蓬的形状又写到莲蓬的果实莲子,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芙蕖》这篇文章,李渔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口”“可用”“可种”五个方面说明芙蕖的特点,表达自己对芙蕖的喜爱之情。所以,两篇文章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不同之处是《莲蓬》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处。‎ ‎【点睛】阅读文言文,首先,把所有课内学过的文言文读透。课内是教会同学们如何去走路,课外文言文是让同学们去跑步,没有学习走路的过程,又怎能健步如飞?何谓读透?要达到像读白话文一样明白流畅才好,词汇、句式和文章理解都要特别到位。其次,积累,包括虚词、实词、句式、固定搭配等。陈老师从来不建议同学们死记硬背,以上说的四个方面都要放在语境当中去理解,多读多理解,既能培养语感,又在无形当中记下来了很多文言文中“死”的知识。另外也要总结整理,尤其是高频虚词,常考用法都要去总结,可以借助我们的教辅资料。‎ 译文参考:‎ 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质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谱书中说:"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那么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请容我一一说说它的好处。  ‎ 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人们耳朵和眼睛观赏的,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还有比它还大的吗?  ‎ 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凿斗大的小水池,栽几株来安慰自己,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祈求上天降雨来拯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培养生灵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23.‎ ‎(1)《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就提到了女娲娘娘,第五回又出现了警幻仙姑等女神,接下来又写到了一系列女子,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金陵十二钗”,其中正册里的十二个女子指是:(请补写出另外六个女子的姓名)‎ ‎①薛宝钗 ②林黛玉 ③贾元春 ④贾探春 ⑤ ⑥ ‎ ‎⑦贾迎春 ⑧贾惜春 ⑨ ⑩ ⑪ ⑫ ‎ ‎(2)下面这段判词指的是其中的 。‎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结合小说情节,说说她作为一个女子都有哪些了不起的“才”,举一点即可。‎ ‎(3)根据小说中对这些女神以及女子形象的描写,你读出了曹雪芹什么样的一种女性观?用一句话表述,不超过20字。‎ ‎【答案】(1)史湘云 王熙凤 秦可卿 李纨 妙玉 巧姐 ‎(2)王熙凤 示例:全面的管理才能——协理宁国府革除弊病树立规矩 口才——林黛玉进贾府时说一段话 识人用人的才能一从宝玉房中挑选小红 善于理财—推迟月钱的发放时间用来放高利贷生财 ‎(3)参考答案:一本专为女性立言之书,是对女性的肯定和歌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本题重点考查名著《红楼梦》的一些知识,《红楼梦》中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对于里面的“金陵十二钗”,尤其应该重点赏析。‎ ‎1.考查学生识记“金陵十二钗”:①薛宝钗 ②林黛玉 ③贾元春 ④贾探春 ⑤史湘云 ⑥王熙凤 ⑦贾迎春 ⑧贾惜春 ⑨秦可卿 ⑩李纨 ⑪妙玉 ⑫巧姐 ‎ ‎2.考查学生依据判词指出 “十二衩”人物的能力。“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是王熙凤的判词,因为“凡鸟”合在一起,是古写的“凤”,里面暗含了王熙凤的名字;“才”字暗指王熙凤有才干;“一从二令三人木”是说王熙凤丈夫贾琏对王熙凤态度的变化,从、冷、休;“哭向金陵事更哀”暗含了王熙凤悲惨的命运。王熙凤的才华可以从管理荣国府说起,荣国府的人数非常之多,王熙凤一个人管了接近三四百个人,她不仅将荣国府管理的井井有条,而且还能够让底下的人都心服口服。‎ ‎3.本题考查探究作者情感的能力。要想知道曹雪芹是什么样的一种女性观,首先得知道《红楼梦》中描绘的是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所以,曹雪芹对这些女性的态度是崇拜、尊重、平等对待、怜爱、欣赏的,考生根据这些词语组织答案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五、本大题共3小题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 却说贾政出门去后,外面诸事不能多记。单表宝玉每日在园中任意纵性的逛荡真把光阴虚度,岁月空添。这日正无聊之际,只见翠墨进来,手里拿着一副花笺送与他。宝玉因道:“可是我忘了,才说要瞧瞧三蛛妹去的,可好些了,你偏走来。”翠墨道:“姑娘好了,今儿也不吃药了,不过是凉着一点儿。”宝玉听说,便展开花笺看时上面写道:‎ 宝玉看了,不觉喜的拍手笑道:“倒是三妹妹的高雅,我如今就去商议。”一面说一面就走,翠墨跟在后面。‎ ‎24. 古人书信往来,其中颇多讲究。文中加横线的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谨奉 B. 不才 C. 巾帼 D. 蒙 ‎25. 依据这一封信,下列评述探春特点的词语,不当的一项是( )‎ A. 文采斑斓 B. 儿女情长 C. 风雅有礼 D. 志高自信 ‎【答案】24. C 25. B ‎【解析】‎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书信中谦敬词语及特殊词语的使用能力。考生应该了解常见的谦敬词语,课下需要多识记,并能正确使用。‎ C项,“孰谓雄才莲社,独许巾帼;不教雅会东山,让余脂粉耶”,“巾帼”一词用错,“巾帼”,指代女子,此处应为“须眉”‎ ‎,指代男人;探春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谁说那些雄才大略结社作诗的雅事,都是你们男人的呢,不让历史上东山那样的文人集会,给我们女子一些呢?‎ 探春意在用“须眉男儿”与后面“脂粉”相对;‎ 故选C。‎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做题时,要依据人物性格,以及文段中词语,来解读文段的大概内容。探春,作为《红楼梦》中比较干练泼辣的形象,在给宝玉的信中不应该有儿女情长,从《娣探谨奉》的内容看,内容大致如下:不久之前的某天,下雨后天气晴朗,月光似乎也被清洗得十分干净。我珍惜这宁静的风景,所以舍不得去睡觉。天色很晚,我还在凤凰树旁的栏杆下徘徊。没有想到夜里风露重感冒了。因蒙你亲自来看我,又多次派遣侍女来看我,还拿来鲜荔枝和你的书信,你对我太好了。今天我伏在案头沉思之时,想到历来古人处在名利场时,尚且安置一些山水,和几个要好的朋友在其中开词坛、诗社,虽然这只是一时兴起,但这却能成为千古佳谈。我虽然没有什么才华,但我生活的地方风景优美,并且欣赏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诗歌技巧。风庭月榭,可惜没有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许可以醉飞吟盏。谁说作诗的一定要男子。如果你来,我一定热烈欢迎。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看到探春文采斑斓,说话风雅有礼,性格上志高自信,唯独没有儿女情长;‎ 故选B。‎ ‎26.从下面的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答。不少于150字。‎ ‎①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从《红岩》、《呐喊》、《平凡的世界》中任选一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山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因此某杂志发起“美丽中国”的摄影和征文大赛,请你描写你记忆中或想象中的一幅美丽中国的画面参赛,要求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③请以“转身”为题,写一首小诗。‎ ‎【答案】1.‎ ‎(1)“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这话说得真好。每当捧起《红岩》这本书,我就想起那些革命志士:许云峰的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后的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依然投身革命,“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共和国的旗帜。而叛徒甫志高,国民党的狗腿子,他能在鲜艳的中国国旗下微笑吗?不,他连站在中国国土上的资格都没有。合上书,寂静无声,我却分明听到有人对我们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也许就是读一本好书的魅力。‎ ‎(2)读《呐喊》,我认识了鲁迅先生。先生在文章中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先生,就像一把火炬,给蒙昧的中国人指明前行的方向。读《呐喊》,就像先生坐在对面,在和我们说着当时社会的黑暗。‎ ‎(3)路遥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的世界》,那不只是那个久远的年代,更是一种人生应有的信仰和追求,亘古不变。重温《平凡的世界》,它会像一位高尚的智者告诉你: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平,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它还会教会我们忘我,忘我使生命永恒。人生容不得太多的自私,自私最终只会绝了自己。它还会教会我们要有独立的人格,尽管你可能会遭遇孤独。孤独是人生自我证明的必经之路,只要你认定了自己的理想,那么坦然面对孤独,将是你勇往直前最后的支撑点。读《平凡的世界》,如同和人对话,这就是好书的魅力。‎ ‎2. 来到我的家乡,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楼房。楼房前面,是整齐的银杏树,它们安静着站着,看着喜气洋洋的人们进进出出,欢声笑语。村庄西边的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可爱极了。有俊鸟从蓝天飞过,留下动听的声音。村庄南边的蔬菜绿油油的,你看:卷心菜、萝卜、土豆、油菜……它们散发了青菜的香气,丝丝缕缕的,进入人们的心中。好一幅美丽的乡村图啊!‎ ‎3. 《转身》‎ 一回眸,淡水涟涟,‎ 青山倒映在心怀。‎ 误入峰林,‎ 前路迷茫,‎ 雾绕云迷。‎ 一转身,‎ 青山绿水,‎ 花枝一颤,荡漾着满树的幸福。‎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第一个题目要求从《红岩》、《呐喊》、《平凡的世界》中任选一本,谈谈对 “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的认识;与高尚的人对话,意思是从书中得到启发、认识。答题时,注意这一点。第二道题要表现“美丽中国”,怎样表现?应该从“青山绿水,国富民安”方面下笔,注意要求描写细腻,语言优美。第三道题要求以“转身”为题,写一首小诗,写诗歌时,注意选取意象,感情真挚,音韵优美。‎ ‎(三)大作文 ‎27.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在我国召开,大会的主题为“学以成人”,它启发我们思考: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人。‎ 请以“学以成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接力”是体育比赛中的集体项目,指运动员一个接一个的跑完或游完一定的距离,最终的成绩取决于每一棒的成绩是否优秀。其实,在社会生活和国家发展中也是如此:一个公司的持续发展、一项事业的连续努力、一个家族的代代传承、一个民族的伟业的代代奋斗……无不体现出“接力”的特点。‎ 请以“我要跑好这一棒”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写出波澜,写出细节。‎ ‎【答案】(一)学以成人 人其实可以很简单,汉字中一撇一捺即为人,但倘若在人前面加上“名副其实”四个字,成人之路必定充满艰辛,注定是在不断学习中度过的。‎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何许人也?称其为名副其实之人,不足为过。可尽管如此,孔夫子也常担忧自己的品德没有得到培养,学问没有得到提升。由此观之,名副其实之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如何成为名副其实之人?答案肯定是学习,学立于天地之品德,学服务社会之能力。‎ 学习道德是成人的基础。人之所以能迈着坚毅的步伐,稳稳地行走在天地之间,所依托的便是脚下的路。只有脚下的路坚硬平坦,人们才能行走的从容坦然。每个人脚下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开始时,每一条路都充满泥泞与危险。而学习道德便是那石夯,每一次学习道德素养便是对脚下的路的一次夯实。对脚下的路的夯实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一点一点完成的。靠的是对传统文化中精华部分的传承与发扬,靠的是对身边发生的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事件的宣传与表彰,靠的是学校和家庭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教化与影响。也正是在这些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下方可成就一个名副其实之人。‎ 在学习道德的基础上,倘若还能再有一技之长,拥有服务社会之能力,那便是最好。正是因为“天眼”的总设计师南仁东先生在科学知识上有一技之长,所以才能被世人所铭记,称得上是名副其实之人;正是因为故宫的院长单霁翔老先生在文物的管理与保护上有一技之长,所以才能频繁得到人们的关注,称得上是名副其实之人……那么如何拥有一技之长呢?答案还是两个字:学习。学习课本内的文化知识,学习课本外的补充知识。对万事万物保持着一颗好奇之心和一颗寻根问底的求知之心。在均有涉猎的同时,至少有一项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专。”从而更好的成人之所需,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名副其实之人。‎ 学习道德和学习一技之长是成人的重要途径,但必须注意二者的主次关系,学习道德是主,学习一技之长是次,倘若颠倒过来,后果则不堪设想。不仅不能培养出能服务社会的名副其实之人,反而会给社会带来种种危险和不确定因素。高铁霸座男身为博士,却干出令人不齿的事情;贺建奎利用深奥的科学知识,却干出了违背伦理的事情;翟天临身为演员宣传打假,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这些例子举不胜举,目的就是为了警醒大家,学习道德永远比学习一技之长更为重要。‎ 我们都是追梦人,不断的学习总有一天会使我们成为名副其实之人!‎ ‎(二)我要跑好这一棒 伴随着初夏的灼热,端午节又悄然而至。‎ 早上,我一醒来,就发现自己的手腕上有一根用几种不同颜色的线拧成的一小段绳,我问妈妈:“这种绳叫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妈妈耐心的回答了我的问题:“这叫‘五彩丝’,也叫‘花绳’。传说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瘟,所以,每到端午节,只要是小孩子,不分大小,手上都会系一根这样五彩的绳。”“哦”,我答应着,原来,这个小小的绳子竟然有这样大的魔力呢!‎ 窗外的阳光很好,风也柔柔的,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 ‎“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当然是吃粽子。上午,我要随爸爸妈妈去外婆家帮忙包粽子,而外婆呢,早就准备好了箬叶、糯米和丝线。粽子一般用糯米做成。把糯米还有包粽子的竹叶泡在盆里一天一夜。再用叶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每里面放上一个大枣,为的是让粽子的味道更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包粽子,一边聊天。我看着外婆那娴熟的动作,心里痒痒的。于是,我学着外婆的样子,拿起一片箬叶,将它折成圆锥体,放入米,再把多出来的箬叶折过来,盖住米粒,结果这些米粒就像是跟我过不去,不听话地跑了出来。我连忙又拿了一片箬叶把它们裹住,可是他们“米多势重”,我只好向“大将军”外婆求助,外婆一来,这个”小兵”就没招了。不一会儿,我们就包好了一盆粽子。‎ 要煮粽子了!外婆先将锅里倒上水,然后将粽子一个个的放进锅中,用慢火煮一个下午。煮好后,一打开锅盖,香味就充满了整个屋子。一口咬下去,那甜甜的糯米,不仅甜在口里,还甜到了心里!让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 晚上从外婆家回来的时候,爸爸一边走,一边对我说:“今天快乐吗?”“很快乐呀”,我不假思索地说。爸爸忽然停下脚步,他忧郁地望着我说:“我们有今天的快乐生活,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强大的国家里,记住,爱国家,像屈原那样爱它。”我怔住了,忽然感觉有点羞愧,中华民俗源远流长,端午节,是多么热闹,多么快乐,原来在这热闹快乐的背后,竟然有着这样沉甸甸的含义。‎ 夜风,有点凉,我拉住爸爸的手,很想对他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在文化民俗传承的路途上,在为祖国奋斗的征程上,我要跑好这一棒,因为我所站立的地方,便是我的祖国;我怎么样,我的祖国便是怎么样。‎ ‎【解析】‎ ‎【详解】(一)《学以成人》‎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一道给材料式命题作文题目。材料借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学以成人”,启发考生思考:怎样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材料审题难度不大,考生写作时必须抓住两个词:“学”和“成人”。什么样的人才是所谓的“成人”?怎样学,才可以成人?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文中提到,得到解决,新的时代,新的青年,必有新的声音和新的答案,这也是命题者的真正意图。‎ 立意:‎ ‎1.学习和成人 ‎2.德学兼备方为成人 ‎3.人不学,不知道 ‎4.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素材:‎ ‎1. ‎ 肝胆外科大夫吴孟超便经由学习成人。他饱读医书,潜心研究学习领域内最前沿的知识,并将学识付诸于实践,一生之中做过超过1.5万台手术,他在学习中积累知识经验技能,最终做出会令世界震惊的医学发现;他以中国古代医学者为榜样,以“医者之道”,成人之心为精神源泉,不断从中汲取力量,因此他才能忍受身体上的痛苦,长久伫立于手术台之前,他才能说出“我要背每一位病人过河”的话语,向世人展现一颗医者仁心,学习既让他获得了学术层面的进展,也让他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激励了无数后生。 ‎ ‎2. 孔子周游列国,目睹诸侯间纷争不休,毅然坚定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司马迁随父亲奔走于名山大川,收集与考证各种历史实情,为成就“史家之绝唱”奠定了根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在实践中砥砺自我、不断前行,能够启迪我们心中的理想和信念。 ‎ ‎3. 双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史铁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他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地坛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他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他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他都在这园子里呆过。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自己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4.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是维新派中的最激进者。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后来参与领导了发生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变法,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最后怀着“愿以颈血刷污政”的决心为变法而牺牲,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戊戌变法虽然失败,,谭嗣同也被杀,他的那种愿以颈血刷污政,视死如归的精神,以身殉道的悲壮,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为人民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后人永远去敬仰。‎ 结构层次:‎ 本文的题目是《学以成人》,是一篇层进式作文。文章首先亮明自己的观点:成人之路必定充满艰辛,注定是在不断学习中度过。接着文章引用孔子的话,和孔子的事例来证明观点。文章的主体是解决问题部分,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回答怎样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文中用两点回答了这个问题,一是学习道德是成人的基础;二是在学习道德的基础上,还要有一技之长。文章并且指出二者的关系:学习道德是主,学习一技之长是次。围绕“学以成人”这个话题,文章层层展开,结构清晰,内容充实。‎ ‎(二)《我要跑好这一棒》‎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一道给材料式命题作文题目。材料以“接力”这个体育比赛中的集体项目,引申到一个公司的持续发展、一项事业的连续努力、一个家族的代代传承、一个民族的伟业的代代奋斗上。其实,在公司、事业、家族、民族的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前行中的“运动员”,但是,如何跑好自己的一棒,却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题目要求以“我要跑好这一棒”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写出波澜,写出细节。写作时,考生可以写自己成长历程中的心理感受,要求真实自然。‎ 立意:‎ ‎1.在文化传承中,有很多散落的民俗瑰宝,我们应该努力传承它,跑好这一棒;‎ ‎2.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3.爷爷奶奶老一辈人身上艰苦奋斗的作风,需要我们传承,跑好这一棒;‎ ‎4.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我国继续走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之路,我们年轻人需要努力,跑好自己这一棒。‎ 素材:‎ ‎1. 春秋时期,齐国宰相晏子一天突然辞退门客高缭,众人深感不解。晏子说:“我是一个有缺陷的人,正如一块弯曲的木头,必须用墨斗弹直,用斧头削平,用刨子刨光,才能做成一件有价值的器具。高缭在我身边做事足足三年,一不当墨斗,二不当斧头,三不当刨子,虽无过,但于我无益。”可以看出,门客被辞,根本原因在于“食人之禄,未尽忠人之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官不为,没有跑好自己“这一棒”。从中可以洞悉晏子用人的一个重要原则,能者上,庸者下,正所谓“无功便是过,平庸就是错”。‎ ‎2. ‎ 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85年前,为支援红军渡河,于都老百姓倾尽家中木材,捐出门板、床板甚至棺材,架起5座浮桥。长征路上,“十送红军”、“歃血为盟”、红军鞋等数不胜数的亲情故事,无不承载着浓浓鱼水深情。正是依靠人民的支持和信任,红军才顺利完成战略转移。也正是依靠人民,我们党才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华民族才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在新时代长征路上,人民是我们奔跑最坚强的亲友团,必须始终坚持“依靠人民求胜利”的血肉联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拼搏在一起、奋斗在一起,才能汇聚奔跑筑梦的磅礴力量,跑出自己手中“这一棒”的加速度。 ‎ ‎3. 民间有句老话,干什么就得吆喝什么。从古至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为官者干事准则。之所以有人在其位不谋其政,主要就是缺乏担当。一方面是缺乏风险担当,“顺风车”抢着坐,“拦路虎”绕着走,甘当“太平官”;另一方面是缺乏责任担当,成绩是自己的,错误是别人的。正如习主席在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指出的那样,有些人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这是要不得的。 ‎ ‎4. 与祖国共荣辱,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齐奋斗。这一代青年共产党人,有着比上几代人更灿烂的“中国梦”。实现这样的“中国梦”, 青年党员责任更重大、使命更光荣;实现这样的“中国梦”,就要在党的领导下,以更执著的信念、更丰富的知识、更过硬的本领,勇敢地担起历史的重任,让党的事业薪火永续。‎ 结构层次:‎ 本文的题目是《我要跑好这一棒》,是一篇记叙文。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写了端午节的早晨妈妈把“五彩丝”系在“我”的手腕上;然后又详写了上午去外婆家包粽子,吃粽子;最后写到晚上回来的路途上,与父亲的对话。这篇文章前面详写了端午节的习俗“五彩丝”和“包粽子”,最后写到端午节深刻的爱国内涵,从而引发作者的思考,扣题“我要跑好这一棒”,文章结尾说,“我要跑好这一棒,因为我所站立的地方,便是我的祖国;我怎么样,我的祖国便是怎么样”,结尾大气,有高度。文章有波澜,细节描写略显不足。‎ ‎ ‎ ‎ ‎